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告子上》上有这样一句话:“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意思是说生命是我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几千年前,孟子在面对生命与大义的选择,毅然发出了舍生取义的呐喊,这心灵选择激发出的先哲思想火花,遂成为一条亘古不变的训导。只有将义定义为人生大利的人,才能成为真君子、伟丈夫。
孟子不仅仅用这条标准来要求自己,他还用此来教化君王,他一直和梁惠王强调“亦有仁义而已矣”,只要有仁义就够了;主张行仁由义,极力宣扬仁义的美德。孟子所说的这种仁义之道,就是人生的大利。不管是什么伟大的义理,都是力行于义,才能成为君子,才能够活出人生的极致。
活出极致,就是融个人之“小我”于社会之“大我”中。小我思维,不会安逸。只有融个人之“小我”于公司之“大我”中,才算活得真实而有意义。
孙明在一家公司从事技术开发工作,一天突然被要求待岗,待岗比辞退稍微好一些,每月可以领取一些生活费。以前,他的工资一直都不高,没有什么积蓄,现在一家人的生活顿时陷入了困境。
在他待岗在家的几天里,他一连接到三个奇怪的电话。电话里的人自称是孙明所在公司的竞争对手,希望孙明能给他提供一些公司的机密,他可以给孙明找一份工作或者给孙明10万元作为回报。第一次接到电话,孙明断然拒绝了。
第二次,对方将报酬提高到了20万元,孙明仍旧拒绝了。
第三次电话打来时,孙明正四处借钱以维持家庭开支,而这时,报酬已高达50万元,但孙明仍然拒绝了。从此,奇怪的电话再也没有打来,一切似乎都过去了。
一周后,孙明又意外地被通知去上班,老板把忠诚奖章发给了他,同时,老板还让他担任公司开发部经理。
原来,那三个电话都是老板安排人打的,根本就不是什么竞争对手,只不过是干部聘任前的一次考察而已。考察的目的是,一名勤奋工作的员工会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背叛公司。孙明经受住了老板的考验,他在最困难的时候,仍然以“大义”为重,没有为私利所动。
孙明经受住了公司的考核,获得了更好的晋升,员工只有自己的追求同企业的发展,同团队的目标结合,目标一致;把“小我”的职业前途融入公司“大我”的生存和发展,才能更好更快的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小我思维,不会安逸。人的存在,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纵横交错,息息相关,如果每个人都因自私而不对他人行善,那么世界将是一片黑暗。抛开小我思维,融 “小我”于 “大我”中。
抛开自私,与人分享
一只青蛙想离开沼泽地,到一个新的地方去生活。一番认真地考察之后,它把家搬到了后山上的一个小洼地里,那里长满了茂密的灌木丛,很阴凉,蚊子等小昆虫也很多,青蛙在这里衣食无忧,生活得很舒服。
然而好景不长,夏天到了,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青蛙的新居周围的环境也变得干燥无比,许多灌木忍耐不了持续的高温和干旱,都慢慢枯死了,地上甚至都要裂出缝来。
青蛙忍受不了这样的环境,就在它的新居里祈求老天爷:“老天爷啊,求你别再让我这个可怜的动物受罪了,我求你下一场大暴雨,把大地和这个山头都淹没,让我的新房子也永远湿润,这样我才喜欢。求上天可怜。”然而,天空依然晴朗,太阳甚至更加毒烈地炙烤着大地。青蛙一遍又一遍地祈求,却没落下一滴雨,最后,青蛙愤怒了,它破口大骂起来:“你这个狗屁破老天爷,你死了吗?你听不到我的祈求吗?你的眼瞎了吗?你的耳朵聋了吗?你真是枉为老天,却没有一点同情心,不明白一点事理,你看不见我都快被折磨死了吗?”
上天听见了青蛙的话,他严厉地批评了青蛙一顿,说:“你这只自私自利的青蛙,你怎么能因为你干渴,而要求我把其他的生命都下暴雨淹死呢?你不要再在这里吵吵嚷嚷了,如果受不了,你最好还是先滚回你的沼泽地去!”
青蛙为了自己舒服而全然不顾别人的死活,是个彻头彻尾的自私自利者。自私的人总把自己的利益推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达到自己的目的,甚至会不择手段,从而也暴露了自己的丑恶嘴脸。自己对待别人的态度,就是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如果你对别人太自私,也就不要指望别人与你分享。
自私是人的本性,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在社会中,就是社会性动物,没有谁能够独立生活。人与人之间少不了交往,我们也总有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所以,不要吝啬分享你的东西,有时只是一杯水,都可以让你结交一个朋友。分享是架起人与人之间情谊的桥梁,用自己一颗宽厚的胸怀温暖每一个人的心,同时滋润自己,让自己心灵的后花园不再荒芜。
有一个农夫的妻子去世了,农夫邀请无相禅师到家里来为他的亡妻诵经超度。
佛事完毕以后,农夫问道:“禅师,你认为我的太太能从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
无相禅师如实回答道:“佛法好像慈航,普度众生;好像日光,遍照大地。不只是你的太太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无不从中得益。”
农夫不满意道:“我就知道是这样的。可是我的太太很娇弱,其他众生也许会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夺去。请您只单单为她诵经超度,不要回向给其他的众生,好吗?”
无相禅师慨叹农夫的自私,但仍慈悲地开导道:“分享是好事情。你看,天上太阳只有一个,但万物皆蒙照耀——一粒种子可以生长万千果实。你应该用你的善心点燃的这一根蜡烛,去引燃千千万万支的蜡烛,这样世间的光亮就会增加百千万倍,而且本身的这支蜡烛并不会因此而减少亮光。如果人人都能抱有这样的观念,那我们每一个人,常会因千千万万人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乐而不为呢?故我们佛教徒应该平等看待一切众生!”
农夫想了想,知道无法说服禅师,只好让步说道:“好吧,这个教义很好。但是,但是……”
这个农夫吞吞吐吐地说道:“还是要请法师破个例,我有一位邻居老赵,他平时老是欺我、害我,能把他除去在一切有情众生之外就好了。”
无相禅师忍不住以严厉的口吻说道:“既然是一切众生,哪里来的除外?”
农夫茫然,若有所失。
佛法高深之处就在于它能普度众生,岂有为一人超度之理?农夫的自私终于惹怒了禅师。
谁都会有私心,这是人天性中的缺陷,但这种缺陷,并不是无药可救的。我们应该知道:自己对别人的态度,就是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如果我们因为自私而不对别人行善,那别人的善心也不会与我们分享。
自私是一种坏的行为习惯,但还不是邪恶。贪婪才是邪恶。但是这种坏的行为习惯如不加以克服,则很可能从损害他人的利益开始,到损害社会和国家的利益,最后发展成贪婪。所以我们自觉地克服这种自私心理,化自私的欲望为奉献的愿望。
奉献就是学会给予和付出
有位名人说:“人活着应该让别人因为你活着而得到益处。”学会给予和付出,你会感受到舍己为人,不求任何回报的快乐和满足。一位儿童教育家说:“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学会付出是人类光辉灿烂人性的体现,同时也是一种处世智慧和快乐之道。
即使你拥有金钱、爱情、荣誉、成功和刺激,也许你还不会有快乐。快乐是人生的至高追求,只有给予和付出,你才能实现这一追求。
国外一位作家曾写过这样一篇文章:
巴勒斯坦有两个海,一个是淡水,里面有鱼,名为伽里里海。从山脉流下来的约旦河带着飞溅的浪花,成就了这个海。它在阳光下歌唱,人们在周围盖房子,鸟类在茂密的枝叶间筑巢,每种生物都因它而幸福。
约旦河向南流入另一个海。这里没有鱼的欢跃,没有树叶,没有鸟类的歌唱,也没有儿童的欢笑。除非事情紧急,旅行者总是选择别的路径。这里水面空气凝重,没有哪种动物愿意在此饮水。
这两个海彼此相邻,何以有如此不同?不是因为约旦河,它将同样的淡水注入。不是因为土壤,也不是因为周边的国家。区别在于:伽里里海接受约旦河,但绝不把持不放,每流入一滴水,就有另一滴水流出,接受与给予同在。
另一个海则精明厉害,它吝啬地收藏每一笔收入,绝不向慷慨让步,每一滴水它都只进不出。
伽里里海乐善好施,生气勃勃。另外那个则从不付出,它就是死海。
巴勒斯坦有两个海,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乐于索取,一种乐于付出。吝啬于付出的人,他的生活也将死气沉沉,被幸福疏远。
付出的种类很多,方式也各不相同。有一种付出是对世界的看法、对生活的态度。正是这种对人生的态度,决定了你一生是否幸福。在太多的时候,我们只是在为自己而付出。付出我们的汗水和辛劳来换取我们所应得的回报,但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需要另外一种付出——为别人付出。同时,获得自己所需的财富和精神上的满足。
生活就是这样,当你为别人付出的时候,你的人生也会因你的付出而快乐、升华,你得到的是生命的延长和增值。
爱心能使人生更有意义。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漠然。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爱的能力,他的人生也会异常黯淡。给别人以帮助和鼓励,自己不但不会有损失,反而会有所收获。并且,通常一个人给别人的帮助和鼓励越多,从别人那儿得到的收获也越多。给别人一颗善心,就能将对方感染,得到的回馈便是两颗爱心的跳动。
人与人之间奉献的力量一直感动着我们的心灵,那一份深沉的人间真情久久地温暖着每一颗尘封已久的心。当心与心共鸣而发出的旋律奏响时,心灵浸润其中,不由得会习得一种温情的通透,而原本覆盖着的蒙尘也随之被荡涤得没有了影踪。长此以往,心灵会变得超脱,并找到通往精神家园的路。
幸福不在于超越别人,而在于超越自己
人难免要和别人相比,有不同就会有比较。同事之间都爱打听别人的工资是不是比自己高,老板是不是看中他而不是自己?看别人家买了宽敞舒服的新房子,自己还和父母挤在一起,总会有些不平衡。夫妻之间也经常因为这些发生口角。妻子抱怨老公没有谁家的男人能干;丈夫则说老婆不如谁家的夫人贤惠持家。这样比来比去,根本就没个尽头。需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即使人登上了珠穆朗玛峰,他也没有头顶上的天高;坐上了总统的宝座,却还是只能统治一国而不是整个宇宙。
的确,和人相比可以给自己树立明确的目标和参照,很多人就是向他人看齐,步步赶超,实现自己的目标的。很多成功的企业都是在和对手的竞争中逐渐壮大起来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但和对手比的同时,更要和自己比。一个中等身材的人在矮人国里鹤立鸡群,但他依然不能算作高大;如果你是班里考试唯一一个及格的,那并不能以此就说明你学习好……幸福是超越自己,而不是超越别人。不断超越自己,才是真正的超越。每天进步一小点儿,看似不起眼,但几年之后,几十年之后,这累积起来的前进将是很大的成就。只有超越自己,才能不断地攀上一座又一座的高峰。
邓亚萍5岁开始随父亲学打球。但她身材矮小,手短脚短,打起乒乓球来的确是挺吃力的。在体工大队训练时,教练认为她“个子低、胳膊短,没发展前途”,被辞退了。邓亚萍被深深地震动了,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暗下决心,一定要以超人的毅力弥补生理上的不足。强烈的自尊心驱使邓亚萍更加刻苦地训练。
1986年,全国乒乓球锦标赛上,13岁的邓亚萍创造了击败世界女子冠军的奇迹,数位世界名将纷纷败在了这个个头仅有1.41米的小姑娘的拍下。从此她一战成名,入选了国家队,并在以后十几年的时间里多次获得国内国际大赛冠军。创造了后人难以企及的纪录,从而成为中国乒乓队的灵魂人物。
2002年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担任职务;2003年,邓亚萍被邀请到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工作。此外,她还是全国政协委员。人生道路上的孜孜追求让她获得了无数的成功和荣誉,她超越自我的精神使她不断地创造着新的辉煌。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你的身边总有强过你的人,如果无法超越又何必过于执著。盲目的攀比很容易造成心态失衡,因为人无完人,自己总有不足,要勇于承认缺点,没必要去苛求自己。越这样比,人就越自卑,越偏激,在痛苦和自责里挣扎,没有尽头。老子曾说:“夫不争,故天下不能与之争。”一个人不和别人争,只坚持提升自己,也就没有人能争得过他。和别人比,即使他当真没有了对手,也就没有了前进的动力;和自己比,明天就要比今天有进步,这样他就会不断地前进。
拆除心中的城墙,学会关爱
一位建筑大师阅历丰富,一生杰作无数,但他自感最大的遗憾是把城市空间弄得支离破碎,而楼房之间的绝对独立加速了都市人情的冷漠。大师准备过完65岁寿辰就封笔,而在封笔之作中,他想打破传统的设计理念,设计一条让住户交流和交往的通道,使人们不再隔离,而充满大家庭般的欢乐与温馨。
一位颇具胆识和超前意识的房地产商很赞同他的观点,出巨资请他设计。图纸出来后,果然受到业界、媒体和学术界的一致好评。
然而,等大师的杰作变为现实后,市场反应却非常冷漠,乃至创出了楼市新低。
房地产商急了,急忙进行市场调研。调研结果出来后,让人大跌眼镜:人们不肯掏钱买这种房的原因竟然是嫌这样的设计使邻里之间交往多了,不利于处理相互间的关系;在这样的环境里活动空间大,孩子们却不好看管;还有,空间一大,人员复杂,对防盗之类人人担心的事十分不利……
大师没想到自己的封笔之作会落得如此下场。他决定从此隐居乡下,再不出山。临行前,他感慨地说:“我只认识图纸不认识人,是我一生最大的败笔。”
谁能拆除人与人之间厚厚的心墙呢?心墙不除,人心会因为缺少氧气而枯萎,人会变得忧郁、孤寂。
在交往中,我们很多时候只是应付。比如,从上班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开始将自己关闭在一个小的空间内,懒得和别人打招呼,也懒得和别人搞好关系,只顾着忙自己的事情,寂寞着一个人的寂寞,开心着一个人的开心。这便是冷漠,冷漠地看待世间的万物,世界上除了自己之外没有别人。
冷漠的人注定孤独,冷漠的人没有朋友,谁也不愿意和冷漠的人打交道,因为这样的人根本不在乎朋友而只在乎自己。冷漠的人注定不会幸福。
有一首歌的歌词:“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在没有心的沙漠,在没有爱的荒原,死神也望而却步,幸福之花处处开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的确,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该冷漠,而应该付出爱,这样就会发现世界是“美好人间”。
爱是医治心灵创伤的良药,爱是心灵得以健康生长的沃土。爱,以和谐为轴心,照射出温馨、甜美和幸福。爱把宽容、温暖和幸福带给了亲人、朋友、家庭、社会。无爱的社会太冰冷,无爱的荒原太寂寞。爱能打破冷漠,让尘封已久的心重新温暖起来。
在与人交往时,请将你的心墙拆除,不要吝啬心中的爱,因为只有爱人才会被爱。这样,当你陷入困境时,你会得到充满爱心的关怀和帮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