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尽在几秒钟,短时间内果断选择,我们才能让幸运女神来到我们身边。人生充满未知,选择的出现对我们是一种严峻的考验,我们要做的就是及时调整自己,在机会刚出现的时候,果断选择,这样,成功才会向我们走来。
时不待人,人自待,断就要找准时机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但是往往说的人多,做的人少。人的一生中会面临很多次选择,有选择就要有答案,这样,问题才能被圆满解决。如果你不能关键时刻做出决断,那么,就会错过判断这道问题的最佳时机,当我们再想将人生这道题做好,就会变得非常困难了。
时不待人,人自待。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其实,做决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尽快做出决定,才能为接下来的行动做好准备。犹豫不决是成功的大敌,当断不断,必受其乱,看准时机,马上出手,问题才能被正常解决。
只有果断决策才不会让人生虚度,有这样一个寓言小故事,它为我们阐述了果断决策的真正含义:
农场上,有一头驴想要吃草,它的主人就在它的左右两边各放了一堆青草,谁曾想到,驴却犯难了,它不知道应该先吃哪堆,于是它开始不断徘徊,直到最后也没能做出选择,结果就只能等待死亡的光临了。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也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两个放牛的孩子,发现了一个狼窝,狼窝里有两个小狼崽,于是两个孩子一人抱着一只狼崽,顺着两棵相聚几十米远的树,分别爬了上去。
没过多久,两只狼崽的母亲就来寻子了。其中一个孩子就掐着怀中小狼崽的耳朵,弄得狼崽惨烈嚎叫,狼母亲听到之后,就跑到树下乱抓乱咬,不得章法。
这时,另外一个孩子掐了掐另外一只狼崽的腿,小狼崽承受不住,嗷嗷直叫,狼母亲听到叫声又向相反的方向奔去了……就这样,狼母亲一直在两棵树之间来来回回奔波,最后落得个累死的下场。
驴饿死,狼累死,他们的原因都是一样的,即他们没有在最适合的时间做出最适合的决定。诚然,人生百味,最大的快乐就是做出选择,最大的痛苦也是做出选择,这就要求我们都要及时选择,要把选择做到位。
其实,选择常伴我们身边,比如我们每天会为了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而做出选择。及时有效地做出选择,这样问题才会解决,而我们的心情也才会变得更美好。
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霸主,原因不是简简单单一方面的,但是果断决策却是秦国成就霸业的重要保证。当断则断,正因为拥有这样的魄力,秦国才能在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才能成为第一个统一全国的霸主。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纷争四起,群雄逐鹿中原。当时秦国的势力最为强大,并且在战争中胜多负少。然而,因为秦国内部大权旁落、穰侯专权、常年征乱、百姓不安,所以始终没能统一天下,秦王苦于没有找到解决的方法而郁郁寡欢。
魏国的范雎来到秦国以后,有一天,他看到秦王的车马驶过来,故意视而不见。驾车的人看见范雎挡路,就大声呵斥:“秦王来了,闲杂人等速速散开!”
范雎大声说:“秦国只有太后和穰侯,哪里还有什么秦王?”
秦王觉得范雎是一名能人义士,就让左右退去,向范雎跪下请教。范雎却不理他,如此再三,范雎才问秦王:“秦国兵强马壮、幅员辽阔,但是为什么秦国没能实现对外扩张,成就一番霸业呢?”
秦王虚心地说:“还请先生不吝赐教。”
范雎回答说:“我听说穰侯率领大军联合越国、魏国和韩国,千里迢迢去攻打齐国,这个策略是极其错误的。齐国和秦国相距甚远,如果千里迢迢去攻打,兵马劳顿,而且还不一定能取得胜利,反而加重了秦国的负担。就算取胜了,秦国距离齐国太远,肯定会被韩国和魏国坐收渔人之利。所以对于秦国来说,这场征战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秦国现在最应该做的是和偏远的国家结交,而攻打自己的近邻,这样才能向外扩张。到那时,自己的土地不断推广,统一大业自然也就能完成了。”
后来,秦王当即完全采纳了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罢免了穰侯,任命范雎为相国,开始了自己的霸业征程,为今后秦始皇统一全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果没有范雎的高瞻远瞩,如果没有秦王的英明决断,那么,秦国是不可能一统天下的。拥有魄力,敢于在第一时间做出决断,只有这样,未来才能掌握在我们手中。
生活中的很多人总是习惯说“如果那时候这样,就如何如何”,“如果当初我能知道,会怎么样怎么样”……但是我们要知道,现实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这就要求我们演好自己的角色,不要因为徘徊犹豫于选择中,而浪费掉自己的一分一秒。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越是早做出选择,就越能早一步和梦想来一次亲密接触。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人生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梦想而奋斗。”梦想有着无穷的魅力,而实现梦想靠的则是人生一次次选择的积淀。
机会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均等的,如果我们不能快人一步,那么,等到选择之后,就会落后别人一大截。未来很远,人生很长,让时间做帆,让经验做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正确选择之后到达成功的彼岸。
及时判断,把错误断在萌芽期
人生长路中,我们能欣赏到美丽的风景,也能遇到崎岖难走的山路,走错一步,就有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错误发生,我们就要果断回头,把错误屏蔽掉,让它在最短的时间内消失。
人生中出现错误,是每个人的必然经历,有的人选择在错误发生的萌芽期把它扼杀掉,而有的人则是任由其滋长,然后错误被无限放大,这时,我们再想把问题解决就变得千难万难了。
沈从文是我国非常著名的作家,他出生在凤凰古城,从小就非常喜欢看木偶戏,并且经常因为看戏而忘记了学习,但是他却乐此不疲。
有一天上午,沈从文再次逃课出来,跑到村子里去看戏,那天,正好演得“孙悟空过火焰山”。沈从文看得津津有味,一边看,还一边大笑,就这样,他一直看到夕阳西下,才意犹未尽地回学校。等他来到学校时才发现,同学们都已放学回家了。
第二天,沈从文刚迈进校门,老师就非常生气地问他:“你昨天干什么去了?为什么逃课?”
沈从文的脸瞬间红了下来,他低下头沉默不语。
老师非常生气,罚他站在树下,并对他说:“你看看,这棵楠木树每天都在向上生长,而你却不思进取,竟然甘愿做一个没有用处的矮子!”
沈从文听了很不服气,赌气似的站了一天,仍然不肯承认错误。
第三天,老师把沈从文叫进了办公室,意味深长地对他说:“现在,你身边的所有同学都在努力学习,而你竟然跑去偷偷看戏。昨天虽然我说了你,但是这些都是为了你好。一个人只有自己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沈从文终于羞愧地低下了头,流下了悔恨的泪水。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吸取这个教训,自己尊重自己。自此之后,沈从文开始严格要求自己,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成为了中国非常著名的作家。
错误是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事情,如果犯错之后,我们不能在其萌芽阶段判断出来,就会任由其滋长,长此下去,错误就会被放大,直到导致失败的降临。
及时发现错误,对错误做出正确判断,然后加以改正,这样错误才会消融,我们才能进步。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及时发现错误,及时改正错误,我们才能让错误所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料敌于先,必然能够所向披靡,同样的,料错于先,也必然能够无往不利。错误就像海面上掀起的浪花,需要风力的不断推动,才能掀起大浪。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发现错误的苗头,能够及时做好准备,就必然能够掌握好自己人生的方向。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句话包含着一个深层次的含义,那就是人人都有可能犯错误。即便是古之圣人,也并非时时都是气宇轩昂的挺拔,何况我辈凡俗。如此说来,就没必要苛求尽善尽美,只要我们在错误出现之后,能够及时反省改正就可以了。
但这绝非是纵容错误,区别就在于对错误的认识,以及犯错后的改正。荀子在《劝学》中早有训导:“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犯错并不可怕,有错不改才是致命的。所谓的“弯腰低头”只是表明了一种态度,关键是之后的动作。严重错误造成的巨大损失,往往是由一个小错误开始的。即便是错到了相当的程度,及时地纠正,避免更大的错误和损失,也不算太晚。正所谓“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李世民和魏征的对话,一直被后人奉为典范,君臣之间相互指出错误,并且不断改正,才使得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
唐朝时期,魏征身为大夫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却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有人在李世民面前诋毁魏征说:“魏征身为臣子,待人接物却不注重仪容和礼貌,不避嫌疑,影响非常不好。”李世民就派温彦博责备魏征,要魏征一定要改变这种不修边幅的毛病。
过了几天,魏征求见李世民时说:“微臣听说身为臣子的就应该上下一心、团结一致,这样国家才能兴旺。如果做什么事都渴求礼仪容貌,那就说明君主和臣子之间有隔阂。这样下去,国家的命运也就不能预测了。所以,陛下责备臣下,微臣不敢从命。”
李世民忙说:“我知道责备你错了。”
魏征叩头接着说:“皇上能这么说,微臣感到很高兴。微臣能侍奉陛下感到非常荣幸,但愿皇上能让微臣做一个良臣,而不要做一个忠臣。”
李世民就非常疑惑,问道:“良臣和忠臣有什么区别?”
魏征接着说:“所谓忠臣,就是能向君主提出很多好的建议,忠心耿耿为君主办事,但是却不能被君主采纳,以致招来杀身之祸,陷君主以非常大的罪名。国家将会受到损失,而他却享有忠臣的名声。而良臣就是不但能向君主提出很多好的建议,并且能被君主采纳,从而,君主和臣子上下齐心,使得国家更加繁荣富强,这就是忠臣和良臣的不同之处。”
听了魏征的解释,李世民感到非常高兴:“你讲得非常好,那么,什么是明君,什么是昏君呢?”
魏征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接着,魏征又举了秦二世、梁武帝和隋炀帝的例子,指出他们灭亡的一个最主要原因就是偏信奸臣,被奸臣所蒙蔽,终其一生也不知道真实情况。魏征继续说:“身为君主,只有多听意见、广开言路、察纳雅言,才能让自己的缺点暴露出来,然后加以完善。这样,才不会被奸佞之人所蒙骗。”
李世民说:“昏君总是护着自己的缺点,不让这些缺点暴露出来,这样反而会一天比一天糊涂。而明君却是不断暴露自己的缺点,然后加以改正,使之更加聪明。我要经常接受你和其他大臣的劝谏,努力做一个明君。你也要大胆提出意见,努力做一个良臣。”
历史永远不会消弭,数百年之后,李世民和魏征成为了明君和良臣的典范,流传千古。
李世民虽是治世明君,但是他也会犯错误,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让自己当局者迷,只有这样,当错误露出端倪的时候,我们才能及时发现并且改正。
犯错是我们人生中一次可贵的经历,犯了一次小错,我们可以知道自己应该避免什么,如果我们不跌小跟头,以后就很有可能会跌大跟头。
最开始的时候,错误是非常微小的,也许我们认为无视它,它就会消失,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错误就会变得越来越大。及时发现错误,选择在错误发生的萌芽阶段,果断将其扼杀掉,这样,错误才不会因为我们的纵容而发展壮大。
成功来源于经验的积累,人生需要挫折的历练。犯错只是人生的插曲,永远不会成为我们人生的主旋律。找到自己人生的节奏,随时发现人生中不和谐的节奏,彻底把其根除掉,这样,我们才能在正确的人生轨道中继续前进。
利弊权衡于先,机会断于其后
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原则,总是跟着别人走,那么,就算机会摆在他面前,他也不可能抓住。如果机会出现了,你没有根据自身情况去衡量、去判断,就无法让这次机会发挥出它本应有的作用。
及时判断出机会所带来的利弊,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它、利用它。我们常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但是有些机会是风险小的,有些机会是风险大的,这就需要我们的及时判断,不要让好机会从身边溜走,也不要让不好的机会强加己身。
机会尽在几秒钟,如果你不能在最短时间里做出最合理的判断,机会就会选择离去。市场风向为我们的选择提供了参考点,而未来才是我们不断奋斗的方向,如果我们不能抓住,那么,等待我们的将会是时机的无情流逝。
在某市的市区里新开了一家龙鱼馆,可是,谁能想到,这家店的店主,一位名叫贺蜜斯的小姐,居然投入了近百万在这家店面上。
一家经营观赏鱼的店面居然需要百万的投资?恐怕这种疯狂的行为没有几个人会去做。贺小姐却毫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在她的店里,鱼还是龙鱼,可是却是原产自印尼的龙鱼。这种鱼,每一天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有人会问,不过是一种观赏用的鱼,几万块钱?谁会去卖呢?
事实上,贺小姐这种大胆的做法绝不是空穴来风。贺小姐经营的这种鱼,在印尼属于一种濒临灭绝的物种,同样喜欢鱼的贺小姐第一眼就喜欢上了这种鱼。后来,经过考察,贺小姐发现,在广东、喷鼻港、台湾以及新加坡等地,这种原产自印尼的龙鱼被当作“风水鱼”,是用来旺家镇宅。
在这里,虽然有很多经营龙鱼的店面,却还没有人敢去做这种生意。第一,当地人对这种鱼的认识还不深,是不是愿意花钱购买还是个未知?第二,开这样一个鱼店,需要的投资太大,一旦赔了,就可能是血本无归。可是,贺小姐凭着自己的喜爱,再加上对市场敏锐的观察,毅然决定投资开起了这家店。
如今这家鱼店给贺小姐带了丰厚的利润,而她本人也对今后的市场充满了信心。
其实,道理很简单,不过是鱼而已,有了“镇宅生财”的作用就身价大增。贺小姐正是看到了产品的“附加值”,权衡利弊之后,牢牢把握住了商机,才最终取得了成功。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只有每天为了成功而努力奋斗的人。敢于冒险,是因为看到了机会背后的潜在价值,如果我们看不到这样的价值,只是脑子一热,就采取行动,那么,就算再好的机会也会从我们身边蒸发掉。
我们都认为跟着别人走,按照套路出牌就已经很好了,但是我们谁愿意总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走?学会分析自己,学会分析机会,然后尽快找到一个解决的方法,这样一切才会按照我们想象的方向走。
面对升官的机会,我们会怎么办?相信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会选择接受,但是范雎经过一番分析之后,决定放弃机会,推荐蔡泽,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范雎权衡利弊之后的壮举吧!
春秋时期,蔡泽自认非常有才,却无赏识他的伯乐。这时,他听说范雎入仕秦国,并且受到了重用,觉得自己的伯乐出现了。于是他也来到了秦国。
蔡泽刚到秦国就大肆宣扬自己才华横溢,文韬武略无所不能。只要自己能见到秦王,就肯定能取代范雎国相的位置。
范雎听闻此事,就把蔡泽叫到了府上,问他:“你曾说,只要见到秦王,就会取代我相国的位置?”
蔡泽说:“是的。”范雎问他为什么这么说。
蔡泽继续说道:“天下万物都是新城代谢的过程,功成身退是人生的自然法则。现在人们都希望像圣人一样贤明,贤明之人就是要施恩于天下,这样才能受到百姓的爱戴。但是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从始至终都才华横溢。自己无德无能时,就应该及时退位让贤,才会受到天下人的赞扬。”接下来,蔡泽又举了商鞅和文种的例子,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范雎听出了蔡泽的意思,就说:“为什么不可以从始至终呢?商鞅辅佐秦孝公,没有二心,而是因公忘私。虽然得到了秦孝公的宠信,但是却失去了秦国人民的信任;大夫文种辅佐勾践,不以勾践卑贱而退却,反而帮助他渡过危难。不会背信弃义,更不会夸耀自己的功劳。他们都是我学习的典范。只要大义所在,纵然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为什么非要退位让贤呢?”
蔡泽说:“君主圣明,臣子贤能,这是国家之福。父亲慈爱,儿子孝顺,丈夫讲信义,妻子有贞节,这是家庭之福。但是忠君爱国也是有限度的,比如比干辅佐商纣王,却让殷商走向灭亡;伍子胥是贤能之臣,但是却无法带领吴国走到最后……可见,有德之臣也无法保证国家长治久安,这是因为没有贤明之主重用他们。假如一定等到死才能尽忠成名,恐怕就连微子也不足成为仁人,孔子也不足成为圣人,管仲也不足以成为伟人。”范雎听蔡泽说得在理,就点头表示赞同。
蔡泽又说了一些治国的方略,被范雎所认同。范雎认为蔡泽是当世奇才,就以上宾之礼接待了他。
过了几天,范雎拜见了秦王,对他说:“臣有位新来的客人蔡泽,此人善于雄辩,满腹韬略。臣阅人无数,没有人能出其右,臣自愧不如。”
于是秦王就召见了蔡泽。通过交谈,秦王非常欣赏蔡泽,就任命他为客卿。自此之后,范雎就称病不朝,并且借病辞官回乡。
无奈之下,秦王只得批准,任命蔡泽为相。而蔡泽也果然不负众望,助秦王灭掉了西周。
孔夫子曾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范睢之所以会选择推荐蔡泽,是因为蔡泽确实有他无法比拟的才能,正因为这样,范睢才会选择退而举贤,让蔡泽为秦国继续创造财富。
推举蔡泽,是范睢果断决策和大度宽容的具体体现,选贤与能,不仅是君主的责任,更是每一位大臣应尽的义务。面对机会,范睢选择了及时退让,让更有才能的蔡泽登上相位,而这也正是他高瞻远瞩的一种呈现。
机会用在正确人身上,就会变成好机会,用在错误人身上,就会变成不好的机会。成功关键在于权衡,在于选择。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最重要的不在于他们的能力,而在于他们的每一次选择。做出最正确的选择,不要让机会白白浪费掉,这样,我们才能离成功越来越近,而这样的果敢决断也终究会为我们的人生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判断时机,蓄势待发,顺势而为
历史的发展,总是惊人的相似,有些人倒下,另外有些人就必然会站起来。成王败寇,我们想要成功,最应该做的就是选准时机,顺势而为。
人生想要有所改变,就要懂得选择时机,然后顺势而为,这样我们才能让自己有所突破。现实生活中,我们必须善于抓住机遇。每一次机遇的到来,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次幸运女神的眷顾。它不仅需要我们有坚实的功底和知识储备,更需要我们在看到机遇的时候,拿出拼搏和创新的勇气来。
在这个机遇盛存的世界里,只要我们平时注意加强知识的积累,培养敢为天下先的创造意识和勇气,确切地把握时机,那么就会获得事业的成功。著名洗手液品牌威露士在“非典”事件中的充分表现,不仅确立了自身“社会公民”的角色,更奠定了在家庭卫生市场上的绝对领先地位。
2003年,威露士率先敏锐地预见到了非典的商机。随即,他们迅速采取了分阶段的营销战略,趁势而为,彻底改变了自身的市场占有率。
第一阶段(2003年2月10日—13日)为启动阶段。2月10日,以生产消毒药水著名的外商独资企业莱曼赫斯公司中国部营销人员通过收集各方信息,敏锐地预见到非典商机,迅速成立了专门应急小组。并于2月11日在广州几大主流报媒推出平面广告:“预防流行性疾病,用威露士消毒药水”,从而拉开了消毒市场的第一轮战役。
第二阶段始于2003年2月11日。这天,广州市政府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呼吁广大市民:“注意手的清洁和消毒……”新闻发布会上午召开,威露士下午就将原定于2月12日在《南方都市报》投放的消毒药水广告改为“防止病从手入,请用威露士洗手液”。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广告刚好和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报道同日出街,从而增加了广告的可信度。
自此以后,威露士洗手液在市场上的销售量大增,其品牌也在大街小巷中迅速宣传开来。
客观来讲,在“非典”横行之前,“威露士”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一直是不温不火,毕竟一个注重家庭卫生和安全的时代还未完全到来。而在“非典”事件之中,“威露士”果断采取一系列“非典”营销实验,抢占并垄断“手”这一认知资源,迅速奠定了其在消毒市场的霸主地位,并大幅提升了自身品牌的美誉度。而这备受营销界首肯的“非典”营销实验,绝非投机取巧,而是趁势而上。
机遇不是命运,并非要靠“碰”才能得到。捕捉、把握并善用机遇是一种能力,趁势而为,会帮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苦苦跋涉时,有一次转折性的飞跃,从而取得不断的成功。
学会发现时机,发现时机中的关键点,然后顺势而为。人生有很多次选择,每次选择都有其最恰当的处理方法,这样问题才会被合理解决。比如说,骑车的时候,我们都喜欢顺着风向对方行驶,因为这样骑车就会变得轻松省力;买东西的时候,我们都会货比三家,然后挑选一家性价比最高的,这样的东西才是最符合我们心意的……
抓住每一次机会,然后借助这次机会为跳板,让自己离成功越来越近。“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在《劝学》中,一直说着这样一句话。善于选准时机,善于借势,我们才能成就自己的非凡梦想。
李莲英是清代晚期直隶河间府人,由于他家徒四壁,而且无父无母,李莲英成了个街头混混,还曾经因为卖火药而锒铛入狱。出狱之后,走投无路的李莲英想到了自己的同乡沈兰玉,他可是慈禧当时非常宠幸的太监。无奈之下,李莲英索性下定决心净身入宫,投奔了沈兰玉。
入宫伊始,李莲英只是在梳头房里做事,但他并不安于现状,他知道在宫里如果想要出人头地,就必须要攀附一个贵人,所以他一直在等待机会。
有一次,慈禧太后想要换新发型,但是其他太监弄了半天,慈禧都不甚满意。李莲英听说了这件事,觉得是个机会。他知道最会打扮的就数勾栏里的粉头了,于是就去找她们学习最新、最漂亮的发型。慈禧看了一下,非常满意,就让李莲英做了梳头房的管事。
这次的成功对李莲英来说只是一个开始,慈禧已经注意到了他。但如果想要出人头地,单单被注意到是不够的,还必须要让慈禧看重自己,成为她的心腹才行。
咸丰皇帝深知慈禧手段非凡,而且很有野心,怕自己死了之后慈禧专权,成为第二个武则天。于是,咸丰临终前跟大臣肃顺商量,准备一不做二不休,除掉慈禧。
这些消息不经意间被李莲英听到了。现在,他面临一个选择:是把这事烂在肚子里,还是把事情说出去。说了,他很可能会成为宫廷斗争的牺牲品;但如果不说,他的靠山也就倒了。最终,他选择了冒险,把这件事告诉了慈禧。
慈禧率先采取了行动,制定了计划。咸丰一死,慈禧就发动了一场宫廷政变,杀了咸丰宠幸的三位大臣,还罢免了一些平素看不惯自己的大臣,让五岁的同治皇帝继位,自己大权独揽。
当然,从这次事件之后,李莲英就真正成为了慈禧的心腹,一跃成为历史上最风光的大太监之一。
李莲英的成功在于他选准时机,攀附到了慈禧这个贵人。他慧眼独具,发现慈禧是一个能够在未来有所作为的重要人物。同时,他也懂得把握机会,“梳头事件”让他入了慈禧的法眼,宫廷政变让他一步登天,从此荣华富贵享之不尽。可以说,没有选择对慈禧这个贵人,就没有后来的大太监李莲英。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个力可以是外力,也可以是贵人。要想采摘成功的果实,不仅需要勤奋苦干,而且还需要选准时机,学会借势。
我们选择时机,就要像庖丁解牛一样,以无厚入有间,刀刀切中根本,这样,问题才能解决。选择正确的时机,为自己未来的发展积蓄力量,这样,我们才能借坡下驴,才能让自己因为前面铺陈开来的形势而取得成功。
时机不是等出来的,守株待兔就必然会饿死,我们只有学会主动出击,才能把机会握在手中,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顺势而为。顺势而为是借着这个时机,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这样,梦想才会照进现实。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