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是中世纪初期惟一设有学校的地方,学生主要是教会人士。教会学校的培养目标仅仅是训练为教会服务的工具,为封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在教会学校里学习“七艺”,即:文法、修辞、逻辑、几何、数学、天文和音乐。从形式上看,似乎这些课程也是文理全科,实际上,这七门学科只是为了一个目的——宣传宗教教义,为宗教神学服务;七门学科也只有惟一的一本教科书——《圣经》。因此,七艺中的文法是为了明白圣经的语法;修辞是训练传经布道的辩才;逻辑是为了在与“异端”诡辩中进行形式推理和论证神学命题;数学是为了论证圣经中的有关数字;几何是为了说明地球不是圆的,而是浮在水上的扁平的一片以及有助于教堂的建筑;天文是要说明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和为了推算宗教节日、占星卜兆;音乐则是为了演唱赞美诗……等等。总之,文化各科无不是为宗教服务,充满了宗教神学的性质。无怪当时的教会要说:“科学是宗教的仆人。”这样的文化教育,使我们不难想象中世纪初期的欧洲,人们是生活在怎样的黑暗之中。他们除了圣经不知还有其他书籍,更不知还有文学、艺术、科学,粗鲁愚昧,虔诚地信仰上帝。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中世纪的欧洲社会发生了重要变化。10世纪左右,阿拉伯人征服西班牙,把许多古代东方文明的精华带到西欧。阿拉伯人在西班牙兴办学校,讲授《古兰经》,学习文学、数学、医学和天文学等自然科学,并建立了图书馆。西班牙成为当时欧洲的文化中心,它的学校曾吸引了大批欧洲青年。另一方面,大规模的十字军东侵在客观上给欧洲文化带来影响。十字军骑士们接触到东方文化,也掠回许多技艺高超的手工艺人和博学多识的拜占廷学者。东方的文明和东方的豪华奢侈以其神奇的魅力展现在西欧人面前,使他们感受到基督教世界之外的生活。于是,非基督教文化的渗透和掌握文化的非基督教人士的出现,使中世纪早期教会垄断文化的局面打开缺口。特别是11世纪以来,西欧社会经济发展,陆续产生一些以工商业为主的城市,随之出现了一个新的、工商业者组成的市民阶层。他们力图从封建领主的压迫下解放出来,在政治经济方面独立自主。他们需要新的文化生活,迫切要求自己掌握文化,提高文化水平,再也不能容忍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因此,为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并为他们培养掌握文化知识的人材,最早在意大利城市,接着在西欧其他城市相继出现一批不受教会控制的城市学校。这些城市学校大都教授罗马法,因为罗马法重视主权和产权,符合当时政治经济的需要。城市学校可以说是中世纪大学的先驱。
大学(由拉丁文的“联合”一词引申而来),是中世纪西欧开始建立的高等学校。11世纪末,在意大利波伦亚法律学校基础上形成的波伦亚大学是中世纪西欧的第一所大学。12世纪,法国巴黎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相继出现。13世纪时,西欧各大城市纷纷创立大学。意大利的萨勒诺大学、巴勒摩大学、西班牙的拉曼加大学,德国的海德堡大学,法国的奥尔良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等,都是在这一世纪创立的。到15世纪,欧洲已有40多所大学。
巴黎大学是西欧中世纪大学的典型。它形成于12世纪前半期。1200年,经法兰西国王腓力二世颁发诏书批准而正式诞生。巴黎大学集中了来自欧洲各地的求学者。据说有个时期,巴黎大学的学生达五万人之多。这主要是由于巴黎大学和中世纪西欧其他大学一样,一律使用拉丁语教学,所以它能接纳欧洲各国通晓拉丁语的学生。
巴黎大学不仅由学生和教师联合组成,而且为它服务的人,如书贩、信差、药商、抄写人、甚至旅店老板等,都算是大学的成员。教师和学生们有各自的组织。教师,按照他们自己的才能,也就是能教某种学科的能力,分别结合成不同的团体,它相当于现代大学中的“系”(是从拉丁语“才能”一词转化而来),而从中选出的“首席”或“执事”,就是后来所称的系主任。各系的教师必须是已经获得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担任。来自各地的学生按乡土组成同乡会,称为学馆。巴黎大学最初有诺曼底、英格兰、高卢和皮卡尔迪四个学馆。每个学馆都有自己的宿舍、食堂、小教堂以及舍监和导师。这种学馆后来发展成为学院,它的名称一直沿用到现代。
当时,巴黎大学设有四个学科:文艺、医学、法律和神学。文艺学科是初级科,学习“七艺”,它的内容与教会学校的“七艺”大不相同。语法,包括拉丁语和文学;辩证法,即逻辑学;修辞,包括散文、诗的习作和法律知识;几何,包括地理和自然历史;天文学,包括物理学和化学;还有算术和音乐。这个学科人数最多,修完后可以得到学士学位。其他三个学科是高级科,只有初级科毕业的学生才能升入,修完后可以获得硕士学位。不过在中世纪,要想获得学位是一件很复杂的事。在上大学的人中,往往只有1/3的人获得学士学位,而获得硕士学位的仅占1/16。其余离开大学的人根本没有获得任何学位,只满足于他们在初级科学到的知识。中世纪大学各科的学习年限较长,文艺科一般要学五至七年。其他三科,每一科也要学习五至七年。学习年限之长,往往也限制学生不能修完各门学科。
中世纪大学的学习方法主要是听讲、记笔记和参加辩论会。教材多是古代传下来的一些名著。每天清晨,学生们到教堂做完弥撒,就去教堂上课。教师一边诵读教材,一边加以解释,不允许学生怀疑,也极少实验。即使是医学教学也不进行活体解剖,更绝对禁止做人体解剖,教师只能从阿拉伯的医书上引用某些解剖学知识。辩论是大学学习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中世纪大学生习以为常的活动。所有获得学位的学生都必须经过公开答辩,来证明自己获得这个学位的权利。巴黎大学组织辩论会,主要是本校师生参加,有时也邀请其他大学的教师来辩论。辩论时,辩论者提出某些命题,听取反对意见,并驳斥这些意见。当时,很多参加辩论者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例如:有一次,一个英国牛津大学出身的硕士来巴黎大学参加辩论会。他听取了二百多条反对意见,竟能全部当场记住,并且立即依次加以反驳。辩论会常常是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当辩论达到高潮时,激动的双方面红耳赤,甚至会扭打起来。
巴黎大学创立初期,校内行政管理具有较浓厚的民主气氛。学生和教师之间都是相当民主的,享有同等权利,并共同选举大学校长。学校由校长领导,不受任何上级管辖。这种大学自治的特点,恰恰表现了它是城市市民反抗封建教会斗争的产物。
但是,教会极端仇视这种不受其管辖的世俗大学。它不能容忍文化知识在人们中间传播,启迪人们的心灵。因此千方百计运用宗教权力将教会势力渗入大学,并残酷迫害那些主张不依赖神学而独立研究学术及哲学的教师。一些敢于提出与教会不同的观点,并坚持自己观点的学生和教师,被教会法庭处以火刑,甚至活活打死。到13世纪中期,巴黎大学已完全为教会所操纵,其他大学也难逃此运。许多具有自由思想的教师不是被驱逐出去,就是惨遭迫害。学校的教师多由教士担任,他们讲授的课程多是从圣经中引来,并不是真正的知识。从此,在大学里占主导地位的是轻视经验、崇奉教会权威,压制自由思想的经院哲学。只有医学、法学等实用学科未被排斥。
尽管如此,西欧中世纪大学的出现依然是世界教育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它虽未能彻底摆脱宗教势力的约束,但世俗大学毕竟不同于教会学校,学生来源广泛了,教师也不是清一色的神职人员。它的出现意味着对宗教独占文化教育内容的一种突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