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初入社会,要明白一个道理是:成功者一般都“懂得投资自己”,就是把自己收入的一部分,花在资讯搜集或能力开发上面。我们只要有经济条件,首先应投资于教育。实际上,当你还是一个穷人时,你所拥有的唯一真正的资产就是你的头脑,这是我们所能控制的最强有力的工具。当我们逐渐长大时,每个人都要选择向自己的大脑里注入些什么样的知识,你可整天看电视,也可以阅读高尔夫球杂志、上陶艺辅导班或者上财务计划培训班,你可以进行选择。有一位富有的女士,她的公寓失窃了,小偷拿走了她的电视机、录像机,却留下了她阅读的所有书籍。我们大概也会作出类似的选择,90%的人会购买电视机,只有大约10%的人才会购买书籍或其他增长知识的东西。日本现在的白领层中,在工作之余学习各种才艺,上空中大学(广播电视大学)或专科学校取得资格的人,竟多达26万人。他们这样进行自我投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职位。因为他们知道,一旦你放松了求知的脚步,马上会被人追赶过去。假如你具有某方面的执照,周围的人们会视你为专家。需要这方面的知识时,第一个就会想到你,因为你在这方面的表现优异,对你的升迁十分有帮助。所以大家才会积极地为提高自己的能力而努力。
在当今知识经济的社会里,知识越发凸显出它超常的价值,在知识和信息方面落后于人,很快就会被社会淘汰。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可谓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也越来越快,我们若想成为社会的弄潮儿,而不是落伍者,就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随时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及时调整自己,了解自己需要哪些知识来武装自己,并以最快的速度为自己充电。这是当今时代一个年轻人在社会立住脚跟,并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素质。自我投资非常重要,所以在必要的投资上不能舍不得花钱,因为你要想到它给你带来的效益可能远远超过你为它所投入的。现在的年轻人学电脑、学英语、学开车成为时尚,即使一时用不上,但他们明白“知识用时方恨少”的道理,往往在你需要的时候,比如在应聘一个重要职位的时候,才发现现学是来不及的。所以平时就要了解社会发展的动态和趋势,了解什么是当前社会中最有用的知识,就要尽快地去掌握它。这样机会到来时,你才会发现你比别人有更大的筹码和胜算。
以前人们求职更多的是注重高收入,眼下,更长远一些的因素开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公司能不能提供正规的培训,使自己得以不断提升?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在不少单位的招聘广告中,都把“培训机会”写在了显赫的位置上。随着信息时代新知识的膨胀性扩展,企业管理人员最终意识到,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必须通过不断的开发,企业员工所具有的知识与技能才能完成再生及再利用,否则这种“易耗型资源”将会随时消耗殆尽。美国《Computerworld》杂志日前的一项以IT从业人员为对象的调查显示:在高工资之外,人们更渴望公司提供培训教程。该杂志表示,管理者必须与IT从业人员进行更有效的交流,提供使专业人员提高技能的机会以及由公司负担的学习进修机会。事实上,在单位不能满足自己时,有心计的白领们早已自掏腰包开始接受“再教育”。工商管理、计算机、财务、英语等都是比较热门的项目,这类培训更多意义上被当作一种“补品”。在以后的职场冲浪中,这些培训将化作各种资格证书,在求职或跳槽时增加自己的“分量”,有时学历证书反倒排在了后头。
美国职业专家指出,职业半衰期越来越短,所有高薪者,若不学习,无需5年就会变成低薪!人才处于不断折旧中,而学习是防止人才折旧的最好方法。人才市场也随之出现了新的概念,由原来的高学历、高职称就是人才,转向“有需要才是人才”。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市场经济千变万化,人才的需求也随之不断改变。因此,未来社会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忙得要死的人,因为工作和学习;另外一种是找不到工作的人。来自人才市场的信息已表明,现在的人才市场对英语人才的需要已经由原先的纯英语人才转向更青睐法律英语、金融英语等复合型人才;IT行业更是如此,由原先的单一IT人才转向更看重IT+管理、IT+产品研发等复合型IT人才,单一型人才的地位眼看难保。随着职场进入了后学历时代,学历之外的“素质训练”将被用来证明你比别人更优秀。如果有人问你这样的问题:你心中最为向往也最为恐惧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将来干什么?做人难,首要难在安身立命。这么大的世界,这么小的个人;大世界人太多,既互相联系又互相排挤。时空莫逆,来路莫测。
人生在世,要吃要喝要穿要住要建功立业要养家……千难万难,第一难确实就是如何给自己在这个拥挤的世界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难怪人年轻的时候最向往的是它,而最怕的也是它——我将来干什么?有位先生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回答了这个问题:20年过去,向往已成昨日黄花,恐惧也灰飞烟灭,人生坐标上,我的双脚迂回曲折了那么久终于立定了,我摸索得太久,付出的太多,从懂得发问“我将来干什么”到我“干”了“什么”,花去了将近20年的时间。20年的生命代价教给我一点诀窍,我愿将它告诉现在的朋友,即:读懂一本书,精干一件事。20岁或许早一些,你差不多已经高中毕业,在人类高容量的知识库里,你算扫了盲。这个时刻,如果你上了大学,很好;没上成,也没关系,因为你已经具备了从各类书架上挑选适合你胃口的某一类专业性的书籍来阅读的能力,也具备了寻师问友的能耐。花上三四年时间,只要真正下工夫,你完全可以把某类专业修学完毕。这时候,你的脚下有了一片坚实的土地。就在你自行修学的同时,你已经找到了一件谋生的事做,只是你也许不满意。你心中的“将来”。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你当然可以对你的现状不满意,完全可以,也应该,因为你还年轻。但你千万别太着急,也不要怨天尤人。记住你已有一块坚实的土地,因此,你在你拥有的土地上“打井”——你将你已有的知识整理一下,选定其中一本最有代表性的最好的书来学。这回你不是记忆性地学了,而是钻研!当你把它完全给“看透”了,你一定会豁然开朗,智慧跃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你甚至可以找出这本书的谬误与纰漏。这时,你在某个学问领域,就具备了讨论、探索、发挥、创造的能力。你可以干点什么了!不必把专家学者看得太神秘,他们就是这么走过来的。有的青年会说,我不爱读书,不想做学问,不想做任何一个领域的哪个“家”,那我该怎么办?怎么办?去学做一件事。真学。修汽车、煎大饼、画画、养花……可做的事太多了。你选一样你喜爱又有相应条件的事一心一意做了去,哪怕诸如刻印章之类的“雕虫小技”,你学会了,做精了,世界的某个位置就属于你的了。老话说,“三十而立”。三十岁建功立业可谓早,至于通常的安身立命,三十才立就嫌晚了一点。一个人,在二十五六岁时如果还没拥有相对稳定的职业,会急的。
所以,务必在刚刚成为公民的那个年龄就得着眼于未来。不荒废时光。毋贪眼前之乐,年少时尽量多学点文化,打开眼界,拓宽思路,培训智慧,年稍长后才有在生活的夹缝里游刃的资本。不要自卑自贱,也不要好高骛远。人活在世,读透了一部书抑或精干一件事,就不用心慌,就是有挫折,也是暂时的。社会机制本身必然为学有所专的人提供机会。因为社会的运转需要这样的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需要有一笔资本,年轻人是否想过,你的资本在哪里?实际上,资本在你自己身上,是努力、进取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搞建筑首先应当打图样,筑路不能把材料随地乱铺,雕刻也不能随意拿起石头来乱刻一阵就能成功;同样,做任何事,都要先有一番计划与准备不可,草率成就不了事业,历史上也从未有过这种例子。社会上很少有在年轻时没有打好基础,到后来竟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一般的成功者,在晚年所获得美满的果实都是因为他们在年轻时就播下了好的种子。这个时代越来越需要的是受过训练的人。在过去,任何人,只要品行不太坏,做事有头绪,就可以获得工作。但是,现在已经不行了。
许多人都受过好的教育,处理一些事情也有经验,似乎都可以做出一番事业来,但是他们却仍过着平凡的生活,甚至一败涂地。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是他们从不肯努力求学,无力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到年岁大时后悔已晚。许多人后悔自己年轻时耽误了求学的机会,以致现在失去一个良好的工作机会;也有人说,现在虽然积累了许多钱,但因缺乏经验,以致今日没有什么成就。一个人,岁数大了、钱也有了、天资也不笨,可是因缺少某方面的学识与训练,因此对他所想的工作不能胜任,这多么可悲。更可悲的是那些不学无术的人,到了中年后萎靡不振,失去了自信力,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要知道,平时在学识与经验上的努力,是你在危急关头最有力的支持者。一个建筑师,平时只要拿出一半的经验,就足以应付一般工作,可是到了重要关头时,就必须搬出他所有的技术、学识与经验来应付,他的“资本”到那时才会一显真相。又比如,一个商人,平时他可以随意经营,但不会就此永远下去,他必须学会更大的本领,好在遇到逆境时搬出来应付。
同样,一个人初入社会时,也要有尽可能多的准备,在事业初创时,或许只要一部分学识就足以应付,但到了他的事业渐渐发展大了的时候,就必须把所有的学识都搬出来应用了。累积起来的学识与经验,是成功的资本,年轻人必须储存这些资本,应当集中精力、毫不懈怠、积年累月地去进行。这样累积起来的资本,才是无价之宝,你必须趁年轻时,把握机会,努力学习,那么你将来的“收成”一定会很可观。若你做事没有进步的话,这是最可怕的。当你初离学校时,可能抱着很大的希望,想尽一切力量,完成一桩伟大的事业;或者打算努力自修,以求做事进步,准备开始去过愉快的社会生活;或建立一个理想的家庭。但等你刚一开始工作时,一切外界的诱惑就纷纷来到,它们使你不能安心自学、工作,甚至把你拖入堕落的深渊里。若你对工作不再感兴趣时,那就糟了,一切人生的愉快、幸福、安乐全都将离开你。除非你幡然醒悟,痛下决心,重新踏上一个求进步的轨道里;不然的话,随着你的年纪渐增,才能开始渐退,就只好过着失败的生活了。请你现在就下定决心!不论你的情况怎样,不要忘记“求上进”,不随意消耗任何时间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
你的学识、经验、思想没有一样可以不求进步,若你能这么去做,即使你的工作受阻时,也会有力量求得恢复。只要具有真才实学,就不怕各种阻挠。你若没有大笔财富,世人也会看重你,你的本领是他人无法抢走的。总之,你要尽量培养本领,将它积存起来,这才是你安身立命的根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学习获取知识诚然重要,但实践获真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人光懂得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会把从书本获得的知识活用于实际生活,并变成智慧。“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鼓舞着千千万万的人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地拼搏。知识已从某种意义上成为了财富、地位和能力的象征。中国的古人曾说过:“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由此可见,读书与获取知识在人们心目中是何等重要。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打破了往日对知识的理解。你要明白,在做人的成熟上面也不是能够光靠书本的。试问你是否见过,一个知识、人格都远不如他人的人,却能在对方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把比他优秀的人耍得团团转?这类人通常是学识、人格较差的人,是手段圆滑的老江湖,他们抓住那些有知识、人格高尚却不懂人情世故者的弱点,然后随心所欲地摆布对方。
而且还有不少学历水平较高的人却被学历不如他的人领导着,他们的收入也当然没有后者高。这是什么原因呢?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根据实际的体验而熟悉世故的人,和单从书本上获得知识,却不谙人情世故者,不但有根本上的差异,而且比后者更优秀。不谙世故的学者,就像牛顿一样,是透过三棱镜看光线,用颜色把人类分类,这个人是这种颜色,那个人是那种颜色。而经验丰富的染匠却不同,他们知道颜色有明度、有彩度,也知道虽然看起来一种颜色,其实它是由种种颜色混合而成的。事实上,在这个世上,根本就没有只用一种颜色构成的人,或多或少都混合了其他颜色,掺入了其他的影子。不仅如此,正如丝会随着光线照射的角度,而变幻出各种颜色一般,而能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而变换不同颜色的,正是人。另外,你还必须认识到:知识与能力并不完全是相等的,知识并不等于能力。21世纪对能力界限的新要求,迫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所学的知识。但不管时代怎样发展,你都应使头脑保持清醒,了解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培根在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以后,又明确地指出:“各种学问并不把他们本身的用途教给我们,如何应用这些学问乃是学问以外的、学问以上的一种智慧。”这也就是说,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有了与之相应的能力,运用与知识之间还有—个转化过程,即学以致用的过程。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应该把到目前为止所学到的知识,以及本身的见闻归纳起来,再加上自己的判断,建立起自己的人格、行为模式、礼仪礼节。接下来的工作,只剩下了解人情世故,且多加磨炼了。你不妨多看看有关社会学方面的书,把书上所写的和现实生活加以比较。如果不实际踏入社会亲身体验,仔细观察,则无法活用那些辛苦得来的知识,甚至还会误入歧途。生活是一部大课本。有志向的年轻人要善于读生活这本“无字书”,体悟成败之理。
古人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说人要有较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也是要人们能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利用知识处理各种事情。丰富的阅历也是成大事者不可缺少的资本,特别是年轻人,他们的阅历一般较少,这就要求他们不但要注意书本知识,也要注重生活、社会中的知识积累。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学习获取知识诚然重要,但实践获真知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有很多的知识但却不知如何应用,那么你拥有的知识就只是死的知识。鲁迅说:“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死的知识不但对人无益,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还可能出现害处,就像古时候纸上谈兵的赵括无法避免失败。
因此,你在学习知识时,不但要让自己成为知识的仓库,还要让自己成为知识的熔炉,把所学知识在熔炉中消化、吸收。你应结合所学的知识,参与学以致用活动,提高自己运用知识和活化知识的能力,使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提高能力、增长见识、创造价值的过程。你还应加强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并把两者的关系调整到黄金位置,使知识与能力能够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发挥出前所未有的潜力和作用。通过阅读“有字之书”,你可以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前人的学以致用经验,并从中取得借鉴,避免走叉道、走弯路;通过读“无字之书”,你可以了解现实,认识世界,并从“创造历史”的人那里学到书本中没有的知识。读“有字之书”必须上正规大学,而读“无字之书”则要进“社会大学”。如果说正规大学是一片湖泊,那么“社会大学”就是大海,永远没有毕业之时。善读书,而不唯书,把“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进行结合,这是获取更多精神财富成就大事的一条准则。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