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改论-论体育教学学生心理健康与促进的关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问题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向体育科学提出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这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概念而确立的体育课程新价值与新目标,也是对我们过去提出的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的归纳与发展。这个新价值与新目标的提出既反映了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也体现了学校体育工作者主动承担重任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它已成为当前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热点。

    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当前进行课标实验中的一个难题。难就难在:两者如何结合?其深层的问题是体育教学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去促进学生健康心理?探讨这些问题对于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对于体育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本文主要还是从提出问题的层面发表我们一些很不成熟的看法,目的在于引起大家的关注,以利于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二、体育教学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相结合的理论问题

    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是体育课程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体育教师教会学生体育知识、技能,一般来说就算是基本完成了教学的本质工作,学生们掌握了体育知识、技能,也就算基本实现了学习目标,这里原本并没有一个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以前各个历史阶段的《体育教学大纲》,除了提出培养学生有关心理品质的目标之外,也都没有提出过“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这样一个范围更广、意义更重大的任务。这是否可以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1)原有的体育课程教学并没有把“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作为一个重要目标。纠其原因,可能是原来的课程设计者没有想到这个目标,或是认为不宜提出这样的目标,如果确是如此,其理由一定是认为体育课程教学难以完成这个目标。

    (2)没有提出实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目标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因而体育课程教学业就不具备相应的功能与条件。

    (3)原来的体育教学内容与培养学生心理品质可能有联系,也可能联系得不紧密,这还需要加以科学的分析。

    那么,当我们在新课标中提出“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目标时,是否就应当回答如下三个问题呢?

    (1)为什么新课标可以把“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作为目标?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2)新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中有了哪些改变(或强调),才使得体育课程教学具备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价值和功能?

    (3)新提出的“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标与原来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的目标是什么关系?是补充呢?还是发展呢?如果是发展,那么发展了什么?或是两者根本不一样?那么其本质区别在哪里?

    “新课标”已经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因此明确提出:“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景,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01年7月版课标第24页)。

    遗憾的是,还很难找到这些“专门的情景和特别的手段”,也很难找到对“创设专门情景和采取特别手段”的指导。从对“水平三”的心理健康目标的分析中,我们感到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三、体育教学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相结合的实践问题

    从当前体育教学改革实践情况来看,体育教学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结合也存在一些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促进和体育教学内容连接的问题

    我们虽然提出“目标引领内容”的精神,但体育教师并不清楚“心理健康”的目标引领着什么教材内容和通过哪些具体的教材内容去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在实践中往往简单地把“长跑”和“培养毅力”连接起来,把“游戏”和“培养竞争合作精神”连接起来,把体操等有危险项目和“培养勇敢精神”连接起来等等。这主要是由于体育教学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理论不扎实所引起的。

    (二)促进心理健康与体育教学情景的连接问题

    我们还搞不太清楚体育教学中的哪些情景是与心理健康有关系,更不太清楚是什么样的关系。学生一时高兴是否真的就能消除长时间的忧郁?设立了比赛的场景是否就一定能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如此等等都有待于去认真研究。在没有科学的结论时,我们还不知道体育教学中瞬息万变的场景,对千差万别的学生心理到底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三)促进心理健康与体育教学方法的连接问题

    我们还搞不太清楚,体育教师应该在体育教学中,做哪些事,说哪些话,采用哪些方法,运用哪些手段,才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现在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所味“无劣评价”,一味地表扬学生,甚至用“你真聪明”,“你真棒”,“你真了不起”这样一些言过其实的语言来赞扬和激励学生。这样做合适吗?如不合适那是为什么?应该怎样做才好?

    因此,我们不能认为只要在课程的目标中提出了一些与学生心理健康有些关联的目标,我们的体育教学就自然而然地具有了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功能和价值了。如果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我们的目标就难以实现。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对体育教学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问题,我们的认识还相当肤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试论体育教学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异同与关系

    (一)体育教学是促进心理健康的载体

    促进心理健康的工作只能依附在运动技能教学和身体锻炼中进行。我们要认真挖掘体育教材中的心理因素,使其更好地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服务。

    (二)体育教学如同“固体”,心理健康如同“液体”

    体育教学如同“固体”,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而心理健康则犹如“液体”甚至“气体”,看不清、摸不着。体育教学是遵循一定的规律来进行“教”与“学”的,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主要是依靠教师脑子里有根“弦”,在教学过程中慢慢地去“渗透”,两种目标的实现途径、内在规律和采用的方法都不一样,因此是两种不同的工作。

    (三)体育教学是“快活儿”,促进心理健康是“慢活儿”

    体育教学主要是沿着运动知识、技能与发展身体的“学理”进行“教、学、练”的,教学目标有的见效快,一堂课、一个单元就可以完成,而且具有一定的时间规律,因此教学结果是相对一致,基本上是可以预测的。而促进心理健康却大不一样,它不完全是知识,更不是技能,主要不靠“听讲”来达到,也不可能“立竿见影”,而是要通过经常的反复的心理锻炼来逐步实现的,其实际效果是难以预测的。

    (四)体育教学主要是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心理健康主要是一个状态改善的过程

    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运动技能教学主要是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尽管运动技能教学也存在个体差异的问题,但它的共性大于个性。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主要是改善学生心理状态的问题,由于学生的心理状态差别很大,有的学生心理原本就比较健康,而有的学生却存在不同的心理障碍,甚至有些学生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有些学生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比较容易排除,而有些学生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则很难排除,因此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个性问题大于共性问题。

    五、试论体育教学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连点

    只有了解体育教学具有哪些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才可能找到它们之间的连点。应该说,人的任何活动都伴随着心理变化的因素,这种因素如果有利于心理健康,就是促进心理健康的因素。体育教学所具有的独特的心理因素主要是:

    (一)体育的“热血运动”所带来的陶冶

    众所周知,体育运动伴随着超过日常身体活动的运动负荷,伴随这个“热血”运动,人的情绪会变得亢奋和激动,这种兴奋对人的情绪会产生特殊的陶冶作用。如运动后人对运动、合作、意志等的认识与体会都会变得更加深刻,甚至可能领悟到对人生的意义。我们从体育比赛获胜或失败后人们的举动(如获胜后的狂跑、拥抱、在地上打滚、拍打地面等,失败后的懊恼、沮丧甚至痛心疾首)中就可以看出来。

    运动中的强烈亢奋,可能导致不良的心态和不文明行为,这时就需要抑制,而且这种抑制是需要有强度、有理性背景的。实现强兴奋状态下的强意志,是一种心理调节过程,因而可以提高人的心理调节能力。

    (二)“高峰体验”下的心理锻炼

    “高峰体验”是指在一种高强度超日常性的心理体验。由于这种体验是模仿非日常的身体活动,并伴有一定的危险性,如体操、攀岩、独轮车、滑冰、游泳等等,这对人的懦弱心理和挑战心理产生“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往往是挑战心理得到了胜利(因为在体育教学中环境下的“高峰体验”基本上是安全的、可行的),因此,它有利于人的心理的锻炼。

    (三)“直接的即时性评价”有助于群体意识的培养

    由于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其基本表现形式的,因此,它与其他课程教学不一样,其教学评价具有“即时性”和“直接性”。这种评价几乎是体育课独有的评价,让一些技能好的学生感到高兴(有了展示的机会),也让一些技能差的学生感到头痛(因为会当众出丑)。这也是一些学生对体育课喜欢或惧怕的原因之一。因此,正确运用“即时评价”,有利于学生的心理锻炼,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与正确评价他人,也有助于建立自信心和克服那种只顾自己表现、不顾他人感受的不良行为。

    (四)体育教学对规范行为的要求与约束

    由于体育教学中的身体活动是一种非日常性的身体活动,因此,安全问题和过激的行为都比较突出。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要有一些特殊的行为规范。这些规范有些是限制自由的活动,如在游泳教学中不能私自离队;有些则是合法不合理的,如比赛中裁判误判也必须服从等。这些要求与约束,有利于学生兴奋与抑制的转换,抑制不良的行为,提高自律能力。

    六、结语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新的课题,它超越了过去“意志品质培养”的范畴,从理论到实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论证和开发。本文只是提出一些问题和想法,目的在于引起大家对这个问题复杂性的关注,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讨论,以利于新课标提出的心理健康目标的达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