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教堂建筑重视外部的装饰,雕刻人物和装饰花纹布满教堂内外。法国的兰斯教堂是较为突出的例子,教堂内外的人像雕刻达2300多个。罗马式教堂中的装饰雕刻完全服从于建筑结构的需要。哥特式雕刻最初也是附属于建筑的。到13世纪,哥特式雕刻开始从建筑中分离出来,出现了半圆雕或高浮雕形式。哥特式雕刻的最高成就也是在这时即1220~1420年之间出现的。
哥特式雕刻的作用是对宗教教义作形象的图示,由于当时的教义企图成为无所不包的哲学。使得为它进行形象注解的雕塑艺术有可能涉及广泛的题材。除了圣经故事外,哥特式雕刻中还出现了有关历史、地理、生产劳动以及宫廷生活等方面的题材,这就使艺术家在完全的宗教题材之外,有了直接表现自己生活的可能。
哥特式雕刻在表现手法上也日益追求写实,追求自然真实感情的表现,形成了所谓“哥特现实主义”。哥特式雕塑家征服了许多前辈遇而未解的技巧难题,尽管他们还不太懂人体解剖,但他们创作的雕像富于激情。
早期哥特式雕刻中的人物形象刻板冷漠,后来逐渐变得丰富自由起来,雕塑家不再满足于对形象公式化的制作,开始注意模仿自然造型,采用人体自然的比例,使雕像的姿态越来越准确生动。
盛期哥特式雕刻是纪念碑性质的,不太注重对人物个性的表现,而强调对信仰的传达。但这种情形到13世纪末就基本结束了。此后的哥特式雕刻中宗教信仰的崇高感,被人间的温情所取代。纪念碑式的庄严让位于绘画性和充满感性色彩的细节描写。圣子和圣婴是哥特式雕刻的重要题材,这类作品中的人物被赋予了温柔的人间情感。
受到当时宗教运动的影响,14世纪的哥特式雕刻中出现了表现献身和神秘冥想的题材,如夸张死亡恐怖与悲哀的圣母哀子像。14世纪的艺术倾向也逐渐发展为15世纪的国际哥特式风格,这种风格的特点是强调表现物象的体积感和重量感,并有向优雅和灵巧发展的趋势。
晚期哥特式雕刻世俗化的倾向较为明显,出现大量配合复杂建筑结构的装饰雕刻,以英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还出现了追求逼真肖似的陵墓雕像。而此时期的雕刻制作也逐渐脱离教会的控制而转向同业工会和私人工场。
法国的夏尔特尔教堂是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教堂的西边大门建于1145年,它代表了哥特式雕刻最早最完整的风格。西大门入口处的3个大门并排,他们被两侧排列着的门像柱图联系在一起。这些像柱是具有建筑结构作用的装饰雕刻。在罗马式的大门侧柱上也有过这一类拉长的人像雕刻,但它们是被设计成为建筑物上的浮雕,而夏尔特尔教堂侧柱上的人物则被处理成为独立的雕像,并显示出脱离建筑而独立的倾向,人物形象不是紧贴柱子的僵硬模式,而是左右顾盼形象生动的高浮雕。这些雕像为了要与建筑的垂直线条取得统一,因而对人体的处理显得过于纤长,但这些雕像的衣纹处理精致优雅,每个雕塑人物都有各自的性格表现,他们仿佛都在深思内省,富于神圣感。这些雕像的身体虽然还有些僵直,但已开始向较为自然的方向发展,这是一种革命式的发展,它标志着希腊罗马古典时期以来三度空间中的立体雕塑传统的逐渐恢复。
盛期哥特式雕刻在构图布局上、人物动态处理上。都显示出雕刻家的技巧已经日益成熟。巴黎圣母院袖廊旁侧正面的圆雕与浮雕和亚眠大教堂与兰斯大教堂的雕刻都是这一时期出色的杰作。
亚眠大教堂的雕刻体现了盛期哥特式雕刻的典型风格。门廊中的基督雕像是哥特式S形人体的出色范例。这种人体弯曲成S形的造型,是哥特式雕塑向自然主义复归过程中的重要成果,它生动地表现出随便站立的人的自然动态。晚期哥特式雕刻这种S形的躯体动态变得过分矫揉造作。而在盛期哥特式雕刻中,这种人体的弯曲是很有分寸的。这座基督像的雕刻手法豪放大胆。雕刻重视线条的表现力,衣服上的衣褶有流畅的韵律感。基督的头发、胡须线条也富有节奏感。手的动态准确。基督的面容显得俊秀而庄严。整个雕像精致严整,内心刻画丰富,有一种威严而又和谐的美。
亚眠教堂的南十字耳堂中的圣母玛丽亚原来是镀金的,被称为“镀金的玛丽亚”或“金色马利亚”。圣母手中抱着圣婴,面含发自内心的慈爱微笑,她微微躬身,仿佛在同儿子嬉戏。她的身体自然弯曲呈S形,体态闲适优雅。这件雕刻反映了新的自然主义的崛起。
兰斯大教堂数量庞大的雕像创作于13世纪30年代~70年代。这个教堂中大多数雕像,反映出创作者对于揭示人的精神世界。刻画人物独特性格的兴趣,这一点也是雕刻走向世俗化的标志。兰斯大教堂的西门雕刻具有古典主义雕刻的自然柔和的特征。其中《天使访问圣母》主柱群像,雕像的表情有着较微妙的感情流露。人物的衣纹褶襞虽然繁复,但准确地体现出了衣服下面人体的动作,真实地表现出人体的三度空间造型,增添了雕像优雅的风度。这些雕刻的古典主义处理让人很容易联想起巴台农神庙的雕刻。
斯特拉斯堡主教堂南耳堂双门的两个山墙雕刻作于1230年左右,内容分别是《圣母之死》《圣母的加冕》,门像柱分别代表了“基督教信仰”和“犹太教信仰”,其风格同法国的夏尔特尔教堂雕刻十分接近,只是更加强调富于神经质的戏剧性因素。
晚期哥特式时期的浮雕有了很大发展。巴黎圣母院绕道上的着色浮雕(作于1318~1344)反映了较多世俗生活的内容。圣坛绕道北面精致的透孔浮雕《玛利亚升天》(作于1319年左右),是一件优秀的范例。
作于14世纪的《巴黎圣女像》(现藏巴黎圣母院)是另一类型的雕刻。它不注重刻画人体的真实造型。但却着意表现人间的情感,小耶稣不再是严肃的小救世主,而成为了一个玩弄母亲衣领的顽童。
14世纪后半叶,由于百年战争造成的贫困与萧条,建筑工程与大量的艺术品的订货显著减少,但当时哥特式雕刻匠师对于摆脱宗教束缚,将雕塑向世俗化方向推进的探索并没有停止。在他们的手中独立式雕像终于出现。作于14世纪70年代的查理四世与皇后肖像就是代表性作品。
15世纪左右,一些雕塑家注意到了雕塑体积感的表现力,从而更进一步探索雕塑的写实性技巧。在勃艮第涌现出一批强烈倾向于写实的雕塑家,克罗斯·史鲁特(Claus Sluter,1350~1406)是其中的领袖人物。
史鲁特生于尼德兰。他对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产生过较大影响。他从1384年开始在法国第戎与雕塑家马尔维列合作,为无畏者菲力普陵制作墓碑雕塑,并在这件工程上表现出非凡的才能。
他的作品还包括尚波莫尔修道院正门上《供养人与圣母子》;这个修道院中的群雕《六先知》,雕像《摩西和两位先知》(1395~1406)就是其中的作品。
《摩西井》表现的是一口象征性的水井,水井有六边形的台座,台座周围雕刻了摩西和其他旧约圣经中的人物形象;井的顶上是一个耶稣受难的十字架。台座上的摩西穿着一件大袍子,袍子厚重的衣褶加强了人体的重量感。加上摩西的手中拿着戒书向外摊开的姿势,使雕像占据了很大的空间。这件雕刻表现出史鲁特非凡的写实能力。
史鲁特还是一位杰出的肖像雕刻家,坚持严格的写实主义手法,所塑造的人物都是根据专门的模特创作的。在德香摩尔修道院的大门上,他曾为一位伯爵夫人作了一对精彩的头像。
德国哥特式雕刻
13世纪法国的哥特式风格传入了德国,与当地盛行的罗马式地方风格结合起来,发展为德国的哥特式风格。
早期德国哥特式雕刻代表作为瑙姆堡教堂中唱诗祭坛屏饰上的《基督受难》。这座雕像强调体积感和戏剧性的悲壮气氛。而同一教堂壁联上的两位贵族供养人的雕像《埃克哈特和乌塔》形象写实,比例准确,较为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德国班堡大教堂开始兴建于8世纪,建筑本身体现出晚期罗马式向盛期哥特式过渡的不太一致的风格。大教堂中的雕刻也并存了两个学派——“老派”和“新派”的风格。老派的艺术家与德国罗马式雕刻传统联系紧密,而新派则接受了哥特式雕刻艺术的新原则。新派的主要匠师学习了当时法国哥特式雕刻风格,尤其受到兰斯大教堂的较大影响。
老派的主要作品有圣乔治圣坛的围栏浮雕、东南门廊的《天国之门》和《公爵门廊》中的一些雕刻。新派的主要作品有《玛丽亚·伊丽莎白·班堡骑士》雕像与《亚当之门》雕刻。
德国的哥特式雕刻对人物形象的处理喜欢用夸张手法,魔鬼和地狱中的黑暗势力被表现得丑陋可笑。即使是在庄严的题材中也依然有怪诞的形象出现。例如在传统题材《最后的审判》中和《公爵门廊》山墙雕刻中,人物的手势与面部表情都有近似于漫画式的夸张,诚实人的喜悦和犯罪人的恐惧都被强调得很突出。
科隆大教堂中的雕刻标志着哥特式雕刻进入了发展的最后阶段。大教堂圣坛中装饰着基督、圣母与十二使徒的雕像。这些雕像造型优美,人物形象充满活力和热情,服装刻画独具匠心。
14世纪,一种被称为祷告图的用于私人宗教仪式的木制雕刻较为盛行,德国的这种雕刻最具特色。这种木雕具有强烈的表现主义色彩,受难基督所忍受的极度痛苦,被进行了最夸张的强烈表现。这种木雕通常涂有鲜艳的色彩。圣母哀子是这一时期的木雕最典型和普遍的题材。波恩博物馆现藏的一座《圣母哀子》(约作于1300年)木雕,出自一位德国民间木雕艺人之手,这件雕刻中圣母和基督的形象都具有怪诞离奇而阴郁恐怖的色彩,圣母失去儿子的悲痛之情,仿佛可以同经受地狱煎熬的精神痛苦相比。
英国哥特时代雕塑
英国的哥特式雕刻在宗教改革和国内战争期间被毁,现存较多的是一种坟墓雕刻,这在欧洲大陆是没有的。在这些坟墓雕刻中,写实手法的运用越来越明显了。这些雕刻作品也是英国哥特式雕刻中最精美之作。
威斯敏斯特大修道院中的皇帝夫妇镀金青铜雕像,制作于1397年,雕刻家在死者脸上作了蜡模,再利用蜡模翻制死者的面容。而奥格斯堡教堂中主教坟墓中的青铜雕像。刻画了一张苦行者的面孔,他闭着的眼睛眼球突出,真实地表现了骇人的死者形象。
意大利哥特式雕刻
13世纪下半叶,意大利最早的哥特式雕刻在托斯卡纳出现。意大利的雕塑家曾在法国研究过哥特式艺术,并把它带回本国。这些艺术家中包括尼古拉·皮萨诺和他的儿子乔凡尼·皮萨诺。
13世纪的时候,意大利由于西西里国王腓特烈二世(1194~1250)的提倡,在西西里和意大利的南方掀起了一股恢复罗马雕像和装饰风格的热潮。意大利雕塑家尼古拉·皮萨诺(1220~1278或1287)和他的儿子乔凡尼·皮萨诺(约1250~1314以后)在艺术风格形成时期也受到当时风尚的影响。然而从法国归来后尼古拉·皮萨诺父子同他们的助手为意大利开创了新的雕塑风格。这种风格的特点就是将罗马雕塑的古典风格同哥特式风格结合起来。他们开创的新风格开启了文艺复兴的新风。
1250年后,尼古拉·皮萨诺父子从意大利南部来到北部并定居比萨,在比萨大教堂和锡耶那大教堂从事创作。他们在1260年为比萨大教堂的洗礼堂和锡耶纳大教堂设计制作了大理石讲经坛浮雕、彼鲁查喷水池及其他装饰雕刻。尼古拉·皮萨诺的雕刻保留了哥特式雕刻的传统构件如支撑柱子、三叶拱和石狮,同时又结合了古希腊罗马雕塑的古典主义风格和基督教石棺雕刻的风格。他为华丽的柱头所作的装饰明显地将柯林斯式柱头同哥特式装饰结合起来。讲经坛上的长方形浮雕分别表现了基督降生、受刑等,基督、圣母、圣徒等形象直接模仿了罗马石棺浮雕。如《耶稣诞生》(1297~1301)中圣母斜倚的姿态虽然源于拜占庭象牙雕刻和镶嵌画等,但是人物形象写实,形体壮伟、端庄,造型受到古罗马石棺雕刻的很大影响,具有浓厚的古典韵味和一种崇高庄严之感。
乔凡尼·皮萨诺不仅是一位天才的雕塑家还是一位建筑家。他是意大利哥特式艺术的积极倡导者。他的早期雕塑作品风格同父亲相近。两者很难相互区分。但成名后的风格同父亲有了较大区别。他的代表作有皮斯托亚城的圣安德烈亚教堂的讲坛(1301)、锡耶纳大教堂的讲经台雕刻(1302~1310)。乔凡尼创作的浮雕,人体结构准确,构图疏密有致。
乔凡尼为普拉多大教堂所作的圣母像,身体的重心放在一只腿上,臀部向外扭曲,动势优美,这种姿势被称为哥特式倾斜。这种姿势后来被法国雕塑家所采用,并且对于整个欧洲的哥特式雕刻都有影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