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就在人生的后花园-有一种境界叫放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放下一切,人生不过是一场旅行

    有人说,世上从来没有命定的不幸,只有死不放手的执著。所以,不要总是羡慕他人的自在与洒脱。他们获得幸福的原因也很简单:不执著于缘。懂得放下,就可以开始新的人生,也便易得逍遥,快乐无穷。

    真正的“放下”,是做了好事马上丢掉,有了痛苦的事情,也马上丢掉。所以得意忘形与失意忘形都是没有修养,都是不够的;换句话说,便是心有所住,不能解脱。一个人受得了寂寞,受得了平淡,这才是大英雄本色。无论怎样得意也是那个样子,失意也是那个样子,到没有衣服穿,饿肚子仍是那个样子,这是最高的修养,就像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过,达到这步修养太难。

    真正的人生应该以“随”为念。世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也没有绝对的真理和绝对完美的事物,人所能做到的就是“随”,顺时顺应,随性而走。

    庄子临终前,弟子们已经准备好厚葬自己的老师。庄子知道后笑了笑,说:“我死了以后,大地就是我的棺椁,日月就是我的连璧,星辰就是我的珠宝玉器,天地万物都是我的陪葬品,我的葬具难道还不够丰厚?你们还能再增加点什么呢?”学生们哭笑不得地说:“老师呀!若要如此,只怕乌鸦、老鹰会把老师吃掉啊!”庄子说:“扔在野地里,你们怕飞禽吃了我,那埋在地下就不怕蚂蚁吃了我吗?把我从飞禽嘴里抢走送给蚂蚁,你们可真是有些偏心啊!”

    一位思想深邃而敏锐的哲人,以一种浪漫达观的态度,从容面对死亡,走向令普通人万般惶恐的虚无。他如此坦然,是因为他领悟了人生的内涵——人生不过是路过。

    生命应该顺其自然。很多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必执著于形式呢?提放自如,是经历了大风大浪之后的大彻大悟,是感悟人生的喜乐哀愁之后的身心空灵,用一种淡泊的心态生活,你能够活得更轻松自如。

    在上个世纪,一位美国的旅行者去拜访著名的波兰籍经师赫菲茨。他惊讶地发现,经师住的只是一个放满了书的简单房间,唯一的家具就是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

    “大师,你的家具在哪里?”旅行者问。

    “你的呢?”赫菲茨回问。

    “我的?我只是在这里做客,我只是路过呀!”这美国人说。

    “我也一样!”经师轻轻地说。

    既然人生不过是路过,便用心享受旅途中的风景吧。每个人的一生都像一场旅行,你虽有目的地,却不必去在乎它,因为你的人生不只拥有目的地而已,你还有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如果完全忽略了一路的风情,人生将会变得多么单调和无趣,活着还怎么称得上是一种享受呢?

    每一道风景从眼前过了,每段缘分与自己重逢再离别,你仔细回味一番,充分享受个中的滋味,不必耿耿于怀得失,在痛苦时想想快乐,快乐时忆苦楚,始终保持心情的平和,生命才会充满温暖柔和的色彩。等到缘分过了,风景没了,等待你的还有另一波风光和快乐,之前的一切便可放下,享受眼前此刻。开始的背后是放下,为什么人们悟不到呢?

    时间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但人在生命的旅程中不能停滞不前,不能总沉湎于过去。只有不停地向前走,才能摆脱重重阻碍,得见白云处处、春风习习的旅行终点。

    《菜根谭》有云:“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样的境界才是将一切放下之后能够感受到的。敢于放下,果断放下,心里真正地放下,放下的一刹那,你会感到天地原来如此广阔,你会发现你的脚步是如此轻盈平稳,你的心房是如此安稳温馨。

    拥有也许正在失去,放弃也许正在获得

    爱斯基摩人捕猎狼的办法世代相传,非常特别,也极甚有效。严冬季节,他们在锋利的刀刃上涂上一层新鲜的动物血,等血冻住后,他们再往上涂第二层血;再让血冻住,然后再涂……

    就这样,很快刀刃就被冻血掩藏得严严实实了。

    然后,爱斯基摩人把血包裹住的尖刀反插在地上,刀把结实地扎在地上,刀尖朝上。当狼顺着血腥味找到这样的尖刀时,它们会兴奋地舔食刀上新鲜的冻血。融化的血液散发出强烈的气味,在血腥的刺激下,它们会越舔越快,越舔越用力,不知不觉所有的血被舔干净,锋利的刀刃暴露出来。

    但此时,狼已经嗜血如狂,它们猛舔刀锋,在血腥味的诱惑下,根本感觉不到舌头被刀锋划开的疼痛。

    在北极寒冷的夜晚里,狼完全不知道它舔食的其实是自己的鲜血。它只是变得更加贪婪,舌头抽动得更快,血流得也更多,直到最后精疲力竭地倒在雪地上。

    生活中很多人都如故事上的狼,在欲望的旋涡中越陷越深,又像漂泊于海上不得不饮海水的人,越喝越渴。

    可见,得与失的界限,你永远也无法准确定位,自认为得到了,其实正在失去。有时候,失去是另一种获得。生活中,一扇门如果关上了,必定有另一扇门打开。你失去了一种东西,必然会在其他地方收获另一种东西。所以要舍得放弃,正确对待你的失去,失去有时就是另一种获得。

    有一位住在深山里的农民,经常感到环境艰险,难以生活,于是便四处寻找致富的好方法。一天,一位从外地来的商贩给他带来了一样好东西,尽管在阳光下看那只是一粒粒不起眼的种子。但据商贩讲,这不是一般的种子,而是一种叫做“苹果”的水果的种子,只要将其种在土壤里,两年以后,就能长成一棵棵苹果树,结出数不清的果实,拿到集市上,可以卖好多钱呢!

    欣喜之余,农民急忙将苹果种子小心收好,但脑海里随即涌现出一个问题:既然苹果这么值钱、这么好,会不会被别人偷走呢?于是,他特意选了一块荒僻的山野来种植这种颇为珍贵的果树。

    经过近两年的辛苦耕作、浇水施肥,小小的种子终于长成一棵棵茁壮的果树,并且结出累累果实。这位农民看在眼里,喜在心中。因为缺乏种子,所以果树的数量比较少,但结出的果实肯定可以让他过上好一点儿的生活。他特意选了一个吉祥的日子,准备在这一天摘下成熟的苹果挑到集市上卖个好价钱。

    当这一天到来时,他非常高兴,一大早,便上路了。但当他气喘吁吁爬上山顶时,却发现那一片红灿灿的果实,竟然被外来的飞鸟和野兽们吃了个精光,只剩下满地的果核。

    想到这几年的辛苦劳作和热切期望,他不禁伤心欲绝,大哭起来。他的财富梦就这样破灭了。在随后的岁月里,他的生活仍然艰苦,只能苦苦支撑,一天一天地熬日子。

    不知不觉之间,几年的光阴如流水一般逝去。一天,他偶然又来到这片山野。当他爬上山顶后,突然愣住了,因为在他面前出现了一大片茂盛的苹果林,树上结满了果实。

    这会是谁种的呢?他思索了好一会儿才找到答案。这一大片苹果林都是他自己种的。

    几年前,那些飞鸟和野兽吃完苹果后,就将果核吐在了旁边,经过几年的生长,果核里的种子长成了一片茂盛的苹果林。

    现在,这位农民再也不用为生活发愁了,这一大片林子中的苹果足以让他过上舒适的生活。他一想,如果当年不是那些飞鸟和野兽们吃掉了那小片苹果树上的苹果,今天肯定没有这一大片果林了。

    农民以为自己失去了大片果林,实际上却收获了另一片果林。花草的种子失去了在泥土中的安逸生活,却获得了在阳光下发芽微笑的机会;小鸟失去了几根美丽的羽毛,经过跌打,却获得了在蓝天下凌空展翅的机会。人生总在失去与获得之间徘徊。没有失去,也就无所谓获得。

    在人生的路途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目标,一个属于自己的象牙塔。然而在通往象牙塔的路上,会有许许多多的诱惑。譬如争奇斗艳的鲜花、绚丽迷人的景色等。为了到达象牙塔,我们必须越过一道道障碍,放弃路边的美景。因为象牙塔里,有更精彩的人生在等着我们去体验。

    上帝是公平的,他在让你失去之前,已经想好了安慰你的方法。所以,不论你失去了什么都不要伤心失望,因为失去的同时你正在获得。

    得失常挂心,宠辱皆心惊

    世间很多事情都是难以预料的,亲人的离去,生意的失败,失恋……等等都会让好多人痛不欲生,有时候人也会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收获意想不到的幸福,例如,爱情,例如受到老板的赏识,再例如:意外的买彩票中了大奖等等。

    人生有好多事情在意料之外,当你正春风得意的时候却会突然发生一些让你痛不欲生的事情,当你正想着要好好努力挣钱的时候,突然之间的意外之财从天而降,让你不知所措。或者大悲,或者大喜,人往往很难做到从容地面对意外,所以各种烦恼接踵而至。

    有一则有趣的笑话:

    下雨了,大家都匆匆忙忙往前跑,唯有一人不急不慢,在雨中踱步,旁边跑过的人十分不解:“你怎么不快跑?”此人缓缓答道:“急什么,前面不也在下雨吗?”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当人们在面临风雨匆忙奔跑之时,那个淡然安定欣赏雨景的人,其实深谙从容的生活智慧。在现代都市竞争的人性丛林,从容淡定是一种难以达到的大境界,别人都在杞人忧天,慌不择路,只有他镇定从容。

    儒家经常告诫人,不要得意忘形,这是很难做到的。一个人发了财,有了地位,有了年龄,或者有了学问,自然气势就很高,得意就忘形了,所以人要做到得意不忘形很难。但是以我的经验还发现另一面,有许多人是失意忘形,这种人可以在功名富贵的时候,修养蛮好,一到了没得功名富贵玩的时候,就都完了,都变了;自己觉得自己都矮了,都小了,变成失意忘形。

    所以得意忘形与失意忘形,同样都是没有修养,都是不够的,换句话说,是心有所住。有所住,就被一个东西困住了,而佛教人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是解脱,是大解脱,一切事情,物来则应,过去不留。辜鸿铭先生说,一个人如果能受得了寂寞与平淡,才是真正的修养到家,得意不忘形,失意更不忘形。

    有一只木车轮因为被砍下了一角而伤心郁闷,它下决心要寻找一块合适的木片重新使自己完整起来,于是离开家开始了长途跋涉。

    不完整的木车轮走得很慢,一路上,阳光柔和,它认识了各种美丽的花朵,并与草叶间的小虫攀谈;当然也看到了许许多多的木片,但都不太合适。

    终于有一天,车轮发现了一块大小形状都非常合适的木片,于是马上将自己修补得完好如初。可是欣喜若狂的轮子忽然发现,眼前的世界变了,自己跑得那么快,根本看不清花儿美丽的笑脸,也听不到小虫善意的鸣叫。

    车轮停下来想了想,又把木片留在路边,自个儿走了。

    失去了一角,却饱览了世间的美景;得到想要的圆满,步履匆匆,却错失了怡然的心境,有时候失也是得,得即是失。也许当生活有所缺陷时,我们才会深刻地感悟到生活的真实,这时候,失落反而成全了完整。

    所以,与其把生命置于贪婪的悬崖峭壁边,不如随性一些,洒脱一些,不患得患失,做到宠辱不惊,保持一份难得的理智。

    从上面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尽善尽美未必是幸福生活的终点站,有时反而会成为快乐的终结者。得与失的界限,你又如何准确地划定呢?当你因为有所缺失而执著追求完美时,也许会适得其反,在强烈的得失心的笼罩下失去头上那一片晴朗的天空。

    坦然地面对所有,享受人生的一切,得到未必幸福,失去也不一定痛苦。得到时要淡定,要克制;失去时要坚强,要理智。兜兜转转,寻寻觅觅,浮浮沉沉,似梦似真,一路行走一路歌唱。像圣严法师所言,“做一个虔诚的朝圣者,可以不拜佛不敬神,永远地感恩生活的赐予,便会获得最美好的祝福。”

    淡泊名利,笑看人生

    古今中外,为了生命的自由、潇洒,不少智者都懂得与名利保持距离。

    惠子在梁国做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恐慌,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中搜查三日三夜,欲除之以免除后患。不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凤凰,您可听说过?这凤凰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礼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凤凰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惠子十分羞愧。

    一天,庄子正在濮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以竹箱珍藏之,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位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摇尾呢?”二位大夫道:“自然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哩。”

    庄子不慕名利,不恋权势,为自由而活,可谓洞悉幸福真谛的达人。

    人活在世界上,无论贫穷富贵,穷达逆顺,都免不了与名利打交道。《清代皇帝秘史》记述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江苏镇江的金山寺,看到山脚下大江东去,百舸争流,不禁兴致大发,随口问一个老和尚:“你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可知道每天来来往往多少船?”老和尚回答说:“我只看到两艘船。一艘为名,一艘为利。”一语道尽天下事。

    淡泊名利是一种境界,追逐名利是一种贪欲。放眼古今中外,真正淡泊名利的很少,追逐名利的很多。今天的社会是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充溢着各种各样炫人耳目的名利诱惑,要做到淡泊名利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旷世巨作《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说过:“直到你失去了名誉以后,你才会知道这玩意儿有多累赘,才会知道真正的自由是什么。”盛名之下,是一颗活得很累的心,因为它只是在为别人而活。我们常羡慕那些名人的风光,可我们是否了解他们的苦衷?其实大家都一样,希望能活出自我,能活出自我的人生才更有意义。

    世间有许多诱惑:桂冠、金钱,但那都是身外之物,只有生命最美,快乐最贵。我们要想活得潇洒自在,要想过得幸福快乐,就必须做到:淡泊名利享受、割断权与利的联系,无官不去争,有官不去斗;位高不自傲,位低不自卑,欣然享受清新自在的美好时光,这样就会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和惬意。太看重权力地位,让一生的快乐都毁在争权夺利中,那就太不值得,也太愚蠢了。

    当然,放下名利并不是寻常人具有的,它是经历磨难、挫折后的一种心灵上的感悟,一种精神上的升华。放下名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困难。红尘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动,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忧不惧、不喜不悲呢?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穷尽一生追名逐利,更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然而名利只是过眼烟云,很多人穷其一生追寻名利,被名利所累,最后只是一场空。只有视名利为过眼烟云,放下名利,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

    放下“我执”,烦恼无处丛生

    我们常常习惯说:我的钱、我的面子、我的家、我的儿子、我的财产、我的父母、我的妻子、我的丈夫、我的名誉、我的身体……“我”的观念从不淡薄,我执深重,处处计较,经常耿耿于怀,免不了执著加深,于是一切的烦恼痛苦,也就日益渐增,接踵而来。而我执一旦破除,则一切烦恼痛苦事立刻消失,禅定境界当下现前。

    庸人自扰,自寻烦恼;愚人自缚,自绑天足。这是世间不断上演的悲剧。我们常常像蚕蛹一样,忙碌地为自己编织一个精致难破的茧。

    一切都是为了一个“我”,最放不下的也是这个“我”。所有人拼尽一生,去赚取这个“我”所需要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最终衍生出无穷无尽的苦痛。过于执著于自我,往往被外物牵着鼻子走。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到金山寺和佛印禅师打坐参禅,苏东坡觉得身心通畅,于是问禅师道:“禅师!你看我坐的样子怎么样?”

    “好庄严,像一尊佛!”

    苏东坡听了非常高兴。

    佛印禅师接着问苏东坡道:“学士!你看我坐的姿势怎么样?”

    苏东坡从来不放过嘲弄禅师的机会,马上回答说:“像一堆牛粪!”

    佛印禅师听了也很高兴!

    禅师被人喻为牛粪,竟无以为答,苏东坡心中以为赢了佛印禅师,于是逢人便说:“我今天赢了!”

    消息传到他妹妹苏小妹的耳中,妹妹就问道:“哥哥!你究竟是怎么赢了禅师的?”苏东坡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地如实叙述了一遍他与佛印的对话。

    苏小妹天资聪颖,才华出众,她听了苏东坡得意的叙述之后,说道:“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中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中像牛粪,所以你看禅师才像牛粪!”

    苏东坡哑然,方知自己禅功远不及佛印禅师。

    苏东坡为什么会输给佛印?原因就在于他心中还有一个执著于“我”的羞耻心,听佛印禅师说自己是佛就喜笑颜开;苏小妹指明他看佛印禅师像牛粪是因心中像牛粪时,就自然惭愧失笑。

    人总是趋向于保护自我,相信自我,信赖自己的感觉,凭自己旧有的经验行事,将自己抓得紧紧的。

    殊不知,世人所执著的“我”并不是那个真我,而是自性的一个幻影。因此,星云大师说:“人类社会发展到当今,给我们的启示是:要用智慧去庄严一切,不要用我执、我见去分裂。”

    那么如何放弃“我执”心呢?星云大师为我们讲了一个禅宗的故事:

    一次,药山禅师在山上散步,看到了两棵树,一棵很茂盛,另一棵却已枯萎。

    这时,药山禅师的两位徒弟道吾禅师和云岩禅师恰巧走过来,药山禅师就问他们:“你们看哪一棵树好看?”

    道吾禅师首先说道:“茂盛的这棵好看!”药山禅师听后,点点头。

    云岩禅师接着便说:“我倒是觉得枯的那棵好!”药山禅师听后也点点头。

    侍者不解地问药山禅师:“师父,您都点头,到底哪一棵好看啊?”

    药山禅师于是反问侍者说:“那么,你认为哪一棵好看呢?”

    侍者想了想,回答道:“枝叶茂盛的那棵固然生气勃勃,枝叶稀疏的那棵也不失古意盎然。”

    药山禅师听后微笑不语。

    确实,真正的禅者不会以“我”的标准和偏见去要求万物,因此在他们的心中,万物平等,并没有高下之分,没有善恶美丑、高下贵贱的分别,因此荣枯一样美好。

    放下“我执”也是如此,首先要冲出“我”的束缚,打破私欲、拓宽胸怀、提升境界,经常反省自我,学会站在他的角度看问题,学会关爱他人、关爱有情众生,甚至关爱无情众生。这就是《金刚经》里所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放下“我执”后,顺本心而游于万物,自能烦恼不生,心莲绽放。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