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溢彩的世界古典史-基督教发展概况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基督教的起源

    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和佛教一样,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信仰上帝(即“天主”)和“救世主”(上帝之子)的宗教。在古希腊语中,上帝之子被称为基督,基督教由此而得名。

    基督教最早产生于公元1至2世纪小亚散居的犹太人中间。但是,基督教并不仅仅是犹太民族自己的宗教,也是罗马社会广大下层人民在现实生活中无数次反抗斗争均告失败而感到绝望,在精神上和思想上的解脱和安慰又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从而将摆脱人世间苦难的希望,寄托在宗教幻想之中的产物。

    基督教首先产生在犹太人中间,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的。犹太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在历史上曾先后遭到亚述、埃及、波斯、塞琉古、罗马的侵略,多次饱尝亡国之苦。在罗马统治时期,犹太人曾掀起多次的反抗斗争,但均被镇压。犹太人又一次背井离乡,流落异地。早在“巴比伦之囚”期间,犹太人就产生了救世主的观念,到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间,在散居小亚的犹太人中间出现了一个宣扬“救世主将要降临”的秘密宗教派别,基督教就是从这一教派中脱胎而来的。

    基督教的思想来源主要有犹太教中的救世主思想;东方一神教中神为救助众生死而复活,赎罪献祭的思想;希腊、罗马哲学中斯多噶学派的天体神圣说;亚历山大里亚学派斐罗的学说,以及西尼克派的伦理学等。

    公元1世纪时,罗马帝国的一些城市中出现了一些传教者,他们到处宣扬耶稣基督的神话:上帝为了拯救人类,使耶稣之母玛丽亚(圣母)未婚而孕,在伯利恒生下耶稣。因此,耶稣是上帝之子,是救世主。他在巴勒斯坦收下12名弟子,并到处传道,表演起死回生、医治病人、驱除妖魔的奇迹。后来由于弟子犹大的叛卖而被害。犹太上层分子勾结罗马总督彼拉多把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是日为耶稣受难日),但死后三天又复活(是日为复活日)显灵,然后升天。

    早期基督教教义的主要内容是:救世主不久还要下凡,拯救人类进入幸福的千年之国;因人有罪,信仰上帝并虔诚悔罪的人才能进入天国,否则要下地狱;穷人易升天国,富人进天国“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信教者应把财产献给公社,一起过共产生活。这些教义中包括实行现有财产的共产(不包括共同生产),鄙视富人,反对罗马帝国的统治。这在当时有进步意义。但同时,基督教并不反对奴隶制度,也不主张组织起来以暴力实现其教义。当时罗马奴隶制比较稳固,奴隶和其他穷苦人民的反抗已被镇压下去,在绝望中,人们纷纷加入了基督教。这就是基督教得以建立并发展起来的社会背景。

    早期基督教徒秘密流动传教。教徒集会时间在黎明前,地方为野外或墓地(罗马法律保护这里的安宁)。活动的内容是举行仪式,包括祈祷、唱赞歌、发誓言、洗礼、传教、共同进餐(公餐)等。当时活动经费由教徒捐献;教徒组成公社,公社由长老、助祭主持。公社对教徒中的孤寡病残予以救济,出资赎回成为罪犯、战俘的教徒,帮助教徒解决紧急困难,劝谕人们宽待奴隶等。基督教徒的誓言是:一、不欺骗,不说谎;二、不偷盗;三、不奸淫;四、不作邪恶的事;五、不背教。

    罗马因基督徒反对罗马统治,不信奉罗马旧神,不崇拜皇帝,而加以镇压。公元64年,尼禄皇帝对基督教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迫害,杀死了许多基督徒。

    公元四世纪初年,当皇帝戴克里先在位时,基督教徒受到一次规模最大的迫害。戴克里先下令焚毁教堂和《圣经》,用苦刑和死亡来胁迫基督教徒放弃他们的信仰,结果有数千名基督教徒都因此被杀。然而,基督教却仍然在传布,教徒的人数日渐增加。在戴克里先以后,罗马的帝王便改用怀柔政策以宽容基督教,并且利用它来巩固其专制统治。

    基督教的传播和演变

    罗马统治者企图用强权消灭基督教,但未得逞。随着奴隶制危机的加深和罗马皇帝残暴统治的强化,基督教日益发展起来。同时,在基督教传播的过程中,信徒中增加了富有者。他们捐献财产,并且拥有文化知识。这些富有者在教会中逐渐取得领导地位,担任主教、执事和长老等各种职务。到公元二世纪后期,基督教就从最初“受苦受难人”的宗教蜕变为富有者、统治阶级的宗教。这样一来,基督教无论在成分上,或在性质以及组织上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许多教会逐渐拥有大量的产业和金钱。这时担任教会的职务变成有利可图的事业,教会逐渐被一些有财有势者所控制。这些有财势者在早期基督教教义中加进宣扬忍耐服从、爱仇敌、寄望来世等等欺骗的内容。例如,在《马太福音》中,耶稣说:“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转过来由他打。……你们听见有话说,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新约全书》还大肆宣扬君权神授,并号召人们服从神授的政权,号召奴隶要顺服奴隶主。《罗马书》中说:“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上帝的:凡掌权的都是上帝所命的。所以抗拒掌权的,就是抗拒上帝的命,抗拒的必自取刑罚”。《彼得前书》还宣扬说:“你们作仆人的,凡事要存敬畏的心顺服主人。不但顺服那善良温和的,就是那乖僻的也要顺服。”这样,基督教就逐渐失去被压迫者宗教的性质,而变成剥削阶级可以接受和利用的宗教了。

    在三世纪危机中,基督教得到了更迅速的发展,受到震动和打击的奴隶主、大地主、大商人、官僚,甚至皇帝的亲属,也有一些加入了基督教。教会也有所发展,罗马、拜占廷、迦太基、亚历山大里亚等城市,成为其所在地区教会的中心,并渐渐发展成为领导所在地区教会的上级教会。教会的领导权转到了大有产者的手中,基督教从而失去被压迫者宗教的性质,逐步蜕变为剥削阶级手中的工具,到后期帝国时,终于实现了与帝国政权的结合。

    基督教合法化

    由于基督教的势力日增,而且教徒拒服军役,拒不崇拜罗马的神,所以3世纪时基督教仍被帝国当局视为威胁而加以迫害。其中,戴克里先对它迫害的规模较大,一部分坚持基督信仰的教徒被处死,教会财产被没收,文献被烧毁,集会被禁止。但是,帝国当局既无法消灭初创时期的基督教,如今教会已成为一支巨大的社会力量,就更不能阻止其传播了。

    306年君士坦丁成为罗马皇帝后,面对基督教拥有很大力量的现实,乃于313年颁布了“米兰敕令”(“宽容敕令”)。敕令规定教徒信仰自由,即允许基督教与其他宗教并存;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同时还决定将以前迫害时期没收的教产归还,保护教徒,教会有权接受土地等遗产,教会神职人员免服城市徭役。“米兰敕令”最后地、肯定地确立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

    随着基督教性质的改变,在基督教内部发生了占统治地位的教派(“正教”派)同与其相对立的教派(“异端”)之间的斗争。正统教派认为耶稣·基督具有神、人二性。或者按照所谓“三位一体”的说法,认为“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这些说法,后来都受到有力的挑战。公元四世纪初,在埃及亚历山大里亚城担任神职的基督教神学家阿里乌斯(约250—336年)公开反对“三位一体”说。他认为耶稣·基督只具有“人性”而不具有“神性”。此外,他还主张基督教徒应当安于清贫,反对教会聚敛钱财。阿里乌斯创立了一个新的教派,因为他自己的名字而被称为阿里安教。阿里安教遭到正统教派的排斥,被视为“异端”,但在劳动人民和日耳曼诸部族中却传布甚广。

    君士坦丁大帝要利用基督教来巩固他的统治,乃于325年在小亚细亚的尼西亚城召集各地基督教会的主教们举行会议。到会的主教有318名,代表罗马帝国境内各地的教会组织。尼西亚大会是基督教历史上第一次的宗教大集结。在那次大会上,主教们斥责阿里安教为“异端”,确定了基督教的正统教义,并且规定了教会的组织条例。

    337年,君士坦丁大帝在临死之前受洗为基督教徒,他是罗马皇帝中皈依基督教的第一人。不过这时,罗马统治集团中仍有一部分人反对基督教,他们要求帝国各地仍保持其多神教的信仰。361年,君士坦丁大帝之侄朱里安取得帝位,他就代表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传统,下令禁止独尊基督教,以恢复帝国境内各民族固有的宗教。因为朱里安以前曾一度信仰过基督教,而这时却转过来反对基督教,所以基督教徒称之为“背教者”。当时基督教的势力已相当强固,而要恢复过去多神教的信仰亦非易事。朱里安在位不到两年,后来他一死,禁令失效,基督教的传布更广。及至392年,提奥多西大帝最后终于尊基督教为国教。

    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这在历史上是一件大事。不用说,基督教在取得合法地位以后,它的教徒是大大增多了。基督教使西方人的伦理观念、风俗习惯、文化教育、建筑、艺术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自从基督教成了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它那最初的一点革命精神也就消失了。教会变成了国家统治机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那些主教们则成为高高在上的权势人物。以后在整个中古时期,基督教会本身便是欧洲封建制度之最有力的支柱。

    在四五世纪时,基督教的文献传布日广。当时基督教学者哲罗姆(约340—420年)对《圣经》进行了校订,并且用拉丁文把《旧约圣经》从希伯来文·《新约圣经》从希腊文翻译了出来。那由哲罗姆斯校译的《圣经》,一直被天主教会奉为法定本。

    起初,基督教并没有什么完整的神学体系。直到后来,在基督教传布的过程中,基督教神学家融合了希腊哲学中一些唯心主义学派的观点,特别是新柏拉图主义的观点,才产生了“教父学”,提出一整套的说法。“教父学”的代表人物是圣·奥古斯丁(354—430年)。

    奥古斯丁出生于非洲北部、距迦太基不远的塔加斯特城。他原为摩尼教徒,早年生活放荡不羁,后来经历了一番精神上的磨炼,才成为虔诚的基督教徒,并长期担任北非希波城的主教。奥古斯丁留下两部著作:一为《忏悔录》,叙述他怎样由一个纨疻子弟转变为基督教徒的历程,有现身说法的意思。一为《上帝之国》(亦译《上帝之城》或《神之都》),用基督教神学的观点来解释历史。奥古斯丁毕竟曾受到过摩尼教的影响,他认为世界上有善与恶、光明与黑暗这两种势力在进行斗争,但到最后,善一定会战胜恶,光明一定会战胜黑暗。“上帝之国”代表善和光明,是极乐世界;“世俗之国”(指罗马帝国)代表恶和黑暗,是罪恶的渊薮。让世俗的罗马帝国灭亡吧,代之而起的必然是“上帝之国”。奥古斯丁还认为,教会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它管辖包括皇帝在内的一切基督教徒,因此,“教权”高于“皇权”。他这一套关于“教权至上”的说教,后来在欧洲的政、教之争中常被教会人士所引用。

    基督教会的教区,是按照罗马帝国的地方行政区域来划分的。各省和通都大邑,都设有主教或大教长,其中以安条克、亚历山大里亚、罗马、君士坦丁堡这四大都市的主教为最重要。因为罗马城是京都,并且是圣·彼得殉道的地方,所以罗马城的主教显得特别重要,被称为“教皇”。后来,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基督教会成为古罗马在欧洲西部所遗留下来的惟一有组织的力量,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作用。

    由于基督教的胜利,在罗马帝国末期,希腊—罗马的古典文明便无可奈何地衰落下去了。在这以后,基督教神学的迷雾笼罩着欧洲,为时达一千年之久。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的权威才开始有所动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