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一句不经意的话,很可能就会为我们带来财富,就会让我们看到希望。说出创意,让创意随心而发,我们才能让身边的人感受到我们的与众不同,才能让创意为我们带来成功。
赞美出新,“说”出完美
历史上赞美的话不计其数,但也经不起一次次地被用到,这就如别人嚼过的口香糖,你再拿起来放在嘴里嚼,索然无味是一定的,甚至还会让人感觉恶心。因此,赞美的话也应避开那些陈旧的赞美之词,捧人也得适当的变变花样,不能总是一成不变的用那些过时的或者不新鲜的语言去赞美对方常常被人提起的方面,而应大大赞美其较不为人所知的一面。
我们都喜欢听到赞美之词,但是如果赞美之词流俗了,那么,我们的赞美之词就会显得苍白无力,不仅没有达到自己期望的目的,反而会收获到相反的结果。举个例子来说,不少人赞美军人,不论在这方面怎样赞美他,也只是赞歌中的同一支曲子,不会使他产生自我扩大感。这时,赞美者不妨换换花样,从其他方面入手,比如你对他军事才能以外的地方加以赞赏,等于在赞词中增加了新的内容,他便会感到无比满足。
一位年轻小伙子到同学家去玩,见到同学的哥哥后,上去就来了一套公式:“大哥你好,见到你真高兴!久闻你的大名,如雷贯耳,真是百闻不如一见!”没想到对方的脸从头红到脖子。原来,他同学的哥哥因打架斗殴蹲了15天的拘留刚出来,这个年轻小伙子根本不明情况就“久闻大名”地恭维了一番,却揭了对方的伤疤,教训甚大。
称赞人想要出彩,就要说对点上,像上面那位同学的话就非常不可取了。如果他能把话说到点上,并且能让自己的赞美出新,就会让对方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快乐。
大家都知道空姐们既漂亮又热情周到,所以她们听到乘客对自己容貌和服务方面的赞美太多了,可以说耳朵也起了茧子。一位黑人先生一次在下飞机时,很激动地对中国空姐赞美道:“我在国外坐了这么多次飞机,第一次遇到对我们黑人这么友好的服务小姐。”这位黑人先生没有赞中国空姐漂亮,也没有赞其服务水平有多高,而换了个角度称赞中国空姐没有民族歧视的品格,可谓别出心裁,效果卓著。
捧人也得变点花样,赞人所未赞,而又绝非空穴来风,方能显出赞美者的独到眼光以及与众不同。“喜新厌旧”是人们普遍具有的心理,陈词滥调的赞美,只会让人感觉索然无味;而新颖独特的赞美,则会令人回味无穷。
每个人都有一技之长,大家往往都很容易发现这一点,赞美其专长的人也最多。时间长了,被赞美的人听的都腻了,对这方面的赞美不但不起作用,而且非常反感。常言道:好话听三遍,听多了鬼也烦。
赞美他人时,如能变点花样,在赞美词的运用上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围绕对方关注的但又不是专长的方面进行赞美。往往能使对方喜出望外,从而使你的赞美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们在日常交往中,应该注意观察,并且深入挖掘对方的优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赞美有新意,才能让自己的说之道发挥出它本应有的魅力。
如科学家、演员、作家,或在某些方面有较突出成就的普通人,他们可能在各自的领域里都颇有建树,而他们在各自领域里所取得的成绩的赞美声也就会不绝于耳。那么,我们不妨另辟蹊径,如赞扬他们和谐的家庭生活,他们漂亮的衣着打扮,他们亲切的微笑,以及优秀的品格等等,这样肯定会使他们的喜悦倍增。
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访问美国。在一次尼克松为他举行的宴会上,尼克松夫人费了很大的心思,布置了一个美观的鲜花展台,在一张马蹄形的桌子中央,鲜艳夺目的热带鲜花衬托着一个精致的喷泉。
精明的戴高乐将军一眼就看出来,这是女主人为了欢迎他的到来而精心设计制作的,不禁脱口称赞道:“夫人为举行这次隆重的宴会,一定花了很多时间来进行漂亮、雅致的计划与布置吧!”尼克松夫人听后十分高兴。
事后,尼克松夫人对朋友说:“大多数来访的大人物,要么不加注意,要么不屑对此向女主人道谢,而戴高乐将军却总是能想到别人所未想的。”
或许在其他大人物看来,尼克松夫人所布置的鲜花展台,只不过是她作为一位总统夫人的分内之事,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但是,戴高乐将军的细心和精明却让他领悟到了尼克松夫人的苦心,并因此向她表示了特别的肯定与感谢,献上了与众不同的赞美,使尼克松夫人异常地感动。
捧人要有点新花样,那么这个“新”一定是必不可少的。赞美要有新意才会招人喜爱,才能让受赞美者听了感觉受用。陈词滥调每个人都会背,这样的赞美会引起人的反感,要引起对方注意,让对方认同自己,必须有别具一格的赞美语言。
人生是一个不断成长进步的过程,我们的口才也是如此,我们只有不断变换花样,说出具有时代感的赞美之词,我们才能真正打动人心,才能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感,才能让赞美之词变得新鲜,给对方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陈词滥调都是些过时的东西,我们要做的就是赋予这些辞掉新鲜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出别人感到新鲜的赞美之词。没有人会喜欢老掉牙的赞美之词,只有能够走进对方心里,能够让对方感觉到你内心的纯净真诚,才能让我们达成自己最需要的成功。
灵活应变增加“说”的广度
人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需要我们每时每刻都要有危机意识,只有这样,当危机发生的时候,我们才能全力做好自己,不会让自己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如果我们没有准备,只会满头大汗,手足无措,这样只会让我们被突发事件所左右,展现不出自己“说”的魅力了。
尤其是一些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每时每刻都要面对突然而来的意外情况,这就要求演讲者一定要有心理准备,做到处变不惊、应变自如,用这种方法使自己摆脱困境,避免尴尬的场面出现。例如,当遇到“撞车”现象时,你就应当即使调整演讲稿,使自己的观点略加变化,更加新颖。如果有人引用同样的名言或事例,或如前面提到的相同的语句,就应尽快换一个或是舍弃不用,以避免雷同,影响听众对自己的看法。就像小丁这样,一句巧妙的改变,就化解了之前的尴尬:
小丁是一名中文系大学生,参加了学校举办的演讲大赛。这次演讲,主题是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小丁讲稿的开篇第一句话,引用了歌曲《大中国》中的一句“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
然而,等比赛开始时,小丁却被突发状况打得措手不及。原来,在他前面的一位演讲者,竟然也用了同样的语言!
一下子,在后台的小丁满头是汗,不知怎么是好。临时的改词,和下面的内容衔接不上,时间又很短,一时间又难以想出什么别的词来,这可怎么办呢?
容不得小丁多想,已经轮到他上台了。这时,他灵机一动,想出了对策。他从容地走上台,开始了自己的演讲:“前面的那位同学刚才提到了一首歌,歌中唱道,‘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
接下来的演讲内容,小丁发挥得非常出色,赢得了阵阵掌声,最后取得了演讲比赛的冠军!而评委们在点评时,也做出了这样的评论:“与其他同学相比,丁同学没有照本宣科,不是一味地依照演讲稿,而是加入了临场发挥的成分。就这一点来看,他的演讲是非常成功的!”
小丁听完点评,畅快地吐了口气。他很庆幸,自己的随机应变,帮了自己很大的忙!
小丁的方法,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保持冷静,巧妙利用上一位演讲者的语句,这就能让你摆脱尴尬。演讲不同于平常聊天,我们调整的速度一定要快,尽量做到一句话解决问题,否则,“吭哧吭哧”地解释,只会让听众感到反感。观众的冷漠与不满,就预示着你的演讲失败。
不仅是“撞车”,演讲中的突发事件还有很多,例如忘词,这是不少初次登演讲台的人经常犯的毛病。的确,演讲者要面对成百上千的听众,紧张在所难免,一看到台下的听众就开始冒汗,说起话来声音发颤。紧张造成的一个常见的结果就是忘词,讲着讲着,就把下面的词给忘了,感觉词儿好像就在嘴边儿上,却说什么也想不起来。
面对这样的情形,很多演讲者往往都表现出了“短路”,愣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更有甚者抓耳挠腮、不知所措。
其实,忘词是演讲中非常正常的事情,即使那些演讲专家,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但是,他们却懂得如何巧妙应对。首先不要太急,稳住心神,更不能有抓耳挠腮等有损风度的小动作。
接下来,你就要开动脑筋,继续讲述自己的话题,说得通俗一点儿就是往下“编词儿”。一般说来,忘了台词在台上很难想起来,所以只能另择词汇,顺着你的意思把它接下去,直到你记起下面的词来。例如,当你要讲述见习工作经验时,你却忘了要说什么,这时候就不妨“编造”:“实习期间,我获得了很多收获,这不仅有工作上的,更有‘人情’上的。”这样一句过度,你就能想起原本的演讲内容,远比呆呆地愣在台上要好许多。
演讲台上的突发情况还有很多,这都要求我们沉着冷静,用一句话摆脱尴尬。而下面的这两种情形,更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对于一些大会场,例如学校礼堂、全市表彰大会,由于听众较多,所以很有可能弧线混乱的局面。这个时候,演讲者一定要善于以特殊的方式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使会场平静下来。
北京某大学正在举行演讲比赛,但是头几位上场的同学,却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失误,结果让听众听得很乏味,打不起兴致,在台下交头接耳地议论。甚至,一些同学还起身离开,一时间场面十分混乱。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演讲者走上台。他显得不卑不亢,先向听众鞠了一个躬,接着拿起麦克风,大声地说道:“大家好!我叫XX,我的演讲的题目是XXX。”因为几位选手的开场白都很相似,所以他也没引起听众的什么兴趣,依旧在下面议论。
不过,这位演讲者接下来的话,却令大家大吃一惊:“看到同学们很热情,我很高兴。也许大家有什么需要讨论,那么我等大家结束后再开始。”说完,他面带微笑,出神地盯住台下的一位评委,一动不动。
听众们一时惊讶了,纷纷停住嘴,看着台上的他。这时候,礼堂里安静下来了,演讲者这才收回目光,开始自己的演讲。很自然地,他赢得了最热烈的掌声。
无独有偶,有一年,达尔文正在进行演讲。突然,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士站了起来,她有些高傲,话里透出了嘲讽:“照你的理论,人类是由猴子变来的。这理论用到你身上,还是很可信的,难道我也属于您的论断之列吗?”
一下子,全场听众都笑了起来。达尔文自然明白,这位女士是要让自己出丑,但是他并没有慌张,而是说:“那当然了。不过您不是由普通的猴子变来的,而是由长得非常漂亮的猴子变来的。”
话音刚落,全场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而那个女士,也满脸通红地坐下了。
演讲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有灵活的头脑和不断变化的思维能力。面对各种情况,演讲者千万不要置之不理,否则听众会以为你在“摆谱”。你必须回答提问者的问题,但必须干净利落,言简意赅,以含蓄深刻、精短有力的回答,体现演讲者非凡的智慧和应变能力。
说之道就在于灵活多变,多数时候,多数人,是不会按照套路出牌的,他们会选择剑走偏锋,这就要求我们多经历,多积累,这样,在困难的问题也能被我们轻松解决掉。
照顾别人的面子,“说”得到未来
中国人非常注重自己的面子,所以,才会有“人要脸,树要皮”这样的话。其实,往往舍不得面子的人,是看不到未来的人。放下自己的面子,让说的力量为我们排除一切阻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离成功越来越近。
放下面子,我们才能收获成功。我们要学会在照顾到对方面子的基础上去拒绝,这样我们才不会因为拒绝而得罪人。身边人,既然能向我们提出要求,就证明他们认可我们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坦诚,有一位哲人曾说过,不要去欺骗你的朋友,你能骗到的,都是相信你的人。
我们在找借口、托词的拒绝别人时候,所使用的借口和托词要实在,这样会减少拒绝别人所带来的尴尬。比如说在舞场上,别人好意邀请你,而你内心实在不想跟他跳,那就可以用“我累了,想休息一下。”这样的托词拒绝别人。像这样合情合理的借口、托词,既可以达到拒绝别人的目的,又可以获得别人的谅解,而不伤及别人的自尊心。
“这个没人干的闲差和销售总经理比起来,我能有什么盼头……”
故事发生在1947年的一天,那时小沃森刚刚接管公司的工作,成为了IBM的第二任总裁。
说出“没有盼头”之话的中年叫伯肯斯托克,是IBM公司未来需求部的负责人。他是当时刚刚去世的IBM公司二把手柯克的好友——而柯克以前又和小沃森是对头。所以,伯肯斯托克理所当然地认为:柯克死后,小沃森肯定不会放过他,与其被人赶走,还不如主动辞职,闹个痛快。
伯肯斯托克就是抓住了小沃森和他父亲一样脾气暴躁、很要面子的特点,准备来到他的办公室故意当面向他发火。这样,在辞职前也算是出了一口恶气。
奇怪的是,当伯肯斯托克说着那样“没有盼头”挑衅的话而走进总裁办公室时,小沃森却显得平静,一脸微笑地看着他。
这反倒让伯肯斯托克有点紧张了,一时间他没有言语,不知所措。
小沃森趁势说:“如果你真行,那么,不仅在柯克手下,在我、我父亲手下都能成功。如果你认为我不公平,那么你就走;否则,你应该留下,因为这里有许多机遇。”
“……”
“如果是我遇到现在的情况,理智会让我最终决定留下来。”
伯肯斯托克愣了一下,继续嚷嚷道:“我刚才的话你没有听见?”
小沃森没有回答,仿佛真的没有听见似的。实际上,小沃森几乎已经达到了“沸点”,但他同时深深地明白,伯肯斯托克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有他在,公司就握住了一大有力的资源。所以,小沃森竭尽全力地去挽留他。
事实证明,留下伯肯斯托克是正确的,他甚至比刚去世的柯克还要精明能干。在促使IBM从事计算机生产方面,伯肯斯托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小沃森极力劝说老沃森及IBM其他高级负责人赶快投入计算机行业时,公司总部里支持者相当少,而伯肯斯托克全力支持他。伯肯斯托克对小沃森说:“打孔机注定要被淘汰,假定我们不觉醒,尽快研制电子计算机,IBM就要灭亡。”
小沃森相信他说的话是对的。小沃森与伯肯斯托克联手,为IBM立下了汗马功劳。小沃森在他的回忆中还曾写下这样一句话:“在柯克死后挽留伯肯斯托克,是我有史以来所采取的最出色的行动之一。”
小沃森不但挽留了伯肯斯托克,后来还陆续提拔了一批他并不喜欢却有真才实学的人。
小沃森早就料到了伯肯斯托克会辞职,他没有选择直接拒绝,而是委婉地挽留他,这样的容人之量,展现出的正是小沃森的精明之处,他容下了伯肯斯托克,挽留住了人才,进而借助他人的力量,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放下自己的面子,照顾到别人的面子,我们才能“说”到未来,而这也就是要求我们要有容人之量,不要试图撕下自己的脸皮。古今中外,大凡成大事者,莫不是以大胸怀掌握住了大局面:齐桓公不计管仲一箭之仇,拜其为上大夫,管理国政而成就霸业;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不计魏征曾谏言谋害自己之前嫌,重用魏征,从而治国安邦,贞观长歌。
照顾到别人的面子,换种角度说,就是照顾到自己的面子。这就要求我们说出的话语要严丝合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疏漏,让对方体会到你的良苦用心。诚然,直来直去,不经过大脑,说出去的话是方便,但是这样的话语中就会掺杂着各种各样的刺儿,作为说话者,我们是轻松了,但是听我们说话的朋友却会不舒服了。
2004年,中国广电总局不仅规定了主持人的言行举止,更是要求主持人不得参加各种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并且要求主持人不得把自己的声音、图像等勇于商业活动。
广电总局负责人说:“新政策的出台并不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主持人而提出的,其实,广电总局在很早的时候就计划出台这样的规范。主持人的行为有很强的特殊性,他们可以为人民群众带来很大的社会影响力,这就说明主持人不光是代表着自身形象,更是代表着一家电视台的形象。他们的行为不是单单的个人行为,而是一个集体行为,所以,他们的行为必须要受到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要对荧屏下的观众负责。”
广电总局负责人还说:“新政策的出台,对主持人的保护作用要远远大于规范作用。前段时间,有一位主持人遭到了别人的侵犯,而这样的做法不利于主持人形象的保护,更会影响到主持人的发展。如果没有这种规范,主持人对于朋友的要求就会盛情难却,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约束,主持人才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对朋友的要求、对商业行为说‘不’。这样,他们就会直接选择拒绝,相关政策的出台为他们省去了很多麻烦。”
央视某主持人,曾经有一段时间被自己的名誉权和肖像权弄得焦头烂额,当他得知这个消息后,坚决支持广电总局的做法,并且表示自己会拒绝一切商业活动。
有些主持人总是喜欢发展副业,主要就是为了让自己捞取更多的油水。但是,相关法律的出台,就让这种行为消失了。当然,我们每天的生活都需要钱,我们每天的工作都在赚钱,但是,越是如此,我们越需要有自己的原则,难道我们可以为了赚钱违背法律吗?难道我们可以为了赚钱,牺牲尊严,牺牲名誉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赚钱也需要有自己的原则。
当然,这样拒绝的时候,我们找的托词要一定周密,避免自己弄拙出错,否则的话别人不仅会因为你的拒绝而恼怒,更会因为你的欺骗而记恨。周密的托词,最好要以不在场的人做挡箭牌。以不在场作借口,一则,使借口变得更加有力;二则,可避免对方将矛头指向你,让别人明白另有原因,而且托词中提及的人如果不在当场又可以让别人无从辩驳。
现代社会,交际应酬是众多男性的社交手段之一,其主要内容便是吃饭喝酒,不醉不归。很多男士一见酒瓶就胆战心惊却又不知如何拒绝。但也有“聪明人”,席间,主人殷勤地向客人劝酒,客人站起来,说:“出门夫人有交待,少喝酒多吃菜,少端杯多拿筷,喝不了站起来,喝多了门不开。”哪个主人愿承担使别人夫妻关系恶化的责任呢?这种借口自然比“我不会喝”要有力得多?
一个年轻的物资销售员经常与客户在酒桌上打交道,长此以往,他觉得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已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喝太多的酒了。可应酬中又是免不了要喝酒的,怎么办呢?后来他想到一个妙计。每当客户劝他多喝点的时候,他便诙谐地说:“诸位仁兄还不知道吧,我家里那位可是一个母老虎,我这么酒气熏天地回去,万一她‘河东狮吼’起来,我还不得跪搓衣板啊?”他这么一说,客户觉得他既诚恳又可爱,自然就不再多劝了。
像这样把要摆出的借口“嫁祸”到他人的头上,这样一来也就不会出现将自己弄拙的问题了。
此外,借口托词要圆滑,避免别人生怨。事物总是多侧面多层次的,从不同角度、不同着眼点看同一事物,结论会大不一样。改变评价事物的标准,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借口。
很多时候,对方与我们反目成仇,并非完全是由于我们拒绝了他,而更多的是我们拒绝的语言和方式伤害了他。
人活一世,说不定什么时候就需要他人施以援手。所以,多一个对手绝对不是什么好事。人际交往短程中,借口的作用不可小觑,无论是个人隐私,还是社会活动,适当功妙的借口会成为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有助于办事圆满成功,我们避免不了拒绝的发生,却可以在拒绝时采用适当并合乎情理的借口,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因为拒绝而树敌。
装聋作哑,让灵魂说话
记得一个朋友在谈恋爱的时候,他一到没词的时候,就会傻笑,这样的做法,帮助他摆脱了很多困境,而现在,他已经和爱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我们经常会遇到说话滔滔不绝的人,也经常会遇到话语非常尖锐的人,这时就需要我们示弱,学会转移角度,不要让唇枪舌剑砸到我们身上。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没搞明白别人的请求,那么,别人还会继续对我们提出请求吗?我们还用得着为如何拒绝别人而伤脑筋吗?所以,在别人有求于你的时候,你不妨装傻充愣,表示你根本搞不懂别人在说什么。这一招虽然有损形象,但是非常有效,可以说是“妙”用无穷。
使用装傻充愣这一招,最省事的方法就是装聋作哑。在有的场合,别人提出的要求、问题,不管你怎样处理都会引起麻烦,而如果不会做出回应的话,也同样不利于己,这时不妨佯装没有听见,没有看到。你大可以找出种种原因表示你没有听见、或者听不清别人说话,这样别人只能无奈地放弃请求。
1953年6月,年事已高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到百慕大参加英、法、美三国会谈。在会谈期间,与会者向他提出了很多要求,其中有些要求是很叫人感到棘手的。
对此,丘吉尔称自己年事已高听力不好,时常装聋,对于别人不利于己的请求装作没有听见,或者反复地说:“你说什么,我听不清。”而只在有利于己的问题上与人交流探讨。这一招装聋作哑使前来参加会议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和法国外交总长皮杜尔感到十分头痛。艾森豪威尔无奈地说:“装聋成了这位老首相的最佳防卫武器。”
装聋的丘吉尔,对于一些自己很难应付的请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所以根本也不用去拒绝,更不会因此而损害别人的面子,而别人拿他的这一招数也毫无办法就。可见装聋是多么高明的拒绝方法。
有装聋的人,就当然会有作哑的人了,作哑代表的就是沉默不语,对于一些无理要求,我们无法做到的,就要学会沉默应答。其实,玩沉默的时候,其实不光是要闭紧嘴巴,还要综合运用目光、神态、表情、动作等各种因素,或明或暗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沉默的拒绝是具有丰富的内涵,作用也十分明显。用沉默去拒绝不会引起冲突。冲突的产生一定是有来言有去语的,只有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是绝对吵不起来的。通常,当人们碰壁的时候难免不快。而保持沉默,就可以避免把不快上升到争吵,可以保全对方面子,而且也可以显示出你的豁达大度和良好修养。
徐庶、诸葛亮、庞统三人都曾拜在水镜先生门下。后来,徐庶投到了刘备帐下,曹操以徐庶老母病重为由,把他骗回了魏国。
这才有了后来的“徐庶回马荐诸葛”,等到了魏国之后,徐庶才发现自己被骗了。自此之后,徐庶发誓,再也不会为魏国献出一条计策。不管曹操问什么,徐庶只是耸耸肩,微笑一下,什么都不说。
虽然如此,但是徐庶在曹营这么多年,终究是没有得罪任何人的,没有和任何人撕下过脸皮,正因为这样,徐庶才得以保全自己。
徐庶的成功在于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正因为这样,徐庶才能躲过重重灾难,保全自己。徐庶选择沉默,为的是坚守自己的原则,正因为这样,他才会得到古往今来人们的敬重。
沉默的力量不仅如此,它还可以用作暗示性表态。沉默在有时候是模糊语言,不置可否,但在特定的背景下,其实就是明确表态。如果对方提出一种意见或处理办法,而你却不敢苟同,但出于全面平衡关系考虑,你又不能明示反对,这时的沉默看似不偏不倚,但聪明人却可意会神通,知道自己的要求令你为难,十有八九办不成,其实沉默就是不同意、不支持。此时彼此心照不宣,也不用固执己见,伤了和气。
装聋作哑就是把自己降到底端,避免成为他人指责对象。装聋作哑是一个人在不方便接受回绝的情况下使用含糊的语言或者假装糊涂的方式回避请托人,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化解求助双方之间的尴尬,还能收到最好的为人处世的最佳效果。
生活中,我们总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这其中,有许多积极的,也会有许多消极的;有符合自己意愿的,也有不符合自己意愿的;有我们赞成的,也有我们反对的;有我们乐意接受的,也有我们需要拒绝的。究竟如何处理这些事情,就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并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多数时候,我们需要的就是沉默,就是装聋作哑,只有这样,不去争辩,我们才能避免灾祸殃及自身。人生总是要面临无数的选择,是沉默还是去争辩,这是一个大问题。争辩是一种非常大的冒险行为,因为我们不知道争辩之后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所以,我们选择沉默是一种理智的行为。必要时候,装聋作哑,只要我们运用得法,就完全可以让对方知难而退。
正话反说,问题才会简而化之
清代诗人袁枚《随园诗话》说得好:“作人贵直,作诗文贵曲。”“正话反说”便是“作诗文贵曲”的一种方式。何谓“正话反说”?就是本意是要表现正面的意图,如歌颂、肯定等,但言语表面的意思则恰恰相反,或否定正面,或肯定反面。说之道就在于要说出创意,不要总是按套路出牌,按套路出牌,很可能会让身边人厌烦。
想要让问题简而化之,就要顺着对方说话,挑对方喜欢听的话对对方说,就算你要说的话会让对方感到厌烦,但是你也要学会变换角度,找到让对方易接受的说话方式。说之道在于说出自己的特色来。尤其算是想要说服对方时,我们就更要讲究策略了,说之道中,正话反说是说服人的最佳方式,在进行游说时,若正面开导与说服不能使之振奋、顺从时,不妨有意识地正话反说。它重在反衬,比直接谏言显得更加幽默,更有力度。如果运用得当,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游说效果,让人回味无穷。
五代时期,后唐的开国皇帝是庄宗,名叫李存勖。他武力推翻后粱政权后,建立了后唐政权。这时候天下太平,这位好战的皇帝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非常无聊,非常寂寞。
过了一段时间,百无聊赖的李存勖终于找到了一个打发时间的办法,那就是打猎。打猎虽然没有打仗的那种沙场风气,但是骑马弯弓射箭,以及马匹纵跃后荡起的尘土,让他有了一种沙场征战的感觉,别是一番滋味。
一次,李存勖的兴致上来了,骑马打猎,一打就到了中牟县。他纵马驰骋,马匹践踏了很多百姓的庄稼,但是李存勖根本不在乎。中牟县的百姓们倒了大霉,却都是敢怒不敢言,只好找到县令。
中牟县县令为民请命,拦住了李存勖的马,想要劝阻。没想到,县令刚一开口,就被李存勖下令要将其斩首示众。随行大臣纷纷战战兢兢,没有一个人敢再来劝阻。
过了不久,有一个叫敬新磨的伶人,从李存勖后面转到马的前面,并且立即率人追回要被砍头的县令,押到李存勖面前,假装愤怒地指责县令道:“你身为一个小小的县官,难道还不知道我们的天子喜欢打猎吗?为什么要求老百姓种庄稼来交纳国家的赋税呢?为什么不让老百姓空着田地饿肚子呢?为什么不让这些土地空着来让天子打猎取乐呢?你真是罪不可赦啊!”
发泄完怒火之后,敬新磨大声请李存勖对中牟县令行刑,其他伶人也随声附和。李存勖明白了敬新磨的用意,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过错。于是哈哈一笑便纵马回宫了,并免了中牟县令的罪责,让他回府去了。
敬新磨对庄宗李存勖的这一段谏言可谓奇特,正话反说、指东说西。本来说的是县令的罪责,实际矛头指的都是李存勖的过失。这样一来,李存勖也明白了敬新磨的苦心,非常高兴地接受了他的意见,免除了县令的刑罚。
对于身份比较重要或者显赫的人,在指责他们错误的时候,要善于变通自己的说话方式。正说不行,不妨逆道而行,从反面巧妙地指出他们的错。这样,才能让问题得以解决,达到你说话的最终目的。
在现实生活中,不免有一些或高傲或固执的人,他们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意见或批评。此时如果使用激烈的言辞单刀直入地进谏,往往会引起对方的反感,更别说接受你的意见了。而正话反说作为一种委婉的劝谏方法,虽不言明,却能起到一种影射的效果,让对方慢慢领悟,思考怎么做才是对的,然后心平气和地接受意见。在人际关系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更需要这种智慧,从而达到最佳的劝谏效果。
想要说服别人,让自己的话语变得顺耳,就应该学会借力打力。当别人正在说得逸兴遄飞之时,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对方观点的基础上,接着再去攻击对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对方拜倒在我们说的力量下。不要以为这种说服方式只存在于故事中,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之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
东汉哲学家王充是著名的无神论者,经常和有迷信思想的人发生激烈的争辩。而他正是通过自己的口才,让一个又一个顽固的人对他甘拜下风。
有一次,王充又和几个人因为“鬼魂”的话题争起来了。一个人说:“人死了,人的灵魂就变成了鬼。鬼的样子和穿戴跟人活着的时候一模一样。”说完,其他人也点头表示同意。
这时候,王充反驳道:“哦?是么?我可不相信!”
那几个人说:“你凭什么不信!有本事你说出理由!”
王充说:“照你们的理论,一个人死后,灵魂能变成鬼,难道他穿的衣服也有灵魂,也变成了鬼吗?按照你们的思维,衣服是没有精神的,不会变成鬼,如果真的看见了鬼,那它该是赤身裸体,一丝不挂才对,怎么还穿着衣服呢?并且,从古到今,不知几千年了,死去的人比现在活着的人不知多多少倍,如果人死了就变成鬼,就应该看到几百万、几千万的鬼,满屋子、满院子都是,连大街小巷都挤满了鬼。可是,有几个人见过鬼呢?那些说见过鬼的,也说只见过一两个,这样你们的说法不就自相矛盾了吗?”
王充的话,让他们不知如何回答。这时,一个人辩解道:“哪有死了都变成鬼的?只有死的时候心里有怨气、精神没散掉的,才能变成鬼。古书上不是记载过,春秋时候,吴王夫差把伍子胥放在锅里煮了,又扔到江里。伍子胥含冤而死,心里有怨气,变成了鬼,所以每年秋天掀起潮水,发泄他的愤怒!你说,这不就是很好的证明么?”
王充笑了笑,说:“可是,你们不要忘了,伍子胥的仇人是吴王夫差。吴国早就灭亡了,吴王夫差也早就死了,伍子胥还跟谁做冤家,生谁的气呢?伍子胥如果真的变成了鬼,有掀起大潮的力量,那么他在大锅里的时候,为什么不使出掀大潮的劲儿,把那一锅滚水泼在吴王夫差的身上呢?”
一下子,那几个人彻底哑口无言了。有几个人还当场赞同王充的想法,成为了无神论者。
王充能够几句话就改变一部分人的固执思维,关键就在于运用了“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的办法,用他们自己的话,攻击他们自己的观点,给了论敌当头一棒,使他们瞠目结舌,不得不认同王充的观点。
摆事实,讲道理,未尝不可,关键是要先顺着对方的语气说,把自己的话先藏在心底,正话反说,不要触碰到对方的敏感点,等到对方被我们引入到自己“说”的模式时,再去按照自己套路去说服对方,这样,就变得非常容易了。
想要让自己的话语更有杀伤力,就应该把事情分析得更透彻,找到对方的矛盾点,让对方自相矛盾,这样,对方才会认可我们的观点。说之道关键就在于我们能够随机应变,当问题出现时,能够对症下药,问题才会变得简单易解决。
想要说服别人,就要先学会说服自己。说出创意,我们要找到让对方接受的话语,然后按照对方喜欢的方式说出来,这样,对方选择接受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