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信心才能把一切贯彻到底,才能让成功如期而至。人生最大的谋虑在于坚持,只要你不放弃,去坚持,成功就会向你绽放出最灿烂的笑脸。
人生当立志,无志难成事
人们常说:“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可见,志向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人生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梦想而奋斗,而奋斗就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开始。没有目标的人生,就像是没头苍蝇一般,根本不知道自己未来的路在何方;有目标的人生,是深谋远虑的人,他们知道自己将来需要什么,正因为这样,他们才会坚定自己选择的道路一直走下去。
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我们一直在路上,在奋斗的路上,而且从不停歇。有人说梦想就像香醇甘洌的酒,就算巷子再深,酒香也能飘出来,送到你的身旁。再多的想法,如果不去付诸实践,你的想法终究会成为空想。很多人总是感叹,总是认为自己错过了很多东西,殊不知,这些都是因为你目标不明确,白白地让光明的未来从身边溜走了,就算发出再多的感慨,也只能是徒唤奈何而已。
人生在于奋斗,而不在于静止,如果我们每天只是空口说白话,没做多少工作,却想要很多报酬,这样的结果只能是让我们失去奋斗的动力,取而代之的则是惰性心理。
1911年,周恩来正在沈阳上学。有一天,学校的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们来上课,正当课讲到高潮的时候,魏校长忽然间停顿了下来,他问课堂上的学生们:“你们读书是为了什么?”
学生们先是一愕,接下来便是四下一片静寂。
魏校长笑着说:“如果你们都不回答,那我就一个个地问了。”
接着,魏校长就走下了讲台,一个个问起了学生们。
第一名学生回答说:“我要为光耀我家门楣而读书。”
魏校长点了点头,不予评论。又问了第二名学生,第二名学生回答说:“我是为了知书达理而读书的。”
魏校长接着问第三名学生,第三名学生回答说:“我是为了我父母而读书的。”第三名学生回答之后,全班学生哄堂大笑。
校长接着就走到了周恩来身边,问了他同样的问题。
当时,周恩来在同学们中间很有威信,在此之前,辛亥革命刚刚取得胜利。当时清政府要求每一名汉人都要留着长辫子,不然就要杀头,而周恩来率先抵制,剪掉了自己的长辫子。学生们被周恩来的胆气所折服,非常钦佩他,而在课堂上也是如此。魏校长问话之后,学生们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周恩来,都在等着他的回答。
周恩来表情严肃而深沉地回答说:“我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
魏校长非常惊讶,他知道,自己的学生中有周恩来这样的一名学生已经足矣了,于是就说:“有志的学生,应该像周恩来学习啊!”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也一直吸引着周恩来,在未来的道路上,他不断被这个志向所吸引,终成一代名人。
很多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很多人选择了放弃,当初的目标也就被抛之脑后了。其实,青春是短暂的,是易逝的,如果我们没有趁着年轻闯出一番事业,等到我们青春老去,两鬓斑白的时候,就只能是老大徒伤悲了。
确定志向,坚持你的坚持,当壮志得酬的一刹那,你才能够体会到奋斗过后的喜悦。如果你有志向,知道自己要去哪里,那么,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纵览中国古代的成功人士,他们的成功全都得益于年轻时树立的大志向,并且随着行年渐长,能够不断坚持,正因为这样,成功才会在我们的坚持下不断散发光芒。
宋朝大文学家范仲淹年幼的时候家里十分贫困,根本没有余钱去上学。但是范仲淹不甘于平庸世俗,便决定跑到寺院僧房里去读书学习。
在僧房学习的时候,范仲淹经常把自己关在屋里,废寝忘食地读书。每天都是彻夜不眠,就是为了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范仲淹的衣食起居非常简陋,他每天晚上都用糙米熬出一碗饭,到了早上饭凝固了,范仲淹就拿刀把饭切割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吃两块。即使生活如此艰苦,但依然磨灭不掉范仲淹的志向,他还是一如往常地努力读书。
范仲淹的一个同学听说他窘迫的生活现状后,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父亲。同学的家人非常同情,就让儿子给范仲淹带去一些鱼肉,以使他能更好地读书。
但是范仲淹却坚定地说:“我不要,吃简陋的饭更能磨炼我的意志。无功不受禄,你还是拿回去吧!”
那位同学以为范仲淹不好意思才没有接受,于是,就把鱼肉放下了。
过几天,那名同学又来看望范仲淹。看到他前几天送给范仲淹的鱼肉丝毫没动,而且已经变质发霉了。于是非常生气地说:“我好心给你东西吃,你还不领情。现在东西都变坏了,这不是浪费粮食吗?”
范仲淹解释说:“并不是我想让这些东西坏掉,只是我过惯了艰苦的生活。如果我吃了这些美味佳肴,等到以后我再过回艰苦的日子就不习惯了。我感谢你和你父亲的一番好意!”
回到家中,那名同学把范仲淹的话和父亲说了,得到了大加称赞:“范仲淹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好孩子,今后一定会大有作为!”
果然,经过刻苦的学习,范仲淹成为了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人穷志坚的故事也流传至今。
范仲淹的成功就在于他早早就树立了志向,并且执著于梦想,不因任何困难而改变。范仲淹认为,艰苦可以磨炼他的意志,经过这样的磨炼,范仲淹能在梦想实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范仲淹知道,成功道路上的糖衣炮弹理应舍弃,因为这些东西会让自己产生惰性。奋斗铺就成功路,范仲淹正是依靠自己志向的坚定从而走向了成功。
如果我们没有树立志向,不知道成功在哪里,就应该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当初为什么要出发。实际上,就是为了实现最初的梦想,走向成功。如果我们半途而废了,那么,之前所有努力和奋斗的价值,就永远也不会被发现了。志向是人生的启明星,它会在你身处黑暗的时候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指引你前进。成功需要指引,更需要坚持。在奋斗的路上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我们的脚步才能迈得坚实,道路才能铺得长远。
杂而不精不如专一而精
杂而不精和择一而专哪个更好?也许有人会说杂而不精更好,因为这样的人懂得的更全面;或者有人说两者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是我要说的是,择一而专更好!
人生的目标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专一。有的人目标繁杂不均,不知道该从何下手,虽然目标很多,但是自己要身体力行,能够达成的却是寥寥无几。如果是这样的人,不管过了多久,等到我们回过头再去看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他一直在路上——一直在路的起点,永远都是在岔路口上徘徊,不知道自己该走哪条路。
很多人会问,世上的路有千千万万,哪一条才是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呢?我们要知道,真正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适合我们的,我们才会喜欢去做,并且会,能够吸引到你的,就是最好的。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会走无数条路,但是,能够让我们记忆深刻的道路就只有几条,而这几条路,有的是因为成功了,有的则是因为失败了,但是自己觉得已经尽力了。尽自己全力去做一件事,如果还是没有做成,就算失败了,我们也不会觉得后悔。
20世纪80年代,在国内有一位非常出名的花鸟鱼虫画家,在他16岁的时候,就举办了个人画展。他的作品被选送到美国、法国等国展出,被世人称为“天才画家”,种种荣誉铺天盖地地向他涌来。但是,这位画家依然是坚持自我,该如何作画还是如何作画,不为名利所动。
在一次画展上,有人走过来问画家:“你现在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你从众多画手中脱颖而出呢?这一路走来,你是不是感觉非常艰难?”
画家微笑着说:“其实,一点都不难,在最开始的时候,我本来是很难成为画家的。在当时,我父母非常希望我能全面发展,我不仅喜欢画画,还喜欢游泳,打篮球,等等,不仅是我父母希望,我也希望我自己能全方面发展,而且各个方面都要有所成就。正在我迷茫,准备全面发展的时候,我的老师找到了我。”
画家继续说:“他拿来一个漏斗和一把玉米种子,老师让我把手放到漏斗下面接着。老师先把一粒种子放到漏斗上,那粒种子很顺利地就滑落到我的手中了,如此再三,结果都是如此。老师把一把玉米种子都放到了漏斗上,但是因为玉米种子相互拥挤,竟然一粒种子都没有滑落到我的手上。这时,我才知道,我的人生目标太多,反而会得不偿失,所以,我必须要找到一件自己最喜欢的事情,然后全身心的投入,这样,我才能取得成功。为此,我放弃了篮球等诸多爱好,全身心地投入到画画中来,最后,才取得了今天这样的成就。”
故事中画家的感悟,不可谓不深刻!人生有太多的牵绊,年龄越大,牵绊越多,如果我们被众多不必要的目标所左右,那么,我们的人生将会变得杂而不精,长此以往,我们就很难取得大的成就了。心有多大,我们梦想的舞台就有多大。但是大舞台需要的是专一的目标,如果目标太多的话,舞台的负重就会变大,很有可能承受不住,最后免不了出现倾塌覆灭的危险。
我们知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但是成大事者更要学会摒弃次要的目标,抓住主要目标,因为这才是人生大谋略的重要体现,而目标太多,反而会让我们的精力分散,这样,我们就很难再坚持下去了。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主要目标,舍弃次要目标,这样,我们所有的努力才会形成合力,远大的目标才会实现。
一个人如果心中不专一、做事不专注,必会使他所有的快乐以及一切与他有关的,变得不真实,如此荒芜一生。相反,如果能够把全部的精力倾注在眼下正在做的这件事上,那么终究会取得优秀的成绩。
戴尔?泰勒是美国西雅图一所著名教堂德高望重的牧师。上世纪60年代的某一天,他向学生宣布:谁要是能背出《马太福音》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内容,他就邀请谁到西雅图的“太空针”高塔餐厅免费餐会。
这“太空针”高塔高185米,登上高塔餐厅可以一览西雅图的美景。另外,那里的甜点也是孩子们向往的美味,可以说那是每个孩子都梦想去的地方。但是要获得这个机会并非易事,因为圣经《马太福音》第五章到第七章又称“山上宝训”,是圣经中的著名篇章,有几万字的篇幅,而且不押韵,要背诵全文有相当大的难度。
但是有一天,一个11岁的学生胸有成竹地坐在戴尔?泰勒牧师面前,以孩子特有的童音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把原文背下来,没出一点差错,而且到了最后,竟成了声情并茂的朗诵。泰勒牧师惊讶地张大了嘴巴。要知道真正的圣经门徒能背诵全文的也是少有的,更何况是一个孩子!
牧师不禁好奇地问:“你是如何背下这么长的文字的?”
这个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只是专心致志地去背。”
16年后,这个孩子成了一家知名软件公司的老板,他的名字叫比尔?盖茨。
在人生的道路上,外在的客观原因起一定的作用,但个人的主观努力却是最根本的。比尔?盖茨无论是对圣经的背诵还是后来他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都得益于他总是集中精力去做好眼前的事。比尔?盖茨的竭尽全力向我们昭示了这样的道理: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要重视内因的积极作用,用专心致志的精神去叩开成功的大门。
分散精力很容易一事无成。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没有实现早年确定的目标,大都是因为他们容易见异思迁,注意力也就难免被分散了。如果不能专心致志地做事,便只能探究到事物的表层。真正有所建树的大家都是那些集中精力专注某一领域,并且坚持不懈地去探索,最终创造出前人无法企及的成果。
老实做事,成功自然来
有时候,老实做人本分做事总会被人误解成是傻子的行为,认为这样的人不够圆滑。但是事实恰好相反,因为这些人清楚自己在做什么,默默无闻地朝自己的目标努力着。他们收敛锋芒,隐忍不发,是为了实现更远大的目标。如果只想不做,只会让自己人云亦云,最后迷失了原有的方向。
一个真正胸怀天下的人,并不是善于表露的人,他们往往会静下心来,老实做事,并且依靠自己默默无闻的坚持取得了一番成就。
执著于成功的人,他们总是拥有超强的自信态度。他们在别人犹豫不决的时候,就已经踌躇满志地开始采取行动了,这样的态度促使他们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成功者成功之后,根本没有时间去享受成功的喜悦,他们知道成功只是暂时的,只有保持清醒,成功才不会从自己手中溜走。正是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让他们收获了一个又一个成功。
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国际地理和地质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他们认为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而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认为,外国科学家没有来到中国做过这方面的实地考察,怎么可能直接说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呢?非常自信的李四光坚持自己的观点:中国这么大的地方,肯定有第四纪冰川。
1921年,李四光来到河北太行山东麓进行考察,接着又到庐山、黄山等地考察。经过十余年的调查,李四光终于证实:在中国确实有第四纪冰川的存在!为此,李四光撰写了论文,论文指出在华北和长江流域确实有第四纪冰川存在。
1939年,李四光这篇关于冰川的论文发表在世界地质学会上,论文所阐释的大量事实表明,中国确实有第四纪冰川的遗迹。李四光的这篇论文,对世界地质学和地理学都是一个很大的贡献。
20世纪初期,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来到中国西部,准备打井找石油,但是却没有发现一滴石油。于是就有一大批学者认为,中国的地下根本就没有石油。
李四光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愤怒,他不信石油只在西方的土地上,他坚信自己一定能在中国土地上找到石油。于是,在接下来的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李四光坚定地迈着脚步去寻找石油。
在艰苦的石油勘探生涯中,李四光利用地质沉降理论,相继发现了大港油田、华北油田、大庆油田等几处大储量油田。经过数十年的亲身实践和理论探索,李四光断言:中国的西北部还有石油!现如今,在新疆开发的新疆大油田,有力地验证了李四光当年的预测。
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我们认真努力去做,就能够把问题处理好,就像李四光一样,因为坚持,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所有事情都耐不住“坚持”二字,只要我们努力坚持,任何事情,任何问题都能够解决,并且能够处理得非常好。
不管我们选择了什么,将要去做什么,我们都要相信自己,都要坚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成功。未战先怯的心理,只会让我们到手的机会溜掉。
所以,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应秉承着求真务实的态度。老实本分就是讲究实际、实事求是,这是中国农耕文化很早就形成的一种民族精神。孔子不以怪力论神,就是一种老实本分的精神。只有一步一步走,才能脚踏实地地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从而迈向成功。
汉高祖刘邦起兵反抗暴秦时,周勃就以亲信侍从的身份随刘邦南征北战。周勃学识尚浅,但是打仗却极为勇敢,执行命令非常坚决,因此而逐渐得到刘邦的赏识。
由此,周勃的官职节节攀升,有些人便产生了嫉妒心理,跑去问刘邦:“周勃没有才能,打仗也只知道死拼,看不出他有什么过人之处。主公为什么要如此器重他呢?”
刘邦回答说:“我也没有三头六臂,为什么我能做你们的统帅?只不过我善于用人而已。阴险狡诈、见风使舵、心有不轨的人,即使有大功劳,我也不会委以重任。而周勃忠厚老实,不会怀有二心,任何时候他都不会背叛我,这就是我重用他的原因。”
后来刘邦做了汉王,又封周勃为威武侯。刘邦对周勃可以说是充满了信任,恐怕自己有所怠慢。
周勃也深知感恩图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刘邦。周勃不怕苦,不怕累,哪里有战事,他就主动请战。他常常对手下人说:“汉王厚待我,就是希望我多建功劳。我虽然愚笨了点,但是这个道理我还是明白的。做人要讲良心,碰上这样的明主,我就应该全心全意为他效忠,哪里还能暗怀私心呢?”
刘邦去世后,周勃辅佐汉惠帝。当时吕后专权,想立吕氏为王。吕后在征求意见时,右丞相王陵极力反对说:“当初高祖曾经杀白马订盟约,如果立刘氏以外的人为王,就要全力讨伐他。现在太后要立吕氏为王,分明是违犯誓盟,是不对的。”
吕后很不高兴,接着问周勃有何看法,周勃则说:“现在是太后临朝,自是太后说了算,吕氏封王没什么不对的。”
事后王陵大怒,指着周勃说:“你追随高祖多年,想不到今日你也会背叛他!难道你不感到耻辱吗?”
周勃说:“现在事出无奈,抗争又有什么用呢?等到以后你就会明白我的苦心了。”
果然,直言顶撞的王陵被吕后免了官,而周勃却得到了吕后更加的信任。吕后死后,周勃马上发难,与陈平联手,消灭了吕氏族人,夺回了刘氏天下。
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周勃不做无谓的抗争和牺牲,只是踏实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向着自己的目标迈进。即使一时违背了自己的意愿,也是为了目标的实现而做出让步,不逞一时之虚名。透过现象看本质,终极目标才是最实在的。
同时,周勃本身为人敦厚老实,不心浮气躁,不为虚荣逞能使强,这样也就容易得到信任,从而有更大的机会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老实敦厚也是一种含而不露的力量,只有懂得隐忍的人方能成就大事。
也许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每天都是令人瞩目的焦点,但是时间持续不多久就会消失。不是因为他们没有了优点,而是他们的优点在别人眼中已不以为然,甚至优点慢慢就变成了缺点。反观一些默默无闻、踏实本分的人,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着,从而离成功的距离越来越近。老实做人,本分做事,不是一种怯懦呆傻的表现,而是一种引而不发的智慧。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再一步一步靠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不断地改正,直至从千万人中脱颖而出,取得最后的成功。
忍辱负重,功到自然成
生活中,很多人都企盼“一朝成名天下知”机遇,渴望功成名就的辉煌,但是闪光灯能够照到的只是少数人。有人称为英雄,就必然会有人坐在路边为英雄鼓掌,成功的机遇并不会经常出现,它就像夜幕之中一闪而过的流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机遇出现之前,还需要有“十年寒窗无人问”的努力。
主角也是从配角做起,甚至是从跑龙套做起的。人在默默无名的时候,要耐得住寂寞,要放低姿态,平和心情,等待或者寻找机会,要有把冷板凳坐热的耐心。
一个重点大学经济系的女大学生,毕业后在一家外贸公司里面当职员。这个大学生专业知识很扎实,本身也很有才学,而且人长得也很漂亮。进公司没多长时间,人际关系处理的也很到位,同事都很喜欢她。
但是不知是为什么,进了公司快一年了,老板从未过问过她的情况,也不交给她重要的工作,更没有与她有过什么沟通,每天只是让她做一些无足轻重的事情,对于公司来说她简直是可有可无。
这个女孩并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因为自己是专业上的高材生,而向领导讨个说法,她认为自己是个新员工,做不起眼的工作,坐“冷板凳”是应该的。一年后的一天,老板终于找她谈话了,一方面肯定了她在这一年中的任劳任怨,另一方面表扬了她做出很多成绩,最后依据她的实际能力为她晋升了职位,她的耐心等待总算得到了回报。
女大学生的经历验证了这句话:坚持就是胜利。没有耐心坐“冷板凳”,就没有机会获得领导的赏识,一年后也就不会有领导的肯定与提升。“冷板凳”不一定都那么难坐,一旦把“冷板凳”坐热了,机会很可能也就来了。
球场上的替补队员可能是“冷板凳”的代表了。看着队友们在场上拼搏,替补队员可谓难熬之极。在一场比赛中,有些板凳队员只能上场几分钟,有的连上场的机会都没有。可是就在等待的时候,机会随时会降临。如果没有随时做好上场的准备,即使有机会上场,发挥的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不是成功了多少次,而是失败后爬起来多少次。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已经通俗到妇孺皆知,但如果想要成就一番事业,你还就必须要坚信这句话,坚信失败是通向成功的新起点。
要知道,当我们筋疲力尽时,如果再试一次,也许就能获得质的改变。我们今天的努力,是为了明天的成功。在别人犹豫动摇时,我们坚定不移;当别人停滞不前时,我们坚持不懈。终有一天,我们的果园会硕果累累。
公元前494年,吴国打败越国,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上。一时间,无路可退,摆在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投降,成为吴国的俘虏;另一个则是自刎以保留所谓的清白之身。
当时,大夫文种建议勾践投降。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并且让勾践去买通吴国的大臣伯豁,让他到吴王面前游说求得吴王夫差的手下留情。只要能够留得性命,就还有报仇的机会。
经过伯豁的一番劝说,吴王夫差最终决定不灭越国,只是把勾践带到吴国当奴隶。
勾践在吴国的奴隶生活一过就是三年。为了取信夫差,在他病了的时候,勾践竟然为他尝粪便的味道,来判断病症的所在。夫差出去游玩的时候,勾践就像侍从一样帮他牵着马。经过勾践的不断努力,夫差终于认为勾践已经彻底被自己打怕了,再也没有了反抗的勇气,于是就把他放回了越国。
回到越国的勾践搭了一间草房,把蛇的苦胆悬在自己的床边,每天都要品尝苦胆,让自己记住在越国受过的苦难。不仅如此,勾践睡的床上也铺满了柴草,让自己永远记得所受的耻辱。
为了报仇雪恨,勾践亲身参与务农,和百姓同衣同食。很快,勾践就得到了越国百姓的爱戴。
勾践让文种主管政事,让范蠡来主管军事。经过越国上下七年的努力,国力已经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
这时,勾践认为报仇的时机已经成熟,就想发兵攻打吴国。但出人意料的是,文种坚决反对,他认为现在起兵还为时尚早。文种说:“现在越国的兵力还没有到可以和吴国相抗衡的地步。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等待机会,等待吴国和其他诸侯国发生战争,我们再坐收渔人之利。这才是上策。”
就这样,又过了六年,吴国和楚国之间爆发了战争。范蠡认为机会来了。,勾践率领军队突袭了吴国。两场大战,把吴国军队打得四下逃窜,溃不成军,一举消灭了吴国。
勾践之所以能够灭掉吴国,就在于他身处逆境之中能够隐忍,在失败之后不断坚持,并始终坚信自己可以洗雪当年兵败被擒的耻辱。为了不被失败打垮,为了不丧失斗志,身为国王的勾践不惜亲自种田。每天卧薪尝胆,十年养气,十年积聚。最后,灭掉了吴国,报了自己当年之仇。可以说,这就是坚定所带给勾践的回报。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河蚌忍受了沙粒的磨砺,坚持不懈,终于孕育出绝美的珍珠;铁剑忍受了烈火的赤炼,坚持不懈,终于炼就成锋利的宝剑。一切豪言壮语都在空中飘浮得云雾缭绕,唯有坚持才是踏向成功的基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