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礼仪手册-涉外的礼仪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涉外迎送服务礼仪

    迎客和送客是外事接待工作的两个重要环节,在整个涉外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一个精心安排的欢迎仪式,能使来宾一踏上被访国就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一个周到圆满的欢送仪式,会给来宾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回忆。因此,热情迎送,善始善终,使来宾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国际交往中,对外国来访的客人,常常视其身份、访问性质和目的以及两国之间的关系等因素,安排相应的迎送活动。

    确定迎送规格

    对来宾的迎送规格,通常主要是依据来访者的身份,访问性质和目的,适当考虑两国关系,同时要注意国际惯例。

    确定迎送规格,主要是确定哪一级人员出面迎接,是接待来宾的一个礼遇规格,应根据主管部门接待要求来办。主要迎送人通常都要同来宾的身份相当,但由于各种原因不可能完全对等时。可灵活变通,由职位相当的人士或由副职出面。总之,主人身份与客人的身份不能相差太大,以同客人对口、对等为宜,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当事人不能出面时,无论作何种处理,应从礼貌出发,向对方作出解释。在特殊情况下,为了两国的外交关系或政治需要,可打破常规,安排较大的迎送场面,给予较高的礼遇,但要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以免造成厚此薄彼的印象。

    掌握抵达和离开的时间

    为顺利迎接客人,迎送人员必须准确掌握来宾乘坐的飞机(火车、船舶)的抵离时间。如有变化,应及时告知。由于天气变化等意外原因,飞机、火车、船舶可能不准时,迎送人员应在客人抵达之前到机场、车站或码头,不能出现让客人等候的现象。送行人员应在客人起程之前到达,如有迎送仪式,应在仪式之前到达,并直到客人乘坐的交通工具看不见时再离去。

    献花

    献花适用于礼遇较高的外宾,迎接普通外宾,一般不需献花。献花须用鲜花或由鲜花扎成的花束,花束要整洁、鲜艳,忌用菊花。杜鹃花、石竹花和黄颜色花朵。向贵宾献花,通常由儿童或女青年在参加迎送的主要领导人与客人握手之后,将花献上,并向来宾行礼。有的国家由女主人向女宾献花。

    互相介绍

    客人与迎接人员见面时,应互相介绍。通常先将主人介绍给来宾,职位从高至低,可由礼宾交际工作人员,接待翻译或迎接人员中职位最高者介绍。有时也可作自我介绍。客人初来乍到,一般较为拘谨,作为主人应主动与客人寒暄。

    各国、各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各异,称呼与姓名均有不同。在社交场合,称呼和姓名很有讲究,如果弄错了,容易闹笑话,有的甚至引起对方反感、误会。

    迎送中的陪车迎送车辆都应事先安排好,不可临阵调遣,给人以仓促之感。客人抵达或迎送仪式结束后,从抵达地到住处,以及访问结束后,自住地前往机场、车站、码头,一般都应安排迎送人员陪同乘车。招车时,应请宾客坐在主人右侧。上车时,客人要从右侧门上车,自己再从左侧门上车。如果客人已先上车并坐在了主人位置上,则不宜再请客人挪换座位。

    其他迎送中的事项

    迎送贵宾时,应事先在机场(车站、码头)安排好贵宾休息,准会好饮料。

    客人的住处、膳食应事先订好。如有条件,在客人到达之前,就应将住房地点、用膳方式、日程安排、联络方式、联络人等事宜通知到具体客人。如做不到,可将上列事项打印好,在客人到达时分发给每个客人,这样可避免混乱,使客人心中有数,主动配合。

    指派专人协助办理入出境手续及机票(车船票)和行李提取或托运手续等事宜。

    客人到达住处后,应给客人安排休息的时间,再开展其他活动。

    整个迎送活动安排得热情、周到、有条不紊,使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不能出现冷淡、粗心或怠慢客人的情形。

    2.部分亚洲国家的社交礼仪

    新加坡的社交礼仪

    新加坡的全称是新加坡共和国,在世界上有“花园之国”的美称。新加坡的主要宗教为伊斯兰教。除此之外,信徒较多的宗教还有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在新加坡,马来语被定为国语,马来语、英语、华语和泰米尔语四种语言同为官方语言,英语则为行政用语。

    在社交场合,新加坡人所行的见面礼节多为握手礼。在商务活动时一般穿白衬衫,着长裤,打领带即可。访问政府办公厅仍应着西装、穿外套。新加坡人非常讨厌男子留长发,对蓄胡子者也不喜欢。在一些公共场所,常常竖有一个标语牌:“长发男子不受欢迎”。由于新加坡居民中华侨多,人们对色彩想象力很强,一般红、绿、蓝色很受欢迎,视紫色、黑色为不吉利,黑、白、黄为禁忌色。在商业上反对使用如来佛的形态和侧面像。在标志上,禁止使用宗教词句和象征性标志。喜欢红双喜、大象、蝙蝠图案。数字禁忌4、7、8、13、37和69。

    朝鲜的社交礼仪

    朝鲜的全称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国的民族是单一的朝鲜族,朝鲜的国语是朝鲜语,它是朝鲜人民的单一民族语言。

    朝鲜人在公共场合非常注重礼仪。按照民族传统,朝鲜人与外人相见时所行的见面礼节是鞠躬礼。在行鞠躬礼时,同时问候对方。在行礼时,通常不准戴帽子。在一般情况下,主人要先向客人施礼,晚辈、下属要先向长辈、上级施礼。对方也必须鞠躬还礼。

    目前朝鲜人在社交场合大多以鞠躬礼、握手礼并用。在行礼时,他们一般是先鞠躬,后握手。在握手时,可用双手,也可以单用右手。在一般情况下,朝鲜妇女不与男子握手,而是以鞠躬为礼。朝鲜男子与外国妇女握手,则是许可的。在日常交往中,称呼朝鲜人时最好采用尊称或其职务、职称,尽量不要直呼其名。

    日本的社交礼仪

    日本,正式名称为日本国,是位于亚洲东部的岛国,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西临日本海,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东面是太平洋。

    日本人见面多以鞠躬为礼。鞠躬弯腰的深浅不同,表示的含义也不同,弯腰最低是最有礼貌的鞠躬。男性鞠躬时,两手自然下垂放在衣裤两侧,若对对方表示恭敬时,多以左手搭在右手上,放在身前行鞠躬礼,特别是女性。在国际交往中,日本人也习惯握手礼。在日本,名片的使用相当广泛,名片交换是以地位低或者年轻的一方先给对方。递交名片时,要将名片正对着对方。在与日本人交谈时,不要边说边指手画脚,别人讲话时切忌插话打断。三人以上交谈时,注意不要冷落大部分人。在交谈中,不要打听日本人的年龄、婚姻状况、工资收入等私事。对年事高的男子和妇女不要用“年迈”、“老人”等字眼。除非事先约好,否则不要贸然到家里拜访日本人。在日本饮酒是重要的礼仪,客人在主人为其斟酒后,要马上接过酒瓶给主人斟酒,表示出主客之间的平等与友谊。

    韩国的社交礼仪

    韩国的全称是大韩民国。韩国的官方语言是韩语,也即朝鲜语。韩国素有“礼仪之国”的称号,韩国人十分重视礼仪道德的培养,尊敬长者是韩国民族信守的传统礼仪。

    韩国人见面时的传统礼节是鞠躬,晚辈、下级走路时遇到长辈或上级,应鞠躬、问候,站在一旁,让其先行,以示敬意。男人之间见面打招呼互相鞠躬并握手,握手时或用双手,或用左手,并只限于点一次头。鞠躬礼节一般在生意人中不使用。和韩国官员打交道一般可以握手或是轻轻点一下头。女人一般不与人握手。在社会集体和宴会中,男女分开进行社交活动,甚至在家里或在餐馆里都是如此。

    在韩国,如有人邀请你到家吃饭或赴宴,你应带小礼品,最好挑选包装好的食品。席间敬酒时,要用右手拿酒瓶,左手托瓶底,然后鞠躬致祝辞,最后再倒酒,且要一连三杯。敬酒人应把自己的酒杯举得低一些,用自己杯子的杯沿去碰对方的杯身。敬完酒后再鞠个躬才能离开。做客时,主人不会让你参观房子的全貌,不要自己到处看。你要离去时,主人送你到门口,甚至送到门外,然后说再见。同他人相见或告别时,若对方是有地位、身份的人,韩国人往往要多次行礼。行礼三五次,也不算其多。在一般情况下,韩国人在称呼他人时爱用尊称和敬语,但很少会直接叫出对方的名字。

    马来西亚的社交礼仪

    马来西亚的全称即为马来西亚。马来西亚籍华人和华侨占马来西亚全国总人口的二分之一以上,除此之外,还有少量的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马来西亚是一个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国家,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都信奉伊斯兰教。马来西亚的官方语言是马来语。英语和华语则是通用的语言。

    在马来西亚,人们见面的时候采用的礼节因民族不同而不同。马来人传统的见面礼节是所谓“摸手礼”。它的具体做法为:与他人相见时,一方将双手首先伸向对方,另一方则伸出自己的双手,轻轻摸一下对方伸过来的双手,随后将自己的双手收回胸前,稍举一下,同时身体前弯呈鞠躬状。与此同时,他们往往还会郑重其事地祝愿对方。马来西亚的华人与印度人,则大多以握手作为见面礼节。现在,马来西亚人的常规做法是向对方轻轻点头,以示尊重,除男人之间的交往以外,马来人很少相互握手,男女之间尤其不会这么做。

    3.部分欧美国家的社交礼仪

    美国的全称是美利坚合众国。地处北美洲中部,东临大西洋,北靠加拿大,南接墨西哥及墨西哥湾。所属阿拉斯加州位于北美洲西北部。美国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和天主教。美国的官方语言是英语。

    美国人的见面礼节,一般情况下,以点头、微笑为礼。不是特别正式的场合,美国人甚至连国际上最为通行的握手礼也略去不用了。若非亲朋好友,美国人一般不会主动与对方亲吻、拥抱。在商务往来中,他们尤其不会这么做。

    美国人在穿着上大都喜深色西装配着黑色皮鞋,深色袜子,切忌白袜黑鞋。正式场合或上班时,女性以裙装为宜,男性应打领带,穿深色西服。着晚礼服裙摆应长及脚踝,并着高跟鞋。行路一般以右为尊,女士同行,男士应走左边,出入应为女士推门。搭车时,车主驾车,前座为尊,反之则以后座右侧为尊。自己开车时须先为客人开车门,等坐定后始上车启动。在美国社会中,人们的一切行为都以个人为中心,个人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种准则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人们日常交谈,不喜欢涉及个人私事。有些问题甚至是他们所忌谈的,如询问年龄、婚姻状况、收入多少、宗教信仰、竞选中投谁的票等等都是非常冒昧和失礼的。

    加拿大的社交礼仪

    加拿大的全称即为加拿大。加拿大国民的主体是英法两国移民的后裔所构成的。一般而言,英裔加拿大人大多信奉基督教,讲英语。而法裔加拿大人则大都信奉天主教,讲法语。加拿大的基本国情是地广人稀。特殊的环境对加拿大人的待人接物有一定影响。加拿大的主要宗教是天主教和基督教。加拿大官方语言是英语和法语并用,实行的是“双语制”。

    在加拿大,人们相遇时,都会主动向对方打招呼、问好。即便彼此双方不相识,通常也往往会这么做。要是见过一次面的人再度相逢时,则双方通常都会显示出更大的热情。他们除了要互致问候之外,彼此一定还要热烈地握手。加拿大人跟外人打交道时,只有在非常正式的情况之下,才会对对方连姓带名一同加以称呼,并冠以尊称。在一般场合里,加拿大人在称呼别人时,往往喜欢直呼其名,而略去其姓。

    德国的社交礼仪

    德国的全称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国的主体民族是德意志人。此外,在德国还生活着少量的丹麦人、吉普赛人、索布人等。德国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和天主教。德国的官方语言是德语。

    德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对礼节非常重视。在社交场合,德国人通常都采用握手作为见面礼节。与德国人握手时,要注意务必坦然地注视对方,并且握手的时间宜稍长一些,晃动的次数宜稍多一些,握手时所用的力量宜稍大一些。对于初次见面的成年人以及老年人,务必要称之为“您”。对于熟人、朋友、同龄者,方可以“你”相称。在德国,称“您”表示尊重,称“你”则表示地位平等、关系密切。

    德国人极度厌恶“13”与“星期五”。他们对于四个人交叉握手,或在交际场合进行交叉谈话,也比较反感。因为这两种做法,都被他们看作是不礼貌的。德国人认定,在路上碰到了烟囱清扫工,便预示着一天要交好运。在德国,星期天商店一律停业休息。在这一大逛街,自然难有收获。向德国人赠送礼品时,不宜选择刀、剑、剪、餐刀和餐叉。以褐色、白色、黑色的包装纸和彩带包装、捆扎礼品,也是不允许的。与德国人交谈时,不宜涉及纳粹、宗教与党派之争。在公共场合窃窃私语,德国人认为是十分无礼的。

    意大利的社交礼仪

    意大利的全称是意大利共和国。意大利的主要宗教是天主教。根据1929年意大利政府与罗马教廷签订的《拉特兰条约》的规定,天主教为意大利的国教。官方语言是意大利语。在个别边境地区,也有一些人讲法语和德语。

    意大利人的时间观念极为奇特。在外人眼里,他们似乎来去匆匆,却又不很守时,至少在社交活动中是这样的。一般来说,与别人进行约会时,许多意大利人都会晚到几分钟。据说,意大利人认为,这既是一种礼节,也是一种风度。意大利人在正式社交场合一般是着西式服装,尤其是参加一些重大的活动十分注意着装整齐,喜欢穿三件式西装。意大利人说话时喜欢靠得近些,有时几乎靠在一起。他们不喜欢在交谈时别人盯视他们,认为这种目光是不礼貌的。他们喜欢用手势来表达个人的意愿。意大利人在社交场合与宾客见面时常施握手礼,亲朋好友久后重逢会热情拥抱,平时熟人在路上遇见,则招手致意。意大利人请客吃饭,通常是到饭馆里去,有时也会在家中宴请亲朋好友。他们请客时往往茶少酒多,在正式宴会上,每上一道菜便有一种不同的酒。

    英国的社交礼仪

    英国是近代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国居民大多数信基督教。一些英国人还信奉罗马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锡克教、犹太教等。

    英国人不善于夸夸其谈,感情不大外露,也不喜欢在公共场合引人注目。在交际应酬中,他们轻易不会与别人一见如故,更不会立即称兄道弟,推心置腹。与外人进行交往时,英国人一般都非常善解人意,懂得体谅人、关心人、尊重人。在一般情况下,他们都不爱跟别人进行毫无意义的争论,而且极少当着外人的面使性子、发脾气。

    英国人待人十分客气。“请”、“谢谢”、“对不起”、“你好”、“再见”一类的礼貌用语,他们是天天不离口的。在进行交谈时,英国人,特别是那些上年纪的英国人,喜欢别人称呼其世袭爵位或荣誉的头衔。至少,也要郑重其事地称之为“阁下”或是“先生”、“小姐”、“夫人”。在交际活动中,握手礼是英国人使用最多的见面礼节。在一般情况下,与他人见面时,英国人既不会像美国人那样随随便便地“嗨”上一声作罢,也不会像法国人那样非要跟对方热烈地拥抱、亲吻不可。英国人认为,那些做法,都有失风度。

    4.其他国家的礼仪

    埃及的社交礼仪

    埃及的全称是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埃及由阿拉伯人、科普特人、贝都因人、努比亚人等多个民族所构成。埃及的主要宗教是伊斯兰教。阿拉伯人普遍信奉伊斯兰教。国语是阿拉伯语。

    在人际交往中,埃及人所采用的见面礼节,主要是握手礼。与其他伊斯兰国家的人士打交道时的禁忌相同,同埃及人握手时,最重要的是忌用左手。在社交活动中,跟交往对象行过见面礼后,双方往往要互致问候。为了表示亲密,埃及人只要当时有时间,问候起交往对象来,往往会不厌其烦。除了个人隐私问题之外,当时所能想到的人与事,他们几乎都会问候一遍。他们的这种客套,有时会长达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跟埃及人打交道时,除了可以采用国际上通行的称呼,倘若能够酌情使用一些阿拉伯语的尊称,通常会令埃及人更加开心。

    澳大利亚的社交礼仪

    澳大利亚的全称是澳大利亚联邦。人口主要是外国移民的后裔。在外国移民后裔里,欧洲各国的移民后裔,尤其是英国移民的后裔,又占绝大多数。澳大利亚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官方语言是英语。

    澳大利亚人在第一次见面或谈话时,通常互相要称呼为先生、夫人或小姐,熟悉之后就直呼其名。人们相见时喜欢热情握手,并喜欢和陌生人交谈。澳大利亚人言谈话语极为重视礼貌,文明用语不绝于耳。他们很注重礼貌修养,谈话总习惯轻声细语,很少大声喧哗。在他们的眼里,高声喊叫是一种不文明的粗野行为。在澳大利亚,要注意使自己的穿着打扮得体。在一般场合,不必西装革履或浓妆艳抹,只要穿一些便服即可。但在诸如典礼、仪式、宴会、婚礼、剧院等正式场合,却非着西装不可。初次见面不要直接询问个人问题,如年龄、婚姻、收入等。特别不要问原国籍的问题。澳大利亚人还有个特殊的礼貌习俗,他们乘出租车时,总习惯与司机并排而坐,即使他们是夫妇同时乘车,通常也要由丈夫在前面,妻子独自居后排。他们认为这样才是对司机的尊重,否则会被认为失礼。他们时间观念非常强,对约会是非常讲究信义的,有准时赴约的良好习惯。

    南非的社交礼仪

    南非的全称是南非共和国。南非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白人、有色人的绝大多数和大约60%的黑人,都信仰基督教。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南非荷兰语。

    南非曾一度为英属殖民地,当地种族观念根深蒂固,礼仪也因此而不同。白种人的社交礼仪基本是英国社交礼仪的延承,见面握手,尊称“先生”、“夫人”、“小姐”,这些已被世人所熟知。而在一些黑人的部族中,则保留着当地特殊的礼仪,比如以鸵鸟毛或孔雀毛赠与贵宾,贵宾要立即把这些珍贵的羽毛插入头发或帽子,以示回礼。官方或商务交往时,需着样式保守、颜色偏深的套装或正装,以表尊重。做客于南非人家,当地人会盛情地拿出家中自制的啤酒招待客人,客人需多喝,最好能一饮而尽,以表谢意。

    新西兰的社交礼仪

    新西兰的全称即为新西兰。新西兰的畜牧业极度发达,国民经济以其为主,因此,又有“畜牧之国”、“牧羊之国”之称。新西兰由欧洲移民后裔、毛利人、华人等民族构成。新西兰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和天主教。新西兰的通用语为英语,但毛利人依然习惯于讲本民族的语言毛利语。

    在新西兰社会中,欧洲移民的后裔,其中特别是英国移民的后裔,不仅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而且其待人接物的具体做法也居于主导地位。握手礼是新西兰人所用最多的见面礼节。不过与新西兰妇女握手时,必须由其首先伸出手来。新西兰人在向尊长行礼时,有时会采用鞠躬礼。他们行鞠躬礼的做法与中国人鞠躬时低头弯腰有所不同的是,新西兰人鞠躬时是抬着头,挺着胸的。新西兰人路遇他人,包括不相识者时,往往会向对方行注目礼,即面含微笑目视对方,同时问候对方。在普通的交际场合,新西兰人非常反对讲身份、摆架子。在新西兰,各行各业的人都会对自己的职业引以为荣,并且在彼此之间绝对不分三六九等。称呼新西兰人时,直呼其名常受欢迎,称呼头衔却往往令人侧目。

    5.香港的礼仪习俗

    香港位于广东省珠江口外东侧,地处世界航道要冲,被视为我国华南的门户。香港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我国从1997年7月回日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并于当日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香港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一般是以握手为礼。亲朋好友相见时,也有用拥抱礼和贴面颊式的亲吻礼的。他们向客人表达谢意时,往往用叩指礼。香港人在接受别人斟酒或倒茶时,总喜欢用几个指头在桌上轻叩。香港人十分注重礼节,与人见面前先电话预约,去人家家里做客可以准备一些水果饼食作为礼物,千万不要空手去。对一般的男士称“先生”,女士称“小姐”,如果是对年纪大的男子可称“阿叔”或“阿伯”,年长的女子称“阿婶”;对男侍应生和售货员可称“伙计”,对女侍者仍称“小姐”。

    香港人忌讳别人打听自己的家庭地址。因为他们不欢迎别人去他家里做客,一般都乐于到茶楼或公共场所。他们忌讳询问个人的工资收入、年龄状况等情况,认为个人的私事不需要他人过问。他们对“节日快乐”之语很不愿意接受。因为“快乐”与“快落”谐音,是很不吉利的。他们忌讳“4”字。因为“4”与“死”谐音,故一般不说不吉利的“4”。送礼等也避开“4”这个数,非说不可的情况下,常用“两双”或“两个二”来代替。在香港,酒家的伙计最忌讳首名顾客用餐选“炒饭”,因为“炒”在香港话中是“解雇”的意思。开炉闻“炒”声,被认为不吉利。

    6.澳门的礼仪习俗

    澳门邻近广东,居澳的广东人占绝大多数。因此,广东人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习俗在澳门的影响最为深远。

    澳门没有实施外汇管制,资金可以自由进出。澳门元由于与港元实行联系汇率,而港元与美元也实行联系汇率机制,因而澳门元间接成为硬货币。同时,由于澳门与香港交往密切,港元在商业交往中广泛使用。澳门是自由港,除毒品等违法物品外,其他物品均可自由出入,因此出入澳门除例行检查外,一般无需填写海关申报单。澳门的经济结构主要由出口制造业、旅游博彩业、金融业和地产建筑业等构成。此外,旅游业也是澳门赚取外汇的主要行业之一。

    7.台湾的礼仪习俗

    台湾是我国最大的海岛,位于祖国大陆架的东南海面上,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最近之处仅70海里;东北临近日本琉球群岛,东濒太平洋;南隔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对。

    台湾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见面时,一般都以握手为礼。在亲朋好友相见时,也惯以拥抱为礼,或吻面颊的亲吻礼。台湾的高山族雅美人在迎客时,一般惯施吻鼻礼,以示最崇高的敬意。台湾信奉佛教的人的社交礼节为双手合十礼。与熟人或亲密朋友见面时,习惯上握一下手。初次见面时只需点头打招呼。微微弯腰鞠躬是表示敬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