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就在人生的后花园-人情在于预留修正的空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生活是张网,不要妄想独善其身

    你是谁?你从事什么工作?你是一个男人还是一列队伍?你是一个女人还是一位烈士?这个问题听起来似乎很奇怪。但实际情况是,我们不只是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周围还有很多人,总是有一个杂乱的人群在我们身边。我们的思想里混杂着别人的思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能力。我们的名字意味着“群体”。

    我们曾经认为,人是一个完整的生物,有自己的社会责任。完全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且知道自己行为的动机,这种观点在很大程度上说是一种虚妄之谈。生活就是一张网,不要妄想独善其身。我们每个人都同时具有数种人格,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都希望与他人和平相处,却不时与他人发生战争。

    张辉在一家公司做一名管理人员。在公司产品遭遇退货、赔款濒临倒闭,公司高层们急得团团转而又束手无策时,张辉站了出来,提供了一份调查报告,找出了问题的症结。此举不仅一下子解决了公司的难题,还为公司赚了几百万。

    因工作出色,张辉深受老总的重视,不久就成为全公司的一颗明星。凭着自己的智慧和胆略,他又为公司的产品打开国内市场,立下了汗马功劳,两年时间内为公司赚回几千万利润,成为公司举足轻重的人物。

    张辉踌躇满志,以为销售部经理一职非他莫属。然而,他没有被提职。本来公司董事会要提拔他为公司主管销售的副总经理,却由于在提名时遭到人事部门的强烈反对而作罢,理由是各部门对他的负面反应太大,比如,不懂人情世故,不和同事交往,骄傲自大……让这样一个闭门自封的人进入公司的决策层显然不太适宜。

    销售部经理一职被别人担任了,他只好拱手交出自己创建、自己培养成熟的国内市场。这就好比自己亲手种下的果树上所结的果子被别人摘走一样,令他非常痛苦和不解。

    他不明白,公司怎么能这样对待自己呢?自己到底错在哪里?后来,还是一个同情他的朋友为他破解了他的迷惑。

    有一次,他出去为公司办理业务,需要一批汇款,在紧要关头却迟迟不见公司的汇票,业务活动“泡汤”,令他很难堪。实际上是一个出纳员给他穿了一次小鞋。因为,平时他对这个出纳不巴结、不献媚、不送小礼品,也就是说没有把她放在眼里。

    还有一次他在外办事,需要公司派人来协助,却不料人还没有到,马上又把人撤回来了,原来是一些资格较老的人觉得他很“孤傲”、“目中无人”,在工作上从不与他们交流……所以想尽办法拖他的后腿,让他的工作无法展开。

    尽管张辉工作业绩辉煌,但他忽视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那些他不熟悉的、不放在眼里的小人物,在关键时刻照样会坏他的大事,阻碍他在公司的发展和成功。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他只好伤心地离开了公司。

    张辉虽然很有能力,但因为忽略人际关系,导致这样的结果,的确令人深思。其实,许多杰出的人士,之所以被能力不如自己的人击垮就是因为不善与人沟通,不注意与人交流,不能融入人群无异于自毁前程,把自己逼入死胡同。

    现代人生活忙忙碌碌,没有时间进行过多的应酬,日子一长,许多原来牢靠的关系就会变得松懈,朋友之间逐渐互相淡漠。这是很可惜的。

    就像西德尼·史密斯所说:“生命是由众多的友谊支撑起来的,爱和被爱中存在着最大的幸福。”一个人如果孤立无援,那他一生就很难幸福;一个人如果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就犹如在雷区里穿行,举步维艰。“条条大路通罗马”,而八面玲珑的人可以在每条大路上任意驰骋。

    穷困潦倒的英雄,是常见的事,但只要懂得对群体感情的投资,就能一飞冲天,一鸣惊人。懂得人情的聪明人,平时就很讲究感情投资,讲究人缘,其社会形象是常人不可比的,遇到困难很容易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因此,这样的聪明者其交友能力都较一般人占有明显的优势。

    正如霍姆斯博士所说的,我们就好像一个挤满了人的公共汽车,车里的人们总是非常忙乱。车里的每个人都希望汽车按自己的方向行驶,同时也会招来很多人的反对。一会儿是这个长辈发言,一会儿是那个长辈发言,他们都想要求车辆按照自己的意愿行驶,开多快,开多远,开到哪里,都必须按照他们的意愿。所以,车里就显得非常混乱。

    人是高级的感情动物,注定要在群体中生活,而组成群体的人又处在各种不同的阶层和具有不同的属性,适当时进行感情投资,有利于在社会上建立好人缘,只有人缘好,才能有一个好的形象,你的人际交往才能如鱼得水,没人缘的人自然会常常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如果我们更深层次地挖掘自己的思想,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思想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层次,有的层次像野兽,有的层次像孩子,有的层次像野蛮人,有的层次则属于文明社会。有些时候我们的行为像一头猪或者一只狐狸,有些时候像一个易怒的孩子,有些时候则像一个野蛮的人。我们总是倾向于去做那些可笑、愚蠢甚至可怕的事情。

    这种说法起初会使我们有些无法接受,但是它确实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和他人。它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加有耐心,对他人有更多的怜悯之心和同情之心。我们总是做一些令自己也无法容忍的事情,而做完之后又搞不清自己行为的动机。

    很少有人有固定的性格,我们只不过是在朝着某种性格的方向去努力。我们是否能完全获得这种性格,取决于哪种东西能把我们集合在一起。如果不能进行自我努力和与他人协作,我们只能面临破产的境地。同时,我们还必须在自己和他人身上找到维系我们之间关系的纽带,只有这条纽带才能给我们带来和平与团结。

    面对仇恨,彼此宽容

    每个人都有弱点与缺陷,都可能犯下这样那样的错误。我们要竭力避免伤害他人,要以博大胸怀宽容对方。

    从前有一个富翁,他有三个儿子,在他年事已高的时候,富翁决定把自己的财产全部留给三个儿子中的一个。可是,到底要把财产留给哪一个儿子呢?富翁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要三个儿子都花一年时间去游历世界,回来之后看谁做到了最高尚的事情,谁就是财产的继承者。一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三个儿子陆续回到家中,富翁要三个人都讲一讲自己的经历。

    大儿子得意地说:“我在游历世界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陌生人。他十分信任我,把一袋金币交给我保管,可是那个人却意外去世了,我就把那袋金币原封不动地又还给了他的家人。”二儿子自信地说:“当我旅行到一个贫穷落后的村落时,看到一个可怜的小乞丐不幸掉到湖里了,我立即跳下马,从河里把他救了起来,并留给他一笔钱。”

    三儿子犹豫地说:“我,我没有遇到两个哥哥碰到的那种事,在我旅行的时候遇到了一个人,他很想得到我的钱袋,一路上千方百计地害我。我差点死在他手上。可是有一天我经过悬崖边,看到那个人正在悬崖边的一棵树下睡觉,当时我只要抬一抬脚就可以轻松地把他踢到悬崖下,我想了想,觉得不能这么做,正打算走,又担心他一翻身掉下悬崖,就叫醒了他,然后继续赶路。这实在算不了什么有意义的经历。”

    富翁听完三个儿子的话,点了点头说道:“诚实、见义勇为都是一个人应有的品德,称不上是高尚。有机会报仇却放弃,反而帮助自己的仇人脱离危险的宽容之心才是最高尚的。我的全部财产都是老三的了。”

    富翁把宽容之心列为最高尚的,却也不无道理。

    假如出现某种情况,你在憎恨别人时,心里总是愤愤不平,希望别人遭到不幸、惩罚,却又往往不能如愿,一种失望、莫名烦躁之后,使你失去了往日那轻松的心境和欢快的情绪,从而心理失衡;另一方面,在憎恨别人时,由于疏远别人,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言语上贬低别人,行动上敌视别人,结果使人际关系越来越僵,以致树敌为仇。你“恨死了”别人,这种嫉恨的心理对你的不良情绪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而且,今天记恨这个,明天记恨那个,结果朋友越来越少,对立面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成为“孤家寡人”。

    在遭到别人伤害,心里憎恨别人时,不妨做一次换位思考,假如你自己处于这种情况,会如何应付?当你熟悉的人伤害了你时,想想他往日在学习或生活中对你的帮助和关怀,以及他对你的一切好处,这样,心中的火气、怨气就会大减,就能以包容的态度谅解别人的过错或消除相互之间的误会,化解矛盾,和好如初。这样,包容的是别人,受益的却是自己。

    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是智力发达之人,他将看到广阔多彩的前景,会感觉到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冲他微笑。

    难得糊涂,让幸福追着自己跑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最为著名的言论莫过于“难得糊涂”四个字。据说,“难得糊涂”四个字是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有一年郑板桥专程到此地观郑文公碑,流连忘返,天黑了,不得已借宿于山间茅屋。屋主为一鹤发老翁,自命“糊涂老人”,出语不俗。他的室中陈列了一块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非常罕见。郑板桥对其十分赞赏。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郑板桥认为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

    因砚台尚有许多空白,郑板桥建议老先生写一段话。老人便写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宝贵之门也。”他用了一块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一看大惊,才知道老人是一位隐退的官员。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见砚背上还有空隙,便也补写了一段话:“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一段佳话,一段趣谈,也成就了一种智慧——糊涂经。

    我们无论处于何时何地,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都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相交相处。在人际关系中,难免会出现磕磕碰碰,难免会发生问题。有人说: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争斗,就会有弱肉强食。虽然话有点偏激,但亦不无道理。

    你要与人和平相处,要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网和前途,你就需要一本糊涂经。糊涂经就是外表糊涂,内心清明的大智若愚。

    所谓糊涂,就是不用想太多,不用想后果,纠缠于思考是人生的负担、枷锁。人生看重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糊涂的人往往更快乐,幸福会追着他们走,他们不必费尽心机争取,可以随意享受阳光的热情。太过理性的人则是追着幸福跑,用尽全力也抓不住飘忽不定、转瞬即逝的幸福。

    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对所谓“和平主义者”这样写道:

    “中国和平主义的根源,就是能忍耐暂时的失败,静待时机,相信在万物的体系中,在大自然动力和反动力的规律运行之上,没有一个人能永远占着便宜,也没有一个人永远做‘傻子’。”

    大智若愚,唯有其“若愚”,才显其“大智”本色。其中的“若”这个字在这里很重要,是“像”的意思,而不是“是”的意思。

    将智深埋内心,面对过于复杂的世事,简单做人,简单做事,将复杂剔除。

    难得糊涂是心理环境免遭侵蚀的保护膜。在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上糊涂一下,无疑能提高心理承受力,避免不必要的精神痛楚和心理困惑。有了这层保护膜,会使你处乱不惊,遇烦不忧,以恬淡平和的心境对待各种生活的紧张事件。

    培养自己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遇事总能满足,烦恼就少,心理压力就小。生老病死,天灾人祸都会不期而至,用难得糊涂的随遇而安之法去对待生活,你将拥有一片宁静清新的心灵天地。

    聪明的人能从吃亏中学到智慧,悟透人生。这是中国哲人所总结出来的一种人生观——它包括了愚笨者的智慧、柔弱者的力量,领略了生命含义的旷达和由吃亏退隐而带来的安稳与宁静。

    平等,奠基于无差别的尊重

    世间的人与物来源于同一个本体,虽然个体不同,但都是生命的一分子,就像“马”身上的一根毫毛一样,都是平等的。因此,生命之间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其实,生命也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让我们能够通过纷繁的世相,认清生命的本质,那就是平等。这种平等又给予了众生最大的自尊。

    一位学者和朋友到火车站送人。送走人之后,学者刚走出火车站口不远,就看到一个疯疯癫癫的人迎了上来,拦住了他们的去路。他衣衫褴褛,头发乱蓬蓬的,谁都以为是一个讨钱的,于是学者的朋友掏出一元钱来递给他。他瞪了瞪学者的朋友,没有接,然后将目光移向了学者,小心翼翼地说:“这位老先生,我看得出来您是个有学问的人,能不能给我讲讲关羽是怎么死的?”

    朋友想推开他,学者却阻止了,领着那个疯子到了一个楼角。他从吕蒙设计,讲到关羽败走麦城,最后遇害,大约用了十几分钟时间。学者讲得绘声绘色,那疯子也听得津津有味。临走的时候,疯子抓住学者的手,眼中泛动着晶莹的泪花:“谢谢您,我求了好多人,只有您才肯给我讲!”

    回去的路上,学者的朋友问:“他是一个疯子吧?”学者沉默了一会儿才说:“也许是,但他首先是一个人,只要是人,都是值得尊重的。因为在尊重别人的时候,更重要的还是在尊重自己!”

    生活中,尊重不只是一个得到或者给予的问题,其实在尊重别人的时候,同时也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当你践踏别人尊严的时候,自己的尊严也正在自己的脚下痛苦地呻吟着。

    有人说:“世界上没有完美平等的事情。”诚然,事实上的平等很难达成,但世间大小尊卑岂有一定的标准?我们唯有消除成见,彼此共尊,人我同等,相互接纳,才能和平相处,共享安乐。

    要想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观念,必须要视人如己,要爱人如己。见到别人苦难,要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设想,如此立场互易才能建立人我平等的相处。

    我们见到一个身体残缺的人,有我优你劣的心态,怎能达到平等的尊重?设想残障的是我,立场互易以后,自然心境就会不同。

    生命中的不平等是那么的平常,而真正的平等又是多么来之不易。不是我们忽视了生命的平等,而是太多时候我们夸大了自己的优点,刻意认为自己比别人优秀,并且总会固执地去寻找别人的缺点给自己以安慰。这也许就是生命无法回避的悲哀。

    人与物是同一个本体,虽然形式不同,但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尊重生命的平等,任何一个多么渺小的生命和我们一样有活在世界上的权利与生命的尊严,它应该得到应有的理解、尊重和关爱,对一个生命的尊重也是生命中固有的一部分。

    不必让每个人都满意,活出真自我

    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别人的不满意而烦恼不已,我们费尽了心思去让更多的人、对自己满意,我们小心翼翼的生活,唯恐别人不满意,但即便是这样还会有人不满意,所以我们为此又开始伤神,很多时候,我们忙活工作或者生活其实花不了太多的时间,而只是我们将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处理如何达到别人满意的这些事情上,所以身体累,心也累。

    世界一样,但人的眼光各有不同,不必去花大量的心思去让每个人都满意,因为这个要求基本上是不可能达到的,如果一味地追求别人的满意,不仅自己累心,还会在生活和工作失去了自我。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农夫和他的儿子,赶着一头驴到邻村的市场去卖。没走多远就看见一群姑娘在路边谈笑。一个姑娘大声说:“嘿,快瞧,你们见过这种傻瓜吗?有驴子不骑,宁愿自己走路。”农夫听到这话,立刻让儿子骑上驴,自己高兴地在后面跟着走。

    不久,他们遇见一群老人正在激烈地争执:“喏,你们看见了吗,如今的老人真是可怜。看那个懒惰的孩子自己骑着驴,却让年老的父亲在地上走。”农夫听见这话,连忙叫儿子下来,自己骑上去。

    没过多久又遇上一群妇女和孩子,几个妇女七嘴八舌地喊着:“嘿,你这个狠心的老家伙!怎么能自己骑着驴,让可怜的孩子跟着走呢?”农夫立刻叫儿子上来,和他一同骑在驴的背上。

    快到市场时,一个城里人大叫道:“哟,瞧这驴多惨啊,竟然驮着两个人,它是你们自己的驴吗?”另一个人插嘴说:“哦,谁能想到你们这么骑驴,依我看,不如你们两个驮着它走吧。”农夫和儿子急忙跳下来,他们用绳子捆上驴的腿,找了一根棍子把驴抬了起来。

    他们卖力地想把驴抬过闹市入口的小桥时,又引起了桥头上一群人的哄笑。驴子受了惊吓,挣脱了捆绑撒腿就跑,不想却失足落入河中。农夫只好既恼怒又羞愧地空手而归了。

    笑话中农夫的行为十分可笑,不过,这种任由别人支配自己行为的事并非只在笑话里出现。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就像笑话里的农夫,人家叫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谁抗议,就听谁的。结果只会让大家都有意见,且都不满意。

    人何苦让自己太累心,不要在意太多,不必去让每个人满意,凡事只要尽心,按照事情本来的面目去做就好,简简单单的过好自己生活就行,否则就会像故事中的农夫一样,费尽周折,结果还搞得谁都不满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