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成功人生的个性密码-赞美激励鼓舞人心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六章第三节赞美激励鼓舞人心 (1)

    赞美是人际和睦的秘密

    你可曾想过?天底下只有一种方法,能支配他人去做某事?那就是让他心甘情愿地去做,让他拥有去做某事的强烈欲望!

    支配一个人去做事情,先决条件是要能提供他所需的一切。

    一个人需要的究竟是什么呢?

    20世纪最富盛名的心理医生佛洛伊德认为人类行为的动机只有两个:一是性冲动,一是名位之欲望。

    美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杜威博士,说法则稍有差异,他认为人类最原始的欲望,应是:“渴望自己变得更重要、更有价值。”

    人类除了维持生存的需要以外,仍有一种超越七情六欲之外,却又举足轻重的欲望,往往却很难得到满足,那就是杜威所谓的“渴望自己变得更重要、更有价值”。

    林肯有一次在写信时,开门见山地说:“任何人都喜欢受人奉承。”威廉?詹姆斯也说:“人性深处最大的欲望,莫过于受到外界的认可与赞扬。”而这种深藏心底的人性需求,事实也正是人兽区别之所在。

    人类正是因为有这种渴望与价值的冲动,才会有人在一文不名、目不识丁、帮人打杂的情况下,仍不惜花掉仅有的微薄工资,去买法律书来看,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这个可怜的杂工并非虚构,他就是林肯总统。

    人类的许多成功和失败都源于对这种需求的满足。

    据一些权威人士表示,甚至有人会借着发疯来从他们的梦幻世界中寻求这种满足。曾有人以此问题请教一家规模不小的精神病院的主治医生,他告诉此人有不少人选择发疯,是为了寻求他们在正常生活中无法获得的受重视的感觉。

    人们为求受重视,连发疯都在所不惜,试想如果我们肯多给人们一分尊重、赞美,它的影响会有多大?多不可思议。

    许多事业上卓有成效的人完全是因为他懂得取人之术。史瓦布说过一番话,真的是金科玉律,值得大家铭记在心,他说:“我最可贵的一项资产,就是我具备了引发属下热诚与冲劲的能力,而要想鼓舞—个人善尽其材,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给他们赞美和鼓励。天下最使人颓丧不振、冲劲全失的,就是来自上级主管的批评、责骂,我从来不曾批评过任何人,我相信只有赞美和鼓舞,才能刺激他们向上,使他们努力工作,如果碰上我由衷喜欢的事,我会更不吝惜地予以夸赞、褒奖。”

    史瓦布用的是这么一套驭人之术,但一般人做法又是如何呢?碰到不喜欢的事,定会破口大骂,批评得体无完肤,碰到认可的事,却又一言不发,吝于赞扬。

    我们往往不惜一切,去供给我们的子女、友人、劳工生理所需的养分,但都从未注意到他们的自尊,一样需要细心的灌溉、滋养、适度的赞美和鼓励,将会像一首优美的音乐一样,在他们心中萦绕不去。

    当然,如果赞美并非发自内心,而流于一种肤浅、做作的巴结或谄媚,将是毫无意义的。尽管事实上,有不少人由于过分地渴望满足,而不顾一切地沉醉于这种谄媚之中,就像一个快饿死的人,随手抓到一些树根草皮,都囫囵吞入腹中一样。但那种虚假,非发自内心的赞美,就像假钞一样,胡乱使用,早晚会惹来一身麻烦。

    人一生中,除非碰上了什么重大问题,否则,至少百分之九十五的时间,都花在想自己的事情上。如果我们肯稍歇片刻,试着去想想别人的优点,惟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地赞美别人,而不至于口是心非,纯为外交辞令式的恭维谄媚了!

    只要给予他人由衷的认可和毫不吝惜的赞美,人们自会感怀在心,牢记着你的每一句话,甚至在你早就忘掉自己的赞美之后,他们仍将视同珍宝般反复地在记忆中取出,慢慢地品味、咀嚼。

    鼓舞人的秘诀

    一位老师,指导一群学生做“游戏”。

    他要求每个人到任意的另外三位同学面前,分别表示自己对对方的赞赏。那赞赏的话语得热情洋溢,得由衷,得具体,还得尽量地从深入的方面去进行。

    老师早已说过了“开始”,学生们却为难地在原地转圈。他们不习惯去当面说那些确实是发自内心的话。个别的大方者倒是开始了行动,只是,受到赞赏的人在众人友善的笑声中显得更加局促不安:头低着,脸绯红,手捂上半边脸,嘴里还一个劲地念叨着“哪里、哪里”。

    看来,学习去欣赏人,称赞人,鼓舞人,同时,也学习去接受别人的欣赏与称赞,这是重要的一课。它能使别人改变,同时也能改变自己。

    人类本性深处,最大的渴求就是被人欣赏。欣赏中表达的是一种喜欢,一种爱,它可以使人更加接受自己,重视自己,它能产生不可思议的力量。

    有这样一个神话传说:塞浦路斯雕塑家皮格马利翁,用象牙雕刻了一座容光焕发的美女像。他爱自己的作品,爱得如醉如痴。他紧紧地,用自己的热血之躯,拥抱着雕塑的双膝,那是冰冷冰冷的。可是,奇迹也就这样发生了。雕像活了起来,变得生动,变得美妙。那是因为他的爱,他的热望,给雕像注入了活力。

    尽管这只是个神话传说,寓意却是很有道理的。

    我们知道,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个自我形象。它是积极还是消极,对人的成败,就整个人生而言,影响很大。可是,人的自我形象并非固定不变。处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接触不同的人们,都会对人的自我形象带来影响。

    在一个充满爱、充满感激、充满鼓励的环境中,人们感受到喜悦,生长出信心,自我的形象在增进,在提升,人的潜能受到激发,他们会忽然感觉到现在的这个自己和以往的自己大不一样。随后,这种感觉会越来越真实。

    相反,如果身处一个受到鄙视、处处被挑剔的环境中,人们只会更感觉自卑、苦恼。他们也许会认为,再努力也都是白费。于是,在消极的反抗、无奈的感叹之中,他们会更加不喜欢自己,自我形象只会变得更糟,潜能也将愈加受到抑制。

    有人会认为,“我看不到有什么值得欣赏的东西”。说到底,关键还在于态度。在观察他人时,用的什么眼光?如果一味地挑剔,苛求,那观察到的大多会是些毛病和问题。只有拿出开放的态度来,多从积极的角度去欣赏,去挖掘,呈现出来的才会是很有价值的优点和长处。

    当然,这种欣赏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因为,人们可以很容易从态度上发现,那些欣赏、赞美究竟是由衷的还是阿谀的。只有出自内心的,才是真诚的赞赏;而肤浅、自私、伪善的阿谀、恭维终会被人们所不齿。

    学习欣赏别人是个重要的课题,而且,由此也就派生出了另一个相关的课题:如何去接受欣赏,接受赞美。

    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遇到这种情形,面对他人的欣赏、赞扬,不知道该如何去回敬,去反应。其实,最真诚、最自然、也是最得体的,那就是将自己受到接受、受到肯定、受到关怀之后的感激心情表达出来。只要心存这样的观念,说什么、做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使相互的欣赏、鼓励、信任,在人与人之间流动起来。

    真诚赞美他人是一种美德

    你曾经想过吗?若想要一个人真诚地与你合作,那只有一个方法,就是满足他的需求,给予他所一直渴望得到的东西。

    请记住,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方法。

    当然,你可以用枪威胁一个人,让他把手表给你;以开枪来威胁人与你合作;也可以用打人的方法让孩子乖乖听话,但是这些都会带来令人不悦的反应。

    如前所说,真正使人心甘情愿与你合作的方法,就是满足他的需求。

    而我们一般人所需求的是什么呢?

    人性最强烈的渴求就是自尊,受他人重视。每个人都希望受到赞美。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拥有他人的赞赏;这就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地方。有一位中年人养了许多品种极佳的猪及纯种的白脸猫,它们曾在乡村集市欧洲牲畜展示会上获得金牌,这位中年人把荣誉丝带别在或许一块纯白棉布上,每当朋友来访,他就将这块棉布展现出来。这些猪并不在意它所赢得的荣誉,但这位中年人在意。因为这些金牌丝带满足了他的成就感。

    如果人类祖先没有如此强烈地追求自我满足,那么今日的文明就不可能出现,人也就与动物没什么两样了。

    人们会给孩子身体上的照顾,但却很少注意到他自尊的发展;人们会准备营养丰富的牛肉、马铃薯来增强他们的体力,却忽视一句衷心的赞美能带给他无穷的信心与快乐。

    有些读者看到这里会说:“老套了,阿谀、恭维。这对那些聪明人一点都不管用。”

    当然,对一个有辨别能力的人来说,阿谀完全没有效用,因为它是肤浅的、自私的、虚伪的。只有对那些没有自信的、欲借外界赞美来提升自己的人,奉承才能产生作用。

    赞美与阿谀的差别是什么?这很容易分别,一个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另一个则是虚伪的、自私的、表面的。衷心的赞美受到社会的尊重,而奉承的阿谀却为社会所唾弃。

    当我们空闲下来的时候,所关心的几乎都是自己,现在让我们停止这种自私的态度,多想想别人的优点,那么从你口中所流露出来的就是真诚的赞美而不是虚伪的奉承了。

    中国有句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试着去欣赏他人的优点,给予诚心诚意的赞美与鼓励吧!

    你能赞美别人有多高尚,你的内心世界就有多高尚!

    第六章第三节赞美激励鼓舞人心 (2)

    每天至少找出一个人,如果可能的话,不妨再多找一些,你必须在这人身上找出一些值得赞扬的美德,然后加以赞扬。不过,记住:这些赞扬绝对不可以是虚伪、低俗的奉承,而必须是真实的赞扬,以极为热切的语气说出你的赞扬,如此将可让对方产生深刻的印象,然后,注意有何种发展。对于你所赞扬的对象,你将提供一个对他们极有价值的确定方向。而且,你将更进一步养成习惯,在他人身上寻找及发现良好的品德。这种公开而热诚赞扬他人美德的习惯,具有很深远的影响力,不管我如何加以强调,都绝不会过分的。因为,这个习惯将很快使你获得报酬:你将获得自尊,以及来自他人的感激,而这将会改变你的整个个性。“吸引法则”将使你所赞扬的那些人,在你身上看到你在他们身上所看到的那些美德。

    批评责备于事无补

    1932年5月7日,纽约街头出现了一场怵目惊心、史无前例的激烈枪战。双枪大盗葛洛里——一个烟酒不沾的杀人凶犯——在经过数周的逃窜之后,终于在西米大道他女友的寓所里,遭到警方的围捕。

    葛洛里落网之后,纽约市警局局长墨诺尼对外表示,葛洛里是纽约有史以来最凶恶、顽劣的一名人犯,“任何一点芝麻绿豆小事都可能引起他的残酷杀机”。

    但这位双枪大盗葛洛里对自己的看法又是如何呢?当战火正激烈的时刻,他竟然还抽空写了封血迹斑斑的自白书,上面写着:“我心虽疲惫,却始终仁慈善良,从未蓄意伤害过任何人。”当葛洛里被判死刑,送上电椅的一刹那,他依然说的是:“这太不公平了!我杀人完全是出于自卫啊!”

    由此可知,双枪大盗葛洛里压根儿就不认为自己有罪,一点忏悔之意都没有。

    如果说连这些恶行昭彰的犯人,都还一心文饰自己的过错,那么你我平常接触到的一些平凡人,又会有何种反应呢?

    已故美国实业家约翰?华纳克曾说:“早在30年前,我就已经学会,苛责他人是件愚蠢至极的事。因为光是怨上帝没赐给我过人的智慧,使我必须独自奋斗,克服天分上的缺点,就已够我忙的了!”

    华纳克年纪轻轻,就已参透这层道理,很多人却是花了很多时间才了解,不论是犯了多么严重的错误,一百个人中间,至少有九十九个不会反躬自省,诚心认错。

    严苛的批评是无益的,它只会迫使被批评者采取防卫的行动,使他刻意地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合理的解释。这种批评是危险的,因为它会直接伤害到一个人的自尊,引起他的反叛意识。

    德军有一条军纪,明文规定遇到有不满的事情,绝对不准当场发作,一定得忍过一晚上,待心情平静下来之后,再提出讨论。我相信这么一个规定,在一般社会中一样有其需要,惟有如此,才可能让那些唠叨的父母、聒噪的妻子、挑剔的雇主和一些找碴的人平静下来,别再为这社会制造更多的事端。

    犯错的人永远只会怪罪于他人,而绝不可能反躬自省、承认错误,其实任何人都有这种毛病。所以,当你我有朝一日突然想批评他人时,不妨想想这些活生生的案例,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我们所要批评、诅咒的人,不论其是否有错,都将会执意强辩,为自己的行径寻找借口,甚至恶言反扑。

    有人曾经花了十年研究林肯的一生,尤其是他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原则。他年轻的时候曾热衷于批评人,经常撰文嘲弄他人,并散发给街人,引起当事者极度的憎恶。有一次因为作得过火,而引发一件令他为之大彻大悟的事。

    1842年他撰文批评一位政客,此人不甘受辱,要求与林肯决斗,林肯骑虎难下,只好勉强答应,以维护荣誉。幸好双方友人从中劝阻,一场生死之争,才在最后关头化解平息。

    经过那次教训之后,林肯终悟出为人处世之道,从此再也不嘲弄他人,并一生奉为圭臬。

    罗斯福总统曾经亲口表示,每当他碰上一些头痛的问题时,他总是会往椅背一靠,然后抬头看一看堂前高悬的林肯总统画像,扪心自问:如果换了是林肯总统在位,他会如何处理这些问题。

    你是否想帮着去改变你某个朋友,使他们在某些方面有所改进?很好!但何不从改变自己先开始呢?站在一个较自私的角度来看,改进自己,总比帮别人改进自己要划算得多,而且,或许还能省下招人嫌心的怨气呢!

    如果我们有心让某人仇恨一辈子,只要放开顾忌,毫不保留地予以严厉批评,保证可以奏效,哪怕你的批评完全正确,对方仍是会恨你入骨。

    与人相交,定要切记人本身并不是一种逻辑、理性的动物,而是一种充满感情、偏见和虚荣的动物。

    批评就像是个危险的火星塞,足可引爆人们心中的虚荣与自尊,甚至足可置人于死地。

    天下再笨的人,也懂得批评、咒骂、抱怨他人,而大部分会做这些事的人,都是笨人。

    倒是要学会体谅、宽容,只有品格高尚、能力甚强之人才有可能做到。

    “伟人表现其伟大的方式,”卡里尔说,“是在于他们对小人物的宽容与体谅。”

    所以,我们何妨不试着多去谅解别人,而别再去批评他人,惟有如此,我们才能不受其弊,反得其利。恻隐之心亦将由此而生。

    善用激励

    世界的进步有赖于这三件事:出主意;使别人喜欢这些主意;使这些主意得到落实。关于主意,相信你已经知道不少了。主意来自于积极思维、洞察力和心中目标。你懂得主意的价值,你也懂得人的重要性。但怎样使别人喜欢你的主意呢?光是懂得怎样与人沟通,不等于你就能使别人喜欢你的主意,调动别人的积极性就是在这个方面起作用的。

    “激励”意味着什么?《韦氏新世界英语词典》说,这个词的意思是“向别人提供积极性或以积极性影响别人”,而“积极性”一词的意思是“促使一个人做事或以某种方式行事的内心的动力,冲劲或意欲”。所以,激励涉及到如何激发一个人行动的内心深处的东西。

    关心他人的需要,激励他人,成就他人,实际也在激励自己,成就自己。

    激励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心理过程。希望,愿望,动力,人们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都构成人的激励。

    使人人看到奋斗的目标,看到通过努力能够获得的近期、远期成果,从而生成奋斗的激情,这是目标激励;

    在不断的创造中,满足个人物质利益的需要,更激发出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物质激励;

    依各人不同的才能状态,为其提供获得成就和发展的机会,并且在追求符合自己志向与抱负的事业的过程中,激发其献身精神,获得成就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这是任务激励;

    对作出贡献的人们,给予相应的荣誉,以满足人们希望得到社会和集体尊重的心理需要。同时,又可以将荣誉作为自己进而更加努力的鞭策,这是荣誉激励;

    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情感关系,在充满理解、和谐、关爱、支持的氛围中激发出每个人的积极性,这是情感激励;

    把人们行为的结果用显而易见的、明确的方式表示出来,激发人们强烈的感想,这是成果激励;

    同一团体中的人们彼此信任,充满凝聚力,形成有力的集体,极大地激发起每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信任激励。

    现在的人们都希望有一种外力可使自己和周围的人朝着预定方向前进。但凡是由外力促成的行为,便不可能持久。这就像一辆汽车,有时有汽油,而有时没有。汽油用完了,汽车要人推才能走,一不推,汽车马上失去动力,很快便停下来。如果油箱中汽油常满,车内的发动机就能不停地驱动汽车前进,几乎没有尽头。

    人和激励的关系也是这样。没有激励,人就很难动起来,更不可能积累起冲劲。但如果一个人不停地受激励驱动,他就能永远地前进。

    要想成功,你必须学会调动别人内心深处的积极性,你必须“给他们的油箱加油”。在最近做的一次调查中,有70位心理学家被要求说出主管人员必须懂得的人性中的最关键的东西是什么。有64%的人说“积极性”,就是使人行动起来的那种感受和认识。如果你不能调动别人的积极性,你就不能领导他们。如果你领导不了别人,那么你想做的一切事情都要由自己独立完成。这样你很难如期实现自己的目标。

    一个人怎样开始激励别人呢?方法是先激励自己。你自己没有积极性,是不可能调动别人的积极性的;你自己没有信念,是不可能使别人有信念的;你自己没有冲劲,是不可能使别人有冲劲的;你自己没有前进的决心,是不可能带动别人前进的。

    最让人喜欢的历史人物之一是以色列的大卫王(约公元前1000年)。年轻的大卫在没当上国王之前,有一次给当兵的哥哥送饭。在走进前线时,他看到敌人中的头号巨人歌利亚。巨人在嘲弄以色列士兵,以引起他们内心的恐惧,但大卫毫无惧色,他调动起自己的积极性来,向歌利亚挑战,跟他厮杀,最后杀死了歌利亚。

    在大卫之前,在所罗王的军队中是没有人能杀巨人的。而大卫,因为杀了巨人而当上了国王,其后以色列军中又产生了许多杀巨人的英雄。

    可见,以身作则,给别人树立起榜样,显示出像勇士一样面对巨人的积极性,是调动别人积极性的前提条件。

    所以,一个人如果想调动别人的积极性,首先要调动起自己的积极性。

    激励别人,使他们喜欢你的主意,按照你的主意去做事,这要由你自己做起,继而运用一套能把所有人都动员起来的策略。用以下的办法可以提高你周围的人的积极性。

    (1)与人交谈时表达清晰。要激励别人,总是要由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开始。

    (2)对目标要有献身精神。历史上所有伟人的共同点是,他们深信自己的行动是正确的。使人信服的不是我们的逻辑如何高明,而是我们的信念如何坚定;不是我们提供的任何的证据,而是我们的热情。

    (3)肯定别人的成绩。我们怎么期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回应。

    (4)开展友好的竞赛。人们都有一种自发的竞争精神,这种精神能激发出积极性来。

    (5)每次给予一点。如果你正在培训人员,或有意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一下子给他们太多的信息不是好办法。

    (6)加强个人关系。因为我们比较容易调动与我们亲近的人的积极性。

    (7)让人尝到成果和收获。看到成果就感到满足,这是许多人前进的动力。

    (8)信赖。我们怎么看一个人,这个人就能对我们起着怎么样的作用。

    (9)在一切能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因素中,领袖人物的带头作用是最重要的。

    (10)把好处作为吸引力。大体上,不管明说也好,暗说也好,人们真正关心的是“这对我有什么好处”。

    (11)把感情作为吸引力。感情的吸引力可以是很强烈的。历史上最伟大的演说家几乎都用过这一招。

    (12)把需要作为吸引力。在所有能调动积极性的因素中,需要是最基本的。

    (13)把能力作为吸引力。人人都喜欢当专家。用一个人的能力来吸引他会给他一种自我价值感。

    (14)用机遇作为吸引力。环境有时能给我们调动别人积极性的机会。

    (15)以忠诚作为吸引力。大多数人会对某些人和事——家庭、公司、国家、社区等——表现出忠诚。

    (16)用信念作为吸引力。最持久的吸引力涉及人的永恒价值观念——信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