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环境影响个性
中国有句成语“橘化成枳”,说的就是桔树生长在淮南,长出来的果实甘甜水分多,而移植到淮北,结出来的果实又苦又涩,人们称之为枳。植物的生长受到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的影响。人虽然不同于植物,但人的性格形成也有同样的道理,也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在印度、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地发现的从小离开人群,和狼、鸡、熊、猴等等动物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没有人的思想、感情、语言和生活习惯,他们的习性和周围的动物一模一样。和狼生活在一起的狼孩,不会发音,只会发出“狼嚎”,吃生肉,晚上活动,白天休息,完全是狼的生活习性。
这些极端的例子告诉我们,人的性格形成和人所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们的生活环境中,社会风气是否开通,社会生活是否活跃,所见所闻是否广阔,他人起什么样的榜样作用等,对一个人的性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一般较淳朴,能吃苦,但不够活跃;在城市长大的孩子一般较活泼、灵敏,但吃苦精神差;在战争、动荡环境中成长的人较坚强、独立;而在“暖房”、安逸的环境下成长的人较娇嫩、依赖。
那么,环境与人的性格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人们所处的社会、所在的地区、周围的人和事、上下左右各方面的关系,各个方面、各种人员对自己的态度等等。总之,凡是环绕在个体周围的一切,都可以称作个体的环境。在我们的周围,有阳光雨露、山川河流、森林草原等等,这些都是自然环境。此外,人还处在一个社会环境之中,是家庭、学校、工厂或机关研究所的一员,与他人发生着一定的关系,这就是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人一生下来就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生存、生活和进行各种活动。因此,环境对于人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包括性格的发展,不可避免地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环境为什么能影响人的性格呢?
首先,在于环境的导向作用。
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总希望得到环境的认同。因此,人们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并不总是完全凭个人的认识和好恶,还要常常考虑到环境的倾向性,用社会价值标准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及意图。如果一个人的某种性格得到环境的好评,他在环境中的自我感觉良好,他就会进一步强化得到环境赞许的性格。相反,如果一个人的某种性格在环境中得不到好评,他就会设法改变这种性格。比如,儿童对来客打招呼得到家长的表扬,他意识到这种礼貌行为是得到环境赞同的,以后他还会出现这样的行为。逐渐地,这种行为被固定在他的行为系统中,成为他的性格特征。这样,环境对人的性格发展,实际上起了一种导向作用,使人有意无意地按环境的要求塑造自己的性格。
第二,在于环境的制约作用。
猛虎处深山,威猛无比,百兽震恐。但放到公园的铁笼之中,时间一长,却变得温驯如猫,摇尾乞食。何以变化如此?就是因为环境的变化,渐渐地制约和磨灭了它的“虎威”。人自然不同于动物,不会完全听环境的摆布而无能为力。但是,环境毕竟还是人们赖以生存和活动的舞台,这就决定了人们的个性发展不可能不受到环境的制约。少年闰土是那样的机灵活泼,但一到中年,竟也变得既迷信又麻木,还变得十分世故起来。促使这种变化的原因,自然也只能去他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寻找,在令人窒息的旧中国环境中衣食得不到解决,为贫困所缠绕,是很难培养出生动活泼的性格来的。所以,个人的性格能反映出他所处的环境特点,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人群的性格能够反映出他们所生存的环境特点。
第三,在于人的自身有着适应环境的内在要求。
无论任何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性格和环境相适应,就感到和谐、协调,产生欢畅的快感。如果性格不能适应所处的环境,就会感到别扭,产生压抑感和束缚感。比如:性格文静,老实稳重的人和喜欢打闹逗乐的人生活在一起,就会看不惯。性格活泼,爱说爱笑的人,如果和沉静严肃的人生活在一起,也会感到不合群。谁愿意老是在这种别扭的精神状态下生活呢?谁都想改变这种局面。因此,当人们感到自己的性格和环境合不来时,就会产生使性格和环境相适应的内在愿望和要求。作为个人来说,当然不能使环境完全适应自己的性格,而只有改变性格使之适应环境。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人们才常常具有迎合环境改变自己性格的倾向。
第四,在于人的心理对环境有反射的本能。
不同的环境,能够引起人们不同的心理反射:处于受欺负的环境,容易激起心理反抗的本能,因而性格往往坚毅好斗;处于亲密融洽的环境中,能引起亲切情感的心理反射,因而性格一般是亲切温柔的;处于顺利环境中的人,容易欢悦自信;而处于逆境的人,容易悲观自卑;处于宁静环境中的人容易安详;处于嘈杂环境的人,容易烦躁。这些都是由于心理对环境的反射本能所引起的。长期处于某一种环境中,这些反射性的本能行为,就会内化成为性格特点,从而影响到人的性格形成与改变。
正是因为环境对性格有这样的影响力,所以从不同环境出来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大的环境,如不同的国家对人有影响,所以,才有了“他是典型的美国人”。小的环境,诸如工作单位、学校、家庭也对人有影响,所以也才有这样的说法:“他是个教师,怪不得他那么谆谆善导”;“他看起来很像某某大学的学生”;“她似乎是个名门淑女,大家闺秀”,等等。这些评论都可以从性格上反映出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反映出环境对性格的影响力。
群体对个性的影响
对个人来说,群体是决定个人行为的具体环境;对社会来说,群体则是社会关系的类似物,是社会关系的特殊模式。个人通过归属各类群体而意识到他归属于社会,他通过参与群体的活动而能参与整个社会生活。同时,群体又是个人满足他的需要、发展他的能力、实现他的价值的领域。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政治法律制度、价值文化是通过一定的群体影响个人的。在这个过程中,群体是调节(加强或削弱)社会对个人影响的传导体。人一生是在各种不同的群体中度过的,不同的群体根据社会指定的任务、社会规范和自己的社会体系中的地位,自身的特殊利益,对其成员有一定的权利和主宰的要求。
每个成员总是自觉不自觉地遵守和履行这些群体规范,并培养和发展参与这些群体活动的能力的。个人随着自己参与群体数量的增加,其个性发展日益全面。美国学者斯莱特认为:没有一个群体能包括整个个人,即包括个人的天性、情感和知觉的任何方面,任何群体都由必须进行的群体功能和执行这些功能的人两方面所构成。一个人不仅是在不同的群体和自己的生活中发挥着许多作用,而且他还只对待定的群体奉献自己的相关的和有价值的那一部分个性,而剩余的许多部分则一概排斥在外。社会越复杂,群体越多,角色越多,在单独的一个角色的定义中所能包括的个人的个性部分就越是有限。同样,个性的独特性也因为社会的复杂性而提高。
群体中的劳动集体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对个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劳动集体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地,而且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精神风貌的缩影。它是一种社会关系的集结点,一种主要的社会细胞,它反映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特点。个人与生产资料的关系集体的分配方式、管理方式、集体成员的关系等状况,反映了社会关系的本质特征。就个人而言,劳动集体是他活动的主要场所,是个人与生活资料的基本领域。同时,不同的职业形成并发展了个人的心理特征,不同的分配、管理方式等形成了不同的行为方式。所以,劳动集体是影响个性发展的最直接、具体、深刻的群体,是个人之间的差异性和个人主体性得到发展表现的最基本的活动场所。
实践活动对个性的影响
实践活动在个性发展中的现实作用表现为,使人的个性在个人的既有素质与社会的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活动的功能表现为,使个人的既有素质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成为个性发展的现实因素。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只有成为活动的一个要素即成为个人活动客体对象时,才能对个性发展起现实作用。社会的环境是以自身的物质、能量、信息对个人起同样作用来影响个性发展的,这种作用是以个人的活动来实现的。而且,个人所处的环境并不都是有利的,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
第八章第四节实践经历练就个性 (2)
个人所处的环境既是客观现实的给予,又是个人自己建构的,否则不能理解在个体相同的环境中的个人为何有不同的活动对象。同时,即使是给予的社会环境,在不同个人那里也有不同的内容和作用方式。在活动与环境对个性发展关系上,美国心理学家斑杜拉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在很大程度上环境只是一种潜能,它只有通过适当的行动才能使这种潜能成为现实,环境并不具有必然会影响个人的固定属性……如果人们不能选择和阅读书籍,那么,这些书籍就不会影响他们。”行为可以部分地决定许多潜在环境影响中哪些能起作用,以及以什么方式起作用,实际的环境取决于他们的行为,行为可能创造出环境条件,并且调节着对环境的影响。
活动还表现为使个人的既有素质与社会环境互为中介而共同作用于个性的发展。个人的既有素质和社会环境均不能各自孤立地影响个性的发展,它们对个性的作用是在中介中共同实现的。一是个人的既有素质必须以社会环境为中介方能影响个性发展。例如个人具有某种特殊的天赋,只有在与此相适应的环境的引导下才能成为个人发展出某种特殊行为能力的动力。二是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必须以个人的既有素质为中介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例如,社会的民主制度为个人参政、议政、管理集体和国家并使个人在政治生活中发展个性提供了条件,但如果个人没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民主意识,这种环境就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无论是个人的既有素质以社会环境为中介,还是社会环境以个人的既有素质为中介,都是在个人的活动中实现的,活动使两者发生现实的相互作用。
活动的不同方式还可丰富人的个性。个人的活动是复杂多样的,但按其形式可分为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其中认识活动按其认识客体的不同层次和属性,可分为感知和思维活动,事实认识、价值认识和审美活动,实践活动按其改造体的内容差异可分为变革自然的生产与科学实践活动,变革社会关系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变革自身的教育、医疗体育等实践活动。
一方面,人的性格受着自身生活和活动的社会条件和环境的制约;另一方面,人又是一个活动的实体,不是外在条件本身,而是人在这种条件下的活动,人与环境的积极相互作用,在性格形成中起着决定作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们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中,一方面改造了自然和社会,另一方面也锻炼和改造了自己。很难设想,一个人不积极参加改革的实践,就会培养出改革所需要的坚强性格。一个人如果仅仅关在房子里搞闭门修养,是无论如何也培养不出时代所需要的那种胸怀远大、高瞻远瞩、气势雄伟、坚强刚毅等优良性格来的。
活动形式在个性发展中的现实作用表现为:
其一,个性发展的水平是个人进行各种不同形式的具体活动的系统合力的结果。
其二,人的个性的差异根源于个人活动形式的差异。如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职业的要求对性格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人长期地从事某种特定的职业,社会要求他反复扮演某种角色,进行和自己职业相应的活动,从而他会相应地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职业对人的性格发展影响很大,科技工作者实事求是善于独立思考,一丝不苟;文艺工作者活泼开朗,富于想象,情感丰富;医务工作者耐心细致、慈善同情等等。
其三,个性发展的水平取决于个人活动形式在结构上的协调水平。虽然各种活动形式对个性发展都是必要的,但由于社会条件和分工的限制,以及个人活动时间、精力的限制,根据条件选择某一种形式作为自己的主要活动,其他为次要活动。使自己的个性在这种活动的主次协调互补中得到发展。
活动的“内化”和“对象化”是个性发展的动力。任何环境因素都不能直接形成人的性格特征,它们必须通过人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活动才能发生作用。每一个人都是他自己个性的工程师。社会的各种影响,首先要为个人接受和理解才能转化为个体的需要和动机,才能推动他去行动。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性格形成的作用,随着年龄增大而日益增强。个体已有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对接受社会影响有决定性的作用。外界因素通过人的活动产生“内化”影响个性。
活动的对象化,就是人有针对的具体的实践活动。这是个性发展的动力。①对象化的活动所需要的手段、方式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个人在掌握和运用某些手段、方式特别是最先进的手段、方式的过程中,使自己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从而使自己的个性不断发展。②对象性活动最能培养和发挥个人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活动客体、活动手段、方式的选择,活动目的、步骤、计划的确定,活动诸环节之间的调节,活动过程的控制,无不需要个人能动性、自主性的参与;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性以及创造性的大小也需由以活动的结果来确证。③活动的成效,是个性发展的重要动力,如活动取得成功,不仅使个人追求的目标变成了现实,需求得到了满足,而且使个人看到了自己的力量,这对提高个人的自尊感和自信心,有着其他方式不可取代的意义。
活动的不同性质影响个性发展程度。人的个性是在社会因素与个体因素相互作用中发展的,而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个人的活动实现的。离开了个人的活动,一方面社会因素不可能积淀在个性结构之中,另一方面个体因素也无法活跃起来并不断完善。从根本上说,任何“现实的个人”都是从事着不同活动的个人,但个人活动的性质有自觉与自发、积极与消极、主动与被动之分。这些不同的性质即使个性结构中“积淀”的社会因素(物质、精神财富等)有广度和深度上的不同,又使个人自身的潜能(体力、脑力等)有运用和发展程度上的不同,从而导致个性发展、完善程度的不同。因此,个人活动的不同性质,决定了不同的个性发展水平。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社会关系的性质、社会交往程度等从宏观上决定了个人活动的性质,由此形成不同历史阶段和同一历史阶段中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的个性的不同发展水平;而以个体素质为基础的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觉与自发、主动与被动、积极与消极的不同性质,则在微观上决定了个性发展的程度。
在个性形成过程中,个人必须选择。选择是形成个性的前提,没有选择,意味着个人只有服从、接受,那就只有千篇一律,而不存在个性。正因为在同一种文化背景和社会关系下,不同的个人有选择的自由,即他们对活动的方向、活动方式、交往形式、价值目标等等,都需要自由选择,才有个性的形成。由于选择的结果,使处于相同环境下的个体,无论在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还是行动方式、交往方式和行为举止等方面都有差异。
人的个性既受到特定社会环境和文化模式的制约,又不断地突破这些制约,偏离某种方式。由于各个个体的接受和采纳程度不同,偏离、超越的程度也不同,故才有同一社会环境、文化模式中的千姿百态的个性存在。
经历影响性格
生活经历即个人的全部生活史,是个人以往的全部活动、实践、工作、生活、环境、遭遇等等的总和,对形成人的思想、认识、人生观极为重要。同时,也是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列宁曾经说过:“实际生活是最好的教师。”
人们往往就是从他自己所经历的生活事件中去认识世界、探索人生的。因此,个体的人从自己所经历的实际生活中所得来的印象,常常比从教科书中得来的印象更为深刻。某些生活事件过去了,可是这些事件留给人们的印象却不会随着而消逝,而是在人们的思想、认识以至性格上留下深深的印记。不同的生活经历,塑造着人们不同的个性。具有长期军人生涯的人,性格一般是严整、严肃、果断、正规的。而长期过着演员生涯的人,性格却往往活泼、好动、幽默而散漫。《水浒》中李逵粗犷豪放,柴进文质彬彬,这和他们不同的个人生活经历有着很大关系。
小说《牛虻》中青年时期的亚瑟,“长长的睫毛”,“纤细的手脚”,“静静地坐在那儿,人家准会当他是一个女扮男装的姑娘”。他的性格和他的思想也像他的容貌一样天真、稚弱,“只要把他手里的放大镜换成一个十字架,把他身上的短衫短裤换成罗马人的大法衣,就可以画出一个完完全全的形神毕肖的早期基督徒来”。然而,十三年后,成年时期的牛虻却判若两人,他“目光锐利,脸孔黝黑,脸上有一道可怕的刀伤,简直像一团永远喷发不完的烈火”。而他的性格正像琼玛说的那样,“那种沉着的顽强性差不多是无穷无尽的”。前后比较一下,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变化呀!这个变化就是牛虻历经艰辛的生活和长期革命斗争所磨炼的结果。
不同的个人经历塑造着不同的性格,生活经历是性格修养中不能忽视的因素。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