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三靠:断谋说-“谋”在道义——帅仁义之师,方能行令天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自古以来,战争都是以有道伐无道,正因为有心怀天下的思想,我们才能利用好谋虑。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关怀百姓,体恤下属的领导,才是真正英明的领导,他们知道,这是在为自己积蓄价值。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帅仁义之师,才能行令天下;心系天下,才能得到天下。真正有谋虑的领导,是懂得积蓄价值的人,也许这样的价值,现在还不明显,但是未来成功的一天,这些价值将会井喷似的迸发出来。

    宽容待人就是宽容待己

    社会心理学家经过调查得知,嫉妒产生于相近的行业领域,冲突的起因往往是利益的纠缠。其实,越是在乎一件事,越是在乎一个人,我们就越是会钻牛角尖,长此下去,我们就会锱铢必较,对任何事都会无法释怀,这样,我们就会得罪身边的所有人。

    《菜根谭》上说:“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食。”懂得退让,宽容一些,我们才能为身边人留下空间,才能让对方感到快乐。宽容待人就是宽容打击,懂得宽容的人,才是真正想结交朋友的人,他们内心豁达,万事不萦于怀,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豁达心境,我们的人生才会充满张力。

    轻易动怒,既伤身体又伤财,明智的人是不会那么冲动,随意宣泄自己愤怒的情绪。为人处世,遇事都要有退让一步的态度才算高明,让一步就等于为日后的进一步打下基础。否则的话,断了别人的路,也就断了自己的路。

    东汉时期,有个人叫苏不韦,他的父亲叫苏谦,曾经做过太守。苏谦和司隶校尉李嵩历来不合,他们之间有很深的矛盾。苏谦退职去京师后,李嵩趁机把苏谦收捕狱中,严刑致死,当时苏不韦只有l8岁。

    苏不韦把父亲的灵柩送回家,又把母亲隐匿在武都山里面。他用家财招募刺客,准备刺杀李嵩,但是没有成功,后来,李嵩升迁为大司农。

    苏不韦并不善罢甘休,他和帮手一起暗中在大司农官署的北墙下开始挖洞,他们没日没夜的挖了一个多月,终于把洞挖到了李嵩的寝室下。

    突然有一天,苏不韦和他的帮手从李嵩的床底下冲出来,不巧的是,李嵩上厕所去了,于是只能杀了他的小儿子和妾,留下一封信便离去了。李嵩回屋后大吃一惊,吓得他在市内布置了很多机关,晚上也不敢安睡。

    苏不韦知道李嵩已有准备,杀死他已不可能,于是就挖了李家的坟,取了李嵩父亲的头拿到集市上去示众。李嵩听说此事后,心如刀绞,心里又气又恨,又不敢说什么,没过多久就吐血而死。

    李嵩因为私人恩怨,不给别人一点活路,非要置苏谦于死地,结果招致苏不韦一生与他为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李嵩失去了老婆孩子,而且牵连死去的父亲跟着受辱,自己最终气愤而死,实在是得不偿失。而苏不韦为了报仇,耗费一生精力,失去了自己本来的生活,也不算是一个胜者。这两个人的斗争应该是两败俱伤的。

    狭路相逢不一定就是勇者胜,你死我活的争斗,往往是两败俱伤,每个人都损失惨重。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都会做错事,最重要的就是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做人留一下,这样我们才不会得罪人,才不会让自己的美德消失。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宽容对待整个世界,这个世界才会宽容对待我们,只有这样,这个世界才会变得美好。

    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都会在不经意间得罪人,这时就需要我们及时调整自己,学会体谅对方,这样,就算对方犯了再大的错误,我们也能宽容视之,并且能够站在对方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我们才能让自己的美德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汉朝时,有一个叫张拓的南阳太守,在一次办案中碰到一位穷苦的百姓做了错事,音心生怜悯就想有意饶恕他。但是,国法无情,张拓必须处罚他。于是,张拓命令差役用柔软的蒲草代替鞭子来进行责罚,这样不仅宽容了这位百姓,同时也顾全了国法的威严。

    张拓的夫人为了试探张拓,看他是否像世人说的那样宅心仁厚,就吩咐婢女在张拓和各位同僚办公的时候端上一盆肉汤,然后装作不小心把肉汤洒到张拓身上,看他是什么态度。

    婢女依计行事,汤洒了张拓和婢女一身。在场的张拓同僚无不大声喝骂那个婢女,只有张拓和别人大不相同。他不仅没有责备婢女,反而急问肉汤烫伤了她没有。

    还有一次,有一个人的牛丢了,碰到张拓时,看见张拓驾车的牛和他家的非常像,硬说牛是他的。张拓什么也没说,叫车夫把牛解下给那人,自己则步行回家。等到后来,那人找到了自己的牛,就来到张拓家赔礼道歉,打算把牛还给张拓。没想到张拓反而开导那个人,让他不要介怀。

    张拓懂得谦让之礼,宽容大度,得到了当时人们的爱戴。正因为他的谦和有度,感动了当地的百姓。耳濡目染之下,当地人们为人处事也都是彬彬有礼。

    像张拓这样留一步、让三分的行事风格,是一种谨慎而又高明的处世方法。张拓并非是唯唯诺诺的“好好先生”,只不过是在与人相处时总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这样一来,也就更容易理解并宽容他人一些看似过分的言行,用退让的态度无形中化解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终究,他的礼让谦和赢得了世人的承认,不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爱戴,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并改变了周围的环境。

    适当的谦让不仅不会招致危险,反而是寻求安宁的有效方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原则问题理应坚持。而对于那些小事,或涉及无关紧要的个人利益时,仅仅退让一小步,就会带来身心的愉快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放弃痛苦,放弃偏见,学会宽容,我们才会释然,才会让自己的内心不为世俗所累,才能更好地去处理身边的事,这样,我们才能成长,才能变得常熟,才能告别昨日的伤与痛,迎接到美好的明天。

    放下仇恨收获爱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免不了磕磕碰碰,而且往往都是丁点的小事。如果不知忍让,不去克制,轻易的就火爆地发脾气,那么这个社会就没有什么和谐可言了。如果仇恨在我们的心底驻扎下来,那么,它就不会不断扩张,等到仇恨积聚到一个极限点的时候,我们就会铸成无法挽回的大错。

    能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好了,尤其是那些恩恩怨怨。冤冤相报何时了,没有人天生就喜欢仇恨别人,也没有人愿意为自己树立很多敌人,正所谓相逢一笑泯恩仇,大家都互相宽容一点,再难的问题也能解决,再多的不愉快也都会烟消云散。

    每个人都懂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尤其是作为领导和上级。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和员工之间的摩擦是不可避免的,要解决这样的问题,还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互敬互让才能维护良好的工作关系,对于相互之间的不愉快还是一笑了之的好。

    80年代的松下电气公司,在日本同行中位居第一位,在全世界位居第三位。总裁松下幸之助被日本同行尊称为“经营之神”。

    松下幸之助有个特点,那就是批评人的时候可是毫不留情,有时甚至是破口大骂。被他骂过的人并不在少数。可是被骂的这些人中却没有人因此而辞职,反而更加积极地围绕在松下幸之助的周围,这是不是很让人费解?

    有一个下属工厂的厂长做错了事情,给公司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松下幸之助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发怒了,他暴跳如雷,破口大骂,并边骂边用手里的火钳猛敲火炉,以致最后把火钳都敲弯了。而那个犯错的厂长就站在一边,一句辩解的话都没有。

    松下幸之助的情绪很高亢,骂起人来嗓门也很大。厂长因为高度紧张,后来支持不住晕厥了过去。松下幸之助收敛起自己的情绪。叫人用酒将这位厂长灌醒,然后温和地对他说:“这火钳是因为你而敲弯的,你可以回去了,但是你要负责把火钳弄直。”这时候那位厂长才松了一口气。松下幸之助叫秘书送厂长回家了。

    几天以后,松下幸之助就给这个厂长打电话:“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以后好好干就行,另外我那根火钳你给弄直了没?”

    厂长一边笑一边说:“照您的吩咐,已经弄直了。”松下幸之助又对这位厂长进行安慰。厂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因此拼命地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他终于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松下幸之助虽然骂人的时候毫不留情面,但是他知道,他和员工之间没有仇恨,他知道骂人之后应该如何收场,如何给对方一个台阶。骂人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解决问题,给别人造成伤害就没有必要了。而那个厂长也没有因此嫉恨松下幸之助,他明白自己犯的错误,更明白老板给他台阶下。所以,当他和老板再次通话时,弄直的火钳让他们摒弃了前嫌,将所有的不愉快一笑了之,这是多么明智的举动。

    普通人也好,老板也罢,没有人愿意给自己多树敌人。交往中难免要产生小的摩擦和矛盾,解决矛盾是最终的目的,相互之间的恩怨最好能够及时的化解。双方都停顿一下,仔细想想,然后会心地一笑,自己的愤怒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消失了。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许会激化,但是我们也要学会自己给自己减压,不要让仇恨左右我们的思想,因为,被仇恨左右的人往往是会走向极端的。人世间最伟大的事情,不是恨,而是爱。只有放下仇恨,收获爱的人,才是得人心,拥有大谋略的人,而这样的人才会取得一番大的成就。

    春秋时期,孔子是卫国的宰相。他的弟子子皋是一个监狱的监狱长。子皋勤奋敬业、恪尽职守、爱民如子;同时执法如山,从不徇私舞弊,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最可贵的是,在执法公正公平的同时,还常怀有一颗仁爱之心,也因此经常受到老师孔子的嘉奖,更能得到民众的赞扬和拥戴。

    有一次,一个人犯了法,根据当时的法律,子皋要将犯人的左脚砍掉。在执法行刑的时候,子皋非常痛苦,脸上流露出怜悯、悲伤的表情。

    俗话说,这个世界上有多少君子,就有多少奸佞小人。孔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治理国家,这样的做法不免就会得罪一些小人。于是,这些人就联合起来在卫国国君面前诋毁孔子,说:“孔丘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和能力,他的弟子也都个个不凡。但是他功高盖主,根本不把主公放在眼里,主公可不能不防啊!”

    卫君听信了这些奸佞小人的谗言,马上下令逮捕孔子。

    幸亏孔子事前得到了消息,收拾东西,急忙逃走了。与此同时,他连忙派人通知了他的弟子,弟子们也都陆续逃走了。

    可惜子皋是最晚得到消息的人,当时已经来不及逃走,追捕的人已经把他的住处团团包围。就在这个危急时刻,那个被子皋砍掉左脚的人出现在子皋面前,他现在已经是把守城门的守门人。子皋心里正想着:这下自己肯定是逃不出去了,等死吧。出乎子皋意料之外的是,这个人不但没有落井下石,记恨子皋,反而要解救他。只见这个失去了左脚的守门人把子皋藏在了一个地下室里面。官兵们四处搜索,都没有找到子皋,于是就向守门人打听。守门人朝东边指了指,告诉他们子皋向那个方向逃走了。官兵们信以为真,急忙朝东边追去了。

    到了半夜,守门人还送饭给子皋吃,子皋被守门人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但是怎么也想不通守门人为什么会救他,就好奇地问他:“之前,我按照国家的法令把你的左脚砍掉了,现在正是你报仇的大好时机。可你为什么还要冒这么大的险来救我呢?”

    守门人真诚地回答道:“您当时虽然砍了我的脚,但是您是按照国家的法律在公正执行。我知道,您在给我定罪的时候.反复权衡了法律条文,希望能对我减轻处罚,我很清楚这一点。当行刑的时候,我从您的脸色可以看出,您的内心很痛苦,这一点我也是知道的。我救您,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您有一颗仁爱之心,是一个为百姓着想的好官,这就是我救您的理由。”

    正是因为子皋具有一颗“广施博爱,不计回报”的仁爱之心,从而移默化地影响了守门人。在他最危险的时候,守门人挺身而出,也用自己的仁爱之心救了子皋一命。可见,仁爱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它能包容他人带给自己的伤害,泯去仇恨,从而化险为夷。

    仁爱之心是可以学习的,就像我们需要一个好的榜样,然后照着榜样去做,从而改变自己和影响更多的人。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只要有一个人在助人为乐,就会有很多人受到影响,使整个社会都笼罩在这种大爱的氛围之中。

    怀恩报恩恩相继,饮水思源源不尽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说:“仁乎远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仁爱离我们很远,真是这样吗?其实只要我们想要仁爱,那么仁爱就会在我们身边。”因为帮助他人,就等于是在帮助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看到一些温馨的场面,小到公交车上的让座,大到危难之中的挺身而出。而知恩图报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只要不计得失甘愿付出,就会收获到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我们常说,人活着,就要懂得饮水思源。要时刻提醒,自己的成就是他人所给予的。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帮助过自己的人。要把知恩图报这种精神牢牢记住,定性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是每个人都应该放在心底的一道道德底线。只有知恩图报的人,在他面临危难的时候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助他走出困境。

    被誉为红顶商人的胡雪岩,从小生活在贫寒的家庭之中。他的商业之路,是由在信和钱庄做学徒开始的。

    有一年中秋,胡雪岩奉命去讨一笔死账。原本他以为,这笔账依旧讨不回,谁知500两银子却轻而易举地拿回来了。

    就在胡雪岩兴奋之时,他结识了一位新朋友——落魄书生王有龄。王有龄是—位有才干、有志向、想做实事的读书人,他想出人头地,但苦于没有起家的本钱。

    虽然胡雪岩和王有龄认识的时间并不长,但是胡雪对王有龄欣赏有加,因此他主动将收到的500两债银拿了出来,送给了王有龄。他说:“我愿倾家荡产,助你一臂之力。”胡雪岩的义举让王有龄感激涕零,他信錾日日地说:“我富贵了,决不会忘记胡兄!”

    胡雪岩擅自处理钱庄的银子,这是要冒很大风险的。果然,当钱庄知道后,毅然将他赶了出去。虽然胡雪岩因此失业了,过了—段很苦的日子,但是他的雪中送炭却获得了王有龄的真心,同时也为自己铺就了锦绣前程。

    当王有龄在官场渐渐站稳脚跟后,决定向胡雪岩报恩。凭着王有龄的扶持,胡雪岩在官场上的关系而大获其利。他开设了钱庄、当铺、药铺,还经营丝、茶等生意,最后成为了一代富可敌国的牛耳巨商。

    当一个人排除万难,穿过险峰,越过险阻时,那些给他送来花环,拿着美酒佳肴前来祝贺的人,他会怀疑是他们的友谊并非真诚可靠。而对于那些曾在危难中帮助过他的人,他则会由衷地感激,因为真正的朋友之间,需要的就是雪中送炭。这,正衬托出雪中送炭者的侠义之心,让受恩人敬佩、感激。也许曾经的竞争对手,也会对你无比钦佩,从此化敌为友。

    怀恩报恩恩相继,饮水思源源不尽。我们只有时刻记得别人的恩情,才会去感恩,才会把这种善举延续下去。人之初,性本善。当我们善意地去帮助别人时,就会形成一种风气,就会感染到身边的人,让他们和我们一样,一起去帮助别人。

    春秋的时候,晋献公听信了谗言,把自己的太子申生杀了,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

    重耳经过了千辛万苦,来到了楚国。楚王知道重耳曲折的经历,他十分看好重耳日后的发展,因此,楚王为了稳住重耳,将他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有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个人推杯换盏,聊得十分的高兴,气氛也十分融洽。聊着聊着,楚王突然问了重耳一个问题:“你若有一天回到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心里突然一震,但是表面上没有表示出来,他平静地说:“大王待我如同上宾,每日华服美食款待的十分周到,重耳来日若能得势,一定会知恩图报的。只是楚国是物产丰富,人杰地灵,要美女有美女,要珍宝有珍宝,大王真是无所不有了。晋国是地薄人穷,要什么没什么,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

    楚王听了重耳的话很高兴,他又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真如大王所料,重耳能够回国当政的话,我将与大王和平共处,无不侵犯。即使有一天,晋楚国之间不得不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后退九十里的距离,然后和大王坐下来谈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果真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在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兑现了他当年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昔时,楚王帮助重耳,重耳以两军交战,退避三舍之礼相待,算是报答了楚王当年的恩情。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何况是危难之际,有人倾囊相助。重耳不忘恩,四年之后,与楚国交战之时,他选择把这份恩情延续,退避三舍。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别人帮助我们之后,当别人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我们也会慷慨解囊,为他们提供帮助。

    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哪怕你和对方是敌人,只要你愿意付出,愿意去帮助对方,那么,你就能和对方成为朋友。所以,不管我们和对方有多深的仇恨,你也要尽可能做一个雪中送炭的人。受援人在感到无比温暖的同时,也会把这个情谊记得很久很久,以图来日相报,这就是强者的高明之处。

    相比于雪中送炭,锦上添花就显得单薄多了,快乐的时候,人的记忆力会减弱;而痛苦的时候,人的记忆力会变强,所以,不管是对待朋友还是对待敌人,我们都需要有春天般的温暖,这样,我们的优秀品德才会带领我们取得成功。

    患难真情最交人

    如果幸福的婚姻是一双舒适的鞋子,可以陪伴自己走过人生的千山万水,那么肝胆相照的友情就是一张温暖的椅子,在万水千山的路上,让我们的脚和鞋子都得到惬意的歇息和疗养。真的朋友,不是跟你一同吃喝玩乐的人,而是在你困难的时候总会及时出现,帮你排忧解难的人。

    但正所谓“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若欲取之,必先予之。情感的流淌是需要互动的,只有让别人感受到你的真情,关键时刻你才能感受到雪中送炭的温暖。大喜大悲,看清自己;大起大落,看清朋友。当你处于低谷的时候,你才能发现谁是你真正的朋友,而这样的朋友,才是你一生都需要珍惜的人。

    有些人总是认为自己的爱情是弱小的,是卑微的,是很难长久的,但是我们要知道,爱情是靠夫妻双方相互体谅。患难之后才能见真情,夫妻双方需要的就是相互扶持,只有相互搀扶,在能在爱情路上走得长远。

    哈基宁是著名的F1赛车手,当他在赛车场上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的时候,是他的妻子恩雅在身后默默地支持他,不管是什么时候,恩雅都是他最坚强的后盾。

    恩雅是芬兰一家电视台的主持人,因为主持人职业的缘故,恩雅认识了不少的赛车手,在这些赛车手中间,哈基宁并不怎么出众,他不仅沉默寡言,而且有时候甚至显得比较木讷,但是一回生,二回熟,经过不断地了解,恩雅发现哈基宁是一个非常勇敢的男人,从不轻言放弃,如果有人能在他身边不断鼓励他,那么他的潜能就将会被全部激发出来。

    1995年,澳大利亚站的排位赛中,哈基宁发生了重大交通事故,头骨被车冲撞得都破裂了,和死亡擦肩而过。在这个时候,恩雅一直衣不解带地照顾着哈基宁,哈基宁非常感动,等到哈基宁伤愈之后,两个人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2000年之后,哈基宁和恩雅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过着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生活。

    患难是爱情的试金石,经历过患难考验的爱情才会更加完美,才会展现出更加让人折服的魅力。哈基宁是幸福的,因为恩雅的陪伴,他走过了人生一个又一个难挨的关口,跨过危难,迈向新生。如果哈基宁的人生中没有恩雅的陪伴,那么,他也不会取得像今天一样的成就。

    患难见真情,我们只有处在危险的位置,才能体会到爱情的珍贵,才能体会到人生的那种机缘影随,那种来之不易。很多人常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但是只要我们学会发现幸福,学会寻找幸福,就能搭建起爱情牢固的城墙,才能展现出自己那种博大的胸怀和风范。

    爱情如此,友情就更是如此了,当你真正处于危难关头时,能够为你挺身而出的才是朋友,而推脱的则不是真正的朋友。正因为这样,我们才会说“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当知心朋友出现时,我们一定要加倍珍惜,和他们一起在人生长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晋朝的时候,有一个叫苟巨伯的人。一天他去看望卧病在床的一个朋友,恰逢敌兵攻进城内,烧杀抢掠,老百姓抛家携口、四散逃命。苟巨伯的朋友急忙跟他说:“我得了重病,活不了多长时间了,你还是赶快逃命吧!我不想拖累你!”

    苟巨伯对朋友说:“现在你得了重病,我怎么能弃你于不顾呢!我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就是为了照顾你。现在,敌军进城了,我就更应该保护你的安全,怎么能独自逃命呢?”说完,苟巨伯跑到厨房给朋友熬药去了。

    喝过了药,朋友还是坚持让苟巨伯赶紧离开,但是苟巨伯却跟没有听见一样,安慰朋友说:“你安心养病吧!敌军不是还没攻到咱们这儿来呢吗?就算他们攻进来,只要有我在,你一定会没事的。”

    正在两人说话的当口,敌军破门而入,看到还有人在这里居住,不禁感到非常奇怪,就呵斥他们:“你们胆子真大啊!竟然还敢在住在这里?难道真不怕死吗?”

    苟巨伯不紧不慢地站了起来,指着朋友说:“他是我朋友,现在病得厉害,根本无法离开。我怎么可以独自逃走,弃他于不顾呢?你们别吓到我朋友,有什么罪责都由我一个人承担。哪怕杀了我,我也毫无怨言!”

    这些兵士佩服苟巨伯是条至情至性的好汉子,于是说道:“真没想到,这兵荒马乱的年头,竟然还有像你这样重情义的人。让你的朋友好好养病吧,我们先走了。”说完,兵士们就离开了。

    如果说苟巨伯不远千里来探望朋友是一种情分的话,那么,在大军压境、生死当口仍然安于床前服侍照顾,就是一种顶天立地的壮义了。也正是因为他如此情真意切的友谊,才打动了攻城夺地的敌军,最终意外获得了一条生路。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生活中常听人议论:“真的出事了,才看出到底谁和你亲”。一句简单朴实的话,却道尽了患难见真情的深刻道理。真正的朋友应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而不是如墙头草般随风倒,没有一颗坚定的心去对待朋友。当你的朋友在患难中时,不要犹豫,真正的朋友就是会在最寒冷时送去一盆火炭的人。而我们,如果也能以一颗诚挚的心去对待朋友,珍惜朋友,那么也就不必焦虑。危难之时,必然会得到朋友的帮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