ABC理论︱证实性偏见︱共识偏见︱视网膜效应︱焦点效应︱哭泣效应︱巴克斯特效应︱黑暗效应︱打烊效应︱异性相吸法则
“ABC理论”:你为什么不快乐
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该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某种信念(B)所直接引起的。
简单地说,就是我们的情绪困扰不是来自于所发生的客观事实,而是我们对这件事情所进行的解释。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同一件事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所带来的情绪体验往往是截然相反的。比如,两个人都遗失了100元钱,其中的一个人愤懑不堪,认为自己倒霉透顶,不开心的情绪持续了将近一天,另一个人则做出了无所谓的样子,用“丢财免灾”的理由安慰自己,这一意外丢钱事件几乎没有为他的情绪带来任何负面影响。
所以,决定我们情绪如何的前因并不是所发生的事情,而是我们对所发生的事情给予的解释,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脱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
这三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都脱光了躺在一张床上了,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
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怎么你今天就回乡了?”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一听就乐了:“哟,我也会解梦的。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种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跟你表妹脱光了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吗?”秀才一听,觉得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
由此可见,所有的事情都是中立的,它们没有任何祸与福的象征,如果你为某一件事情标注为负面的色彩,也就等于是为自己的情绪设定了负面的定位,从而很难快乐起来。
基于ABC理论,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在美国创立了合理情绪疗法,艾利斯宣称: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如果你想驱除坏情绪,便要放弃那些不合理的信念。一般而言,阻挠人们遇到良好情绪的不合理信念有如下这些:
(1)人应该得到生活中所有对自己是重要的人的喜爱和赞许;
(2)有价值的人应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
(3)任何事物都应按自己的意愿发展,否则会很糟糕;
(4)一个人应该担心随时可能发生灾祸;
(5)情绪由外界控制,自己无能为力;
(6)已经定下的事是无法改变的;
(7)一个人碰到的种种问题,总应该都有一个正确、完满的答案,如果一个人无法找到它,便是不能容忍的事;
(8)对不好的人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和制裁;
(9)逃避可能、挑战与责任要比正视它们容易得多;
(10)要有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做后盾才行。
证实性偏见:为什么你会觉得在某一天坏事不断
你往往会将某一天视为自己的“倒霉日”,比如早晨闹钟突然出了故障,结果导致自己没有按时起床,你匆匆忙忙地起床后,意外地发现今天正好下雨,你在马路上打车时,平时空闲的出租车消失殆尽,你等了10多分钟才终于打上了一辆出租车。当你到达公司后,发现平时只在下午才来的老板竟然已坐在了办公室里,而且还恰巧发现了你这个迟到者。于是,你便会感觉,这一天真是糟透了,简直是“屋漏偏遭连阴雨”,所有不好的事情都让自己遇到了。
然而真的有所谓的“倒霉日”吗?或许事实并不如此。在心理学中,有一种认知偏见叫做证实性偏见,认为人们总是过于关注支持自己决策的信息,即人们在主观上支持某种观点的时候,往往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支持原来的观点的信息,而对于那些可能推翻原来的观点的信息则忽视掉了。也就是说,人们普遍偏好能够验证假设的信息,而不是那些否定假设的信息,人们总是过于关注支持自己决策的信息。比如对于上述事例,当一个人因最初发生的一两件事情而将某一天视为自己的“倒霉日”后,便会格外关注一些“不好”的事情,通过这些“不好”的事情来证明自己厄运不断。但事实上,这一天很可能还发生了一些“好”的事情,如自己撰写的方案得到了老板的认可,一个客户打电话来说明他们愿意在合约上签字。但由于证实性偏见的存在,这些“好”的事情都被屏蔽掉了,只剩下了那些糟糕的事情——“倒霉日”的概念由此而来。
证实性偏见是普遍存在的认知偏见,比如如果一个人讨厌某一位同事,便会下意识关注这名同事负面的人格素质和行为,用以证明这位同事确实不怎么样,导致这种不喜欢的情绪逐渐升级恶化,造成人际关系对立;如果一个人赞同某个观点,便会列出很多理由来证明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对于观点不合理的一面则视而不见。
要想摆脱恶劣的情绪,便要试着从“证伪”的角度发现事实,试着去寻找那些与自己负面态度背离的事实,这样才不会庸人自扰。
共识偏见:你能知道鱼的快乐吗
庄子和惠子是好朋友,有一天他们一同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叹道:“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这些儵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大概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吧)!”惠子反问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是什么)?”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接着说道:“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
虽然从辩论的角度来看,与惠子相比,庄子的说辞更胜一筹。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们确实很难真正地知道鱼的快乐,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懂得了鱼的快乐,那不过是发生了共识偏见罢了。所谓的共识偏见,简单地说,就是人们不自觉地把自己的认识强加给别人的认知倾向。比如,A非常害怕孤独,她认为一个人过日子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因此她在23岁的时候便嫁给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B则是一个奉行独身主义的女性,她在30岁的时候事业有成,但是却孑然一人,身边没有可以依赖的伴侣。当A遇到B后,A就会觉得B非常可怜,因为她认为“女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然而B却会认为A的人生十分无趣——没有事业,没有爱情——就像行尸走肉一样。总之,A和B都是以自己的思维意识去认知对方的处境,从而对对方的真实心理和情绪现状作出了不正确的判断。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会产生共识偏见误差,我们用自己意识世界的规则去解释别人的世界,以致给对方作出了类似“像笨蛋一样”“十足的傻瓜”“毫不理性”的负面论断。比如,一个人欣赏了这样一部电影,电影里的主人公是一个投资高手,他在赚取了亿万财产之后却千金散尽,将它们全部捐给了慈善机构,自己则隐姓埋名,在一个不知名的小村落里过着简单的生活。如果一个人在欣赏这部电影的时候,正在汲汲于声名和财富,对于身居简陋房屋的生活感到痛苦不堪,很可能他便会对主人公的行为作出如下判断:脑袋一定被驴踢了!
不可否认的是,与家人和朋友相处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希望对方的意见能与自己相同,一旦听到了与自己的判断不和谐的声音,便会抱怨理解的荡然无存,从而心情也变得恶劣起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时便出现了共识偏见,其实,世界之所以美丽便在于各种事物的各有千秋,有时候,放下偏执的自我,从对方的角度看待世界,你才能看到世界的另一种美。
视网膜效应:你是什么,你看到的便是什么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会,当你买了一件新衣服后,如果你发现正好有人穿了与你一样的衣服时,你便会感慨怎么有这么多人买了与你一样的衣服;如果你大龄未婚,偶遇了几个同样单身的高龄人士后,你就会觉得单身未婚的人士太多了……总之,对于那些你平时不怎么关注的东西,当你关注的时候,你会在不经意间发现一下子增加了很多。这种现象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视网膜效应,指的是当我们自己拥有一件东西或一项特征时,我们就会比平常人更多注意到别人是否跟我们一样具备这种特征。
视网膜效应也可以解释为:你所看到的世界,正是你内心世界的外在反映。假如你觉得这个世界都是抱怨的人,也许说明你平时便喜欢抱怨,如果你觉得周围的人脾气都很糟糕,很可能意味着你是一个脾气不太好的人。美国的戴尔·卡耐基先生很久以前就提出一个论点,那就是每个人的特质中大约有80%是长处和优点,而20%左右是我们的缺点。当一个人只知道自己的缺点是什么,而不知道发掘自己的优点时,视网膜效应就会促使这个人发现他身边也有许多人拥有类似的缺点,进而使他的人际关系无法改善,生活也不会快乐。
不妨环顾一下你生活的四周,你会发现,那些常常抱怨人性本恶的人,自身便是一位品德低下、脾气很坏的人;而那些认为周围的人都十分友好的人,他们自身便是与人为善的人。由此可见,我们心里的大部分忧伤其实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你之所以会产生失落、悲观、空虚、无助等消极的情绪,是因为你自身便充满着负面的事物。所以关于如何改变恶性情绪的命题,最终的落脚点是你自身,如果你试着让自己变得积极起来,你所看到的便会是一个十分可爱的世界,此时,你的不良情绪也便烟消云散了。
焦点效应:其实你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重要
某一天,你换了一个新发型,改变了以往的穿衣风格,穿了一件以往从来没有穿过的蓝色裙子,当你走出家门以后,不论是在上班途中,还是进入公司的大门后,你都会感觉所有的人都在看着自己,都在对自己的外貌和穿着品头论足,这种现象便是心理学中所说的焦点效应。
焦点效应,也叫做社会焦点效应,指的是人们常常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的关注度。也就是说,人类往往会把自己视为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
关于焦点效应,心理学家季洛维奇曾经用实验验证过,在实验中,他让一名被试穿了一件画有喜剧演员头像的T恤。然后以等候参加实验为借口,让这名被试坐在其他另外五名穿普通衣服的学生中间。随后,实验者让被试作出判断,让他估计一下那五名学生有几名注意到了他的T恤。被试回答说大概50%以上的人。然而,事实上,当向那五名学生提问时,只有10%~20%的学生回答说注意到了被试的穿着。
焦点效应常会导致人们过度关注自我,过分在意自己在公众场合的表现,为一些自以为是的小尴尬而懊悔郁闷,比如,你会为参加同学聚会时不慎把饮料撒在身上而懊恼不已,你会因为在一个PARTY上摔了一跤而感到万分尴尬,你也会因为在员工会议上回答不出老板的问题而恨恨不已。其实这种负面的心理不过是庸人自扰罢了,因为事实上很多人都没有留意到你所认为的窘态。
很多时候,都是我们对自己过分关注,并以此联想到别人也会如此关注自己。其实,这不过是焦点效应在作怪罢了,总觉得自己是人们视线的焦点,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受着监控,这样就会让人产生社交恐惧。社交恐惧者总是“感到”在人群中大家都在关注自己。不自觉地高估自己的社交失误和公众心理疏忽的明显度。比如,一个人不小心触动了图书馆的警铃,或者自己是宴会上唯一一个没有为主人准备礼物的客人,他可能会非常苦恼。但是研究发现,个体所受的折磨别人不太可能会注意到,还可能很快会忘记。
如果你不是演艺明星,或者某个位高权重的人物,通常来说,其实你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重要,在人群中,你所受到的关注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多。因此,你根本没有必要为自己在公共场合的失当之举而耿耿于怀,或者因为害怕他人评价而不敢尝试某件事情,因为不论你的表现是好还是坏,他人遗忘的速度总是快于你的想象,甚至转身以后,他们便不再记得你曾经做过什么。
哭泣效应:哭不一定比笑差
随着我们渐渐地长大,形形色色的压力也接踵而来,升学压力、就业压力、业绩压力、社交压力、家庭压力……当面对这些压力的时候,有一种理论是:挺住,打死也不能哭!否则便说明你在向这个世界示弱,是一种弱者的表现。然而心理学证明,当一个人遭遇极大痛苦的时候,哭不一定比笑差,适当地释放反而有助于缓解不良的情绪。
英国诗人丁尼生在一首诗中记述了一件事:一位战士战死,有人将他的尸首带到他妻子面前。妻子见后发呆,强制告诉自己不能哭。丁尼生说:“她必须哭,否则她将会死去。”但始终没有办法使她哭。后来一位聪明的奶娘将她的小孩带到她的眼前,看着失去父爱的孩子,妻子情不自禁哭了出来。她对孩子说:“我亲爱的孩子,我将会为你好好活着。”通过一场痛哭,妻子强压的高度心理紧张得到了缓解,使其能够坦然地面对失去至爱的伤痛。
因哭泣而产生心情舒畅、避免不幸后果的现象,在心理学中有一个专有名词,称为哭泣效应。那么,为什么哭泣会产生积极的效应呢?原因有如下两方面:
其一,通过流泪能排泄出有害于人体健康的化学物质。在通常情况下,哭泣会扰乱人的生理功能,使呼吸失去规律,造成不规律心跳。有的人哭泣后会出现睡不好觉、吃不下饭的情况。不过,当人在遭遇到严重的精神创伤时,毫无顾忌地大哭一场,反而有利于人摆脱不良情绪。1957年,美国化学家布鲁纳西首先发现,动感情的眼泪与因洋葱刺激而流的眼泪,其化学成分是不同的。美国生物学家弗雷也认为,一个人在悲痛时流出的眼泪与因伤风感冒或风沙入眼流的眼泪,所含的化学成分是不同的。他们认为,人在悲伤时流出的眼泪是有益于健康的。也就是说,人在悲伤时的哭泣等同于一个排毒的过程。
其二,哭泣有助于缓解人极度紧张的状态。大量研究证明,一个人如果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就会分泌出去甲肾上腺素类的荷尔蒙,这种荷尔蒙适量分泌对人体有益,但此时已大量分泌,远远超过限度,因此血压就上升,血流就不畅,从而引发高血压,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的活性氧,并生成过氧化脂质这种老化物质,从而大大提高患病率,因此,有人称“精神状态紧张是万恶之源”。关于对抗精神紧张的法宝,哭泣无疑是非常有效的一个。
因此,当你遭遇痛苦的时候,与其把自己封闭在家中独自消沉,不如与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见一下面,趴在他的肩膀上痛痛快快地哭一场。当哭泣终结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悲伤抑郁的情绪已经不翼而飞了。
巴克斯特效应:植物也有喜怒哀乐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植物只是美化环境的装饰品,它们没有任何的主观情绪。然而,一位名叫克里夫·巴克斯特的专家却发现了植物的情绪,他通过实验证明,其实植物也有喜怒哀乐。人们把他的这一伟大发现命名为巴克斯特效应。
克里夫·巴克斯特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测谎仪专家,1966年2月的一天,他像平时一样为庭院里的花草浇水。在浇水的时候,他一时心血来潮,把测谎仪的电极连到了一株天南星科植物——牛舌兰(一种热带植物,大叶,小花,与棕榈相似)的叶片上,然后向它的根部浇水。当水从根部徐徐上升时,巴克斯特发现了一件十分令人震惊的事情,测谎仪的电流计并没有像预料中那样出现电阻减小的迹象,在电流计图纸上,自动记录笔记下了一大堆锯齿形的图形,这种曲线图形与人在高兴时感情激动的曲线图形十分相似。
这一发现让巴克斯特十分兴奋,随后他改装了一台记录测量仪,把它与植物相互连接起来。为了更好地研究植物的情绪,巴克斯特准备对植物实施一次威胁活动,用火烧植物的叶子。巴克斯特取来了火柴,在他刚刚点着的一瞬间,记录仪上再次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燃烧的火柴还没有接触到植物,记录仪的指针已剧烈地摆动,甚至记录曲线都超出了记录纸的边缘,这表明植物出现了强烈的恐惧表现。后来他又重复多次类似的实验。比如,当他假装着要烧植物的叶子时,图纸上却没有这种反应。植物还具有辨别人真假意图的能力。
随后,巴克斯特和他的同事们在全国各地的其他机构用其他植物和其他测谎仪作了类似的观察和研究。他们对25种以上不同的植物和果树进行试验,其中包括莴苣、洋葱、橘、香蕉等,得到的是相同的观察结果。
巴克斯特还设计了这样一个试验:他当着植物的面,把几只活海虾丢入沸腾的开水中,当海虾被丢入沸水时,测试仪显示,植物出现了强烈的情绪刺激。试验多次,植物每次都有同样的反应。为了排除任何可能的人为干扰,保证试验绝对真实严谨,他用一种新设计的仪器,不按事先规定的时间,自动把海虾投入沸水中,并用精确到1/10秒的记录仪记下结果。巴克斯特在三间房子里各放一株植物,让它们与仪器的电极相连,然后锁上门,不允许任何人进入。
第二天,巴克斯特去看试验结果,发现每当海虾被投入沸水后的6~7秒钟后,植物的活动曲线便急剧上升。根据这些,巴克斯特指出,海虾死亡引起了植物强烈的反应,这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几乎可以肯定,植物之间能够有交往,而且,植物和其他生物之间也能发生交往。在美国耶鲁大学,巴克斯特曾当众将一只蜘蛛与植物置于同一屋内,当触动蜘蛛使其爬动时,仪器记录纸上出现了奇迹——早在蜘蛛开始爬行前,植物便产生了反应。显然,这表明了植物具有感知蜘蛛行动意图的超感能力。
为研究植物的记忆能力,巴克斯特将两棵植物并排置于同一屋内,让一名学生当着一株植物的面将另一株植物毁掉。然后让这名学生混在几个学生中间,都穿一样的服装,并戴上面具,向活着的那株植物走去,最后当“毁坏者”走过去时,植物在仪器记录纸上立刻留下极为强烈的信号指示,表露出了对“毁坏者”的恐惧。
巴克斯特的发现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美国加利福尼亚国际商业公司的化学博士麦克·弗格则认为这种研究有点荒诞可笑。他为了寻找反驳和批评的可靠证据也做了很多实验。当他做完一系列实验后,他却放弃了原来的怀疑,并改弦易辙支持巴克斯特的研究结果。因为,弗格在实验中发现,当植物被撕下一片叶子或受伤时,会产生明显的反应,而且还证明了植物具有感知人心理活动的能力。于是,麦克·弗格大胆地提出,植物具备心理活动,也就是说,植物会思考,也会体察人的各种感情。
黑暗效应:为什么暗恋者通常借助烛光晚餐示爱
在光线比较暗的场所,约会双方彼此看不清对方表情,就很容易减少戒备感而产生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彼此产生亲近的可能性就会远远高于光线比较亮的场所。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黑暗效应。比如,在灯光昏暗的酒吧、舞厅,一些平时比较怯于与异性交谈的男子也会表现得非常大胆、幽默,蠢蠢欲动地与自己中意的女子搭讪,这就是黑暗效应最形象的表现。
关于发生黑暗效应的深层原因,社会心理学家解释说,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人都根据对方的身份和性格特点来决定在多大程度上表白自己,对于那些还不十分了解而又愿意深入交往的人,便易于产生戒备感,担心自己由于言语不慎或态度不妥而遭到对方的反感。出于这种心理,人们便会刻意把自己好的一面尽量展示出来,把弱点和缺点隐藏起来,由于交谈的一方或双方都有所保留,这样就很难实现随心所欲的沟通。但是在灯光不明的地方,人们可以很好地掩饰自己的情感和表情,即使出现尴尬情况,也可以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不被对方侦查出自己真实的情感反应,这便导致人们在一些黑暗的地方倾向于回归到真正的自己,甚至有勇气做一些人际冒险的事情,比如向自己暗恋已久的心上人表白示爱、与恋人进行亲密的身体接触等。也正因此,烛光晚餐成了暗恋者表白心意的最好衬托,有一点酒精、有一点暧昧、有一点大胆——这些因素都会增加示爱成功的概率,最终导致一段浪漫的爱情关系由此而渐入佳境。
打烊效应:酒吧打烊有助于增加异性的魅力指数
对于城市男女而言,深夜在酒吧流连近似于一个狩猎的游戏,他们摇动着手里的酒杯,眼睛四处搜索,寻找让自己心动的异性伴侣。有的人在酒吧尚未打烊的时候便找到了与自己一拍即合的伙伴,有的人却直到将要打烊的时候,仍然形单影只,没有找到一个让自己十分满意的“猎物”。随着酒吧关门时间的临近,对于那些可能注定要独自一人的孤身男女而言,他们便会觉得酒吧里剩余的某个异性越来越有吸引力。通常来说,酒吧里那些还没有找到对象的人对认为可选择的异性比刚来的时候更加迷人,这便是所谓的打烊效应。
打烊效应与人们喝不喝酒没有多大的关系,多是源于这样一种心理:对于那些以寻找“猎物”为目标的男女而言,眼看着酒吧马上就要关门,自己可选择的异性越来越少,而他们又不愿意忍受一个人的孤单,为了平衡内心的失落,他们便会不自觉地喜欢剩余异性中的某一个,认为对方十分有魅力。
爱情故事同样有打烊效应,比如,一个女子在她28岁的时候,生命中出现了一个执著的追求者,女子对于这个追求者不屑一顾,结果女子30岁的时候,依旧是孑然一人,没有遇到合适的结婚对象,此时女子回看曾经的追求者,便会觉得其实对方是一个不错的老公人选,只是因为当初慧眼失察,才导致自己错过了锦绣良缘。
异性相吸法则: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唐代安史之乱时,大将李光弼带兵与叛将史思明对阵,久战而不能打败史思明。史思明骑兵是从塞北带来的良马,这些马都是公马,身高力壮,一日千里,对阵时让唐军吃了不少苦头。史思明也视这批马为宝贝,没有战事时便让人赶这批马去河边洗浴、吃草。
进攻受挫,这让李光弼很是头疼。冥思苦想,李光弼终于想出了一条计谋。他传令城中以高价收购带有小马的母马,没几日便收到母马、小马各五百匹。
这天,李光弼见叛军又把那批良马赶到对岸河边放牧,便传令把收来的那批母马赶出城去,而把小马留在城中。母马来到城外河边,心中挂念城中的小马,不时回首嘶鸣。叫声引起了对岸叛军所养公马的注意,它们突然间都不吃不喝了,显然是看到母马之后体内雄性激素开始作怪,一匹匹仰起头来游向对岸,放牧公马的叛军拦也拦不住。
唐军赶马人见状赶紧松开缰绳,那五百匹母马挂念城中的小马,拔腿就往城中跑。叛军的公马刚过河上岸来,也开始追着那批母马往城中跑。叛军主将一听丢失了良马,立刻派遣大队人马前来拦截。不过还没等叛军打过河来,那批公马已随唐军的母马进了城,一匹匹被捉住后补充到了唐军骑兵中。
自此李光弼的骑兵战斗力大增,史思明反倒吃了不少苦头。
在这个故事中,李光弼巧施计策,没费一兵一卒便夺得了叛军千余匹良马,因为他懂得“异性相吸”的道理,即使吸引的对象是马。异性相吸在我们生活中是很常见的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听见有人调侃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是一种异性相吸定律的典型表现。异性效应指的是因男女共同做事而引起的对活动起积极影响的微妙作用。就像物理学中,磁场会产生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作用。
这种效应的对象既非特指夫妻,也不是指如开会、问路以及办公事等普通的男女接触,而是指在工作、学习和娱乐中,为加深了解而有比较多的接触与交流的异性。这种交往是男女双方自觉自愿为了事业进步、丰富人生和愉悦感情而进行的有益活动。
在共同活动中,与异性朋友接触时较易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接触得多了就会成为朋友。在与异性朋友同乐的过程中,会感到一种与同性朋友在一起所没有的自豪、满足与和谐。
就情感而言,女人通常细腻温和,富有同情心;而男人则情感热烈,意志坚强。所谓“话逢知己”,异性间在交流时总是感觉具有共同语言,能借助交谈慰藉双方的心灵。这种情感交流是很微妙的,也是在同性身上无法体会到的。
当然,异性的性格、需求与自己是不同的,如果想从和异性的交往过程中得到一种满足感,那就要学会理解异性、真正地尊重异性。
两性之间另外一个较大的区别就是思维方式:男性习惯线性思维,在未解决第一个问题时,他们通常不会去关注后面别的问题,因此就比较专注,习惯循序渐进;而女性则习惯并行思维,她们喜欢将几个问题放在一起来思考,尝试去解决所有问题,可谓是齐头并进。
梅林是一家公司的公关部经理。她刚进入公司没多长时间,就为公司立下了汗马功劳,有什么问题亟待解决,梅林总是出师必胜。
有一次,公司原料奇缺,材料科的工作人员绞尽脑汁也未解决问题。而梅林外出联系,没多长时间,问题就迎刃而解。
还有一回,公司的资金周转出现了困难,急需一笔贷款,老板急得如热锅里的蚂蚁般团团转。梅林再次出面,在银行之间周旋,最后为公司争取到了上百万元的贷款。
因为工作突出,梅林备受领导器重,工资和奖金连连升级。公司同事试图了解梅林成功的秘诀,才发现其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头脑清醒,思路敏捷,具有丰富的知识与阅历,待人接物有方,当然还有她端庄的容貌和娴雅的仪表。
梅林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心理学所谓的异性相吸法则。在现实生活中,大家常常可以见到类似现象,如男营业员在接待女顾客时,通常要比接待男顾客热情一些。在很大程度上,现代社会还是一个男性占很大优势的社会,所以,外出办事多数要与男性打交道,相对来说,由女性出面会使谈判过程更为顺利。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这种异性效应来获得工作中的一些成功,本来异性相吸就是很正常的事,男女之间达成合作也相对更容易一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