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有舍才会有得,预先取之,必先予之。做出决定的时候也是如此,我们要权衡利弊之后再做出决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最正确的选择,才能掌握好人生的主动权。
鱼乎?熊掌乎?犹豫不决不如断然放弃
人世间有着无穷无尽的选择,不管我们身处何职,在做什么,每时每刻都需要做出选择。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是一个并不完美的社会,因为它告诉我们,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接受这样的不完美,并且能够分清孰轻孰重,果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个,进而舍弃另外一个。
当断不断,必受其乱。犹豫不决是人生的天敌,如果一件事,我们不知道如何是好时,就应该果断选择放弃,放弃之后,我们才能看到更加广阔的天空。
中国古话说得好:“预先取之,必先予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想要索取,先要学会舍得。舍得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有位哲人曾说:“我们的痛苦不是问题的本身带来的,而是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模式而产生的。”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懂得放下过去,别把现在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过去的纠结中。
著名国画艺术大师张大千先生有一缕长长的胡须。
一次,朋友无意间开了一句玩笑,问他晚上睡觉时胡须怎么放。结果那天晚上,他彻夜失眠了,不知道把胡须放到哪里才好。
就像张先生事后自己回忆时说:“平常都不会担心这方面的事,怎么一在意就出问题了。”
很多时候,过去的痛苦都是因为我们过于在意而引起的。像张先生一样的,有人稍一触及他的胡须,就会彻夜难眠,主要就是因为,他不懂得放下别人强加于己的想法,如果别人不提及此事,他也不会注意到。
取舍是一种人生境界,关键就在于我们要有果决的勇气。人生靠决断,决断靠选择,选择中就包含了无数取舍的智慧。放弃复杂的思维,我们必然会收获到简单,其实,人世间,有很多取舍是非常简单,关键就在于我们有没有在简单思维中找到取舍的突破点。
取舍之间,越简单明了的决断越能体现出一个人的能力,过于优柔寡断,只会让别人感到你内心的复杂,而问题也会随着时间的累积而变得更加复杂。
内心澄澈了,我们在取舍面前才能展现出更加强大的决断魅力。人生路漫漫,不懂得舍弃的人,必然是背负很多毫无用处痛苦的人。
做事果决一点,往往我们会比别人先触碰到机会。总是在鱼和熊掌之间徘徊,最终,我们会因为梦想太高而失去,这时我们不妨放弃这些,让自己更现实一些。犹豫不决只会浪费掉我们的黄金时间。犹豫不决时,果断放弃,我们才能轻装上阵,才能够看到更加清晰的未来。
人生正是如此,有时候,舍弃、退却并不是懦弱的表现,我们既然无法抓住,或者是无法抓得长久,不如就放手。一收一放,体现得正是人们良好的心态。
人生本来就不是尽善尽美的,记得一对夫妻在婚礼现场中,丈夫对妻子说:“对不起,你要和我一起受苦了。”
丈夫说得很对,人生本来就是一个受苦的过程,呱呱坠地之后,我们要哭,学走路的时候要跌倒,上学的时候要忍受老师的苛责……回首人生,我们会发现,原来一切并不坦荡,但是我们却快乐地走了过来。这是因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学会舍弃,学会忘记痛苦,忘记不愉快,等到消极情绪消失,积极情绪就会出现,当我们调整好自己情绪之后,成功的出现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在海边山脚的一条小路上,走来一个年轻人,他不远千里来到海边,只为到达大海对面的一个地方。年轻人把大大小小的箱子装到船上,就驾船出海了。他劈波斩浪,历经种种险象环生的航行,还是没能达到大海对面的那个地方。
有一天,极度疲惫的年轻人停下来休息的时候,遇见了一位智者。年轻人问:“我是那样的执着、坚强,长期跋涉的辛苦和疲惫都难不住我,各种考验也没能吓到我。我已疲惫到了极点,为什么还到不了我心中的目的地呢?”
智者看了看他的船舱问道:“你的船里装的都是什么?”
年轻人说:“它们对我可重要了。第一个箱子里面装的都是我必需的生活用品;第二个箱子装满我路上跌倒时的痛苦,受伤后的哭泣,孤寂时的烦恼;第三个箱子是我一路上搜集的金银珠宝。”
智者听完后淡淡地问道:“过了河你是不是要扛着船赶路?”
年轻人很惊讶:“扛船赶路?它那么沉,我扛得动吗?”
智者听完微微一笑,说:“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了河,就要放下船赶路呀。”
年轻人顿悟,他把第二个箱子丢掉了,顿觉心里像扔掉一块石头一样轻松。赶了一段路,他又把千辛万苦得到的珍宝全部扔到了海里,只把装有生活必需品的箱子留了下来。船轻快了许多,没用多长时间,年轻人就到达了目的地。
你在人世间的每一天都要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当你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之后,你才能够在关键时刻果断取舍。
坚守美好的,放弃不美好的,我们才能看到人世间的至美。过度执著于不美好,过多在取舍之间逗留,只会消磨掉我们的意志,这时,真正的决断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远了。适当的舍弃,让痛苦的记忆随风散去,我们才能看到更加美好的未来。
诱惑面前,学会断然拒绝
诱惑面前,拒绝是一种智慧。人世间有太多了灯红酒绿,有太多的名利追逐,如果我们不能淡然看待诱惑,那么,诱惑出现,我们接受的时候,就是失败的开始。
诱惑为我们带来的是眼前利益,过于注重眼前利益,我们就不可能看到自己满心期许的未来。人生一路走来,诱惑很多,上小学的时候,玩是一种诱惑;上中学的时候,优异成绩是一种诱惑;工作的时候,升职加薪是一种诱惑……其实,仔细数来,我们会发现,我们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充满了诱惑,这就需要我们果断决策,坚守住内心的梦想,让自己所有的意志都为其提供服务,这样,我们才能果断舍弃诱惑,继续沿着属于自己的成功方向前进。
有一家公司,在城市偏僻的地方买了一块地皮,由于价格低廉,公司老板非常满意。
老板买完地皮之后就开始投资建造一座豆奶加工厂,他认为这是一个低投入高回报的行业,自己一定能成功。但是事与愿违,公司从兴建伊始就开始亏损,远没有当初计划得那么好。但是公司老板不愿意放弃,继续投入了几十万资金,他相信,过不了多久,公司就会峰回路转,实现预计的盈利目标,可没想到几十万又打了水漂。
老板认为是公司设备不够先进,影响了生产效率和质量,又投入了八十万元引进了德国的高端生产设备,但是理想和现实有巨大的差距,公司仍然在亏损。
豆奶市场在当地已经很饱和了,而他的公司又是一家新兴公司,根本没有品牌竞争力。但是公司已经投入了一百多万元,管理者想要放弃,却又不甘心自己的努力付之东流,于是又投入了三百万元,希望可以置之死地而后生,但是投资依然是泥牛入海,一点成效都没有……
最后,老板为了豆奶公司倾家荡产,没有赚到一分钱,令人扼腕叹息。
诱惑攀升的时候,我们要的是冷静下来,要及时给自己降温,然后果断出击,拨开诱惑那层虚伪的面纱,这样棘手的问题才能被我们轻松解决掉。
身边诱惑越多,我们就越会把持不住,就会越陷越深。向诱惑屈服是一种鼠目寸光的行为,果断放弃,则是一种明智之举。优柔寡断,只会让野心继续扩大,一直恶性循环下去。多数时候,我们是明知不可为,却偏要为之,结果只能是走向失败,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种逆反心理,总是认为相反的方向会有更加美好的风景,越是如此就越是要做,这样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承认既定事实,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放弃应该放弃的,这是在困境中自救的先决条件。”认真分析诱惑,不管它是攀升还是下降,我们都应该适时地找回自己的定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抵挡住诱惑,在自己最清醒的时候做出关键决定。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调控心中的欲望和野心,尽快判断出一件事情对我们是否真的无害。做事三思而后行,多想想利弊,然后再做决定。想要取得什么成果,主要看自己,而不在诱惑多少。不要因为蒙住了自己双眼,别人就看不见你,其实,你最应该做的就是找到自己内心所需求的,发现诱惑背后的潜在危险,果断选择放弃。
战国时期,中国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的名气非常大,家里经常宾客盈门。其中,绝大多数人是慕名而来,特意来向孟子求学问道的。
有一天,他家中接连来了两位神秘人物,一位是齐王的使者,一位是薛国的使者。对这种国家的使者,孟子自然不敢怠慢,小心周到地接待着他们。
齐王的使者带来一百两金子给孟子,说是齐王特意馈赠的。而孟子见他话说到此没有了下文,就婉言谢绝了齐王的馈赠,使者无奈,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不久,薛国的使者也来求见。他给孟子带来五十两金子,说是薛王的一点心意,感谢孟子在薛国发生灾难的时候帮了大忙。孟子听了很高兴,并吩咐手下人把金子收下。
孟子前后大相径庭的举动让门客感到十分奇怪,不知孟子为什么拒绝齐国馈赠的百两黄金,却接受薛国的区区五十两。陈臻率先提出了这个问题,他问孟子:“齐王送你一百两的金子,你不肯收;薛国才送了齐国的一半,你却接受了。如果你刚才不接受是对的话,那么现在接受就是错了;如果你刚才不接受是错的话,那么现在接受,不是前后言行不一吗?”
孟子回答说:“其实,事实不是你想的那样。在薛国的时候,我帮了他们的忙,为他们出谋划策,平息了一场战争。我也算个有功之人,这些物质奖励是我应该得到的。而齐国人平白无故地给我那么多金子,是有心收买我。君子是不可以用金钱收买的,我怎么能收他们的贿赂呢?”
大家听了之后,都十分佩服孟子的高明见解和高尚操守。孟子仁义的名声也从此开始远播四方。
面对无故的恩惠,孟子不为所动,没有被糖衣炮弹轰炸得丧失了冷静的头脑。他沉着地进行了一番分析,知道哪些钱财是属于自己应该拿的,哪些钱财不属于自己范围内的。这不仅体现了孟子的高尚操守,而且告诫后人,不是所有的利益都是属于自己的,只有学会取舍,才不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在取与舍的问题上如何进行抉择,其实是与人们的胸怀和能力息息相关的。人们通常按本性行事,处事光明磊落的人重视荣誉却不执拗于过往云烟的功名利禄。当取则取,才能得到长久的收获,这才是选择智慧的真实体现。
成功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切合实际,有一个限度,在这个限度之内,我们能尽最大能力取得成功。不管诱惑有多么强大,我们都要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判断原则。诱惑只是表面现象,我们要做的就是拨开这一层表象,找到诱惑背后的真实。
果断选择是一种智慧,取舍也有其必须要遵守的原则。诱惑只是让我们内心蠢蠢欲动的一种刺激,我们要做的就是分析,然后平复自己躁动的内心,诱惑面前,学会取舍,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长路上展现出自己人生的大智慧,才能越走越远。
欲望有取舍,当断则断
一代名臣曾国藩曾说:“得失有定数,求而不得者多矣,纵求而得,亦是命所应有。安然则受,未必不得,自多营营耳。”正如曾国藩所说,人生中得失就像是有一种潜在规律在左右一样,所有事情就像是早就安排好了一样。我们本身的欲望也一样,它出现之后,必然会有得失尾随其后。
其实,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而言,失去比得到更为本质。随着整个生命的离去,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将失去。世事无常,没有任何一样东西能够被真正占有。既如此,又何必患得患失?我们应该做,也是所能做到的,便是在得到时珍惜,失去时放手;安然于两者之间,心平而气和。
欲望有大小,得失有终始。其实世间的一切本就是如此,如果你认为选择简单,它就会变得简单;如果你认为选择复杂,它就会变得复杂。
在一个雷电交加、大雨倾盆的夜晚,你开着车准备回家,在回家的途中,你看到三个人正在焦急地等待公共汽车的到来,这三个人分别是:一位是快要死亡的老人,他需要马上送往医院急救;一位是医生,他曾经救过你的命,你想报答他,但是一直没有机会;一位是你心仪的女孩(男孩),她(他)是你做梦都想要娶(嫁)的人,她(他)是你生命中最珍惜的人,如果错过了,以后就再也没有了。但是更为痛苦的是,你的车只能再坐下一个人,你应该如何进行取舍呢?
这是一家公司的面试题,几百名的应征者中,只有一个人的答案让面试官满意,并且录用了他。这个人只说了一句简简单单的话:“把汽车和钥匙都给医生,让医生开车载着老人去医院,而我则留下来,陪我的梦中情人一起等公共汽车。”
人活着难免有取舍,就像这道选择题一样,我们都希望得到完美,但是完美往往是不存在的,如果医生不会开车怎么办,又或者接下来车坏了怎么办?正因为事情的不完美,我们才会选择珍惜。
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当欲望出现的时候,我们就会执著地去追求,而且更多的时候是不见棺材不落泪。当欲望来临时,我们总认为得到本就理所当然,失去反而成了非常态。所以,每每失去,就不免感伤和追忆。
其实,当我们冷静下来,心中就会明白,在漫漫人生长河中,欲望与得失相伴左右,。果断判断,才能让欲望和我们的能力平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闲适人生。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向来被世人奉为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精神典型,一段《五柳先生传》便足以为证: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想当初,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也曾有过报效天下之志,十三年的仕宦生活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然而终究,赋《归去来兮辞》,挂印辞官,彻底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毅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对于所谓的世事得失,怎一个潇洒了得。
回归故里后,陶渊明一直过着“夫耕于前,妻锄于后”的田亩生活。初时,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虽简朴,却乐在其中。
后住地失火,举家迁移,生活便逐渐困难起来。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然而,其安然于得失的本色,丝毫不改,稳于心中。
陶渊明的晚年生活愈加贫困,却始终保持着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尚清时,他为自己写下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如此平淡自然的生死观,情也飘逸,意也洒脱。
陶渊明也是有欲望的人,但是他对欲望有着合理的掌控能力,这样,才使得他坚守住自己的志节,并且因为这样的高尚情操成为后世之人争相模仿的对象。
欲望在于适度,学会判断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够实现自己的欲望。只有拥有理性的判断,我们才能让欲望在一个合理区间成为下济宁市。不要过多执迷于欲望,因为欲望背后多数是不切实际的诱惑。
诚然,我们做不到“买田一亩,买泉一眼”的闲适,我们都是有欲望的人,但是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要让它无限制地膨胀。舍弃是为了给欲望减压,是为了更好的索取加重砝码,而舍弃正是人性光辉的另一种表达。
月亮的残缺并没有影响到它的皎洁,人生的遗憾也不该遮掩住她的美丽。欲望有大小,关键是要找到适合我们的欲望膨胀区间,不要成为欲望的奴隶,要学会做欲望的主人。安然于得失,简明的心性,而我们的英明决断就会在人生中突显出来。
该取时取,该舍时舍,选择重在判断
哲人康德说:“生气,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如此,我们何不放弃人生的束缚,换个角度观察或审视。要知道,快乐的感觉往往取决于人的心境,只有放下对他人错误的执念,才有享受美好人生的心境。
如果我们总是鸡蛋里面挑骨头,总是拿着放大镜看人,就算对方身上有再多的优点,我们也会把它看成缺点。对别人有成见,总是先给对方定性,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考虑其他问题,那么,我们就永远不可能看到这个人身上丝毫的优点。
老子说:“预先取之,必先予之。”如果你想要得到什么,就必须要放弃什么,这样,你才能够收获到更多美好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缺点。果断放下成见,留有余地,不仅可以保持与他人良好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化敌为友”,重建友情。这一点,《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就很值得学习。
一次,贾母等人猜拳行令、随意玩乐,黛玉无意中说出了几句《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艳词。这类剧本在当时是禁书,而从黛玉这样的大家闺秀口中说出,更是会被人指责为大逆不道,有伤风化。
好在许多读书不多的人没有听出来,但此事瞒得过别人,怎能瞒过宝钗?然而宝钗却没有感情用事,图一时之快,借此机会让黛玉难堪。她并没有宣之于众,给黛玉留了余地,也给自己和黛玉化干戈为玉帛提供了契机。
事后,在没人处,宝钗私下叫住黛玉,冷笑道:“好个千金小姐,好个尚未出阁的女孩儿!满嘴说的是什么?”一副严厉的下马威,让对方感到问题的严重。
黛玉只好求饶说:“好姐姐,你别说与别人,我以后再也不说了。”
宝钗见她满脸羞红,至此便适可而止,没再往下追问。
这已让黛玉感激不已了。而宝钗更加精明之处在于,她还设身处地、循循善诱地开导黛玉:“在这些地方要谨慎一些才好,以免授人以柄。”
此番真心实意的关心,结果“一席话说得黛玉垂下头来吃茶,心中暗服,只有答应一个‘是’了”。
此事之后,宝钗果然守口如瓶,没有向任何人透露半点黛玉失言之事。
这使黛玉改变了对宝钗一贯的成见,诚恳地对她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而我又是个多心的,竟没有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那样教导我……比如你说了那个,我断不会放过的;你竟毫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若不是前日看出来,今日这些话,再不对你说的。”
至此,宝钗和黛玉已达成和解。
放下成见,真正做到宽容待人,学会站在对方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对方才会愿意和你接触,才会愿意和你成为朋友。我们都不喜欢和身上有“刺儿”的人交往,因为这样的人会让我们感到不舒服,长此下去,我们也会和他们一样,身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刺儿”。
俗话说得好:“凡事留有余地,话不能说穿,势不能倚尽,福不能享透”。意思是,人活一世,为人处世要留有余地。说话不能过头,势力不能占尽,幸福不能享透。这是奉劝世人以谨自戒,以余自省。
做人留一线,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样,明媚的阳光才会洒满你的脸庞。人际交往中,果断放弃成见,我们才能看到更加清晰的未来。成见是因为我们对别人要求过高或者是主观情绪太过强烈。
世界万物大多复杂多变,任何人都不应该仅凭一家之言和一己之见,自以为是。即使在当时看来有十足的把握,也应该留有一片余地供别人思索,供自己回旋。否则的话,就会贻笑大方,更有可能会把自己逼到尴尬的境地或者绝境。
圆滑做人,不要过于死板,因为我们无法知道未来会如何变化,也许对方会走得比你快,比你好,也许对方会声名鹊起,林立于众人之上……对别人的成见,就是对自己现实无情的摧残,我们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就不要做绝,要学会放下成见,这样,对方才会认为我们平易近人,才会愿意和我们成为朋友。
我们经常听说“酒满茶半”的说法,茶道七分满,留下三分是人情。宽容对待别人,我们才能在关键时刻得到别人的帮助。如果我们总是苛求,不仅身边人会感觉不到快乐,自己也会因为成见太深而不快乐。善待身边人,我们才能在自己需要帮助时,收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西汉景帝时期,在吴国做官的袁盎发现他的一个婢女和自己家里的一个下人有了不正当的关系。在当时的官宦人家里,这种事是很犯忌讳的。
作为一家之长的袁盎本想下令严惩他们。但是袁盎转念一想,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本是人之常情。如果因为这件事而惩罚他们,那就无异于是亲手毁了这两个人。袁盎实在下不去手,于是就想把这件事压下去,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没想到,袁盎的那名下人在得知事情败露之后却畏罪潜逃了。袁盎马上骑着马去追赶他,对他说:“你虽然有过错,但如果我想惩罚你的话,你早就被赶出家门了,何必等到现在呢?你跟我回去吧!”
回去之后,袁盎亲自做媒,把那名婢女嫁给了这名下人,并且送了他们众多彩礼。
很多人为了这事嘲笑袁盎:“你能原谅你的下属和婢女,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但是你还促成他们成亲,这不是鼓励下人们都这么做吗?这样下去,你家里可就要乱套喽。”
袁盎解释说:“这名下人跟随我多年,他喜欢那名婢女,那是他的自由,并不是不可饶恕的罪过。现在,我促成他们的好事,等到以后我出现危险,他也自然会帮助我了。”
后来,袁盎升职,做了朝廷命官。正赶上七国之乱,吴王派兵围住了袁盎的住地,想要杀死他。就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当年他成全过的那名下人突然出现,拼死救他脱离了险地。
袁盎不计罪责宽恕了那名下人,不仅没有治他的罪,还成全了一对有情人。在这件事上,袁盎放下成见,用宽容做了一笔未来的投资。而最终,投资有了回报,那名下人在最关键的时刻救了袁盎一命。可以说,这样的“投入”和“产出”,“性价比”是非常高的。
果断放弃成见,体现的就是宽容的力量,它不仅能使他人摆脱困窘之境,解决对方的燃眉之急,还能使自己受到爱戴,收获到更大的回报。
放下成见,是广阔人生的一种开始,是人生的大手笔。放下成见,是对我们自己和身边人的一种肯定,人际交往中,率先界定对方,是非常不足取的。果断摒弃成见,让心里本来就具有的主观判断随风散去,这样,问题才能被块儿有效的解决,而人脉也将会在下一秒钟不期而至。
打破惯性思维,让创新思维为决断开路
人的一生,如果没有自己的方向,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总是低着头走路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总是跟着别人走,也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因为这样的话,就算我们走再多的路,也都是别人走过的路。
我们每个人都有惯性思维,比如,看到燕子低飞,就会想到下雨;看到超市减价,我们就认为自己赚到便宜了……其实,惯性思维出现的时候,我们就要学会理性分析,不要以为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比如,超市减价了,只是商家营销的一种手段,看似减价了,其实,商品的实际价格并没有降多少,降的只是消费者的心理价位。
跟着别人的思路走,我们只会人云亦云,只会照本宣科。我们需要的是属于自己逻辑思维,我们可以任由自己的思维变化,可以拉长,也可以收缩,这样我们才可以因势而变。
有这样两个朋友,分别是A和B,A对B说:“如果我去买一个鸟笼送给你,没有别的要求,只要求你挂在你家里最显眼的地方。我敢保证,用不了多长时间,你就会买一只鸟回来。”
B非常惊讶A的逻辑:“我才不会去买鸟呢,养只鸟既要喂食还要喂水,并且还要时时照看,我才没这么多闲工夫呢!”
A听了之后,就去买了一个漂亮的鸟笼,送给了B,B按照A说的,把鸟笼挂在了家中最显眼的地方。
B的朋友、亲人,不管是谁来到B的家里,看到鸟笼之后就会问他,“你怎么只有鸟笼啊?鸟笼里的鸟呢?”“你的鸟什么时候死的?”
B就开始解释,但是朋友和亲人都不相信他的话,有的人甚至认为他有点精神失常,竟然会不养鸟,反而把鸟笼挂在家中。B感到非常无奈,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无奈之下,B只好去买了一只鸟养在了笼子里。
这就是著名的鸟笼逻辑,很多人往往会存在惯性思维,并且被这样的思维所操纵,因而在逻辑过程中就会条理不畅,不能正确有效地分析问题。很多人往往就被这种固有的条条框框的思维束缚住,遗忘了自己的本来思想,背离了自己的初衷,进而思维越来越乱,难以自持。
其实,生活工作皆是一团乱麻,关键是要找出这堆麻绳的头来,不要被惯性思维所左右,这样我们做事的时候才会条理清晰、头头是道。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很多人,包括我们自己,在很多时候,都是先在自己的心里挂上这样一只“笼子”,接着就不由自主地往里面填进一些丝毫没有用处的东西。我们总是觉得拥有的就是最好的,但是殊不知等到你遇到真正有价值东西的时候,你的心里已经被毫无价值的东西填满了。
人生的路漫长而遥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充满了坎坷。“低头走路”往往会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惯性思维。当我们忘记抬头看路的时候,往往会导致事倍功半的结果,最后只能落得费力不讨好的下场。有一个小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问题。
有一头任劳任怨的牛终于病倒了,主人很同情,也很难过。病牛在主人的细心照料下,病情有所好转。在它休息的日子里,他的主人代替它去做那些繁重的工作。病牛实在于心不忍,于是鼓足了全身的力气,拼命拉了一天的犁。
主人欢喜万分,老牛终于病好了。但是实际上病情却恶化了许多。看到主人非常高兴,老牛也非常欣慰,为了给主人分担辛苦,病牛第二天又坚持着拉了一天犁。
这次主人不但没有半点欢喜,反而有些怀疑。这个老牛病好的这么快?是不是它为了偷懒,所以装病。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主人决定让病牛继续拉犁。尽管病情又恶化了许多,但是老牛为了不让自己勤劳一生的美名毁于一旦吗?所以又坚持了一天。
老牛坚持了三天。主人欣慰地想:这家伙果然是装病!幸好我聪明,早早识破了!于是他加重了老牛的劳动量,这时老牛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为了保存仅有的体力,它不再想更多的事情了,这时只剩下一味地干活,干活。
最后到了第八天,病牛终于坚持不住了,再次倒下了!这次老牛彻底病入膏肓了!
可是他的主人却毫不同情他:“像这种东西,死了才好!”
老牛的悲哀就在于它只知道一味的苦干,而没有真正理解主人的想法,没有看清方向。有些人往往会有这种思想,以为吃得了苦就能成功,或者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其实能吃苦只是最基本的一点要求,更重要的只要有头脑,看得清方向。
成功就是在抬头和低头的交替中实现的。每一次的抬头,不仅让我们在忙碌的工作中得到暂时的休息,还可以修正前进途中的方向。每一次低头,都让我们在既定的方向上向前迈进,不断的取得更多的成功。
找对方向,摆脱惯性思维的束缚,我们才能看到更加清晰的未来。太多的准备,填满了我们的大脑,但是这些东西就像条条框框一样束缚了我们的思维,如果想要有新的突破,就要率先打破这些惯性思维。当然这样做是非常难的。
有了鸟笼,我们就会习惯性地认为,鸟笼里面必然会有一只鸟;面试官有了问题,我们脑子里就应该有与之相对应的标准答案,但是现实往往恰好相反,没有准备往往是最好的准备。金庸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有过这样一段描写:张三丰在传授张无忌太极剑法的时候,问张无忌还记得多少,张无忌说,还记得一大半;张三丰又问,张无忌说,还记得一小半;张三丰再问,张无忌回答说,全忘光了。这时,张三丰才说,好了,你可以去比试了。然后,张无忌大胜。
太拘泥于章法,只会让自己不懂得变通,按部就班,想要做到面面俱到,但是结果往往是做不到。面试中的问题多如牛毛,很难数清,更不要谈什么理清了。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正确的做法就是要发挥出主观能动性,不管能否顾全到人生中各式各样的问题,我们都要从容应对,过多的准备会让我们的逻辑性思维受到影响,就会让我们丧失掉面对突发问题的应对能力。
让惯性思维随风远去吧!这样,我们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学会选择,学会取舍,放弃惯性思维,找到适合自己、属于自己的方向,这样,未来才会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