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智慧人生的九大法则-提升工作效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问明白了再做事

    许多人在执行时有一个毛病,不管自己对事情有没有把握,说干就干。但是干出来的结果,往往很糟糕,小则吃力不讨好,大则给单位造成想象不到的损失。

    说干就干,从不拖拉的角度讲,的确值得肯定,但永远要记住,就算是能力再强的人,也不可能对所有的事情都拿得准。心中有疑惑、不能确定的时候,千万不要自作主张,闷头就做。

    遇到疑问,不妨先问一下,问明白了再做。

    在一次培训中,一位主管讲了一件发生在她自己身上的事情。毕业后,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服装公司做销售。有一次,她联系了很久才争取到一位客户。签合同那天她又兴奋又紧张,努力做好万全的准备,还带去了一些客户需要的工作服样品。没想到客户觉得样品很不错,签完合同后又决定再从她们公司订制一些衬衫。

    这可真是意外之喜!她痛快地答应客户,马上就回公司把衬衫的样品拿了过来。客户对衬衫也很满意,当场就敲定了款式和面料。

    在报价的时候,她犹豫了一下,其实她对衬衫的业务不太了解,到底该报什么价格她也拿不准。可是因为不想失去这个单子,她就按照以前听同事闲聊时说过的价格报了上去。合同顺利地签了下来。

    等她兴高采烈地回到公司,准备申请款项去买面料的时候,她才发现,客户订的面料实际价格竟然比自己的报价贵了3倍!

    这样一来,这个单子不仅没有盈利,反而给公司造成了损失。

    可是合同已经签了,为了维护信誉也没办法再更改了,这笔损失只好由她自己来赔付。

    这件事情对她影响非常大,从此她给自己总结出了一条必须遵守的工作准则:拿不准的事,一定要向有关领导、客户或同事询问,问好了,一切都明白了,再开始去做。

    因为迫切想要成交,这位女主管在“拿不准”的情况下自作主张,结果好事反倒变成了坏事。

    其实,打个电话问一下,也就是一分钟的事,这样的错误完全可以避免。

    想想在工作中,我们是不是也曾经犯过类似的错误?

    拿不准的时候,我们不愿意问,原因可能有几种:一是觉得事情急,没时间问;二是觉得没必要问,根本就不会有事,三是不敢问、不好意思问,怕别人觉得你怎么连这都不懂。

    这都是在给自己找借口。你觉得没时间,打个电话花得了几分钟?你认为没问题,是不是就真的没问题?你不好意思,等到给单位造成损失了,你难道就觉得好意思?与其等到事后才来后悔,就不如事先多问一问,一次把事情做到位。

    准备好了再做事

    “我第一次做这种工作,出错也是难免的。”

    “这种事情我过去从来没做过,当然不可能做好。”

    这样的话我们是不是很熟悉?听起来,好像第一次做的事做不好是理所当然的。实际上,这是在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找借口。

    谁说第一次做的事情就一定做不好?还是你根本就没有想过:正因为第一次做,以前没有经验,所以才要想好再做。

    我有一位学员,是个年轻的女孩,她的第一份工作是销售保险。

    她很幸运,进公司不久就谈成了一笔上百万元的单子,只要她把保单送到客户那里,签好合同,交上保费,那这笔单子就完成了。

    对于她这第一笔业务,组长很重视,教她怎么引导客户看合同,在什么地方让客户签字,有哪些事项需要注意,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使用移动POS机帮客户交保费。

    移动POS机是一种可以方便快捷地用银行卡刷卡付账的设备,因为体积小,携带起来也很方便,她们在外面签单的时候经常会用到它。

    为了避免出意外,组长还特意交代她,先跟同事现场模拟操作一下移动POS机如何使用。可她拒绝了,觉得这些步骤都很简单,根本用不着花时间模拟,就自作主张省略了这一步,直接去找客户了。

    刚开始的时候一切都很顺利,可就在最不该出问题的地方出现了问题,POS机打不出收费小票!

    她无论怎么操作都不行,急得她手心里都冒出了冷汗,最后只得跟客户道歉,跑到外面给组长打电话求助,这才知道原来是少按了一个键。等她打完电话回来,客户已经改了主意,沉着脸告诉她:“我马上要开会了,下次再说吧。”

    这下她彻底着慌了,连忙又给组长打电话。组长立即又给客户打电话,准备解释一下,然而,客户一句话就顶回去了:“你不用解释了,你们的业务员连最基本的操作都那么不专业,我怎么放心把这么大的保单交给你们公司?”

    就因为她成单心切,高估了自己的水平,自以为十拿九稳,不肯在做事之前多花点时间做准备,这才失去了工作中第一个大单子。

    这位女员工对第一次做的事觉得很容易,不等想清楚、做好准备,就急急忙忙地去做,最后却在看似简单的地方栽了大跟头。

    有些人也会犯这样的错误,事后又以“不是我能力不够,而是第一次做,没经验,所以错了也正常”或者是“第一次错了也没什么,下次做好就是”这样的话来当借口为自己开脱。然而,机会未必会给你第二次。

    第一次做的事,正因为没有经验,所以才要想好了、准备好了再去做。而且,你没做过,并不意味着别人也没有做过,你完全可以向有经验的人虚心请教。

    想好了再做,即使是第一次做的事做起来也会有章法,不会出现因考虑不周全而出错的情况,这也是提高执行水平的一大妙招。

    固化优化后再做事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类人:

    他们就像顽固的石头,做同样的事情,一再犯错。这次做不好的事,下次还是做不好,上一次做不到位的下一次还是做不到位。就算是给他提醒多少次,也没有用。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他们不懂得固化和优化。

    再次做的事情,一定要固化和优化之后再去做。固化,就是总结上次做这类事情的时候,好的地方是什么,再做的时候继续保留;优化,是指上次做的时候有什么缺点和不足,下次做的时候改进和避免。只有这样,才能一次比一次做得好,而不是低效率重复、一再犯同样的错误。

    可能有些人会想:“做事多了,自然就会成长起来的。事前准备,事后还总结,这太费神了,有必要吗?”其实不然。这样做可以避免我们重复做无用功,可以提高效率,帮助我们把执行做到位。

    海尔集团订单执行推进本部0EM推进经理逢春桂,在与日本S公司开交流会时发现,每次S公司的工作人员都会抱着一大撂儿资料来开会。

    他觉得很奇怪,这么多资料都能用得上吗?每次都不辞劳苦地把所有资料拿过来,是不是有点多余?但不久之后发生的一件事让他改变了这种想法。

    在沟通时,海尔的一个工作人员提了一个问题,对方说这个问题早在一个月前去海尔交流的时候就已经回答过了。

    逢春桂吃了一惊,因为他知道回答问题的这位S公司职员上个月根本就没有参加会议。他是怎么知道上个月会议上沟通过哪些问题的呢?

    经过了解,逢春桂才知道,那些被自己轻视的资料原来还真是有用的!那上面记载着这次项目的全部内容,详细到了每次沟通的地点、时间、参与人员、沟通内容,等等。一般人都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这些都是每次参加会议的人写的报告总结出来的,不仅仅是将资料存档,还发给所有与此项目有关的工作人员。这样不管是谁来开会,都会对沟通过什么、沟通进行到了哪一步,一清二楚。

    能做到这一点实在是很了不起!它的好处不仅使信息传递畅通,避免同样的问题重复沟通所带来的浪费,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对于了解对方重视什么、关注什么、最在乎什么都一目了然,再次交流或者谈判时,就能避免触碰对方的“雷区”,而重点解决对方关心的问题,这样一来,事情是不是就可以顺利很多?

    有很多人都不会注意资料和经验的积累,总觉得这是浪费时间,或者是觉得即使不这么做也不会影响自己的工作。但事实却是,经验经过先优化再固化形成流程后,可以为我们今后的工作节省时间,更可以让后人站在我们的肩膀上往前走,提高整个组织的工作效率。

    我们都知道,周恩来总理是一位极为出色的执行者,他带出来的那些工作人员大部分也都是非常优秀的执行者,这与周总理的要求和帮助是分不开的。

    纪东的《难忘的八年——周恩来秘书回忆录》一书写到,周总理很注意提高身边工作人员的执行水平,对他们提出了一些要求。例如,要抓紧一切时间阅读各种书籍、资料来提高认识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等等。在实际工作中,总理的要求也很高,从不允许有半点敷衍、应付,“大概”、“可能”之类的回答是绝对通不过的。

    周总理曾讲过,办任何事情,都要多问些情况,要想到有关的问题。这样,报告情况就主动了。他还要求下面的工作人员凡事要多联想、多设问。

    有一年开春的时候,纪东收到有关部门的报告后向总理汇报情况,黄河下游山东境内冰情严重,由于气温升高,形成的冰坝会严重阻塞河道,崩毁堤岸,冰水四溢,淹没农田,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总理听后,立即要求他打电话给有关部门了解情况,弄清楚以下问题:冰情严重程度,重要冰冻地段,冰坝有多高,覆盖面积有多大,爆破冰坝的措施有哪些,如果用飞机投弹轰炸,空军方面落实没有,成功的系数有多少,失败的后果会怎样,进一步的措施是什么……

    为了了解这些情况,纪东整整记了一页纸。

    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是我们处在纪东的位置,恐怕也不会想到这个报告竟然有这么多的问题要问清楚,很可能会被总理提出的问题如此详尽而吓一大跳。

    这给纪东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第一次,纪东没有问具体情况的意识;经过这一次之后,他再接到报告,都会运用总理教给他的方法,尽量多想问题、多提问题、多综合分析,然后再汇报给总理。这就是优化。

    再次做的事情,我们可以先考虑几个问题:

    ·上次做的事有什么好的经验,下次可以继续延用?

    ·上次做的事有什么地方不足,下次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改进和避免?

    ·上次做的事做得不错的地方,还能不能再提高一下,下次做得更好?

    有这三条做保证,那么做任何工作,都很容易固化和优化,做到最好。

    商量好了再做事

    “经理要求这样,主任又要求那样,我到底该怎么做?”

    “这项工作需要我们和企划部共同完成,可是两个部门之间总是互相抵触,这可怎么办?”

    这样的疑问或许你也有过,有的时候,我们的工作可能不仅需要与其他人、其他部门共同协作完成,而且还要向多位领导汇报,而得到的命令有可能也是多方面的。

    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人都会觉得左右为难,不知道该怎么做。做不好,有时候还会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

    有一次,我们在天津某集团讲课,在课前调查时,就遇到有人反映这一情况。

    某部门经理说自己的下级不听话,明明交代星期三必须把某件事情办好,等到星期三,这位下级根本就没有办。一问她为什么没有办,她还振振有词:“王副总又给我安排了一个任务,还特别叮嘱,也要我星期三办好。”

    听到这话,这位部门经理很生气地说:“这样的员工真是太势利了。仅仅由于王副总比我高半级,就可以不听我的指示了吗?那还要我当她的领导干什么?”

    这位员工也觉得很冤:“他们都是我的领导,我又没有三头六臂,忙了这边丢了那边,总要得罪人,你叫我怎么办呢?当领导的,总得体谅下属吧!”

    不同的领导在同一时间交代任务给你,或者不同领导要自己执行的任务要求有矛盾,这样的现象其实在执行过程中很普遍。

    而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办法其实很简单:作为执行者的你,可以与多位领导协商,以达到最圆满的结果。

    纪东在《难忘的八年——周恩来秘书回忆录》中写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位公安部的领导,每次给总理写报告,信封上都要写上“特急”、“绝密”、“亲启”。按规定,部长级以上领导给总理的“亲启”件,秘书是不能拆封的;标明“特急”,必须马上送总理;“绝密”这种密级一般也是不多使用的。

    每次收到这样的报告,纪东的确有点犯愁。因为知道这位领导的报告中,有的事其实并不急,只是一般的情况报告,但他写了“亲启”,秘书就不能拆,就只好照送。

    有一次,又收到这样的报告,纪东只得马上送到总理办公室,看着总理拆开。总理看后说:“这位部领导每次都亲自写报告、写信封是好的,字写得也十分用心、工整。但每次都注上‘特急’、‘绝密’,急的也就不急了,都是‘绝密’也就没密了。”听了总理的话,再遇到这样的信件如何处理,纪东心里就有谱了。

    一次国务院开会时,纪东见到了这位领导,对他说:“总理说您亲自写报告,字写得也工整。”他听了总理的“表扬”,很高兴。稍停纪东又说:“您写的信封都是‘特急’、‘绝密’、‘亲启’,我们收到后挺难办的。”

    对方问:“为什么?”

    纪东说:“‘特急’我们要马上送,有时总理还在睡觉,有时在外面开会,不好掌握。”

    对方笑着说:“那还不是由你们决定,相机办理就行了。”

    纪东说:“可是,您写的是‘亲启’,我们不能拆,这是总理规定的。”

    对方非常惊讶地说:“哦?总理还有这样的要求?我不知道。以后我注意。”

    从此,这位领导还真的改变了这个习惯,“亲启”和“特急”用得少了,“绝密”也不常出现了。

    在执行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事:都是领导,都对自己有任务和要求,这时候,该怎么做?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与上级进行沟通,说明情况,请他们提出合适的意见。

    纪东在发现那位公安部领导的来信不符合要求,但又碍于总理的命令不能处理时,他及时与总理进行了沟通,了解了总理对这件事的意见,这样他也就知道该如何去做了。

    和领导沟通时,语气一定要委婉,如纪东在了解到总理对此事的意见后,并没有贸然地直接处理,而是用委婉的方式与公安部领导沟通,转达总理的意见,让对方了解不当的操作给自己工作带来的困难。

    在工作中也一样,遇到不同领导同时交给自己任务,一定要及时协调和沟通,不要闷头就做,否则就会造成领导的误解:我交给你的任务,为什么不及时完成?是不是不把我的话当话?

    这时候,我们完全可以跟领导直接沟通,如:“王总,我知道您交给我的任务非常重要。但有一点我需要跟您商量,因为之前李总已经交给我一项任务,要我今天5点之前把项目评估报告交给他,他明天一早开会要用。不知道您要的这份报告是不是特别着急,如果不是特别急的话,我能不能明天下班前把报告交给您?如果您觉得来不及,那我可不可以请××部门的小李帮您做一下这份报告,具体的内容我会把关。您看怎么办更好?”

    相信这样一来,任何领导都能理解,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学会忘怀之道

    生活中不顺心的事十有八九,要想保持良好的心态,就要做到放得下,不愉快的事让它过去,不要放在心上。

    一次,某君太太向他提起一件已经过去的懊恼事,他本来好好的心情一下子就变坏了,谈话的情绪也没有了,两人就这样沉浸于对气恼往事的回忆之中。突然,他意识到这不是在自己折磨自己吗?于是,他对太太说:“过去的事让它过去吧,多想些愉快的事,自己给自己添寿好吗?”太太也笑了。他们学会了忘怀。

    每个人本来都具有充沛的精神和活力,但因为某些心理压力,如紧张、失败、挫折等,渐渐形成了情绪问题。有时反应暴躁,有时心灰意冷,做事半途而废。为了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一定要学习忘怀之道。

    忘怀可以使我们真正消除心中的烦恼和不平衡的情绪,让我们在失意时,有机会喘一口气,恢复体力。脑子的作用,不只是帮助我们记忆,更是帮助我们忘怀。应时时刻刻排解多愁善感的情绪,把恼人的往事放在一边,不要让自己被种种纷扰所困,而要让愉快的心情时时陪伴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良好的精神和体力去生活、去工作。

    有一句话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老是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实际上深受其害的是自己的心灵,搞得自己疲惫不堪。乐于忘怀是成功人士的一大特征,既往不咎的人,才能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进。

    从心理学角度看,无论你惦记的是快乐的往事还是悲愁憎恨之事,长期生活在过去的记忆里,就会与现实生活脱节,会严重危害心理健康和心智的发展。

    忘怀,是忙碌时的树荫。它让我们在燥热疲倦时,有机会休息一下,使体力恢复过来。然而,怎样才能做到忘怀呢?只有一个方法——放下。

    哲学家康德是一位懂得忘怀之道的人,当有一天发现他最信任的仆人兰佩,一直在有计划地偷盗自己的财物时,便把他辞退了。但康德又十分怀念他,于是,他在日记上写下一行悲伤的文字:“记住要忘掉兰佩。”

    真正说来,一个人并不能那么容易忘掉伤心的往事。不过,当它浮现出来时,我们必须懂得如何使自己不陷于悲不自拔的情绪,必须提防自己再度陷入愤恨、恐惧或无助的哀愁里。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扭过头去专心工作、计划未来,或者去运动、去旅行。

    学习忘怀之道,把许多不愉快的往事放下,日子久了,不良情绪就会越来越少,心灵和精神的活力就会得以再生。

    有时候,我们的悲伤和内疚是因为自己做错事引起的,这时可以用补偿的方法来帮助自己忘怀。例如,用诚恳的道歉使自己的心态保持平和。

    有首禅诗吟咏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

    一个人如果学会了忘怀之道,不愉快的心情自然会消失,取而代之的将会是勃勃生机,成功将向你再度招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