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老,在寺院的高墙边发现一把椅子,他知道有人借此越墙到寺院外。长老搬走了椅子,在原地等候。午夜,外出的小和尚爬上墙,再跳到“椅子”上,他觉得“椅子”不似先前硬,软软的甚至有点弹性。落地后小和尚仔细一看,才知道椅子已经变成了长老,原来他跳在长老的身上,后者是用脊梁来承接他的。小和尚仓皇离去,这以后,他诚惶诚恐地等候着长老的发落。但长老并没有这样做,根本没提及这件事。小和尚从长老的宽容中获得启示,他收住了心再没有去翻墙,通过刻苦的修炼,他成了寺院里的佼佼者,若干年后,成为寺院的长老。
真正的心宽,是具有宽广的胸怀,是包容清净的,也包容污秽的,包容爱的人,也包容恨的人,包容善良,也包容邪恶。真正的胸怀,要像广袤的苍穹,容纳群星也容纳尘埃;要像浩瀚的大海,容纳百川也容纳细流;更要像无垠的虚空,无所不含,无所不摄。
同样,对待别人的批评时,及时压制住心中的怒火,也是一种心宽的表现,同时也能赢得别人的帮助。当我们将手中的鲜花送与别人时,自己已经闻到了鲜花的芳香;而当我们要把泥巴扔向其他人的时候,自己的手已经被污泥染脏。不发怒不暴躁,不患得患失,不受世俗牵挂,超然洒脱,才能达到高深的修持境界,获得真正的智慧。
汉尔斯在维也纳当了很多年教师,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逃到瑞典,身无分文,需要找份工作。因为他能说并能写好几国语言,所以希望在一家进出口公司里谋到一份秘书工作。但绝大多数公司都回绝了他。还有一个人在写给汉尔斯的信上说:“你对我生意的了解完全错误。你既蠢又笨,我根本不需要任何替我写信的秘书。即使我需要,也不会请你,因为你甚至连瑞典文也写不好,信里全是错字。”
当汉尔斯看到这封信的时候,简直气得发疯。那个瑞典人写信说他不懂瑞典文是什么意思?那个瑞典人自己的信上就是错误百出。
汉尔斯当时就写了一封回信,目的是使那个人大发脾气。后来,他停下来对自己说:“等一等,我怎么知道他说的不是对的?也许我确实犯了很多我并不知道的错误。如果是那样的话,那么我想要得到一份工作,就必须继续努力学习。这个人可能帮了我一个大忙,我应该写封信给他,在信上感谢他一番。”汉尔斯撕掉了他刚刚写过的那封骂人的信。
汉尔斯另外写了一封信说:“很感谢您不辞辛苦地写信告诉我我的错误。对于我把贵公司的业务弄错的事我觉得非常抱歉,我之所以写信给你,是因为我向别人打听,而别人把你介绍给我,说你是这一行的领导人物。我并不知道我的信上有很多文法上的错误,我觉得很惭愧,也很难过。我现在打算更努力地去学习瑞典文,以改正我的错误,谢谢你帮助我走上改进之路。”
没过几天,汉尔斯收到了那个人的回信,他为汉尔斯提供了一份工作。
宽容也是前纽约州州长威廉·盖诺所坚持的信条。他被一份内幕小报攻击得体无完肤之后,又被一个疯子打了一枪而几乎送命。躺在医院的时候,他说:“每天晚上我都原谅所有的事情和每一个人。”
紧紧抓住过去受到的伤害不放,只能给双方带来悲痛。要认识到这一点,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被认为是引起问题的人,可能感到自己受到排斥或辱骂;坚持认为不公平的一方会长期被痛苦所折磨,并且使问题永远存在。乔治·赫伯特说:“不能宽容的人损坏了他自己必须去过的桥。”这句话的智慧在于,宽容使给予者和接受者都受益。当真正的宽容产生时,没有疮疤留下,没有伤害,没有复仇的念头,只有愈合。宽容不仅能医治被宽容者的缺陷,还可以挖掘出宽容者身上的伟大之处,正如美国作家哈伯德所说:“宽容和受宽容是难以言喻的快乐,是连神明都会为之羡慕的极大乐事。”
要做到心宽,必须具有豁达的胸怀,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时,不能对他人要求过于苛刻,应学会宽容,谅解别人的缺点和过失。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气量,要宽宏大度。生活在凡尘俗世,难免与人磕磕碰碰,难免遭别人误会猜疑。你的一念差,你的一时之言,也许别人会加以放大和责难,你的认真、你的真诚,也许会被别人误解和中伤。如果非得斤斤计较,睚眦必报,难免两败俱伤,没完没了。不如多些度量,少些计较,这样才能避免事态的恶化,还自己一个幸福开阔的人生。
失意在所难免,请把心放宽
如果一个人在46岁的时候,在一次意外事故中被烧得不成人形,4年的一次坠机事故中使腰部以下全部瘫痪,他会怎么办?接下来,你能想象他变成百万富翁、受人爱戴的公共演说家、春风得意的新郎官及成功的企业家吗?你能想象他会去泛舟、跳伞、在政坛争得一席之地吗?
这一切,米歇尔全做到了,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经历了两次可怕的意外事故后,米歇尔的脸因植皮而变成一块彩色板,手指没有了,双腿细小,无法行动,他只能瘫痪在轮椅上。第一次意外事故把他身上六成五以上的皮肤都烧坏了,为此他动了16次手术。手术后,他无法拿起叉子,无法拨电话,也无法一个人上厕所,但曾是海军陆战队员的米歇尔从不认为自己被打败了。他说:“我完全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之船,那是我的浮沉,我可以选择把目前的状况看成倒退或是一个新起点。”6个月之后,他又能开飞机了!
米歇尔为自己在科罗拉多州买了一幢维多利亚式的房子,另外也买了房地产、一架飞机及一家酒吧,后来他和两个朋友合资开了一家公司,专门生产以木材为燃料的炉子,这家公司后来变成佛蒙特州第二大私人公司。第一次意外发生后4年,米歇尔所开的飞机在起飞时又摔回跑道,把他胸部的十二块脊椎骨全压得粉碎,他永远瘫痪了。
米歇尔仍不屈不挠,努力使自己达到最大限度的自主。后来,他被选为科罗拉多州孤峰顶镇的镇长,保护小镇的环境,使之不因矿产的开采而遭受破坏。米歇尔后来还竞选国会议员,他用一句“不只是另一张小白脸”作为口号,将自己难看的脸转化成一项有利的资产。
后来,行动不便的米歇尔开始泛舟。他坠入爱河且完成终身大事,他还拿到了公共行政硕士,并持续他的飞行活动、环保运动及公共演说。米歇尔坦然面对自己失意的态度使他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米歇尔说:“我瘫痪之前可以做1万件事,现在我只能做9000件,我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我无法再做的1000件事上,或是把目光放在我还能做的9000件事上。告诉大家,我的人生曾遭受过两次重大的挫折,而我不能把挫折当成放弃努力的借口。或许你们可以用一个新的角度,看待一些一直让你们裹足不前的经历。你们可以退一步,想开一点,然后,你们就有机会说:‘或许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也是如此。情场失意、朋友失和、亲人反目、工作不得志……类似的事情总会不经意纠缠你,令你的情绪跌至低谷。其实,生活中的低谷就像是行走在马路上遇到红灯一样,你不妨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坦然面对,不妨把心放宽,没什么大不了,放松下来,为绿灯时更好地行走打下基础。
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也不要幻想在生活的四季中享受所有的春天,每个人的一生都注定要品尝苦涩与无奈,经历挫折与失意。
在漫漫旅途中,失意并不可怕,受挫也无需忧伤。只要心中的信念没有萎缩,只要自己的季节没有严冬,即使风凄厉冷,即使大雪纷飞。艰难险阻是人生对你另一种形式的馈赠,坑坑洼洼也是对你意志的磨砺和考验。落英在晚秋凋零,来年又灿烂一片;黄叶在秋风中飘落,春天又焕发出勃勃生机。失意在所难免,权且把心放宽。这何尝不是一种达观,一种洒脱,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练达。
这种洒脱人生,不是玩世不恭,更不是自暴自弃,洒脱是一种思想上的轻装,洒脱是一种目光的朝前,洒脱是宽心的智慧。有洒脱才不会终日郁郁寡欢,有洒脱才不觉得人生活得太累。
懂得了这一点,我们才不至于对生活求全责备,才不会在受挫之后彷徨失意。
懂得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挺起脊梁,披着温柔的阳光,找到充满希望的起点。
一个人的性格,往往在大胆中蕴涵了鲁莽,在谨慎中伴随着犹豫,在聪明中体现了狡猾,在固执中折射出坚强,羞怯会成为一种美好的温柔,暴躁会表现为一种力量与激情,但无论如何,宽心,对于任何人,都会赋予他们一种完美的色彩。宽心是一种健康的待人处事的方式,也是一种良好的人生态度。
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我们每个人身处的环境在每天改变着。如果总是固执地不懂得变通,遇事常钻牛角尖,那么你就很难适应这个多变的世界。做人、做事,如果不懂得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方向,往往很难成功。
有一位对上帝非常虔诚的神父,很受邻人尊敬,是一个典范的圣人。一次,突然天降暴雨,倾盆大雨连续不停地下了20天,水位高涨,迫使神父爬上了教堂的屋顶。正当他在那里浑身颤抖时,有个人划着船过来,对他说道:“神父,快上来,我把你带到高地。”
神父看了看他,回答道:“我一直按照上帝的旨意做事,我真诚地相信上帝,因为我是上帝的仆人,因此你可以驾船离开,我将停留在这里,上帝会救我的。”那人划着船离去了。两天之后,水位涨得更高,神父紧紧地抱着教堂的塔顶,水在他的周围打着旋。这时,一架直升机飞来了,飞行员对他喊道:“神父,快点,我放下吊架,你把吊带在身上安好,我们将把你带到安全地带。”对此神父回答道:“不,不。”他又一次讲述了他一生的工作和他对上帝的信仰。这样,直升机也离去了,几个小时之后,老神父被水冲走,淹死了。
神父死后,升入天堂。他对自己最后的遭遇颇为生气,来到天堂时,情绪很不好。他气冲冲地在天堂中走着,突然碰到了上帝,上帝说道:“麦克唐纳神父,欢迎你!”
老神父凝视着上帝,说:“40年来,我遵照您的旨意做事,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当我最需要你的时候,你却让我被淹死了。”
上帝微笑着说:“哦!神父,请原谅,我确信我给你派去了一条船和一架直升机,是你的固执害了你。”
这位神父固执的很可悲,的确,固执者坚持己见,缺乏变通的智慧,因而常常正邪不分,忠奸不辨。没有见识,就不能观其人,听其言,察其行,因此就不能知彼知己,不能客观、公正地判断人或事,这样势必后患无穷。
我们从小就懂得“滴水穿石”、“绳锯木断”的道理,它们无一不在说明坚持不懈带来的成功,“半途而废”的行为让人唾弃、为人不齿。然而生活中就有些事情却需要“半途而废”,即在适当的时候变通,不钻牛角尖,不一条路走到黑,是不固守一成不变的东西,这也是人生应该掌握的智慧。
有一个大学生,爱上了他的一个女教师。这个女教师虽说还只有30来岁,可结婚已经两年了。所以,这个学生对她的爱,应该说,无论如何是没有指望的。可这个学生却十分执著于自己所谓的爱情,不顾一切地追求这位女教师,做什么事情都按照自己的性子去做,完全打乱了对方的生活,也影响了老师与丈夫之间的感情。他坚持不肯放手,依然写情书、送鲜花,执著得像个不怕牺牲的斗士,最终神经错乱,被送进精神病院治疗。
这个大学生的执著,就是一种死钻牛角尖的固执。看起来像是在对爱情忠诚,其实却是自私的爱,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固执的人往往走极端,自以为是,明明是自己做错了,却总觉得别人不对。当自己不能和别人取得一致意见时,从来不反思自己的对错,而是认为别人做错了什么。
真正的勇敢是敢于放手,真正的聪明是懂得变化,遇事不钻牛角尖。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变通,不一味地坚持自认为是正确的道路,有时换一个方向看世界,天地会更开阔。
生气不如“消”气
“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相信每个人都会赞同这句话,然而真正做到不惩罚自己的人却很少。
不生气真的很难。走在路上被人泼了一身水,也不知道是什么水。虽然对方一个劲地道歉,你也明白人家不是故意的,可是看着自己湿漉漉的衣服,还是忍不住生气:真可恶,怎么这么倒霉!于是一整天都在想这件事,又后悔不已:早知道就早点出门,早知道就晚点出门。结果,到头来还是在生自己的气。过后一想,真是不值得,已经被泼了,再怎么抱怨、后悔都没用,衣服还是湿的。倒不如这样想,人们常说遇水则发!这样一来,就没有什么可生气的了,回家换件衣服,重新开始新的一天。宽恕了他人,宽恕了这件事,不也是宽恕了自己吗?为什么要为一件无法挽回的事而破坏自己一天的情绪,浪费自己的时间呢?
在古老的西藏,有一个叫做爱地巴的人。每次生气或者与人争执的时候,他就以很快的速度跑回家去,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然后坐在田边喘气。爱地巴工作非常勤奋努力,他的房子越来越大,土地也越来越广,但不管房子有多大,只要与人生气了,他还是会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爱地巴为何每次生气都这样做呢?
所有认识他的人,心里都疑惑,但是不管怎么问他,爱地巴都不愿意说明。直到有一天,爱地巴很老了,他的房、地也已经很广大,他又拄着拐杖艰难地绕着土地和房子走。等他好不容易走完三圈,太阳都下山了。爱地巴坐在田边喘气,他的孙子在身边恳求他:“阿公,您已经年纪大了,这附近也没有人的土地比你的更大,您不能再像从前一样,一生气就绕着土地跑啊!您可不可以告诉我,为什么您一生气就要绕着土地跑上三圈?”
爱地巴禁不起孙子的恳求,终于说出隐藏在心中多年的秘密,他说:“年轻时,我一和人吵架、争论、生气,就绕着房地跑三圈,边跑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少,我哪有时间和资格去跟人家生气,一想到这里,气就消了,于是就把所有的时间用来努力工作。”
孙子问道:“阿公,您年纪大了,又变成了最富有的人,为什么还要绕着房地跑?”
爱地巴笑着说:“我现在还是会生气,生气时绕着房地走三圈,边走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大,土地这么多,我又何必跟人计较?一想到这儿,气就消了。”
现实生活中,像爱地巴那样可以做到不生气的人很少,那么怎样才能不生气呢?
1.在不幸面前,应保持冷静的思考和稳定的情绪,遇事冷静,客观地作出分析和判断。
2.要多方面培养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如书法、绘画、集邮、养花、下棋、听音乐、跳舞、打太极拳等,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3.要有自知之明,遇事要尽力而为,适可而止,不要好胜逞能而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不要过于计较个人的得失,不要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发火,愤怒要克制,怨恨要消除。保持和睦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邻里关系,这样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得到各方面的支持。
一个拥有平和心态的人,总是尽量做到自然,不必在意太多,并总能找到排解烦恼、忧愁的渠道。
狭窄时退一步,得人生宽境
生活中,当我们与他人发生争执时,要懂得后退一步。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不无道理。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广笑府》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从前,有父子二人,性格都非常倔强,生活中从来不对人低头,也不让人,且不后退半步。一日,家中来了客人,父亲命儿子去集贸市场买肉。儿子拿着钱在屠夫处买了几斤上好的肉,用绳子绑好转身回家,来到城门时,迎面碰上一个人,双方都寸步不让,也坚决不避开,于是,面对面地挺立在那儿,相持了很久。
日已正中,家中还在等肉下锅待客,做父亲的不由得焦急起来,便出门去寻找买肉未归的儿子。刚到城门处,看见儿子还僵立在那儿,半点也没有让人的意思。父亲心下大喜:这真是我的好儿子,性格刚直如此;又大怒:你算老几,竟敢在我父子面前如此放肆。他蹿步上前,大声说道:“好儿子,你先将肉送回去,陪客人吃饭,让我站在这儿与他比一比,看谁撑得过谁?”
话音刚落,父亲与儿子交换了一个位置,儿子回家去烹肉煮酒待客;父亲则站在那个人的对面,如怒目金刚般挺立不动,惹得众多的围观者大笑不止。
故事很可笑,却深刻地告诉我们:生活中需要退让,这样才不会因小失大。
退让不是一味地忍让,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向前。如果对峙的两人都能这么想的话,双方自然不会踩到彼此,彼此之间的道路就变宽了,两人也便能够保持稳定的关系,或甜如蜜、或敬如友,总好过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就因为在一些小事上发生了争执,列夫·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的友情曾中断了17年。
1878年,托尔斯泰在经历了长期的内疚和不安后,主动写信给屠格涅夫表示道歉。他写道:“近日想起我同您的关系,我又惊又喜。我对您没有任何敌意,谢谢上帝,但愿您也是这样。我知道您是善良的,请您原谅我的一切!”
屠格涅夫立即回信说:“收到您的信,我深受感动。我对您没有任何敌对情感,假如说过去有过,那么早已消除--只剩下了对您的怀念。”
一场积聚多年的冰雪终于化解了。不过,此后不久,另一件事又差点使他们的关系再次陷入危机。幸运的是,吃一堑长一智,他们这次都知道如何避开了。
这一年,在托尔斯泰的盛情邀请下,屠格涅夫到勃纳庄园做客。有一天,托尔斯泰请客人一起去打猎。屠格涅夫瞄准一只山鸡,“砰”地开了一枪。
“打死了吗?”托尔斯泰在原地喊道。
“打中了!您快让猎狗去捡。”屠格涅夫高兴地回答。
猎狗跑过去之后很快便回来了,但却一无所获。“说不定只是受了伤。”托尔斯泰说,“猎狗不可能找不到。”
“不对!我听得清清楚楚,‘啪’的一声掉下去,肯定死了。”屠格涅夫坚持说。
他们虽然没有吵架,但山鸡失踪无疑给两个人带来了不快之感,仿佛二人之中有一个说了假话。可是,这一次他们都意识到不应再争执下去,便把话题转向别处,尽量在愉快的消遣中打发时光。
当天晚上,托尔斯泰悄悄地吩咐儿子再去仔细搜索。事情终于弄清楚了:山鸡的确被屠格涅夫一枪打中了,不过正好卡在了一枝树杈上面。
当孩子把猎物带回来时,两位老朋友简直开心得像孩童一般,相视大笑。
可见,人与人出现矛盾时,正确的做法应是互谅互让,而不是用争辩的方法去处理。
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应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尤其是在与人讨论、交谈时,对于别人的见解,我们不应轻易否定,即使其见解与你相左。如果能够做到理解别人、体贴别人,那么就能少一分盲目。
要善于发现别人见解的正确性,只有这样,才能多角度地看问题,就会发现固守自己的思维定式,有时显得多么的无知和可笑。因此,无论何时都要注意,别听到不同的观点就怒不可遏。通过细心观察,你会发觉,也许错误在你这一边,你的观点不一定都与事实相符。
在人际交往中,让步是一种常用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它不是懦弱、失去人格的表现,而是一种修养。
让步其实只是暂时的退却,为进一尺,有时就必须先做出退一寸的忍让。
主动让“道”是一种宽容,是在人际交往中有较强的相容度。相容就是宽厚、容忍、心胸宽广、忍耐性强。
曾有一位青年与长辈发生争执,结果不欢而散。后来,他说:“真希望这件事情从未发生过。假如我稍微有点警觉性,觉察到他对这个话题多么敏感,很可能就会婉转地说:‘我们看法不同,那也没什么。’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不愉快。”
凡有争论,双方几乎都各有言之成理的论点,因此,如果你显然无法令对方改变心意,对方也显然无法说服你,就应该立刻罢手。切记“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以免造成无法补救的伤害。
想避免出现僵局,一种有效的办法是说句“我们两人都是对的”,然后再转向比较安全的话题。
不管什么情况,无谓的争执简直就是浪费时间。道路狭窄时退一步,即得人生宽境。只要能避免徒劳无功的争执,人人都是赢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