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生命,圣贤之辈没有认为活很痛快,也没有认为死很痛苦,生死已不存在于心中。“生者寄也,死者归也。”活着是寄宿,死了是回家。明白了生死交替的道理,就懂得了生死。生命如同夜荷花,开放收拢,不过如此。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是顺着生命的自然之势来的;年龄大了,到了要死的时候,也是顺着自然之势去的。道家有种观点:“物壮则老”,意思是指一个东西壮成到极点,自然要衰老,“老则不道”,老了,生命要结束,另一个新的生命要开始。所以,真正的生命不在现象上,我们要看透生死,“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这才是最高的修养。
然则,无论生者或死者,都很难做到看破生死,所以才脱离不了苦海。
一个婴儿刚出生就夭折,一个老人寿终正寝,一个中年人暴亡。他们的灵魂在去天国的途中相遇,彼此诉说起了自己的不幸。婴儿对老人说:“上帝太不公平,你活了这么久,而我却等于没活过。我失去了整整一辈子。”老人回答:“你几乎不算得到了生命,所以也就谈不上失去。谁受生命的赐予最多,死时失去的也最多。长寿非福也。”中年人叫了起来:“有谁比我惨!你们一个无所谓活不活,一个已经活够数,我却死在正当年,把生命曾经赐予的和将要赐予的都失去了。”
他们正谈论着,不觉到达天国门前,一个声音在头顶响起:“众生啊,那已经逝去的和未曾到来的都不属于你们。你们有什么可失去的呢?”3个灵魂齐声喊道:“主啊,难道我们中间没有一个最不幸的人吗?”上帝答道:“最不幸的人不止一个,你们全是,因为你们全都自以为所失最多。谁受这个念头折磨,谁就是最不幸的人。”
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生老病死,人之常情,而死并非生命的结束,只是另一场轮回的开始,故说“生死一如”,要我们看淡生死,进而勘破无常。
生命的本质不在于现象,生是规律,死是必然,任何事物都无法逃脱生死交替的轮回。只不过是人不愿面对。生命之意义,是告诉世人,只要堪破无常、生死参透,就能随时随地心安理得、顺其自然,也就不会大悲大喜,弄得身心俱疲。
学僧道岫眼看同参中不少人对禅都能有所体会,想想自己既不幽默,又不灵巧,始终不能入门,实在没有资格学禅,便决定做个行脚的苦行僧。临走时道岫到法堂去向广圄禅师辞行。
道岫禀告禅师说:“老师!学僧在您座下参学已有十年之久,对禅仍是一点领悟都没有,实在辜负您的慈悲。看来我不是学禅的材料,今天向您老辞行,我将云游他乡。”
广圄禅师非常惊讶,问道:“为什么没有觉悟就要走呢?难道去别的地方就可以觉悟吗?”
道岫诚恳地说:“同参的道友一个个都已回归根源,而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之外,都精进于道业上的修持,但就是因缘不合。现在,在我的内心深处已生出一股倦怠感,我想我还是做个行脚的苦行僧吧!”
广圄禅师听后开示道:“悟,是一种内在本性的流露,根本无法形容,也无法传达给别人,更是学不来也急不得的。别人是别人的境界,你修你的禅道,这是两回事,为什么要混为一谈呢?”
道岫说:“老师!您不知道,我跟同参们一比,立刻就有类似小麻雀看见大鹏鸟时那样的羞愧之情。”
广圄禅师饶有兴趣地问道:“怎么样的算大?怎么样的算小?”
道岫答道:“大鹏鸟一展翅能飞越几百里,而我只能囿于草地上的方圆几丈而已。”
广圄禅师意味深长地问道:“大鹏鸟一展翅能飞几百里,那它飞越生死了吗?”
道岫禅僧听后默默不语,若有所悟。
大鹏鸟虽然一展翅就能飞越几百里,但它却无法飞越生死;而一个人却可以借助思考和反省,参透生死之道,并获得解脱。
对我们而言,肉体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总是惧怕死亡,对死亡过度恐慌。活着为什么紧张?因为生命如流水般逝去,无可挽回。尘世生命是短暂的,但在禅的视野里,生命是永恒的,生和死是定义肉体生命的。
演员变换了,戏照常进行,浪潮翻腾着,但海洋依旧。既然肉体的死亡和朽灭是我们谁也避免不了的事,既正常又绝对,那么我们自欺欺人又有什么用?难道哄哄自己就能阻止死亡的到来吗?
认识到这永恒的生命,如天地自然中万有造化的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生命规律,就能从绝望虚无的深黑泥淖中脱离出来,就是飞越了生死的悬隔。
这始终存在的生命,继续繁衍生发,它是一个延续,如波浪的涌进。生死之间没有一丝空隙,它是连贯畅通的。
如此达观,一己生命算得了什么呢?
生死本无鸿沟,全在于人的设定。需要飞越的不是生死,而是人心中划分的不可逾越的生死鸿沟。
善待死亡,生命只在呼吸之间
人都是轻死贵生的,不少上了年纪的人很怕提到“死”字。佛门讲究生死轮回,把一次生命的结束当成是另一段生命旅程的开始。
其实,我们的生命终究是要走向终结的,没有人能逃过这一劫,何不把生死看得淡然、坦然一点呢?死其实就是生命的一部分,只有死才有生,宇宙万物就是在这样的生生死死中循环不息的。
天地造化赋予人一个生命的形体,让我们劳碌度过一生,到了生命的最后才让人休息,而死亡就是最后的安顿,这就是人一生的描述。善待自己生的人,也一定会善待自己的死。
“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这是一个重要的结论。生命是虚无而又短暂的,它在于一呼一吸之间,如流水般消逝,永远不复回。
一个人只有真正认清了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方向,好好地活着,将生命演绎得无比灿烂、无比美丽,才是真正懂得善待死亡的人。
当代作家毕淑敏在谈到自己生命的经历时,是这样说的:
我16岁时离开北京到西藏阿里当兵,是我记忆最深刻的人生转折。我从小的生活经历决定,我对于农村的想象空间也仅限于住土房子吃窝头,而到了阿里,零下40多度的酷寒、海拔5000米以上带来的缺氧、八九个月接不到任何信件、吃不到任何蔬菜,等等,那该不是外星吧?我吓坏了!我真正地感受到,人的生命太脆弱了,因为我们还时时会面对死亡。
那时我们没有任何娱乐的条件,没过多久几个人连话都说尽了,我因此常常一个人呆坐着看冰雪,一看就是几个小时,现在想来,那简直就是“面壁”……原始人的生活不过如此吧?但是,我在那时有很多冥想,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看冰雪的时候仿佛看出了人生的很多问题。我记得康德有一句话说:“人对于崇高的认识来源于恐惧。”可能吧,于是我决心自己的一生要过得有趣、有意义,还要于他人有益。
那十多年的生活让一种观念横贯我的一生,那就是珍惜生命。有人曾经对我的小说等作品做专门研究发现,我用“生命”、“死亡”,特别是“温暖”这样的词汇特别多,大概是因为我当年被冻怕了。
不管怎么说,后来我的作品总是要把自己在高原所体验到的生命的宝贵,传达给他人。那是在我长篇小说里一以贯之的主题——爱惜生命。
人希望生命能够长久,才会有那么多的帝王将相苦练长生之道,却无法改变生命是短暂的这一事实;人是有贪欲的,又是有惰性的,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鸟为食亡”的悲剧发生;而人又是向上的,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只争朝夕”,从不松懈,却身心俱疲的生活。人之一生,犹如一呼一吸,生和死,只是瞬间的转化。了悟这点,方能做到努力把握每一刻、每一秒。
生命之旅,即使短如小花,也应当珍惜这仅有的一次生存的权利。要让生命更精彩,我们理应在有限的时间里,绽放生命的花朵。生死是人生的一个大学问。一个真正善其身的人,能够主宰自己的生命,所以才能够善其死。好好活着是最紧要的事情。
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变换更替的过程。人在呼吸的一瞬间,既是他自己,又不是他自己。
生命只在呼吸之间。要时时更新自我,不眷恋旧我,不追悔往昔。“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吐故纳新,让生命之树常青。
对死亡的惧怕每个人都有,不是每个人就能有嵇康那样的气魄,他在临刑前还要抚琴弹奏一曲《广陵散》,并无奈地说:“从此之后就无人再懂《广陵散》了,它要遗失了。”但如果把大好的光阴用在如何惧怕死的问题上还不如真真切切地去想一想怎样好好活着,把握这一呼一吸之间仅仅一次的宝贵生命。好好活着是最要紧的事情。
人生苦短,活出生命的真意
非洲有一个部落,婴儿刚生下来就“获得”60岁的寿命,从60岁算起,随着婴儿长大,以后逐年递减,直到零岁。人生大事都得在这60年内完成,此后的岁月便颐养天年了。
这种计算方法非常的独特。人生不过是我们从上苍手中“借来”的一段岁月而已,过一年“还”一岁,直至生命终止。
生命既是借来的一段光阴,每过一分钟,我们便会失去生命中的一分钟。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假如人能活70岁,而每天睡觉8小时,那么70年会睡掉204400小时,合8517天,为23年零4个月。这样,人还剩下46年零8个月的时间。此外,闲聊、看病等时间,再加上退休后不工作的时间,约合36年零2个月。如此算来,一个人活到70岁,自己只有10年零6个月的时间可以用来做些事。更何况人们并不是人人都能活到70岁的。
由此看来,我们能真正拥有的时间寥寥无几。树枯了,有再青的机会;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燕子去了,有再回来的时刻。然而,人的时间一旦逝去,就如覆水难收,难以挽回。时间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最宝贵的财富,要珍惜时间,爱护生命,利用好你生命中的每分每秒。
“今天”与“生命”聊天,“生命”问了一句:“过得怎么样?”
“今天”答道:“到现在为止,今天是我最好的一天!”
“生命”仿佛为“今天”的答案感到吃惊。
“你最好的一天?”“生命”用一种惊诧的口气重新问道。
“是的。”他迅速而且又充满信心地回答。
“生命”又问了一遍:“你确定吗?”
“是的。”他再一次确认。
他能感觉到“生命”并不相信他讲的是真话。当然,他知道“生命”相不相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自己相信。
“生命”问他:“你怎么能说今天是到现在为止,你最好的一天呢?你结婚那天呢?难道不比今天更好吗?”
他答道:“我一直而且将永远记得我结婚那天,我的妻子是多么快乐。
“我也记得第一个孩子出生的情景。我还记得在甜品店喝奶昔,意识到自己还能做事。
“我记得给一只眼睛看不见的小鸭子喂食的那天。我也记得我和儿子一起爬上奥林匹亚山,欣赏这美丽的世界。
“我一直记得当我看见刚刚犁过的、黑色的、潮湿的、肥沃的泥土,等着我们播种、收获的那天。
“我还记得在学年手册上读到学校里最传统的女孩儿写的评语,说我是高年级最好的男孩子。
“我还记得有个女孩对我说她尊重我,而我告诉自己,我也尊重自己。
“我记得那天船长公正地对待我。我记得海军军官说我不能参军,而母亲仁慈地告诉我说还有希望。
“我也记得其他两万多个美好的日子,每一天都成就了现在的生活。那些天里,一定有许多天可以排在我好日子列表的前面,但没有一天是最好的一天,它们中的任何一天都只能排第二。”
人的一生其实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昨天已逝,明天未至,而我们要面对的只有今天。李大钊说:“我认为世间最宝贵的是‘今’,最易失去的也是‘今’。”很多人憧憬明天的美好;也有人常常徘徊于昨天的记忆里,但是他们都忽略了今天。也许明天很美好,明天的太阳比今天灿烂辉煌。可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一个人如果不懂得珍惜今天的时光,又怎么能谈得上珍惜明天的光阴呢?
对于时间的流逝,我们常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觉:日子长着呢。于是,我们懒惰,懈怠,怯懦……无论做错什么,我们原谅自己,因为来日方长,什么事情放到明天再做也不迟。但终有一日,当死亡的阴影笼罩我们时,我们才突然觉得人生苦短。那些未尽的责任怎么办?那些未了的心愿怎么办?那些未实现的诺言怎么办……面对死亡通知书,人们只能踏上那条不归路。追悔也罢,遗憾也罢,结局无人能改,一切悔之晚矣。
生命是每个人向老天借来一段日子,在有限的生命中珍惜光阴,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才能在最终幸福的微笑。
看透生死,享受生活的静美
生与死是人生中思考最多,但也是最难回答的问题。把生死这对孪生兄弟看透,我们的生活将变得容易。
郭沫若说过:“生死本是一条线上的东西。生是奋斗,死是休息。生是活跃,死是睡眠。”这种对生死的参透,在轻描淡写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
何谓生?有人说:“生就是不断地把濒临死亡的威胁从自己身边抛开。”一个人要懂得生,就要知道“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霞”的道理,都说人生苦短,所以我们应该活得更有意义,生命不可能有两次,切莫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
那什么是死呢?很多人都谈“死”色变,其实,死本没有那么可怕,三毛说“生是一场快乐的旅行,死是快乐的另一场出发”,死就如休息和睡眠,那谁没有沉睡过呢?放轻松一点,好好地活着就是对生命的尊重,真到死亡来临的那一天,只要没有遗憾便好。
李白的诗吟得好,“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白日何短短,百年若易海”。生命是单程路,不论你怎样转变抹用,都不会走回头。但是生活中,太少的人能看到这一点,有些人,成则轻狂骄妄、得意忘形,败则一蹶不振、沮丧绝望,对得失锱铢必较,对成败患得患失,对诱惑欲壑难填。无论大事小事,整天烦恼、忧愁、痛苦、懊丧,甚至去猜忌、争斗、相互陷害。不识人生之轻重、不辨生命之真谛,真可谓一叶障目,不识泰山!人生苦短,生命易逝,我们今天能健康、自在、安乐地活着,我们就没有什么理由不去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有一位妇人,她只生了一个儿子,她对这唯一的孩子百般呵护,特别关爱。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妇人的独生子忽然染上恶疾,虽然妇人尽其所能地邀请各方名医来给她的儿子看病,但是,医师们诊视以后都相继摇头叹息,束手无策。不久,妇人的独生子就离开了人世。
这突然而至的打击,就像晴天霹雳,妇人完全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她天天守在儿子的坟前,夜以继日地哀伤哭泣。她形若槁木,面如死灰,悲伤的喃喃自语:
“在这个世间,儿子是我唯一的亲人,现在竟然舍下了我先走了,留下我孤苦伶仃地活着,有什么意思啊?今后我要依靠谁啊?……唉!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妇人决定不再离开坟前一步,她要和自己心爱的儿子死在一起!四天、五天过去了,妇人一粒米也没有吃,她哀伤地守在坟前哭泣。爱子就此永别的事实如锥刺心,实在是让妇人痛不欲生啊!
死神被妇人的悲痛触动了,他来到人间。死神慈悯地望着妇人,缓缓地问道:“你为什么一个人孤单地在这墓冢之间呢?”妇人忍住悲痛回答:“伟大的神啊!我唯一的儿子带着我一生的希望走了,他走了,我活下去的勇气也随着他走了!”
死神听了妇人哀痛的叙述,便问道:“你想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吗?”“神!那是我的希望!”妇人仿佛是水中的溺者抓到浮木一般。
“只要你点着上好的苹果到这里,我便能咒愿,使你的儿子复活。”
死神接着嘱咐:“但是,记住!这上好的苹果要从家中从来没有死过人的人家里要来。”
妇人听了,二话不说,立刻去寻找从来没有死过人的人家的苹果。她见人就问:“您家中是否从来没有人过世呢?”“家父前不久刚往生。”“您家中是否从来没有人过世呢?”“妹妹一个月前走了。”“您家中是否从来没有人过世呢?”“家中祖先乃至于与我同辈的兄弟姊妹都一个接着一个过世了。”妇人始终不死心,然而,问遍了村里的人家,没有一家是没死过人的,她找不到这种苹果,失望地走回坟前,对死神说:“死神啊,我走遍了整个村落,每一家都有家人去世,没有家里不死人的啊……”
死神这时回答:“这个花花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遵循着生灭、无常的道理在运行。春天,百花盛开,树木抽芽,到了秋天,树叶飘落,乃至草木枯萎。人也是一样的,有生必有死,谁也不能避免生、老、病、死、苦,并不是只有你心爱的儿子才经历这变化无常的过程啊!所以,你又何必执迷不悟,一心寻死呢?能活着,就要珍惜可贵的生命,体悟无常的真理,从苦中解脱。”妇人听后释然。
谁的身边没有逝去的人,每一秒,都不知道有多少生命在陨落,有的时候,看到别人走了,好像很简单,庆幸这样的事情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但也不要高兴得太早,不要忘记自己也终有那么一天要经历这样的人生际遇;当然,也不能太过悲伤,亲人走了,但是自己还活着,不可轻生,死是无法挽回的,但活着是难能可贵的,所以,为死去的人好好生活,也为自己好好生活,这对死去的人和自己来说,都是最好的选择。
我们要珍惜生命的价值。在某种意义上说,生比死更难。死,只需要一时的勇气,生,却需要一世的胆识。生使一切人站在一条水平线上,死使卓越的人露出头角来。人啊,有的时候活的简单点,看开一点,为着自己的理想去奋斗,充实的过完这一生,就足够了。不管你是得意或是失意,不要忘记随时去反省自己,勇敢地去叩问生死,思考人生。有了看透生死的勇气,才能顺应自然、重生乐生,选择超越自我的人生观,创造超越自我的人生价值。
取舍间,分清孰轻孰重
有取就有舍,而有舍才有得。我们往往只看到舍去的世俗的荣华富贵和荣誉地位,却忽略这些东西背后所得到的、更加珍贵的东西,那便是无穷的智慧和宁静而豁达的境界。其实人生就是一连串取舍的过程,有取就有舍,有舍才有得。懂得取舍,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有两个禅师是师兄弟,都是开悟了的人,一起外出行脚。从前的出家人肩上背着一根铲子。这个铁铲有两个用处,一个是可以随时种植生产,带一块洋芋,把洋芋切几块埋下去,不久洋芋长出来,可以吃饭,不用化缘。另一个是,路上看到死物就把它埋掉。师兄弟俩在路上忽然看到一个死人,一个阿弥陀佛,就挖土把他埋掉;一个则扬长而去,看都不看。
有人去问他们的师父:你两个徒弟都开悟了,我在路上看到他们,两个人表现是两样,究竟哪个对呢?师父说:埋他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脱。因为人死了最后都是变泥巴的,摆在上面变泥巴,摆在下面也变泥巴,都是一样,所以说,埋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脱。
埋也对,不埋也对,取也对,舍也对。《金刚经》有文:“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种大彻大悟很难有人做得到,舍也好,取也好,最高境界恐怕不是你在权衡了各种利弊得失之后作出判断,而是在你看薄了名利,看薄了自己,看薄了世间一切“法”的程度上,一种随意的“舍”。这种舍,还是舍弃了你视为珍重的、费尽心力得到的、追求一生的“法”这个层面的东西。的确,“舍”掉“取舍”,比你判断后作出取舍还难。这,也许便是取舍的最高境界。
蚌舍弃安逸,才拥有了孕育珍珠的权利;种子放弃花朵,才拥有了孕育春天的资格。千古豪杰舍家为国,才垂青于史册;无数仁人志士舍生取义,才有了巍巍中华。取与舍在自然的荡涤中,展现并昭示了生命的高度,数千年的白驹过隙,无数次的金乌西坠,消磨掉了历史的棱角,才打磨出中华文明不朽的生命之碑。
生命的高度是平凡人所远离,却又为世人崇敬的高度。哪怕至恶之人,也不免因“我辈不义之人而入有意之国”而遁去,尽管生命之碑前仅站着手无寸铁的荀巨伯……而今,就连博物学家在广游天下景观之时,都不禁称誉自然与人类取舍的异曲同工。
取,便是一杯清澈的水,只一杯,便无须再希冀幽谷的清泉;舍,就是一抖那背上的重负,只一抖,便让你我得以仰望浩瀚的蓝天。但人生在这一取一舍之间,生命在无限地升华,并且拥有了自己的高度。
的确,取舍对于人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鲁迅弃医从文,改变了他的一生,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如果当初他不作出这样的取舍,他可能只是位医人治人的医生而已,成不了一代文豪。
取舍之间,并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人要学会:先舍;而舍,则终必得。而舍不舍得,以及怎样去“舍”,又怎样去“得”,就全看自己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