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埃尔·普热(1620~1694)是17世纪中叶出现的著名雕刻家,他出身于石匠家庭,早年做过徒工,曾到意大利学习,受到巴洛克艺术的影响。普热的艺术生涯以学习绘画开始,后来转学雕刻。40年代普热回到法国后,主要在马赛等地工作。他一生创作主要是应付官方订货,曾为凡尔赛公园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尽管如此,普热的作品不同于学院艺术,而具有现实主义倾向,他曾根据海港码头写生为土伦市管理局制作了等身石雕人像柱(1656~1657),该作品以气势雄浑、富于表现力而引人注目。
大理石雕刻《克罗托内的弥隆》(1671~1682,现藏巴黎卢浮宫博物馆)是普热的代表作品之一,表现的是6世纪的大力士弥隆同狮子搏斗,弥隆的衣服一角被树干挂住了,身体和右手被狮子咬住,脸上的表情异常痛苦,正在发出痛苦的叫喊,弥隆的上身前倾,双臂青筋暴凸,表达出向前挣扎的力感。这件雕刻真实地表现大力士强烈的精神痛苦和肉体磨难。整件作品充溢着不可遢止的激情。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雕刻家在这件作品中歌颂了男性的人体美,大力士虽然面部痛苦万分,但他的身躯强壮健美,充满了力量感,给人以丰富的审美感受。
普热的作品还有《美杜萨头像》、《英仙座与流星群》(1683~1684)、大理石浮雕《亚利山大与提奥奇尼斯》(1687~1692)等。
弗朗索瓦·曰拉尔东(1628~1715)是贝尼尼的学生,早年曾从师于莫尼耶和阿盖耶;他主要在巴黎和凡尔赛工作,是一位宫廷艺术家,也是学院派古典主义的代表,深受法王路易十四的赏识。他的作品具有庄严、宁静、优雅的特色。他擅长作纪念性的装饰雕塑,其作品虽然有程式化的倾向,但富于装饰趣味。在凡尔赛宫、维康第府、推勒里宫、卢浮宫(阿波罗长廊)都有他的作品。他的主要作品有凡尔赛公园中的大理石群雕《阿波罗入浴》(1666~1676)、《被神女们侍候的阿波罗》(1672)、喷水池雕像《金字塔》(1672)、《黎塞留主教墓碑》等。竖立在旺多姆广场上的青铜雕像《路易十四骑马像》(约1699)是曰拉尔东晚期的代表作;路易十四本人也十分喜欢这件作品。可惜的是,这座雕像在1792年的法国大革命中已被群众捣毁。
安东尼·柯伊塞佛(Antoine Coysevox,1640~1720)也是一位学院派古典主义雕塑家。他的作品较日拉尔东的要朴素一些。柯伊塞佛出生在里昂,1657年起在巴黎工作,成为路易十四的宫廷雕刻家,他在1702~1705年间曾担任皇家绘画,雕刻学院院长,是一位艺术教育家,雕刻家库斯杜兄弟出于他的门下。他擅长纪念性的装饰雕刻,创作了不少宫廷庭园雕塑和寓意性墓碑雕塑。他为凡尔赛战争厅创作过一件巨大的装饰性浮雕《胜利的路易十四》,表现了路易十四作为军事统帅威风凛凛的雄姿,这件作品也体现了柯伊塞佛在艺术上宏大庄严的特色。柯伊塞佛的作品还有赤陶土制和大理石雕刻《勒布伦胸像》(1676)、《带贝壳的林芙》(1683~1685,大理石)、《童贞的维纳斯》(1686,大理石)、《路易十四胸像》(1689,青铜)等等。柯伊塞佛是一位多产的雕塑家,他留下的作品仅架上雕塑就有2百多件。
法国从17世纪末开始取代意大利成为欧洲美术的中心,这种地位一直持续到20世纪。自18世纪开始,法国艺术在欧洲发挥重要影响,这一时期的法国雕塑艺术向带有强烈装饰倾向的洛可可艺术发展起来。路易十五是一位耽于享乐的君主,他统治的时代,艺术理想从雄伟转向愉悦。艺术开始热衷于迎合人们对于雅致而细腻入微的感官享受的需求。
洛可可时期的雕塑大量的是用来装饰环境小型雕刻作品,它们造型纤巧,手法细腻,具有绘画般的效果。这一时期建筑物的外表不再用大型雕塑作为装饰,建筑物的山墙往往用族徽纹章和其他有象征性的雕刻进行装饰,而在私人府邸和别墅中通常有专门放置大型雕塑的小房间。当时的雕塑家往往比画家更加受到重视,有成就的雕塑家通常都是国立美术学院的院士,那个时代还出现了许多雕塑世家,他们的技艺因世代相传而愈益精湛。摄政时代和路易十五时代的雕塑活动,主要以3个雕塑世家与其弟子的活动为中心。
18世纪上半期,库斯图一家和他们的弟子布夏东在雕塑艺术方面影响最大。库斯田家族从弗朗索瓦·库斯图开始专门从事雕刻艺术,弗朗索瓦·库斯田的两个儿子尼古拉(Nicolas Coustou,1658~1733)和纪尧姆(Guillaume Coustou,1677~1746)都属当时最伟大的雕塑家之列。尼古拉从小跟随父亲和伯父奥斯奥学艺,年轻时获得罗马奖,得以去意大利留学。回国后他主要服务于法国宫廷。他最著名的雕塑作品有《杀猪的麦莱阿库尔》《扮演契比多的路易十五》。尼古拉的弟弟纪尧姆与他哥哥的艺术经历基本上是一样的,但他取得了比尼古拉更辉煌的成就。他最杰出的作品是为巴黎玛丽公园所作的2件驯马者雕像。《马尔利的马》(1740~1745)是其中的一件。它最初是被安置在路易十四王宫中的一个庭院中,现在它被竖立在法国巴黎叶色利大街上,在它的对面还放置着一件类似题材的雕塑。纪尧姆的这件作品着力刻画一匹性情暴烈野性的马,而企图驯服烈马的骑手已经快要筋疲力尽了。驯马人的面部和肌肉刻画精细,富于力量感。两条前腿腾空的烈马,鬃毛飞动,引颈嘶鸣,造型动势强烈,造型真实。纪尧姆有一个与他同名的儿子(1716~1777),也是一位出色的雕塑家,他较为著名的作品有《王太子的墓碑》。
18世纪中期著名雕塑家布夏东(Edme Bouchardan,1698~1762)曾得益于库斯图家族的培养,1722年布夏东获得罗马奖,有机会到意大利修业学习,在那里他受到了古典艺术的滋养。40年代回国后他所创作的雕塑《四季喷泉》体现了古典主义雕塑对他的深刻影响。完成这件作品后,布夏东花费了10年时间为凡尔赛宫的“赫拉克勒斯房间”进行装饰,这是一件浩繁的工程,也是布夏东耗费精力最大的一件作品。布夏东晚年的代表作是《路易十五骑马像》,但雕塑家没有完成这件作品就与世长辞了,在他之后的雕塑家比卡尔最后完成了这件作品,据说这件雕塑十分精彩,但在法国大革命时被彻底毁坏了。布夏东的作品具有洛可可艺术的某些特点,但同时又有明显的古典主义倾向,造型准确,风格朴素。他的艺术预示了法国新古典主义艺术时代的来临。
《爱神丘比特用赫克勒斯的粗木棒作弓》(1750,现藏巴黎卢浮宫博物馆)是布夏东所作的一件高132厘米的大理石雕刻。这件雕刻生动地表现了长着金翅膀的少年丘比特优美的姿态和顽皮的神情。这件雕刻手法细腻,面的转折明确,产生了沉静而活泼的效果。既具有古典主义雕塑的优雅宁静,又富于洛可可风格的甜美细腻和动感。
亚当家族也是在法国雕塑艺术中影响很大的雕塑世家。契可布·希斯伯尔(1670~1747)是法国罗莱侯地方的雕塑家,他的长子拉伯尔·希斯伯尔(1700~1759)从小跟随父亲学习雕刻,后来到意大利留学,回国后在兄弟们的协助下完成了凡尔赛宫庭院中的著名装饰雕刻《奥布奇和阿夫多利达的胜利》,这件作品使他成为当时极为著名的装饰雕刻家。契可布·希斯伯尔的次子尼古拉·希斯伯尔(1705~1778)与兄长一样曾到意大利留学,并同他的哥哥合作完成了很多作品。而他自己最重要的作品是《坡拉顿王妃卡多尼努·奥巴尼斯之墓》雕刻。契可布·希斯伯尔的三子弗朗索瓦·希斯伯尔不如他的两位哥哥出名,但他也是一位富有独创精神的雕塑家,他曾为无忧宫创作了庭园装饰雕刻。
与亚当家族齐名的雕塑世家还有斯罗米家族。塞巴斯契(1655~1726)是当时著名的雕塑家,他的3个儿子也分别成为了卓有成就的雕塑家,尤其三子路莱·米西尔(1705~1764)成就最为卓著。路莱·米西尔曾在意大利罗马生活了20年,意大利古典雕塑给了他深刻的影响。回到法国后他创作了不少陵墓装饰雕刻,后来又在巴黎为圣西尔比斯教堂完成了大量雕刻作品。他的代表作是《拉伯尔·达·契尔希师的墓碑》。
路易十五时代最后一位雕塑大师是彼加尔(Jearl Baptist Pigalle,1714~1785)。父亲是位皇家细木工师。他在巴黎学习雕塑时是勒穆瓦那的学生,后来他又去了意大利留学。回国后彼加尔成为国立美术学院的院士,主要在西奥契城堡和塞夫尔陶器工场从事创作活动。他曾为蓬巴杜夫人创作了肖像雕刻,并受到蓬巴杜夫人的青睐和庇护。
《绑鞋带的赫尔墨斯》(1744)是彼加尔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这件大理石雕刻高58厘米,将赫尔墨斯表现成英俊健美的少年,他青春的身体极富弹性,十分真实地表现出少年肌肤的娇嫩。
《莫尼斯·多·撒库斯元帅坟墓雕刻》(1753~1776)的制作,前后耗费了彼加尔8年时间,中间还有一次中断。这也是雕塑家最为成功之作,现藏法国斯特拉斯堡圣托马斯教堂。莫尼斯·多·撒库斯是一位战功卓著的法国元帅,在这件雕塑中他威风凛凛手持指挥棒,迈步向死神掀开的石棺走去,在他的右方是3只动物,象征着曾被他击败的国家——豹(英国)、狮(荷兰),鹫(奥地利)。而他的左边高扬着法国军旗,军旗下面是一个寓意像——一位小天使正在踏灭松明,象征元帅的生命之火即将熄灭。在元帅的左前方一位象征法国的妇女正在为他祈祷。这组群雕气势宏大,构图复杂,寓意深邃,对死者生命逝去而感到深切悲哀的气氛被表现得十分成功。
彼加尔晚年还创作了大量坟墓雕刻和肖像雕刻,他的艺术带有洛可可艺术风格的特点,在表现手法上体现出新古典主义风格的萌芽。
18世纪下半期,法国雕塑界是非常活跃的。甜美优雅的洛可可艺术同新生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同时并存。
法尔科内(Etierfile Maurice Falconet,1716~1791)是曾被狄德罗大加褒奖的雕塑家,他出生于木匠家庭,早年喜欢木雕。他的作品具有早期古典主义风格,构思完整而具有戏剧性,他将洛可可艺术中丰富细腻的感性特征和生动造型的魅力同古典主义的典雅简洁结合起来。
1744年他以处女作石膏群雕《克罗顿的弥隆》崭露头角。50至60年代他创作了具有洛可可艺术趣味,造型优美的神话雕像,其中重要的作品有《缪斯》(1752,大理石)、《浴女》(1757,大理石)、《水泉女神》(1757,石膏)等等。1757年,法尔科内又在沙龙展出了他最初的两件洛可可风格的作品《可怕的丘比特》和《狄安娜》。两件作品中人物身姿优美,动作妩媚,人物的肌肤细润,手足精巧,受到人们的赞誉和喜爱。这两件雕塑也奠定了他在法国雕塑界的地位。此后的10年他受到蓬巴杜夫人的青睐,成为塞维尔国立陶器工场雕刻监督官,并亲自设计了《阿摩尔》《躺在爱神手臂上的赛克》《三美神之钟》等小巧玲珑的色佛尔瓷雕作品。
大理石雕刻《浴女》(现藏巴黎卢浮宫博物馆)是法尔科内所作的女性人体雕塑中较为出色的一件,表现了一裸体浴女刚刚把一只脚探入水中,即将入浴的情景。这位浴女的身体姿态和面容像米隆的维纳斯一样端庄优美,富于含蓄的青春美。这件既富于洛可可趣味的感性细腻的表现和造型的生动魅力,又具有古典艺术的朴素和简洁,显示了法尔科内近乎完美的技巧。
大理石雕刻《阿摩尔》(现藏圣彼得堡爱尔米塔曰博物馆),高58厘米,是法尔科内洛可可风格的又一件著名作品。阿摩尔是希腊神话中的小爱神,他是长着金翅膀的小天使。这件雕刻中的阿摩尔将手指放在唇边,微微低着头,但眼睛却向上看着,他的目光清澈含情,神情可爱动人。阿摩尔胖乎乎的身体肌肤娇嫩细腻而充满活力。这件作品给人以快乐和美的享受。
1766年,法尔科内应俄罗斯女王叶卡捷琳娜之邀,花费了9年时间创作了大型铸铜雕像《彼得大帝纪念碑》(1769~1778),高5.3米。法尔科内从1769年开始着手创作,并完成小稿,1770年放大,1775年铸成,1778年修饰完毕。彼得大帝被塑造成头戴花冠,骑着骏马驰骋于高山峻岭之巅的骑士。这位俄罗斯国家的缔造者,面容庄严沉静而又豪放威严,他挥出右手仿佛在吩咐大自然来为俄罗斯效劳。彼得大帝的战马将重心放在两条后腿上。马的脚下踩着象征国家敌人的铜蛇,同时用以纪念俄罗斯在北方战争中战胜了瑞典。纪念碑的底座由一块完整的巨石加工而成,呈象征悬崖的水浪形,雄伟壮观。这座纪念碑于1782年在圣彼得堡的参政广场揭幕,它屹立在涅瓦河畔,是18世纪最优秀的纪念碑雕刻作品之一。1780年当法尔科内回到法国时,已是风烛残年。不得不放弃创作转而著书立说,结束了自己的雕塑生涯。
奥克斯坦·帕茹(Augustm Pajou,1730~1809)的雕塑既保持了洛可可艺术的风格,又开创了新古典主义的样式。他也曾留学意大利四五年,回国后受到路易十五的爱妾特·巴丽夫人的重用。他长于小型人物雕刻,塑造的人物形象典雅朴素,技巧纯熟。他创作了《王妃马利·安东奈蒂》《雕塑家鲁莫奥努》《包西埃》等优秀肖像雕塑。此外他还曾为凡尔赛宫作过装饰。他晚年创作的《被抛弃的普西克》兼具洛可可式的优雅和新古典主义装饰的特色。
乌东(Jean Antoin Houdon,1741~1828)是18世纪下半期法国的雕塑巨匠。他15岁进入巴黎美术学院学习,得到彼加尔的指导,20岁时获得罗马奖,到意大利留学5年,在此期间,他创作的《埃科尔西》《圣布尔诺》对人物的心理刻画细微,在意大利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回国后,他一直担任巴黎美术学院教授,他创作的《莫尔夫奥斯》在沙龙展出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1776年乌东创作了庭院装饰大理石雕刻《狄安娜》(现藏葡萄牙里斯本古尔本琴收藏馆)。它塑造了一个健康而朝气勃发的青年女性的形象,她身上挎着箭囊,右手拿箭,边走边寻找猎物。这件作品优雅高贵,风格迥异于20年前法尔科内所作的同名作品。法尔科内的狄安娜着力表现女性的温柔和淡淡的羞涩,而乌东的狄安娜则庄严朴素,充满了自信。
乌东的雕塑艺术成就主要在于肖像雕塑方面。70年代后,乌东主要从事肖像创作。他的造型能力在意大利时就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对模特进行性格刻画方面,他显示出过人的才华。后人称乌东是使石像具有了精神和生命的大师。乌东为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的科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艺术家创作了一批生动形象的肖像作品。其中主要有《莫里哀胸像》、《卢梭胸像》(1778)、《伏尔泰像》(1781)、《米拉波像》(1791)等。还有一些国外订件《寓兰克林胸像》(1778)、《华盛顿纪念碑》(1785~1791)等。这些肖像雕塑在着力表现人物的杰出性格方面,达到了非常深刻细致的程度。
乌东十分善于刻画人的眼睛。在这方面他突破传统的规范,探索出了多种多样的新技巧。他常常把眼睛的虹膜挖出一部分,留下一块雕塑底料、在瞳孔处挖出一个更深的洞,利用光影造成幻觉效果,仿佛眼睛在闪动一般。乌东就是利用他这奇妙的“点睛术”通过人的眼睛表现出了伏尔泰的慧黠、富兰克林的淳朴、华盛顿的庄重……
在赤陶雕塑《儿童时代的路易丝胸像》(1777,现藏巴黎卢浮宫博物馆)中,乌东运用了自然主义的手法,塑造了一个纯真可爱的小女孩的形象。她的小脸圆润光滑,甜润小巧的嘴唇微微张开,她的目光清澈,神态自然,仿佛正在专注地看着什么。面对这件极为生动的作品,观者似乎会产生怀疑——它是一件雕塑,还是一个永远纯真动人的小女孩?
乌东创作的大理石雕像《伏尔泰坐像》(1782),高53厘米,被誉为雕塑史上最杰出的肖像雕刻。伏尔泰是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的哲学家、戏剧家、社会活动家,他一生猛烈地抨击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乌东为了塑造伏尔泰的形象,先后为他作了很多件头像、胸像。而这件坐像开始创作于伏尔泰去世前一年。乌东的这座雕像真实地记录了这位80岁高龄的哲学家生前的形象,同时对他的性格特征进行了深刻、细腻的表现。伏尔泰的面庞瘦削,但是他敏锐的大眼睛传递出内心的激情,他的嘴角流露着一种嘲讽的微笑。在这件雕塑面前,人们似乎可以感到伏尔泰脸上的每一块肌肉都在变化和活动着,在他的脸上焕发着永远清新的智慧。
欧洲深厚的肖像绘画的传统为乌东的肖像雕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人物外形尤其是面部外形的丰富而复杂的特点,通常可以反映出人物的内在性格特征,乌东非常善于抓住能够体现人物独特个性的外形特点,同时敏锐地捕捉到人物情绪情感的丰富变化,并在生动的情绪刻画中表现出人物的鲜明个性。此外,他还善于把握雕刻的整体气氛,注意将肖像雕刻和整个雕刻的气氛统一起来。乌东在肖像创作中的这些特点使其肖像雕塑艺术达到了完美的境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