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三靠:断谋说-“谋”在变化——出奇兵,才能制奇胜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古时的战场,如今的职场,都是战火纷飞的地方,稍不留意,就会祸及自身。风云变化的世界,需要有圆滑变通的人,只有出奇兵,才能制奇胜。

    没有一成不变的道路,也没有一成不变的人生,学会变化,学会圆滑,我们才能料敌于先,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思维创新,助己发展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创造性思维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须要用各种各样创意性的思维来解决问题。创造力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突破桎梏,从而展现出自己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通过自己的思维做出只属于你自己的特色。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提出问题就是在锻炼你的创造性思维,让你在不断实践中积累经验,让自己更加强大,从而立于不败之地。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就是一部实践创造性思维,发挥创新性能力的历史。

    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创新,如果我们不去创新,总是因循守旧的话,那么我们的思想就会僵化,而一切问题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在创新中寻求突破,我们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用你的创新思维去解决问题,一切问题才会变得简单。

    有一次,一艘远洋的海轮遭遇了大风浪,不幸在大海中触礁沉没,船上的成员只有九名幸存了下来,他们爬上了一座孤岛。

    九个人把这座孤岛走了一遍,发现这座岛上只有石头,没有其他任何可以用来充饥的食物。不仅如此,岛上天气炎热,九人口干舌燥,但是可以饮用的只有海水。身为海员的他们知道,海水又咸又涩,根本不能用来解渴。于是,九个人就开始等,希望奇迹能够出现,有船只经过此岛,帮助他们脱离苦海。

    但是等了好久,都没见有人来,八个人相继死亡,最后的一位船员在快要渴死的时候,实在是忍耐不住,就跳进了海里,拼命喝起了海水。这名船员喝完海水之后发现,海水不仅没有咸涩的味道,反而非常甘甜。

    就这样,这名船员开始喝海水度日,没过几天,就等来了救援的船只。

    后来,科学家来到这里,取了一些这里的海水进行化验,化验结果显示,这些海水根本不是海水,而是泉水,原来,这里的地上不断有地下泉水涌出,而正是这些泉水救活了最后一名船员。

    现实生活中也会存在类似的事情,过于拘谨,墨守成规的话,就会拘泥于固有的看法,而没有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分析,有时反而会和机会失之交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定势,比如看到红灯就会停,看到苍蝇就会厌恶……习惯成自然,但是有的时候,这是过分拘谨的一种体现,这样的人往往只一条道走到黑,不愿意去变通,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被别人所遗忘。

    懂得创新的人,必然是不满足现状的人,很多人不满足现状,但是他们却不去改变,总是跟着别人的老路走,长此下去,社会就会失去创新思维的刺激,就会停滞不前。

    思维创新的人,思考得必然很多,他们知道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并且懂得调用一切力量去促使目标达成。如果我们只是按照思维定式去办事,那么,等待我们的将会是一生碌碌无为的命运。比如大象,如果把它放到无边的旷野中,他就会成长为强有力的“大力士”,能用鼻子勾起一吨重的物品;但如果从小把它放到马戏团里,大象却可以被拴在小小的木桩上,安安静静地站着,原因就是大象从小就被锁链锁住拴在木桩上,就算长大了铁链换成了绳子,出于思维定势的考虑,大象也不会再去挣扎分毫。社会每天都在发展变化,如果我们不跟随社会的发展而变通的话,就会让自己不断倒退,被社会所淘汰。

    三国时期,刘备刚刚占领荆州,周瑜就非常不甘心,每天都在谋划着怎么样把荆州从刘备手中抢回来。后来,周瑜苦思冥想,终得一计:刘备早年丧妻,他以孙权妹妹孙尚香为诱饵,骗得刘备来到吴国。然后再把其囚禁起来,以此来要挟蜀国,让他们拿荆州来交换。

    刘备知道是计,就不敢渡江去吴国。而诸葛亮的态度却恰好相反,他知道周瑜是计,但他心里却早有一番别的想法,决定将计就计,让刘备既抱得美人归,又能保住荆州地。

    于是,刘备和赵云率领五百多名兵士渡江入吴。临行前,诸葛亮给了赵云三个锦囊。

    刘备一行人刚刚来到东吴,赵云就拆开了第一个锦囊。随后,赵云按照锦囊中的妙计而行,命令手下的五百多名士兵披红挂彩,准备好各种结婚的礼品,在东吴各地宣传刘备和孙尚香和亲的消息。弄得东吴上下,人人尽知。

    不仅如此,诸葛亮还让刘备去拜访大乔、小乔的父亲乔国老。乔国老得知此事之后就去孙权的母亲吴国太那里道贺。吴国太听闻此事后非常惊讶,就派人去问了孙权。得到孙权确认之后,吴国太捶胸顿足,掩面而泣。

    孙权见事情败露,就去见了母亲,和吴国太说:“许婚是周瑜的计策,只是想用这条计策把刘备带到东吴来,以此来威胁蜀国,讨要荆州。如果刘备不答应,就杀了他。”

    吴国太一听,非常生气,大骂周瑜,说他取不到荆州,竟然打起自己女儿的主意。而且竟然还想杀死刘备,这是何其愚蠢的想法:如果刘备死了,女儿不是就守了活寡?在这之后,吴国太就派人约见了刘备,如果吴国太满意,就把女儿嫁给他;不中意,就随便周瑜怎么办。这一见之下,没想到吴国太非常满意,当即就许了这场婚事。

    吴国太满意了,但是孙权却犯了难,眼看就要把假戏做成真的了。于是,他马上向周瑜问计。周瑜当即之下又想出了一个计策,派很多美女服饰刘备,而且招待他最好的酒宴。还把刘备和蜀国大将强行分开,想用声色犬马来扰乱刘备的心智。刘备也果然享受了这种待遇,再不提回蜀国的事了。

    赵云无奈之下,只好打开了诸葛亮的第二个锦囊。接下来赵云马不停蹄地向刘备进谏:“主公,刚才军师来报,曹操率领五十万大军袭取荆州,请主公速速赶回。”

    建安十五年的正月,刘备和孙尚香决定回荆州。但是孙权得知消息后,就派人追赶,刘备的军马不久就被追上了,被周瑜的军队团团围住。于是,赵云打开了第三个锦囊,然后让孙尚香出马,喝退吴军,没想到收到奇效,最终化险为夷。众人登上了早已准备好的船只,平安回到了蜀国。

    做事要敢于创新,方法灵活,千万不可以墨守成规。诸葛亮的成功就在于他敢于创新,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果他按照刘备的想法去做,回绝了吴国的要求,那么只会让对方变本加厉地征讨荆州。与其如此,不如将计就计,顺了周瑜的意。然后再一步一步按照自己的计策行事,让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一个人能够出奇制胜地提出新奇的想法,这不但可以帮助你走向成功,而且更多的时候,能够把自己的思维提升到一定高度或是转换一个角度,真的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因为想要出奇制胜,就应该天马行空,不拘泥于方圆之地,要敢于想别人所不敢想,做别人所不敢做。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出你的创造性思维,才能让你在现代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迎接未来的科学技术挑战中,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在现在生活中,我们更需要创新。因循守旧只会束缚住我们的思维。只有敢于登上巨人的肩膀发表自己的言论,突破桎梏,才能让自己不断进步。

    变中求变,做环境的主人

    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想要做环境的主人,就要灵活机变,如果我们做不到灵活机变,就会让所有问题都强加己身,等到后来,再想把问题解决就变得十分艰难了。我们要知道,通往成功的道路不只一条,我们不应该在一棵树上吊死。学会变通,才能不受外界因素的束缚,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

    世事莫测,常法行不通的时候就应该学会随机应变。关于这一点,曹操可以说是后世灵活变通而成大事者的鼻祖和导师。遇到问题不应该拘泥于教条,要学会随机应变。当发生突发情况时,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问题解决掉。如果不懂变通,只是一味走别人的老路,那么问题不但得不到解决,反而有可能会更加复杂。生活不是单调的,情况总是在千变万化中运动着。为人处世亦如此,懂得方圆之道,才能解决棘手的问题。

    清朝乾隆时期,内外稳定、君臣一心,一片国泰民安之景。一次闲来无事,乾隆皇帝就问宰相刘墉一个问题:“咱们北京城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那么,你说京城共有多少人?”乾隆本想刁难刘墉,让他出点丑。

    没想到刘墉脱口而出:“只有两人。”乾隆非常奇怪,就问为什么。

    刘墉解释说:“北京城人再怎么多,也离不开两种人,男人和女人。如此说来,整个北京城不就只有两个人吗?”

    乾隆见没有难倒刘墉,于是又问他:“今年北京城里有几人出生?几人去世?”

    刘墉回答:“只有一人出生,却有十二人去世。”乾隆还没有问为什么,刘墉就解释说:“今年出生的人再多,也都是一个属相;今年死去的人再多也只有十二种属相。”乾隆听完哈哈大笑,对刘墉大加赞赏。就这样,刘墉靠自己的随机应变回答了本来无从应答的问题。

    乾隆提出的问题本来就是难题,回答不好就会犯了欺君之罪。可是刘墉却深谙变通之道,灵活地让思维转了一个弯,不仅回答了问题,而且还幽默十足。有些问题看似无解,但是我们却可以变换一个思维方式去解决。

    工作生活中,我们需要新鲜思维的不断刺激,而做环境的主人正是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看到生活中的闪光点,把它们存储在我们大脑中,等到需要它们的时候,我们再把它拿出来使用,这样,你才能够成为环境真正的主人。成功其实并不遥远,只要我们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成功就会源源不断的到来了。

    人的一生不是一个单调的旅程,我们更不要把自己和别人画上等号。别人做的事情不一定能成功,就算成功了也不一定能适合你。每个人的未来是由每个人自己把握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要总是走别人的老路,这样很容易让你重复别人的故事。

    成功的实现在于坚持,而选对成功的道路则在于独具慧眼,只有选对成功的道路,我们的吸引力才会积极地影响到我们。人生在于把握,成功在于发现,只要我们在正确的人生轨迹上努力奋斗,就必然会走出一条不平凡的道路。

    清末时期的大太监李莲英更是一个懂得应变通滑之人,他常常侍奉慈禧,总是依靠自己机敏应变的头脑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

    慈禧非常喜欢看京剧,也喜欢打赏这些唱戏的艺人。有一次,当他看完著名艺人杨小楼演的戏之后,就赏赐给他一些糕点。

    杨小楼说:“这些东西太贵重了,不如老佛爷赏赐我一些别的吧!”

    慈禧当时很高兴,就问:“那你想要什么啊?”

    杨小楼俯身跪下说:“老佛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能不能赐给奴才一个字?”

    慈禧听了很高兴,就让太监取来笔墨纸砚。慈禧大笔一挥,写了一个“福”字。

    站在一旁的人看了慈禧写的字,就小声说:“老佛爷的字写错了,应该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

    杨小楼一看果然如此,自己拿回去怕遭人议论,不拿回去又怕慈禧要了自己的脑袋。拿也不是,不拿也不是,一时之间左右为难。

    当时的气氛一下子就紧张起来了,慈禧太后也觉得不好意思。既不好意思要回来,又不想让杨小楼拿着错字回去。

    这时候李莲英脑子一动,笑着说:“老佛爷的福气,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点’啊!”

    杨小楼一听,赶忙磕头谢恩说:“老佛爷福多,天下百姓都及不上的福气,奴才怎么敢拿回去呢?”慈禧正为此事发愁,听了李莲英和杨小楼的话,就急忙顺水推舟地说:“那好吧,我改天再赏赐你字吧。”就这样,李莲英顺利地化解了当时的窘况。

    而李莲英的智慧也在他善于变通,能够随机应变。他将错就错,并在错误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把事情圆圆满满地解决掉,无不体现了李莲英善“变”的处事方法。

    在实际处理问题时,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按照常规思维去思考。但如果我们能像前人那样学会灵活变通,那么就在你走投无路的时候,往往就会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

    应变的最终目的是使自己永远处于主动地位,驾驭事态发展,以实现既定目标。从这个意义上看来我们甚至可以说,智者便是能够随机应变的人。

    善于见机行事、灵活变通,是一个人在日常交际中人情操纵水平的重要表现。随机应变就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从而把把事情更好地解决掉。如果在问题面前不通事理,不懂变化,只会让自己钻进牛角尖,走进死胡同。无论是灵活变通也好,还是弹性处理也罢,和滑头性格与毫无原则是截然不同的。分明是已经改了道,此路不通,却还偏偏要按照旧时的方法把车开过去——这不是坚持原则,而是蛮干。正所谓因时制宜,在某种特定的环境内配合需求,设计出最好的可行方案,这才是智者应该有的变通和弹性之道。

    反客为主,主动行事解危难

    反客为主,就是要变被动为主动,一件事情,如果我们总是被动去做,就会沦为奴隶,就算想把事情解决,也是不可能尽善尽美的;如果我们主动去做,就能反客为主,就能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其实,问题的出现,就是为了让人们去解决,当我们竭尽所能把问题解决掉,这样我们才会记忆深刻。就像很多人玩游戏一样,只有主动去打怪兽,去打BOSS,我们的经验值才会提升,等级也才会提升。同样的,工作生活中,如果我们积极主动的去解决问题,那么问题就会成为我们的经验值,就会让我们在今后发展的道路上,不畏艰难,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问题行之有效的解决掉。

    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院方为每一届的毕业学生都设立了一个“天才销售奖”,但是多年以来,这个代表最高荣誉的奖项却无人能问鼎。因为要想获得这个荣誉,就必须要将一把旧式斧头,卖给当今的美国总统。这就是说,要把总统先生变成自己的客户。

    大多数学生在遇到这个难题的时候就选择了放弃,他们认为这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但是有一位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完成这个题目。经过精心的策划,他向当时的美国总统写了一封信:“尊敬的布什总统,首先祝贺您当选美国新一任总统。我非常爱戴您,同时也很热爱您的家乡。我还曾经去到过您的家乡,参观过您的庄园,那里美景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美好回忆。但是我发现在您庄园里,一些树上有很多枯树枝,所以我建议您把这些枯树枝砍掉,不要让它们影响庄园里美丽的风景。正好我现在有一把祖传的斧头,这把斧头非常适合您使用,而我只收您15美金,希望它能帮助您。”结果布什在看到这封信之后,果然买下了那把斧子。

    这位同学之所能够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在于他相信所有的人都可能成为自己的客户,其实在销售中,这种反客为主的观念比能力更重要。这是因为现如今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和物质极度丰富的条件下,所谓的刚性需求已经逐渐被淡化,所以就没有了生意人心目中所希望的“百分百客户”。

    反客为主,主动行事,我们才能牢牢掌握主动权。想要成功,就必须要主动出击,如果我们总是被动去等待,成功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成功的路上,问题总是接踵而至,如果我们失去了直面问题的勇气,不断到来的问题就会压垮我们,我们也将会因为问题的频繁出现而崩溃。

    在面对突发情况时,临危不惧、处变不惊是一种人生态度,这种对大灾大难表现出的乐观精神的确值得敬仰。但另一方面,在实际生活中的为人处事时,却应该表现得更加灵活一些,根据所处的环境来不断改变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去适应环境。通权达变,就是要根据客观环境而改变,反客为主,化被动为主动,从而战胜对手。通者,了解上下具体情况;变者,因时因地灵活处理。做到了这两点,才可算得上真正懂得善“变”之道。

    公元前627年,晋国的晋文公和郑国的郑文公相继去世了。当时,秦国派来三位将军率领大批军马替郑国守城。这时守城将军偷偷地回到秦国,和秦穆公商量,希望能够里应外合,一举拿下郑国。

    虽然秦国的两名有经验的老臣蹇叔和百里奚坚决反对,但是秦穆公还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名大将和众多兵士偷偷地去攻打秦国了。而蹇叔的儿子也在队伍之列,蹇叔就哭着对儿子说:“你这次出发就再也回不来了,我真为你伤心啊!”秦穆公认为蹇叔在扰乱军心,就把他推到一边,随即下令军队向郑国进发。

    三位将军率领大军一路向东前进,来到了秦国与郑国交界处的滑国(今河南省偃师县南)。这时,突然有人拦住了去路,并且大声说道:“郑国使臣弦高求见秦国将军!”

    孟明视非常吃惊,怎么会有郑国使者知道秦国要来?于是马上叫人把弦高请了进来,问他来做什么。

    其实,弦高并不是什么郑国的使者,只是一名普普通通贩牛的郑国商人。他在去洛阳做生意的路上,听说秦国要率兵来攻打郑国。他知道现在的郑国国内由于郑文公刚刚去世,肯定疏于防范。如果任由秦兵来袭,郑国必定不保。于是他急中生智,一方面通知传递公文的驿站,让他们回国报信。另一方面,他自己却先带着四张牛皮和十二头肥牛,迎着秦军进攻的方向而去,想要阻止秦国的这场攻击战争。

    孟明视见到弦高非常惊讶,就问他来这里干什么。弦高不紧不慢地说:“我们大王听说秦国大将率兵到郑国来,舟车劳顿,肯定非常辛苦,就派我当先锋,带来牛皮和肥牛来慰问你们,算是郑国对秦国将士的一点心意。”

    孟明视听说郑国已经得到了消息,更加吃惊了。他收下了物品,并且谎称自己是来帮助郑国抵挡晋国进攻的。弦高又说:“郑国夹在秦、晋两国中间,为了能保全自己,日夜操练。要是谁敢来侵犯,我们绝对不会给他好果子吃的。”

    孟明视心中暗自权衡,遂而改口说道:“我们这次是来攻打滑国的,郑国和我们关系这么好,我们是肯定不会来攻打郑国的。”孟明视又说了几句客气话,就把弦高送走了。

    无奈之下,孟明视只好下令攻打滑国。西乞术、白乙丙两员大将不明白,孟明视解释说:“咱们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偷袭郑国,现在郑国得知了消息,他们是以逸待劳,我们却是舟车劳顿。相比之下,如果我们再去攻打郑国,肯定会大败而回。但是我们现在寸功未立又不能空手而归,只有把滑国灭了才好向大王交差。”之后,秦军一举灭掉了滑国。

    这边,郑穆公接到了弦高的报告,就对守城的秦军下了逐客令。最后,郑国在弦高的随机应变下避免了一场危难。

    弦高急中生智、反客为主,先下手为强,骗过了敌人,使郑国改变了被动挨打的局面。他不仅有头脑,而且敢于去做。当他得知秦军大举来犯的时候,并没有袖手旁观,而是反客为主,装作已经识破了秦军的计谋,变被动为主动,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这次举动不仅保全了郑国,更给秦国一种威慑力,让他们不敢再次来犯。虽然只是一个贩牛商人,弦高却能够观其机变,随势而动,可称得上是一位智谋之士了。

    机智灵活、随机应变是做任何事情都不可缺少的能力。一个呆头呆脑、因循守旧的人,想干成一番事业是极其困难的。所以,让自己变得灵活是成就大事必不可少的要素。

    纵观古代战争兵法,最精髓的就是因势而变。回归现实生活则更应如此,要根据外在形势的改变而不断变化策略,才能让自己掌握生活的主动权。如果跟不上形势的脚步,只会置自己于万丈深渊,更不要谈进步发展了。随机应变能让自己掌握到事情的主动,反客为主,能够遇水搭桥,遇山开路,这才是随机应变的精髓所在,更是我们应该不断学习的方圆之道。生活中,我们要善于改变。我们必须知道,社会不会因为我们不改变而停滞不前,我们要做的就是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改变自己,来适应时代的发展,从而让自己离成功更近一步。

    劣势之势,正是转机之时

    人生总是在得与失,成功与失败之间徘徊不前,但是我们要知道,任何两个处在对立两端的事情,就像是跷跷板的两端,一端沉到底,另一端则升到顶,这就说明,劣势之势,正是转机之时。

    每个人都有走错路、走夜路的时候,如果我们在这时心灰意冷,就说明我们的梦想太过脆弱了,遇到一点点挫折,就失去信心,这明显是懦夫的行为。有梦想的人,从来都不惧怕黑暗,更不会惧怕阴影,因为他们知道,黑暗之后是破晓,阴影背后是阳光。

    低处是我们的一个新的起点,小事则是我们成就大事的关键。不要因为是低处、是劣势就心灰意冷,要学会面对现实,努力寻求转机。

    从古人的成败得失中我们可以看出:任何成功的人都是由低处做起,从小事着手。为完成“高就”,就得把重心放低,天天有进步,月月有提升,年年有改变,人生才能有所突破。看看这个年轻人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成功的: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接到一封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的信。信中说:“我刚刚走出校门,想到美国西部当一名新闻记者。无奈人地生疏,不知马克?吐温先生能否帮忙,替我推荐一份工作?”

    马克?吐温回信为这个年轻人提出了求职设计的“三步骤”:“第一步,向报社提出不需要薪水,只是想找到一份工作锻炼自己;第二步,到任后努力去干,默默地做出成绩,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要求;第三步,一旦成为有经验的业内人士,自然会有更好的职位等着你。”

    年轻人认真地按照马克?吐温的“三步骤”去做,结果在职场上不仅得到了“一席之地”,而且还获得了他心仪的“好职位”。

    起初,不计报酬薪水,可以说是最大程度的“低就”了,但同时,由此获得一个锻炼自己的工作平台,既可以从中获得经验与资历,又可以借此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华。

    因此,对于现在刚刚走入社会的毕业生而言,不要漠视和放弃初始的“低就”。倘若不踏上这个锻炼自己的起点,有岗不上,有业不就,蹉跎岁月,“高成”永远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空中楼阁。

    相较之下,人生的每一步路都是如此,在一条路上不断地走下去,就会有山穷水尽、无路可走的错觉。其实,只要我们转个弯,或是试着往旁边跨几步,就会发现原来旁边也是路,而且是无数条全新的路,也就是说,在漫漫人生路上,我们要懂得变幻,不走寻常路,才能在未开发的领域里发现机会,从而抢占先机,到达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不断改变自己,不断强化自己,我们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当所有疑难问题强加己身的时候,我们才能找到转换的实际,才能够改变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这样,我们才会因为处在低位而不被高位的人一下看透。

    秦朝末期,天下义军纷纷揭竿而起,项羽和刘邦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经过长期的征战,已经到了雄踞一方的地步。项羽表面上是和各路人马瓜分土地,实际上心中一直在盘算出路、制定计策,准备逐一消灭各路诸侯,从而完成称雄天下的大业。

    项羽兵强马壮,对其他将领都不放在心上,独独顾忌刘邦。他认为刘邦才是跟他争夺天下的最大敌人。当时,项羽和刘邦约定,谁先攻下秦国的都城咸阳(今陕西西安附近),谁就可以在汉中称王。关中,即今陕西一带,是秦的本土。由于秦的大力经营,关中不但物产丰富,而且军事工程也有强国的基础。可以说,谁先取得了关中一带,谁就拥有了夺取天下最有利的资本。

    项羽自然不愿意让刘邦在汉中称王,也不愿意让他回到家乡称霸。为了进一步削弱刘邦的实力,以达成自己独霸天下的目的,项羽就把巴、蜀和汉中三个郡县划分给了刘邦。刘邦只能把汉中的南郑设立为都城,自封为汉王。为了打压刘邦,项羽还把首府和刘邦之间的封地又划分成了三块,分别给了被自己打败的各路将领。其中有一块叫“陈仓”的封地,以此阻碍刘邦向东面扩张的道路。

    在刘邦自封汉王之后,项羽又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地九郡,占据了非常有利的地理优势,并且设立彭城(今江苏徐州)为都城。

    所有的将领包括刘邦在内,对项羽的安排都非常不满,但是刘邦深知自己实力尚且不济,只得暂且隐忍。无可奈何之下,刘邦就率领自己的军队去了南郑。

    刘邦决定离开首府的时候,谋士张良献计说:“从关中到汉中、巴蜀都要经过一条栈道,如果我们把沿途几百里的栈道全部烧毁,这样就可以迷惑住项羽,让他以为主公只是闭关自守,没有称雄天下的野心了。如此一来,项羽就会放松对主公的警惕,我们就可以更好地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了。”刘邦当即听从了张良的建议,把沿途的栈道都全都烧毁了。

    实际上,刘邦刚到南郑就严明军纪、苦练兵士。等到一段时间之后,刘邦就和手下将领们商量如何夺取汉中,迈出称霸天下的第一步。

    经过讨论,刘邦决定先派几百名兵士去修复被自己烧毁的栈道。驻守汉中的将士章邯听到了这个消息,就嘲笑他们:“你们真是自作自受啊!自断后路之后还来亡羊补牢,这项工程到猴年马月也完成不了啊!”章邯只是一笑置之,对刘邦的做法并没有多加理会。

    没过多久,章邯就接到紧急报告,说刘邦已经从陈仓进发,杀了当地的将领。刚开始章邯还不相信,等到真相摆在他面前的时候,却已为时已晚,章邯只得选择自杀。这时,驻守在关中的将领纷纷缴械投降,刘邦以迅雷不及之势迅速占领了关中地区。

    刘邦的成功就在于他懂得变通,及时改变了自己的行事作风,不按照套路出牌,明里一套,暗地里又一套。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项羽就是吃了“暗变”的亏了。刘邦一下子打了项羽一个猝不及防,最后占领了汉中。经过不断征战,刘邦最终战胜了项羽,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汉朝。

    捕杀按直线飞行的鸟儿容易,捕杀变换飞行路线的鸟儿却很难。棋艺高绝者绝不走正中敌手下怀的棋子,更不会让敌手牵着自己的鼻子下棋。不断改变自己的作战方式,才能时刻保持不败之地。懂得变化,才会在劣势的时候,找到让自己变成强势的方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