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精神-做一个永不过时的专业人士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尽最大可能挖掘自身潜力

    有专业精神的智者善于尽可能挖掘自身的潜力,而不具备专业精神的愚者只能会按部就班,埋头苦干,业绩平平。

    潜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潜在的能力,包括智者和愚者,而当这种能力被激发出来时,常常出人意料。在工作中要尽可能爆发自身的潜力,让你走上辉煌的一页。

    大多数人的志气和才能都深深地潜伏着,要靠外界的东西来激发它。智者之所以为智,是因为他们善于通过外界的条件把自身的潜力激发出来,创造出更大的成就;愚者之所以愚,是因为他们只懂得埋头苦干,而不知道将自身的潜力激发出来,其固有的才能变得迟钝并失去了它的力量。我们所能做到的,只是以人为的方式去激发它,以获得这种力量,为我所用——就像在核裂变化过程那样,用中子去冲击原子核,从而释放出内在的能量。

    那么,在一个员工的职业追求中,又能以何种方式去释放出这种自身的潜力,借助它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呢?

    美国人笛福森,45岁以前一直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银行小职员。周围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毫无创造才能的庸人,连他自己也看不起自己。然而,就在45岁生日那天,他受到报上登载故事的鼓励,遂立下大志,决心成为大企业家,从此,他前后判若两人,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和顽强毅力,破除无所作为的思想,潜心研究企业管理,终于成为一个颇有名望的大企业家。

    深入思考这个故事,就可以非常明确地肯定,45岁之前,笛福森的潜力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

    同时也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只要肯于挖掘,任何人的潜力都是无穷的!

    许多时候,我们都会听到有人抱怨“人才被社会埋没了”,但是仔细思考,是那个所谓的人才缺乏信心和勇气、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自我埋没!适当的时候给自己某些特殊的有益的暗示,让自己对事业多一份信心,多一点勇气,多一些胆略和毅力,就有希望使自己的潜能从休眠状态下苏醒,发挥无穷的力量,创造成功。

    当然,发挥潜力,需要抓住机遇,当机立断;需要有的放矢,躬身实践。就好比象棋中的过河卒,它知道自己没有了退路,才会一往无前地去往前冲,去拼搏。人也一样,正如电视里报道的许多下岗再就业明星们那样,没有了赖以生存的固定工资收入,上有老,下有小,那么,为了生存、为了家庭的未来和希望、为了孩子,谁都会下决心闯一闯的,这一闯也就真的闯出了一片属于他们自己的新天地。

    一个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了几十年的人,只要他(她)自己不消沉,是没有能够阻挡他发展自己事业的东西的。但他的潜能只有自己发现,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和挫折是很正常的,关键要以平常心来对待它,否则是很难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职场之路的。

    发掘潜能,创造自我,如慢火煲汤,越是经久,越是味佳。如果把自己当作一锅正在为自己煲的汤,每一秒钟的小火,都会让你迸发出细微的变化;越久弥坚,自然释放无穷的潜力!

    不要成为心理上的奴隶

    大多数人认为自己在公司里受到老板和上司的压榨和奴役,事实上并非如此,真正压榨和奴役他的不是老板和上司,而是他自己。这些人整天抱怨,说自己像一个奴隶一样被人役使,他的内心就渐渐产生了这种低人一等的心态,真正变成了一个奴隶。

    用你的专业精神来消除这种心态很简单,就是不断地战胜自己,不要自己奴役自己。

    要时时反省自我,敢于正视自己的心灵,不要对自己放宽要求。你一定会发现,你的心里隐藏着许多猥琐的思想和欲望,和不加思考就顺从的习惯或者行为。

    要勇于改正这些缺点,不要再做自己的奴隶,一旦战胜自我,你便能克服所有的逆境,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就没有人能奴役你了。

    努力摆脱自私与狭隘的思想,去追求无私和永恒的境界。摆脱自己是受害者的错觉,试着去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就会进一步认识到,伤害自己的其实就是你自己。

    已退休的哈利先生回忆道:“乔治先生和我一起进入公司,但是他很上进,节节攀升,我却不然。我在公司领到的薪水最高不过7250美元,而乔治先生却是我的10倍,还不包括种种红利以及其他福利在内。每当我想起这件事,我总是认为乔治先生并没有比我聪明多少,他只是不怕吃苦,经得起磨炼,能完全投入工作,而我没有做到这一点。”

    “公司内外有很多机会,我都可能获得晋升的,例如我在公司呆了5年后,有一次公司要我到南方去掌管分公司,但是我自己因为感到无能为力而拒绝了,每次当这种绝好的机会到来时,我总是找一些借口来推托。现在,我退休了,一切都已经过去了,我什么也没有得到,真是往事不堪回首。”

    哈利先生像无数人一样,把自己判入终身的心理奴隶的牢笼之中。这种奴隶并不限于某一种类型的工作:在办公室中、在商店里、在农场上,以及每一个地方,我们都发现这种奴隶存在。

    这些现代的奴隶身份都是他们自己选择的,而不是其他人强迫的。他们之所以会选择当奴隶,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获得解脱,获得自由。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让别人掌握、控制着,扮演着“心理奴隶”的角色,他们从事自己憎恶的工作,生活在自己不喜欢的环境里,做着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

    下面是总结“心理奴隶”大致包括的五种类型以及防治方法。

    第一:“别人怎样想”的奴隶。

    这种“心理奴隶”最普通,对创造力和人格最具有破坏性,多见于心理不成熟的人。“我多说话,别人就会认为我爱出风头”、“我做那件事,别人会嘲笑我”……这种“别人”式的想法使之成为“别人”思维的奴隶。大部分这种“心理奴隶”还会去倾听不够资格的人的忠告,这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创造力。

    对策:①如果你在模仿他人之后能感觉到快乐,不妨尽力去模仿,否则,你就应该按自己的方式去生活;②理智地面对别人的另眼相看、批评指责,因为职位越高,被人当作闲谈对象的机会也越多,被批评的机会也越多;③与敢作敢为、乐于助人、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

    第二:“注定失败”的奴隶。

    这种类型的“心理奴隶”缺乏自我意识,认为自己很渺小,无法真正看清自己。他们经常抱怨“我没有好机会”、“我将会失败”、“周围的人都在跟我作对”、“领导没有看重我”……其实,思考本身就能左右事情发展,当一个人想要怎样时,他就真会变成那样。

    对策:①经常使用良好的、积极的、建设性的语汇暗示自己,就会增强自信心,平时尽量从“为什么能做到”方面着想,而不要围绕“为什么无法做到”打转;②脑子里经常想着“我将要成功”、“我是一位胜利者”,这会增强必胜的信念;③努力寻找各种“有助于成功”的方法。

    第三:“为时太晚”的奴隶。

    这种“心理奴隶”通常认为在某一年龄阶段时就应当做某事情。比如有的认为自己错过了一个很好的机会,现在进退维谷、骑虎难下,只得听天由命。有的认为自己26岁已经太大了,无法再进大学深造,有的认为自己40岁了,无法再婚。

    对策:①不要理会年龄的限制,并从生活中寻找鲜活的榜样;②不能苟且偷安,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向着自己的理想努力。

    第四:“安全感”的奴隶。

    许多人宁愿吃“大锅饭”也不愿改革,这就是典型的“安全感”奴隶。缺乏想象能力是“安全感”奴隶共同的心理特征。其实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生存、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奋斗、不断消除不安全感的过程。

    对策:①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②因为有风险才会有攀登,有困难才会有突破,有压力才会有奋起,有风浪才会有搏击,因此要学会面对种种困难和罕见、未知的事物。

    第五:“过去错误”的奴隶。

    心灵被过去的失败创伤所控制,害怕任何新的尝试是其主要特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他们因失败而灰心丧气,不懂得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过去错误”的奴隶会损害人的探索能力,让人裹足不前。

    对策:①将失败看成一种投资,就不觉得是损失了;②如果能及时觉察出错误,那根本就不能算是错误。

    不要成为心理上的奴隶,要善于寻找奴役自己的是什么,要勇于战胜自己,让自己成为真正的专业人士,成为业界的强者。

    让别人适应你不如你去适应别人

    每个人都想拥有好的生活,每个人都希望地球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转,但谁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可是在很多事情上,很多人都不能分清这种浅显的是是非非,总是希望别人,甚至是周边的环境来适应自己,却不知道主动去适应别人和周边的环境。

    具有专业精神的人能感动自己、征服自己,甚至会改变自己,这就意味着他有力量战胜一切的挫折、痛苦和不幸。而缺乏专业精神的人则相反,虽然在很多时候,能感动自己,却不能征服自己,改变自己,而是让自己生活在一种持续的不适应中,把原本应该主动的生活变成一种被动的接收,快乐自然而然也就不存在了。

    一个人能真正地改变自己,意味着他们理智的胜利;如果能感动自己,就意味着自己心灵的升华;并且,能够征服自己,则是意味着人生的成熟。

    曾经有一个国王统治着一个很富足的国家。

    一天,他徒步来到一个较远的地方视察工作。在返回宫殿的时候,国王感到他的脚疼痛万分,因为这毕竟是他第一次步行出远门。而且所行之路崎岖不平,沙石遍地,于是国王下令将他要去的道路上统统铺上皮革。尽管这需要成千上万张牛皮,花费大量的资金。

    智囊团的一位谋士斗胆向国王建议道:“英明无比的国王陛下,没有必要花那么多无谓的冤枉钱啊,您只需割下一小块牛皮,包着您尊贵的龙足,就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了嘛。”

    国王惊讶不已,很快就接纳了谋士的建议:为自己制作了一双“牛皮鞋”。

    这就是最经典的“改变自己”的例子,假如要让外界来适应你,而不是你去适应外界,那么你要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结果还不一定是最好的,就如同这个故事中的国王一样,总想着把崎岖不平的道路统统铺上皮革,却不曾想到这得浪费多少资金,说不定还不能完全达到国王的要求;但是如果在国王的脚上套上一双“牛皮鞋”,那结果可就是大不一样了。

    要让自己来适应外界也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毕竟每个人从小到大都养成了自己所谓的个性。即便是个性和社会的冲突每天都会发生,但还是不容易被社会这个大熔炉给熔化。然而聪明的人善于通过他人的镜子、现实的镜子或者是历史的镜子来剖析自己、调整自己,并最终完善自己。

    那么到底要怎么样才能做到去适应呢?

    第一:写下自我认定。

    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要想改变自己就得先明白,什么是你的优点,什么是你的缺点,给自己一个清晰的自我认定。在这个自我认定中,得有自己塑造成什么样子的希望。其中要包括哪些条件,并且要很清楚到底哪些人的身上拥有这个条件。比如说该怎样地待人接物,该怎样地在公共场合表现自己,最重要的是你所效仿的那个人是不是你可以效仿的榜样。

    另外,这个自我认定中,不要因为追求一时的时尚潮流,而把自己原本的优秀品质给丢弃,因为我们所要改变的是自己的缺点,而不是全部,要正确的选择你要适应的对象。

    第二:下定决心。

    决心是最终结果好坏的重要保障。有时候往往因为决心不足,而使得改变没有彻底地完成,最终把自己变成一个“四不像”。如果你想拓展自己的人生,那么从此刻开始,你就得下定决心朝你想要的那个方向前进。

    第三:列出行动方案。

    有了目标,有了决心,下一步就是尽快列出你的行动方案,好使自己能跟最新的人生角色相吻合。在列行动方案的时候,一定要牢记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之后根据目标来确定要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因为有的朋友能强化你的自我认定,而有的朋友却只能让你打退堂鼓。

    第四:让别人知道你的自我认定。

    既然这一切都准备好了,最后一步就是尽可能让周围人知道你的自我认定。这样有两点好处,第一点是借助周围人的力量来帮你监督,使你能更加努力地向最后目标前进。第二点是以众人的眼光来评价你的自我认定。这样,如果有什么不足之处,可以随时改正,以便最终有一个比较完美的自我。

    适应和被适应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你在适应对方的同时,对方也在努力地适应你,也只有双方的相互适应,这个世界才会少很多的麻烦和纠葛,也就会有更多的理解和微笑。

    适应不等于改变,改变却是一种最好的适应,犹如千万年前的动物,因为适应改变,最终存活了下来。

    作为一名员工,学会适应,就是专业精神上迈出的一大步。

    无法改变的事就平静地接受

    当你遇见无法改变的事情时,别无他法,只能平静地接受。这正是具有专业精神的员工所应该具备的特质之一。当你接受无法改变的事情时,你会发现你的理想和兴趣都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

    工作中,每个人都不可能事事顺心,处处如意。如果终日因为那些自己根本不可能改变的客观环境而怨天尤人,就没有办法也没有时间感受那些原本属于自己的快乐,更不用谈追寻自己的理想和兴趣了。因此,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工作中,只要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就应该对自己表示满意,并尽量享受其中的乐趣——对于每一个员工来说,这种冷静,豁达和务实的态度尤为重要。

    曾经有这样一则小故事:

    有一个樵夫,不慎跌下山崖,情急之中他拉住了半山腰上一根横出的树干。命暂时是保住了,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悬崖光秃秃的,并没有可以抓手的地方,况且还很高,人根本就爬不上去,而下面就是崖谷,跳下去似乎也不是那么合适。

    无奈的樵夫只好在那里等待救援。正在他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恰巧有一老僧路过,给了樵夫一个指点,说:“放手!”

    既然不能上,那唯一的办法就只有往下跳了——虽然不一定活,但也不一定死,生还的机会还是很大。

    现代社会职场中打拼的员工,很多时候就犹如这个可怜的樵夫一样,进也不是,退也不是,争取也不是,放弃也不是。这个时候与其夹在中间难受,倒不如放弃支撑的精力,痛痛快快地放手,将全部精力付诸一搏。平静地接受已经发生的,不可改变的现实,并从这个现实出发,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接受现实,这在心理上需要一定的承受能力,或者说是一个人需要一定的心理素质才能做到很坦然地接受现实。也正是因为如此,那些心理素质好的人更容易成功,而这种素质里面包含了两种智慧。

    首先是一种放弃的智慧。

    放弃在很多时候都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大家都知道世界上的所有东西,并不是我们想要得到就能得到的。人生中要经历无数次的选择与放弃,不懂得适时地放弃就不会看到人生更美的风景。

    还有一个智慧就是不要一味追求完美。

    完美在很多时候都是做人做事的最高理想、最高境界,可等你真的向那个目标进发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现实并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样美好。“完美本身其实就是一种不完美”,因为过多地苛求自己,不但会影响到自己的发展,使得自己过于劳累,心灵过于疲惫,同时在追求的过程中也会让周围的人跟着同样的劳累,心灵同样的疲惫。

    不要奢望“鱼和熊掌兼得”的完美,有时候完美并不等同于美丽,却恰恰是缺憾的验证。让我们不能接受事实,也不能满足于现状,以至于减少了很多成功的机会。因此我们要把一个真实的自我给释放出来,这样才是真正改变了自己,这样才能真正做一个成功快乐的自己。

    要为了自己的快乐、兴趣和人生目标而努力,不要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要善于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并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不断超越自己,追求成功;要正确对待自身的缺点或局限,当以为自身能力而不是态度而无法在某个领域做足够好时,学会坦然接受现实并及时调整。

    当你开始为自己生活,接受并喜欢你自己,接受环境中不能改变的事情,你就会发现,你不但可以成为胸怀更宽广的人,也可以成为更加成功的专业人士。

    搞好内部关系,让和谐的

    氛围成为企业成功的保障在中国的处世哲学中,中庸之道被奉为经典之道,而中庸之道的精华之处就是以和为贵。同事作为你工作中的伙伴,难免有利益上的或其他方面的冲突,处理这些矛盾的时候,你第一个想到的解决方法是和解。毕竟,同处一个屋檐下,抬头不见低头见,如果让任何一个人破坏了你的心情,说不定将来吃亏的是你,而不是别人。与同事和睦相处,在上司眼中,你的分数将会又上一个台阶,因为人际关系的和谐处理不仅仅是一种生存的需要,更是工作上、生活上的需要。

    和同事相处是一件容易的事。和谐的同事关系让你和你周围同事的工作和生活都变得更简单,更有效率。

    要知道这个社会也许不像你想象得那么美好,但也绝不像有人说的那么险恶。曾经看过这么一个故事: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个卖包子的和一个卖被子的同在一间破庙里躲避风雪。卖包子的很冷,卖被子的很饿。他们谁都以为对方会开口求自己,因此谁都不愿先开口。过了一会儿,卖包子的对自己说:“饿了,吃个包子。”卖被子的也自言自语:“冷了,盖条被子。”就这样,他们一个不停地吃包子,一个不断地往身上盖被子,谁也不愿向对方求助。到最后,一个饿死了,一个冻死了。

    生活中也不乏有像上面故事中的那样人,奉行着人若敬我,我便敬人;人若求我,我便求人的人生哲学,把主动权交给了别人。殊不知,转移主动权的同时,生存的权利、成功的机会也同样被转移了。

    有许多人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困难时,总是难于向别人启齿,或者不希望给别人带来麻烦,这是不对的。因为一方面你不向别人求援,别人就不知道你的困难,那么你就失去了一个解决困难的机会;另外一方面你不向别人求援,别人就会误认为你是一个怕麻烦的人,以后别人一旦有事自然就不会和你倾吐衷肠了。因此,大家日后在遇到困难事情时,应该勤于向同事求援,这样反而能表明你对同事的信赖,从而能进一步融洽与同事的关系,加深与同事之间的感情。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以互相帮助为前提的。

    工作中,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己是这一大家庭中的一分子。然而在实现这一共同目标的过程中,每一个人所扮演的角色又各不相同。如果你的同事,也包括你自己并不明了自己究竟在干些什么,目标是什么,那么不妨请教上司,让他帮你们弄清(老板通常会很乐于帮助你们)。如果目标明确,那么实现目标就容易得多。反之,还会在同事之间造成许多的误会。

    平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事谈谈你们共同的工作志向,一来可以让自己了解自己的工作职责,另外还可以得知你周围的人是怎样看待你的工作的。清楚自己的权限职责,并懂得如何朝着目标迈进,这种良性循环,会在公司内部形成一种和谐的气氛并能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团队。在同事们都有共同的目标的前提下,同事之间出现的问题往往都因担心影响工作而很快解决。

    和团队工作没多大关系的简单手势也可以提高你和同事相处的能力。随时对他人保持兴趣,也不要整天对你的同事喋喋不休地谈论工作上的事,你完全可以利用早上的一点时间,问候一下你的同事,或者聊几句,例如,他们坐什么车上下班,或者是问问他们在这个公司做多久了都可。

    你的同事对你的了解也相当的重要。制造一些机会和大家一起外出,如果你收到别人的邀请,要欣然接受。和同事一起打球,一起共进午餐都是和同事们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的有效途径,从而建立一种积极的、良性的工作伙伴关系。

    如果你的同事今天很糟糕,并且对你又有些出言不逊,这时最好不要计较,因为这不是针对你个人的,这一切很快就会过去。如果某人的行为真让你忍无可忍,并且像你上司一样对你指手画脚,并对你大吼大叫支使你做这做那,你很可能会想要找你的上司来处理这个问题,这不是个坏主意。但大多数情况下,老板比较关心某人的行为是否严重影响了员工的士气,或是工作有没有按时完成。

    尽可能和同事保持一致,并要注意,你现在是不是太尽责,或是有点不合群,还是责任心不够。如果你离开,想泡杯咖啡,问问你周围的同事他们是否需要。你如果想尽能力所及去帮助他们,他们会更乐于回报你,付出你想得到的。你需要帮忙的时候,也可以请求别人的帮助。

    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你可以随时请求上司的帮助和指导。如果你不愿意这样做,也可以寻求公司里资历深的同事进行咨询和协调,或者读一些关于如何和同事相处融洽方面的书。因此,搞好内部关系是成为一名具有专业精神的员工所必备的条件。

    融入环境才能做好事情

    任何人都不可能离开环境而生存,在无法改变环境时,只有改变自己,努力去融入环境。要敢于面对竞争,善于迎接挑战,不退缩,不畏惧,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只有融入环境当中去,才有可能专业于工作当中,专业精神也才能得到完美的体现。

    心理学家哈博特·赛蒙有一次在沙滩边观察蚂蚁时发现:为了适应地形,沙滩蚂蚁的巢穴结构相当复杂。经过研究和观察,他发现尽管是同一种蚂蚁,如果它的巢穴在干燥的地方,结构就比较简单。这是为什么呢?

    哈博特·赛蒙认为,这是因为蚂蚁对周围的环境有一种本能的反应能力。为了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蚂蚁必须发展不同的能力。这种适应能力使得蚂蚁在恶劣的环境中得以生存。正如南加州大学领导学院创办人华伦·班尼斯所说:“适应力是每个人在面对生命的起伏不定与阴晴圆缺时,仍然能够活得精彩的能力。有的人能从磨炼中吸取智慧,有人则在类似的经验中受伤屈服,成功的领导人和普通人的差别就在于此。”适应力对于领导者来说是这样,事实上,对于员工来说,也是如此。

    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会遇到很多不可预测的障碍和阻力,因此,企业希望员工不仅能够从容地融入环境,应对环境变迁带来的心理冲击,而且还必须能够在这种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旺盛的精力,高效率地完成工作。

    一家全球500强之一的美国公司在选择北京办事处负责人时,考官故意把应聘者的位置安排在空调下,而且将其功率开得很大。结果,只有一位女士坚持到了最后。面试结束时,主考官对这位女士说:“由于公司刚在北京成立办事处,属于万事开头难的阶段,所以只有能够适应环境,敢于接受挑战,并且能够以愉快的心情去面对压力的人才会被我们录用,欢迎你加入到公司中来。”

    大多数企业的人事经理认为,员工融入环境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位IT企业的总裁说:“如果员工无法融入急剧变化的环境,他怎么能适应得了公司的节奏。众所周知,IT企业的工作节奏是非常快的,如果你适应不了,就会被淘汰。”

    所谓“适者生存”,对员工而言,融入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想坦然地面对急剧变化的环境,就需要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以客观的态度面对现实,冷静地判断事实,理性地处理问题,随时调整,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

    一个人的环境适应能力往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你的环境的敏感度:当身边的环境发生改变时,你能否很及时地察觉到。察觉只是一个方面,还要积极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当环境发生改变时,每个人都会有些紧张,但适应能力较强的人很快就能融入到新环境中,并在新环境下高效率地工作,而适应能力较差的人则焦虑不安,甚至心悸、失眠,无法工作。

    (2)对挫折的承受力:周围的环境发生改变时,你能否沉着冷静,承受来自外部的压力。每个人对挫折的承受力都是不同的。比如,在面对亲人遇难时,有些人表现得悲痛欲绝,无法自制;有些人虽然心情沉痛,但是表面上还是很冷静,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但只要通过各种方法对适应能力加以培养和提高,如参加实践活动,经常变化生活中的某些因素等,就可使自己的适应能力得以提高。因为在这些活动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这会促使自己去努力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从而培养和增强适应能力。

    适应力是一种经验的学习与累积,如果能随时保持自我改变的观念,能够在自我转型的过程中变化,就可以在困难和磨炼中成长,提高适应能力。

    在进入一家新公司的时候,员工需要把握以下几方面以适应新环境:

    第一,企业的文化环境。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如果你的观点与企业文化相冲突,就很难适应环境。事实上,许多人之所以难以适应新的企业,就是因为对企业文化无法认同。认同企业文化是相当重要的,因此员工在应聘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该企业的企业文化,这对你更好地适应企业环境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企业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有些人对新公司的地理环境不太适应,比如,原来是南方人,突然到北方去工作,可能就很难适应新环境。

    第三,企业内的人际关系。在面对一个新的工作环境时,你可能不得不面对完全陌生的人际关系,能否尽快地与新同事、新上司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你尽快适应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四,正确看待问题。如果感觉自己很难适应环境,也不要产生沮丧的情绪,找出问题的真正原因并加以解决比埋怨自己更有用。当外界的环境很难被自己接受时,要在内心深处给自己一个宽松的环境,要允许自己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多欣赏自己做得好的一面,这样适应环境的时候就会轻松得多。

    第五,严格要求自己。不管以前你取得了怎样的成绩,从进入新公司开始,就必须把自己归零,重新站在起跑线上,以公司对员工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全力以赴地工作,积极创新,敬业、忠诚、负责,这样才会表现出非凡的环境适应力。

    另外,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与挑战是不可避免的,失败也是难免的。在面对挫折与失败时,重要的不是埋怨自己,而是在失败的逆境中仍保持自信与乐观的态度,在困难的环境中寻求突破,笑迎未来。

    第六,学习容忍事物的不确定性。在生活和工作当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事物。人们都习惯在黑白分明的二维世界里生存,但是,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正因为如此,作为员工,在工作中就要学会容忍这种不确定性,学习在不确定的状态中工作,逐步提高自己的适应力。

    满怀感恩之情

    感恩既是一种良好的心态,又是一种专业精神的体现。当你以一种感恩图报的心情工作时,你会工作得更愉快,你会工作得更出色。

    有位父亲告诫刚踏入社会的儿子:“要忠于自己的工作,假如第一份工作就有很好的薪水,那就算你的运气好,要努力工作以感恩惜福;万一薪水不理想,就要懂得在工作中磨炼自己的技艺。”

    这位父亲是睿智的。作为员工,应该对工作心怀感激,感谢公司给了你展示才能的舞台,感谢上司对你的忠心栽培,感谢你的工作给了你锻炼能力、积累经验的途径。

    一种感恩的心态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当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无任何权力要求别人时,就会对周围的点滴关怀或任何工作机遇都怀有强烈的感恩之情。因为要竭力回报这个美好的世界,我们会竭力做好手中的工作,努力与周围的人快乐相处。结果,我们不仅心情会更加愉快,所获帮助也会更多,工作也会更出色。

    每一份工作或每一个工作环境都无法尽善尽美,但每一份工作中都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和资源,如失败的教训、自我成长的喜悦、温馨的工作伙伴、值得感谢的客户,等等,这些都是工作成功者必须体验的感受和具备的财富。如果你能每天怀着感恩的心情去工作,在工作中始终牢记“拥有一份工作,就要懂得感恩”的道理,你一定会收获很多。

    你是否想过,写一张字条给你的领导,让他了解你是多么的热爱这份工作,多么感谢在工作中获得的机会?这种深具创意的感谢方式,一定会让他注意到你——甚至可能会提拔你。感恩是会传染的,老板也同样会以某种方式来表达他的谢意,感谢你所提供的服务。老板和员工之间并非是对立的,从商业的角度,也许是一种合作双赢的关系;从情感的角度,也许会感觉有一份亲情和友谊。

    不要忘了感谢你周围的人——你的老板和同事。因为他们了解你、支持你。大声说出你的感谢,让他们知道你感激他们的信任和帮助。要记住,一定要说出来,并且要经常说!这样可以增强公司的凝聚力。

    真正的感恩应该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感激,而不是为了某种目的,迎合他人而表现出的虚情假意。感恩是自然的情感流露,是不求回报的。

    感恩并不仅仅有利于企业、公司和老板。对于个人来说,感恩是富裕的人生。它是一种深刻的感受,能够增强个人的魅力,开启神奇的力量之门,发掘出无穷的智能。感恩也像其他受人欢迎的特质一样,是一种习惯和态度。

    感恩和慈悲是近亲。时常怀有感恩的心情,你会变得更谦和、可敬且高尚。每天都用几分钟时间,为自己能有幸成为公司的一员而感恩,为自己能有一份称心的工作而感恩。

    宽容与感恩紧密联系。我们满怀感恩之情,就应该乐观地对待生命,宽容地善待一切。宽容是给予的一种高级境界,是通往我们精神和灵魂增长之路的钥匙。善于宽容的人就能够获得力量的循环增长,实际上再也没有什么比仇恨更能堵塞我们增长的力量流动了。

    我们应该宽容自己,宽容自己的一切愚蠢和错误行为,不要让忧伤和懊悔折磨自己,我们就会从错误中汲取更多的力量。

    我们应该宽容他人。我们越早宽容他人,我们就越早享受生活的美好。再也没有什么比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更愚蠢的行为了。

    不要因为你所在的公司中有些领导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就认为有理由不断地谈论或指责这些错误。当你取得了成就时,一定要培养心存感激的习惯,这是文明进展的力量源泉。你应该长久地持之以恒地怀有这种感激的习惯,无论你获得了多大的成就,你都要心存感激。

    对于与你和谐工作的同事,说声谢谢,会让他们获得一种成就感,会给他们一种被认同的自豪;对你熟悉的人说声谢谢,会让他们有种付出得到肯定的满足;对陌生人说声谢谢,会瞬间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有位哲人曾说过:“我们的痛苦不是问题的本身带来的,而是我们对这些问题看法而产生的。”换个角度,以感恩的心去看待你周围的一切,你会发现原来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谢谢你”,“我很感激你”,这些话应该经常挂在嘴边。以特别的方式表达你的感谢之意,付出你的时间和心力,为公司更加勤奋地工作,比物质的礼物更可贵。

    当你的努力和感恩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当你准备辞职调换一份工作时,同样也要心怀感激之情。在辞职前仔细想一想,自己曾经从事过的每一份工作,多少都存在着许多宝贵的经验与资源。失败的沮丧、自我成长的喜悦、严厉的老板、温馨的工作伙伴、值得感谢的客户……这些都是人生中值得学习的经验。如果你每天能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工作,相信工作时的心情自然是愉快而积极的。

    而对工作心怀感恩的心情,基于一种深刻的认识:工作为你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工作为你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你对工作为你所带来的一切,都要心存感激,并力图通过努力工作以回报社会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失去感激之情,人们会马上陷入一种糟糕的境地,对许多客观存在的现象日益挑剔甚至不满。如果你的头脑被那些令你不满的现象占据,你就会失去平和、宁静的心态,并开始习惯于指责、抱怨。放任自己的思想关注阴暗的事情,你自己也将变得阴暗,并且,从心理上,你会感觉阴暗的事情越来越多地围绕在你身边,让你难以摆脱。相反,把你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光明的事情上,你将会变成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一个大有作为的人。

    我们应将目光从别人的身上转移到自己手中的工作上,心怀对工作的感激之情,多花一些时间,想想自己还有哪些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看看自己的工作是否已经做得很完美了。如果你每天能怀着感恩的心态而不是抱怨的心态去工作,相信工作时的心情自然是愉快而积极的,工作的效果也将大不相同。

    给老板以同情和理解

    为什么人们能够轻而易举地原谅一个陌生人的过失,却对自己的老板和上司耿耿于怀呢?专业精神的员工会给老板以同情和理解,往往在发生利益冲突时,他们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这就是有专业精神员工的成功之处。专业精神对于你来说,也许不算什么,当你真正拥有它时,你会觉得它的威力不可忽视。

    现代社会,员工与老板的角色转换也就是一瞬间的事,今天还是员工,明天就自立门户也当上了老板;今天还是老板,一夜之间破产了,你就是员工。可值得思考的是,你在完成了从员工到老板蜕变的同时,你是否有这种感觉,以前总是认为老板太苛刻,现在却觉得自己的员工并不令人满意,缺乏工作热情、敬业精神、主动性。其实,什么都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不同而已。

    唐岩在一家私人公司打工,和公司的其他员工相比,老板对他还算器重,唐岩也非常感激老板,试图尽最大的努力帮助老板,也经常和老板交流行业常用的,或已经被证实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并指出了一些公司目前的弊端和不足。老板也认可这些做法,知道了这些弊端和不足,并交代他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唐岩尽其所能想了一些办法征得老板的认可,但事实上公司并没有丝毫的改变。

    这令唐岩困惑不解。“如果说是我的能力有限,他完全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但既然他认可,又为什么不做呢?我的建议是对公司有好处的,比如强公司的团队合作、为公司员工创造相对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等。这可是他自己的公司啊!我真的不理解,也想不通!”

    类似的问题有很多,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老板的思路、做法不能得到员工的理解,抱怨因此而生。

    唐岩对公司是忠诚的,对岗位也是尽责的。他已经尽了作为下属的本分,他似乎已经做了所有应该做的,除了一件事以外。就是“换位思考”。

    成功守则中最伟大的一条定律——待人如己,也就是凡事为他人着想,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当你是一名雇员时,应该多考虑老板的难处,给老板多一些同情和理解;当自己成为一名老板时,则需要多考虑雇员的利益,多一些支持和鼓励。

    这条黄金定律不仅仅是一种道德法则,它还是一种动力,推动整个工作环境的改善。当你试着待人如己,多替老板着想时,你身上就会散发出一种善意,影响和感染包括老板在内的周围的人。这种善意最终会回馈到你自己身上,如果今天你从老板那里得到一份同情和理解,很可能就是以前你在与人相处时遵守这条黄金定律所产生的连锁反应。

    经营管理一家公司是件复杂的工作,会面临种种烦琐的问题。来自客户、来自公司内部巨大的压力,随时随地都会影响老板的情绪。要知道老板也是普通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缺陷。他之所以成为老板,并不是因为完美,而是因为有某种他人所不具备的天赋和才能。因此,首先我们需要用对待普通人的态度来对待老板,不仅如此,我们更应该同情那些努力去经营一个大企业的人,他们往往在下班后还继续工作。

    许多年轻人将自己不能获得提升的原因归咎于老板的不公平,认为老板任人唯亲、嫉贤妒能,不喜欢比自己聪明的雇员,甚至认为老板会阻碍有抱负的人获得成功。事实上,对于大多数老板而言,再也没有什么比缺乏合适的人才更让他苦恼的了,也没有什么比寻找合适的人选更让他焦心的了。

    年轻人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想法,也是以己度人,但是这个“己”是一个自私的、狭隘的,也就是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事实上,从每一个员工第一天上班开始,老板就用心对他进行考察。他们会仔细衡量和分析他的能力、品格、习惯、人际关系、性情等等,只有当他认为一个年轻人缺少必要的能力,有一些不良的习惯和言行举止(包括认为老板无知)时,他才会认为这个年轻人没有前途。毕竟公司是自己苦心经营才发展起来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不会因为自己的个人偏见而毁了整个事业。

    首先,员工和老板对企业管理的理解会有不同。在员工眼中,公司需要公平的环境,可是企业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不能妄想在企业内部实行公平,而只能是相对公平。在老板眼中,目前的企业可能还是公平的,而在你看来是不公平的。所以你提出的问题,在老板眼中,可能不是问题,你们对管理的理解是不同的。其次,这真是问题吗?

    你认为你看到的弊端是问题,可能在老板眼中,那不是问题,起码暂时不是要命的问题。他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他要首先解决他认为最重要的问题,而不是你提出来的问题。毕竟老板的视野更宽阔,他对公司更了解,他做决定要考虑的问题更多。不过,老板不会说你的建议不好,因为他怕打击你的积极性,毕竟老板需要自动自发的员工,不马上行动,也可能是在等待恰当的时机。第三,老板会考虑,你能做好吗?企业大了,做事的难度也大了。不是随便发个文件,随便一个人,就能做好事情的。老板要考虑谁来做这件事,做不好怎么办,做好了怎么办。

    优秀的老板在做事的人选上,一定是要慎重考虑的,老板成败的关键就在用人上。所以有的老板明确地告诉下属“谁提出的问题谁解决。”这样可以把老板用人的烦恼,让下属也承担起来,他也是表明“我知道这个问题了,但手上没有合适的人选,要不你来解决你要不来解决,那就放一下,我考虑一下”。

    老板这样做也是迫使下属在提出问题时,做出全面的考虑,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整体方案。提出问题是容易的,而提出解决方案是困难的,这才是考验企业人的真正能力。

    因此,做员工的应该多反思自己的缺陷,给予老板更多的同情和理解,或许能重新赢得老板的欣赏和器重。

    也许老板并不是一个领情的人,但我们依然要设身处地为老板着想。因为同情是一种美德,在一个老板那里没有作用,并不意味着在所有老板那里都没有效果。退一步来说,如果我们能养成这样思考问题的习惯,我们起码能够做到内心宽慰。

    无论是老板还是员工都需要调整心态。老板的工作是完成他的任务,而员工的工作就是帮助他完成任务。如果你完全理解这一点并向老板表明你很理解这一点,那么你不仅会得到老板的赏识,而且你已经进入了专业精神的更高境界。

    以老板的心态对待公司

    如果你是老板,一定会希望员工能和自己一样,将公司当成自己的事业,更加努力,更加勤奋,更积极主动。因此,当你的老板向你提出这样的要求时,请不要拒绝他。也许你会说我只要专业于我的工作,其他的事与我无关。那么你再怎么专业,也很难得到提升的机会。

    所谓以老板的心态对待公司,指的是一种使命感、责任心、事业心,指的是一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工作精神,指的是对效率、效果、质量、成本、品牌等方面持续的关注与尽心尽力的工作态度。

    绝大多数人都必须在一个社会机构中奠基自己的事业生涯。只要你还是某一机构中的一员,就应当抛开任何借口,投入自己的专业精神、忠诚和责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将身心彻底融入到公司当中,让专业精神爆发作用,处处为公司着想,对投资人承担风险的勇气报以钦佩,理解管理者的压力,那么任何一个老板都会视你为公司的支柱。

    从前在美国标准石油公司里,有一位小职员叫阿基勃特。他在远行住旅馆时,总是在自己签名的下方,写上“每桶四美元的标准石油”字样,在书信及收据上也不例外,签了名,就一定写上那几个字。他因此被同事叫做“每桶四美元”,而他的真名倒没有人叫了。

    公司董事长洛克菲勒知道这件事后说:“竟有职员如此努力宣扬公司的声誉,我要见见他。”于是邀请阿基勃特共进晚餐。

    后来洛克菲勒卸任,阿基勃特成了第二任董事长。这是一件谁都可以做到的事,可是只有阿基勃特一人去做了,而且坚定不移,乐此不疲。嘲笑他的人中,肯定有不少人才华、能力在他之上,可是最后,只有他成了董事长。

    有人曾经说过,一个人应该永远同时从事两项工作:一项是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另一项则是真正想做的工作。如果你能将该做的工作做得和想做的工作一样认真,那么你一定会成功,因为你在为未来做准备,你正在学习一些足以超越目前职位,甚至成为老板或老板的老板的技巧。当时机成熟时,你已准备就绪了。

    当你精熟了某一项工作,别陶醉于一时的成就,赶快想一想未来,想一想现在所做的事有没有改进的余地?这些都能使你在未来取得更大的进步。尽管有些问题属于老板考虑的范畴,但是如果你提前考虑了,说明你正朝老板的位置迈进。

    如果你是老板,你对自己今天所做的工作完全满意吗?别人对你的看法也许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你对自己的看法。回顾一天的工作,扪心自问一下:“我是否付出了全部精力和智慧?”

    如果你是老板,一定会希望员工能和自己一样,将公司当成自己的事业,更加努力,更加勤奋,更积极主动。因此,当你的老板向你提出这样的要求时,请不要拒绝他。

    以老板的心态对待公司,你就会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一个老板乐于雇用的人,一个可能成为老板得力助手的人。更重要的是,你能心安理得地沉稳入眠,因为你清楚自己已全力以赴,已完成了自己所设定的目标。

    一个将企业视为己有、并尽职尽责完成工作的人,终将会拥有自己的事业。许多管理制度健全的公司,正在创造机会使员工成为公司的股东。因为人们发现,当员工成为企业所有者时,他们表现得更加忠诚,更具创造力,也会更加努力工作。有一条永远不变的真理:当你像老板一样思考时,你就成为了一名老板。

    以老板的心态对待公司,为公司节省花费,公司也会按比例给你报酬。奖励可能不是今天、下星期甚至明年就会兑现,但它一定会来,只不过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当你养成习惯,将公司的资产视为自己的资产一样爱护,你的老板和同事都会看在眼里。美国自由企业体制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前提之下,即每一个人的收获与劳动是成正比的。

    然而在今天这种狂热而高度竞争的经济环境下,你可能感慨自己的付出与受到的肯定和获得的报酬并不成比例。下一次,当你感到工作过度却得不到理想工资、未能获得上司赏识时,记得提醒自己:你是在自己的公司里为自己做事,你的产品就是你自己。

    假如你是老板,试着想一想你自己是那种你喜欢雇用的员工吗?当你正考虑一项困难的决策,或者你正思考着如何避免一份讨厌的差事时反问自己:如果这是我自己的公司,我会如何处理?当你所采取的行动与你身为员工时所做的完全相同的话,你已经具有处理更重要事物的能力了,那么你很快就会成为老板。

    以老板的心态对待公司,你就会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你会“将公司当成自己的事业,更加努力,更加勤奋,更加积极主动。”

    以老板的心态对待公司,你就会做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你会像老板一样,热爱企业,倾心企业,同心同德为企业出力流汗。

    以老板的心态对待公司,你就会站在老板的角度,想大计、谋大局,使自己更具创造力,使自己不断向老板的素质靠近。“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当你学会了将军的指挥艺术,掌握了将军的运筹本领,显露了将军的军事才华时,你就成了将军!

    当你真正拥有了老板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或许你已成为一名成功的专业老板。你已获得了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像老板那样执着,像老板那样奉献,你尽管现在不是老板,但你已具备了老板的素质和能力,只要你想,你总有一天会成为名副其实的成功的老板。

    欣赏和赞美自己的老板

    要知道,他之所以成为我们的老板,一定有许多我们所不具备的特质,这些特质使他超越了你。也许你的老板并不比你高明,但只要是你的老板,就必须服从他的命令,并且努力去发现那些优越于你的地方,尊敬他、欣赏他、向他学习。

    每个人身上都可能拥有我们所欣赏的人格特质。玛格丽特·亨格佛曾经说过:“美存在于观看者的眼中。”她的看法和我们平常所说的“我们在别人身上看到我们所希望看到的东西”不谋而合。每个人都是相当复杂的综合体,融合了好与坏的感情、情绪和思想。我们对他人的想象,往往奠基于自己对他人的期望之中。

    如果我们相信他人是优秀的,就会在他身上找到许多好的人格品质;如果不这样认为,就无法发现他人身上潜在的优点;如果我们本身的心态是积极的,就容易发现他人积极的一面。当我们不断提高自己,别忘了培养欣赏和赞美他人的习惯,认识和发掘他人身上优秀的特质。

    看到他人的缺点很容易,但是只有当你能够从他人身上看出优秀的品质,并由衷地欣赏他们的成就时,你才能真正赢得友谊和赞赏。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我们的老板。然而,正由于他是老板,我们并不能十分容易做到这一点。作为公司的管理者自然会经常对我们的许多做法提出批评,经常会否定我们的许多想法,这些都会影响我们对他做出客观的评价。要知道,他之所以成为我们的老板,一定有许多我们所不具备的特质,这些特质使他超越了你。

    有些人有嫉妒之心,无法面对那些比我们优秀的人。这一点正是阻挡他迈向成功的绊脚石。成功学家告诉我们,提升自我的最佳方法就是帮助他人出人头地。当你努力地帮助他人时,人们一定会回报你。如果我们能衷心地欣赏和赞美自己的上司和老板,当他们得到升迁,当公司得到成长时,一定对你会有所回报——是你的善行鼓舞了他们这样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机会都来自于你发自内心对他人的欣赏和赞美,你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给予了他们精神上的支持。

    也许你的老板并不比你高明,但只要是你的老板,就必须服从他的命令,并且努力去发现那些优越于你的地方,尊敬他、欣赏他、向他学习。如果我们都抱着这样的心态,即使彼此之间有种种隔阂,有许多误解,也会慢慢消解的。

    在职时要赞美自己的老板,离职后同样也要说过去老板的好话。一位曾经聘用过数以百计员工的管理者曾向我谈起自己招聘人的心得:“面谈时最能体现出一个人思想是否成熟,心胸是否宽大,是他对刚刚离开的那份工作说些什么。前来应征的人,如果只是对我说过去雇主的坏话,对他恶意中伤,这种人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考虑的。”

    “也许一些人确是因为无法忍受老板的压迫而离职的,”他继续说,“但是聪明的做法应该是,不要去谈论那些不愉快的旧事,更不要因自己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耿耿于怀。”

    许多求职者以为指责原来的公司和老板能够提高自己的身价,于是信口开河,说三道四,这种做法看似聪明,实则愚蠢,其中道理不难理解。

    所有公司都希望员工保持忠诚,每个老板都希望能吸引那些对公司忠诚不贰的员工,而将那些过河拆桥的人拒之门外。如果今天为了谋取一份工作,而将原来的雇主说得一无是处,谁能保证明天不会将现在的公司批驳得体无完肤呢?

    对以前就职的公司和老板做一些无伤大雅的评价未尝不可,但如果这种评价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就可能变成一种不负责任的人身攻击,就会引起现在老板的反感。此外,许多公司和机构在招聘一些重要职位时,通常会通过各种手段、渠道来了解应聘者在原公司的表现。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当你的攻击传回原单位后,别人对你的评价就可想而知了。

    这种“说以前老板好话”的原则,也适用于生活的其他方面。我认识一位朋友,打算与一位离婚妇女结婚,一切都已经安排就绪,忽然间,所有的计划都改变了。为什么呢?朋友这样解释道:“她总是一再谈论前夫的各种丑事——如何胡说八道,如何对她不公平,如何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等等,真把我吓坏了。我想,应该没有一个如此坏的人吧。如果我和她结婚了,也不就成了他批评的对象了吗?想来想去,于是决定取消婚事。”

    曾有一位年过四十的人,在最近的一次公司改组中失去工作。被解聘之后,他逢人就诉说自己所遭受的不公平的待遇,他会告诉你整个公司上下一切都依靠他,而最后自己却被人恶毒地扳倒了。

    他诉苦时的表现使我们越来越相信,他被解聘是咎由自取。他是一个十足的专讲“过去时态语句”的人,而且只会说些不幸、恐怖、消极的事。如今,他依然还在失业中,如果这一点没有彻底的改观,对他而言,失业的岁月会相当漫长。

    在工作中要知道欣赏和赞美自己的老板,作为优秀的员工,努力去了解你的老板、欣赏和赞美你的老板。任何人身上都可能拥有你所欣赏的人格特质。不要以另外的眼光去看待老板,这样是不妥的,不要把你的欣赏和赞美的心收藏起来。

    拿出你的专业精神,敞开你的心扉,把欣赏和赞美的心释放到你认为完美的程度。

    专业精神决定发展前景

    每个企业都需要有在业绩上出类拔萃的明星员工,但是它们却绝不会喜欢以明星自居、摆明星谱的人。在老企业看来,最重要的首先是专业精神整体的平衡,不可能为了少数一两个人而伤害整个企业的利益。即使是业绩再好的员工,如果处理不好和专业精神的关系,在专业精神方面是个“刺头”,企业也只好“挥泪斩马谡”,先对团队有个交代。

    现代社会,要想成为优秀人才,就必须做到:以专业为导向的职业技能,以生存为导向的职业心理素质,以价值为导向的职业观念,以及以服务为导向的职业态度。

    公司存在的目的是赚钱,但赚钱的前提是公司能够满足人某些方面的需要,那么人需要的是什么呢?有人曾说:“企业必须记住,没有人再需要其他什么。服务、服务,服务才是关键。”公司无论给顾客的是产品还是直接的服务,归根结底都是为顾客提供服务,一个公司的专业精神,很多时候就体现在公司员工的专业服务精神上!

    台湾企业家王永庆在一次演讲中曾说:“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因素固然很多,但归根结底无非‘人’的问题,一个人的立身处世、做事为人,小焉者关系家庭幸福,大焉者关系国家民族的兴亡,其对于企业之影响亦然。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个人所以能够生存是因为旁人给我服务,于是我也需要服务他人。”

    而公司的竞争力最终是要由一个个员工来体现的,如果每个员工都能提供优质的服务,那么公司肯定能够战胜竞争对手,一定会拥有越来越多的客户。

    1993年,在IBM风雨飘摇之际,郭士纳接任公司董事长。郭士纳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将IBM转变成一个以提供专业服务为核心业务的企业,依靠这一转变,“蓝色巨人”起死回生,而且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郭士纳进行的是整个企业理念和文化的变革,每个员工也都变成了以专业精神做服务的高手。

    专业精神为从业人员创造个人财富,这是专业精神的派生职能。它存在的理由时:能够为组织,甚至社会创造源源不断的财富,实现财富的增值。一个以专业精神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能够全神贯注、全力以赴为企业、公司创造更多的财富和利润的员工,才是企业值得保留、培养并委以重任的员工。

    作为现代的从业人员,一定切记拥有专业精神才能更好地为自己创造财富,财富的意义就在于专业精神。

    倾听不同意见,勇于自我否定

    为了使预见到的机会和事业不至于变为空想,我们必须有自我否定的勇气。在任何时代,最大的敌人都是自己。一个员工只有具备自我否定的意识,才能达到拥有专业精神的目的。

    人在生活和工作中,会不知不觉地对一些问题形成某种看法。由于所在环境的影响,以及自身认识问题的局限性,人们往往会形成一些错误的认识。

    正像维护利益一样,人们都在不同程度地维护自己的认识和观点。不论自己的认识正确与否,当听到别人赞同的言论,心里就高兴;当听到别人的不同看法,或者当有人对自己的认识提出不同的意见时,就会产生抵触心理、排斥心理。

    特别是当一个错误认识被当时的社会作为正确认识、作为主流文化进行传播时,对于人们的影响很大,人们会把这个错误认识当成是绝对正确的,这时,如果有人对这个错误认识提出质疑,就可能会有另一些人不假思索地对质疑表示反感。实际上这是一种很不理性的行为。既然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可能会出现错误,既然不能保证自己的认识百分之百的正确,那么就应该理性地对待别人的不同意见,应该听一听他的话到底在不在理,有没有事实的根据。

    正确决策来自于清醒判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是决策者必备的素质。保持清醒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认真倾听各方面的意见,特别要听取不同意见。决策者通常经验丰富、能力出众,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再精明的决策者也不可能了解方方面面的信息。决策仅凭主观判断,只从自身出发,难免产生偏差。不同意见多来自于决策层之外,是专家观点、基层看法、群众呼声的真切反映,是决策者获取全面信息的重要渠道。决策者了解的信息越充分越全面,就越能避免决策失误。

    如果一听到别人的不同意见,就反感,就不想听,实际上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因为这样就有可能失去了帮助自己改正错误认识的机会。正确的做法是要让人家把话讲完,而且要耐心地听,然后再思考思考。

    有的人常用“各人有各人的想法”来回避不同的意见,这个观点也是不理性的。对于同一个事物,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这确实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状态,可是在不同的认识中就很有可能存在错误的认识,我们有什么理由能够肯定自己的认识是一定正确的?又有什么理由能够说明别人一定是错误的呢?一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一个人认识问题的思路往往也是很有限的,如果我们能够保持理性的态度,能够真正地对自己的认识负责,别人的不同意见正好为我们认识问题提供了不同的思路。用道理重新衡量一下自己和别人的看法,对于自己树立正确的认识,会有所帮助!

    知识渊博、社会阅历丰富的人,会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事物,对于他们的不同意见,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特别是初入职场的员工,更应该虚心地倾听他们的不同意见,如果此时以各人的认识为理由来维护自己的认识,就很有可能在维护一个错误的认识。

    伽利略写的“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基于长期的经验,我似乎发现,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处于此种境地:知识越浅薄的人,越欲夸夸其谈;相反,学识丰富倒使人在判断某些新事物时,变得甚为优柔寡断。”也许我们不能成为知识渊博的人,但应该学会在判断事物时“优柔寡断”,这样会有助于我们克服自以为是的不良心理。

    能够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勇于自我否定是一个人的良好品质!也是专业精神的一种特质所在。

    自动自发,全力以赴

    所谓的主动,指的是员工随时准备把握机会,展现超乎他人要求的工作表现,以及拥有“为了完成任务,必要时不惜打破成规”的智慧和判断力。自动自发,就是不用领导交代,就能全力以赴地完成工作。工作需要一种积极主动、自动自发的态度,只有以这样的态度对待工作,我们才能顺利地完成任务,取得成功。

    如果只在别人注意时才有好的工作表现,那么你永远无法抵达成功的彼岸。严格的做事标准应该是自己设定的,而不是别人要求的。如果你对自己的期望比领导对你的期望更高,那么你就无需担心会失去工作。同样,如果你能达到自己设定的最高标准,那么升迁晋级将指日可待。

    自动自发是一种对待工作的态度,也是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只有当自律与责任成为习惯时,成功才会接踵而至。绝大多数成功的创业者并没有任何人监督其工作,他们完全依靠自律工作。“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试想一下,如果你对自己的工作都不能全身心投入,还奢谈什么开创自己的事业。

    自动自发是对自己负责任的一种精神。许多成功的人并不一定天赋很高,是勤奋使他们一步步走向成功与辉煌。与此相反,很多天赋很高的人却常常因为自己的放任与懒散而日趋平庸,甚至一事无成。

    如果你想获得成功,就必须自动自发、积极主动地工作。当你养成自动自发、积极主动的习惯时,你就有机会成为一个重要的人。那些成就大业之人和凡事得过且过之人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们自动自发地做事,积极主动地工作,同时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

    有些员工认为,企业是别人的,自己只是替别人工作,工作表现再好,再有能力,自己也得不到任何好处!事实是这样的吗?答案是否定的。

    抱有这种想法的员工,每天心里都不平衡,当然也就不会主动工作,而是按部就班,缺乏活力。更有甚者,工作期间上网聊天,干私活,或者没完没了地打私人电话,这些做法无异于浪费自己的生命,断送自己的前程。

    英特尔总裁安迪·葛洛夫应邀对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生发表演讲时说:“不管你在哪里工作,都别把自己当成员工,应该把公司看成是自己开的一样。你每天都必须和好几百万人竞争,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这样,你才不会成为某次失业统计数据里头的一分子。”

    优秀的员工无论何时都会自动自发、积极主动地工作。因为他们知道:任何业绩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工作并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工作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优秀的员工并非只是为自己的饭碗与薪水而工作,他们有更高的需求。

    曾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偏远山区的小姑娘到城里打工,由于没有什么特殊技能,于是选择了餐厅服务员这个职业。在常人看来,这是一个不需要什么技能的职业,只要招待好客人就可以了。许多人已经从事这个职业多年了,但很少认真地投入这个职业,因为这看起来实在没有什么需要投入的。

    这个小姑娘恰恰相反,她一开始就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并且彻底地投入到工作当中。一段时间以后,她不但熟悉了常来常往的客人,而且掌握了他们的口味,只要客人光顾,她总是千方百计地使他们高兴而来,满意而去。她不但赢得了客人的交口称赞,也为饭店增加了营业额——她总是能使客人多点一至二道菜,并且在别的服务员只能照顾一桌客人的时候,她却能独自招待好几桌客人。

    后来,一位准备投资餐饮业的客人看中了她的才干,准备与她合作创办一家餐饮公司,资金完全由对方投入,她负责经营管理,并且郑重承诺给她25%的股份。

    自动自发工作的人,将会获得更多奖赏。

    如果想登上成功之梯的最高阶,你得永远保持主动率先的精神,纵使面对缺乏挑战或毫无乐趣的工作,只要你自动自发去做,也能获得回报。

    自动自发地做事,同时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成功者总是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每一位员工在每一项工作中都要倾听和相信这一点,你可以使自己的生活好转起来,就从今天开始,就从现在的工作开始,而不必等到遥远的未来的某一天你找到理想的工作再去行动。

    面对危机能迅速作出反应

    作为专业的员工,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创造优势并获得胜利,关键在于提高速度,只有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的“时间竞争者”,才能更具竞争力,并能得到长足的发展!这是拥有专业精神的你所应该具备的。

    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各种危机都有可能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有没有危机处理能力,能否使企业在危机发生时平稳地度过危机,并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如果企业没有危机处理能力,那后果必将不堪设想。

    美国强生公司正是凭借着卓越的危机处理能力,成功地度过了泰诺危机。1982年9月,美国芝加哥地区发生有人服用含氰化物的泰诺药片中毒死亡的严重事故。其影响迅速扩散到全美各地,调查显示有94%的消费者知道泰诺中毒事件。

    事件发生后,强生公司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首先,强生公司立即抽调大批人马对所有药片进行检验。经过公司各部门的联合调查,发现所有受污染的药片只源于一批药,并且全部在芝加哥地区,不会对全美其他地区有丝毫影响。但强生公司仍然按照公司最高危机处理原则,即“在遇到危机时,公司应首先考虑公众和消费者利益”,不惜花巨资在最短时间内向各大药店收回了所有的数百万瓶这种药,并花费50万美元向有关的医生、医院和经销商发出警示。

    事故发生前,泰诺在美国成人止痛药市场中占有35%的份额,年销售额高达4.5亿美元,占强生公司总利润的15%。事故发生后,泰诺的市场份额曾一度下降。但当事态稳定后,强生公司并没有将产品马上投入市场。当时美国政府和芝加哥等地的地方政府正在制定新的药品安全法,要求药品生产企业采用“无污染包装”。

    强生公司看准了这一机会,立即率先响应新规定,结果在价值12亿美元的止痛片市场上挤走了其他的竞争对手,仅用5个月的时间就夺回了原市场份额的70%。

    强生公司这种敏捷的危机预警机制和危机处理能力,正是来源于每一位员工的专业精神。

    缺乏危机处理能力,最直接的后果便是企业的管理成本增加,销售额下降,企业的声誉受到严重的创伤。正如一位世界级公司的人事经理所说:“在当今时代,如果一个职员没有处理危机的能力,很难想像他能够担当起重要的职务。”事实上正是如此,在很多公司中,许多职位都需要员工独立承担职责,员工有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有没有在突发事件中化险为夷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每一位员工都有较强的危机处理能力,公司在面对危机时才能迅速作出反应,化危机为转机,减少企业的损失,促进企业的发展。

    要具有危机处理意识,先要了解危机。而要了解危机,首先需要了解突发事件。危机的形成往往有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而突发事件就是危机的导火索和先兆。突发事件往往有三个特点:一是突然发生的,难以预料的;二是事态严重,需要立即处理;三是首次发生,无章可循。这些特点要求员工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机敏、迅速,以免突发事件转化为危机事件,从而影响公司的利益和形象。

    当危机发生时,必须采取措施,对危机持置之不理的态度是相当危险的。以下是处理危机的一些好方法:

    第一,具备危机意识。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只野猪正对着树干磨它的獠牙,一只狐狸看见了,问:“你为什么不躺下来休息呢?现在又没有猎人和猎狗。”野猪回答:“等到猎人和猎狗出现时再来磨牙就来不及啦!”

    要想处理危机,首先要在心理上对危机加以接受,并对危机保持警惕。只有心理上有所准备,危机真正出现时才不会手忙脚乱。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时刻要求员工具有危机意识,在竞争中做好各种准备,努力创造新的发展机会。

    员工只有始终具有危机意识,并且用实际行动体现这种认识,在工作中,才会用更清醒的头脑去面对危机。

    第二,当机立断。

    在面对危机时,当机立断,控制事态的发展是最重要的。任何犹豫不决、等待观望的行为都会使危机变得更大,更难处理。

    百事可乐公司在“针头事件”中,采取果断措施,使公司顺利地化险为夷。当时,威廉斯太太从超市买了两罐百事可乐给孩子喝,孩子喝完后随手将罐子倒扣于桌上,竟然倒出一枚针头。威廉斯太太大惊失色,立即向新闻界揭露此事,可口可乐公司也趁机大肆宣传自己的产品,一时间,百事可乐鲜有人问津。

    面对媒体和公众的质疑,百事可乐当机立断,一方面通过新闻界向威廉斯太太道歉,并给予威廉斯太太一笔可观的奖金,感谢她对百事可乐的信任。同时,通过媒体向广大消费者宣布:谁若在百事可乐中再发现类似问题,必有重奖。另一方面,百事可乐更加重视生产线上的质量检验,并请威廉斯太太参观工厂,使威廉斯太太亲眼见到百事可乐的可靠质量。

    这种做法,使威廉斯太太消除了疑虑,并对百事可乐给予了好评。媒体和公众也都对百事可乐的做法表示肯定,百事可乐成功地消除了危机。

    要做到当机立断并不困难,只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就可以做到。一是沉着冷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只有冷静,才能思考如何处理问题;二是寻求组织的统一,也就是说,面对危机,要顾全大局,统一组织成员的认识,一心一意处理危机。

    第三,讲究原则。

    在面对危机时,许多情况是无法明确的,在时间非常紧迫的情况下,若不顾原则进行处理,往往会使事情变得更糟。有如下原则可供参考。

    ①立场要客观,要避免使用利己的语言;②不要低估客户和公众的情绪;③不要只想到眼前利益;④承认错误,请求谅解;⑤把顾客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这些原则有可能会帮你度过危机。

    第四,善于寻找危机。

    基于危机的普遍性,需要定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和思考,以确定其是否可能产生危机。出现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危机就在身边的时候,你却无法发现并采取措施。这种情况会直接导致事态的急剧恶化。

    总之,只有具备危机意识,具备处理危机的能力,才能在公司里创造出卓越的业绩,成为独当一面的好员工。

    用专业精神赢得未来

    赢得未来被认为是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员工要想赢得未来要通过专业精神来实现。在企业中,一个具有专业精神的员工,会在工作中不断地付出努力、不断地超越自己的目标。

    你在这个世界中将找到什么样的工作?你的工作将是什么?从根本上说,这不是一个关于干什么事和得什么报酬的问题,而是一个专业精神的问题。专业精神就是要付出努力。正是为了成就什么或获得什么,我们才要专注,并在那个方面付出精力。从这个本质而言,工作不是我们为了谋生才做的事,而是我们要用生命去做的事。只有这样,专业精神才能得到体现,也让自己获得成功。

    把自己喜欢的并且乐在其中的事情当成使命来做,就能发掘自己特有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能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即使是辛苦枯燥的工作,也能从中感受到价值。

    做事的第一步是学会如何去做。事情可以做好,也可以做坏。可以高高兴兴和骄傲地做,也可以愁眉苦脸和厌恶地做。如何去做,这完全在于我们,这是一个选择的问题。

    如果一个人轻视自己的工作,而且做得很粗陋,那么他决不会尊敬自己。如果一个人认为他的工作辛苦、烦闷,那么他的工作决不会做好,这一工作也无法发挥他内在的特长。在社会上,有许多人不尊重自己的工作,不把自己的工作看成创造事业的要素和发展人格的工具,而仅仅视之为衣食住行的供给者,认为工作是生活的代价、是不可避免的劳碌,这是多么错误的观念啊!常常抱怨工作的人,终其一生,决不会有真正的成功。抱怨和推诿,其实是懦弱的自白。

    工作就是付出努力以达到的目的。最令人满意的工作,就是使我们的工作导向我们认为能表现自己的才能和性格所做出的努力。一个人对工作所持的态度,和他本人的性情、做事的才能有着密切的关系。看一个人能否达成自己成功的心愿,只要看他工作时的精神和态度就可以了。如果某人做事的时候,感到受了束缚,感到所做的工作劳碌辛苦,没有任何趣味可言,那么他决不会做出伟大的成就。

    如果我们的工作能够引导我们逐步接近那种能充分表现我们的才能和性格的境况,这样的工作应该就是最令人满意的工作了。人生只有一次!正是为了获得某些东西或成就自我,为了拓宽、加深、提高自身的技能,将身心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匀称、和谐和美丽的人,我们才会专注于一个方向,并在那个方面付出毕生心血。

    一个人工作时,如果能以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焰般的热忱,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那么不论所做的工作怎样,都不会觉得辛苦。如果能以充分的热忱去做最平凡的工作,也能成为最精巧的工人;如果以冷淡的态度去做最高尚的工作,也不过是个平庸的工匠。倘若能处处以主动的精神来工作,那么即使在最平庸的职业中,也能增加他的威望和财富。

    工作是一个施展自己能力的舞台。我们寒窗苦读来的知识,我们的应变力,我们的决断力,我们的适应力以及我们的协调能力都将在这样的一个舞台上得到展示。除了工作,没有哪项活动能提供如此高度的充实感、表达自我的机会、个人使命感以及一种活着的理由。

    一个人所做的工作是他人生态度的表现,一生的职业,就是他志向的表示、理想的所在。

    在我们的生命中,有近乎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就是在工作中度过的,因此我们应该让自己的生命更加色彩斑斓,就应该好好珍惜自己的工作,应该带着激情去工作。如果我们能以对待生命的态度对待工作,并且将这些精神运用到工作中去,你会发现工作如同生命一样多姿多彩。

    把专业精神提升为一种高度的责任感,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未来并不遥远。

    当今社会是竞争激烈的信息社会,国家需要有志向的人,企业需要有专业精神的人,我们别无选择。生活的主题,只能是跨越鸿沟峡谷,永不松懈;让我们树立强烈的责任心、荣誉感和严明的纪律意识,自信、诚实、主动、敬业,做值得信赖的能够承担重任的员工吧!

    打造良好的职业心境

    道德修养有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认识到我们应该控制自己的思想。做一个优秀的员工,首先要注重培养自己良好的职业心境,这样才能达到你的专业目标,很好地为专业精神服务。

    心境决定环境!很多时候确实是这样,心境决定着我们态度,心境决定着我们效率。好的心境提高我们执行的效率,提升着我们的业绩。

    邦迪是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了埃克森-美孚公司,虽然毕业于名校,但是由于他从小在农场长大,知道幸福生活来得艰辛,所以他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职业心态:干好身边的工作,为明天积累经验。

    邦迪从到公司应聘的第一天起,他就耐心地做着分内的工作,没有怨言,人事部官员对他的评价很好。一年后,邦迪被派往总部接受培训。如今,他已经是这个跨国公司的一位区域经理了,负责产品的销售和开发。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愉悦的心境,那么可以说我们已经喜欢上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那么这份工作就成了自己真正的事业了。

    对于员工来说,成功意味着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同时还能维持较好的生活。可是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不可能对每个项目都保持着同样愉悦的心境,所以,我们可以试着把那些硬性的工作与那些有趣的工作协调、融合在一起,进而从中取得某种平衡,达到工作的最高境界。

    高效率的人士,除了乐在工作外,也能从高效率本身获得愉悦的心情。这些人未必都是工作狂,不过,他们却以自己的成就和效率而骄傲。

    每个人都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心境和行为。选择怎样的工作态度,决定我们是否拥有快乐的心境。

    我们可以不去考虑选择的动机是什么,但要利用一种选择,让我们不仅能够享受工作的乐趣,也能够把工作做好。例如,每天进入公司,我们感谢能够依靠工作维持不错的生活,使我们不必做其他让自己觉得无趣的工作,这也是一种应有的态度,一种良好的心境。

    我们所知道的那些高效率的人,都选择了自己相当喜爱的工作,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这种心境的追求。李·雷蒙德先生曾经说过:“你不但要享受自己的成就,也要享受自己的计划。不管你的工作多么低微,你都必须对工作保持兴趣,因为在不断改变的时间财富中,这才是你真正拥有的东西。”

    以最好的心境对待工作,工作回报给我们的就是更大的快乐,我们的工作效率也会因此而提高。

    在竞争的今天,打造良好的心境很重要,这不仅仅是专业精神所必须具有的,它还会让你高效率工作,在工作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专业精神的基础上,打造你的心境吧!这有可能是通向成功的一道阶梯。

    把复杂的工作简单化

    不管你所处的工作环境多么恶劣,也不管你的工作担子有多么重,你绝对有能力扭转不利情况,所做过的美梦终必有成真的一天。然而如何才能实现呢?只要你凡事都专业地去做,拿出你蕴藏于身的专业精神来,这股力量可以立即改变你工作中的任何层面。

    同一件事情,让不同的人去做,有的人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用最简单的方法去完成;有的人借助各种工具,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用了很长的时间却还没有找到答案。这是为什么呢?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两者的思维方式不同,前者遇事喜欢简单化,喜欢用最简单、快捷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后者则拘泥于形式,以为复杂就是完美,就是智慧。其实不然,将问题简单化,学会砍削与本质无关的工作,抓住根本,用最简略的方式对问题进行表述,这才是专业员工们解决问题时最常用的方式。

    你越投入,工作就越显得简单。当你认真地想做,一切都变得很有可能,没有什么是太麻烦或太困难的。障碍就像田径赛的栏栅,等着被征服。外来的干扰不过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并能激励人继续进步。

    反之,投入意愿很低的时候,任何工作都会对你产生威胁。事事让你感到棘手、头痛,精力与热情也跟着低落,就像必须用双手推动一堵牢固的墙似的,要费好大的劲儿才能完成某件事情。

    明代冯梦龙曾说:“世本无事,庸人自扰。唯则通简,冰消日皎。”

    爱因斯坦也一直把追求形式的简单性,作为科学研究工作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他说:“科学家必须在庞杂的经验事实中,抓住某些可以用精密公式表示的普遍特性,由此探索自然界的普遍真理。”

    多贝克决定开一家帽子专卖店,他亲自出马,设计了一块招牌,在上面写着“多贝克帽店,制作和现金出售各种礼帽”。然后请朋友提意见。

    第一个朋友说,“帽店”与“出售各种礼帽”意思重复,可以删去;第二位和第三位说,“制作”和“现金”可以省去;第四位则建议将多贝克之外的字都划掉。

    多贝克听取了朋友的意见,只留下“多贝克”三个字,并在字的下面画了一顶新颖的礼帽。店子开张后,路过的人都觉得招牌别致新颖,帽子店的生意自然异常红火。

    在工作中,许多人的思维方法仿佛是与复杂结缘的:他们不仅把问题看得复杂,更把解决问题的方式变得复杂,甚至钻到自己设定的“牛角尖”里无法出来。学会把问题简单化,是员工顶级智慧的体现。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美国华盛顿的杰斐逊纪念堂前的石头腐蚀得很严重,纪念堂的清洁维护部门为此大伤脑筋。按照一般的思路,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更换石头。但这样不仅需要大量的经费,更重要的是会大大地改变纪念堂的设计原貌。对这个左右为难的问题,所有相关部门的领导都一筹莫展。

    一天,一个年轻的清洁工走进了主管经理的办公室,他平静地向经理问道:“为什么石头会腐蚀?”

    “这还用说,当然是因为维护人员过于频繁地清洁石头。”经理爱理不理的回答。

    “那为什么需要这样频繁地清洁石头?”

    “废话!你没看见那些经常光临的鸽子们留下了太多的粪便!”经理激动地回答。

    “那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鸽子来这里?”

    “当然,大家都知道,这里有足够多的蜘蛛可供它们觅食。”

    “蜘蛛为什么都往这里跑,而不往其他地方去呢?”

    “每天黄昏时,这里有许多飞蛾。”

    “很好,”这个清洁工笑一笑继续问道,“那么,这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飞蛾?”

    “哦,是黄昏时纪念堂的灯光把它们吸引过来了。”

    清洁工的连续发问,让经理找到了真正的原因。于是,经理立即命令推迟纪念堂的开灯时间。这样一来,没有了灯光,飞蛾就不会来;没有了飞蛾,就没有蜘蛛;没有了蜘蛛,就没有鸽子;没有了鸽子,就没有了粪便。

    微不足道的一个简单举措,不但解决了老大难问题,还节省了一大笔开支。由此可知,在工作中,有时候,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非常简单。

    无独有偶,“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曾经有位叫亚波恩的助手,他出身名门,是大学的高材生。

    一天,爱迪生安排他做一个计算梨形灯泡容积的工作,他一会儿拿标尺测量,一会儿计算。几个小时过去了,他忙得满头大汗,但就是算不出来。

    这时,爱迪生进来了,他看看面前堆了一叠稿纸的亚波恩,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于是拿起玻璃泡,倒满水,递给亚波恩说:“你去把玻璃泡里的水倒入量杯,就会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

    亚波恩这才恍然大悟:哎呀,原来这样简单!

    把复杂的工作简单化,这是一门艺术。作为员工,你必须开动脑筋,努力寻找达到结果的更简单的方法。这样你才能快刀斩乱麻,而不至于淹没于“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表象之中无法自拔。

    在具体工作中,面对繁冗艰巨的工作任务,你必须学会分清工作的主次:首先把那些无关紧要的工作放到一边,接着再排除那些虽然有价值,但由别人干更合适的工作,最后再剔除那些你认为以后再干也不要紧的工作。

    为了使工作条理化,不仅要明确你的工作是什么,还要明确每年、每季、每月、每周、每日的工作及工作进度,并通过有条理的连续工作,来保证自己按正常速度执行任务。

    着名作家巴尔扎克说过:“有些人每天早上预定好一天的工作,然后照此实行。他们是有效利用时间的人。而那些平时毫无计划,遇事现打主意过日子的人,只有‘混乱’二字。”

    许多员工抱怨工作太多、太杂、太乱,实际上是由于他们不善于安排好日常的工作,连最没意义的事也抓住不放,人为地制造忙乱。这样不但谈不上工作条理化,而且连自己也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因此,为了达到令人满意的工作结果,每一个员工必须在思维模式上努力寻求简单的工作方法。与此同时,还要在日常工作中,学会合理规划,做到心中有数,尽量把繁冗复杂的工作条理化、简单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