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礼仪玉器
人类在采集打制石器的过程中,发现了各色“彩石”之美。按照万物有灵观念认为美石——玉是山川的精华,上天恩赐的宝物,具有沟通天地,鬼神的灵性。被用来作为氏族图腾物,氏族首领的标志和祭祀祖先、鬼神的仪礼用品。过去文物器物学著作,常根据《周礼》记载界定玉礼器六种,现依据考古学新成果,将各种礼制活动供奉和仪杖品,代表鬼神和权利、等级标志物玉器归纳为礼制玉器。主要品种有:
(1)玉冠饰:红山文化出土马蹄形器(又称箍形器),筒状,一端削成斜口,上面有两个穿孔,为束发的玉冠。良渚文化出土透雕玉冠饰,造型为变体飞鸟形,扁平体。用线刻和镂空手法雕刻神人、神兽图案。下端磨成插榫槽口,规则地琢通五个小孔。另有三叉形冠,如山字形中间叉体略短。线雕神人纹:戴羽冠、倒梯形脸、环眼、长方大口,呲露两列牙齿。中叉有纵向通孔,可供嵌插用。唐宋时代的玉冠为盛开的莲花形状的圆雕,冠下有发簪贯穿,绾发束于头顶。
(2)玉雕神祇:原始社会氏族图腾崇拜物,神化的祖先、氏族英雄人物、首领、动物及自然神祇。如红山文化猪龙、钨、燕;良渚文化中透雕人兽牌饰,龙山文化中的神人面玉人佩,商代玉羽人、人兽面合体饰等玉雕。
(3)璧: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由研磨谷物的石环状石器演变形成。形状为圆形扁平体、中部挖空。圆形璧面称为“肉”,中心孔洞称“好”。肉大于好者称璧。璧的造型按古代天圆地方宇宙观念,用以象征太阳和天宇,据《周礼》记载,为祭天的礼器。在实际应用上璧又作为权力等级的标志,或佩戴或随葬,同时又是社会交往中的馈赠品、信物。按类型划分,可分拱璧、系璧两类。拱璧为持握、供奉的礼器,包括大璧、谷璧、蒲璧。大璧直径约20厘米,用青色玉制,圆形以与天空的色泽对应,“苍璧礼天”,大璧是天予礼天的用器,诸侯供献天子亦用大璧。谷璧,璧面满雕纵横排列有序的饱满谷钉,寄托对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的愿望。蒲璧,璧面蒲后为瑞草,象征草木繁茂,欣欣向荣,拱璧的形制,色泽与纹饰都与礼天的礼仪有一定联系。系璧,形制较小,一般直径为10厘米以内。用作佩饰,系于腰部。玉璧的形制和纹饰又有时代和地区特色。概括地说,新石器时代菘泽文化的玉璧形体较小,中孔与肉等同;至良渚文化时璧的形体渐大,中孔相对变小,趋于定型,此时的玉璧多为素面,切削成形不够精细,璧面欠平整,有少例琢刻鸟纹,神兽面纹。商代玉璧璧面多光素平整,边缘轮廓圆润、无棱角。西周时大型玉璧多光素无纹饰;小型璧环刻精美的龙、凤、鸟纹。春秋战国时的玉璧,器型渐薄(有的径尺大璧,厚度仅有1厘米左右)立面平直,转角手感锋利,通常在璧面外缘勾彻出极细窄的弦纹;璧面琢刻谷纹、蒲纹。战国两汉玉璧间或有出廓形式;内部透雕、外侧边缘加饰龙凤或吉语,精致华丽。唐代玉璧流行龙戏珠及云朵纹图案。汉代以后,玉璧渐式微,形制纹饰多重复前代。春秋战国时出现的璧、珩、璜等组合的“组佩”,为重要礼仪佩饰,相传至明代。
(4)琮: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四方柱体,中心通孔。可分三种类型;璧琮,俯视近似璧,琮体宽度大于高度,一般分两节,四角琢饰兽面纹,中心为贯通的圆孔。大琮:四面柱体,外方内圆,中心穿孔,两端直径有差,上大下小。多为高度大于宽度柱体,以起伏的“牙身”将柱体分若干节。每节四面中间为凹柱,四角有两边对称的兽面纹,以两条横长凸弦纹表示头额和头饰,其下双圆纹示意双目,下面数条短粗凸弦纹象征口鼻。玉高低不一,少则三节,最多达十九节。璧琮与大琮象征天地四面八方,中心通孔为沟通天地的天柱,装饰祖先、神祇、神灵动物三位一体的神徽,是祭祀的祀器又是纪念祖先神祇的神器。
用于祭祀和标志氏族首领身份地位。嘞状琮:形如大琮唯器形小长约五厘米左右,一般分两至四节。用于佩带,可单佩可双佩,一般系挂在玉项饰两侧。中原地区流行的黄琮为四面四方体,大多无纹饰,中心孔径较大,盛行于黄河流域地区,为祭祀礼地的礼器。商周时代黄琮多为矮柱体,四方四面琢饰蝉纹、凤纹,战国玉琮饰龙首纹。汉代以后渐罕见。
(5)圭:最早出现在山东龙山文化,可能由石磷演变而来。据《周礼》记载为祭祀东方方位神的礼器,亦为等级爵位的标志“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持信圭、伯执躬圭”。龙山文化玉圭为长方条状,上端穿孔洞,下端磨刃,圭身两面琢刻神人、神兽面和神鹰纹,反映龙山文化氏族图腾信仰。商代玉圭,扁长条形,方首钝刃,通体磨光,有的刻有精细纹饰或绘朱色条带,直至东周成为圭的定形样式。故《说文》释圭为:“瑞玉也,上圆下方,圭以封诸侯。”汉代以后仅见于文献记载,罕见实物。明清两代依汉代式样复制,皆为锐角顶、圭身细长,分素面、谷纹、海水江崖纹饰(见定陵出土玉圭)。清代乾隆时玉圭名目繁多,均仿汉代形制。
按品级和礼仪场合划分有:
大圭:天子执握,上端锐角或插在衣带间,又称“珽”。以符合《礼》“天子搢埏”之制。
镇圭:天子执握,上端锐角饰四山纹,取安定四方之义。又称“瑱圭”、“玠”。
信圭:侯爵执握,上端呈钝角,肩部两角琢成直立人身状,纹饰精细,取忠勇正直义。
躬圭:伯爵执握,上端为圆形,纹样粗犷,取恭顺之义。
桓圭:公爵执握,上端为方齐形,取桓楹架屋,栋梁柱石之义。
琬圭:上端为圆形,圭身染色。天子派遣使臣所执。使臣持此信节执行任务,被称为“护送琬圭”。
琰圭:上端为锐角,取锐不可挡义。天子派使臣征讨平叛时执用,当作信物,上方宝剑式证明。
(6)璋:盛行于商周之际。形制有扁平长条形斜首、方柱形平首、鞭形尖首、短隼形竹节首等式。大多雕刻纹饰。常见的有兽面纹。据《周礼》载,璋为祭祀南方的礼器“以赤璋礼南方”。有学者认为璋的形制源于河姆渡文化的骨耜。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玉璋,形如《说文》所云,为半圭。璋身与柄间有一段两侧突出阑或齿形扉棱的称为牙璋。传为发兵的信物。成都曾出土过琢为鱼形的牙璋。
(7)钺:由兵器演化的礼仪仪仗。最早见于良渚文化,形状和石钺相似,呈扁平梯形。商周玉钺多作长方形,顶端出短内,与青铜钺相似。
(8)戚:形似钺,不同之处是在钝刃雕出齿状扉棱。商代早期玉戚为平面梯形,西周时演变为长梯形或扁长方形。仪仗用玉。
(9)戈:盛行于商代的玉仪仗。商早期直内有穿,援两侧磨刃,前锋尖锐。中期形体增至30厘米,并琢有脊棱和凹槽。西周以后形制渐小,多雕刻齿状阑或变形云纹等。
(10)刀:盛行于商代的礼仪用玉。种类很多。妇好墓出土的玉刀,刀身窄长,凹背凸刃,尖略上翘。刀背雕出齿状薄棱,刀背雕刻龙纹,是王室成员的身份标志。
璇玑:器型如璧,外缘等距顺向外出三个、四个或六个头角。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春秋战国以后罕见。早期璇玑在由方形琢圆时留下外侧的边角,间或在环部周围装饰蝉纹。商代璇玑的璇角明确并在环体外缘雕出齿牙。关于璇玑的用途学术界尚无一致定论。一说为古代观察天象的仪器;一说由璧演化形成的星象,并有人指认为北斗形。
(二)装饰佩带玉器
以玉制作装饰品,是玉器的最早出现的形式,现知时代最早的玉器——距今7000年辽宁兴隆窿文化玉器就是一件玉块。玉装饰品包括头饰、佩饰及一部分佩戴在身的玉工具及祥瑞玉。主要品种有:
(1)玉笄:最早见于良渚文化,延至明清,乃至现代兄弟民族仍饰用。一般为长锥形。商早中期即已定型化,笄杆呈细长圆形锥体,上粗下细,平顶抛光,俟后历代玉笄大同小异于杆形圆方或长短,笄顶有无或琢纹。古代习俗男子十八岁举行成年礼,即蓄发着笄,因而称及笄之年。玉笄是贵族男子发饰。
(2)玉簪:女子发饰。一般为金属饰物的装饰件。唐代以后盛行玉制花簪。
(3)玉梳:梳发及绾发饰物,梳齿粗而长,唐代时为琢刻精美梳背嵌于金属梳齿上。
(4)玉块:圆环形有一缺口。《广韵》释为佩如环而有缺。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为耳饰。圆壁园润,光素无纹。红山文化玉块琢成卷身头尾相近山兽形。商代也多为屈身兽形。春秋战国时佩块演变为佩饰多为圆形薄片琢兽面或勾出纹。佩块象征有判断能力。
(5)玉珰:与耳坠相似的玉耳坠。形似小璧用金属丝连接穿耳为饰。
(6)玉珥:耳饰的一种,以玉制坠形,上连金属托扣,穿耳为饰。
(7)玉镯:臂饰。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先秦玉镯造型多受良渚文化影响,呈高身筒形,镯璧为薄片,口沿平直。逐渐向厚璧矮身发展。至唐宋时已出现圆柱体璧镯。明代玉镯有内壁平直外壁圆凸的剖竹式、绞丝式。清代盛行琢成二龙含珠式或镯外壁满琢图案或吉语。
(8)璜:原为佩玉,《周礼》称为六瑞玉之一,“以玄璜礼北方”,故又以璜为礼仪用玉。璜的形状呈扁平片,弧形,约为璧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因而有“半璧曰璜”的说法。璜出现的很早,商周时代既以盛行,历代流传的璜数量都很多。
(9)瑗:璧类佩玉。古代将“好”大于“肉”一倍的璧形器称为瑗。有“召人以瑗”的说法。未见确切的文献记录,流传的实物也极少。
环:璧类佩玉。谓“好”与“肉若一者为环”。可单独佩带,一般多作组佩的配件。
组佩:又称杂佩。春秋战国时流行在腰部左右佩带由七件以上佩玉和珠组成的长串玉佩。最上为横卧的菱形佩玉,称为珩。
珩下端三孔,各系一条连璜及方形的琚、璃,其下又连第三层的成对相向的冲牙。冲牙为薄片兽牙形,常见有三种式样,一种是龙形冲牙;龙尾似长牙,龙头张口;一为夔凤形冲牙,夔凤身弓起,张口,一爪踏于尾,尾端似长牙;另一种形似玉璜,一端为长尖,外侧琢精细纹饰。冲牙多成对出现,造型与纹饰相向对应。
缀在杂佩下端,佩戴在身,为求走起路来发出清脆悦耳的玉音。
觽:形状与冲牙相似,由兽牙演变形成。古代穿衣或车骑挽缰常用绳带结扣。解结时需用尖状物松动解结,觽为佩带在身的解结工具,引申为以智慧解除困疑的才干,这种智慧得之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因则觽又有“子事父母之器”的雅称。古代习俗,男子成年礼后即可佩觽为饰,标帜已具有成年人的才干胆略。
韦枼:拉弓射箭时护指的指圈,清代称扳指。古代的韦枼亦为圆环形,但一端呈波浪起伏变化。成年男子佩戴,显示具有文武双全的才干。
玉带钩:带钩为连接束腰所用革带的用具,春秋时由北方传播至各诸侯国,战国至秦汉时代已很盛行,一直沿续至明清。玉带钩呈长条形,一般长度在3—5厘米。一端为向内卷起的钩头,多雕成龙、兽、鸟、螳螂等兽类昆虫头形。一端为较宽的钩尾。钩身上拱,钩身下侧有一圆柄脐钮。从侧面看带钩呈一形,称为匙形。玉带钩的式样可分以下几类:
柳叶形:钩身细长扁平,钩尾形似柳叶钮在尾部;琴形:钩身为窄长条,器面起棱线,钩尾略宽,形似古琴;棍棒形:器身如圆柱,钩头多为蛇、鸟头,钮在中部;琵琶形:钩头作龙或兽头,钩尾较琴型更为宽大,状如琵琶肚。钩尾琢与头部呼应的螭纹或花卉纹。
动物形:钩身制成龙、虎、鸟、蝉形,将动物的尾部拉长作钩尾,钮在头颈的背面。玉带钩形制的演变趋向是,早期(春秋)造型简朴,尺寸较小。战国以前钩形细长如柳叶形、匙形。秦汉以后流行动物形、琵琶形,唐宋以后流行螳螂头棍棒形钩,元明清盛行龙形钩,钩尾面上透雕的螭纹,凸起程度由高向低。钩钮的位置,早期多在钩尾,时代越晚,越靠近钩头。
玉带板:唐代吸收北方民族韦枼鞿带形式,在革带(称鞓带)上加缀玉带板制成大带,规定皇帝及三品以上官员佩带。玉带板的数量按品级各有不同。方形带板称铐,尾端长形板称铊。每套带板琢刻纹饰的题材、手法自成系列。传世唐代玉带有琢刻歌舞伎乐、动物纹。五代龙纹大带。明代玉带传世较多。每条玉带有带板20块(18夸),2块铊尾,多采用高超的镂空雕刻二至三层图案,称为“花下压花”法,为明代独创。
玉剑饰:春秋战国时流行在剑柄、剑鞘上嵌镶玉饰称为玉具剑。玉饰最多者共四件,玉剑饰的名称,命名不一,综述如下:
剑柄玉饰:剑首、标首;
剑鞘口玉饰:剑格、镡、琫;
剑鞘玉饰:昭文带、璏、璲;
剑鞘尾端玉饰:琕、珌。
剑首为圆形饼状,一般分为两层装饰面,背面镂小孔,供与金属柄缀连。剑格呈菱形中空,供剑刃穿过。昭文带为长条板状,两端内卷,一侧有方穿供梆附于剑鞘上。剑琕为梯形厚方体一端琢出卯孔供剑鞘插入。战国时代的剑饰有的雕琢出浮雕出廓螭虎、飞凤纹饰,极生动优美。
鸡心佩:又称韦枼形佩。汉代盛行的玉璧与韦枼复合状的玉佩。
其形多似韦枼式鸡心状,中心有孔,缘孔浮雕云纹,高浮雕的螭虎出没云纹间;也有的类似桥形,佩身较长,弯成桥形,中间凿长方孔,孔周缘浮雕云螭纹。鸡心佩在明清时一度重又流行。
翁仲:人物形玉佩。陵墓神道两侧石相生中的人物雕像称为翁仲。传说秦始皇时有一位身材特别高大,威武有力的武士叫阮翁仲,曾奉命对匈奴作战,屡建战功。当他捐躯后,曾给他铸铜像。后即以翁仲命名石像。汉代流行以玉制作翁仲形佩,细长身,方冠窄脸长髯组成倒置三角形头部,长袍曳地,宽袖笼手。造型极单纯简洁。翁仲佩的穿孔极特别,穿系时由两侧袖下入索汇于躯干由头顶穿出,称人字形孔洞。佩带翁仲取勇猛能抵御外来侵害转为避邪祥瑞玉佩。
刚卯:辟邪的佩饰。系于腰带上,玉制刚卯为方形,长一寸,径五分,中心凿孔供穿系。安徽亳县凤凰台东汉墓出土一对玉刚印,严卯,各长22厘米,面1平方厘米。四个立面上镌刻铭文为“正月刚卯既央,灵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庶疫刚瘅,莫我敢当”。
严卯:与严卯成组,式样相同。铭文为“疾日严卯,帝令夔化,顺尔固伏,化兹灵殳。既正既直,既觚既方,庶疫刚瘅,莫我敢当”。刚卯和严卯均为汉化出现的佩饰。
玉勒:管状佩玉。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延至明清各代均有制作。先秦玉勒多琢弦纹或绳纹,汉代以后多加云龙、动物及花鸟图案装饰,做玉杂佩的配件。
肖形佩:以玉制作各种伎乐人、婴儿等人物,凶猛动物,仁兽,宠物动物、祥瑞寓意的花卉,蔬果及吉语文句刻字玉佩。明清时最为盛行。
子冈牌子:清初流行的一种长方或方形图形玉佩,一面镌刻山水、人物故事图案,一面琢刻诗文。均按书画形式构图亦有款署陆子冈,又称玉别子。
鸠杖:玉制手杖,杖首琢成鸠鸟形。汉代为提倡尊老敬贤。
规定每年八月,地方官吏要为辖区内年满七十岁以上的长者敬献玉鸠杖。当时生存条件艰难,人活七十古来稀,七十岁以上即尊为有福德的寿星。传说楚汉相争时,刘邦曾有一次战败逃亡躲藏在芦苇丛中,楚兵追来,芦塘中的鸠鸟安详地鸣叫不已,楚兵误认为芦荡中没有藏人便没有搜查,使刘邦转危为安。因而汉代推崇鸠鸟,同时鸠鸟又能知四时,春季鸣叫提醒人们适时播种,因而制鸠杖以表彰社会贤达。这种形式的玉杖首,后来作为实用装饰物流传至明清。
香囊,悬挂室内或随身佩带。装饰品兼盛放芳香药物,散馨香气味。多为镂空雕刻,复合式,制作极为精巧,造型富于变化。
(三)丧葬玉器
远古的玉能通灵观念,至汉代转化为玉可保护尸体不腐,以便实现灵魂升天的追求。汉代不仅以玉器和其他器用作随葬物殉葬,还有专门用于保存尸体的葬玉。主要有:
(1)玉衣:又称玉匣葬具。由正方形、梯形、三角形、多边形,最多为长方形的玉片拼缀成与人体相同的外罩。玉衣分头罩、上身、袖子、手套、裤筒、鞋六部分。每部分又各有二个部件组成。
每块小玉片的四角均有供穿系的小孔。用黄金缕线缀连的称“金缕玉衣”,为皇帝或皇帝特赐的亲王、大臣死后使用。妃嫔、亲王及高级官吏按等级分别使用银线、铜线、镀金铜缕编缀。每件玉衣所用玉片多达2000以上。河北满城一号汉墓出土的中山靖王刘胜金缕玉衣,共有玉片2498片。玉衣葬始于汉武帝初年(公元2世纪中叶)至黄初三年(222年)魏文帝明令禁止而废除。传世玉器中常有各种形状四角有孔的玉片,即为散落的玉衣部件,过去曾被误认为时代较晚的玉品。
(2)晗玉:葬玉之一。商周时代已盛行在死者舌上放晗玉珠,西周时开始将晗玉做成蝉形。古代认为蝉能变蛹钻入土地,又能脱壳飞上树梢。具有上天入地的本领,又有脱去皮壳重生的灵异,视为神虫。故以蝉晗口中,希望死者能像蝉一样获得重生。玉蝉有两种用法,在蝉头琢孔眼的是供佩带的玉饰,只有形状稍小,无孔眼的才是晗玉。晗玉也有半月形或者有柄圆镜形的,称为口塞,使用较为普遍。
(3)握玉:葬玉之一。在死者手中放置玉器,以示死后享有财富。商周时代玉握的形式为贝或璜形玉片。东汉初年起盛行以玉豚一对,分握两手中。豕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标志,代表生活安定和富足。玉豚造型作变形化处理为长条形四肢蜷屈伏卧状。多用玄色玉制作。
(4)九窍塞:葬玉之一。填塞或遮盖死者身体九个窍孔的玉器。
古代认为将躯体九窍用玉堵塞可以防止精气外泄,可防止尸体腐朽并能帮助灵魂升天或重生。计有:双耳,鼻孔,口和肛门塞六件;双目和生殖器盖三件。眼盖形如椭圆形杏子,常琢几个细孔,可以缝缀在布眼罩上。耳塞与鼻塞均为圆柱形,长约2厘米左右。
肛门塞亦为圆形,长约4厘米。口塞为新月形玉片,长约72厘米。当中晗入口中,两端露在口外。使用九窍塞者,多为贵族,晗有口塞的,一般不再含玉蝉。
(四)陈设玉器
宋代以后,随着尚玉观念转化为以玉为祥瑞和珍宝,加之艺术上的复古思潮,兴起以玉制作玉陈设品的风气。元明清三代玉陈设品更为发达,主要品种有:
(1)纪念性雕刻:为纪念重要事件或显示国力而制作的大型陈设观赏玉器。如元代渎山大玉海,清代大禹治水玉山,香山九老玉山等。
(2)殿堂居室陈设品:明清时代盛行在厅堂陈放玉摆件,有仿古器皿;成组连环吊件等。
(3)陈设实用器皿:清代盛行仿生式器皿如各种花卉、嘉果或鱼、龙花插等。
(4)文房用具:玉砚、玉制笔杆、笔筒、玉镇纸、玉璧搁、笔洗、砚滴、笔山等。
(5)观赏雕刻:清代盛行以玉雕刻书画形式的玉山子等观赏玉。如故宫收藏的《桐荫仕女》充分发掘玉石质地晶润的特点,利用薄厚层次变化,雕刻出绘画透视和光影的效果,形成立体的玉画图更有大量立体山水画玉山子。
二、玉器制造工艺技法术语
玉石的质地坚硬,一般均在摩氏4—6度。铜铁钢等刀具的硬度均低于玉石,制作玉器无论切割,雕琢纹饰,穿孔最初都同打磨石器的工艺相同,只能作较粗犷简单的器类。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大量玉璧有圆弧状阴痕和同心圆的磨痕。显然是使用了旋转性工艺,可以推知当时已将制造陶器的旋转工具运用在制玉上。使用轴旋转式的原始砣具。其特点是席地坐式手力制动。最初的砣头材料为石、木竹或兽牙兽骨。先秦时代改用金属砣头,春秋以后出现了铁器,砣具进一步完善。至隋唐时代进化为垂足坐式,双足踩动踏板,以皮带转动带动砣头旋转。这种手足并用操纵旋性琢玉工具的水凳一直沿用至清代。为什么称为水凳,早在采用原始砣具时,琢玉便已使用了中介物质,用金砂、柘石砂、榴石等蘸水,以增强砣头的磨擦力。《诗经》鹤鸣即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记载,可以看出这种奇特的碾玉、琢玉工艺的悠久历史。
治玉工艺不是直接的刀具切削,雕刻,而是琢磨、拉碾,但其工艺技法习惯上仍借用雕刻工艺的名称:如阴刻、阳刻、浮雕、圆雕等,现分别介绍:
阴刻线:指在玉器表面琢磨出下凹的线纹。有单阴线或两条并行的双刻阴线。汉代以前的阴线纹大多极浮浅,由一段段短线连接而成,若断若续。这是因砣具旋转轻起轻落形成的。一般论述称之为“入刀浅”、“跳刀”、“短阴刻线”,已约定俗成,形成意会共识。
勾彻:侧入“刀”,相对用彻刀形成当中保留的凸起条纹,亦称阳线。商代始用。西周时为单彻,即一面斜入刀,另一面为阴刻线,亦产生阳文凸起效果,俗称“一面坡”。
隐起:在线条或块面外廓略减地,形成隐约凸起,触之边棱不明显。红山文化即采用。
浅浮雕:利用减地方式,挖掉线纹或图像外廓的底子,造成线饰凸起的效果。良渚文化玉琮兽面眼、口、鼻即用浅浮雕。
高浮雕:挖削底面,形成立体图形,并加阴线纹塑形。始于战国,明清时流行。
圆雕:立体造型人物、立兽等。红山文化及商代玉器中即出现此类玉器造型。
活环:将玉料削琢成相连的活动环索,可延伸玉料的跨度,春秋时即已采用。
镂空雕(又称透雕):在穿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最早见于良渚文化镂空的玉觹,冠状饰。镂空雕的程序是先在纹饰外廓等距的管钻打孔,再用线锯连接形成槽线。商代时镂空玉凤的镂空剖面即很光滑平整说明镂孔连点对接技术已很娴熟。元代镂雕技艺有新的发展。透雕玉炉顶,荷花芦叶枝叶穿插偃仰多达三四层,十分剔透。明代更有仿青铜器三层花式以极细密透雕图案作底上套两层浅浮雕纹饰的绝技,称为花下压花。
打眼:红山文化时打眼穿孔的形式就很丰富。当时用竹木、皮革钻具,借助中介水砂钻磨,硬度极低,造成孔洞口沿磨损,两面钻孔的对接不够准,孔径壁有条痕等。良渚文化打眼、穿腔技术有很大提高,玉琮的内壁均很光洁平直。先秦以前由于钻具原始孔洞多呈马蹄形眼(单面钻)蜂腰眼(对穿形成)战国以后使用铁钻头穿孔形成整齐的管状。汉代时能钻制复杂的人字眼、象鼻眼等。
底子:铲削后的器面器壁。古代制作精益求精,纹饰底子也不惜工本,注意削平磨光,因而十分平整。
挖膛:良渚文化的高筒玉琮,商代大玉簋的制作,已显示出挖腔技巧的高超。清代玉鼻烟壶更追求薄壁,挖腔技术更加娴熟。
抛光:分粗光和精光。战国以后的玉器都很重视最后的抛光工序。使玉质的晶莹润泽质地充分焕发,表面形成玻璃质光泽。
三、历代玉器特征
(一)长江流域玉器
长江流域中游新石器时代重要玉器文化有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薛家岗文化,凌家滩文化(今四川、湖北、安徽境内)。
公元前5000年—2300年,这几个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的玉器均以小型的饰物、决、环、璜、坠、管等为主。其中引人注意的是凌家滩文化玉器中有一块小玉版。这块玉版略成方形,短边略向内收,边上钻孔。玉片四角阴线刻圭形纹象。向内为一大椭圆圈内套一小圆圈。小圈内阴刻方心八角星纹,大小圈之间分成等距八格,每格内阴线刻一圭形纹。玉版长约11厘米,出土时夹在长94厘米的玉龟中。这块玉版的装饰和使用情况显然与巫术礼仪有关,从而揭示出玉器由初始的装饰物,向神异灵物演变的轨迹。玉器作为灵物崇拜的表征在长江下游良渚文化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著名的良渚文化。前三个文化出土玉器数量不多,主要是头饰和佩饰璜、决、珠、环等及玉斧、玉磷等小型玉工具。
良渚文化玉器:距今约5000—4300年。发现玉器的重要地点有江苏吴兴钱山漾、吴县草鞋山、张陵山、上海青浦福泉山,江苏武进寺墩、浙江余姚反山、瑶山等。良渚文化玉器数量很多,解放前即已流传于世,被误为战国时代玉器。良渚文化玉器以玉筓、镯、佩、珠、管、装饰品数量最多。并有玉璧、玉琮、璜、环、瑗、钺等礼器及梯形,半圆形,三叉形冠饰等。良渚文化玉器的玉材质地和制作工艺精粗差别悬殊。一般玉器所用玉材为太湖地区所产各种粗玉(透闪岩、阳起石、蛇纹石),颜色以绿为主,或泛青或透黄,玉质透明度、硬度都不高(4°左右),手感较轻,有些玉料疏松吸水。上好的良渚古玉重器,则选用质地细密晶润的玉材,触感平滑细腻,器物表面泛宝石光泽,近乎铜镜的亮度(俗称色浆壳)与人工上蜡或机器打磨的光泽有别。色泽多以黄绿为基调。
制作精致的玉璧璧面光洁,边沿和孔径规整,很少留下旋钻痕迹。
玉琮、玉环、玉镯等立体器型造型严谨,规格化。良渚文化玉器中,制作最精美的当属玉琮、玉钺以及冠形饰。不仅规格严正雕琢纹饰精细。尤其是良渚文化的象征——人神兽合体的神徽,用细密的阴刻线纹琢出。极为复杂的图像浓缩到仅有指甲盖的浮雕画上,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也要很吃力才能看清。玉琮的形制外方内圆,立面分为若干节。矮体的只有一节,最多的有十五节(尚未发现十节,十四节者)每一节方柱四角以转角边沿为中心线,雕刻对称的变形兽面纹。玉琮中心射径的挖料技艺高超,大型玉琮高30多厘米、孔径大多仅有1—2厘米,孔径口沿棱角规正,孔壁光洁,说明上下对接的误差很小。良渚文化玉器中有镂空雕刻的玉觽,王冠饰,还采用了镶嵌松石等装饰手法。
良渚文化玉器至少在清乾隆时已陆续出土,因非正规的考古发掘,直至本世纪40年代,曾被误认为是战国文物。许多流失国外的良渚玉器在英、美等国博物馆收藏时也在断代上多有误差。
自50年代以来,随着长江下游考古的深入,逐渐廓清了良渚文化的面貌。良渚玉器一时成为世界古物收藏家的搜集目标,利之所趋,出现了仿制品。鉴别良渚古玉最可靠的手法是利用科学手段进行测定。一般的目测,可以从良渚玉器质地入手;真正的优质良渚古玉,质地细密坚韧,器表泛宝石光泽,晶莹光泽。触之手感平滑,与人工上蜡或机器打磨的光泽不同。玉色以黄绿为基调,少量为淡赭红色。出土的玉璧、环等器面常有白色、赭色或墨绿色的筋状条斑、颜色驳杂、质地并不纯净。在工艺上有粗放和精致两种。制作精致的,表面光洁,轮廓线挺拔,转折圆润,并且很少见到旋钻的痕迹;粗放形则有厚薄不匀、边缘磨损,有明显的切割,旋钻擦痕。鉴定良渚玉器最重要的是要考察琢制工艺。
良渚文化玉器运用细密阴刻线的技法十分娴熟,在放大镜下观看,那些细如发丝的线纹,显出短线切割连缀的痕迹,跳刀贯气,极为精密严整。此外,抛光工艺考究,也是良渚古玉的特点。良渚古玉器表平整光洁,但仍能感受到手工打磨,长久搓磨的痕迹。用现代机器快速切割、抛光,器面和轮廓转折则显得生硬,而且在细微处往往加工不到位。琢磨纹饰也粗重生硬,图案结构松散,笨拙。
(二)辽河流域玉器
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另一重要玉器代表是黑龙江流域,分布在辽宁、内蒙古地区的红山文化。红山文化目前发现的玉器,不但类型很多,反映了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巫灵崇拜的联系。
具有很高的科学历史价值。
红山文化玉器的玉材多为岫岩玉(蛇纹石)硬度4—6,呈油脂光泽,有黄绿或淡黄色。少量的墨玉、青玉、玉髓、玛瑙和煤玉。
器类有装饰品玉环、串饰、勾云形玉佩、马蹄形玉箍、竹节玉饰等;动物形象的佩玉、艺术品最多:有玉龙、鹰、鸮、燕、蚕、鱼、龟、猪首兽、猪龙形兽等。器型一般较小,但采用大块面塑形手法,造型概括、简练,质朴。装饰纹饰简洁,疏朗多为抽象图案。一般多着重大块面抛光,仅在眼、口部作精细雕琢。器形多为扁平体,无论单面或双面雕琢均有厚薄变化,常将器物外轮廓琢成薄形钝刀状。琢制工艺擅长以磨碾手法制作类似泥塑刮削效果的沟槽,如勾云形玉佩的纹饰;压地隐起的阳纹和斜面棱线,如玉龙、玉鸦的装饰有的棱线触之有感,视之不见,说明琢磨很精细。后期才在隐起图案上加刻阴线纹。阴刻线无起止痕迹,入“刀”浅,若断若续,但能出现曲线流畅,转折圆润、直线挺拔的效果。因为大多应用于悬挂、佩带,几乎所有的器物都琢有孔洞。
一般为单面钻孔,两面孔径大小不同,剖面呈倒梯形,俗称马蹄孔。可能出于减少钻孔难的设想,有的孔洞打到一道凹槽上,有的打在磨薄的平面上。有一定厚度的大形器物则采用双面打孔,孔径两端大,中间小,俗称蜂腰眼。有的对穿孔对接有误差,因而孔径有台阶式痕迹。这两种琢孔方式商周时代仍沿用。另有三种为红山文化玉器特有,一为在一面打两个孔,斜入“刀”在深处穿通,俗称象鼻眼,这种打孔方式唐代以后才又采用;一为在高超的脊棱上斜刀对穿,另一为在先磨出的两道横向沟槽内斜向对穿。这三种穿孔方式可统称为双眼穿洞单面成孔法是红山文化琢制工艺的独特特征。
红山文化玉器的仿制品,在20世纪30年代陆续出现,已发现的有玉鸦、三联璧、丫形器等,除了玉质、光泽,沁色火爆生硬的破绽,由于使用高速运转切削工艺割料,琢制纹饰,所以扁平体器物作成无厚薄变化的平板,所琢凹槽和阴刻线都较原作生硬、呆板。孔洞洞壁平直,显出刻意加工的痕迹,很少有象鼻孔,近年来,河南以当地所产烁石、粗玉仿制勾云形刀、小形玉龙,从材质和工艺上都比较容易识别其伪。
(三)黄河流域玉器
黄河流域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玉器。大汶口文化玉器多为佩戴的小型玉装饰品——头饰,颈饰和手饰——珠、环、镯、佩、坠、筓、指环、束发器等。龙山文化玉器数量较大汶口多,除装饰用的决、镯、环、璜、珠等。过去,因缺乏确切的地层关系考察,往往误认为商周文物,应重视结合考古发掘成果,认真的对照、识别。
(四)商周玉器
商周玉器:重视选材,大量使用新疆优质软玉,色淡绿或白中泛绿,玉质细腻,抛光后表层呈柔和的玻璃光泽。
商周玉器多为扁平体造型,大多是先将玉料切割成板块状毛料,再加工切削成圆形玉坯,其中规整成形的进一步加工为璧、瑗、环等,不具备深加工条件的玉坯,则割圆形坯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琢为决、璜或动物、禽鸟形玉佩。玉鸟、玉鱼、玉兔等均是以块形外缘琢刻头颅及弯曲的背廓;内缘则依次刻琢前脸,下颌或啄、前胸腹和前后足的轮廓。雕琢虎形佩,则把决状玉材翻转使用,以内廓为背部,外廓琢下颌、前扑的前爪,胸腹部、后蹬的后爪及拖卷的尾巴,于是形成昂首挺胸张牙舞爪的凶猛姿态。
玉礼器璧、璜、决等,商代有厚薄两种形制。璧多光素平整,边缘轮廓圆润,无棱角。西周大型璧多平素无纹饰,小型璧琢饰精美的龙、凤、鸟纹,龙凤纹身加单环或重环鳞纹。商代玉凤长尾羽内卷,周代凤纹高冠长尾,尾羽向上翻卷披及头顶。玉琮多为光素的单节柱体,以致清代末期释名时,有“杠头”之称。商代早期的玉仪仗,特点是在器物边缘琢出脊的齿牙,齿牙呈平直或柔和的凹形,连续排列四齿至六齿,有如后世的女儿墙垛,兼有加固和装饰功能,商后期逐渐消失。周代玉仪仗,器形趋于细长,小型化。商代后期出现商周玉器中罕见的立体圆雕玉人,玉龙、玉象等,商代玉人面部特征为额头高、鼻根及眼内凹、下额上翘的“月牙脸”形,鼻、眼、嘴均宽大,厚嘴唇上翘。周代玉人面部扁平、中分发、戴大耳环,形象夸张变形,装饰趣味浓厚。
商周玉人、动物有禽鸟玉饰都很重视头部眼、嘴、耳的刻画。
商代多用双撤阳线琢“臣”字形眼,早期形状线纹方正,晚期线纹圆润眼形细长。西周时“臣”字形眼的眼角或眼梢伸出长线卷勾。在动物鸟纹、鱼纹中,参用菱形或橄榄形眼和双阴线重环纹眼。
商周玉琢工艺技法特点:
琢制线纹的方式:
(1)勾撤法:商代创用,双刻阴线,相向斜琢形成减地凸起的阳线纹效果,周代演变为半撤,即平行的两条线纹,一条阴线平直琢刻,另一条斜磨,形成凸起感,有“一面坡”之称。
(2)阴刻凹线:商代多用双钩阴线,晚期及周代多用单阴刻线。
商代线纹转折平直,周代追求流畅的曲线变化。仔细观察所有线纹都是由断续连接的短线组成,时出相接不准的毛刺。
钻孔方式有单面打孔的“马蹄”孔和两面对穿的长孔,孔壁多不加修整,有的留有螺旋式旋转的痕迹。
(五)春秋战国玉器
春秋战国制玉重视选料,流传下来的玉器,很少有质次或有疵伤的劣质玉材,常见的玉质为白玉、青玉,器型以佩玉最为发达,出现以璧、珩、璜等成套组合的“组佩”;玉具剑饰;玉带钩等佩饰玉和少量的玉玺及葬玉。
各诸侯国都有生产玉器的机构,琢制工艺、艺术格调各有特色。至战国时代已形成鲜明的时代风格,其特征概括如下:
(1)平片状器型,如璧、佩、璜等,器型较薄(径尺大璧厚度1厘米左右者有之)立面平直,流行在边缘勾勒出极细窄的凸线,手感极锋利,器物外廓不求平齐,往往有不规则的脊齿或出廓的龙、螭纹造型。
(2)琢玉工艺特征:常见为阴刻线,起止痕迹明显;创用一种粗细阴线并列的形式,粗细差距大,有的呈10∶1对比,形成特殊的装饰线纹效果。
镂空技术纯熟,发明快捷的镂孔技法,即先将镂空部位钻出若干小孔,再用丝锯类工具将小孔连缀成线。镂刻纹饰面不加阴线刻,为此期透雕特点。
(3)主要纹饰:
谷纹:谷钉密集,排列整齐。其琢刻方式为先琢刻深浅一致等齐的方格线,将格线及格内底面找平磨光,保留格中心谷钉,再加严格精细打磨,谷粒圆润饱满。战国以后流行出芽谷钉,即圆钉一侧留出细长的螺形尾纹,又称卧蚕纹或蝌蚪纹。
蒲纹:以交错的斜方格线组成六角形图案纹。
连云纹:有圆头连云,如意云头、朵云、勾云头等组成的纵横穿插二方或四方连续的图案。
凤鸟纹:以适合图案出现,尾羽细长向后拖。
龙和兽:躯干细长呈S形大弯曲,口大张唇齿相对呈钳形,下颌如钺,尾细长镂刻绞丝纹,眼圆鼓,外廓微呈菱形,眼角带梢。
组合纹饰:凤鸟兽面组成条带适合图案,各装饰带间以弦纹、绞丝纹分隔。
人像雕刻数量不多,以装饰手法造型,面部五官用短阴线示意,服饰华丽,多琢S形、滴水形纹饰。
春秋战国玉器琢刻精巧绝伦,动物造型妙趣自然,非计较工时、造价的赝制者所能追仿。宋代及明、清、民国以来都有战国玉器的临仿品,很少有兼达精细生动者。如战国谷纹璧、谷钉颗粒饱满又兼底子平净抛光精细,赝品邯郸学步急工近利往往不能兼擅。现代河南有仿制战国玉器作坊,由于聘请了技艺高超的退休技师,又有印刷物提供清晰的图样,在器型纹饰上有一定水平,但玉质、抛光、工艺技术,特别是战国玉中的螭虎形象,那富有生命力的气质,赝制者绝难乱真。
(六)汉唐玉器
汉代盛行佩饰玉,薄型的玉璧多采用水苍玉,外皮玻璃光极亮,器型较战国时厚,立面平直,边沿平宽。新出现的鸡心佩、出廓璧等,多有浮雕或立体鸟兽形象,玉舞人、玉翁仲等坠饰多为白玉,随形构器器型也较厚,唐代薄平形佩饰除玉璧多为方形带板,无边廓,剖地留出浮雕面琢刻纹饰。玉人物形象特征:脸型长,面部五官仅以短阴线示意表现眼、口,长衣拢袖不露手、足,尖足、长裙,下裙内收呈笼形,作坠饰用打入字眼,即从头顶下通腰部横贯的通孔。唐代玉人物形象多为“胡人”,粗眉、高鼻、大眼。眼睛只有眼眶或只勾下半眼珠,上面露白大而无神,面部轮廓清晰,额、鼻、腮结构交待分明,强调表现神情韵致,紧身衣、宽袖管,琢出条缕状皱折,无论胡人或飞仙均着飞帛,飘带,身下铺毡毯,有的放置执壶、乐器。
玉兽特征:汉代玉兽躯干弯曲度大,呈飞腾奔跃状,多有双钩卷式肉翅飞翼;眼睛圆形、圆形两端加梢、椭圆形和与鼻准相连等样式。眼珠圆润凸起似半球形,炯炯有神。耳小,耳轮厚且内卷,有的装饰云头纹。尾有单梢秃尾或尾端分岔大卷曲两种。汉玉兽的独特标志是在颈部、背部、臀部、腿弯处阴刻细密的短平线纹,表示茸毛,排列规则呈眉形称“卯头刀”。
唐代玉兽躯干有两种形式:肢体粗壮平素琢出脊骨轮廓,身躯细长的满饰阴刻斜方格纹。耳呈花叶形。尾似蛇尾,尾尖光秃。
眼睛有三刀阴线组成的三角形(角度锋利)四至五条阴线组成的菱形眼或带梢不带梢的圆眼。
纹饰特征:汉代谷钉个体较战国时大,组合稀疏,底子往往留有格框线等制作痕。唐代谷钉细小柔和,几乎与底子平齐若有若无,但磨光精致。唐代纹饰题材扩大,出现了云纹,常作为龙兽辅助纹饰,也有的以四朵云纹构成玉璧的主题图案。唐代云纹有长梢短梢的变化,短梢云似飞翔的小鸟,长梢云结构似如意形,在两大朵卷云中,有用三至五道短阴线纹刻出扇形花芯包在云头中或与云头平齐,宋代以后花芯渐变为三角形花蕾,突出于云头之上。
雕刻技法:汉代透雕纹饰加勾勒轮廓的阴刻线,此为不同于战国的重要特征。汉代阴线纹细若游丝,由许多短线连缀而成被称为跳刀,虽若断若续但线条流畅遒劲,有的阴线还以极细微的圆圈陪衬。跳刀法为汉代玉独有。另有一种线纹粗重、简练、刀锋犀利用以琢刻翁仲、玉蝉、玉握等,有“汉八刀”之称。
唐代阴刻线纹极浅,起止痕迹明显,常将粗细线组合,粗线勾轮廓,细线表现结构,参差变化,丰富了纹饰的变化层次,唐代也喜欢用成组排列的短阴线加在人物、动物外轮廓部位,以显示体积转折或用以表现毡毯的图案。与汉代不同之处是线纹较粗壮,而且沿外轮廓线向内运“刀”,无茸毛感。
汉唐玉器,作为汉唐盛世的物质文明,引人珍爱缅怀,临仿汉玉之风历代不衰。除上述琢玉技法特色及造型特色外,鉴别汉玉要注意观察细部造型的琢刻特点,汉代各种动物鸟兽阴刻方眼框后沿框廓向内碾磨,使眼球突起如球形。鼻翼处刻一阴线表现嘴唇上翘。前腿腋下、大腿分裆处有卷云纹角插入躯体内。爪细小。尾秃,拉得很长。临摹品在把握形象神采及细部刻画上易露败笔。宋代时有仿汉玉璧,对螭虎形象和连云纹的细部即摹仿走形。汉代玉雕的兽眼的眼珠多呈圆润的半球体,宋仿汉玉做成以阴刻方框加重圜纹。仿连云纹的回转弯度较汉代夸张。
唐代多以温润细腻的和田玉为材,使赝仿者望而却步。但在明代也有仿唐玉器出现。其特点是阴线纹粗重,接刀误差较大,造成线条意气不贯,尤其在纹饰格调上缺少唐代华贵蕴秀的韵味。
(七)宋辽金玉器
传世宋玉多为优质的白玉和青玉。品种以陈设品、佩饰为主,兼有实用功能的玩赏物:文房用品,玉童子坠是这时的新创。
玉器的装饰纹饰和艺术效果,成功地借鉴花鸟画的形式。唐代兴起的花鸟纹饰题材更为扩大,并出现写生花样式。
明清时代艺术品收藏家十分崇爱宋玉,但着眼点在宋玉“碾法如刻、细入丝发、无隙败矩”。这类长于精细琢刻的宋玉虽也不乏实例,如有一高59厘米,外径15厘米八角形玉勒,竟刻有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文、译经者姓名、琢刻纪年、作坊等292字,游丝般的线纹比发丝还细,字形比芝麻粒还小。但宋玉的艺术成就在于造型和装饰的优雅、含蓄、富于艺术意匠。宋玉纹饰在写实基础上提炼概括,使纹饰形象,具有生动感和装饰美。在琢制上,镂空、琢磨、抛光等技艺结合运用,使纹饰组合整体感强,外轮廓鲜明,又能刻画出花瓣、枝叶翻卷的形态和质感。花叶常琢出蔷薇类植物锯齿状外廓。整体温润圆厚(触摸起来“肉头”)局部外廓细巧,这是宋玉的独特之处。
宋代流行的童子形玉坠,造型特征为发髻发绺在头顶,后脑大,面部五官集中。眼形为上部弯弧的半圆形,下撇的八字眉。耳靠近眼梢。细鼻形如芦管,口唇极小,身着短上衣,或罩小马甲。
窄袖以三至五道阴线表现皱折,手握拳与袖平齐;下着肥腿裤,露脚踝,以阴线示意刻鞋。形态生动,或攀枝玩耍,或行走舞蹈,常见的是持举荷叶站立。
宋代玉兽,一般体态细瘦,背部琢出节节凸起的脊骨。
(八)元代玉器
元代玉器品种与宋玉近似,服饰用玉增加了小型的玉饰嵌件及帽顶。在器型、琢制工艺方面表现出对唐代作风的崇尚模仿。花鸟纹饰较唐代更富于生活气息。民族风情图景及柞树叶齿状外缘的琢法,成为元代部分玉器明显的特征。
元代玉雕喜欢用深痕阴线,线条粗重,使纹饰起凸高,但线纹起止痕明显、线条不匀齐,常有失控的出锋痕迹,显得粗糙。
元代的玉童子面部先作减地处理示意表现脸盘,五官紧凑连成一片。用阴线纹刻画眼眶,鼻短鼻头大有楞角。有的戴宽沿尖顶帽,着长袍束腰,下摆肥大如裙,脚著长筒靴,手持绣球飘带。
元代动物形玉雕躯干细长,动势起伏大,生动富有神采。
元代琢玉擅长透雕技法。上海清浦县元代任氏墓出土的荷花鹭鸶玉帽顶。荷花与芦荻郁郁葱葱,躲在深处的鹭鸶从密叶中探出头来,窥测天敌——鹰鸠的举动,荷芦与鹭鸟分几个层次穿插偃仰,脉络分明,生动表现出荷塘天籁图景。这类纹饰即为表现草原风情的“春水”题材,在元代玉器中多有所见。传世玉器中,常可见到一种玉董炉顶,大多定为明代玉器。经与上述任氏墓玉帽顶比较,可知凡荷叶或芦草高大、鹭鸟颈细头小,梗叶穿插变化较多、透雕层次略深的可能是元代或辽金时的玉帽顶,在明清时改制成董炉盖顶钮用。
元代也制作了一些仿汉玉,在技法上不注重追摹祖型特征,专以伪残和烧茶褐色斑以假充真。
(九)明代玉器
明代玉器品种,主要有玉礼器、陈设品和日用器皿(如文房用品等)。佩玉习俗仍很盛行,因而各种头饰、佩件不但制造量大,还出现了新的品种。如云形饰件与璜、珩、花叶组合的玉串饰(参见定陵出土玉佩),装饰衣帽的花形玉片。晚期又流行借鉴书画形式的方形玉佩(又称玉牌子、玉别子)等。
明代玉器在工艺上大体可分两种类型。陈设品、实用器皿及一部分佩饰的造型厚重、稳定,器壁较厚,装饰手法也比较单纯、雕琢纹饰粗率,阴线纹“入刀”深重,虽朴厚明快,但失于粗糙。
因而有“糙大明”的谑称。但在江南玉作中,终明之世治玉风格都近于轻灵精巧。所制玉带板、头饰佩等装饰品剖玉薄细、多层透雕镂刻,被称为:“花下压花”。巧妙地以细密镂空纹饰为底纹,衬托表层半浮雕手法琢制的疏朗构图的龙纹或花草造型,形成两层或三层疏密明快的装饰面,造成精巧华丽的艺术效果。
明代玉器的纹饰和装饰手法,前期受院体花鸟画和织绣品、雕漆等工艺品种的影响,流行花鸟图案和折枝花卉的造型。晚期嘉靖、万历两朝将近一个世纪的统治,皇帝佞道,迷恋长生之术。奸臣宦官当权,政治黑暗腐败。形成崇尚迷信,消极苟安的社会思潮。反映在工艺装饰上,祈福增寿的祥瑞题材大为流行。在玉器上比比皆是隐喻吉祥的纹饰。明代玉器装饰的另一特点是纹饰多取写实手法表现,注重纹饰形象的细部刻画。即使“糙大明”玉作,在物象结构上也有所交待。如花鸟纹饰,大多清晰地琢出枝干的体积感、枝梗生态及瘿疤、鸟的肢体和羽毛、花朵的完整花序、花瓣的翻卷形态。如琢联珠纹则必颗颗珠粒圆润饱满。此外,明代治玉特别重视作品的完整性。即使小件玉作,凡外露部位大多要作整形及抛光处理,不论多微小的花朵、蝴蝶饰件的背面也都有相应的加工。
明代玉器工艺成就的代表首推子冈玉。陆子冈是明代苏州地区的琢玉匠师。嘉靖、万历时人。祖籍江苏太仓。自幼在苏州玉作学艺,成年后又自学诗文、书画。琢玉技艺超群,陆子冈视制玉为艺术创作,亦按书画作品格式自镌款识署器,士大夫也以收藏陆子冈玉作为艺术珍品,以至子冈玉价格高于世价数倍仍为人争购。陆子冈治玉当时被列为苏州手工业特殊技艺“吴中绝技”第一家。子冈玉特点一为选料严格,凡制器用玉料,皆为经过严格筛选的优质玉,务求色纯质润,稍有瑕疵的必弃之不用,二为艺术作风严谨,陆子冈治玉题材广泛,除善长仿古纹饰,更有雕琢山水、花鸟画法的绝技,陆子冈所琢图案画谱务求符合画理、法度。新绘图样再三修改反复推敲。相传他琢刻的山水图景中的月亮,注意到时令变化,如画境中为新月,刻上弦月于右;晓月则在构图左上琢下弦月。三为技法精妙。陆子冈琢玉务求纹饰清晰规整,底子平齐。凡琢文字,皆琢刻难度较大的阳文,字体间架严整,使转灵活,有如书写效果。因而在当时被当作精美艺术品争相收藏。“子冈玉”的名牌效应在明末清初之际持续了一百多年。
直至清初上层社会人士,仍以佩戴“子冈玉牌子”标榜门第财势,致使“子冈玉”与宣德炉一样扑朔迷离,使人有不识庐山真貌之慨。传世陆子冈玉器,器皿较少,大宗的为“子冈玉牌”,即一面镌刻山水或人物图谱,一面镌刻诗文的长方形玉佩(又称玉别子)。就款识分析,陆子冈真品款识特征是:篆书、阳文“子冈”
或“子刚”字样,书艺水平高,篆刻精致,无复加痕迹。明代仿子冈玉,署阴刻篆文“子刚制”、阴刻“子冈”等款,但纹饰琢工有明代或明早期制玉特点,玉器的制作年代早于陆子冈活动年代;有的款识字体笨拙,刻工粗糙,有的明显有后加款痕迹。清代仿子冈玉器,款识多为阴刻“子冈”或“子岗”字样下琢“子”、“冈”连珠印二。出廓的纹饰具有清代制玉特征,且人物形象多取材于乾隆时期刊行的“无双谱”,显然是清代的仿制品。
现在,扬州地区又有新仿“子冈玉牌”,就形制纹饰和工艺的精细度而言可称逼近祖型,只是在玉质和琢工上难掩“生、猛”之瑕。
(十)清代玉器
清代玉器无论在品种数量和制造工艺上都形成了玉器史上的又一个发展高峰期。康雍乾盛世在将近两个世纪内,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加之对西北地区的稳定管辖,使优质和阗玉的开采和内运条件进一步改善。此外,乾隆皇帝的重视提倡等各种因素使玉器的需求量和生产量都空前增长。清代宫廷设置了规模宏大的内廷玉作。此外在北京、南京、苏州、扬州也有专门从事制造玉器的作坊,形成不同风格和技术特色的“南玉”、“北玉”制玉中心。
清代玉器品种和数量繁多,以陈设品和玉佩饰最为发达。陈设品有按青铜器为祖型的仿古形式器皿及各种仁兽、瑞禽的造型,新增的品种有山水、花鸟玉山,浮雕图画式的玉屏等。玉佩的品种更为丰富,成为各阶层民俗事项和服饰广泛佩戴使用的装饰品和吉祥物。此外兼有实用功能的各种玉器皿,文房用品数量和品种也较历代多有增加。
清代玉器分仿古玉和时作玉两大类。仿古玉取材于古代玉器、青铜器等工艺美术品种。制作不求肖似祖型,而在造型、纹饰上追求古色古香韵味。陈设品、玉佩饰等作用仿古玉手法。另一类称时作玉,装饰造型吸取绘画的形象特征和表现手法。除玉山、玉屏采用山水花鸟或人物画的造型构图制作,很多陈设摆件也借鉴绘画写实手法琢刻人物、动物以及花卉、蔬果的造型。乾隆以后,更盛行仿真造型以玉器仿制柳斗、鱼篓、竹节杯、梅桩、菱角、花生等干果。这类玉器就像用玉材临摹图画或写生,并且刻意追求逼真,出现了翡翠雕刻蝈蝈吃白菜式作品。
清代玉器在制作上以乾隆时代为分界线,前期治玉重视选料,由于开采条件改善,采集到的优质白玉、羊脂玉数量之多,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材质的精美,为这一时期能产生许多珍宝性艺术品,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工艺加工方面,从宫廷玉作到南北制玉中的普遍追求严谨细腻。由于作坊内有一定规模,大多实行专业分工,各工序艺人各有专工,技艺精良,各工序间又有严格的质量管理,因而琢工精巧,光工细腻。乾隆时代的玉器皿的轮廓线都极规则,横平竖直外缘及子口转折严整挺拔。棱角多呈劲挺锋锐状。起凸的浮雕图案边缘,也处理成锋利边线,观之剔透,触之扎手。在抛光工艺上也很讲究,一般细光处看不见琢旋的痕迹,细光能达到玻璃光亮度。乾隆时代玉作还吸收痕都斯坦玉器琢制薄胎、镶嵌宝石、金丝的绝技、新疆“回回王”镂空雕刻的技巧,形成此期玉器精巧华美的面貌。清代中期以后,玉器生产渐入衰落,不但玉器生产的规模减退,工艺制作上取巧偷工造成规格越益粗糙。如所琢树木花草枝梗,不再精到的琢出圆润的,符合生态的形象,仅以两面削琢的角形起凸代替。花卉图案也不再细致地琢出枝叶穿插、花叶翻卷的形态,太多取平面的浅浮雕处理。尤其是器皿轮廓线大多拖泥带水,转折含混。许多该作圆雕处理的玉陈设品、玉人、玉山,甚至小件玉佩、玉坠的背面,也采取用工极少的粗处理方式。
四、玉器辨伪
中国自古有尚玉、爱玉的传统。宋代以后尚玉观念的变化,城市经济的发展,金石学的兴起各种条件促使玉器成为艺术商品,从此就有仿制古玉的出现。
宋元仿古玉的特点前文已有介绍。清代对宋元及明清仿古玉的手法有专著加以披露。详见清末刘大同《古玉辨》,民初赵汝珍《古玩指南》。鉴定玉器真伪,除对照各时代标准器详加比较分析是否符合真品特征,同时提防在以下几方面以假充真:
(1)以料充玉:清雍正以后、准许各级官员按制佩戴的帽顶各色宝石可用价值低的同色玻璃代替。如以红色、蓝色透明和不透明的湟玻璃代替一品官的红宝石顶戴,二品官蓝宝石顶戴,用透明玻璃代替水晶。清末盛行以玉如意作为官场颁赏进贡或礼仪赠送用品,许多整支如意或如意瓦子就用白色料制仿羊脂白玉,也有用白色、黄色料仿羊脂玉或黄玉、青玉的鼻烟壶,这类料器多采用磨刻手法制作纹饰。价值低于玉器,并不算作伪,但是有些不轨谋利者,鱼目混珠以高昂的羊脂白玉或黄玉价格出售。近来更有制作注塑白料汉代出廓壁,再加乳胶粘黄土、伪造假土锈。故意留出“开窗”显示精细的谷钉及包浆亮皮色。诡称汉墓出土玉器。这类伪作可以从器物外廓棱线,纹饰细部剖底处理和抛光找到破绽,特别是手感轻,缺乏玉器的沁凉感。
(2)忽略玉质:新石器时代及部分商周玉器大多就近取材,汉唐以后玉器凡重器皆选优质和田玉。近代有些仿古玉,全然不顾玉质的特点,有用硬石仿红山文化,用杂石仿战国玉汉玉者,从玉质上即可辨其伪。
(3)机制痕迹:体会机器快速切削与水凳砣具琢磨工艺的不同质感,对识别近代作伪大有裨益。古代制玉作为神圣的奉献,虽然制作工具简陋以柔克硬,极其艰难缓慢,但虔诚谨敬一丝不苟,器型力求端正,边缘轮廓方直圆润合度,纹饰琢磨细腻,底子刻磨极平整光洁,规矩中又有内蕴的朴厚,宋元仿制砣具的旋速已较古代加快,凿孔钻头已改合金金属。所以像器物内腔,剑饰璲脐内便留下旋痕,孔眼径平直边缘完整锋利等在“刀工”上也与古玉有差。近代用机器切割开片,所制平面玉器其平整与古代慢工琢磨出的平整感觉大不相同。尤其是阴线纹,明清仿制古玉,大多入刀深重,纹线过粗;近代仿制线纹运行荒涩,纹饰结构松散仿制水平低于明清制品,比较容易识别。
(4)器类、造型及纹饰的谬误:玉器品种、纹饰出现和消失的时代自有规律。有些品种和纹饰流传时间漫长,但每个时代的造型和纹饰形象有不同的变化。如玉璧、形制大小,器面厚薄,边廓制法,装饰纹饰各代不同。明清仿汉璧常在这几点上集不同时代的特点,以致漏洞百出。再如龙纹,龙的各部位形象及琢制手法也各代不同。明清时代人所见古代器物不及现代广博,没有形成规律性认识,因而常有谬误,虽在工艺和玉质上几乎乱真,但器物造型和纹饰与所仿祖型常有矛盾。
(5)伪造沁色:明清时仿古玉,多在制造假锈,沁色上用功夫,收藏界对各种沁色的形成有许多臆想,在以古为宝的观念支配下,沁色成为评估古玉价值取向的重要条件,使仿制者趋之若鹜。古代玉器流传至今,按保存的方式分为传世品和出土品两大类。
出土古玉,曾入土埋葬或窖藏,受地下潮气和周围其他物质的影响,会沾上锈斑或使古玉本身变色,称为沁色。古玉收藏界对各种沁色冠以各种名称:
黄色——坩黄(色如栗)老坩黄(色如蜜蜡)、米色黄、鸡蛋黄、秋葵黄、老酒黄、黄花黄、黄杨等。
红色——枣皮红、酱紫斑、鹤顶红、人参朵、朱砂片、胭脂斑、鸡血红、孩儿面(粉红)。
黑色——纯漆黑、乌云片、淡墨光、黑漆古、金貂须、美人髻。
紫色——茄皮紫、玫瑰紫、羊肝紫、紫檀紫、紫灵芝。
青色——坩青、老坩青(蓝宝石色)、铁莲青、竹叶青、虾子青、熊胆青。
绿色——鹦哥羽、松花绿、苹果绿、蕉芽绿、瓜皮绿。
白色——鸡骨白、象牙白、鱼骨白、糙米白、鱼肚白、梨花白、雪花白。
以红色或兼有二种或多种沁色玉价值高。清末盛行翡翠首饰以后,又出现沁染绿色、紫罗兰色斑纹伪造价值昂贵的翡翠者。翡翠属硬玉,在硬度和比重上大不同于玉,这是目鉴结构密度,光泽及手感轻重可以加以分辨的。现代已可运用电光仪器测定玉质和相对年代。有条件时用仪器辅助测定,对于玉器的辨伪及断代都会更为准确。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