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三靠:断谋说-“说”出商机——商机无限,关键还看怎么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营销者,想要让客户心甘情愿购买商品,靠的就是行之有效的分析,靠的就是说。多动嘴皮子,客户才会感觉到你对他们的重视。客户是上帝,我们只有奉献出最贴心的服务,最贴心的话语,才能让客户选择购买。

    睿智的人,才会说出商机,才会让客户心甘情愿掏钱去买。商机无限,关键还是要看一张嘴。有一颗重视营销的心,再加上一张灵活机变的嘴,我们才能让交易快速达成。

    分享心得,商机就在眼前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存有自私心理。俗话说得好,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但是在营销过程中,如果我们不愿意分享自己心得的话,只会让客户认为你没有诚意,总是在遮掩,与其如此,我们何不放下戒心,和客户分享心得,这样,他们才会感觉到你的诚意。

    客户是上帝,想要让他们达成购买协议,就要学会用心去分享。一个是买,一个是卖,客户掌握主动权,他可以选择买或者不买,这就需要我们摆正心态,不要总是有欺骗客户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对产品,客户要比我们更迫切希望了解它,所以,我们要展现最真实的商品,让客户放心。

    想要让公司持久发展下去,想要让业绩提升上去,最重要的就是留住老客户,开发新客户。客户是商品的终端,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商品的价值就会消失,企业业绩就会下降,到最后,我们因为没有诚信,没有分享心得,就会失去一切。对客户要分享,对员工也是一样,如果我们总是欺骗,总是一副不漠不关心的态度,只会让客户和员工心寒,学会分享,才能形成一种氛围,才能一传十,十传百,一切问题才会解决。

    孙强是一家公司业务部门的主管,他每次看到同事时,总是板着脸,像是石膏像一样,面无表情,显得非常严肃。员工看到孙强总是避而远之,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向他靠近。孙强给员工布置任务的时候,员工总是没有任何意见就服从了,但是结果却往往大有出入。

    在刚开始的时候,孙强觉得摆出一副冷峻表情更能让员工感觉到自己的威信,但是时间一长,孙强发现,自己的刻板损害的不仅是员工的利益,更是公司发展的长远利益。于是,孙强决定及时调整自己,把自己的工作经验与员工分享,不仅如此,他还及时听取员工的意见,双方分享工作中的得失,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这样一来,公司内部就团结了,拧成了一股绳,公司上下一心,其力自然就能断金了。

    分享就是要让每个人都得到好处,也就是恩惠,这样说起来有点像佛教中的布施,广结善缘,其实,这是一个道理。不懂得分享的人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渴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但是往往对方早已反感你的为人,根本就不愿相帮。我们要做的,就是注重每个分享的细节,只要别人需要,我们就要分享,这样才会被别人认可你,亲近你。

    职场中,营销中,分享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铺垫,当你与别人分享的时候,别人才会看到你的真善美。很多人只想让客户主动成交,但是却不做任何事情,这样,只会让你失去一切。

    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有付出,才会有得到。对待客户就更应该如此了,客户需要全方位了解商品,而你需要的就是分享你的心得,而这也需要你良好的口才,才能把客户说到你的道路上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营销者的“巧”却不单单体现在嘴皮子上,更体现在营销方式上。营销者要做的就是让客户亲自参与到你的销售中来,让他们真正了解到你的销售流程,把握到商品的全部价值,这样客户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认可你的人品和商品。

    有一位销售人员想要推销一种教室黑板照明设备给一所中学,但是虽然和这所中学沟通了很多次,每次都是无功而返,这让销售员非常不满意。

    经过一番分析,销售员就想让客户真正参与到自己产品的销售中来,这样客户就能对产品的性能进行全面分析,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销售员认为,体验式销售一定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于是,这名销售员就来到了这家中学,他带来了一根细铁棍,他走到教室黑板前,并且叫来了这所中学的校长和老师,让校长双手分别攥着铁棍的两端。

    销售员说:“各位老师,你们请看,如果校长用力弯这根细铁棍,那么细铁棍就会弯曲,直至折断。这就像学生们的眼睛,如果超过了他们眼睛能承受的光亮范围,他们的视力就会减弱,最后导致近视,等到近视出现了,那是花再多钱也换不回来的。”

    最后,经过分析之后,销售员如愿以偿获得了中学的认可,拿到了这笔大订单。

    中学之所以不同意购买黑板照明设备,不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花钱,而是因为他们对产品性能不了解,不知道产品的真正优势在哪,效果怎么样。购买欲望根本就不会强烈,进而选择了拒绝。如果想要他们购买,就要让他们参与其中,能够亲身了解到产品的优势与劣势,进而做出判断,购买销售员推荐的产品。

    谁都不想被拒绝,更不愿意只听不说,这样有一种不被重视的感觉。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本能欲望,如果没有这种参与的欲望,那么人就失去了动力。既然是客户要购买你的产品,他不去切身体验一下,怎么能分辨出产品的好坏呢?

    我们往往会在商场中看到“易碎勿碰”“禁止触摸”等警示语,这样的词语只会打消客户的购买欲望,让顾客本来燃起的欲望迅速冷却,最后,顾客只能选择离开,不再购买。

    有经验的营销者在顾客犹豫不决的时候,就会主要让顾客体验产品的性能,让他们试试,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体验,这样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体验式营销是一种最直观的营销,它可以让客户直接参与其中,体会到商品能给他带来的真正价值。

    美国的推销大王弗兰克为了推销一种新款牙刷,不仅向客户展示了这种新牙刷,而且带来了市场上比较普遍的牙刷,让客户亲自去体验,这样,优劣自然就区分开来了。

    营销者要做的就是要走进客户的心里,他们需要什么,你就要为他们提供什么,这样,客户才会体会到你的良苦用心,才会接受你的产品。

    “说”出差异化,定点定位做到最好

    世界上,没有不能做的事,只有不敢想的人。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做不到,而是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因而让成功与自己擦肩而过。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人,当别人辛勤工作时,他却在怨天尤人,总是为自己寻找各种借口,而不是去努力工作。每个人都有优势和劣势,但是如果只是说空话而不去做,像纸上谈兵的赵括一般,就算再有才能的人,因为没有实践的经验,也会被社会竞争所淘汰。

    龟兔赛跑的故事众所周知的,但是第一次比赛失利后的兔子在森林里的动物面前抬不起头来,为了能够一雪前耻,兔子信心满满地向乌龟再次约战,于是便有了第二次的龟兔赛跑。

    乌龟爽快地答应了兔子的约战,但是它有一个条件,就是由它来挑选地点。兔子只想尽快比赛,战胜乌龟,来证明自己是最强大的。

    乌龟指着前面不远处的一棵大槐树对兔子说:“我们就从山上跑到山下的那棵槐树旁边,谁先到就算谁赢。”

    比赛就在第二天的上午如约而至,森林里的动物都到齐了,来为乌龟加油,虽然它们认定乌龟肯定会失败,但是它们还是毫不吝啬地为乌龟加油。

    比赛开始了,兔子一蹦数米,把乌龟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动物们纷纷唉声叹气,为乌龟即将到来的失败惋惜,但是兔子在前面却停了下来,而乌龟却慢慢爬了过来。

    原来,在终点前面有一条非常宽的河,兔子不会游泳,河上又没有桥,兔子左右为难,不知该如何是好。乌龟纵身跃入水中,不紧不慢地游到了终点。乌龟又一次完成了比赛,而兔子却没有完成。

    在场观看的动物们非常开心,热烈地鼓起掌来,乌龟再次凭借自己的智慧取得了胜利,兔子再次低下了自己骄傲的头。

    这就是差异化策略,乌龟会游泳,所以在地点上选择了一条有河的路,而兔子显然是不会游泳的,就算它跑得再快,也无法跨过这条天堑似的河,最后,乌龟再次取得了胜利。

    营销也是如此,不仅是要动嘴皮子,更要从市场的差异化、消费者的差异化入手,没有一成不变的市场行情,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消费者,只有不断深入其中,从中发现市场走向、消费者的喜好,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进而药到病除。

    市场竞争就像大浪淘沙,风浪过后,能够最终留下的,才是货真价实的黄金,只有经过市场洗礼,懂得变通的营销员才是最成功的营销员。

    差异化营销就是要在对人对事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保守残缺,思维僵化,只了解单一的市场是无法有大作为的。只有抓住市场的主要风向,才能因势而变,进而取得这场差异化的胜利。

    有一家营销公司,在创业的初期,准备选拔出最高效的人才,于是就给了三名应聘者一道难题,要求三名应聘者向和尚推销梳子。众所周日,和尚是没有头发的,而梳子却偏偏是用来梳头,这道难题很显然是一种差异化营销,需要三名应聘者及时变换思维,不走寻常路。

    甲乙丙三个人欣然接受了挑战,最终的结果却是大相径庭,不可同日而语。

    甲先去了三家寺院,张口就说要来卖梳子,和尚以为他是在开玩笑,但是甲锲而不舍,和尚们终于忍耐不住,纷纷舞起扫帚,向甲的身上招呼,终于有一个小和尚觉得甲非常可怜,才买了一把梳子。

    乙去了名山古刹,山峰高耸入云,风自然也比较大。乙看到大风把香客的头发吹凌乱了,就去找了主持,对他说:“仪容不整拜佛是对佛祖的不尊敬,现在风大,香客的头发都被吹凌乱了,不如在每座香案上放一把梳子,让他们在拜佛之前整理好仪容,这样就会好多了。”主持听了之后,接受了这个建议,10座香案就买了10把梳子。

    丙来到一座香火非常旺盛的古寺,这里可谓人杰地灵,不仅僧人众多,就连香客也是络绎不绝。丙就找到主持说:“现在,来到贵宝刹进香的人,都是心中有佛的人,来而不往非礼也,他们来拜佛,宝刹应该有所回赠,以此来保佑他们平安吉祥,多行善事。我这里有一批梳子,便宜又实用,您的书法又很好,不如在上面写上‘积善梳’三个字,作为回赠品,把梳子回赠给香客。”主持听完之后,觉得这个建议非常不错,就马上买了1000把梳子。

    不仅如此,丙的“积善梳”在寺庙受到了香客的欢迎,来寺庙拜佛的朝拜者与日俱增,香火越来越旺,主持再次向丙订货,从此双方达成了一个长期订货的协议。

    甲乙丙三人可谓各有千秋,甲属于非常执著的人才,乙属于善于分析的人才,而丙则属于差异化营销的高端人才。丙的成功在于他懂得变通,不去想和尚会不会用梳子,而是把目标转移到了络绎不绝来拜佛的香客身上,最后做成了“积善梳”的大订单。

    很多人面对问题,就茫然无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总是运用惯性思维,按套路出牌,这样是很不明智的。按套路出牌,只会让自己走别人走过的老路,很难有创新,更不要谈什么发展了,这也是人的弱点之一。如果被固定思维所操纵,不去变通,使思维单一化,只会让自己在营销商战中处于劣势。

    做营销,最主要的就是把消费者和商品联系到一起,然后让消费者对商品产生某种关系,进而义无反顾地去购买商品。如果只是人云亦云,跟着其他营销员的思路,只会走上他们的老路,根本不会实现创新,更不要谈什么超越了。

    差异化营销是对思维的一种考验,要学会不走寻常路,从另外的角度寻找突破口,进而取得成功,我们的普遍思维是钉是钉,铆是铆,而差异化营销的精髓则是钉也是铆,铆也是钉,这样做法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利用二八法则,用言语抓住大客户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德?帕累托在积累了多年的经验后,对当时英格兰地区的财富和收入的分配模式进行了仔细的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计算,帕累托发现20%的人占据着全部财富和收入的80%。

    发现这个结论,排雷托感到非常惊讶,他忽然明白,重要的东西只占少数,而次要的东西却是占大多数。如果以此来分析一件事情的话,重要的事情只是少部分,而其他的只是细枝末节的东西。这就好比做一件事情,只要抓住主要矛盾就足够了,不用去顾及对这件事情影响甚微的次要矛盾。

    帕累托的发现证明了一件事情的成败主要是由少数因素决定的,只要掌握这些少数因素就能掌控全局。经过多年的改进,这个原理成为了现代经济学上非常著名的“二八法则”。

    二八法则主要阐述了决定性因素只是少数的,做事情不能舍本逐末,这样反而会抓不住重点,反而让机会从身边凭空溜走了。抓住主要矛盾,具体分析其中的利弊,然后做出决定,利用你的优秀口才,进而收获到最好的效果。

    营销也是如此,我们不能丢了西瓜拣芝麻,更不能抓不住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样很容易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营销过程中,我们要率先分析出哪些是大客户,哪些是小客户;哪些是潜在客户,哪些是长期客户……不能把所有客户简单的归于一类,因为他们在你营销的过程中起的作用是千差万别的,如果划归一类,只会让自己需要这些客户资源的时候一团乱麻。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做营销就要高效,就要往高处走,抓住大客户,发展和他们的关系,让他们体会到你的诚意,进而同进同退,取得互利共赢的大发展。

    我们常常会因为不经意地侧重小客户,而流失掉了一些大客户,这是得不偿失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客户资源中分析出每个客户的潜在价值,真正做到快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肥水不流外人田。遇见大客户就要果断抓住,不能让他们轻易溜走。那么,要怎样抓住大客户呢?商业营销,脱离不了利益关系,首先要做的就是晓以利害,让大客户看到跟你合作要比跟别人合作获益更多。只有这样,他们才不会打退堂鼓,心里也就会对你增加一种好感。

    利用说的能力,抓住大客户,但是阐明诚意时要自然,不能逼大客户太紧,不然就会让大客户产生逆反心理,脱离出你的掌控。对待大客户一定要循序渐进,抓住他们需要的,然后投其所好,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张是一家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他从第一天上班就首先明确目标,先抓住重点,有所取舍,如果所有事情都要抓,只会手忙脚乱,任何一件事情都做不好。于是他就决定用80%的精力去寻找客户,用20%的时间做重要的事情,用其余时间处理其他没用的事情。小张认为,抓住重点,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小张知道,保险公司,人员流动是非常大的,公司会根据平时业绩进行测评,挑选优秀人才,最后留下20%有能力的人,而这20%的人手上却拥有80%的大客户,所以,小张非常努力,一定要在公司员工中脱颖而出。

    小张工作了几天发现,保险营销,明显是供大于求,如果想要成功,就要找到自己的客户群,不能让任何资源浪费掉。小张决定用80%的精力找到20%的客户,再用自己80%的优质服务满足这20%的客户,这样,这些客户就握在自己手里了。这样,小张的业绩可以迅速增长起来了。

    小张认为,这样还不稳妥,他认为公司80%的业务收入来源于20%的大客户,为此,小张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开始挑选那些大客户作为自己的发展对象,并且为他们提供VIP服务,不让他们从自己手中流失。就这样,小张的工作不但井井有条,而且业绩远远超出了同类员工。

    小张对自己的工作安排非常有层次,先是寻找客户,然后是积累客户,最后才是筛选大客户。循序渐进,通过一番摸底,小张逐渐发现了给自己创造最大业绩的20%大客户,并且为他们提供贵宾级服务来拉拢他们,牢牢把握住了属于自己的资源。

    选对大客户人群是非常重要的准备阶段,找对之后,我们才能发挥出说的能力。如果我们没有前面的铺垫,就不能让说发挥威力了。做营销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客观分析,而不是只看表面现象,表面现象只会麻痹你的神经,进而让你做出错误判断。

    大客户有些是可遇不可求,如果抓到了他们,就像是抓住了主要矛盾,这些大客户不仅会给你带来经济价值,而且会给你带来潜在发展空间。这些大客户必然是有些经济实力和影响力的,而他们的归附,必然会给你树立起良好的口碑,其他小客户也会跟从这种风向的引导,选择和你合作。

    二八法则就像经济学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你不知道它从何处而来,也不知道它要往何处而去,你只知道,运用它,你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摒弃它,你将收到事倍功半的恶果。二八法则的正确性是毋庸置疑的,世界上很多大公司都非常重视二八法则,并且能够灵活地运用,这样那些企业才取得了今天这样辉煌的成绩。

    利用攀比心,说出客户的购买欲

    我们每个人,都有虚荣心理,这就注定攀比心理之不可避免。攀比是一种刺激,营销人员如果善于利用这样一种刺激,就可以刺激客户的购买欲,就能让他们心甘情愿的选择购买。其实,攀比的心理从古人那里,我们也能看出一二,不信就让我们来看下面这个故事:

    西晋时期,石崇与王恺都是当时的富翁,他们不仅有钱,而且喜欢攀比。不管是什么,只要是能看到的,他们都会攀比,比如衣着服饰,珠宝车马等等。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所以,就经常帮助王恺,希望他能够把石崇压下去。

    有一次,晋武帝把一棵二尺多高的珊瑚树送给了王恺,王恺看到这棵珊瑚树非常欢喜,他觉得这次比富一定能把石崇比下去。于是,王恺就带着珊瑚树找到了石崇。

    石崇看了看,就取出铁如意,对准珊瑚树就是一下子,珊瑚树承受不住,当即就变得粉碎。

    王恺非常伤心,认为石崇是因为嫉妒,才会把自己的珊瑚树杂碎的,忽然之间,怒气横生,就想要斥责石崇一番。

    不料,石崇只是微微一笑:“别生气,不就是一棵珊瑚树吗?我马上赔给你。”石崇边说边吩咐手下取来珊瑚树,王恺只见石崇的珊瑚树足足有六七棵,而且每棵都有三四尺高,本来骄傲的神情顿时就消失了。

    王恺和石崇都是攀比的行家,如果每天不攀比,就会觉得好像缺了点什么。但是攀比的结果必将是坐吃山空,家破人亡,不会有好结果的。人都是虚荣的动物,都喜欢攀比,别人一月赚两千,恨不得自己赚一万才肯罢休,如此攀比下去,永远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又怎么会快乐呢?

    顾客也喜欢攀比,比如他的同事穿上了一件新衣服,他看见了,觉得自己被比下去了,他就会去买一件更时尚的衣服来把同事比下去,这就是现实中攀比的例子。我们都希望自己比别人强,但是我们不可能事事都比别人强,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嫉妒别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贬低自己。但是很多顾客不知道这一点,他们只求最贵,不求最好,身为营销者必须要牢牢抓住这样的顾客,他们是你的大客户,因为他们需要的都是一些高端的商品,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攀比的顾客总是会随意更改自己的目标,没有恒久之心。营销者需要做的就是借助顾客的这种心理,为他们提供当下最时尚的商品,虚荣的顾客心里是不会非常在乎价钱的,如果你给他提供的商品能让他满意,那么,他就一定会不管三七二十一,选择购买。

    春节的时候,岳玉刚看见邻居家的一台电脑配置很高,而且外观也不错,春节刚过,岳玉刚就走进了一家家电大卖场。

    岳玉刚问营销员:“你们这里有XX电脑吗?”

    “有啊!先生,你往这边来看。”营销员带领岳玉刚来到了XX电脑专卖区。

    岳玉刚一眼就发现了邻居家的那台电脑,但是价格明显比较贵,岳玉刚就仔细问了一下电脑的配置问题,经过营销员的介绍,岳玉刚得知这台电脑比邻居家的那台配置还要好。没考虑多久,也没还价,岳玉刚就选择了购买。

    无独有偶,最近,中国刮起了一股涨价风潮,很多店家借着这股风潮加入了涨价大军,本来不应该涨价的商品也涨了很大幅度。店主的心里想,别人都涨价了,如果自己不涨价,那岂不是太吃亏了。由于这种攀比心理的滋生,全国各地的涨价风潮也是一发不可收拾。

    有的时候,人其实不具备可比性,因为地位不同,人生观、价值观不同,就算相互攀比,也无法站在同一条线上进行比较。我们每个人要做的就是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而不是只看到别人的光鲜,然后给自己增加一个强有力的比较对象,这样的结果只能是让自己成为攀比的牺牲品。

    现实生活中,不管我们看到了什么或者是听到了什么,只要自己被比下去了,就会产生羡慕嫉妒恨等多种心理,心理就会迅速的失衡,然后就会为了证明自己,和对方攀比,摆出一副“不撞南墙不回头”气势,但是往往结果却没有想象中的美好。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清楚地认识自己,要对自己有一个最正确的定位,这样,我们才能不为人所动,不为物所动,把自己的不良攀比心理全部抹杀掉。

    顾客也是人,他们也会攀比,虽然我们常说,人比人,气死人,但是很多人往往还是会攀比。如果营销者想要销售出商品的话,一个常用的好办法就是激起顾客的攀比心理。

    中国品牌战略协会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人群有6成左右都是在靠家庭消费,而这群人多数都是年轻人,他们的这种高端消费主要就是由于心理的攀比和虚荣心态在作祟。动辄成千上万的商品,在他们眼中只是攀比的附属品,拥有了这些高端商品,他们的心理就会得到最大限度地满足。

    顾客的攀比心态对营销者销售商品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很多商品,在购买前,顾客的想法就是,别人都有了,我也要有;某某不如我都开上了好车,我也要买……对营销者来说,我们就可以利用消费者的攀比心理,进行对其参照群体的对比,有意强调其参照群体的消费动向来达成销售。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