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民独自在原始森林中劳动和生活。他收获了5袋谷物,这些谷物要使用一年。他是一个善于精打细算的人,因而精心安排了5袋谷物的计划。第一袋谷物为维持生存所用。第二袋是在维持生存之外增强体力和精力的。此外,他希望有些肉可吃,所以留第三袋谷物饲养鸡、鸭等家禽。他爱喝酒,于是他将第四袋谷物用于酿酒。对于第五袋谷物,他觉得最好用它来养几只他喜欢的鹦鹉,这样可以解闷。显然,这五袋谷物的不同用途,其重要性是不同的。假如以数字来表示的话,将维持生存的那袋谷物的重要性可以确定为1,其余的依次确定为2、3、4、5。现在要问的问题是:如果一袋谷物遭受了损失,比如被小偷偷走了,那么他将失去多少效用?
这是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论述边际效用时讲的一个故事。故事中的这位农民要做的,就是用剩下的4袋谷物供应最迫切的4种需要,而放弃最不重要的需要。最不重要的需要,也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边际效用最低的部分。庞巴维克发现,边际效用量取决于需要和供应之间的关系。要求满足的需要越多和越强烈,可以满足这些需要的物品量越少,那么得不到满足的需要就越重要,因而物品的边际效用就越高。反之,边际效用和价值就越低。经济学家认为,人之所以执著地追求幸福,就是因为幸福能给人带来效用,即生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
农夫拥有的5袋谷物,就好像是幸福能为我们带来的不同层级的效用——有健康,有美食,也有精神的享受。我们追求幸福其实就是为了追求需求的满足,幸福效用的实现。不过,幸福终究逃不脱边际效用递减的厄运,好不容易实现的幸福很快就会让你不满足,追求幸福的道路因此注定永远没有尽头。曾经有一个笑话说,仙女答应一个凡人会给他实现一个愿望,不过只能是一个。凡人思虑良久说,好吧,我的愿望是:让我拥有无数次许愿的机会。可惜人生没有实现无数个愿望的机会,那么,好好地珍惜现在拥有的。
有一个人想得到一块土地,地主就对他说:“清早,你从这里往外跑,跑一段就插个旗杆,只要你在太阳落山前赶回来,插上旗杆的地都归你。”这个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阳偏西了还不知足。太阳落山前,他跑回来了,但已精疲力竭,摔个跟头就再没起来。于是有人挖了个坑,就地埋了他。牧师在给这个人做祷告的时候说:“一个人要多少土地呢?就这么大。”
其实,人人都有欲望,都想过美满幸福的生活。但是,如果把这种欲望变成不正当的欲求,变成无止境的贪婪,我们就成了欲望的奴隶了。有些时候,我们所拥有的东西不是越多越好,凡事要适可而止。懂得适可而止,欲望会带给你快乐;不懂得适可而止,欲望只能成为你的包袱。
有一个印第安人酋长对他的臣民说:“上帝给每一个人一杯水,于是,你从里面体味生活。”生活确实就是一杯水,清澈透明,无色无味,对任何人都一样。你有权力加盐、加糖,只要你喜欢。你有欲望,不停地往杯子里加水,或者加糖,但必须适可而止,因为杯子的容量有限。啜饮的时候,你要慢慢地体味,因为你只有一杯水,水喝完了,杯子便空了。
生活中,很多人为了让自己那杯水色香味俱佳不停地往里面加各种各样的调料。诸如爱情、友情、金钱、喜、怒、哀、乐,等等,所以都感觉活得非常“累”。其实,只要你需求得越少,得到的快乐就越多。
减去不需要的东西,为心灵留出空间
一个人在自己觉得不堪重负的时候,应当学会做“减法”,减去自己一些不需要的东西,有时候简单一点,人生反而会觉得更踏实。
一个带着过多包袱上路的人注定不会走得快,只有卸下身上的包袱才可能走得更快,我们总是让生命承载太多的负荷,这个舍不得丢掉,那个舍不得丢掉,最终被压弯腰的是我们自己。放下太多的虚荣,放下太多的功利,放下金钱的压力,为我们自己的肩膀减负。
生命之舟需要轻载。当你觉得生活中不堪重负时不妨学会“卸载”:将自己的烦恼和包袱一一勾销,让自己的心态“归零”。
年轻的时候,李丽比较贪心,什么都追求最好的,拼了命想抓住每一个机会。有一段时间,她手上同时拥有13个广播节目,每天忙得昏天暗地,事情都是双方面的,所谓有一利必有一弊,事业愈做愈大,相反压力也愈来愈大。到了后来,李丽发觉拥有更多、更大不是乐趣,反而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她的内心始终有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笼罩着。
后来,“灾难”发生了,她独资经营的传播公司被恶性倒账四五千万元,交往了7年的男友和她分手……一连串的打击直奔她而来,就在极度沮丧的时候,她甚至考虑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面临崩溃之际,她向一位朋友求助:“如果我把公司关掉,我不知道我还能做什么?”朋友沉吟片刻后回答:“你什么都能做,别忘了,当初我们都是从‘零’开始的!”
这句话让她恍然大悟,也让她勇气再生:“是啊!我们本来就是一无所有,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好怕的呢?”就这样念头一转,没有想到在短短半个月之内,她连续接到两笔很大的业务,濒临倒闭的公司起死回生,又重新动了起来。
历经这些挫折后,反而让李丽体悟到人生“无常”的一面,费尽了力气去强求,虽然勉强得到,最后留也留不住;反而是一旦放空了,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能量。
她学会了“生活的减法”。为了简化生活,她谢绝应酬,搬离150平方米的房子,淘汰不必要的家当,只留下一张床、一张小茶几,在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房间里生活。
李丽忽然发现,原来一个人需要的其实那么有限。朋友不解地问她:“你为什么不爱惜自己,过得好一点?”她回答:“我现在是从内在爱自己。”
减法生活倡导的是一种简约的生活。它主张我们减去人生旅途中不必要的行李,以使我们能够有更多的工夫去欣赏沿途的风景,能够更轻松地享受旅程的乐趣。在这里,简单背后还需遵循一个法则,那就是我们在简化生活的同时要注意聆听自己内心的真正需要,“去伪存真”。
简单不是乱减一气,而是在对事物的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之后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一个雕刻家,能把一块不规则的石头变成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因为他胸中有丘壑。如果你抓不住重点,找不到要害,不知道什么最能体现内在品质,结果只能是将不该减掉的东西减掉了。
在服装界有“简洁女王”之称的简·桑德说:“加上一个扣子或设计一套粉色的裙子是简单的,因为这一目了然。但是,对简约主义来说,品质需要从内部来体现。”她认为,简单不仅仅是摈除多余的、花哨的部分,避免喧嚣的色彩和繁琐的花纹,更重要的是体现清纯、质朴、毫不造作。
简单是一门艺术。越复杂越容易拼凑,越简单就越难设计。
对世间不厌不求,对欲望不拒不贪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每天同样拥有二十四小时,有的人活得很惬意,有的人却过得很苦恼。如何随性洒脱生活?星云大师为困惑中的人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对感情要不执不舍,对世间要不厌不求,对欲望要不拒不贪,对生死要不惧不迷。
“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这是百丈怀海禅师曾做的一首禅诗。在乾坤天地之间,有一个清闲自在的人,沐浴阵阵清风,仰观缕缕白云,随性而来,随缘而去,多么潇洒自在!此中情境,令人向往。
什么是真正的自在?看看呱呱坠地的婴儿,生下来都是两手紧握,仿佛想要抓住些什么;看看垂死的老人,临终前都是两手摊开,撒手而去。命运是何等的弄人?当他双手空空来到人世的时候,偏让他紧攥着手;当他双手满满离开人世的时候,又偏让他撒开手。
既然如此,不如将一切放下。
唐代有一位丰干禅师,住在天台山国清寺。一天,他在松林漫步,山道旁忽然传来小孩啼哭的声音,他寻声望去,原来是一个稚龄的小孩,衣服虽不整,但相貌奇伟,问了附近村庄人家,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家的孩子,丰干禅师不得已,只好把这男孩带回国清寺,等待人家来认领。因为他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
拾得在国清寺安住下来,渐渐长大以后,上座就让他做行堂(添饭)的工作。时间久后,拾得也交了不少道友,其中一个名叫寒山的贫子,相交最为莫逆,因为寒山贫困,拾得就将斋堂里吃剩的饭用一个竹筒装起来,给寒山背回去。
有一天,寒山问拾得说:“如果世间有人无端地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恶厌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道:“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再问道:“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处世秘诀,可以躲避别人恶意的纠缠呢?”
拾得回答道:“弥勒菩萨偈语说——
“老拙穿破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有人唾老拙,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
“如果能够体会偈中的精神,那就是无上的处世秘诀。”
有人谓寒山、拾得乃文殊、普贤二大士化身。台州牧闾丘胤问丰干禅师,何方有真身菩萨?告以寒山、拾得,胤至礼拜,二人大笑曰:“丰干饶舌,弥陀不识。”
意指丰干乃弥陀化身,惜世人不识。说后,二人隐身岩中,人不复见。胤遣人录其二人散题石壁间诗偈,今行于世。
寒山、拾得二大士不为世事缠缚,洒脱自在,其处世秘诀确实高人一等。
人生如水,去如苦多。在短短的人生之旅中,人人都有所求,有的人求富贵满堂,即得满足;有的人求福如东海,深得幸福;有的人求无上智慧,最是得意;有的人求万事如意,甚为欢喜。如果就表面看来,他们所求各不相同,但万涓细流,会聚成海,归根结蒂,他们所求的仍然是快乐。
内心的快乐才是永远。生活本身是很简单的,快乐也很简单,只是人们把它想得很复杂了,或者人们自己太复杂了,所以往往感受不到简单的快乐。生活中如果我们都努力地放下沉重的包袱,不为贪婪所诱惑,择精而担,量力而行,这样的人生自然也就是轻松快乐的。
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蕴藏着无限的哲理与深意,它就像一本书,只有用心去读,才能品味到生活中的有学问。只有驾驭生活中的真理,眼光才能看得更远,深知生活中的诀窍,才能活得越自在,越洒脱。生活闪现着智慧与学问,只有用心去领悟,才能体验到自在的真谛。
竹杖芒鞋轻胜马,饥来吃饭困来眠,观潮起潮落,看清风送云。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生活智慧呢?
简化事务,不被生活琐事拖累
浮世中许多人为追求舒适的物质享受、较高的社会地位、显赫的名声等,使自己庸碌而烦乱;今日的新新人类追求时髦、新潮、时尚、流行,让自己被欲望所束缚。用心于此,人就会像被鞭子抽打的陀螺,忙碌起来——或拼命打工,或投机钻营,应酬、奔波、操心……你会发现自己很难再有轻松在家读书的时间,也很难再有与三五朋友坐在一起侃大山的闲暇,你会忙得忽略了自己孩子的生日,你会忙得没有时间陪父母叙叙家常……这些让我们失去了简单的快乐,在复杂的社会中失去了自我。
一位得知自己不久于人世的老先生,在日记簿上记下了这段文字:
“如果我可以从头活一次,我要尝试更多的错误,我不会再事事追求完美。我情愿多休息,随遇而安,处世糊涂一点,不对将要发生的事处心积虑地计算。可以的话,我会去多旅行,跋山涉水,更危险的地方也不妨去一去。过去的日子,我实在活得太小心,每一分每一秒都不容有失,太过清醒明白,太过清醒合理。如果一切可以重新开始,我会什么也不准备就上街,甚至连纸巾也不带一张。如果可以重来,我会赤足走在户外,甚至整夜不眠。还有,我会去游乐园多玩几圈木马,多看几次日出,和公园里的小朋友玩耍……只要人生可以从头开始,但我知道,不可能了。”
这位老先生是个地地道道、彻头彻尾的商人,活在尔虞我诈的商场,他曾经倾尽全力、亲力亲为,弄得自己心力交瘁。为此,他总是能找到借口自我安慰:“商场如战场,我身不由己,我身不由己呀!”直到临终老先生才彻底觉悟,生活不需要很多钱,简单生活,让自己快乐才是最珍贵的。简单生活并非物质的匮乏,但一定是精神的自在;简单生活也不是无所事事,却是心灵的单纯。回归内在的真实,才是真正的富足。
简单生活并不是要你放弃追求,放弃劳作,而是说要抓住生活、工作中的本质及重心,去掉世俗浮华的琐务。简单生活不是自甘贫贱,你可以开一部昂贵的车子,但仍然可以使生活简化。一个基本的概念在于你想要改进你的生活品质。关键是诚实地面对自己,想想生命中对自己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泰勒是纽约郊区的一位神父。
一天,教区医院里一位病人生命垂危,他被请过去主持临终前的忏悔。
他到医院后听到了这样一段话:“我喜欢唱歌,音乐是我的生命,我的愿望是唱遍美国。作为一名黑人,我实现了这个愿望,我没有什么要忏悔的。现在我只想说,感谢您,您让我愉快地度过了一生,并让我用歌声养活了我的6个孩子。现在我的生命就要结束了,但死而无憾。仁慈的神父,现在我只想请您转告我的孩子,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吧,他们的父亲会为他们骄傲。”
一个流浪歌手,临终时能说出这样的话,让泰勒神父感到非常吃惊,因为这名黑人歌手的所有家当,就是一把吉他。他的工作是每到一处,把头上的帽子放在地上,开始唱歌。40年来,用他的歌声,感染众多听众。他虽然不是一个腰缠万贯的富豪,可他从不缺少快乐。他过着简单的生活,有着一颗容易满足的心。
泰勒神父在之后的一次演讲中讲到了这件事,他总结道:“原来最有意义的活法很简单,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从中发掘到一颗容易满足的心灵。”
其实简单是一种生活艺术与哲学。简单生活首先是外部生活环境的简单化。当你不需要为外在的生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的时候,也就为内在的生活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与平静。之后是内在生活的调整和简单化,这时的你可以更加深层地认识自我。
我们现在所追求的简单,指的是有快乐意义的生活,真诚、和谐、悠闲且幸福。一个清洁工和一个公司总裁同样可以选择过简单的生活;一个隐居者和一个百万富翁同样可以简化生活,充分享受人生的乐趣;一个8岁的孩子和一位耄耋老人如果认同简单的做法,也同样可以快乐终生。
保持质朴的心,回归生活本色
每一个人刚走上社会都是满怀希望与抱负,然而一些人遭受多次挫折,经历艰难困苦之后,一颗原本质朴的心变了:爽直的人变得吞吞吐吐,心灵歪曲,抱负也丧失了。
社会与环境不足以影响人。每一个人要有独立的修养,不受外界环境影响,永远保持一颗光明磊落,纯洁质朴的心。这才是做人的最高修养。
著名作家沈从文可谓是一个没有学历而有学问的学者。他怀着梦想刚来到北京闯荡时,一边在北大做旁听生,一边阅读大量书籍,并与诸多大师结识,不断成长。后来,他带着一身泥土气闯入十里洋场的上海,时间不长,即以一手灵气飘逸的散文而震惊文坛。
1928年,时年26岁的沈从文被当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聘为该校讲师。在此之前,沈从文以行云流水的文笔描写真实的情感,赢得了一大批读者,在文坛享有很高的声望。但他给大学生讲课却是头一回。为了讲好第一堂课,他进行了认真准备,精心编定了讲义。尽管如此,第一天走上讲台,看见台下黑压压地坐满了学生,他心里仍不免发虚。
面对台下满堂坐着的莘莘学子,沈从文竟整整呆了10分钟,一句话也说不出。后来开始讲课了,由于心情紧张,他只顾低着头念讲稿,事先设计在中间插讲的内容全都忘得一干二净。结果,原先准备的一堂课,十分钟就讲完了。接下来的几十分钟怎么打发?他心慌意乱,冷汗顺着脊背直淌。这样的尴尬场面,他以前可从来没有经历过。
后来,沈从文没有天南地北地瞎扯来硬撑“面子”,而是老老实实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于是,这老实可爱的坦言“害怕”,引起全堂一阵善意的笑声……
胡适深知沈从文的学识、潜力和为人,在听说这次讲课的经过后,不仅没有批评,反而不失幽默地说:“沈从文的第一次上课成功了!”后来,一位当时听过这堂课的学生在文章中写道,沈先生的坦率赤诚令人钦佩,这是有生以来听过的最有意义的一堂课。
此后,沈从文曾先后在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和北大任教。正因为不是“科班”出身,他不墨守成规,而代之以别开生面的言传身教的文学教育,获得了成功。而他那“成功”的第一课,则在学生之中不断流传,成为他率直人生的真实写照。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一句“我害怕了”,袒露一代文学巨匠的质朴内心,面对失败不敷衍,不做作,不逃避,能老实可爱地袒露内心的人,当然会得到别人的谅解。
质朴是这个世界的原始本色,没有一点功利色彩。就像花儿的绽放,树枝的摇曳,风儿的低鸣,蟋蟀的轻唱。它们听凭内心的召唤,是本性使然,没有特别的理由。
生活在世事纷扰的世界里,尔虞我诈让我们多了一些虚伪,钩心斗角让我们多了一些狡诈,世态炎凉让我们多了一些冷漠。人之所以苍老是由于受一切外界环境和自己情绪变化的影响,而保持一颗质朴的心,可以让生命永远保持健康,让生命永远保持青春,把自己归与自然,回归生活的原始本色。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