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心理学:你确定你是个正常人?-我究竟有几个自己——多重人格障碍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多重人格会导致自我认同的混乱和自我感的消失,这样就带来了一个最基本也最重要的问题:哪一个才是最初的自己,哪一个才是原装的自己。

    24重人格的“怪物”

    1977年10月,美国俄亥俄州警局抓到了一个嫌犯,此人名为比利,他被控抢劫并绑架强奸了三名妇女,因为在受害人的车上找到了他的指纹,其中一名受害者在警局当场指认出强奸她的就是比利。

    这本来是一桩普通的案件,只要犯罪嫌疑人承认了罪行,受害人也提出控诉,那么案件很快就可以了结。可是警察在审问比利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现象:

    首先,比利对自己所做之事完全忘记了,而且看上去并不像是在撒谎或者极力掩盖罪行。

    其次,三个受害人对于犯罪嫌疑人的描述有很大出入,一名受害者怀疑他有眼球震颤症,一名受害者认为嫌犯留着整齐的八字胡,而另一个人则认为嫌犯的胡子大概三天没刮,但并不是八字胡。此外,几名受害者描述的嫌犯的口音也都不一样。

    这件事引起了办案人员的重视,他们决定对他进行深入的调查。而在长时间的接触中,无论是办案的警察,还是检察官和法官都明显感觉到,比利整个人经常处于不同的状态,无论是身体姿态、说话语气、口音……完全就像是不同的人。

    他们觉得事有蹊跷,就邀请精神医生和心理医生一起来进行评估,这一检查不要紧,结果检查出来的是一个史上最让人吃惊的“人类”——比利身患多重人格分裂症,而且是24重人格。24重人格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多数人格分裂症的患者会存在几种人格,有些会有十几种,但24重人格还是显得有些多了。想象一下某个人的体内总共有24个人格存在,那几乎就是谜一般的存在,要知道这些人格不仅在性格上,甚至连智商、年龄、国籍、语言、性别等方面也都不相同,他们是被安放在身体内的24个完全不同的灵魂。

    心理学家似乎忘记了比利犯下的那些恶性案件,事实上他们显然更在乎比利身上隐藏的大秘密,所以他们对比利体内那24个人格非常着迷,并开始了细致的调查。经过一段时间的检查,心理学家发现除了主人格比利以外,他还是一个精通科学和医学的英国人亚瑟、力气很大的雷根、诈骗犯艾伦、逃脱大师汤米、害怕男人的丹尼、负责承担疼痛的八岁男孩大卫、布鲁克林口音的流氓菲利普、女同性恋阿达拉娜、有阅读障碍的三岁女孩克里斯汀、克里斯汀的哥哥克里斯托弗(喜欢吹口琴)、策划药店抢劫的毒贩凯文、信仰上帝的犹太人塞缪尔、埋头苦干的马克、澳大利亚猎人沃尔特、善于冒名顶替的史蒂夫、善于恶作剧的李、家庭里的减压阀杰森、经常做白日梦的鲍比、四岁的聋哑男童肖恩、不劳而获的马丁、花店工作员蒂莫西、企图报复比利继父的女流氓阿普里尔、将所有人格统一起来的老师。

    这样的阵容,组成两支足球队也绰绰有余了,毫无疑问,这是迄今为止,心理学家和精神学家所发现的一个人的肉体内所能装下的最多的灵魂。那么接下来心理学家感到疑惑了,到底是什么造就了24个比利呢,而且几乎每一个比利都具有自己的特长?于是心理学家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挖掘,这才发现比利24重人格的出现主要和小时候的经历有关。他们发现比利在小时候就比较孤僻,而且受尽虐待,这些虐待或许可以用惨无人道来形容,总之由于虐待,比利出现了严重的精神分裂,他开始习惯于在各种不同的身份中转换。那么精神分裂和多重人格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现象?

    其实,多重人格又叫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演化出多重身份和性格,而且就连自己也不认识自己了。很多人听起来觉得非常奇怪,为什么我们常常会不认识自己,为什么会出现多个自己,而且不同身份的自己会轮流驱使自我,做出不同的事情,而且拥有不同的语音语调、习惯性的姿势以及行为模式。

    这些不同类型的“自己”,或许可以称之为灵魂,也就是说一个人可能存在多个灵魂,会将多个灵魂安放在同一个躯体中,然后轮流展示出来。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不同的灵魂都是相互孤立的,它们之间并不存在多少必然的联系。

    一般的正常人通常能跨情境、跨时间来表现完整的人格,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们所有的自我记忆以及身份认知都是正常的。而对于多重人格的患者而言,其个人的意识、记忆、身份,或对环境知觉的正常整合功能遭到破坏,因而对生活造成困扰,而这些症状却又无法以生理的因素来说明。

    多重人格的患者通常会表现出一些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特征,这些特征显示出他们在行为模式和心理活动中的异常情况。

    多重身份

    多重人格障碍患者的不同身份拥有各自的年龄层、各自的性别、各自的价值观,而且每一种人格都是相对完整的,他们拥有自己的记忆、行为、偏好,还可以独立地与他人相处。也就是说,一个人很可能在不同时期,以小说家、律师、教师、演员、施暴者、受害者等不同身份亮相,而这个人可能真的会写一点小说、懂一点法律、善于教书育人、具有表演的天分,可能会表现得时而残忍,时而无辜。也许从某个角度来说,他们是最出色的演员,任何角色都是手到擒来,毫不费力。

    人格分离

    在多重人格中,有一些人格知道其他人格的存在,有一些则各行其是,完全互不了解。而在特定时段内,至少会有一两个人格处于“值班”状态,而不会出现好几个人格争夺控制权的混乱。简单来说,当患者以“法官”的身份出现时,可能会知道自己另一种人格“罪犯”的存在,并且予以制裁。而有时候则根本不知道,每一种人格都不知道彼此存在,“法官”并不知道“罪犯”的存在,但是在不同的时刻,这两种身份会轮流跳出来驱使自己的肉体。这是一种非常“民主”的执政方式,兄弟几个轮流坐庄,谁也不会独掌大权,只是苦了那些不知内情的外人。

    转换突兀

    多重人格障碍患者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人格,以及不同人格之间的变换过程通常是突然且戏剧性的,这并不是简单的模仿,而且即便是再好的演员恐怕也难模仿得惟妙惟肖。多重人格的人一下子会从“施暴者”转变为“受害者”,在处于“施暴者”这个身份时,他会表现出残忍、暴力的一面,一旦转变成为“受害者”的身份时,又会立刻表现出惊慌、可怜且无辜的特征,这种表现常常会被当成是装出来的,它包括眼神、表情、手势、语言上的转变。对患者来说,变脸变得就像开关按钮一样,简单快捷,说变就变。

    失忆

    患者有失忆症的现象,或者他们经常会感到时间过得很快,但是往往又不记得自己曾经做过什么。很显然,当患者表现出“小偷”的身份后,他并不会在乎前一秒钟自己还处于“警察局长”的位置上;同样,在“小偷”身份的下一秒钟,尽管自己会变成一个“有修养的职员”,但他从不会意识到自己可能偷了东西。总之,他们不用为自己做过的傻事、坏事、烦心事负责,也不会意识到自己将要做什么,大脑不会给他们留下任何可疑的证据的。

    患者很容易被催眠

    对于多重人格的患者来说,他所担负的每一重人格都会轮流出现,但是无论以何种身份出现,他最终都很容易被催眠。

    多重人格会导致自我认同的混乱和自我感的消失,这样就带来了一个最基本也最重要的问题:哪一个才是最初的自己,哪一个才是原装的自己。

    H氏五兄弟:哪个才是原装的我?

    多重人格是一种比较陌生的疾病,也是一种比较令人惊讶的心理现象,但无论一个人有多少人格,无论一个人拥有多少身份,他必定拥有一个主人格,或者说必定拥有一个原装的自己,这个原装的自我就是一个人出生后形成的第一重人格,也是最初的人格。

    在了解谁才是原装的人格时,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个H姓的人曾经在上海上班,他经常有头痛症状,而且头痛之后常常不清楚自己做了什么事情,当然,他的父母朋友录下了所有事情的经过,而这些事情让周围的人和H都大感困惑。

    在家人接连几次的拍摄画面中,H的表现让人惊讶。在第一段视频中,H扮演的是一个街头行乞的乞丐,当然是一副衣衫褴褛、披头散发的样子,他还会习惯性地捡起地上的食物充饥,会不由自主地跪在地上弹唱,家里人甚至不知道他从哪里弄来一把破木吉他,更不知道他还有弹吉他的天赋。

    在第二段视频画面中,H又突然变成了衣着光鲜的销售员,他拿着一大堆不知从哪里弄来的产品,在车站附近叫卖,而且口齿清晰,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好。就连母亲也不清楚自己从小口吃的儿子会表现得如此出色,他看上去就像是一个经验老到的销售员。

    在第三段视频中,H竟然变成了一个街头的地痞流氓,动不动就要欺负那些过路的小个子,而且他一直自称是上海某地区的实际掌控者,可以肆意打骂那些不服从自己的人。他的父母后来还从儿子的寓所中搜出了一把砍刀,这几乎让老人吓破了胆。

    在第四段视频中,画风又发生了很大转变,H成了一个哑巴,他几乎说不出任何话,只会打一些手势与人交流。而朋友们在观看视频之后,认为那些手势正是聋哑人与他人交流的方式,他们不知道H什么时候学习了这些手势,父母也表示从未教过他这些东西,那么问题来了,H究竟是如何掌握这一技能的呢?

    在看完这四段视频之后,父母显得非常吃惊和担忧,他们坚称这不是自己的儿子,对他们来说,儿子的表现更像是在演戏,甚至可以说比最好的演员还要表现得自然一些。H同样也感到异常困惑,他的困惑在于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些事,实际上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做过这些事,更不知道在这些身份中,哪一个才是原装的自己,哪一个才是最真实的自己。

    很显然,这样的事情似乎只有父母所说的那样:H似乎在演戏,但他为什么要演戏,他又没有什么表演的经历,也没有表演的动机。正因为如此,家人决定送H去看心理医生。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实际上,这样的决定很快揭开了发生在H身上的那些奇怪现象。

    医生安排H在医院住院,然后密切观察H平时的一举一动,最后发现了H身上隐藏着的另外四个身份:乞丐、销售员、流氓、哑巴。在不同的时间段,这几个角色和身份会不规律地进行任意转换,病房里的护士也证实了他偶尔会跪在地上哭着请求得到一些零钱和食物,有时候则会推销自己正在推销的那些品牌产品。

    按照医生的说法,H是一个五重人格的人,但可怜的是他自己对此一无所知,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体有时候会被其他“灵魂”所支配,他完全不记得自己做过什么,也不会意识到自己身体上有什么不适感。而最让H感到困惑的是,他现在根本弄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人,或者说自己原本是什么人。一个习惯了要饭,经常拉别人裤腿的乞丐?一个口齿伶俐,几乎嘴上抹油的推销员?一个蛮横粗鲁的流氓?一个什么也说不出来的可怜的哑巴?还是其他什么类型的人。

    H有些惶惑,实际上医生也同样困惑,现在H的另外几个“兄弟”已经交代了自己的身份,已经展示出了自己独特的一面,他们共同构成了H有趣而神秘的“演员式”的生活,但真实的H应该是怎样的呢?他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当然,心理学家从H的父母和朋友那儿了解到了很多相关的信息,也对H的生活、工作进行了分析,然后得出了这样的论断:H是一个胆小、懦弱且缺乏自理能力的人,而这个性格就是他原装的性格,即核心人格,至于其他身份是非核心人格。而正是因为核心人格相对比较弱势,才会被其他人格乘虚而入,最终变成了一个有多重人格的患者。

    H一直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强大的力量,可以有效地支配身边的一切,但事实上他现在做不到这一切,这种渴望会慢慢异化,他最终会在“流氓”这个身份上获得满足;同样,当自己的懦弱不被人认可时,当自己口吃的缺陷被放大时,就会特别希望能够成为一个非常从容应对他人,非常从容地进行交谈的人,而“推销员”的身份满足了这些欲望;一旦自己的口吃变得严重,让他产生严重的挫折感和耻辱感,就可能会让他更加封闭,这时候,他情愿变成一个什么也不说的“哑巴”来保护自己;至于“乞丐”的身份,很可能是因为自己缺乏自理能力,无法解决自己生活中所面对的各种问题,所以只能寄希望于行乞,这是一种非常消极的自我暗示。

    那么在这些身份中,谁才是掌控大局的那个身份呢?很显然还是原装的H,而并不是乞丐或者流氓等,因为原装的H才是真正掌控那些身份出场的关键。当H感到害怕的时候,他会在潜意识中希望自己变强,因此“流氓”会及时跳出来;当他过分在意自己的口吃可能会被人奚落之后,就会迫切地希望自己是一个口齿伶俐的人,因此可能会快速切换到“推销员”的身份上;而一旦自己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就会寻求逃避的方法,这个时候“哑巴”的出现就拯救了他;一旦他发现自己没有办法依靠自己来满足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当他意识到自身的弱小和缺陷无法解决问题时,就自然而然地变成“乞丐”。

    心理学家认为懦弱胆小的那个身份才是原装的H,正是因为胆小,才让其他人格乘虚而入,占有了他的身体。而正因为拥有这些心理障碍,才会不断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模式,而这些心理障碍通常不可能得到治愈,往往会伴随患者终身,而且一旦患者接触到了新的环境,有了更多新的感触,很可能会增加新的人格。

    安娜心里的小冰山

    有人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个异想天开的问题:多重人格是不是可以伪装出来?这听起来有些怪,但实际上真的有人这么干过,当然都是一些犯罪分子,他们的想法就是依靠伪装来逃脱法律责任,要知道那个抢劫并强奸妇女的比利,最终因为拥有24重人格而被判无罪。

    所以总有一些犯下刑事案件的嫌疑犯为了免予刑事处罚,会想办法利用多重人格来做掩饰,方便自己减轻罪行。通常他们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哭天抢地地说自己什么也没干,认为警察冤枉了好人;其次,他们会刻意表现出自己的另一重“身份”来承担罪行,也就是说,当司法部门和警察进行审讯的时候,犯罪嫌疑人会故意表现出“犯罪者”的身份,并且承认这些刑事案件都是自己一手所为。

    对此,司法部门可能会毫无办法,万一这些狡猾的犯罪嫌疑人是真的多重人格的患者,那么就难以判下重罪,而一旦他们作假,那么进入社会后,这些人将会造成更大的威胁。但心理医生和心理学专家就轻易解决了这些困扰,他们通过简单的招数就能辨别出哪些是真的多重人格的患者,哪些是试图蒙混过关的“笨蛋”。

    心理学家会调查犯罪嫌疑人此前在生活中是否有什么异常举动,会注意对方究竟分裂出几种人格,尤其会观察对方的行为,比如装病者为了证明自己是多重人格的患者,常常会主动表现出自己身上的症状,而真正的多重人格障碍患者总是试图掩盖自己身上的症状。

    心理学家给出了一个最直接的说法,多重人格的症状是一种潜意识的表现,而非有意掩饰就可以表现出来的。那么什么才是潜意识呢?提到这个问题,很多人肯定会想到那个被称为“心理学大师”的人物弗洛伊德,正是此人提出了意识与潜意识的说法。

    意识是人脑对大脑内外表象的觉察,即人们认知和感知到的那些东西;潜意识是指人类心理活动中,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对于多数人来说,理解这两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的确有些让人头痛,所以聪明的弗洛伊德又提出了一个“冰山理论”。

    在他看来,人的内心就像一座漂浮在海上的巨大锥形冰山,露出海面的那一小部分用刀切开,然后装进意识,而海面下真正的庞然大物部分却用来盛装潜意识。因此可以说在整个心灵的冰山里,潜意识才是最重要的那一部分。

    意识和潜意识是相通的,但是中间有一个分界线,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严守这条分界线。因此在平时的生活或者工作当中,我们都会接收到来自外界(小冰山上)的信息——看到一个美女,听到一首动人的歌,或者闻到了很多美味的食物……当别人在几天之后问起这些事情的时候,也许我们早已忘记了。但实际上弗洛伊德告诉我们说那些信息并没有被忘掉,而是储存在了大脑中,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闯入父母的房间一样,它们慢慢地从分界线上渗透下去,进入了我们的潜意识(海底大冰山)中,对此,我们一点也感觉不到。

    等我们放松的时候(通常是指做梦或者被催眠),那些信息会顽皮地从潜意识中逃出来,现在我们知道为什么自己会做梦,而且做梦的内容都和内心的渴望或者个人的某种经历有关了。等到清醒之后,我们又会重新强化对分界线的控制,这个时候信息又被赶回到潜意识中。尽管我们丝毫感觉不到发生了什么,但这些事的确发生过。

    比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一些事情,常常让人甚至于让自己也摸不着头脑,我为什么会选择这份工作,而不是另外一份工作?我们为什么会不自觉地害怕某一类人,尽管我们似乎并没有害怕的理由,实际上有可能只是我们遗忘了之前接触时的那些印象。

    在多重人格方面,其实也和潜意识有关,或者我们可以说:任何心理疾病的源头都是潜意识出了问题,多重人格的源头也是因为潜意识出现了一些问题。在这一方面,有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即将登场,她不是弗洛伊德,也不是其他什么重要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而是一个女性患者,她的名字叫安娜。

    安娜出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贵族家庭,在21岁的时候,她去找Josef Breuer医生治疗咳嗽,不过Josef Breuer可不是一个治疗咳嗽或者肺病的医生,他是弗洛伊德早期的合作者,两个人在心理学、精神学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当Josef Breuer得知安娜的来意后,觉得这个女孩在撒谎,让一个精神病方面的医生和心理学家治疗咳嗽,这简直就是一个笑话,她肯定有什么难言之隐。所以他在治疗所谓的咳嗽时,直接对安娜实施了催眠,然后准备弄清楚对方究竟有什么想法。

    Josef Breuer成功地用催眠术勾起了安娜的记忆,然后一点点重构了那些导致她前来就诊的事件,这些事件让他感到吃惊:童年的经历、身染重病的父亲、各种生活的压力和疲惫。催眠结束后,他对安娜说出了那些记忆中的事情,结果安娜承认了这些事,并且还说出了自己身体出现的各种不适症状。但Josef Breuer明白安娜显然没有完全说出实话,他干脆把她登记在册,准备日后进行查问。

    果然不出所料,在安娜造访Josef Breuer的两周后,她突然出现了短暂失语的状况,然后开始出现两个人格,彼此之间还轮流“值班”,几乎没有任何预兆。Josef Breuer发现安娜是一个多愁善感,具有抑郁倾向的贵族小姐,而安娜的另一个身份和版本则活脱脱就是一个野蛮的悍妇,行为古怪、脾气暴躁,动不动就扯掉衣服上的扣子。这些症状在安娜父亲过世之后,越来越明显,频率也越来越高。受过良好教育的安娜,竟然在转化身份后忘记了说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原本一个多国通的才女,一下子成为只说英语的人。不仅如此,安娜开始拒绝喝水,这让Josef Breuer非常担心,只好再次进行催眠。

    这一次,Josef Breuer找到了答案,原来安娜看到一只该死的狗在水杯里喝水,因此产生了厌恶的情绪。Josef Breuer对其进行了认真的开导,醒来之后,她的恐水症迅速消失了,就像之前从未害怕过水一样。

    对安娜的治疗显然让Josef Breuer发现了一种新型的治疗方式,那就是通过对内心的引导和宣泄的方式来治疗一些心理疾病。而事实上,他也采用同样的方法很快治愈了安娜身上其他一些不适的症状。弗洛伊德注意到了这些治疗,于是更加系统地进行了研究,并加入到自己的精神分析研究之中。

    而对于安娜来说,她摆脱了身体上的一些不适症状,但是却永远成了多重人格的人。很显然,在过去的生活中,安娜经历了很多事情,这些事情也许被她忘记了,但却在潜意识中扎了根,也影响了她的行为,因此各种身份总是在不经意间跳出来。比如:一方面,她是个柔弱的维也纳19世纪末的文化精英;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强硬的女权主义者和改革家。

    另外的“我”是如何诞生的

    在上面我们提到了潜意识,提到了冰山,提到了精神创伤,当然,本质的问题还是多重人格障碍真正产生的原因,或者说为什么一个人会出现许多个自己,那么这么多的自己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呢?而且和孙悟空拔下毫毛变身不同的是,变出来的孙悟空具有本体的意识,而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分离出来的不同人格往往具备不同的意识,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这一秒还是著名演员,下一秒可能就是吃瓜群众或者是路人甲,那么造成这种多个不同自我的心理学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一般情况下,多重人格的障碍通常是在经历了严重的躯体或精神创伤后引起的,多愁善感,且很容易受到暗示的那部分人由于轻易把自己从严重的创伤中分离出来,人格上开始一人变多人。简单来说,就是某个人害怕自己的某个身份后,就会凭空分离出另外一个身份来面对自己。而对于很不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的人来说,他们逃不脱那些创伤的束缚,也没那个“本事”分离出来,所以只能乖乖地承受应激障碍,这种人其实不会出现多重人格障碍。

    有一份调查报告表明,高达97%的多重人格障碍患者都曾遭遇到精神上的创伤。现在我们可以重新看一看H,就会意识到他在童年的一切不愉快经历都成为促使他产生多重人格的关键。

    流氓身份:H上小学的时候,经常被同桌欺负,大家会要求他当面学猪叫,然后像乌龟一样在地上爬来爬去,但是有一次,“流氓”出现了,并且打跑了所有欺负H的人,并且宣称自己的使命就是为了保护H不受他人的欺辱;

    推销员身份:H经常会闹口吃的笑话,甚至不能正常和同学交流,在某一次被人嘲笑之后,“推销员”刚好现身,并且用无懈可击的语言震慑了所有人;

    哑巴身份:在更多时候,朋友和同学更爱开他的玩笑,他们在一次校园内部的活动中,模仿H口吃的声音朗诵了一首诗歌,情况当然很糟糕,从这一天起,“哑巴”开始登场;

    乞丐身份:由于天生胆小,而且缺乏社交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H的母亲不止一次批评他,并且有意无意地使用了“你以后只能去要饭才能养活自己”之类的话,这的确伤害了H的自尊心,而在不久之后,“乞丐”就出现了。

    这也是为什么这些不同的人格会展示出完全不同的特点:流氓展示出的是暴力倾向,是一个有根棍子就想要称霸的混蛋;推销员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展示自己口才的机会,哪怕他的嘴唇真的磨破了皮;哑巴什么话也不说,总是拿手比画着;乞丐完全把个人温饱问题寄托在别人身上,没人给钱,他就准备一直饿着肚子。

    所以另外四个不同的H之所以会出现,其实并不那么困惑:

    H渴望别人不再欺负他,渴望自己变成一个强大的斗士或者超人,可是愿望破灭,于是暴力解决问题的“流氓”开始现身;H渴望自己能够利索地说一会儿话,可是求而不得,最终能说会道的推销员出场了;在被人多次奚落之后,H彻底失去了说话的信心,也许他更适合打个洞躲起来,于是“哑巴”就真的出现了;H渴望母亲不再奚落和批评自己,但是自己又真的缺乏能力,紧接着“乞丐”现身了。

    很显然,H遭遇了很多精神上的打击和心理上的折磨,对他而言,他根本不清楚自己该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压力,而一个人一旦在不好的个人经历中表现得过于脆弱,就可能会被其他身份乘虚而入,他们会站出来轮流支配他的生活和工作。这就是H的身体为什么会被另外四个不同身份的自己所占据,而且会被他们分走一部分生活。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受过精神创伤的人一定会存在多重人格障碍。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每一天都会有人遭受重创,每一天都会有人遇到各种严重的精神打击,如果大家都因为这样的诱因而发生变化,那么恐怕世界上有很大一部分人都会变成多重人格障碍的患者,都会一下子多出好几个身份,博士、痴呆症患者、爱情专家、农民、摆地摊的小贩、小偷等,这些身份简直让人感到惊恐。

    另外,多重人格障碍至今还有诸多疑点,比如大部分患者都出现在美国,难道说美国是一个充满精神罪恶的地方,很多美国人的童年都过得那么阴暗?或者说美国是一个精神创伤患者的聚集地?或许,美国的心理医生更容易碰到多重人格障碍的患者。看来,多重人格障碍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文化和地域的限制。而在为数不多的真实案例中,为什么女性患上多重人格障碍的比例要比男性多9倍,这是不是意味着女性在精神上受到的伤害更多更大,而她们的承受能力更小?

    有的人认为催眠可以有效治疗多重人格,但实际上多重人格障碍很难治愈,而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在暗示的引导下,生成新的人格,也就是说,治疗师可能弄巧成拙,让患者增加新的身份。所以治疗须谨慎,更不能病急乱投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