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要压上司的风头
有一个退伍军人曾说过:“在我服役受训的时候,打扫营区是每天例行的工作,可奇怪的是,无论我们再怎么努力打扫,几乎连蚂蚁屎都扫掉了,等到连长来巡视时总还要说这里不够干净,那里还需要加强,让我纳闷不已。打扫营区如此,保养武器也是如此,连长总是能抓到我们的‘毛病’。”
“在我当排长前,连长为我们揭晓了谜底,他说,如果连长每次都满意,士兵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懒惰的情绪;其次,没毛病也要找出毛病,是为了凸显连长的权威,以方便领导统御,不要让士兵觉得你好说话而敷衍你。”
“下部队当排长时,我充分活用连长的领导哲学,发现效果还真的不错。”
可是,社会上做事与部队中有极大的差别,军人的天职是服从,社会不一样,在这里优胜劣汰,弱肉强食。做主管的若没毛病还要找毛病,那么他自己难混,属下也会很难混,弄不好会两败俱伤。
一走入社会就当主管的人并不多,若有此机会也只是个小主管,在这个小主管上面还有各种各样的主管。和主管相处是一门学问,如果运用得好,可以少受很多气,少走许多弯路,也有助于事业的开展。
和主管相处,各人有各人的门道,各人有各人的方式、方法,但无论送礼也好,拍马屁也好,都不如在工作上留一点空间给他好。
每个人工作的目的不外乎生活的需求或体现自我价值,当主管的也不例外,你怕被“冰冻”,怕丢工作,怕被“刮胡子”,怕不受信任,主管的心情其实和你完全相同,只不过他怕的和你怕的有一些不大相同,因为他还要带领属下,而属下就是他怕的原因之一:你能力不好,他怕事情做不好他要承担后果;你能力太强,做起事来完美无瑕,他又怕管不住你,动摇了他的领导地位,更怕你抢了他的“差事”。当你的能力太强时,当主管的为了“安全”,也为了他的江山,他会不断地打击你,挑你的毛病,搁置你的计划,阻断你向上沟通的渠道,甚至恶意地挑拨你和其他同事的关系,最恶劣的还有栽赃、夺权等手法。
总而言之,如果他受到他的主管的支持,那么他要找你的毛病总是有办法的。如果你根本没有取他而代之的野心,被这样对待不是很冤枉、很不值得吗?
让我们来思考那位连长的话,他没有毛病也找毛病是为了领导统御的需要,那么如果我们能让主管在领导岗位上有安全感,不就天下太平了吗?
所以要记住,留一点空间给你的主管。具体做起来就是:
(1)时时向主管“请教”。
明明你懂得比他还多,你还是要尊重他的职位,和他讨论某项计划,请他给你一些“指点”。主管看了你的这种行为,当然就放心了。不过,如果“请教”了之后,你一个“指教”都没有采纳,那么会得到反效果。因此,你的计划多多少少都要有主管的一些意见——他会很在乎的。
(2)事情不要做得十全十美。
别以为十全十美会得到主管的赞美,有的时候那是“祸水”。但也不能做得乱七八糟,因为这样你就要卷铺盖走路了。最好在不很重要的地方犯个小错,或留下一点缺憾,好让你的主管来“指点”一番,能找出毛病来“指点”,表示主管的能力还是高过你,那么他就放心了。
(3)不要忘记称赞你的主管。
这和拍马屁不同。员工需要主管称赞,主管其实也需要属下称赞,尤其是在主管的上司也在的场合。你的称赞一是表现了你的服从,再者就是间接替你的主管做了公关,他不高兴才怪呢。不管怎么做,切忌目中无人,尤其当你能力很强的时候,留下一点空间让你的主管立足,给他一些“帮助”、“指点”你的机会,这是相处的艺术,也是求生存的方法。
2.不要畏惧上司的严厉
在我们工作当中,由于各自的情况不同,我们遇到的主管也不尽相同,有的人碰到厚待属下、让属下做起事来轻松愉快的主管。而有的人碰到的是魔鬼型的主管,比军队中的教官还严厉。
到一个公司上班,你无法选择自己的主管。不过如果你碰上了魔鬼型的主管,我给你的建议是——不要害怕,要以积极的态度去接受他的训练。
一个姓李的记者,在圈内很有名气,因为他的新闻写得好,新闻分析、人物采访都很有分量。
每当谈到他的成功,他都会说他很感谢10年前在一家杂志社的磨炼。那家杂志社有一位权威、泼辣、严格,但也才华横溢的女总编辑,对手下的采访编辑要求之严无人能忍受。采访编辑写出来的稿子常被她改得面目全非,脾气来了还会骂人“不用心、不长进”,很多刚从学校毕业的女孩子都被她骂跑了;自认为有“两下子”,还能写一些稿子的男孩子也都受不了那种“羞辱”而纷纷走光,剩下的都是一些没好的地方去的人;至于我那个记者朋友,是认为这总编辑的确有两把刷子,他要向她学习而没有离开。
那杂志社总共存活了4年,采访编辑来来去去,大概有百来位之多,只有他一直不死心。后来他当了主编,又写又编,对那总编辑的作风倒也习惯了。
杂志停刊之后,总编辑替他介绍了一份报社的工作,结果他的文章和采访能力很快就受到注意,没多久就成为报社里举足轻重的“红人”。
一般人碰上了这种令人受不了的主管都会自认倒霉,有的甚至干脆辞职,有的则每天战战兢兢地活在痛苦当中。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碰上这种主管,你应该积极、乐观、勇敢地和他配合,接受他的磨炼,因为:
(1)在做事上
要把他的严格要求看成是可以促使你提早深入情况,提早成熟,提早获得经验,并且培养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做事态度必不可少的锻炼。在这种“锻炼”之下,你的潜能将会被“无情”地激发出来,当别人还在摸索的时候,你早已“出师”,远远地跑在他们前面了。比别人早一步,这便是成功的条件。
(2)在心志上
他的严格要求,会暂时消灭你高文凭、高学历的自负清高的“自我”,但会让你重新塑造一个踏实肯干的“自我”,这个过程会很痛苦,能忍得了这种痛苦对你的未来绝对有好处,因为这种消灭“自我”的苦都吃了,还有什么吃不了的苦呢?“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何况你还年轻,被这种严厉的主管“折磨”也没什么好难为情的。
因此,碰上魔鬼型的主管真是你上辈子修来的福气,这种主管只要做事有一套,再坏的脾气也值得承受,而且你被他骂不走,说不定他还会受感动而倾囊相授呢,你能学到好功夫,一辈子自然受用无穷。
人都有好逸恶劳的天性,因此都喜欢和不会给压力的主管一起工作,但这对你一点好处也没有,因为你学不到东西,薪水是领了,但光阴也虚度了,等年近不惑才发现自己竟然没半点功夫,但已来不及补救了。
当然,没碰上严厉主管的人也不是就一辈子没什么成就,我只是强调,如果你碰上了严厉的主管,千万不要因害怕而逃避,因为这正是你千载难逢的机会,就如我那位同学,他因为不逃避,结果获得了一身好功夫,让他比一起进那家杂志社的同事表现得更好。
3.不要让上司丢面子
在与上司交往的过程中,你一定要小心谨慎,即使你的上司能力、经验等方面都不如你,也不要当面指责,更不要辱骂他。
刚刚大学毕业的小李在一家报社工作。不久前升为主任,由于他资历比其他同仁浅,能力看起来也不是很突出,因此他的上任让一些“老人”颇为吃惊。有一次他召开会议,一位同事按捺不住,当众批评小李“能力不足”、“领导无方”、“没资格当主任”。小李也不是省油的灯,不动声色地听完这位同事的批评,脸不红、气不喘地站起来说:“我能力是不怎么强,既然你比我行,那这个位置让你来坐好了。”
那位同事哑口无言,匆忙离开会场。结果那天深夜,那位同事打电话向小李道歉,小李也宽宏大量,没有计较。
也许你看到这里会替那位骂人的同事“松了一口气”。可是,真的能“松一口气”吗?如果是那种不记前仇的君子,还好一些,只要当面道过歉,他原谅了你,你不会有什么,但忘不掉当众被辱骂的难堪的人也不少,所以这件事有几个可能的后续发展结果:
(1)遇上真君子双方雨过天晴,不打不相识,反而成为好朋友。
(2)既使你当面道过歉,他也当面说原谅了你,但以后双方心里都有疙瘩,骂人的因为低了头,自尊心受损,终究不能释怀;被骂的人耿耿于怀,虽然对方已经道歉,但终究无法让心里舒坦,于是二人貌合神离。
(3)还有就是为未来更长久、剧烈的斗争拉开序幕。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但暗里却是波涛汹涌。骂人的积极为下次攻击铺路,反正已开了战,非见输赢不可;被骂的心有不甘,也处处积极布防,或是主动找机会修理对方。
一般说来,能和睦收场的不多,绝大多数都会演变成另一种形态的战争,在这种战争中,除非你真有本事,或是客观条件对你十分有利,否则当部属的大都要吃败仗,因为主管有比你充分的条件可运用,比如他就可使用下列做法,让你非吃败仗不可。
(1)将你投闲置散。
不给你事做,你脸皮再厚,也不可能每天闲着没事吧。
(2)鸡蛋里挑骨头。
明明满分的工作,他还是不满意,挑毛病挑到你发狂。
(3)给你不好的考绩。
考核成绩不好,加薪、升官还有希望吗?
(4)挑拨你和同仁之间的感情,造成你的孤立。
(5)当众给你难堪。例如,在开会的时候批评你的能力。
总之,报复你的办法是很多的,只看他愿不愿做,而只要用上述其中一个方法,你这当人属下的就要坐立难安了。如果你想越级打小报告,除非你利益输送,否则按常理,上级还是会支持主管的。因为,他不可能因一兵而换一将的,除非他有把柄落在你手里。
退一步说,就算你把主管搞下台了,对你也不一定有什么好处,因为你的作为会使别人认为你“好斗、善斗”;除非你手上有丰富的资源可以分配,否则人人会对你敬而远之,因为他们怕不小心也被你斗倒。而更严重的是,你把主管斗走了,上面的主管不见得就会升你做主管,因为他们怕和你接近,怕你把他们也斗走了,那到别的单位去好了?别做美梦了,你喜欢当众骂主管,哪个单位敢要你呢?
所以,有意见要和主管沟通,最好出之以礼,心有不服也不能当众羞辱主管,你的羞辱只会让你显得不成熟,缺乏理性罢了。
如果你年轻气盛,不小心骂了主管,而且你也不想离职,那么赶快向主管道歉,这是唯一弥补的措施,虽然不一定有用,但不去道歉,后果是很糟糕的——那会让你无路可走,或者只有“走人”一条路。
4.主动与老板沟通
王涛供职一家广告公司,公司百多号人里有不少资深人士,可谓是人才济济,他在这里没有什么特殊的优势。但是王涛的工作很踏实,不仅能像其他同事那样把老板交代的任务按时按质地完成,还喜欢琢磨本职工作之外的事儿。因此,经常是下班后同事走了,他还在办公室里找事做。
一天,当老板关上门经过他的门口时,看到他还在,便打了个招呼,于是两个人便聊了起来。话题转到工作上,王涛谈到了广告策划、内容制作以及经营等方面的想法,其中不乏对当前广告策划工作的建议。
自然,王涛引起了老板的关注,于是老板主动找王涛聊工作以外的话题。虽说下属中不乏人才,可在做完自己的工作之余还这么关心公司发展的人却很少见。渐渐地,老板对王涛另眼相看,觉得他会是一个得力的助手,于是任命王涛做了自己的私人助理。
对于所有在职场打拼的人来说,主动与老板沟通,一方面会促进上司对你的了解,另一方面会让上司感到你对他的尊重,当机会来临时,上司首先想到的自然就是你了。
懂得主动与老板沟通的员工,总能借沟通的渠道,更快更好地领会老板的意图,把自己的好主意、好建议潜移默化地变成老板的新思想,并把工作做得近乎完美,所以深得老板的欢心。
我们要在职场取得成功,就不能把自己放在为打工而打工的位置上,唯恐与上司接触多了就会增加任务,而应该主动与上司进行沟通,不放弃任何沟通的机会,比如会餐、出差等。这样做,一方面会促进上司对你的了解,另一方面会让上司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当机会来临时,善于抓住机会的人,一定是主动和老板沟通的人。
在人才辈出的现代组织中,信守“沉默是金”者,无异于慢性自杀,虽有正确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效果,这充其量也只能让你维持现状,如果想真正有所提高,必须主动与老板沟通。
阿尔伯特是美国金融界的知名人士。他初入金融界时,他的一些同学已在金融界内担任高职,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成为老板的心腹。他们教给阿尔伯特的一个最重要的秘诀,就是“千万要跟老板讲话”。
话之所以如此说,就在于很多员工对老板都有生疏及恐惧感。他们见了老板就噤若寒蝉,变得紧张起来。就算是职责上的述职,也可免则免,或拜托同事代为转述,或用书写形式报告,以免受老板当面责难的难堪。长此以往,员工与老板的隔膜肯定会越来越深。
然而人与人之间的好感是要通过实际接触和语言沟通才能建立起来的。一个员工,只有主动与老板面对面的接触,才能令老板直觉地认识到他的工作才能,才会有被赏识的机会。
要想得到上司的赏识,做上司的“圈内人”,就需要平时多与上司交往。接触上司的渠道有许多,需要员工积极的去创造。要想达到与上司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境界,作为下属就必须加强与上司的沟通,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
5.在上司面前,不要把话说得太满
王毅是一家企业的员工。他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一天,处长把一项采购工作交给一位男同事,这件采购工作有相当的困难,处长问他:“有没有问题?”他拍着胸脯回答说:“没问题,包君满意!”过了3天,没有任何动静。处长问他进度如何,他才老实说:“不如想象中那么简单!”虽然处长同意他继续努力,但对他的“拍胸脯”已有些反感。
这是把话说得太满而对自己造成窘迫的例子。把话说得太满就像把杯子倒满了水,再也滴不进一滴水,再滴就溢出来了;也像把汽球灌饱了气,再也灌不进一丝丝的空气,再灌就要爆炸了。当然,也有人话说得很满,而且也做得到。不过凡事总有意外,使得事情产生变化,而这意外并不是人所能预料的,话不要说得太满,就是为了容纳这个“意外”。杯子留有空间就不会因加进其他液体而溢出来;汽球留有空间便不会因再灌一些空气而爆炸;人说话留有空间,便不会因为“意外”的出现而下不了台,可从容转身。所以很多政府官员在面对记者的询问时,都偏爱用这些字眼,诸如:“可能、尽量、或许、研究、考虑、评估、征询各方意见……”这些都不是肯定的字眼,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留一点空间好容纳“意外”,否则一下子把事情说绝了,结果事与愿违,那不是很难堪吗?有一位朋友和同事闹不愉快,他向同事说:“从今天起,我们断绝所有关系,彼此毫无瓜葛……”说完话还不到二个月,他的同事成为他的上司,我的朋友因讲过重话,只好辞职他就。当然,一个有责任心的政府官员是不会把话说得太满的,但做人做事有时实在是不得不如此。
以下的状况是你在说话时应该注意的。
第一,做事方面:
(1)对别人的请求可以答应接受,但不要“保证”,应代以“我尽量,我试试看”等字眼。
(2)上级交办的事当然接受,但不要说“保证没问题”,应代以“应该没问题,我全力以赴”之类的字眼。
这是为了万一自己做不到所留的后路,而这样子说事实上也无损你的诚意,反而更显出你的审慎,别人会因此更信赖你,事没做好,也不会责怪你。
第二,做人方面:
(1)与人交恶,不要口出恶言,更不要说出“誓不两立”之类的话,除非有“杀父夺妻”之仇。不管谁对谁错,最好是闭口不言,以便他日需要携手合作时还有“面子”。
(2)对人不要太早下评断,像“这个人完蛋了”、“这个人一辈子没出息”之类属于“盖棺论定”的话最好不要说,人一辈子很长,变化很多的。也不要一下子评断“这个人前途无量”或“这个人能力高强”;总之,应多用“是……不过……如果”之类的话语。
当然,状况并不只仅限于以上几点。固然把话说满有时也有实际上的需要,但除非必要,保留一点空间,留有一定余地还是好的,这样既不得罪人,也不会把自己陷入困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