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心理学:你确定你是个正常人?-来自密密麻麻处的惊慌失措——密集恐惧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心理学家认为,在密集恐惧症中,凹陷密集型的密集恐惧症往往最容易给人带来视觉刺激,或者说这种刺激和压迫感最为强烈。像蜂巢、莲蓬都可能会给患者带来类似的恐惧心理,而患者在见到这些物体时,往往也会产生抠掉它们的冲动。

    叶面上堆积的瓢虫

    如果叶子上有一只七星瓢虫,很多人都会毫不犹豫地想要去抓住它,但是如果一片叶子上密密麻麻停了几十只、几百只瓢虫,那么孩子们多半就会被吓跑。诗人会写诗赞美一只七星瓢虫,画家愿意在一只七星瓢虫上面寻求灵感,可是一旦瓢虫的数量让人感到惊恐,那么什么诗情画意都会瞬间消失,诗人和画家恐怕会发誓一辈子都不将灵感投注到瓢虫的身上。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人去接触不同数量的七星瓢虫,结果在一片叶子上放上一只瓢虫时,大家的反应最好,多数人都会带着审美的眼光来看待它。在大家的笔记本中,调查者发现多数人使用的都是诸如“精灵”“美丽”“可爱”等词语来赞美瓢虫,认为这是自然给人们带来的一种美的享受,而且还尽量表现出想要保护它的冲动。

    而在第二个实验中,研究人员不断增加叶子上七星瓢虫的数量,两只、三只、四只……一开始大家都能够适应,但是明显没有第一次实验时那么愉悦。等到研究人员拿着爬满瓢虫的叶子给大家看时,高达95%的人都感到不舒服,而且明显受到了惊吓。这时候,他们对于这种彩色的小昆虫不再那么友好了,“恶心”“瘆人”“恐怖”成为大家说得最多的词。有70%的观察者在日记本上写着“想要立刻逃离”的字眼,还有很多人表示应该使用杀虫剂之类的东西驱除或者消灭它们。

    这是两个很有趣的实验:一只七星瓢虫成为人人宠爱的小天使,而当它的兄弟姐妹甚至于整个家族一起“出镜”时,却遭遇了人人恶心、人人喊打的尴尬处境。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我们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对那些成堆的瓢虫感到毛骨悚然呢?

    原因就在于一种比较陌生但实际上又比较生活化的心理现象,那就是密集恐惧症。密集恐惧症是指对一些密集排列的相对小的物体的恐惧,是一种由特定视觉刺激引发的不适感,像成堆的瓢虫、虫卵,这些都会带来不适感。有人会觉得密集恐惧症的患者太过于傲娇了,不就是一些小虫子、小虫卵吗?用得着那么害怕吗?

    心理学家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比较晚,事实上,在生活中,由于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形,很少有人会想到一只瓢虫和一堆瓢虫究竟会给人带来怎样不同的体验,也没有人认真研究过这是为什么。而且一开始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那么多的七星瓢虫并不会对人体造成什么伤害,因此不可能会产生什么恐惧心理。

    不过外国的一些在心理学方面采取玩票性质的人却没有这么去想,他们乐于将自己的体验传播给更多的人,为的就是告诉别人:这种心理现象真的存在,而且过程还真的很折磨人。2003年,Spopes网(美国一家专门核查并揭穿谣言和传闻的网站)披露了一件网络事件,据说当年有一名人类学家在南美丛林中探险,结果自己的乳房被一些幼虫给感染了,最终导致整个乳房变成了莲蓬状。这个人类学家将图片发布到网上之后,整个网络瞬间炸了锅,很多人并不关心这件事是否真实,大家的焦点都被那个恐怖的乳房给震惊了,他们或许都在想,如果有一天自己也经历了这件事,绝对比世界末日还要令人恐惧。

    无论如何,这幅图片一下子让很多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人,陷入了一种焦虑情绪,他们彻底被那幅恐怖的图片给击垮了。而这个时候,大家突然又都发现自己并不仅仅是担心自己的乳房是否会被幼虫感染,还产生了一种对密集小物体排列在一起的恐惧心理,也许他们之前对此还不以为然。

    2005年5月5日,国外的一家网站上,一个名叫“孔洞恐惧症”的专题网页上,第一次出现了“trypophobia(密集恐惧症)”的说法,这个词是网站站长发明的,他查看了《牛津英语词典》也没有找到合适的词来表述,于是决定创造出这个词。

    在那之后trypophobia(密集恐惧症)开始频繁出现在各大网站,而不久之后,这个概念传入中国。2012年10月2日,维基百科编辑了“恐惧症”的条目,然后张贴了很多类似的密集物体图片,结果让很多人感到不适,大家纷纷要求网站删除这些图片,并重新进行图片审查,这个时候,人们才普遍地感觉到自己可能存在密集恐惧症。

    尽管在心理学和医学领域,这个概念一直都不存在,也就是说心理学家和医生可不会管你是否害怕一大堆的瓢虫或者小虫子,也不会在意你的不适症状是一种心理疾病。但是当越来越多的图片出现在网站上,且引起热烈的讨论时,人们纷纷开始思考是否应该将这个心理现象纳入医学范畴当中来。

    2013年,英国埃塞克斯大学脑科中心的心理学家阿诺德·威尔金斯和杰夫·柯尔将自己对于密集恐惧症的研究成果公布在《心理科学》上,这一次的研究可以称得上是对密集恐惧症唯一一次深入的研究。在那之后,“密集恐惧症”这个原本并不存在的名词开始慢慢进入大家的视线,开始慢慢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很多人都存在这种现象,一旦他们接触密集的小物体,就会产生诸如头晕、恶心、头皮发麻、呕吐等症状。

    很多人认为密集恐惧症不过是互联网的产物,但实际上在互联网上那些图片出现之前,有人就已经对密集小物体表现出了恐惧,只不过大家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将所有的事情公开来说。但那时无论怎样,密集恐惧症似乎成为很多人心理上的一个牵绊,就像我们对于瓢虫的喜爱一样,但是当一只瓢虫、两只瓢虫、三只瓢虫、四只瓢虫、五只瓢虫……一点点增加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喜爱并不是毫无条件的,会发现我们的喜欢通常只是一个个体,而不是群体,一旦物体变得更多,我们就可能会感到不舒服,甚至产生恐惧和排斥的心理。

    小蚂蚁和大恐惧

    平时,我会给女儿买很多玩具,而她最喜欢的是一只蚂蚁宠物的娃娃,而且每天都抱着它睡觉。可是有一天,我却发现女儿将这个娃娃丢到外面,一开始我觉得很有可能是女儿在外面玩耍,忘了将它放回家里,可是当我拿回家去后,女儿很快又将它扔了出来。这一次,我批评了女儿,认为她不该将娃娃胡乱丢弃,可是女儿一脸不高兴,并且非常害怕接触这个蚂蚁娃娃。

    我觉得有些奇怪,为什么一个喜欢蚂蚁的小姑娘会突然如此抗拒见到这样的娃娃,我想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情。在我的诱导和安慰下,女儿对我说出了心事,原来她无意中在屋子外面的墙角处发现了一个蚂蚁窝,可是里面密密麻麻的蚂蚁吓坏了她,一些蚂蚁还试图爬到她的鞋子上来。按照女儿的提示,我在屋外果然发现了一个规模不是很大的蚁穴,当然它们并不攻击人,也不是对房屋和家具造成威胁的白蚁。

    后来我试图让女儿更多地接触这些蚂蚁,并且告诉她它们只是一群很可爱的小动物,还会对大自然做出贡献,为了让她放心,我甚至从她的故事书上找到了有关小蚂蚁的故事,但是无论怎么劝她,她都不肯再到那个墙角里去,而且我一提起蚂蚁,她就感到害怕,害怕自己被那些小蚂蚁给抬走。

    这种反常的举动让我有些担忧,一查资料才发现,女儿可能患有密集恐惧症。事实上,她以前并不害怕蚂蚁,但是当蚂蚁以成百上千的群体出现时,那些密密麻麻、井然有序地在地面上移动的小东西就会让她感到担心和害怕。

    我只好带她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认为女儿可能患有比较严重的密集恐惧症,尤其是对于小虫子这一类的活物,一旦它们成片出现,就可能会让她感到恐慌,这也是为什么她开始排斥一切和蚂蚁有关的东西。心理医生认为,孩子们一般都喜欢小动物,但是当小动物太多、太密集的时候,就会对孩子产生压迫感,而这种密集恐惧症在很多成人身上同样存在。

    一个人是否真的会担心和害怕小小的蚂蚁呢?这个问题可能有点滑稽,相信多数人都听过那样的话,“捏死你就像捏死一只蚂蚁那么容易”“你在我面前不过是一只蝼蚁”,很显然在多数人看来,蚂蚁简直不堪一击。但是这里面的蚂蚁实际上指的是单个的个体,一旦蚂蚁变多了,又会怎样呢?换句话说,一旦我们置身于一个全是蚂蚁的房间,我们是否同样会感到惊恐?虽然这并不意味着就是密集恐惧症,但很多人害怕密密麻麻的蚂蚁,却是不争的事实,可以说,很多人都害怕见到这些小东西。

    事实上,在密集恐惧症当中,有很多种类型,像叶面上堆积的瓢虫属于突出密集型,这种在某一物体表面密密麻麻排列、相互堆积重叠的现象会给人带来一定的视觉冲击,而见到成堆的蚂蚁在地面上搬家而产生的恐惧心理则属于平面密集型的密集恐惧症。这种类型的密集恐惧症,相比于其他类型的恐惧症来说,可能影响并没有那么大,很少有人会因为看到一大堆蚂蚁而感到惊慌失措的。不过对于密集恐惧症的患者来说,大量的蚂蚁会带来不适感。

    科学家曾经做过实验,在一张白纸上画满蚂蚁,有一部分人会因此感到不适,而当科学家在白纸上放上真的蚂蚁时,看到成百上千的蚂蚁在白纸上爬来爬去,很多人会出现紧张、压抑、恐惧的情绪。由此可见,小小的蚂蚁,一旦组成了团队,不仅会带来令人惊叹的力量和合作效率,还会给人类带来心理上的压迫。

    自然而然,数量成为我们害怕蚂蚁的一个关键因素,此外对于蚂蚁是否具有严重破坏性的认知也会影响我们对于蚂蚁的感觉,比如白蚁或者一些咬人的蚂蚁,一旦组成蚂蚁大军,我们唯一的想法就是尽快消灭它们。有人经常会在家中发现木制家具被白蚁啃咬了,就会在房间里或者屋子周围进行搜索,一旦发现有大型的白蚁巢穴或者很多白蚁存在,就会想办法除掉它们,而且多数人都害怕看到白蚁成群结队地在木头上爬来爬去。同样,当有人被蚂蚁咬伤后,可能会出现红肿反应,这个时候,一旦他遇到同一种蚂蚁有千千万万,肯定会想办法立即逃开,而且会非常害怕自己再次被咬。

    而另外一个原因也很重要,因为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蚂蚁喜欢捕食猎物,一些毛毛虫的幼虫、苍蝇、蚂蚱等小昆虫会受到蚂蚁的攻击,还有一些动物的尸体也会招来蚂蚁。所以我们经常会看见蚂蚁们兴高采烈地抬着动物的尸体往回走,尽管它们偶尔也会抬一片树叶,但是我们更愿意相信这些小东西会攻击活物,进一步说,一旦它们的数量足够多,是否会将矛头对准我们呢?就像我的女儿一样,她从未意识到自己手中每天抱着的大家伙(比真实的蚂蚁大上好多),一旦缩小并增加数量后,会如此让人恐惧。

    而在这种思维的诱导下,电影和图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人们,比如在很多影视剧中,会出现百万的蚂蚁大军,它们会吞噬沿途所遇到的一切东西,甚至会吃掉人类。相信很多人对于那些蚂蚁将人活生生拖到大型蚁穴中的惊悚画面感到脊背发凉。而一些野史和恐怖小说中也经常会描述蚂蚁吞食动物和人类的恐怖画面,因此多数人都不会淡定地看待蚂蚁军团了,那些萌萌的小蚂蚁开始被人当成一股邪恶的势力。

    对于蚂蚁来说,这当然很冤枉,但影视剧和图书的确让蚂蚁成为人类心中的一个阴影,加上日常生活中的误解,这也促成了我们对于蚂蚁群体的恐惧,在很多人眼中,它们甚至已经成为一个噩梦。

    蜂窝里能抠出什么来

    前面我们提到了密集恐惧症的两种类型,一种是大量的瓢虫堆积在叶面上的突出密集型,另一种是很多蚂蚁在地面上爬来爬去的平面密集型。而除了这两种类型之外,还有一种常见的类型:凹陷密集型。

    在提到凹陷密集型密集恐惧症时,很多人想到的就是莲蓬,莲蓬可以用来吃,而且长得也很可爱,更不会对人体产生什么伤害和威胁,但即便是这样一个无害的东西,在很多人眼里看来也不那么顺眼,不那么令人舒服。有些人在见到莲蓬后就会产生压抑的情绪,就此往后推,他们在生活中肯定不希望见到莲蓬状的喷水水龙头,更别说看见那个在南美丛林里被幼虫感染成莲蓬状的乳房了。

    心理学家发现,凹陷密集型的患者不仅仅害怕看见莲蓬,而且还会产生一种抠挖莲蓬的冲动,而这种症状在很多患者身上都存在,他们不仅喜欢抠挖莲蓬,还对蜂窝也产生类似的厌恶、恐惧以及想要抠挖的心理。

    L是一个专业的养蜂人,他几乎常年都居住在大山里面,然后依靠蜂蜜来赚钱。有一次他的一个亲戚来大山里探望他,这个亲戚也对L的工作产生了兴趣,觉得有人能够常年和蜜蜂打交道,听起来很酷。而且他也很想知道L是如何养蜂的,而养蜂人的生活又是怎样一种状态。

    当这个亲戚进入大山后,对一切都感到很稀奇,而且和其他人不同的是,他并不害怕蜜蜂,也不会刻意躲得远远的。不过有一次发生的一件事却让L有些困惑,那天,L准备取一些蜂蜜出来加工后给亲戚品尝。当L戴好护具打开蜂箱后,铁丝网上被蜜蜂修筑起来的巢穴一下子就暴露出来,而这个时候,L准备叫亲戚过来观看蜂胶以及内部的巢穴,却发现亲戚一直显得很紧张,而且不停地往后退。L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好自己将蜂蜜取了出来。

    几天之后,L突然发现自己取出蜂蜜的蜂箱被人动过了,而且蜜蜂似乎也显得很反常,每天都在往外运送尸体。他觉得很奇怪,于是打开蜂箱查看,最终发现铁丝上的蜂胶和孔状巢穴全部被破坏了,幼蜂的尸体堆满了箱底。L有些恐慌,他不知道是谁破坏了自己的蜂箱,于是愤怒地调取监控查看,却发现破坏者正是自己的亲戚。

    蜂巢里究竟有什么,难道还能抠出一朵花来?为什么一个并不害怕蜜蜂,也不讨厌蜜蜂的人会突然对里面的幼蜂下毒手呢?而且两个人平时的关系非常融洽,根本不存在什么报复心理,这几天也没有出现什么不友好的行为。为了弄清楚整件事情的原委,L决定和对方谈一谈,这个时候,对方才支支吾吾地说,自己讨厌见到蜂巢,还想要立即抠掉它。L觉得有些无奈,只能心疼地将蜂巢重新修复,他甚至不清楚这个亲戚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L的困惑可想而知,可是对于心理学家们来说,他们显然清楚事情的原因,那就是凹陷密集型恐惧症,患者会对密集排列且凹陷多孔的物体产生恐惧心理,而蜂巢恰恰是凹陷多孔的物体,也就是说蜂巢恰恰成为某些人碍眼或者感到不适的对象。

    心理学家认为,在密集恐惧症中,凹陷密集型的密集恐惧症往往最容易给人带来视觉刺激,或者说这种刺激和压迫感最为强烈。像蜂巢、莲蓬都可能会给患者带来类似的恐惧心理,而患者在见到这些物体时,往往也会产生抠掉它们的冲动。

    那么有一个让人感到不解的问题是,为什么很多密集恐惧症的患者会想要抠掉类似于蜂巢或者莲蓬之类的东西呢?尽管多数患者都无法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很多人只是认为看着难受,就想要抠掉。而心理医生经过研究,发现这种心理现象和行为模式与个人的潜意识有关,比如我们对莲蓬之类的东西的恐惧源于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把这种异于寻常的东西想象到自己身上,然后就会觉得难受,实际上可能我们在之前患过某种皮肤病,或者见到某些人患上皮肤病后出现坑坑洼洼的现象。

    这就不难理解,很多人会讨厌和恐惧那些多孔的物体了,因为在潜意识中,他们就不希望自己的身体上出现那么多孔洞,不希望自己因为某种毒素、疾病而出现坑坑洼洼或者疱疹之类的东西。从这一方面来说,人们用手抠掉莲蓬里面的莲子或者用手抠掉蜂巢里面的蛹,可不是因为嘴馋而想要吃掉里面的东西,这些都只是一种试图让自己看起来更加安全的心理动机而已。

    比如有人曾经在医院里看到严重的皮肤病患者,结果回家后心里非常不舒服,一连几个晚上都在大脑中回放那些密密麻麻、坑坑洼洼的皮肤,最终他们会发现自己会对莲蓬、蜂窝以至于蜂窝煤之类的东西产生不良反应。

    另外,对于密集恐惧症的患者来说,他们对于密集排列的物体缺乏抵抗能力,他们害怕见到这样的东西,因此会自觉不自觉地想要打破这种排列方式,想要消除那些密集的存在物,于是抠掉成为一种消除密集排列方式的方法,也成为宣泄心中恐惧的一种方式。通常情况下,这些人隔着屏幕或者照片也会想要将那些凹陷中的东西给抠出来。

    密集恐惧症包括凹陷密集型的恐惧症实际上并非什么严重的心理疾病,只不过是一种亚健康状态的心理现象,多数人的症状比较轻,并不会真的有意要和莲蓬、蜂巢过不去,虽然有些不适症状,但并不会对身心造成什么太大的伤害。而极少数凹陷密集型恐惧症的患者可能会产生一些比较强烈的反应,他们会想方设法除掉那些让自己不舒服的东西,甚至产生一种毁灭的冲动,比如敲掉家里的蜂窝煤,拿石头砸烂莲蓬,有一些人还会拿榔头敲坏家里的水喷头。对他们来说,只有那些排列整齐的孔状物不见了,只有将里面可能存在的东西消灭了,他们才会更加心安理得。

    没有什么比“多”更让人恐惧

    在上面的几个案例中,我们提到了密集恐惧症,其中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密集,这是引发恐惧的一个基本前提。换句话说,只有一只七星瓢虫的时候,我们会认为它很可爱,认为它很漂亮;只有一只蚂蚁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它根本无足轻重,不值得担心或者害怕;蜂窝上只有一个孔时,我们也不会冲动地想要抠掉它。正是因为这些东西太多了,给我们的视觉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冲击,才会引发不适。简单来说,一切都是因为“多”,恰恰是“多”才造成了心理上的恐惧和反感。

    那么为什么“多”会让人感到恐惧呢?一方面“多”会带来一种数量优势,而数量越多就越会让我们产生不可控制、不可压制的心理,我们会觉得一旦某个东西的数量超出了我们能够承受的范围,就可能会带来反向作用,就像蚂蚁一样,哪怕是一只最具攻击性的蚂蚁,很多人也会觉得对付这样的小东西绰绰有余,可是一旦蚂蚁从一只变成了几万只、几百万只,我们就会感到恐慌。

    而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我们常常会将密集物体跟人类或者其他生物体联系起来,将不符合正常人体规律的密集物体强加到人类和人体身上,使得人们产生一种不安的心理,担心那些东西会出现在自己身上。加上网络上的一些视频和图片,加重了对密集物体的恐惧,所谓的乳房莲蓬图正是利用这一点吓到不少人,而这只是一种心理反应而已,类似于有人有恐高症,有人有尖锐物体恐惧症等。

    前面我们提到了阿诺德·威尔金斯和杰夫·柯尔对于密集恐惧症的研究,这两位心理学专家认为密集恐惧症的发作是因为那些密集物体或者相关的图片触发了人类的某些视觉神经,尤其是一些多孔的物体——蜂窝——完全就会让人联想到一些让人恐惧的东西。比如他们经过研究发现,很多多孔物体都和世界上致命的有毒动物具有相同的频谱特征,这会让人本能地产生恐惧。

    所以他们认为人类对于多孔物体的恐惧和进化理论有关,因为在远古时期,人类祖先为了生存,必须同自然做斗争,而在与那些有毒动物的接触中,他们会发现自己身上可能会出现皮肤坑洞、疱疹等不良反应,于是开始产生恐惧心理,也产生了强烈的不适感,并且会迅速做出防御或者躲避的姿态。慢慢地,这种基因就被注入人体之中,人们开始关注那些潜在的危险因素。这也是为什么一旦人们发现多孔物体,一旦发现多孔图片,就会产生一些应激性心理。

    越是密集的危险物体越有可能给人类带来心理上的压迫感,群居的昆虫、皮肤病、不容易辨别的各种混乱堆积、群体的强势攻击,这些都会让人类感到不适。久而久之,人类就会在内心产生这种恐惧,一旦遇到此类密集物,就会产生恶心、恐惧、头皮发麻、想要尽快远离等不适症状。

    这种进化理论似乎完美地解释了人们对多孔物体的恐惧心理,但也有心理学家认为这样的理论完全忽视了个人性格特征在这些心理学现象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比如人类学家格雷格·唐尼就是一个反对者,他觉得那些心理学家将生活中的某些个人特点当成一种普遍现象显然不合乎要求,进化论并不是万能的,它虽然很有故事性,但是在解释多孔恐惧症方面显然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无论进化论的说法是否正确,至今都没有得出更好的结论来解释密集恐惧症的出现,而对于密集恐惧症患者来说,当密密麻麻的东西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所要做的就是尽快寻求解决这类心理问题的办法,尽量减缓或者消除密集恐惧症的影响。

    ——自我暗示

    俗话说心病还须心药医,既然密集恐惧症是由于心理暗示导致的,那么在克服或者消除它的影响时,可以从心理暗示入手,比如强制地告诉自己“这些东西是无毒无害的”,或者告诉自己“这些东西非常常见,根本不会影响自己的生活”。

    按照心理学家的解释,人类在接触密集物体时,会有一定的倾向性。就像我们平时吃大米饭一样,米饭盛在碗里的时候,也是一粒粒堆积在一起,但是即便是密集恐惧症非常严重的患者,也不会对米饭产生抗拒和恐惧心理,更不会要求家人一粒米饭、一粒米饭盛在碗里给他吃,也不会突发奇想地说:“从明天开始,我只吃馒头或者包子。”

    可见米饭并不具备威胁性,或者说人类在长期和米饭接触的过程中,已经习惯了它的存在方式,因此很容易就接受它,并且会自然而然地告诉自己:这些米饭根本没有毒,用不着担心。但是如果将米饭换成一堆同样白嫩的虫卵,想必很多人都会感到恶心和恐惧。从这一方面来看,一碗虫卵可没有一碗米饭那么可爱。

    很显然,同样是密集的物体,同样是密密麻麻的白色小颗粒,但是米饭给人带来的却是令人愉悦的享受,而虫卵简直让人头皮发麻,就是因为我们在潜意识中就知道虫卵是令人恶心的,而米饭是用来吃的,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伤害。以此来推,为什么小孩子在分糖果时,总是希望越多越好呢?哪怕桌子上摆满了糖果。为什么大家总喜欢拿着一捆一捆的钱呢?难道这些钱也会让人产生恐惧心理?我们对于密集事物的恐惧并不是绝对的,它还带有一些很强的选择性和倾向性,然后产生强烈的心理暗示。在这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下,我们往往会有效抗拒密集恐惧症,因为一旦我们发现自己对诸如花朵、莲蓬之类的东西感到恐慌,就可以提醒和暗示自己“它们并不危险”。

    ——直接暴露

    对于心理学家而言,他们惯用的招数就是心理疾病患者害怕什么,就让他们主动去接触什么,换句话说,就是强迫患者去直接面对那些感到恐惧的事情,让他们直接暴露在恐惧事物的面前,久而久之,患者就会产生一定的承受力,并慢慢建立起对恐惧印象的新认知。比如心理学家会拿出一些密集小物体的图片给患者看,一开始患者会感到不适,但是在强制手段下,患者可能会慢慢适应这一切。尽管这种方法的治疗效果可能会更好,但实际上也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导致患者的症状加重,一些对密集物体比较过敏的人,其心理障碍也许会变得更加严重。

    ——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的基本原则就是顺其自然,顺其自然就是要让患者接受和服从事物运行的客观法则,这样才能最终打破神经质病人的精神交互作用。而要做到顺其自然就要求病人在这一态度的指导下正视消极体验,接受各种症状的出现,把心思放在应该去做的事情上。这样,病人心里的动机冲突就排除了,他的痛苦就减轻了。

    比如,当一个人在野外见到一大堆的七星瓢虫堆积在一片叶子上时,不要过度关注这些瓢虫,不要试图弄清楚上面一共有几只瓢虫,也不要去想这些瓢虫突然朝自己飞过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它们会吃掉我吗?显然不会,既然这样,我们只需要关注其他地方的美景就可以了,只需要想到我是来旅游、我是来散心的就可以了,这样一来,“瓢虫家族大聚会”对我们的影响就会大大降低了。

    其实无论是哪一种方法,都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患者的症状,但是通过心理引导和治疗,至少还是可以有效降低密集恐惧症的影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