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灿烂的世界中古史-文学、艺术和音乐的蓬勃发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中世纪的拉丁文学:游荡诗人的作品

    中世纪盛期的文学与西方历史上其他任何时期的文学一样形式繁多、充满活力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主座学校和大学中文科研究的复兴导致产生了批杰出的拉丁文诗歌。其中最好的例证是世俗抒情诗,尤其是由一群被称为“歌利亚德”(放纵派吟游诗人,Goliards)的游荡诗人在12世纪撰写的那些诗歌。我们不完全清楚这些诗人何以获得这么一个称号,但该词的含义可能是指魔鬼的追随者。这么说应该是妥帖的,因为游荡诗人是一些滑稽有趣的诗人,他们创作模仿礼拜仪式的讽谕作品,诙谐地戏谑《福音》。他们在其诗作中欢呼四季变化之美,歌颂宽阔的大路上轻松愉快的生活,赞美饮酒博奕的愉悦,尤其是爱情的欢乐。创作这些欢闹和讽刺歌曲的人大都是居无定所的学生,虽然个别人年龄较长些。而今这些作者大都湮没不闻。这些诗歌的重要性尤其在于它们具有强大的活力,在于它们是对基督教苦行理想发出的第一次明确的抗议。

    方言文学的发展:史诗

    除拉丁文外,法文、英文、德文、西班牙文和意大利文等地方方言日益普遍地成为文学表达的媒介。起初方言文学大都以英雄史诗的形式写成。最著名的有法国的《罗兰之歌》、古北欧的史诗和英雄传说,德意志的《尼伯龙根之歌》以及西班牙的《熙德之歌》。这些史诗实际上最初都创作于1050至1150年之间,但有些后来才以文字形式确定下来。它们向人展现了充满活力、但非常粗鲁的骑士社会情况。鲜血流成了河,头颅被战斧砍削而去,史诗的主要题材是英勇的战争、荣誉和忠诚。妇女形象很少出现;如果出现的话,也总是处于男人从属的地位。未婚妻要为其未婚夫捐躯,但丈夫可以随意地打妻子。在法国一部史诗中,一位王后试图影响他的丈夫,却被丈夫一拳打在鼻子上;血不停地流了下来,尽管如此,她仍然说:“多谢!如果你觉得高兴,你还可以这样做。”虽然这些段落令人作呕,但我们不能不承认方言史诗中的佳作非常具有朴实无华的文学力量。《罗兰之歌》尤其如此;它虽然不够成熟,但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具有一种自然美。

    行吟诗人的爱情诗歌

    与史诗相比,12世纪法国的行吟诗人和宫廷传奇故事的作家在主题和风格方面都进行了巨大变革。这种变化幅度之大进一步证实,中世纪盛期的文化决不保守。这些行吟诗人是些宫廷诗人,他们来自法国南部,用一种与法文相关的被称为普罗旺斯语的语言进行写作。学者们对他们创作的灵感源自何处仍有争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开创了一个对后世所有西方文学都具有深远意义的运动。他们的风格比史诗要精练和雅致许多;其抒情诗是要在音乐伴奏下由人演唱的,最为生动流畅,它们引发了浪漫的爱情这一主题。行吟诗人把妇女理想化,视之为能够赋与男人强烈的精神和肉体满足的奇妙的尤物。不管这些诗人感到自己多么伟大,他们都把这些归因于他们由爱情中获得的灵感。不过他们也认为,如果爱轻易地或者非常经常地能够得到满足,那么它也就失去了其神奇力量。因而,他们更多地描写追求爱情的过程而不是爱的实现。

    行吟诗人的其他诗歌

    除创作爱情抒情诗外,行吟诗人还创作了其他一些体裁的短诗。有些诗非常淫秽。诗人们在这些诗中丝毫未提及爱情,而是沉溺于肉欲念头之中,比如把骑马比拟作“骑”在女人身上。另一些诗歌颂武功,还有一些诗对同时代的政治事件作出评论,个别的诗甚而思考宗教问题。但不论主题如何,最好的行吟诗歌总是述事巧妙而富于创新。法国南部的行吟诗人(troubadour)所开创的文学传统为法国北部的吟游诗人(trouveres)和德意志的宫廷抒情诗人(minnesingers)所继承。后来,西方各种语言的后世抒情诗人把他们的许多创新进一步发扬光大。在20世纪,诸如埃兹拉·庞德这样的“现代主义作家”曾有意识地恢复行吟诗人的某些诗歌技巧。

    亚瑟王传奇系列:克雷蒂安·德·特鲁瓦

    12世纪法国一个同样重要的创新是创作了篇幅更长、叫作“传奇故事”的叙事诗。它们是现代小说现在所能确定的鼻祖:讲述动人的故事,往往以刻划人物特征见长,主题通常是爱情和冒险。有些传奇故事发挥古典希腊人的主题,但最著名和写得最好的是“亚瑟王传奇”系列。这些传奇取材于克尔特人英雄亚瑟王及其众多豪侠骑士传奇性的业绩。创作亚瑟王传奇的第一位伟大作家是法国北部诗人克雷蒂安·德·特鲁瓦,他活跃于约1165至1190年之间。克雷蒂安在创立和构建传奇故事这种新形式方法居功甚伟,同时他在主题和创作态度方面也有所创新。如果说行吟诗人颂扬单相思和婚外私通,那么克雷蒂安·德·特鲁瓦最先提出了在婚姻范围内的浪漫爱情的理想。此外,他不仅描绘了人物的行为,而且描述了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德·冯·斯特拉斯堡

    一代人过后,德意志伟大诗人沃尔夫拉姆·冯·埃申巴赫(1170?—1220年?)和戈特夫里德·冯·斯特拉斯堡把克雷蒂安的工作发扬光大。这二人被认为是18世纪之前用德语写作的最伟大的作家。沃尔夫拉姆的《帕尔齐法尔》叙述的是爱情和寻找圣杯的故事,它是但丁的《神曲》之外中世纪盛期最精妙、复杂、眼界最开阔的一部作品。与克雷蒂安相似,沃尔夫拉姆也认为真正的爱情只有通过婚姻才能实现,同时在《帕尔齐法尔》中,人们可以看到主人公的整个心理发展过程,这自古希腊以来在西方文学中是第一次。戈特夫里德·冯·斯特拉斯堡的《特利斯丹》叙述了特利斯丹和伊累尔德之间毫无成功希望的婚外私通故事,调子较为压抑。实际上,这部传奇可以认为是现代悲剧传奇体裁的原型。戈特夫里德是最早把个人磨难作为主题进行充分发掘并指出愉悦与苦痛之间难以划出明确界线的作家之一。在他看来,爱情就是一种渴慕的过程,苦痛和无法得到满足是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行吟诗人不同,他认为爱情只有在死时才能完全得以实现。由于19世纪德国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曾把他们改编成歌剧,因而《帕尔齐法尔》和《特利斯丹》在今天极为出名。

    韵文故事

    就形式或内容而言,并不是中世纪盛期的所有叙事故事都像传奇故事那样庄严、高贵。一种与此迥然不同的新的叙事形式是故事诗(fablian)或韵文故事。虽然韵文故事起源于伊索的道德动物寓言故事,但它很快就演变成主要用于娱乐而不是说教的短篇故事。它们往往十分粗俗,有时用非常幽默和完全不浪漫的方式描述性关系。许多韵文故事还具有强烈的反对教权主义特征,以修士和教士为嘲弄对象。由于韵文故事十分“不雅”,过去人们曾认为它们完全是用新兴城市阶层的要求创作的。但现在人们几乎肯定地认为,他们至少同样也是为喜欢嘲弄教士的“高尚的”贵族而创作的。韵文故事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们反映了日益世俗化的社会趋向,是后来由薄伽丘和乔叟进一步完善的坚定的现实主义的最早的表述。

    在形式上与韵文故事截然相反但同样反映出日益世俗化的倾向的,是枝蔓丛生的《玫瑰传奇》。正如其名字本身所表明的那样,《玫瑰传奇》起初是部传奇故事,具体说来在1230年前后由温文尔雅的法国作家洛利斯的威廉创作。但威廉未能完成这一非常华丽、浪漫的作品,而在1270年左右由另一位法国人、墨恩的约翰(若望)最终完成。后者令作品的性质有了很大改变。他在书中插入了冗长的、尖锐的枝节内容,对宗教的虚伪予以谴责,并把生殖需要作为全书的主题。他用众多诙谐但极其粗俗的形象和隐喻说明,在人类繁衍中起促进作用的不是爱,而是“自然女士”(DameNature)。在故事的高潮,主人公获得了他原本梦幻中的女士(在书中被比拟为玫瑰)并强奸了她。由于这一作品流传极广,看来有理由得出这样的结论:那时的鉴赏力和现在一样是多种多样的。

    但丁

    中世纪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无疑当推但丁的《神曲》。关于但丁·阿里盖利(1265—1321年)的生平,我们所知不多,只知道他是佛罗伦萨一位律师的儿子,在早年积极参加故乡佛罗伦萨的政治活动。虽然他从事政治且是一名俗人,但他设法充分掌握了当时的宗教、哲学和文学知识。他不仅通晓《圣经》和早期教父的情况,而且——这对一个俗人来讲尤为非同寻常——掌握了新近产生的经院派的神学理论。此外,他对维吉尔、西塞罗、博提乌斯及其他许多古典作家非常熟悉,同时熟谙行吟诗人的诗作和他所处时代的意大利诗歌。1302年,在一场政治动乱之后他被逐出佛罗伦萨,不得不在流亡中度过余生。他的代表作《神曲》就是在其一生的这一最后时期写成的。

    但丁的《神曲》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用意大利铿锵有力的押韵韵文写成,描述了诗人在地狱、炼狱和天堂的历程。作品一开始,但丁叙述了他何以突然发现自己处在“黑暗的森林”之中,暗喻他个人在人生中途面临的深刻危机。他被罗马诗人维吉尔领出了这一绝望的森地;后者代表着古典理性和哲学的顶峰。维吉尔引导但丁游历了地狱和炼狱,此后但丁病故的情人、代表着基督教智慧和天恩的比阿特丽斯接替维吉尔领着但丁游历了天堂。在游历过程中,但丁既遇到了历史人物,也遇到了自己的同代人,他们都已在后世获得了一席之地;但丁还从他们以及向导那里了解到他们为何会遇到不同的命运。随着诗歌的展开,诗人本人摆脱了绝望的心境,变得聪慧起来,最终实现了自我救赎。

    《神曲》

    每一位读者都会从这一煌煌巨著中产生各不相同的惊叹和满足感。一些人——尤其是那些懂意大利文的人——为但丁的语言和想象力之丰富和独出心裁拍案叫绝。一些人惊叹于作品精妙的复杂性和诗文之整齐;一些人为书中人物和单个故事刻动之生动所折服;还有一些人为其高超的想象力所迷住。历史学家感到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但丁竟能用在艺术上如此完美、如此无可挑剔的方式完整地总结了中世纪最优秀的学术成果。但丁强调救赎属于优先地位,但认为地球是为了人类的利益而存在的。他认为人类有择善避恶的自由,并把希腊哲学认可为哲学的权威;比如,他把亚里士多德称为“最伟大的哲学大师”。尤其是,他所怀有的希望以及他对人性的最终信念——对一位遭受失败、被流放在外的人来说这尤为醒目——最有力地表现出中世纪盛期居主导地位的精神状态,使但丁成为有史以来世间存在过的仅有的两三位最激动人心的乐观派作家之一。

    中世纪的建筑

    1.罗马式风格

    在建筑方面最接近于与《神曲》媲美的是中世纪盛期伟大的哥特式大教堂,因为它们也有宽阔的视野、细部精巧而非常对称,高耸入云,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高贵品质。不过在介绍哥特式建筑风格之前,最好先介绍一下其中世纪盛期的前身即所谓罗马式建筑和艺术风格。罗马式风格起源于10世纪,但在1l世纪和12世纪前半期教会改革运动导致许多新的隐修院和大教堂时完全形成。罗马式风格主要是一种建筑风格:它旨在在教会建筑中显现出上帝的荣光,具体办法是使所有建筑细部都从属于一个统一的体系。在这一方面罗马式建筑非常严肃:我们可以把它视为建筑方面一首不加润饰的赞美诗。除着重强调建筑的系统性外,罗马式风格的基本特征是圆形拱顶、厚实的石壁、粗大的角柱、窄小的窗户以及普遍使用水平线条。建筑内部的简朴单调时而因色彩鲜艳的镶嵌画或壁画而有所缓解;同时,基督教艺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是在建筑内外都以雕塑作为装饰。全身的人类形象首次出现在建筑物的表面。这些雕塑通常规模庞大,远比自然的比例要长,但它们具有很大的共鸣力,是人类重新对人物雕塑产生兴趣的最早的标志。

    2.哥特式风格的形成

    在整个12、13世纪,罗马式风格在欧洲各地大都为哥特式风格取而代之。虽然训练有素的艺术史家能够看出一种风格的某些特征如何导致另一种风格的形成,但两种风格的实际外观是迥然不同的。事实上,这两种建筑风格的区别看上去就像史诗与传奇故事间的区别那么大;这样进行类比是很恰当的,因为就在传奇故事产生之际哥特式风格于12世纪中叶在法国产生了,还因为它远比其前身精巧、优美、雅致,恰如传奇故事相形于史诗那样。哥特式风格的迅速发展和为人承认最后一次表明——如果还需要再次加以证明的话——12世纪是一个勇于试验和充满活力的世纪,其程度至少不亚于20世纪。圣但尼大教堂是纪念法国主保圣徒圣但尼的圣所和埋葬历代法国国王的墓地。1144年,它被推倒,以在该地兴建更大的完全按哥特式风格兴建的新教堂。此举无异于美国总统下令推倒白宫而用密斯·范·德·罗厄或赫尔穆特·雅恩设计的大厦取而代之。这一举动在今天是极不可能的,至少会激起轩然大波。但在12世纪,这一情况却实际发生了,并轻而易举地做到了。

    罗马风格的原罪观。该雕刻是罗马风格艺术的杰作之一,作于1100年前后,出自德国希尔登海姆大教堂的青铜大门上,描述了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那一刻情景。生理构造上的扭曲和简朴的抽象创造出一种烘托人类脆弱的效果。

    哥特式风格的要素

    哥特式建筑是最复杂的建筑风格之一。它的基本要素包括尖形的拱门、交叉肋状的拱顶以及飞拱。与罗马式风格的圆形穹顶和附墙角柱相比,这种设计就使得建筑可以变得更明亮、更轻巧。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哥特式大教堂描述为四周环以巨大的窗户的石制骨胳式框架结构。其它特征还有高耸的尖顶、圆花窗、精巧的石制花式窗格有着精美雕塑的建筑物正面、多重柱廊以及使用滴水兽或神话中怪兽的雕像作为装饰。在最优秀的大教堂中,装饰通常集中在外部。教堂内部除彩色玻璃窗户以及木制品和圣坛上精美的雕刻外相当简单,偶或几乎不加任何装饰。然而哥特式教堂内部从不显得压抑或暗淡。彩色玻璃窗不是用来挡住光线,而是为了使阳光更加灿烂,使阳光的色彩更加夺目、和煦。自然光线即使在最明媚的时刻也显现不出这种光彩。

    哥特式建筑的意义

    迄今许多人依然认为哥特式建筑表现了一种纯粹苦行的专注于来世的思想,但这种猜测是非常不准确的。固然,所有的教堂都是用于表现上帝的荣光和生命永恒之希望的,但哥特式教堂有时包含根本没有明显的宗教意义的彩色玻璃布景。更为重要的是,哥特式风格的宗教人物雕塑,比如耶稣、圣母玛利亚和圣徒的塑像比迄至那时中世纪西方所创造的任何人物形象都要接近现实得多。表现动物和植物生活的雕塑也是如此,因为对人类和自然美感兴趣不再被认为是罪过。另外,哥特式建筑也是中世纪天赋才智的一个表现。每一座大教堂,连同大量象征性的人物形象,都是一种供那些不识字的人了解的刻在石头上的中世纪知识百科全书。最后,哥特式大教堂是城市荣誉的表证。它们一直座落在不断发展的中世纪城市之中,既是集体生活的中心,又是一座城市伟大的象征。在兴建新教堂时,整个共同体中的人都参与进来,而正确地把它视为近乎自己的财产。许多哥特式教堂是城市之间竞争的产物。每一座城镇都试图盖过邻近的城镇,兴建更大更高的建筑;由于这种野心过大,以致超出了实际可能,结果许多教堂半途而废。但是完工的教堂大都仍然很恢宏。人们怀着使之永恒存在的念头兴建教堂,这些教堂反过来成为这一时代旺盛的生机的最醒目的视觉表现。

    戏剧的复兴

    在归纳中世纪盛期的种种成就时,人们往往会漏掉戏剧和音乐,但这种疏忽是令人遗憾的。我们现代的戏剧来自古典戏剧,至少也在同等程度上来自中世纪戏剧。在整个中世纪时期,虽有一些拉丁文古典戏剧抄本为人所知,但从未上演过。反过来,戏剧也在教会内部以全新的方式重新出现。在中世纪初期,人们开始演出宗教礼仪的某些段落。随后,在12世纪,主要是在巴黎,它们为拉丁文的短篇宗教戏剧所取代,并在教堂内上演。此后不久,仍然在12世纪的巴黎,方言戏剧补充或取代了拉丁文的短篇宗教剧,这样所有会众都可了解剧情。再后,在1200年左右,这些方言戏剧在教堂前面公开上演,这样它们就不会影响教堂内的圣事了。此类事件出现后,戏剧便开始迅速进入日常世界:非宗教故事出现了,对主人公的描写增多了,这样就为伊丽莎白时代的戏剧和莎士比亚完全奠定了基础。

    中世纪音乐:复调音乐

    如果说戏剧是由宗教礼仪发展而成并随后大大超出宗教礼仪的范围的,那么西方音乐也完全是如此。在中世纪盛期之前,西方音乐一直是主调音乐(homophonic);多数非西方音乐直至今日依然如此。所谓主调音乐,是指没有任何协奏伴奏,一次只出现一种旋律。中世纪盛期的一大发明是复调音乐(polypho-ny),即两个或更多的旋律同时奏出。早在10世纪时西方人即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但最重大的突破于1170年前后出现于巴黎的大教堂,当时人们首次用“对位法”(counterpoint)用两种不同的旋律交织成两种声音演唱弥撒曲。大致在同一时期,人们发明了记录乐谱的方法并加以完善,这样就不必再靠记忆演奏了,且能演奏更复杂的音乐。西方音乐后来取得的所有重大成就都发源于这最初的几步。

    中世纪盛期的不朽成就

    人们可能已经注意到,在学术、思想、文学、建筑、戏剧和音乐各个方面作出如此重大贡献的人有许多必定在中世纪盛期的巴黎彼此混在一起。他们中的一些人无疑在圣母院大教堂一起举行过祈祷。主要学者的名字为后人记住了,但其他人大都湮没无闻。不过他们合在一起为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亚于古雅典人的贡献。即便他们的名字被人遗忘了,他们在许多不同方面的成就至今依然存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