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就像座城堡,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身居繁华都市的人,往往追求悠闲安静的田园生活;身在林深竹海的乡人,却向往灯红酒绿的都市生活。
其实,安静是福,真正生活在喧嚣吵闹的都市中的人们,可能更懂得安静的弥足珍贵。与安静的生活相比,追逐名利的生活是多么不值得一提。安静的生活是在真理的海洋中,在激流波涛之下,不受风暴的侵扰,保持永恒的安宁。
生命的本身是宁静的,只有内心不为外物所惑,不为环境所扰,才能做到像陶渊明那样身在闹市而无车马之喧,正所谓“心远地自偏”。
富有的农夫在巡视谷仓时,不慎将一只名贵的手表遗失在谷仓里,他在偌大的谷仓内遍寻不获,便定下赏金,要农场上的小孩到谷仓帮忙,谁能找到手表,给他50美元。
众小孩在重赏之下,无不卖力地四处翻找,但是谷仓内满坑满谷尽是成堆的谷粒,以及散置的大批稻草,要在这当中找寻小小的一只手表,实在是大海捞针。
小孩们忙到太阳下山仍无所获,一个接着一个放弃了50美元的诱惑,一起回家吃饭去了。只有一个贫穷的小孩,在众人离开之后,仍不死心地努力找着那只手表,希望能在天黑之前找到它,换得那笔巨额赏金。
谷仓中慢慢变得漆黑,小孩虽然害怕,仍不愿放弃,手上不停摸索着,突然他发现在人声静下来之后,出现个一奇特的声音。
那声音“滴答、滴答”不停响着,小孩登时停下所有动作,谷仓内更安静了,滴答也响得十分清晰。小孩循着声音,终于在偌大漆黑的谷仓中找到那只名贵手表。
在安静的境界中,一切皆可寻。安静是心灵的平静,让你在嘈杂浮华中找到自己的心灵空间。安静并不是一种懒散、没有生气的状态,而是一种内在安静的心灵状态。
一旦你知道如何达到安静,就可以帮助你在遭遇困难时重新找回幸福的感觉,也可以让你更能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还可以让你欣赏到生活中的美好。
现在,让我们给自己一段可以放慢脚步的时间,享受放松时的美好与快乐。让自己放松,你就会觉得很舒服。
你是否时常回顾过去轻松休闲、没有刺激的好时光?你是否时常单独在空旷的海滩或安静的公园里散步?你是否曾经在派对上或电视节目进行到一半时离开而来到花园里的树下?
只要你开始回想这些事,就会发现,让自己安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它不是娱乐,也不是一种感官刺激,但是,它确实是一种乐趣,一种单纯且无罪的乐趣。
你应该开始了解——就算意识上还没有了解,潜意识应该也能够体会——达到安静是让你快乐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也是通向幸福天堂的路。
可见安静是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人们必修的一堂课,它是春天里清朗的歌声,是成长后收获的果实。丰富的安静和其他道德一样珍贵,它的价值远远胜过财富。在名利场里钩心斗角,或为几块金币、几亩田地同别人争白了头发,到头来也只不过是一日三餐和最后的几尺坟地。与安静的生活相比,这种生活很让人不屑一顾。
有人曾这样说过:“我们会结识这么一些人,他们勤奋、努力地工作,但是脾气暴躁,生活也因此而变得混乱不堪。他们无法欣赏美好的事物,只顾匆匆赶路,却忘了欣赏路边的风景,从而葬送了自己幸福安静的生活,破坏了他本该拥有的幸福。在我们身边,我们所能碰到的真正能享受平和宁静生活的人真是越来越少了。”
在当今这个忙碌的社会里,人们会因各种各样的事情而狂躁不安,会因自我控制能力的弱化而情绪波动,会因焦虑和多疑而饱经风霜。只有那些明智的人,才会掌控并引领自己朝他原本需求的方向走去。
无论你在哪里,在做什么,要往哪里去,都请你记住:在生活的沙漠中,总会有一片绿洲等你去发现,总会有一些花朵在为你绽放。请你偶尔放慢脚步,好好欣赏吧,因为更多的时候,幸福是躲在安静背后的一道风景。
以宁静淡泊之心,过简单快乐生活
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
一天,当他正送花到佛殿时,遇见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欣喜地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以香花供佛,据经典记载,常以香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信徒非常欢喜地回答道:“这是应该的,我每天来寺礼佛时,自觉心灵就像洗涤过似的清凉,但回到家中,心就烦乱了。我如何才能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道:“你以鲜花献佛,应该知道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吧?”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在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烂,腐烂之后水分不易吸收,花朵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道:“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我们的生活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不停地净化身心,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养分。”
信徒听后,欢喜作礼感谢道:“谢谢禅师的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禅师,过一段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庙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非得到寺院中生活呢?”
拥有淡泊的人是幸福的,淡泊使人心更加宁静,更加自由,没有羁绊。淡泊是不慕名利,远离喧嚣和纠缠,走向超越;淡泊是遭受挫折时仍有与花相悦的从容;淡泊是别人都忙于趋本逐利时仍然保持恬静。只有淡泊,才可以使你真正享受人生,在努力中体验欢乐、充实自己。
淡泊的人生是一种享受,守住一份简朴,不再显山露水,认识生命的无常,时刻保持一种既不留恋过去,又不期待未来的心态。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走一程,蓦然回首,你会发现,其实幸福离你只有一个转身的距离。淡泊人生,并非消极逃避,也非看破红尘或甘于沉沦。淡泊是一种境界,要做到真正的淡泊,没有极大的勇气、决心和毅力是不行的。
拥有淡泊的心境,不是做现实主义的逃避者,而是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多一分清醒,多一分思考。在人的生命历程中,轰轰烈烈是暂时的,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平淡中度过。只要怀有淡泊的心境和一生一世永不放弃的追求,就一定能获得生活馈赠的那份幸福和快乐,成功赋予的那份慰藉和乐趣。
一切随心而为,嬉笑怒骂皆自由才是生活的本意,亮化自我心灵,放眼悠悠天地,淡泊之心自然高远。
一个老人在池塘是种了一片莲花,莲花盛开的时候,引来众人驻足,啧啧称赞。突然一夜狂风暴雨,第二天池塘里的莲花不再,留下一片狼藉,惨不忍睹。围观的人们纷纷感叹,无比惋惜。有好心人安慰老人,说:“天公不作美,没有体恤你种植的辛苦,你真是太可怜了。”老人却宽心一笑,说:“这没什么遗憾,更谈不上可怜,我种莲花是为了种植的乐趣,乐趣我早已得到,而莲花的衰败是迟早的,何必为此感伤呢?”众人闻言无语。
做人应该像故事中的老人一样多几分淡恬淡泊心,只有如此才能豁达地面对人生的得与失。不消除欲望就不会知足,贪婪的人永不会满足,而且时时处在渴求和痛苦之中。宁静与淡泊才是生活的真谛,只有洞悉了这一点,生活才能紊而不乱,缓而有序,我们才能不骄不躁,创造和经营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一个人需要以清醒的心志和从容的步履走过岁月,他的精神中必定不能缺少淡泊。虽然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种平平淡淡的生活,一份实实在在的成功。这种成功,不必苛求轰轰烈烈,不必有那种揭天地之奥秘、救万民于水火的豪情,而只是一份平平淡淡的追求。
生活中,并不只有功和利。尽管我们必须去奔波赚钱才可以生存,尽管生活中有许多无奈和烦恼,但只要我们拥有淡泊之心,量力而行,坦然自若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真实,做到宠亦泰然,辱亦淡然,有也自然,无也自在,如淡月清风一样来去不觉,生活,就会变得很轻松。
有了宁静淡泊的处世心态,你就能简单快乐地生活。
静下心来,拭去心灵的浮躁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有时候我们想一蹴而就,恨不得一下子把事情做好、做完。这种心理就是浮躁心理。浮躁使人急于求成,患得患失、焦躁不安、心神不宁。在浮躁使人们产生了各种心理疾病,成功、幸福和快乐也被浮躁所羁绊。
《孟子··公孙丑上》有则寓言,说的是宋国有个种田人,为了让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一些,就下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拔完回到家,他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田里的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听后,忙到田里去看,只见田里的禾苗全都枯萎了。今天用来比喻强求速成反而坏事的成语“揠苗助长”,就源于这个故事。
植物生长必须依赖一系列条件,例如,要有适宜的温度,要有适量的水肥,还要有足够的生长时间等。那个浮躁的宋国人急于求成,违反了植物的生长规律,费了半天力气,却把事情办砸了。
生活中往往也存在着一些人,如揠苗助长的人一样,一味地追求效率和速度,做起事来既无准备,也无计划,只凭一时的心血来潮就动手去做。他们恨不能一日千里、一蹴而就,但往往事倍功半,其结果只能与成功背道而驰。
古时候有兄弟两人,很有孝心,每日上山砍柴卖钱为母亲治病。神仙为了帮助他们,便教他们两人,可用四月的小麦、八月的高粱、九月的稻、十月的豆、腊月的雪,放在千年泥做成的大缸内密封四十九天,待鸡叫三遍后取出,汁水可卖钱。兄弟两人各按神仙教的办法做了一缸。待到四十九天鸡叫两遍时,老大耐不住性子打开了缸,一看里面是又臭又黑的水,便生气地洒在地上。老二坚持到鸡鸣叫三遍后才揭开缸盖,里边是又香又醇的酒。
做人的关键在于戒除急躁,才能够真正静下心来做好某件事。你越是急躁,就会在错误的思路中越陷越深,也就离成功越来越远。
浮躁就是心浮气躁,是成功、幸福和快乐最大的敌人,还是各种心理疾病的根源。它的表现形式呈现多样性,已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可以这样说,我们的一生是同浮躁斗争的一生。
当今社会由于人们的压力太大,急于求成、烦琐忙碌,而且缺乏信仰、过分追求完美等社会问题的出现与不能得到满足、解决时,便生了浮躁之心。正因为这失衡的浮躁之心的作祟,使我们无法让事情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
那么,如何去除浮躁心理呢?唯“静心”二字也!如果我们能安下心来认真做一件事情,不急于求成,不半途而废,就没有做不好的事。静下心来,拭去心灵深处的浮躁,才能找到成功和快乐。浮躁时,在心中洒点水,以浇灭某些欲望,你便会感觉到快乐和成功的敲门声。
心静如水,关照自身
心能静下来的人,才能够在纷繁扰攘中关照自身,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
自省像一面清澈而光亮的镜子,它可以照见人们心灵上的污浊。所以,明智的人,自然懂得“吾日三省吾身”的重要。真正懂得反省的人,经过时光的荡涤,便能冲洗掉俗世中纷纷扰扰的尘埃,给自己一个美好单纯的人生。
现在很多人常常自作聪明地遮蔽自己的错误,不仅不肯认错,还会为自己所犯的错误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有的人未能把吩咐给他的事情做好的时候,不仅不做自我检讨,反而会找来各种推辞,比如在吃饭的时候打碎了碗,他并不认为这源于自己的鲁莽和冒失,反而会抱怨“地太滑了”,“磨石子路太硬,不方便走路”或者“碗太不结实了”之类。他自作聪明地认为这些借口似乎能够堵住他人的责备,殊不知这只会让自己变得更加可笑。但是,如果能将自己的心像水一样沉静下来,可以扫除心中的纷繁芜杂,使心灵更加纯净。
古代,一位官员被革职遣返,他心中苦闷无处排解,便来到一位禅师的法堂。禅师静静地听完了此人的倾诉,将他带入自己的禅房之中。禅师视禅房的桌上放着一瓶水,微笑着对官员说:“你看这瓶水,它已经放置在这里许久了,几乎每天都有尘埃、灰烬落在里面,但它依然澄清透明。你知道这是何故吗?”官员思索了良久,仿佛要将水瓶看穿,忽然他似有所悟地说道:“我懂了,所有的灰尘都沉淀到瓶底了。”
禅师点了点头,说道:“世间烦恼之事数之不尽,有些事越想忘掉越挥之不去,那就索性记住它好了。就像瓶中水,如果你厌恶地振荡自己,会使一瓶水都不得安宁,混浊一片;如果你愿意慢慢地、静静地让它们沉淀下来,用宽广的胸怀去容纳它们,这样,心灵并未因此受到污染,反而更加纯净。”官员恍然大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观水自照,可知自身得失。人生在世,若能时刻自省,还有什么痛苦烦恼是不能排遣、摆脱的呢?佛说:“大海不容死尸。”水性是至洁的,表面藏垢纳污,实质却水净沙明,至净至刚,不为外物所染。若能时常自省,使心如水,那么品德便会如川流般不息,普及一切生物,流几百丈山涧而不惧。
观水学做人,时常自省,便能和光同尘,愈深邃愈安静;便能至柔而有骨,执著能穿石,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时常自省,便能激浊扬清,义无反顾;时常自省,便能灵活处世,不拘泥于形式,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因器而变,因机而动,生机无限;时常自省,便能清澈透明,洁身自好,纤尘不染;时常自省,便能润泽万物,有容乃大,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
一个心静如水的人是善于反省的人,往往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也明白诚实认错是最明智的做法,而不是想方设法找理由为自己辩护。借口不过是人做错事的挡箭牌;是敷衍别人、原谅自己的护身符;是掩饰弱点,逃避责任的百验灵丹。而这些,只会让人将所有的缺点自我屏蔽,以至于不知不觉间在泥潭中越陷越深。
一个心静如水的人是懂得自省的人,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指正,改正自己的过失,便能够如无瑕的白璧一般,获得高洁的人格。在我们自以为是、为自己寻遍理由时,自省就像一道清泉,将我们自身浅薄、浮躁、自满、洗涤一空,,重现清新、昂扬、雄浑和高雅的旋律,让生命重放异彩、生气勃勃。
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
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心动则事象差别现前,如何达到动静一如的境界,关键就在我们的心是否能去除差别妄想。抛却心中的“妄念”,能够于利不趋,于色不近,于失不馁,于得不骄,进入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
街上有一位老铁匠,由于早已没人需要打制的铁器,而改卖铁锅、斧头和拴小狗的链子。他的经营方式非常古老和传统,人坐在门内,货物摆在门外,不吆喝,不还价,晚上也不收摊。你无论什么时候从这儿经过,都会看到他在竹椅上躺着,手里是一个半导体,身旁是一把紫砂壶。他的生意也没有好坏之说,每天的收入正好够他吃饭和喝茶。他老了,已不再需要多余的东西,因此他非常满足。
一天,一个古董商从老街经过,偶然看到老铁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壶。因为那把壶古朴雅致,紫黑如墨,有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风格,他走过去,顺手端起那把壶。壶嘴内有一记印章,果然是戴振公的,商人惊喜不已。因为戴振公有捏泥成金的美名,据说他的作品现在仅存3件,一件在美国纽约州立博物馆里;一件在中国台湾地区某博物院;还有一件在泰国某位华侨手里,是1993年在伦敦拍卖市场上以16万美元的拍卖价买下的。
商人端着那把壶,想以10万元的价格买下它。当他说出这个数字时,老铁匠先是一惊,后又拒绝了,因为这把壶是他爷爷留下的,他们祖孙三代打铁时都喝这把壶里的水。壶虽没卖,但商人走后,老铁匠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这把壶他用了近60年,并且一直以为是把普普通通的壶,现在竟有人要以10万元的价钱买下它,他转不过神来。过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闭着眼睛把壶放在小桌上,现在他总要坐起来再看一眼,这让他非常不舒服。特别让他不能容忍的是,当人们知道他有一把价值连城的茶壶后,蜂拥而至,有的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宝贝,有的开始向他借钱,更有甚者,晚上来敲他的门。他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他不知该怎样处置这把壶。
当那位商人带着20万元现金,第二次登门的时候,老铁匠再也坐不住了。他招来左右店铺的人和前后邻居,拿起一把斧头,当众把那把紫砂壶砸了个粉碎。后来,老铁匠一直卖铁锅、斧头和拴小狗的链子,据说他活过了百岁。就这样,老铁匠打破了名利对心的束缚,重获心灵的宁静。
心静可以沉淀出生活中许多纷杂的浮躁,过滤出浅薄、粗率等人性的杂质,可以避免许多鲁莽、无聊、荒谬的事情发生。宁静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充满内涵的悠远。安之若素,沉默从容,往往要比气急败坏、声嘶力竭更显涵养和理智。
不轻易起心动念。如此才能达到“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的境界。人生不必太急功近利,不如将心跳放缓,随青山绿水而舞,见鱼跃鸢飞而动。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此心常在静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人生常在静中,纷扰红尘,悟得禅心。
唯有宁静的心灵,才不眼热显赫权势,不奢望成堆的金银,不乞求声名鹊起,不羡慕美宅华第,因为所有的眼热、奢望、乞求和羡慕,都是一相情愿,只能加重生命的负荷,加速心灵的浮躁,而与豁达康乐无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