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式教堂的雕塑装饰主要分布在教堂的外墙壁上,作为建筑装饰与教堂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罗马式教堂正立面的一块半圆形凹进去的空间中,通常安装一块浮雕,这件浮雕最为引人注目。柱头雕刻被认为是罗马建筑雕刻中最为精彩的部分。这类雕刻反映了古代各民族艺术融合与演变。雕塑家在梯形的狭小空间中塑造了圣经故事中各种奇形怪状的人物形象。在罗马式建筑庞大的圆顶下,柱子显得有些纤细,不胜重负,而罗马式柱头雕刻使看起来有些纤细的柱子在视觉上得到了有力的补充。
罗马式雕刻充盈在罗马式教堂的门楣中心、横楣、拱门饰、门廊,门间壁、门侧壁甚至柱头与柱身的所有表面。为了同建筑体系和谐统一,罗马式雕刻在造型与形式组合上都服从于建筑的结构和韵律。另外,根据建筑结构的需要,罗马式雕刻家还经常违反正常比例,打破真实空间序列。将各种物象任意地进行组合。
法国罗马式雕刻
直通圣地亚哥的恭伯斯戴拉的朝圣之路上,也就是在法国西南部和西班牙北部最早兴起了石雕艺术。西班牙和法国交界处比利牛斯山脉地区的罗马式教堂中最早出现了一些教堂装饰雕刻。法国东比利牛斯省的圣吉尼斯·方丹斯教堂中的门楣大理石雕刻《光环中的基督和六使徒》(作于1019—1020)是这些最早出现的教堂装饰雕刻中较为著名的一件,在这件雕刻中,人物的处理手法源于奥托时代的象牙雕刻,而在人物之外的空间中则刻满了铭文和受伊斯兰艺术影响的花纹装饰。
比利牛斯地区兴起雕刻艺术之后,法国图卢兹地区一个名叫伯纳德·吉尔杜因(Bernardus Gilduinus)的人所主持的雕刻作坊,在11世纪最后25年中承接了图鲁兹的圣塞南教堂中的7块大理石浮雕以及一些室内的柱头和主祭坛雕刻。
圣塞南大教堂中大理石高浮雕《传福音者》由吉尔杜因制作于11世纪末,高182.8厘米。原来可能是祭坛上的浮雕装饰,现放置在圣塞尔南教堂的回廊上。这件石雕体积厚重,传福音者头戴圆帽,身体结构严谨,人物形象的处理采用了拜占庭象牙雕刻的表现手法;人物虽被安排在拱门框内的有限空间中,但由于其形态设置得当。使这件构图单纯的雕刻具有了很强的空间感。
在圣地亚哥主教堂的正立面和它们的两个入口处,装饰着极为丰富的雕刻,通常认为这些雕刻出自一位法国图卢兹雕刻家之手。此外建于11世纪末的穆瓦萨克的克吕尼会的大修道院的回廊雕刻和图卢兹的拉多拉德大修道院的柱头雕刻都与吉尔杜因作坊中的早期作品在风格上相近。穆瓦萨克的克吕尼会的大修道院回廊的敦柱上镶嵌着表现诸使徒的大理石浮雕,其中较为著名的一件是《修道院院长杜兰》(作于1100年)。这些浮雕的风格同圣塞南教堂中浮雕有较密切的联系。而拉多拉德大修道院中的柱头雕刻也涉及了许多宗教和神话的内容,也有不少装饰性题材,内容极为丰富多样。
12世纪初,法国的罗马式雕刻进入了高度繁荣的时期。当时,随着各地多种罗马式建筑学派的兴起,相应的也兴起了一些雕刻学派。以勃艮第、朗格多克与普罗凡斯雕刻学派的地位较为突出。
维瑞雷的圣马德莱娜教堂(1125—1130)和奥顿大教堂的山墙,是勃艮第学派留下的优秀作品。维瑞雷的山墙雕刻表现了庄严升天的基督双手放出胜利的光芒,照在传福音者的身上。传福音者每个人都手捧圣经,准备履行自己的使命。位于雕刻中心的基督形象庄严,正全神贯注地进行着说教,身上的衣纹线条宛如水波纹,为基督的形象增添了生动的气韵。而传福音者的动作则充满了戏剧性,反映出了他们要传布福音的热切情绪。这件雕刻中光影的对比十分强烈,浮雕人物的立体感很强。在围绕着这一中心场景的8个小构图中,有若干组奇异的怪人,有侏儒、长着大象耳朵的人、长着狗头的怪人等等,他们是福音传布的对象。山墙雕刻下面的门柱上雕刻着施洗约翰和四使徒。在环绕拱门雕刻的边框中,有星辰天体的象征符号和表现人们各种劳作的图样。
法国奥顿大教堂山墙雕刻表现的内容是“最后的审判”。这件雕刻的底长6.4米。厚度为4.2米,为了便于运输和施工,整个半圆形的壁面,被分为29块石片,其中横梁为两块。作为审判者的耶鲜在构图中央占据最显著的中心位置,他坐在一光轮宝座之上,四位天使擎着光轮。基督的右边描绘的是上帝的选民在圣彼得和一位天使的引领下被接受进入天堂的情景。基督的左边上半部表现的是死者的命运被放在天平上,一边有魔鬼在往下拉,一边是天使在往上抬,呼救的灵魂像小孩子一样拉住天使的衣服。寻求保护。下半部表现的是已经死去的人恐惧,颤抖着从坟墓中爬出,他们或被蛇缠绕,或被魔鬼用钳子一样的双手卡住头部。而狞笑的魔鬼正在抓起被惩罚的灵魂,将它丢入地狱的深渊中去。在基督的脚下有雕刻家的签名——席兹列贝特斯(Gislelbertus)。这样的签名在那个时代是不常见的,看来雕刻家对自己的这件作品是很重视的,并引以为荣。这件雕刻中的许多人物形象采用了高浮雕的形式,有的形象甚至已经脱离了背景。这件雕刻反映出雕刻家惊人的幻想能力,魔鬼的可怕形象,令人感到恐怖的震慑力量。
雕刻家席兹列贝特斯曾在奥顿教堂工作10年,他在那里留下的另一件杰出的雕刻作品是横梁上的夏娃浮雕。全裸体的夏娃身体柔软,全身曲线的韵律同装饰纹样上的波纹起伏产生了十分和谐的对应。
11世纪末到12世纪初25年间,雕刻艺术活动的中心从图卢兹转到了朗格多克地区穆瓦萨克大修道院。朗格多克雕刻学派也在此时开始形成。
莫阿萨克教堂的门廊装饰技巧精湛,是这个学派的代表性作品。教堂正门山墙上表现的是启示录中的神幻场面,名为《长老们崇拜荣耀的基督》(作于1125—1130)。这件雕刻是用高浮雕的手法制成。基督位于山墙雕刻的中央,被传统上用来象征福音传布者的老鹰和安琪儿所围绕,此外还有两位天使在他的身边,这组高浮雕在山墙构图中十分突出,由于背景隐没在暗影中,使整个中央部分的雕像更富于立体感。基督的两侧各有5位长老,他的下面是14位长老雕像,他们的形象很小,以各种骚动不安的姿势密密麻麻地排列开来。在横梁和环绕半圆形壁面的拱券上雕刻着美丽的装饰图案。横梁的底面上,雕刻着莨菪涡卷饰以及圣油。这模仿了5世纪的西哥特浮雕。
普罗凡斯雕刻学派在许多方面接近意大利北部城市公社的罗马式雕刻风格。马赛两教堂中的一些浮雕是普罗凡斯学派的代表性作品。
圣吉尔教堂(建于1160—1170)与阿尔的圣特罗菲姆教堂(建于12世纪末)的正面山墙雕刻表现出了高度的技巧。圣吉尔教堂的中央发券与旁侧发券之间安置着一块宽阔的檐壁,其上雕刻着基督受难的场面。在长方形的壁龛中有信徒的雕像,其中两个雕像上有雕刻家勃鲁诺斯的签名。几个山墙上的高浮雕,表现的内容分别是《博士来拜》、《基督磔刑》,《荣耀的基督》等。这些浮雕构图均衡,人物动作稳重。
法国东北部巴黎地区的伊耳德·法兰西的雕刻家们为在建筑装饰框架中进行圆雕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12世纪末那里形成了一个新的雕刻学派。这个学派也为后来哥特式雕刻风格的形成起了铺垫作用。
夏尔特尔大教堂西面被称为国王门廊上的雕刻,是罗马式风格成熟时期的作品。山墙中四个象征福音传布者的形象,非常自如地围绕在基督的周围。基督显示出从容不迫的崇高感。公牛、老鹰。狮子和带翅膀的安琪儿,形成装饰性的背景。它们的浓重阴影,更突出了基督的形体。教堂西面三个入口处有先知和圣者们的雕像,三五千一组地排列着。圣者的身体被拉长以同柱子的比例相符合,他们的衣褶看起来似乎是凹槽,又和扁依柱表面上的刻花相协调,可以看出,雕刻家尽力使雕刻服从于建筑形式的节奏。另外。这些雕像都具有肖像性的特点。面部比较生动,有一定程度的个性表现。
意大利罗马式雕刻
中世纪的意大利处于分裂状态,罗马式雕刻艺术是在几个地方学派的探索中发展起来的。
由于同拜占庭帝国的密切联系。在10至11世纪意大利南部出现了一些高质量的装饰雕刻作品。而这类作品中犹以圣坛屏风和主教座椅雕刻最为精彩。这种圣坛屏风通常用雅致的花叶纹样和鹰的图案装饰,而主教座椅底部的承托物是狮或象等动物雕刻。这类雕刻作品出自一些专门制作教堂豪华陈设的作坊。
12世纪下半叶雕刻家乌尔苏斯(Ursus)曾在卡诺萨主教堂制作过一件著名的主教座椅。他还在巴里的圣尼古拉教堂作建筑装饰雕刻。在该教堂的东门。门柱将重量压在大象或狮子雕刻的身上,这种雕刻装饰的手法后来在意大利和许多欧洲国家被采用。
伦巴底是意大利罗马式雕刻各流派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伦巴底罗马式教堂的装饰雕刻极为丰富,并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被称为科马斯卡样式(corrente comasca)。米兰的圣安布焦教堂的装饰雕刻是样式雕刻的极好实例。这种样式柱头装饰雕刻常常沿着一个个柱头连续性展开,柱头的冠板、圆柱、柱础上也布满了雕刻。就连罗马式教堂的大门上也布满了雕刻,但山墙上却没有装饰雕刻。伦巴底的装饰雕刻通常采用的是形式丰富的花叶图案,人和动物的形象也偶尔穿插其间。这种装饰雕刻风格形成后传播到意大利南部和德国,在德国的影响很大,而英格兰、瑞典、匈牙利、俄国等地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这种雕刻风格的影响。
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伦巴底雕刻家贝纳狄托·安泰拉米(Benedetto Antelami,1150—1230)将伦巴底雕刻发展推向了新的阶段。他早期的代表作品是帕尔玛大教堂讲经坛浮雕《降下十字架》(1178)。此外,安泰拉米还完成了装饰帕尔玛洗礼堂的无数雕刻作品。尤其是青年演奏者像和波尔果的圣陶尼诺教堂立面的先知以西结雕像,富于严谨的结构和深沉的风度。
雕刻家维利吉尔莫在莫德纳大教堂留下了一批出色的雕塑作品。其中贯穿于立面檐壁上的雕刻取材于《创世纪》,作品具有厚重感,属于纪念碑风格。从这些雕刻中可以看出维利吉尔莫曾对古罗马浮雕有过一些研究,但其风格的形成主要还是来自于罗马式雕刻的影响。维利吉尔莫的作品还包括西立面中的浮雕《创造夏娃》以及大教堂南面的浮雕《真理之神拔掉谎言恶魔的舌头》。
尼科洛(Nicholaus,或NiccoIo)是当时另一位颇具影响力的雕刻家。他对1120—1150年间意大利雕刻的影响最大。尼科洛的雕刻吸收了法国罗马式雕刻风格的因素,在他所制作的大门上运用了拱肩雕刻和大型山墙雕刻。这位雕刻家在他所作的大门上都铭刻上了自己的名字。维罗纳主教堂的西入口雕刻是尼科洛最精彩的作品。这个入口的大门是较深地凹进去的,门上方的山墙雕刻表现的是《天使向牧羊人报喜》和《博士来拜》。横粱上雕刻着带有人物形象的圆花饰。而门侧柱上朴素的线角则是纯古典式的。
在维罗纳主教堂的西入口方形门侧柱上雕刻着扁平的小型嵌板和壁龛,维剩吉尔莫开创了这种雕刻形制的先例,他曾在门侧柱的壁龛上雕刻了先知的形象。尼科洛却将这种人物雕刻放大,并使其脱离壁龛,而且有时将人物雕刻安置在门侧柱的棱角上,而不是柱子的平面上。在费拉拉主教堂,尼科洛雕刻了人像侧柱。这些人像侧柱表现了四位先知、圣母玛丽亚和大天使加百利,后两个形象组成了《圣母领报》的群像。这些人像侧柱分立入口两侧。
12世纪中叶前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没有高质量的雕刻,而这之后在1150年左右一位被称为卡贝斯塔尼大师(Master of Cabestany)的人来到托斯卡纳工作。他的作品极富个性,并散落在加泰罗尼亚、纳瓦雷、鲁西永和朗格多克等地区。例如在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圣安蒂莫大修道院中的一个柱头和佛罗伦萨附近的圣乔凡尼教堂中的一棵雕刻着若干叙事性场景的小柱。其雕刻风格得益于古罗马的石棺雕刻。
12世纪下半叶的托斯卡纳雕刻在古罗马古典主义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地区的雕刻家大都采用卡拉拉采石场的大理石,所创作的动物雕刻和人物雕刻手法完全是古典自然主义的。这一时期较为著名的雕刻家是古列尔莫(Guglielmo)。
德国罗马式雕刻
奥托时代的德国艺术在罗马式艺术的形成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11世纪晚期到12世纪,德国艺术的发展却稍稍落后于其他国家。教堂装饰雕刻主要以富于装饰性的伦巴底风格占主导地位。而教堂中最引人注目的雕刻品是其内部的陈设如屏风(灰泥制作)、讲经台、洗礼盘、祭坛的后部装饰、坟墓雕刻及一些器物雕刻等。德国的雕刻几乎没有受到法国罗马式雕刻风格的影响,而主要是在奥托时代艺术和伦巴底雕刻风格的影响下发展。
12世纪初期一位名叫赖讷(Rsainer)的金属雕刻家活跃于默兹地区,他为列日地区的教堂制作了一个洗礼盘(现藏圣巴泰勒米教堂)。这个洗礼盘是一个圆柱形的容器,容器壁上的浮雕表现的是几个洗礼的场景。其中的人物处理完全是自然主义写实风格的,人体的比例准确,服饰衣纹的处理具有古典特征。但是通常认为赖讷的古典风格不是得自于古希腊罗马传统。而是直接从奥托艺术发展而来。
以赖讷为起点,默兹地区的工匠在12世纪中后期开始发展超卓的金属雕刻艺术,他们的艺术风格不像典型的罗马式雕刻那样自由地对人物的各种形象进行变形处理,而是更注重写实。默兹工匠在欧洲享有很高盛誉,他们为欧洲的许多教堂制作了大量的豪华圣龛、祭坛装饰。圣物盒等。现藏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博物馆的有教皇亚历山大头像银质镀金的圣物盒和现藏英国伦敦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的圆顶圣物盒都是默兹工匠的代表作品。
德国罗马式雕塑的突出作品还有希尔德斯汉姆的圣米契尔教堂的青铜门,这个铜门是1008年至1010年铸造的。门上有取材于圣经和福音书的浮雕,共16块,可以自由组合起来。另外一件是贝恩瓦尔德的圆柱,它有些类似罗马图拉真纪功柱一样,表面装饰着螺旋形的新约圣经故事浮雕,共有28个人,包括耶稣童年时代到被害为止的生活和福音书的内容。著名的亨利二世的巴塞尔金祭坛(祭坛前的装饰雕刻作于1009—1019,现藏巴黎克留尼博物馆)也是一件较为严整的罗马式风格的雕刻作品,是这位国王为纪念自己病愈送给巴塞尔大教堂的赠品,它的正面是表现祝福基督的浮雕,其中基督和几位天使的形象为了适应构图的需要而被略微拉长。
西班牙罗马式雕刻
西班牙有三处罗马式时期的雕刻:装饰奥维亚多大教堂的圣米哈伊尔礼拜堂的使徒雕像;阿维拉的维逊特教堂廊的雕像;雕刻家马狄奥在1183年制作的圣雅各·德·康波斯泰拉大教堂的门廊。
圣雅各大教堂的著名门廊——“光荣的门廊”,是由三个宏伟的发券组成。中央最大的发券山墙上,雕刻了荣耀的基督、圣徒和天使。富丽堂皇的券面上装饰着启示录中手拿乐器的24位长老。门像柱是先知和使徒的雕像。雕塑家马狄奥将自己的形形也安排在门廊雕刻中,跪在中央墩上的教堂保护者圣约翰的脚边。这个门廊雕刻真有严整的古风风格。
彩色木雕在西班牙的罗马式时期十分盛行。赫罗纳的圣约翰·德·拉·阿巴德沙斯教堂的木雕群像《降下十字架》(作于13世纪初)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