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卡捷琳娜一世的庄园最初在建筑规模和风格上都与彼得一世的官邸彼得戈夫和缅希科夫的庄园奥拉宁鲍姆都有很大的不同。整个萨尔庄园的建筑体系保留了古罗斯人日常生活的特点,这里既不是娱乐城堡,也不是郊外别墅,而是17~18世纪普通的俄罗斯庄园领地。
叶卡捷琳娜一世的圆木房屋的外表和内部装修都很简单。木屋不远处是马厩和马夫及马车夫的住所,还有四轮轿式马车和敞篷马车车棚、畜舍和禽舍、库房、谷物干燥室、打谷场、储藏室和粮仓。
木屋和杂货屋周围很快就出现了住满农奴的村庄,他们从莫斯科郊外的村庄被带到这里“永久居住”。在这里建成第一座教堂后,庄园开始叫萨尔村,随着宫殿建设的不断发展,更名为皇村。
1723年底,由建筑师布隆斯坦和“建房能手”费尔斯特负责,在旧木屋的原址上建造起一座石头宫殿,在皇村历史上它被称作“叶卡捷琳娜一世石屋”。
1740~1751年是皇村建设的新阶段。彼得一世的女儿伊丽莎白即位,摆脱了阴暗的比伦苛政的俄国民族意识空前高涨。在艺术中,尤其在建筑艺术中确立了庄严隆重、气势宏伟的俄罗斯巴洛克式风格,其发展高峰就是皇村园林宫殿建筑群。
此时,许多从前的建筑被彻底重建,首先就是首都市郊的沙皇宫殿。1741年,杰姆佐夫开始设计新宫殿,他死后交给了年轻的天才建筑师安德列·克瓦索夫。但由于安德列·克瓦索夫经验还不足,又找来了特列吉尼,还给他配备了四名助手。
根据安德列·克瓦索夫的计划,整个建筑主要是在两侧的厢房之间建造一栋楼,通过长廊将两侧厢房连接起来。1744年开始实施这个计划,由于特列吉尼不太重视建筑工作,又交由切瓦金斯基负责,他对克瓦索夫的计划进行了一些修改。
他们建造的宫殿长300多米,包括一座中楼、两个侧翼厢房、一座教堂和一个温室大厅。这些建筑位于一条线上,由四个一层长廊连接,长廊上有“空中花园”。
但在1752年5月,当宫殿建设结束甚至也装修完后,女皇却认为宫殿不够气派和豪华,而且也不适合举行有很多人参加的聚会和庆祝活动。按她的命令从1752年5月10日开始改造宫殿,负责人变成了拉斯特列利,此前他因建筑而闻名莫斯科和圣彼得堡。
拉斯特列利第一次到皇村还是1749年,当时在给宫殿中楼建阳台,装栏杆,给正面装饰镀金。当时他做的只是宫殿中一些不起眼儿的活儿,主要是监督所有的建筑工程。但在18世纪50年代,在设计“为统一的俄罗斯荣誉”而建造的宏伟宫殿时,拉斯特列利的才能得到充分展现。
拉斯特列利保留了宫殿建设的总体结构原则,但同时把一些独立的楼房连成一个统一体,新建了几道墙,用另外的方法对正面进行装修。他建造的大宫殿以其奢华和装饰的华丽让同代人眼花缭乱。
俄罗斯最优秀的艺术人才都加入到了皇村宫殿的建设当中,有一些材料是在皇村之外完成的。例如,一些炉子所需的彩绘瓷砖就是在圣彼得堡的官办砖厂里烧制的;金板都是从莫斯科运来的;拉斯特列利设计的阳台铁栏杆和宫殿篱笆是由图拉和谢斯特罗列茨克的兵工厂制造的;大理石楼梯台阶和地面及花园广场所用的石板都是由乌拉尔石刻场制造的。
拉斯特列利把大宫殿的正房建成列厅,这个方法在建设许多正殿时都作为最隆重的方式采用过,但这次它却独一无二。叶卡捷琳娜宫里由拉斯特列利所设计的列厅与建筑物等长,共300多米。
当代人还把这个正房列厅叫做金色列厅:大厅的墙壁和门都装饰有复杂的镀金雕刻。大厅或“明廊”(旧称)的装饰设施尤其让人感到震撼。这个面积846平方米的巨大房间似乎没有墙,两侧巨大的双层窗户射进来充足的光线,反射在很多彼此相对的镜子上,这些镜子镶在窗间墙上美丽的镜框内。
大厅似乎没有尽头,让人感觉好像是伸向远方的金色走廊。意大利装饰家和画家瓦列良尼被誉为“空间大师”,他制作的彩绘天花板《俄罗斯之凯旋》使不断拓展的无尽的空间感更加强烈。天花板有三个部分,主题是颂扬俄罗斯在战场与和平建设中的成就。构图的中心是一个女人,象征着俄罗斯;张开翅膀的保护神给科学和艺术以无穷无尽的财富。
遗憾的是,彩绘天花板没有保存下来,很快变得陈旧,18世纪末才被修复。19世纪中叶人们决定换新的:《明廊》的天花板装饰上了由艺术家翁德里希和弗朗佐里完成的新彩绘,表现的是“科学、艺术和勤劳”。
皇村的建设规模很大,除了农奴,陆海军士兵也参加进来,因此宫殿建设了整整一年,甚至在严寒季节也没停过工。
直到18世纪末,皇村几乎成了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夏天的常驻地。渴望到宫殿的皇室人员和大贵族都在宫殿不远的地方造了房子。还出现了大村庄,里面住着佣人、技工和工匠,各种各样的“政府机关”数量不断增长。宫殿旁边多余的人群使叶卡捷琳娜二世感到苦恼,于是她命令建造(离宫殿很远的地方)“索非亚”街区,所有机关和“公职人员”都要到那里去。
叶卡捷琳娜二世继续建造宫殿,但建筑风格已经与从前大为不同。此前,欧洲的艺术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反对无节制的奢华,提倡理智和艺术接近现实生活。在大皇村宫殿好评如潮的同时,18世纪70年代开始有人提出批评意见。依旧有人认为它很美丽,但构件有些厚重,而且风格陈旧。因此宫殿的建设发生了质的变化:正面漂亮的装饰没有了,雕刻装饰拆除了,镀金也被油彩代替。
根据菲尔滕的方案,大宫殿朝南的正面进行了重建,房间的装饰也做了较大修改。宫殿南部的拉斯特列利设计的几个厅(正门楼梯和两个反间)被拆毁。正面楼梯从建筑末尾移到中央,这多少有些破坏了房间的顺序。在这个位置按照苏格兰建筑师查尔斯·卡梅隆的方案建造了华丽的内室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私人卧室。
女皇的正厅是阿拉伯式的大厅。大厅的墙壁上有椭圆镜子,镜子镶在有雕刻装饰的框子里。此外,墙上还有希腊罗马艺术风格的雕刻。阿拉伯厅的天花板、墙壁和门上绘有阿拉伯彩色图案——这是卡梅隆最喜欢的装饰主题,他经常在很多装饰里采用,变化的只是图画和材料。
阿拉伯厅后面是里昂厅,里昂厅的装饰尤为富丽。这个厅得名于所采用的金色裱墙丝纸是法国里昂制造的。里昂厅墙壁的下半部分被卡梅隆镶上了柔和的蓝色天青石。天青石色调柔和,色彩又不完全一样,与丝制裱墙纸显得非常和谐。
门窗的贴脸也由天青石做成,装饰壁炉的是卡拉拉大理石,门用的是最好的橡木,镶木地板汇集了12个最珍贵的“海外树种”——黄檀木、花梨木、紫心木、乌木,等等。
装饰完里昂厅,卡梅隆吩咐往地板上嵌入珍珠贝做成的装饰。之后,用各种颜色的海外树木做贴面的门板也镶上了珠母和“珍珠贝”,使“门看上去与地板相称”。地板和门上镶嵌珍珠贝,这使卡梅隆的同代人想起了尼禄“金屋”装饰,“金屋”内(根据斯维托尼的证明)就装饰有黄金、宝石和珍珠贝。
卡梅隆还装修了皇村的椭圆厅、碧玉屋和琥珀厅,还在低级侍从卧室的原址上建造了著名的柱廊,侍从们为了玩球也改变了大厅。
18世纪70年代初,“中国风格”已在皇村花园里占有一席之地——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异国建筑群。到18世纪末,它包含了中国村的15种建筑——戏院、几座桥梁,还有“小花样”和“大花样”——两个“人造山”,有拱门穿过,装点了几座中国亭子和栽种别致的树木。
皇村“中国建筑群”的最初构想是建筑师里纳尔迪提出的。他建议在动物园建造一个“中国村”,在水渠上建中国剧院和中国厅,但他的方案没有全部实施。
后来建造的中国村的所有小屋彼此都不一样,它们小得几乎像玩具一样,有一二扇窗户,但多数都有几层。一些小屋有小回廊,另外一些有用粗面石隔出的砌缝,还有一些屋顶上有柱形栏杆。
欧洲的“中国时髦”出现于17世纪末,那时人们对远东的兴趣剧增。很快“中国式房屋”几乎成为每个欧洲宫殿必有的组成部分。
俄国的“中国建筑风格”是从荷兰传入的,荷兰在18世纪曾是先进的贸易国。俄国沙皇很幸运地能“纵容”这种时尚。许多商队每年都运来许多各种各样的珍宝,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时期这种商品就在宫廷里售卖,全俄罗斯的显贵都来参加这样的拍卖会。
皇村宫殿的“中国厅”实际上是一座中国艺术博物馆。桌子和书架上摆放了很多中国东西:用象牙、木头和宝石制作的雕塑,红漆首饰盒,豪华的瓷器花瓶和彩釉碗。
“中国厅”的天花板装饰是中国式的,大厅的墙壁有一部分装饰有镶在乌木框里的中国画,一部分装饰了镀金雕刻。雕刻描绘了阳伞下的中国人,还有佛塔、篮子、椰子树和其他对俄罗斯来说具有异国情调的植物。
“中国厅”透过每面都有的三个大窗户和三个阁楼窗采光;其他两面墙各有两扇门,也装饰成豪华的中国风格。18世纪末“中国厅”被破坏,但一些物件被用来装饰卡梅隆在正门大阶梯的位置建造的“中国厅”。
在亚历山大一世执政前,皇村的面貌已经固定,只是后来在细节上进行了修改,但根本的面貌没有改变。1820年,亚历山大一世收到南美将军,即新兴国家秘鲁总统何塞·圣马丁不平凡的礼物——几只珍奇动物,他决定把美洲驼放养在皇村的亚历山大公园里。
在公园的西北部,建筑师梅内拉斯于1820~1822年建造了接待外国客人的楼群。楼群包括一个不高的(大约17米)四边形有雉堞的塔柱装修豪华的房间。这些卧室的墙上挂着画,描绘秘鲁人如何和美洲驼打交道,用它们干什么活。
这个楼群里最主要的是有雉堞的塔柱,它是一座三层塔楼,正面新建有四棱多里克石柱支撑的回廊。在官方通信里有人把这个楼群简称为美洲驼厅。
美洲驼在这里生活了40年。在它们死后,建筑师莫尼杰蒂用一堵没有窗户的墙把两层建筑和他在建筑群另一端特意建造的大厅联接起来。新建筑应该是供照相用的大厅,可能在某一时期确实用于这些目的了。
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美洲驼厅被烧掉了,后来只是部分得到修复。但是,就是这一“部分”使公园里美洲驼厅所处的地方及与美洲驼厅临近的池塘,直到今天还显得风景如画,十分美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