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成功人生的个性密码-成功与个性的含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章 个性与成功的本质——浮动命运的轴心

    第一节成功与个性的含义 (1)

    做一个全面成功的人

    只有了解生命的意义、目的,我们才能阐释生命中的需要和成功。

    人应该自由地寻求和享受人间的快乐和幸福生活,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但我们并不能自由地去追寻,这并非来自外界,而来自本身的障碍。弗洛伊德认为我们每个人的个性中都有一些神经质的因素,它经常的表现为焦虑、抑郁、卑微的自我认识,不成熟以及无意识的癖好。它产生于出生时的弱小无助、依赖他人、成人世界的轻视等的种种成长体验。神经质使我们为实现自我的最大利益的行动自由受到限制,人性被奴役,生活质量被限制。对此必须有意识地加以调整,方法是更有意识地将我们的自由时间更多地用于自我享受中。乐趣享受能够在很多的方面满足我们的需要。任何形成的享受都可以为我们消愁解闷,使我们免受焦虑和不安的烦恼,使我们解除神经质的负担。人们越是在一起享受着快乐,他们就会越加相互喜欢,越加友善。没有什么能比享受自我更是振作自我认识的力量。它是健康的自我认识的心理维他命。它极大地保护了我们的心情,并把我们推向更好的位置。否则我们体内的神经质倾向就会扶摇直上,将我们摧毁。

    可见快乐幸福是人性的需要和追求。

    我们的社会已经经历了自然经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乐者为王》的作者李纳斯认为下一个目标是:娱乐社会。他说:“是的,你可以为事业而奋斗,然而最终,生活的终极目标是快乐。”

    衡量一个国家富裕与否,人们常用到恩格尔系数,愈是贫穷的国家其系数越高,即全部收入用在生存即吃穿上的比例越大;越富有的国家则娱乐等消费上的开支所占比例越大,而生存消费所占比例越小。这些都说明快乐幸福是生命的意义和社会进化的方向。

    由于现代科技的进步,人们忙乱不堪,于是往往太过于重视效率而忽略了生命的目的和意义,从人性的需要,生命的目的和社会进化方向来看,快乐幸福应是一切的终极目标,也是成功的人生应着重追求的。

    既然生存、社会关系、快乐是我们正在从事着的事情,这三种激励因素有着内在的次序,而这一次序表明了生命的所在。那么我们讲一个成功的人,其生命就应该覆盖这些内容,而且越是成功的生命,其质量越应该遵循从生存到社会关系到快乐这一进化次序。

    1成功的生命为生存创造财富

    统计表明,当我们到了65岁的年龄,有超过90%的人,不是死了,就是破产!只有9%的男人和2%的女人能够财力独立,而不到1%的人是真正还拥有财富的,这就是说至少75%以上的人到年老还处在财力不支,为生存而奔波的阶段。这是生命层次较低的一个阶段。要使生命质量更高,就必须超越这个阶段。拥有财富不仅解决生存问题,还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自由、安全、力量和独立,提供更多的选择惬意生活方式的可能。而且可升华生命:如果你没有财富,就没有帮助别人的条件,你就无法帮助任何人;如果拥有足够的财富,你就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并更多地为人类的美好增加福祉。

    但单就金钱来看,很难说囤积到什么程度就算拥有了财富。拥有财富是个过程,也是不断创造的结果。所以应该从广义上理解财富,财富的拥有范围是很广的,有层次的,只要一个人找到了自己热爱的职业,并以极高的热情投身于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那么,就可以说他已经拥有了财富,或正趋向于拥有财富。此外,不一定只有在某些特殊领域工作的人才能够拥有财富,各行各业都可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社会对各行都有需要,行行都有奔头。无论你是工人、农民、服务员、厨师、理发员,还是教师、科研人员、工程师,只要把自己的生命定位在那些最适合自己的、最恰如其分的位置上,充分努力,都可以说你开始在为成功的生命创造财富。

    2成功的生命为社会生活注入情感价值

    我们生活在人的世界中,而且有一如既往的缠绵悱恻的自我关心。不管我们在财富的积累上获得了多大的成功,我们的生活,若缺乏情感的点缀,便要沦到干枯的境地了。与财富物质上的标志相比,我们认识到,人们愿意与我们分享尊严、尊重、爱等。这些更深刻的价值对我们更有吸引力。

    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的压力迫使人们关注别的事情,很显然对人的爱要胜过对物质的爱仍然是我们的一个主要理想。当我们成熟时,我们不会把最高的价值指向成就、权力、物质上的占有甚至是工作。我们喜欢这一切,但不为其所奴役。我们将人际关系视为更加可贵,而其中最值珍惜的是一男一女间恒久的满足的爱。

    我们生活在人的世界中,社会及我们心灵深处都渴望一种更高贵、更崇高的生活,要为此注入价值,除了培植爱,还要努力做一个“人”。今天,就像昨天一样,我们通过一个人内在的精神来评价这个人。而人本身是由他的决心、意志力和勇气创造的。如果人的体内有一种完美的精神,那么这个世界会注意他。他就代表了某种特殊的东西,他是一个创造者、成功者和有成就的人。于是,他的生活就有价值,他就是一个对文明有贡献的人。而我们这个世界上的那些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就是由这样一些带着理想和勇气的人来创造的。

    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你不但要在自己的职业中做出成绩来,还要在自己的做事过程中建立自己高尚的品格。在你做一个律师、一名医生、一个商人、一个职员,或者一个政治家时,你都不要忘记:你是在做一个“人”,一个有内在力量的完整的人。这样,你的职业生涯和生活才有重大的意义。因为全部的人生品质较单独层面的成功,对人对社会更具深刻的价值。

    3成功的生命为快乐健康身心(个性)

    健康、结实和强壮的身体是对一个人的人生中的最好奖赏,健康的身体是一切的本钱,一个健康的普通人,远比一个病魔缠身的国王来得富有和幸运。而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不仅是一个人永葆健康的关键,而且它们能使人充分体验和享受人生,使你对别人宽容大度,与人交往自如,使你能客观地评价生活和对待他人;它有助于言谈举止的风趣、幽默和充分的自我肯定。心情舒畅也是发挥个人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条件,健康的心理对环境对个人幸福和社会都是有益的。所以一个人要成功快乐地活着就要努力做到身心健康。

    总之,我们所说的成功的生命,是一种全面的成功,是一种和谐的人生。成功的内涵是普遍而永恒的,成功既有表面的现象,也有内在的感受,是一个人内在心理和外在形式上的统一:为免于生活艰辛要有财富;生活在人的世界,要有人格力量;为滋养心灵,要快乐幸福、宁静。

    个性的含义

    个性一词有许多不同的含义:

    个性就是一个人的特点与外表的总和。

    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的所有品质的总和。

    个性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

    个性是表现在别人眼中的印象或外表的自我。

    个性是某人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或真实的自我。

    个性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

    还有许多哲学家、宗教家、法学家、社会学家与伦理学家等各领域的学者,都通过自己的理解、改变与扩充来促进个性概念内涵的演化与发展。从这些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共同点:他们都认为个性是一个人所特有的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把自己和他人区别开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别人议论这个人热心肠,乐于助人;那个人太自私,经常损人利己;这个人为人坦诚,正直;那个人善于阿谀奉承,谄上欺下。我们正是根据人的这些不同的经常性的表现把人区分开来的。正如世界上没有指纹绝对相同的两个人,也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世界上也很难找到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俗话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第一章第一节成功与个性的含义 (2)

    心理学认为,个性是一个人所特有的特征,是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一般认为,个性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即每个人在社会实践中,通过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过程反映客观事物,将自己的反映保存和巩固下来,形成个体一定的态度体系,又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在行为中,形成个体一定的行为方式。所以,个性有两个本质特点,一个是主体对现实的态度体系,一个是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

    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但一经形成就比较稳定,并且贯穿在他的全部行动之中。人的同一性格特征在类似的情境中,甚至在不同的情境中都会表现出来。

    个性是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只有那些经常性、一贯性的表现才是个性特征,而偶尔表现出来的特征不能算是个性特征。

    个性的特点

    个性具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的特点。

    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每个人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都不是各自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现代心理学家把个性看做由各个密切联系的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整体。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W.Stern)反对传统的元素主义心理学,注重研究整体的人。他认为,人身上集中了各种心理的机能。沃伦(H.C.Warren)和普林斯(M.H.Prince)也把个性看做个人所有特征的总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W.Allport)指出,个性是一种有组织的整合体.在这个整个整合体中各个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如果其中一部分发生变化,其他部分也将发生变化。他还提出统我(proprium)一词,他认为,统我是个性统一的根源,是个性特质的统帅。后来,个性研究引进了结构的概念和系统的观点,把个性看成完整的构成物。

    个性是有稳定性的。个人只有在行为偶然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能表现他的个性。例如,一个处事谨慎稳重的人,偶然表现出冒险、轻率的举动,不能由此说他具有轻率性的特征。个性具有经常性的特点。“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形象地说明了个性的稳定性。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潘菽教授指出:“心理过程是指心理的一时动态表现,心理状态则是指心理的比较经常的静态存在。……个性指的就是一个人(或每个人)所有心理静态或较稳定的状态的内容。忽视了这一点,个性心理问题无论如何都说不清楚。”他还分析了心理过程与个性的关系。他指出:“心理同个性之间只能有过程(或动态)和状态(或静态)的区别,……先有动态后才能有静态。动态改变了才有静态方面的相应改变。两方面的动态和静态还可以互相转化。”“一个人个性的种种成分也就是他的种种个性。这种成分的全部也就是他整个的个性。”

    个性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也就是说有可塑性。个性是在主客观条件下相互作用发展起来的,同时又是在主客观条件的相互作用下发生变化的。儿童的个性还不稳定,受环境影响较大。成年人的个性比较稳定,但自我调节对个性的改变起着重要作用。当代社会学家米契尔(W.Michel)指出,我们的行为虽然受到外界条件的控制,但也受自己确定的目标的达到目标和计划的调节和支配。例如:逆境可以使人消沉,但通过自我调节也可使自己变得更坚强。人是一个高度的自我调节系统。个性就是稳定性和可塑性的统一。

    个性具有独特性。每一个人的个性都是由独特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所组成。即使是同卵双生子,他们在遗传方面可能是完全相同,但个性品质也有所区别,因为个性是在遗传、环境、成熟和学习许多因素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这些因素及其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都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每个人的个性都反映了自身独特的与他人有所区别的心理状态。

    当然,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是说人与人之间在个性上毫无相同之处。把个性和个别差异性等同起来,是不妥当的,因为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它既包括人与人之间在心理面貌上相同的方面(共同性),也包括人与人之间在心理面貌上不同的方面(差异性)。个性中包含有人类共同的心理特点,还包含每个人与其他人不同的心理特点。

    个性具有社会性。人的社会性和生物性、遗传和环境、先天和后天的关系问题,历来是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我国古代哲学家和教育家孟轲提出性善说,认为人的本性是天赋的,天生就是善良的。墨翟则重视环境的作用,他用染丝作为例子来说明个性受环境的影响而变化。他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个性的两个重要方面

    气质与性格是一个人的个性心理中两个不同的重要方面。气质受先天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生理特点决定;性格则主要由后天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培养所影响。气质与性格都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不能很准确地使用这两个概念。有时根据一个人的某些气质特征判断他的性格,如因某人性情温顺、感情细腻,便夸奖其性格好;有时又将一个人的某些性格特点称之为气质,如看见某人举止潇洒,谈吐大方,则称之为气质高雅等,这实际上是混淆了性格和气质这两种个性心理特征的界限。

    那么,气质和性格之间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总的来说,二者关系极为密切。

    首先,气质对性格的形成与表现有很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同一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如胆汁质的人,一般具有性急的特点,而这种特点既可以形成勇敢的性格特征,也可以形成冒失的性格特征。

    同一性格特征,在不同气质人的身上表现也不同。如勤劳这一性格特征,表现在多血质人的身上是精力充沛,表现在黏液质人的身上则是踏实精细。又如,自制力这种性格特征,多血质人的表现和黏液质人的表现就不相同,前者不如后者容易形成和形成得快。

    不同气质的人,也可以形成同一性格。如多血质和抑郁质的人,尽管气质类型不同,但却同样可以形成坚韧性这种性格特征;

    某种气质往往给某种性格的形成提供方便条件。如在同等的生活经历下,抑郁质的人容易形成内向的性格,多血质的人则容易形成外向的性格。

    其次,性格对一个人气质特点的表现与改变,也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胆汁质类型的人性急好冲动,他们如果从事外交工作,就会按照外交人员应该具备的举止潇洒、谈吐大方、不卑不亢等性格特征,改变胆汁质类型人的气质特点。明显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对其气质特点表现的改变。由此可见,根据社会生活与实践需要,通过良好的教育,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以培养出积极的性格特征。

    由于气质特点主要受人的先天生理特点和遗传因素的制约,因而不容易变化;而性格特征则主要受后天生活环境与教育的制约,故与气质相比,可塑性较强。

    总之性格与气质相互制约。一方面,性格以气质为内在基础,气质不仅影响性格特征形成和发展的速度,而且使性格蒙上一层个性色彩;另一方面,性格决定着气质的社会特性,并且可以掩盖甚至改造气质。

    除了性格和气质特征外,还有称之为习惯或态度的概念。所谓习惯,就是人和动物对于某种刺激的“固定性反应”,这是相同的场合和反应反复出现的结果。当这种个别的反应统一在更广泛的素质基础上时,那就成了性格特征。所以,一个人如果反复练习饭前洗手的话,那么这个行为就会融合到他更为广泛的行为中去,成为“爱清洁”这一性格特征,从而形成其性格的基本方面。所谓态度,意味着特征是相同的。不过,态度有“乐观的”“悲观的”“不切实际的”和“现实主义的”等,大都在比性格特征更为广泛的意义上使用。与此同时,态度在某种场合还具有评价对方的作用,即接受或者拒绝,喜欢或者讨厌。这一点,它与性格特征不同,具有明显的指向性。不过,如上所述,在实际理解性格时,一般并不将态度和性格特征区别对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