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秦汉治国思想新考-谶、纬神学在政治上的作用与后果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谶、是在战国秦汉时引起人的注意的。从秦朝开始到西汉中期,谶成了方士等一些人谋取高官厚禄的工具。从西汉后期开始,在董仲舒思想影响下,谶、纬就成了一些人夺取政权改变其政治地位的工具。到东汉章帝时,在白虎观会义上谶、纬被列为国家的指导思想。从东汉初开始,一些人就公开反对谶、纬。从曹魏开始统治者就不断禁止谶纬;到隋炀帝就下令焚毁谶、纬之类的书籍,谶、纬遭到的历史性的失败。

    一、谶语作用的变化与发展:

    上引《四库全书总目》所说:“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这句话是对“谶”下的一个定义。有的人借谶语进行的活动,可分以下两个阶段:

    1、从秦朝开始,到西汉中期汉武帝为止,是方士利用“谶”进行活动的阶段: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方士燕人卢生对秦始皇说:“亡秦者胡也”。秦始皇听后,同年发兵三十万,北击匈奴,“略取河南地”。由于战国时匈奴与赵国的分界线在黄河以北的阴山山脈一带,后来匈奴占据了黄河以南一些地区,所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北击匈奴。后来,汉代人作注说,方士卢生所说的“胡”指的是“胡亥,秦二世”,1以此讥讽秦始皇把“胡”字代表什么搞错了。这种指责是不对的。因为卢生与秦始皇说话时,当时胡亥根本就没有当皇帝的条件,那时卢生也根本不知道后来胡亥能害死公子扶苏,能篡夺皇权,作了秦二世。所以说卢生与秦始皇谈话时所说的“胡”,指的就是秦二世胡亥,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样的事情,应当是在秦朝灭亡以后,人们编造出来的一个笑话。

    汉武帝与方士打交道是很多的。他遇到的第一个方士是李少君,李少君说他懂得如何求长生不老,很受武帝的重视。他对武帝说:“祭祠灶神则可获奇物,有此奇物可使丹沙化为黄金,再用黄金治成饮食器物则可延年益寿,益寿则海中蓬莱仙人可见,见了仙人进行封禅大典则长生不死,黄帝就是如此。”又说:“臣曾游海上,见仙人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是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李少君说得这段话都是欺骗人的。但汉武帝当时是看不出这一点。于是,武帝就亲自祭祠灶神,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一类的人。从事化丹沙等药为黄金的事情。但不久,方士李少君病死。武帝就令人继续研究他的遗方,访求安期生一类的仙人。虽无结果,但燕、齐方士一类的人却纷纷到汉朝廷谈求神仙一类的事情。

    武帝见的另一位方士为齐人少翁,元狩四年(前119)见武帝,据说他能通神鬼,被武帝封为文成将军,赏赐很多。他对武帝说:“想与神通,宫室被服要像神,否则神不降临”。武帝制作了有云气的车子,建了甘泉宫,画了天、地、太一诸神鬼,少翁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用的一切办法都无效,神仙始终没有降临。少翁又以帛书让牛吃到肚子里,却佯装不知,又说:这牛腹中有奇异。杀牛,取帛书,上面写的“甚怪”,这可能就是他写的“谶”语。天子认识写字者的笔迹,“问其人,果是伪书,于是诛文成将军”。后隐秘其事。

    元鼎四年(前113),武帝又见了一位方士,名栾大,与文成将军同师,原在胶东王府主管方药。栾大敢说大话,对武帝说:“臣常往来海中,见安期、羡门(古仙人)之属”。又说:“臣之师曰:‘黄金可成,而河决可塞,不死之药可得,仙人可致也。’”栾大极受宠,数月之间佩带了天道将军等六额大印,武帝还把卫皇后的长女嫁给了他,贵宠震天下。元鼎五年(前112)秋,栾大到泰山去祭祀。武帝派人去察验,什么也未见到。栾大胡说见到了他的老师,老师的秘方用完了,没有应验。武帝发现他是个大骗子,遂诛杀了栾大与他的推荐者乐成侯丁义。对此,王船山给了很高的评价,他说:“丁义既诛,大臣弗敢荐方士者,畏诛而自不敢尝试也。义诛,而公孙卿(方士)之宠不复如文成、五利之显赫。其后,求仙之志亦息矣,无有从谀之者也。故刑赏明而奸人收敛。武帝淫侈无度而终不亡,赖此也夫。”

    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说:“而方士之候祠神人,入海求蓬莱,终无有验。而公孙卿之候神者,犹以大人之迹为解,无有效。”到武帝去世的前两年,即武帝征和四年(前89),臣下请求“罢斥”方士。武帝接受了这一意见,“于是悉罢诸方士候神人者”,此后就见不到方士在朝廷中的活动了。

    方士的特点就是骗人,从秦始皇开始到汉武帝为止,所遇到的方士没有不骗人的。秦代与始皇帝打交道方士有齐人徐福、卢生、侯生、石生等人,这些人都是引导始皇帝长生不老,为此要花费巨额钱财。汉文帝遇到的方士是赵人新垣平,是个诈骗犯,后被文帝处死。与汉武帝打交道的方士主要有李少君、少翁、栾大、公孙卿等人。这些人无一不是大骗子。这些人的被揭露、或被处死,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历史的一个进步。

    2、西汉中期始,“谶”成了利用天(上帝)达到个人目的工具:这是董仲舒天人感应说所导致的结果。董在《举贤良对策》中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在董看来,天(上帝)是有“喜怒哀乐”、有感情、有意志的神,能决定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董又说:“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这就是说,天命要求,治国只能用德教,而不能用刑罚,用刑罚就是违背天意。

    汉昭帝时,董仲舒的再传弟子眭弘说泰山有大石自立、上林苑枯柳复生,是有“匹夫当为天子”的征兆。眭弘还说:“先师董仲舒有言,虽有继体守文之君,不害圣人之受命。”他上书要求汉朝皇帝应“求索贤人,禅以帝位”。并要求汉帝“自封百里,……以承顺天命。”汉朝朝廷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眭弘及同伙皆“伏诛”。

    在汉宣帝时,作为太子(后为元帝),提出了治国应当“纯任德教”,反对宣帝的所说的“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这实际上是用董仲舒的思想反对宣帝的治国思想。宣帝无耐而又感叹地说:“乱我家者,太子也!”果然,汉元帝即位后,“纯任德教”。从而使汉朝政权为外戚王氏所篡夺。这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纯任德教”、“不任刑罚”导致了外戚王氏专政:汉武帝晚年,要立年八岁的钩弋夫人子为太子,为避免汉初吕后专权的复辙再次发生,所以先处死了其母钩弋夫人,而后立太子为昭帝。汉元帝是位要“纯任德教”、反对“用刑罚”的皇帝。元帝一生,与皇后王政君没有感情,但太子(后来的成帝)为其所生。王皇后之父生了四女、八男,所以是个大家族。元帝临死前,自认为已经安排好太子当皇帝的后事,但对王皇后这个大家族不作安排。结果成帝即位,就封其舅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王皇后为皇太后。并把原来封的成帝许皇后之父许嘉等辅政大臣通通罢除、对有不同意见者如丞相王商则陷害致死、对反对者如司隶校尉王章等则惨死狱中。而对王氏兄弟犯重罪的也不受惩罚,而且一个个地交替掌权辅政,使汉朝的天下成了王太后家族的天下。这就是所谓不用“刑罚”造成的恶果。

    其二,外戚王氏专权导致成帝皇后及嫔妃、宫女所生子女丢失:成帝许皇后当太子妃时“有一男,失之。”当皇后,“复生一女,失之”。成帝即位时班婕妤“有男,数月而丢”。

    宫女曹宫是位给皇后讲史、诗的宫女,元延元年十月为成帝产一子。成帝执意不要所生的孩子,孩子被埋掉,生母曹宫也自缢而死。元延二年十一月,许美人生一子,也被埋掉。

    总之,成帝一生了共生了四男一女,全部丢失,丢失后没有人去寻找,其丢失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十分明显,丢失的原因就是主管后宫的皇太后王政君所造成的。成帝当皇帝,后宫归皇太后王政君管辖,所以许皇后丢失一子、一女与班婕妤所生一子丢失,应由王政君直接负责。许皇后本人就是王政君以莫许有的罪名处死的。所以,成帝时,王政君统治的后宫,是极其腐败与黑暗的。

    至于曹宫与许美人所生两个男孩的丢失,据说是因为成帝向赵飞燕姐妹许了愿,赵氏姐妹生了孩子,成帝就传帝位给其子。所以赵飞燕姐妹就严防其她嫔妃等再生孩子,如果生了孩子,赵飞燕就没完没了的闹,闹到成帝把孩子埋掉为至。对这种情况,皇太后从来没有过问过。由于赵飞燕姐妹不能生孩子,所以,最后成帝无子女。皇帝没有儿子,这为王氏家族篡夺汉朝政权创造的一个有利的条件。

    其三,王莽利用天降的符命,即天命篡夺汉朝政权:成帝绥和二年(前7年),汉成帝死。其后,王莽加速了篡夺汉朝政权的步伐,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王莽令西南益州的越裳氏“献白雉”,以此作为天降的祥瑞,加封王莽二县“户二万八千”,“功如萧相国”,“号曰:安汉公”。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有人奏京师武功长浚井得白石,上有文曰:“告安汉公为皇帝”。这就是天降的符命,就是预见未来的谶语。王太后下诏说:“为皇帝者,乃摄行皇帝之事也。”这一年,平帝死。年号改为居摄。居摄三年(公元8年),这年符命大作,齐郡、巴郡、扶风、广汉均有。宗室广饶侯刘京上书说:“摄皇帝当为真”。臣下的意见也说:“天下奏言事,毋言‘摄’。”奏可。这样,王莽就篡夺了汉朝的江山。王莽当皇帝后,国号为新,第一个年号为建国。

    王莽虽能借天命当了皇帝,但他却无法缓和各种矛盾。王莽所下达的一些法令,只能进一步激化矛盾。如: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下达命令说:“诸侯王之号皆称公”;始建国二年二月又下令:“汉诸侯王为公者,悉上玺绶为民。”这样使汉代封的诸侯王侯,极为不满,纷纷起来武装反抗。对待少数民族,王莽在始建国元年下达的命令中说:“四夷僭号称王者皆更为侯”,次年冬十二月又称匈奴单于为“降奴服于”,促使汉、匈边境大开战端。同样,新莽政权在西域、西南夷也逼反了当地的少数民族,从而发生战争。

    在土地问题上,王莽在始建国元年宣布天下田为“王田”,不准买卖。男口田满一井(九百亩),分余田给邻里乡党。到始建国四年又下令,允许买卖王田分给庶民。这两个法令前后矛盾,后者否定了前者。王莽又四次改变货币制度,品种复杂,换算极不合理。使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自诸侯卿大夫至于庶民,抵罪者不可胜数”。所以,不久就爆发了各个阶层都参加的农民起义。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秋,遣五威将军王奇等十二人班符命四十二篇于天下。”以此表示,王莽是天命所归的真龙天子。王莽称帝后至新地皇四年(公元23年),王莽被杀,新莽政权亡!新莽政权共存在十四年零九个月。

    汉代所以亡于外戚,思想上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有关系。元帝“纯任德教”,不用“刑罚”,都是董提出的。结果使外戚王氏篡夺了政权。成帝昏溃无能,任外戚王氏诛杀忠于汉朝的臣下。导致王莽篡夺了汉朝江山。西汉后期董仲舒的理论所起作用,可从中看出。

    二、纬书的内容、及其作用:

    纬书是打着孔子的名誉注释经书的书,但它主要是以神学迷信思想注释的。其内容可从以下方面加以说明。

    1、以神学迷信思想神化孔子与经书:如春秋纬《演孔图》说:孔子母与黑帝“梦交”生孔子。论语纬《撰考谶》载:孔子母“感黑龙之精生仲尼”。孝经纬《援神契》卷下载:“孔子黑龙之精不合代周家木德”,意思说孔子不能直接代周称帝。春秋纬《汉含孽》又说:孔子作《春秋》是“为汉制法”。这样,极力宣扬孔子不仅是龙种,而且是能管后世事情的神仙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孝经纬《右契》载孔子拜任汉朝皇帝的事情。内云:

    “孔子作《春秋》、制《孝经》既成,使七十二弟子向北辰磬折而立,使曾子抱《河》、《洛》事北向。孔子簪缥笔、衣绛单衣,向北辰而拜,告备于天曰:“《孝经》四卷、《春秋》、《河》、《洛》凡八十一卷,谨已备。”天乃洪鬰起白雾摩地,赤虹自上下,化为黄玉,长三尺,上有刻文,孔子跪拜而读子曰:“宝文出,刘季握,卯金刀,在轸北,字禾(当为季)字,天下服。”

    从以上文意可以看出:孔子成了天神,所以孔子能授于刘季宝书,这个宝书就是天降的符命。由此刘季就当了上天认可的皇帝。《史记》卷8《高祖本纪》载:“高祖,……姓刘氏,字季。”

    《汉书·高帝纪》载注引荀悦曰:高祖“讳邦,字季。”所以,刘季就是汉高祖刘邦。

    在解释经书方面,纬书主要是以神学思想解释经书,这样下去就会使儒家经学神学化、宗教化。如尚书纬《璇玑玲》载:“尚书篇题号:尚者,上也。书者,如也。上天垂文象,布节度。书,如天行也。”又说:“书,务以天言之。”“因而谓之书加尚以尊之。”这就是说,《尚书》如天的运行一样,并且还要“以天言之”。所以,《尚书》说的话,就是天意。

    再如诗纬《含神雾》说:“诗者,天地之心,君祖之德,百福之宗,万物之户也。刻之玉版,藏之金府。集微揆著(著述),上统元皇,下序四始,罗列五际。……著王有天下也。诗者持也。”这是说,《诗经》所表达的是“天地之心,君祖之德,百福之宗”等等。关于四始,据郑玄说:风、小雅、大雅、颂四者为王道兴衰之所由始,故称四始。关于五际:汉初诗有齐鲁韩三家,齐诗附会阴阳五行说,认为当卯、酉、午、戍、亥阴阳终始际会之年时,政治上会发生重大变化,这显然是阴阳家神学迷信思想的影响。

    春秋纬《设题辞》说:“礼者,所以设容,明天地之体也。仰以信,进退以度。”“礼者,体也。人情有哀乐,五行有兴灭。故立乡音酒礼,始终之哀,婚姻之宜,朝聘之表,尊卑有序,上下有体。王者行礼,得天中和。礼得则天下咸得厥宜,阴阳滋液,万物调,四时和。动静常用,不可须臾惰也。”礼纬《稽命征》说:“礼之动摇也,与天地同气,四时合信,阴阳为符,日月为明,上下和洽,则物兽如其性命。”总之,礼虽然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它和天地、阴阳、四时、进退、上下、尊卑都紧密地连系在一起,所以要特别注意。

    乐纬《叶图征》说:“夫圣人之作乐,不可以自娱也,所以观得失之效者也。故圣人不取于一人,必从八能之士(指通八音之人)。故撞钟者当知钟,击鼓者当知鼓,吹管者当知管,吹竽者当知竽,击磬者当知磬,鼓琴者当知琴。故八士曰:或调阴阳,或调五行,或调盛衰,或调律历,或调五音。与天地神明合德者,则七始八气各得其宜也。”这里的“七始”不知指何而言,这里八气当指通音律的八音之人。乐纬《动声仪》说:“圣王知极盛时衰,暑极则寒,乐极则哀,是以日中则昃,月盈则蚀,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制礼作乐者,所以改世俗,致祥风,和雨露,为万姓获福,于皇天者也。”这一段主要讲圣王制礼作乐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从“皇天”那里“为万姓获福”。

    三、河图、洛书的作用与白虎观会议:

    图、洛讲受符命的问题;白虎观会议则规定谶、纬是东汉时期国家的指导思想。

    1、河图与洛书思想与作用试析:河图、洛书,是关于关于《周易》本原的传说。《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东汉末郑玄认为这是帝王圣者“受命之瑞”。河图在传说中,说伏羲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氏据其图、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关于《洛书》,还有与大禹治水有关的传说,《尚书?洪范篇》载:“天乃锡(赐)禹洪范九畴(种类)”,即天把九类大法赐给了禹。这九类大法就是“洛书”。关于河图、洛书的卷数为多少,分歧大。现在有的学者考证认为《河图》为九篇,《洛书》为六篇。另外,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尚书?洪范篇》一文中有六十五个字,即《洛书》的本文。

    河图、洛书在政治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孔子在《论语?子罕篇》曾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尚书纬《璇璣铃》说:河图“天地帝王终始存亡之期”。尚书讳《考灵曜》也说:河图“天地帝王终始存亡之期”。在这种情况下,河图、洛书虽然也属谶纬一类,但却是关于一个王朝兴衰存亡的大事。

    春秋纬《运斗枢》载舜接受河图的情况:

    舜以太尉受号为天子,五年二月,东巡狩……与三公诸侯临观河、洛,有黄龙五采,负图出,置舜前,……图一黄金为匣,如柜,长三尺,广八寸,厚一寸。四合而有户,白玉检,黄金绳,芝为泥,封两端。章曰:“天皇帝符玺”五字。广葇各三寸,深四分,鸟文。舜与大司空禹……等三十人集发图。……中有七十二帝地形之制。

    这里所说《河图》当为皇帝的印章,即天给皇帝“符玺”,“符”为表示天命符命;玺即为代表天命的印章。装印章的为黄金作的匣子,及其长、广(宽)、厚的尺寸;以及印章的广葇各三寸、大小、以及深浅、文字等。

    论语《比考谶》也谈了尧、舜时《河图》出世的状况。其内容为:

    仲尼曰:吾闻帝尧率舜等,游首山,观河渚,乃有五老游河渚。一老曰:河图将来,告帝期。二老曰:河图将来,告帝谋。三老曰:河图将来,告帝书。四老曰:河图将来,告帝图。五老曰:河图将来,告帝符。有顷,赤龙衔玉苞,舒图刻版,题命可卷,金泥玉绳,封盛书,咸曰:知我者重童也。五老乃为流星上入昂。黄姚视之,龙没图在。尧等共发曰:帝当枢百,则禅于虞(虞舜)。尧喂然曰:咨汝舜,天之历数在汝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这里有五老游河渚(河渚,河中的小岛)之说,说明五老参与了《河图》到来的有关事情。

    “赤龙衔玉苞”到来后,“龙没图在”,就是说龙走了,留下了《河图》。这时尧等都共同认为:尧的任期百年已到,应禅让于虞舜。于是尧就把帝位传给了舜。

    根据历史记载,王莽是通过谶语所代表的天命,而篡夺了汉朝政权的。王莽末,农民起义后,一些人借图谶,称天子,如新地皇四年(公元23年),新市、平林将领立汉宗世刘玄称帝,年号更始。远在蜀地的公孙述也当了皇帝。而刘秀则通过《河图》、《洛书》“谶记”为当天子作准备。光武建武元年(公元25),听臣下之言,奉《赤伏符》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所谓“四七”,是说从高祖至光武初起为二百二十八年;所谓火,是说汉火德,故火为主。时群臣奏说:“受命之符,人应为大,……今上无天子,海内淆乱,符瑞之应,昭然若闻,宜荅天神,以塞群望。”这样刘秀就于这年六月即帝位,改元建武,是为光武帝。东汉始此。

    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群臣要求封禅泰山,不许。光武三十二年,这年改年号为中元元年。这年正月,光武帝读《河图?会昌符》,曰:“赤刘之九,会命岱宗。不慎克用,何益于承。诚善用之,奸伪不萌。”光武帝受汉武帝到泰山封禅的启示,决定封禅。这年二月,光武帝与随从的臣下到泰山进行了隆重的封禅大典。并有孔子之后与十二蕃王助祭,祭祀时回顾了《河图?赤伏符》、《河图·会昌符》,《会昌符》的最后几句是:“汉大兴之,道在九世之王。封于泰山,刻石著纪,禅于梁父,退省考五”。《河图?提留予》曰:“九世之帝,方明圣,持衡拒,九州平,天下予。”《洛书·甄曜度》曰:“赤三德,昌九世,会修符,合帝际,免刻封。”等等。其后又说:“皇帝唯慎河图、洛书正文,……以承灵瑞,以为兆民,永兹一宇,垂于后昆。百寮从臣,郡守师尹,咸蒙祉福,永用无极。”等等。

    光武帝通过“谶记”与《河图》、《洛书》等符命即位为皇帝,并到泰山封禅。这对建立东汉、巩固统治是有积极作用的。到了汉章帝,则主持召开白虎观会议,会议的记录,由班固整理、编成《白虎通》一书,使谶、纬成了国家的指导思想。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董仲舒天人感应说的影响下,《白虎通》一书极力宣扬天(上帝)决定一切。如说:

    “天子者,爵称也。爵所以称天子何?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故《援神契》曰:“天覆地载,谓之天子。”《钩命决》曰:“天子,爵称也”。

    “王者所以祭天何?缘事父以事天也。祭天必以祖配何?自内出者,无匹不行;自外至者,无主不止。故推其始祖,配以宾主,顺天意也。”

    “王者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报告之意也。始受命之日,改制应天。天下太平成功,封禅以告太平也。”

    上述这三段话,说明帝王的一切都按“天”(上帝)的意图行事,因为天是帝王之父,所以天让帝王作什么,帝王就得作什么。帝王所以要祭天就是因为“事父以事天”,祭天时,必以祖上相配与“宾主”相配,目的就是要“顺天意”。“易姓而起”的帝王为什么要封禅泰山呢?就是为了“改制应天”,也是为了向天报告“天下太平成功”。这是其一。

    其二,《白虎通》会议使谶、纬成了国家的指导思想:《白虎通疏证》卷一载:“天子者,爵称也”。以下引易纬《乾凿度》说:“孔子曰:易有君人五号:[i]帝者,天称也;王者,美行也;天子者,爵号也;大君者,兴盛行异也;[2]大人者,圣明德备也。”“古《周礼》说,天子无爵。”《白虎通》赞成的是:天子,有爵号。所以非常重视易纬《乾凿度》“天子有爵”的论断。又载曰:“爵所以称天子何?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又引:易纬《乾凿度》说:“天子者,继天理物,改一统各得其宜,父天母地,以养万民,至尊之号也。”其后,《白虎通疏证》卷一又载:“故《援神契》曰:“天覆地载,谓之天子。”《钩命决》曰:“天子,爵称也。”而《援神契》、《钩命决》则为《孝经纬》的篇名。这样,势必形成以纬书论证纬书为正确。这样的论证,实际上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一种社会形态出现后,出于对社会发展与稳定的考虑,不可避免地要对社会各个界层在政治、经济、思想、道德等各方面提出要求,这是必要的。《白虎通》就是东汉章帝时出现的这样一部著作,代表了封建时代的需要。然而,打着虚构的、骗人的神学招牌为少数争夺统治权的人服务,时间长了却是难于行通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