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人们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
历史上被传为佳话的司马光砸缸救落水儿童的故事,就是一个运用转换型逆向思维法的例子。有人落水,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由于不能通过爬进缸中救人的手段解决问题,因而他就转换为另一手段,果断地用石头把缸砸破,“让水离人”,救了小伙伴的性命。
在常规人的思维里,要使水缸里的小朋友不被淹死,就得想办法让人和水分离。别的小朋友想的都是把人从水里拉出来,即人离开水,而司马光想的恰恰是让水离开人。这种突破思维定势,从对立、颠到的、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就是逆向思维法,也就反向思维法。通俗地讲,就是倒过来想问题。
事物发展变化有一定的因果联系,既可以由因及果,也可以由果及因,具有顺推和反推的交换作用,突破习惯思维定势的束缚,就可以获得认识上的自由。逆向思维要从结果入手,反向思考,步步深入,直到得出正确答案。综观历史,凡是有逆向思维的人,无不创造了不朽的功绩。例如,“破釜沉舟”,打仗本来要具备良好的交通工具和后勤供应,项羽却采取了逆向思考——砸锅、沉船。韩信“背水列阵”,一反作战常规,自己断掉自己的退路,士气大振,大获全胜。孔明巧设“空城计”,一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常规,以空城对敌,巧用“反弹琵琶”之计而获胜。
我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使解决它变得轻而易举,甚至因此而有所发现,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奇迹来,这就是逆向思维和它的魅力。
独辟蹊径:于出奇之处制胜
与你们听到的流言不同,我不是出生在马槽里,而是来自氪星,我的父亲佐劳尔派我来拯救地球。
——奥巴马
淡化优势,求得和谐的局面
在与麦凯恩的辩论当中,奥巴马淡化了自己的优势,却因此得到了更多人的尊重。
在辩论中,麦凯恩总是一副老大自居的样子。据有关数据统计,麦凯恩至少有7次说:“奥巴马参议员不懂我的意思……”一副长辈教训晚辈的样子。但是,奥巴马则相反,他在辩论中至少有8次在做答复的时候说:“麦凯恩参议员是对的……”
在和麦凯恩辩论的过程中,奥巴马的策略是回避在细节上和他纠缠,只说出原则就行。因此,第一场辩论,综合民意调查得出结论:奥巴马略胜,他胜在了人气上;麦凯恩略输,输在了金融危机上。麦凯恩的弱项是经济问题。奥巴马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咄咄逼人,这就与他一贯树立的谦卑与理性的形象相吻合,而且还巩固了他尊重长辈,不乘人之危的形象。所以,在辩论的过程中,奥巴马示之以弱,甚至是故意的留点无关紧要的漏洞给麦凯恩,这样,麦凯恩就会毫无顾忌的拿出一副教训人的姿态,这样反而能够让奥巴马占据主动。他没有因为谦卑而丢失自己的优势,反而因此获得了更多人的尊重。
不得不佩服奥巴马拥有一颗充满智慧的头脑。这样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称之为“淡化优势,以退为进”。我们在谈成功哲学的时候,更多的是在强调要有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但是,有时候,一味地硬冲硬打未必是一种最好的方法,以退为进也是一种人生的策略。
央视“挑战主持人”节目进入到十六选十环节的第七场比赛时,有四位选手参与了角逐。一轮比赛以后,一个女孩被淘汰出局。剩下的三位选手中有位女孩的身材特别高,然而美中不足的是,站姿不是很舒展,给人一种非常拘谨的感觉。
名额越来越少,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第二轮的比赛选手要分别以央视的节目主持人阿丘为嘉宾制作一期访谈节目,前两位选手的从容发挥已赢得了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最后一位出场的是那位高个子女孩。高个子女孩努力平静了一下情绪后,出人意料地与个头不高的阿丘讨论起身高:“谈论这个话题的时候,其实心中是很犹豫的。观众都能看得出来,我身材很高。但是观众不一定知道,这么高的一个主持人,特别还是一个女主持人,选搭档是一件挺难的事情。所以从参加比赛一直到现在,我养成了一个特别不好的习惯,就是一直含着腰,虽然我知道很难看,但是我觉得这样可能会让我降低一些身高,让我与同伴的合作更加和谐……”
节目录制现场忽然变得鸦雀无声,看得出那番话感动了观众与评委,为她深沉而细腻的责任感。人品往往见于微小的细节,她对同伴负责,即是为节目负责,也就是为观众负责。最终,高个子女孩成为了胜利者。
追求成功是一件很崇高的事情,但是并不能仅仅依靠天分、机遇和运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但很少有人去思考优势与成功的关系。高个子女孩没有全力追逐甚至是尽量淡化自己的优势,以自己的主持艺术向我们诠释了成功的另一种哲学:平和与包容。她的名字叫张宇,年仅19岁,身高1.78米。
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的意思是,正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没人能与他相争。也许淡化自我的优势,考虑他人的感受,更能寻求到一种共同认可的和谐。而只有这样,你的成功才会得到他人由内而外的敬佩。
灵活变通是一种智慧
古语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明,名则对。变通,是才能中的才能;智慧中的智慧。古今成大事者,莫不以此达成目标。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就是一位善于变通的知者。有一次,他向信徒显示神迹,宣称能将远处的一座山搬运面前来,他念起咒语施展法力,但远山岿然不动,这时他不慌不忙地对信徒说,既然山不愿意到这里来,那我们就到它那里去。
那怎样才能变通呢?曾经有人说过:“聪明人做事,先观察土地,然后决定使用什么工具;先观察民情,然后决定事业目标;先综合大家的意见,然后制订具体措施。”这就是说,策划人需要运用自己的智谋,但不要完全依赖自己的智谋,还要考虑内部和外部的诸多意见。如果能够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来确定对策,根据民心来确定努力的目标,根据大家的意见来确定处事方法,那这个人就算得上是一个懂得变通的人了。
奥巴马非常擅长随机应变。这里有一个例子可以体现奥巴马的变通思维。
在正式选举开始的时候,奥巴马的竞争对手来了一招阴险的。他雇佣了一个摄影师,一刻不停地跟踪奥巴马拍摄,甚至连奥巴马给家人打电话都不放过。有一次奥巴马故意将这个摄影师引入到一个会议室,里面坐满了记者。奥巴马立即宣布,竞争对手对他实施“焦土政策”,侵犯了他的隐私。瑞恩不得不公开道歉。奥巴马轻松获得了这场角逐的胜利。
简单的例子将奥巴马的机智展现得淋漓尽致。随机应变,灵活变通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让人受益匪浅。这里还有一个关于灵活变通的例子。
孙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他的《孙膑兵法》到处蕴含着变通的哲学。孙膑本人也是一个善于变通的人。
孙膑初到魏国时,魏王要考查一下他的本事,以确定他是否真的有才华。
一次,魏王召集众臣,当面考查孙膑的智谋。
魏王坐在宝座上,对孙膑说:“你有什么办法让我从座位上下来吗?”
庞涓出谋说:“可在大王座位下生起火来。”
魏王说:“不行。”
孙膑说:“大王坐在上面嘛,我是没有办法让大王下来的。不过,大王如果是在下面,我却有办法让大王坐上去。”
魏王听了,得意洋洋地说,“那好,”说着就从座位上走了下来,“我倒要看看你有什么办法让我坐上去。”
周围的大臣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也都嘲笑孙膑不自量力,等着看他的洋相呢。这时候,孙膑却哈哈大笑起来,说:“我虽然无法让大王坐上去,却已经让大王从座位上下来了。”
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对孙膑的才华连连称赞。
魏王也对孙膑刮目相看,孙膑很快就得到魏王的重用。
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性的去按照常规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像奥巴马或是孙膑那样,学会灵活变通,那么,你就会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这样,在工作上也要这样,与领导同事相处的时候,则更应该这样。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有时,我们需要的不是朝着既定方向的执著努力,而是在随机应变中寻找求生的路;不是对规则的遵循,而是对规则的突破。我们不能否认执著对人生的推动作用,但也应看到,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灵活机动的行动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
整个世界都处于变化之中,与人交往也是如此,只有懂得“变”的法则,才能把握机会,逢凶化吉,转难为易,若不知道应变,则往往会碰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所以,在保持高尚人格的前提下,学会随机应变,将会使自己在社会生活、工作中受益无穷。
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更容易成功
比塞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个小村庄,它靠在一块1.5平方公里的绿洲旁,从这里走出沙漠一般需要三昼夜的时间。然而,在肯·莱文发现它之前,这里的人们没有一个走出沙漠。据说,不是他们不想离开那儿,而是尝试了很多次都失败了。肯·莱文对此表示难以置信,于是他亲自做了个实验,他从比塞尔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这使得比塞尔人惊悟:原来他们中根本没有人向北走过,第一个试图走出沙漠的人都是沿着他前面那个人走过的路线走的,从来也没有人想过另辟蹊径。
如今的比塞尔已成了一个旅游胜地,每一个到达比塞尔的人都会发现一座纪念碑:“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走别人没走过的路,这样,我们就能够于出奇之处制胜。从麦凯恩和奥巴马两个人的欧洲之旅比较,我们就可以找到奥巴马“出奇制胜”的影子。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结局:麦凯恩的欧洲之旅波澜不惊。但是,奥巴马却在欧洲掀起了一阵“飓风”。
奥巴马把他的首战放在了德国的柏林。当他到达的时候,柏林掀起了“奥巴马飓风”,他在柏林所受的待遇不亚于美国的总统——700名警察护卫,20万人顶着酷暑提前进场聆听他的演讲。作为一个尚未当选的美国总统候选人来说,奥巴马在德国受到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奥巴马之所以将德国放在首位,并不是因为德国是美国在欧洲盟友中最重要的伙伴,相反,正是因为历任美国总统都没有将德国作为欧洲最重要的战略伙伴,麦凯恩的欧洲之旅也没有到访德国,所以,奥巴马希望通过德国之旅,吸引更多的报道和关注。此外,德裔白人比率居美国各类白人比率之首。走访他们的“亲戚”,自然会引起选民的好感。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20万名柏林观众推动的“奥巴马飓风”席卷了欧盟。
一个人能走多高首先取决于你站在哪儿,更重要的是你是否选准了方向,然后持久稳健地走上去,如果做到了这样,那你就有望达到“顶峰”。但是,生活中,当我们选择前进的方向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性的去走大多数人走过的路,因为我们偏执的认为,走大多数人走过的路就不会不错。话虽是这样说,但是,要知道,跟着别人走,那你就永远也只能成为第二。而且,走别人走过的路,容易迷失自己的脚印。而且,我们还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往往更容易成功。
某时装店的经理不小心将一条高档呢裙烧了一个洞,其身价一落千丈。如果用织补法补救,也只是蒙混过关,欺骗顾客。这位经理突发奇想,干脆在小洞的周围又挖了许多小洞,并精于修饰,将其命名为“凤尾裙”。一下子,“凤尾裙”销路顿开,该时装商店也出了名。逆向思维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无跟袜的诞生与“凤尾裙”异曲同工。因为袜跟容易破,一破就毁了一双袜子,商家运用逆向思维,试制成功无跟袜,创造了非常良好的商机。
无独有偶,下面也是一则走别人没走过的路而实现成功的例子。
鲁国有一个人,非常擅长编织麻鞋,他的妻子也是织绸缎的能手,他们准备一起到越国做生意。有人劝告他说:“你不要去,不然会失败的。你善编鞋,而越人习惯于赤足走路;你妻子善织绸缎,那是用来做帽子的,可越人习惯于披头散发,从不戴帽子。你们擅长的技术,在越国却派不上用场,能不失败吗?”可鲁人并没有改变初衷,几年后,他不但没有失败,反而成了有名的大富翁。
一般来说,做鞋帽生意,当然是应该去有鞋帽需求的地区,但鲁人则打破了这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认为就是因为越人不穿鞋不戴帽,那里才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销售潜力,只要改变了越人的粗陋习惯,越国就会变成一个巨大的鞋帽市场。鲁人成功的秘密就在这里,逆向思维帮了他的大忙。
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虽然要很大的勇气,但是,如果设想一下,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我们就可以发现别人从来没有发现的“风景”。那是一种怎样的满足?
转换思维:四两就能拨千斤
我当选后,你也来当我幕僚吧!
——奥巴马
避敌之锐,不以硬对硬
面对强敌进攻,在自己尚不具备速战取胜的条件的时候,采取“安守勿应,以待其敝”的防御方针,无疑是稳妥而正确的决策。因为,对于来势凶猛而又急欲决战的强敌,只有避敌之锐不与其交锋,才能保存自己的实力。三国时期魏将司马懿挫败蜀相诸葛亮进攻的渭南之战,就是较好的体现了“安守勿应,以待其敝”作战方针的突出一例。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军十万从斜谷出兵进攻魏国,而扎营于渭水之南。魏国派遣大将司马懿率军进行抵抗,其部将都主张部队前往渭水之北设阵以等待诸葛亮军,司马懿却说:“百姓和军资都在渭水之南,这里是必争不弃之地。”于是督率魏军渡过渭水,且背靠渭水而扎营布阵。司马懿因此对部将说:“诸葛亮如果是一个有勇气的人,当会北出武功,依托山地而向东扩展。如果他要向西而上五丈原的话,我军就平安无事了。”此时,恰值一颗流星陨落于诸葛亮营垒的方向,司马懿据此推知诸葛亮一定会失败。
是时,魏明帝根据诸葛亮率军远道而来利于速战的情况,一再命令司马懿要慎重战事,以等待蜀军内部的变化。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都不应战。诸葛亮为此又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女人用的头巾和发饰,企图来激怒他出战,但是,司马懿始终坚守壁垒而不为其所动。
司马懿之弟司马孚写信询问战事情况,司马懿回信说:“诸葛亮志向远大但不善于选择时机,多于谋划但缺少决断,喜好用兵但不懂权变。因此,他虽然拥有十万大军,但却落入我的谋划之中,打败他是必定无疑的了。”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持不战一百多天后,赶上诸葛亮病死于军中,蜀军将领烧掉营垒而逃走,当地百姓跑来报告消息,司马懿便亲自率军随后追赶。这是后话。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司马懿通过避敌之锐,不与诸葛亮硬对硬,在顺化随和中抓住有利瞬间击倒对方。当面对不能正面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躲开对方的正面攻击,那就能将对方的攻击化为无形。奥巴马也是此中高手。
有一次,在奥巴马和希拉里参加的一次电视辩论中,有现场观众问奥巴马:“奥巴马参议员,你旗下汇集了不少前总统克林顿时期的外交顾问、国策顾问和海军军官。你本人的外交经验又非常少,你既然网罗了这么多的前朝旧臣,又怎么能够依赖这些前朝旧臣来实现你改变前朝政治的愿望呢?”听到这个问题,希拉里开心地笑了,她把脸转向奥巴马:“我很想听听你的答案。”奥巴马对希拉里说:“我当选后,你也来当我幕僚吧!”希拉里闻言哈哈一笑不置可否。奥巴马接着解释道:“我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不管他来自哪里。”
有观众事后评价说:“奥巴马这个人,实在不简单。”确实,奥巴马很简单的一句就巧妙地避开尖锐的问题,同时表明自己必胜的决心和自信,还不忘顺带戏谑一下对手希拉里,吃点豆腐。所以,在生活当中,如果我们碰到了类似的情况的时候,我们不妨也来这招“避敌之锐,不以硬碰硬”来化解面临的危机,这样不到能够给人留下机智的印象,还可以让事情有一个圆满的解决方案。相反,如果我们“迎难而上”,和对方硬干起来,不但有失形象,还有可能给大家留下咄咄逼人的印象。
以退为进,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在整个选战过程中,奥巴马去了两趟夏威夷,一趟去“度假”,另一趟则是去看望病重的外祖母。
奥巴马去夏威夷度假的理由是疲劳。去夏威夷度假消息甫一传出,立即招来了攻击和担忧。
事实上,奥巴马的疲倦并非主因,在选举的关键时刻,主将焉有疲倦托辞。他的目的是要缓和一下选民的“审美疲劳”。民主党打了六个月内战,选民早就失去了兴趣。有关研究中心八月份的调查表明,48%的选民开始厌烦奥巴马,而麦凯恩只有23%。孙子兵法说:“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去夏威夷度假,暂时淡出选民视线,首先是为了选民得到休息。只要不被麦凯恩赶上,或者即使赶上而只要不超过太多,奥巴马就还有机会。况且,麦凯恩的支持者也会出现“审美疲劳症”。
从战术上将讲,这就是一种“临渊慕鱼,不如退而结网”的策略。示之以弱,能够起到暂时麻痹竞争对手,为自己积蓄能量的作用。人生中会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在适当的时机,明智地掩盖自己的锋芒,转个身,退一步,你会发现,你已积聚了更多的能量。比如说下面的这位博士。
一位留美计算机博士,毕业后在美国找工作,结果好多家公司都不录用他。思前想后,他决定收起所有证明,以一种“最低身份”再去求职。
不久,他被一家公司录用为程序输入员,这对他说简直是“高射炮打蚊子”,但他仍干得一丝不苟。不久,老板发现他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非一般的程序输入员可比。这时他亮出学士证,老板给他换了个与大学毕业生对口的岗位。
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时常能提出许多独到的有价值的建议,远比一般的大学生要高明。这时,他又亮出了硕士证,于是老板又提升了他再过了一段时间,老板觉得他还是与别人不一样,就对他“质询”。此时他才拿出博士证,老板对他的水平有了全面认识,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
遇到一时无法解决的难题时,或许往后退一步、两步、三步,都不失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像载有重物的汽车,它爬坡的时候,司机会减挡前行,而不是运用加挡,之所以会采取退的方式,就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以退为进,由低到高,这是自我表现的一种艺术。能屈能伸,能上能下,正是跑赢职场的一种策略。这种策略的效果要比硬碰硬式的短兵相接的效果好很多。在谈判场合中,如果双方相持不下而形成僵局时,一方立即压低“姿态”,就隐含了一种强烈的暗示:“我都让步了,你也应该退一点吧。”这时候,对方也会很有默契地降低条件,以凝聚双方的共识,进而达成协议。
让步是一种暂时的虚拟的后退,是为了进一尺的时候所做出的退一步的忍让。让步是一种修养,并非懦弱,更不是失去人格。退一步准备之后,才能冲得更远;谦卑地反省之后,才能爬得更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