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甘罗的爷爷是秦朝的宰相。有一天,他看见爷爷在后花园里走来走去,不停地唉声叹气。甘罗便走过去问:“爷爷,到底出了什么事?”
“唉,孩子呀,大王不知听了谁的挑唆,硬要吃公鸡下的蛋,命令满朝文武想法去找,如果三天内找不到,大家都要受罚。”
“大王太不讲理了,”甘罗气呼呼地说。他眼睛一眨,计上心来,说:“爷爷你别急,我有办法,明天我替你上朝去好了。”
第二天早上,甘罗真替爷爷上朝了,他不慌不忙地走进宫殿,向秦王施礼。
秦王很不高兴,说:“小娃娃到这里捣什么乱,你爷爷呢?”
甘罗说:“大王,我爷爷今天来不了啦。他正在家里生孩子呢,托我替他上朝来了。”
秦王听了哈哈大笑:“你这孩子,怎么胡言乱语,男人家哪能生孩子?”
甘罗说:“既然大王知道男人不能生孩子,那么公鸡怎么能下蛋呢?”
秦王无言以对,只好收回成命。
公鸡下蛋,男人生娃本都是无稽之谈,甘罗却以谬治谬,可谓高明,终于救了自己的爷爷,我们也不得不佩服他的机智勇敢。
以理服人,是甘罗成功的重点。设想,如果甘罗非要和秦王争论“公鸡下蛋”的现实性,那结果会是怎样?
在理面前,秦王也得低头。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以理服人,不可遇事便要和对方辩论,争得面红耳赤。
2.沉默就金
能说会道好不好?当然好,但是,有时候沉默的力量也是巨大的。当你不愿与人交谈,你可以选择沉默;你不懂怎样与人交谈,你也可以选择沉默。
某机关有一个女孩子,平日只是默默工作,并不多话,和人聊天,总是微微笑笑的。有一年,机关里来了一个好斗的女孩子,很多同事在她主动发起攻击之下,不是辞职就是请调。最后,矛头终于指向了这个女孩子。某日,这位好斗的女孩子抓到了那位一贯沉默的女孩子的把柄,立刻点燃火药,劈哩叭啦一阵,谁知那位女孩只是默默笑着,一句话也没说,只偶尔蹦出一个字:“啊?”最后,好斗的那个主动鸣金收兵,但也已气得满脸通红,一句话也说不了出来。
过了半年,这位好斗的女孩子也自请他调。
你一定会说,那个沉默的女孩子“心机”实在太好了,其实不是这样,而是那位女孩子听力不大好,理解别人的话不至有困难,但总是要慢半拍,当她仔细聆听你的话语并思索你话语的意思时,脸上又会出现“无辜”、“茫然”的表情。你对她发作那么久,那么卖力,她回你的却是这种表情和“啊?”的不解声,难怪要斗不下去,鸣金收兵了。
可见“沉默”的力量是何其地大,面对“沉默”,所有的语言力量都消失了!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这不是新鲜事,本就弱肉强食,和平相处才是怪事,因此你要有面对不怀善意的力量的心理准备;你可以不去攻击对方,但自己的“防护网”一定要有,而装聋作哑有时是最厉害的武器。
又聋又哑的人听不懂别人的话,自然也不会加入争斗,别人自然也不会和他们争斗,因为这只是徒劳。
不过大部分人都不聋又不哑,一听到不顺耳的话就会回嘴,其实一回嘴就中了对方的计,不回嘴,他自然就觉得无趣了;他如果还一再挑衅,只会凸显他的好斗与无理取闹罢了,因此面对你的沉默,这种人多半会在几句话之后就仓皇地“且骂且退”,离开现场,如果你还装出一付听不懂的样子,并且发出“啊?”的声音,那么更能让对方“败走”。
要“作哑”不难,“装聋”才是不易,因此也要培养对他人言语“入耳而不入心”的功夫,否则心中一起波澜,要不起来回他一二句是很难的。
学会沉默,可以让对方陷入僵局,自讨没趣,你也可以因此得胜,争辩会两败俱伤。
3.未可全抛一片心
“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是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意自己的话语,不可一切都照实了说。
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爱说大实话的人,什么事情他都照实说,所以,他不管到哪儿,总是被人赶走。这样,他变得一贫如洗,简直无处栖身。最后,他来到一座修道院,指望着能被收容进去。修道院长见过他问明了原因以后,认为应该尊重“热爱真理,那些说实话的人”。于是,把他留在修道院里安顿下来。
修道院里有几头已经不中用的牲口,修道院长想把它们卖掉,可是他不敢派手下的什么人到集市去,怕他们把卖牲口的钱私藏腰包。于是,他就叫这个人把两头驴和一头骡子牵到集市上去卖。这人在买主面前只讲实话说:“尾巴断了的这头驴很懒,喜欢躺在稀泥里。有一次,长工们想把它从泥里拽起来,一用劲,拽断了尾巴;这头秃驴特别倔,一步路也不想走,他们就抽它,因为抽得太多,毛都秃了;这头骡子呢,是又老又瘸。”“如果干得了活儿,修道院长干吗要把它们卖掉啊?”结果买主们听了这些话就走了。这些话在集市上一传开,谁也不来买这些牲口了。于是,这人到晚上又把它们赶回了修道院。听完这人讲述完集市上发生的事,修道院长发着火对这人说:“朋友,那些把你赶走的人是对的。不应该留你这样的人!我虽然喜欢实话,可是,我却不喜欢那些跟我的腰包作对的实话!所以,老兄,你滚开吧!你爱上哪儿就上哪儿去吧!”
就这样,这人又从修道院里被赶走了。
其实,故事中的人的遭遇并不是偶然的,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类似的例子。
舞蹈家邓肯是19世纪最富传奇色彩的女性,热情浪漫外加叛逆的个性,使她成为反对传统婚姻和传统舞蹈的前卫人物。她小时候更是纯真,常坦率得令人发窘。
圣诞节,学校举行庆祝大会,老师一边分糖果、蛋糕,一边说着:
“看啊,小朋友们,圣诞老人替你们带来什么礼物?”
邓肯马上站起来,严肃地说:
“世界上根本没有圣诞老人。”
老师虽然很生气,但还是压住心中的怒火,改口说:
“相信圣诞老人的乖女孩才能得到糖果。
“我才不稀罕糖果。”
邓肯回答。
老师勃然大怒,处罚邓肯坐到前面的地板上。
不论是什么地位,也不论在什么场合,人们都喜欢听好话,喜欢受到别人的赞扬。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承认,这也是人之常情。作为会办事的人,此时必然避其锋芒,即使觉得他干得不好,也不会直言相对。生性油滑、善于见风使舵的人,则会阿谀奉承,拍拍马屁。那些忠直的人,此时也许要实话实说,这就让人觉得你太过鲁莽,锋芒毕露了。有锋芒也有魄力,在特定的场合显示一下自己的锋芒,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太过,不仅会刺伤别人,也会损伤自己。
怎样理解真话有时并不被肯定的现象呢?
换一个角度我们便会看到,个体行为的一个基本规律是趋利而避害。可以设想,如果某甲对人总是以诚相待,直言不讳,人们因此认定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好人,所以乐于与他深交,并在人前人后夸赞他,某甲也因此感到快乐和自豪。也就是说,某甲的真诚为他赢得了报偿,带来了利处,那么他又何乐而不为呢?如果情况与此大相径庭,比如某中认为同事小敏的衣服难看,便马上对她说:
“腿短而粗的人不适合穿这种裙子。”结果,小敏脸一沉,扭头便走,留下某甲发愣。或者某甲当着处长的面指点小张说:
“你的稿子里错别字很多,以后要仔细些。”
某甲或许只是出于真诚,但他却不会因此而受以欢迎,反而会落下个“爱出风头”的把柄。
坦率不是告诉你自己不留秘密,而是说话太多往往会祸太多,切记:祸从口出。
俗话说,“逢人只说三分话”,还有七分话,不必对人说出,你也许以为大丈夫光明磊落,事无不可对人言,何必只说三分话呢?
老于世故的人,的确只说三分活,你一定认为他们是狡猾,是不诚实。其实说话须看对方是什么人,对方不是可以尽言的人,你说三分真话,已不为少。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对方倘不是深相知的人,你也畅所欲言,以快一时,对方的反应是如何呢?你说的话,是属于你自己的事,对方愿意听你么?彼此关系浅薄,你与之深淡,显出你没有修养;你说的话,是属于对方的,你不是他的诤友,不配与他深谈,忠言逆耳,显出你的冒昧;你说的话,是属于国家的,对方的立场如何,你没有明白,对方的主张如何,你也没有明白,你偏高谈阔论,轻言更易招尤呢!所以逢人只说三分话,不是不可说,而是不必说,不该说,与事无不可对人言并没有冲突。
事无不可对人言,是指你所做的事,并不是必须尽情向别人宣布。老于世故的人,是否事事可以对人言,是另一问题,他的只说三分话,是不必说,不该说的关系,决不是不诚实,决不是狡猾。说话本来有三种限制,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说。非其时,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得其是,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说,非其人,你说三分真话,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时,你说三分话,正给他一个暗示,看看他的反应;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你说三分话,正可以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择地作长谈,这叫做通达世故的人。
5.懂得幽默
懂得幽默,能够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巧妙地化解尴尬与僵局。在幽默的同时,也增进了感情。
百货公司大拍卖,购货的人又推又挤,每个人的脾气都犹如枪弹上膛,一触即发。有一位女士愤愤地对结账小姐说:“幸好我没打算在你们这儿找‘礼貌’,在这儿根本找不到。”结账小姐沉默了一会儿,说:“你可不可以让我看看你的样品?”那位女士愣了片刻,笑了。
再来看看大作家欧希金的幽默艺术。他在《夫人》一书中,写到了美容产品大王卢宾丝坦女士。后来在一次他自己举行的家宴中,一位客人不断地批评他,说他不应该写这种女人,因为她的祖先烧死了圣女贞德。其他客人都觉得很窘,几度想改变话题,但是都没有成功。谈话越来越令人受不了,最后欧希金自己说:“好吧,那件事总得有个人来做,现在你差不多也要把我烧死啦。”这句略含幽默的话语马上使他从窘境中脱身出来,随后他又加上一句妙语:“作家都是他的人物的奴隶,真是罪该万死!”
幽默还能使自己与他人零接触。幽默能创造一种愉快而和谐的气氛,笑声不仅使肌肉放松,也使心理压力消失。逐渐,不少亲切交谈的陌生人便一见如故,互相融洽地交流思想感情了。
名人为了缩短与群众的距离往往以幽默的谈吐来降低自己的精神优势,让听众放松,造成活跃的气氛。1956年,当时的印尼总统苏加诺来到清华大学与学生们见面,苏加诺开始对同学们说:“我请诸群笑一笑,因为我们面临着一个光辉的未来。”青年们轻松地笑了起来,气氛变得十分和谐。
为了取得理想的效果,幽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幽默必须真实而自然
我们经常看到和听到一些政治家们的幽默言行。他们大多把幽默的力量运用得十分自如,真实而自然。没有耸人听闻,也不哗众取宠,更不是做戏。这是因为,他们都知道太精于说妙语和笑话,对个人的形象并无帮助。
但是有的政治家就不那么高明了,他们摇头摆尾、手势又多又复杂。有的人智力平平,却非要附庸风雅,企图以成串的笑料和廉价的笑来博得听众的欢心。他们硬要把自己塞进别人的肚子里,不顾别人是不是有这个胃口。
结果也许是真的引起了“笑”果,但很可能是笑他形象的滑稽和为人的浅薄。
芝加哥有个人,他一心想得到某俱乐部主席的位置。他在一次对俱乐部成员的演说中,表现过了头,在不到两小时的演说过程中,他至少说了50则笑话,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确实引人发笑的手势,听众们被逗得哈哈大笑。末了,在他讲完最后一则笑话时,有人大叫“再来一个!”
这位老兄也真的再来了一个,再次把人逗得疯狂大笑。但是他没有当上俱乐部主席,他的票数是候选人中的倒数第二。
当他闷闷不乐地走出俱乐部时,他问那位喊“再来一个”的听众:“你说我比他们差吗?”
“不,一点也不差,”那人说,“你比他们有趣多了,你可以去当喜剧演员。”
(2)敢于自嘲的人才有权利开别人的玩笑
海利?福斯第说:“笑的金科玉律是,不论你想笑别人怎样,先笑你自己。”
笑自己的观念、遭遇、缺点乃至失误。有时候还要笑笑自己的狼狈处境。每一个迈进政界的人得有随时挨人“打”的心理准备,如果缺乏笑自己的反馈功能,那么他最好还是干自己的老本行去。
有人对一位公司董事长颇反感,他在一次公司职员聚会上,突然问董事长:“先生,你刚才那么得意,是不是因为当了公司董事长?”
这位董事长立刻回答说:“是的,我得意是因为我当了董事长。这样我就可以实现从前的梦想,亲一亲董事长夫人的芳容。”
董事长敏捷地接过对方取笑自己的目标,让它对准自己,于是他获得了一片笑声。连那位发难的人也忍不住笑了。
许多著名人物,特别是演员,都以取笑自己来达到双方完满的沟通。他们利用一般人认为并不好看的外貌特征来开自己个玩笑。如玛莎蕃伊的“大嘴巴”。还有一位发胖的女演员,拿自己的体态开玩笑说:“我不敢穿上白色泳衣去海边游泳。我一去,飞过上空的美国空军一定会大为紧张,以为他们发现了古巴。”
人们没有理由不喜欢这样的人。如果今后他们拿我们开玩笑时,我们只能同他们一起哈哈大笑,而没有半点怨言。
幽默的力量是巨大的,运用得恰当,它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反之,也可以在你与他人之间形成隔阂。
6.切勿直言不讳
说话太直,往往会给人一种莽撞的感觉,同时也会让听者心里不舒服。如果我们能把话说得委婉点,曲折点,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达到最终的目的。
汉武帝有个奶妈,他自小是由她带大的。历史上皇帝的奶妈经常出毛病,问题大得很。因为皇帝是她的干儿子,这奶妈的无形权势,当然很高,因此,“尝于外犯事”,常常在外面做些犯法的事情;“帝欲申宪”,汉武帝也知道了,准备把她依法严办。皇帝真发脾气了,就是奶妈也无可奈何,只好求救于东方朔,东方朔在汉武帝面前,是有名的可以调皮耍赖的人。
汉武帝与秦始皇不同,至少有两个人他很喜欢,一个是东方朔,经常与他幽默——滑稽、说笑话,把汉武帝弄得啼笑皆非。但是汉武帝很喜欢他,因为他说的做的都很有道理。另一个是汲黯,他人品道德好,经常在汉武帝面前顶撞他,他讲直话,使汉武帝下不了台。由此看来,这位皇帝独对这两个人能够容纳重用,虽然官做得并不很大,但非常亲近,对他自己经常有中和的作用。所以,东方朔在汉武帝面前,有这么大关系。
奶妈想了半天,不能不求人家。皇帝要依法办理,实在不能通融,只好来求他想办法。他听了奶妈的话后,说道:此非唇舌所争——奶妈,注意啊!这件事情,只凭嘴巴来讲,是没有用的。因此,他教导奶妈说:“而必望济者,将去时,但当屡顾帝,慎勿言此,或可万一冀耳!”你要我真救你,又有希望帮得上忙的话,等皇帝下命令要办你的时候,叫人把你拉下去你被牵走的时候,什么都不要说,皇帝要你滚只好滚了,但你走两步,便回头看看皇帝,走两步,又回头看看皇帝,千万不可要求说:“皇帝!是你的奶妈,请原谅我吧!”否则,你的头将会落地。你什么都不要讲,喂皇帝吃奶的事更不要提。“或可万一冀耳!”或者还有万分之一的希望,可以保全你。
东方朔对奶妈这样吩咐好了,等到汉武帝叫奶妈来问:“你在外面做了这许多坏事,太可恶了!”叫左右拉下去法办。奶妈听了,就照着东方朔的吩咐,走一两步,就回头看看皇帝,鼻涕眼泪直流。东方朔站在旁边说:你这个老太婆神经嘛!皇帝已经长大了,还要靠你喂奶吃吗?你就快滚吧!东方朔这么一讲,汉武帝听了很难过,心想自己自小在她的手中长大,现在要把她绑去砍头,或者坐牢,心里也着实难过,又听到东方朔这样一骂,便想算了,免了你这一次的罪吧!以后可不可再犯错了。“帝凄然,即敕免罪”。
东方朔的聪明可见一斑,他救了汉武帝奶妈的命,也免了汉武帝内心的不安,虽是小事,却足见智慧。
假如东方朔跑去跟汉武帝说:“皇帝!她好或不好,总是你的奶妈,免了她的罪吧!”那皇帝就更会火大了。也许说:奶妈又怎么样,奶妈就有三个头吗?而且关你什么事,你为什么替她说情?可能她的犯罪,都是你的坏主意吧!同时把你的讲话家伙也一齐砍下来。那就吃不消了。他这样一来,一方面替皇帝发了脾气,你老太婆神经病,十三点!如此一骂,皇帝难过了,也不需要再替她求情,皇帝自己后悔了,也不能怪东方朔,因为东方朔并没有请皇帝放她,是皇帝自己放了她,恩惠还是出在皇帝身上、这就是“曲则全”。
三国时代,刘备在四川当皇帝,碰上天旱——夏天长久不下雨,为了求雨,乃下令不准私人家里酿酒,就如现在政府命令,不准屠宰相类同。因为酿酒,也会浪费米粮和水,就下令不准酿酒。命令下达,执行命令的官吏,在执法上就发生了偏差,有的在老百姓家中搜出做酒的器具来,也要处罚。老百姓虽然没有酿酒,而且只搜出以前用过的一些做酒工具,怎么可算是犯法呢?但是执行的坏官吏,一得机会,便“乘时而驾”,花样百出,不但可以邀功求赏,而且可以借故向老百姓敲诈、勒索。报上去说:某人家中,搜到酿酒的工具,必须要加以处罚,轻则罚金,重则坐牢。虽然刘备的命令,并没有说搜到酿酒的工具要处罚,可是天高皇帝远,老百姓有苦无处诉,弄得民怨处处,可能会酝酿出乱子来。简雍是刘备的妻舅。有一天,简雍与刘备两郎舅一起出游,顺便视察,两人同坐在一辆车子上,正向前走,简雍一眼看到前面有个男人与一个女人在一起走路,机会来了,他就对刘备说:这两个人,准备奸淫,应该把他俩捉起来,按奸淫罪法办。”刘备说:“你怎么知道他们两人欲行奸淫?又没有证据,怎可乱办呢!”简雍说:“他们两人身上,都有奸淫的工具啊!”刘备听了哈哈大笑说:“我懂了,快把那些有酿酒器具的人放了吧。”这又是“曲则全”的一幕闹剧。
一个人在发怒的时候,正面的劝说一般是不会有效果的。尤其是古代帝王专制政体的时代,皇上一发了脾气,要想把他的脾气堵住,那就糟了,他的脾气反而发得更大,不能堵的,只能顺其势——“曲则全”——转个弯,把他化掉就好了。这是说身为大臣,做人家的干部,尤其是做高级干部,必须要善于运用的道理。
春秋时代的齐景公,在齐桓公之后,也是历史上的一位明主。他拥有历史上第一流政治家晏子——晏婴当宰相。当时有一个人得罪了齐景公,齐景公乃大发脾气,抓来绑在殿下,要把这人一节节的砍掉。古代的“肢解”,是手脚四肢、头脑胴体,一节节的分开,非常残酷。同时齐景公还下命令,谁都不可以谏阻这件事,如果有人要谏阻,便要同样的肢解。皇帝所讲的话,就是法律。晏子听了以后,把袖子一卷,装得很凶的样了,拿起刀来,把那人的头发揪住,一边在鞋底下磨刀,做出一付要亲自动手杀掉此人为皇帝泄怒的样子。然后慢慢地仰起头来,向坐在上面发脾气的景公问道:“报告皇上,我看了半天,很难下手,好像历史上记载尧、舜、禹、汤、文王等这些明王圣主,在肢解杀人时,没有说明应该先砍哪一部分才对?请问皇上,对此人应该先从哪里砍起才能做到像尧舜一样地杀得好?”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立刻警觉,自己如果要做一个明王圣主,又怎么可以用此残酷的方法杀人呢!所以对晏子说:“好了!放掉他,我错了!”
如果晏子当时这样说:“皇上!这个人做的事对君国大计没有关系,只是犯了一点小罪,使你万岁爷生气,这不是公罪,私罪只打二百下屁股就好了,何必杀他呢!”毫无疑问,这人非死不可,因为这无疑是火上加油。他为什么抢先拿刀,要亲自充当刽子手的样子?因为怕景公左右,有些莫明其妙的人,听到主上要杀人,拿起刀来就砍,这个人就没命了。他身为大臣,抢先一步,把刀拿着,头发揪着,表演了半天,然后回头问老板,从前那些圣明皇帝要杀人,先向哪一个部位下手?我不知道,请主上指教是否是一刀刀的砍?意思就是说,你怎么会是这样的君主,会下这样的命令呢?但他当时不能那么直谏,直话直说,反使景公下不了台阶,弄得更糟。
8.及时说出“不”
有些时候,我们对于事情没有把握;有些时候,我们根本没能力去应付一些事情,可往往碍于面子,勉强应承下来。这样不仅自己行动起来困难重重,而且最终也会让别人空欢喜一场。所以,我们应敢于说出“不”字,于人于己都是极其有益的。
某教授学识渊博,气质儒雅,颇令一拨拨的青年学子为之倾倒,真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了。在经商潮的冲击下,他也跃跃欲试地兼任了一个什么信息与广告咨询事务所的经理。
一天,某小杂志社的主编经人介绍来到教授家,教授热情而又不失矜持地接待了他,一番寒暄过后,主编道出来意。原来,他们这个小杂志社有心搞一项文化活动,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和募集一些资金,想请他出面帮帮忙。
教授仔细询问了一番之后,如同面试学生而感到还算满意似地,微微抬起下颌频频点头:“嗯,你们的想法很好,这样搞就对路子了,我愿意帮助那些有作为的年青人。”接着他又蛮有把握地许诺说:“我的学生中现在有许多已经是企业和一些部门的领导了,他们一向很尊重我,也非常关心和支持我现在搞的这摊事业。我请他们搞点赞助、广告什么的,估计不成问题。”
教授一次次地满有把握的回话,使主编大喜过望,信心也立时大增,连忙动用各种关系,好话说了千千万,才有一些“德高望重”的名人答应来捧场。
就在主编等着教授许诺肯定能够拉来的赞助款一到,快要发布消息的时候,教授忽然销声匿迹了。各路菩萨都已一一拜到,杂志社不但白白劳神费力搭钱,而且从此更会失信于人。
后来,朋友碰到老教授提起这事,他的两颊不禁泛起了红晕,他叹着气说:“唉,为拉赞助,我不知费了多少口舌,跑了多少路,好话说了几十车,把我的老脸都丢尽了!谁知那些人原来说的好好的,什么愿意给文化事业投点资吧,什么您出面我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可事到临头,该往外掏钱了,就又都变卦了!这下我可倒好,成了猪八戒照镜子——里外都不是人了!”
对没有把握的事儿许愿,真是害人又害己。
9.不可盛气凌人
聪明有才华是一大优势,但怎样去利用才是最重要的。我们不能把聪明与才智显露无疑,那样,会招来同事的妒忌,也会让上司感觉到压力。不能太盛气凌人,否则你在展露才华的同时也在毁灭自己。
有大智若愚,同样也有大愚若智,区别在于是否有自知之明。
《老子》中云:“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段话的意思是:一个人不自我表现,反而显得与众不同;不自以为是,反而会超出众人;不自夸成功,反而会进步。又云:“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夸者无长。”这是说:那些盲目自傲,不宽容,耍小聪明,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好大喜功的人在任何一方面都是很难成功的。
在从政的过程中,在出将入相的过程中,切忌只知伸,不知屈;只知进不知退;只知耍小聪明,不知深藏于密;只知自我显示,不知韬光养晦。西方有这样一种说法:法兰西人的聪明藏在内,西班牙人的聪明露于外。前者是真聪明,后者是假聪明。
在政治谋略中,“小聪明,大糊涂”是万万要不得的。而杨修恰恰是犯了这个错误才作了曹操的刀下之鬼。
杨修是曹营的主簿,他在《三国演义》一书中,是很有名的思维敏捷的官员和有名的敢于冒犯曹操的才子。
刘备亲自打汉中,惊动了许昌,曹操也率领40万大军迎战。曹刘两军在汉水一带对峙。曹操屯兵日久,进退两难,适逢厨师端来鸡汤。见碗底有鸡肋,有感于怀,正沉吟间,有将入帐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人们便把这作号令传了出去。行军主簿杨修即叫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众将大惊,请杨修至帐中细问。杨修解释说:“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大家信服,营中诸将纷纷打点行李。曹操知道后,怒斥杨修造谣惑众,扰乱军心,便把杨修斩了。
后人有诗叹杨修,其中有两句是:“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是很切中杨修之要害的。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曹操兵出潼关,到兰田访蔡邕之女蔡琰。蔡琰字文姬,原是卫仲道之妻,后被匈奴掳去,于北地生二子,作(葫笳十八拍),流传入中原。曹操深怜之,派人去赎蔡琰。匈奴王惧曹操势力,送蔡琰还汉朝。曹操把蔡琰许配董杞为妻。曹操一日去访蔡琰,看见屋里悬一碑文图轴,内有“黄绢幼妇,外孙杵臼”八个字。曹操问众谋士谁能解此八字,众人都不能答。只有杨修说已解其意。曹操叫杨修先勿说破,让他再思解。告辞后,曹操上马行三里,方才省悟。原来此含隐语“绝妙好辞”四字。曹操也是绝顶聪明的人,却要行三里才思考出来,可见急智捷才远不及杨修。
曹操曾造花园一所。造成后曹操去观看时,不置褒贬,只取笔在门上写一“活”字。杨修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翻修。曹操再看后很高兴,但当知是杨修析其义后,内心已忌杨修了。又有一日,塞北送来酥饼一盒,曹操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放在台上。杨修入内看见,竟敢来与众人分食。曹操问为何这样?杨修答说,你明明写“一人一口酥”嘛,我们岂敢违背你的命令?曹操虽然笑了,内心却十分厌恶。曹操怕人暗杀他,常吩咐手下的人说,他好做杀人的梦,凡他睡着时不要靠近他。一日他睡午觉。把被蹬落地上,有一近侍慌忙拾起给他盖上。曹操跃起来拔剑杀了近侍。大家告诉他实情。他痛哭一场,命厚葬之。因此众人都以为曹操梦中杀人,只有杨修知曹操的心,于是便一语道破天机。凡此种种,皆是杨修的聪明犯着了曹操:杨修之死,植根于他的聪明才智。
杨修终于结束了他聪明的一生。他的聪明,大智者看来,其实只是小聪明大愚蠢。大智者能心里明白而不随便表露出来,绝不表现得此别人聪明。如果杨修知道他的聪明会给他带来灾祸,他还会耍小聪明吗?所以他的愚蠢处就是不知道耍小聪明几乎一定会带来灾祸。这样的人算聪明吗?显然不算。多少年中,他被提拔得很慢,显然是曹操不喜欢他的缘故,这他没有意识到。曹操对他的厌恶、疑心越来越深,他也没有意识到,这就是说,该聪明时他反倒真糊涂起来了。如果他迎合曹操,不表现他的小聪明,那么他很可能会成功的。人们也许会说,杨修的死,关键在于曹操的聪明和多疑,但是,换了谁,作为上级也不大愿意让部下全部知道他的心思,他的用意。显然,杨修最终非失败不可,这可算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罗贯中说他“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也只是说对了一半。他的才太外露了,从谋略来看,尚不是真才,不是大才,至少他不知道韬光养晦,不知道大智若愚,不知道保护自己。那么,除了灾祸降临,他还会有什么结果呢?曹操是何等聪明之人,在他跟前,笨蛋当然不会受到重用,才能太露也有“功高盖主”之嫌,所以,真正聪明的人会掌握“度”。“过犹不及”,就是说,太聪明了反倒不如不聪明,实在是至理名言阿!
明代大政治家吕坤以他自己丰富的阅历和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洞察,提出了“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的结论。他在《呻吟语》中说了一段十分精辟的话:“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今之人惟恐精明不至,乃所以为愚也。”
译成今天的话就是:精明还是非常需要的,但要在浑厚中悄悄地运用。古往今来得祸的人绝大多数都是精明的人,没有因浑厚而得祸的。现在的人惟恐不能精明到极点,这就是之所以愚蠢的原因啊!
这就是说,聪明是一笔财富,关键在于怎么使用。财富可以使人过得很好,也可能使人毁掉。凡事总有两面,好的和坏的,有利的和不利的。真正聪明的人会使用自己的聪明,那主要是深藏不露,不到火候时不要轻易使用,一定要貌似浑厚,让人家不眼红你。一味耍小聪明,其实是笨蛋了。因为那往往是招灾引祸的根源。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是做学问,还是治家务农,都不能耍小聪明。
耍小聪明的人有两种灾祸,一个是被人猜忌防范而招祸,一个是自己会把事情办坏而不能成功。它可以使人得意于一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然而终究还是自毁,永远不会取得真正的、伟大的成功。从政的人耍小聪明会早早被扼杀在摇篮里,一个处处被人防范的人怎么能真正取悦于上司和同事呢?
因而,杨修之死给我们留下了重要的教训和启示。
其一,才不可尽露。杨修是绝顶聪明的人,也算爽快,且才华横溢,其才盖主。这恰恰犯曹操的大忌。孰不知,有些帝王将相是不喜欢别人胜过自己的。而杨修却恃才放旷,无所顾忌,碰上曹操这个生性多疑的“奸雄”,能不碰壁吗?
其二,人不可“小聪明”。杨修的确很聪明,他能聪明得看透别人看不到的许多东西,能猜透别人猜不透的许多东西。然而,他又太愚蠢了,愚蠢得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终于,他的表面的聪明使他愚蠢地走上了绝路。他小聪明的过分外露,他小聪明无节制的滥用,注定了他在尔虞我诈的官场,成不了大气候。注定了他在通向权力的道路上成为失败者。
因此,在这个尔虞我诈的官场中,我们不可太盛气凌人,尽显才华与抱负,而要有所顾忌,不爱出风头,学会深藏不露。
10.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
在遭到拒绝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无所事从,其实不必慌张,多去称赞别人,人都是喜欢听到表扬的。这样,你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过去,美国费城电力公司有一个电器推销员,他曾到农村去推销电器,去了很多次都没成功,他这次准备改变策略。一家经营鸡蛋生意的人家,户主是个上了年纪的老妇,对方一见是电力公司推销电器的,就把赶紧关门。电器推销员一看事情不妙,便说:“很抱歉,打扰了您,我知道您对用电不感兴趣。所以,我这次来不是做生意的而是买鸡蛋的。”老人消除些疑虑,将信将疑地望着电器推销员,电器推销员又继续说道:“我看见您喂的道明尼克种鸡很漂亮,想买一打新鲜的鸡蛋回城。”
听到他这么说,老人家也耐着性子跟他搭起话来,并问道:“你大老远地跑来就为买鸡蛋?”电器推销员充满诚意地说:“因为市场上买的蛋是白色的,做蛋糕不合适,我的太太就要我来买些棕色的蛋。”
这时候,老妇人走出门口,态度很温和地跟电器推销员聊起了鸡蛋的事。但电器推销员这时便指着院子里的牛棚说:“老人家,我敢打赌,你丈夫养的牛赶不上您养鸡赚钱多。”
老妇人的心被说乐了,的确如此,但是她丈夫总不承认这个事实。于是她将电器推销员视为知己,带他到鸡舍参观。电器推销员能说会道,说的话句句入耳,趁此机会,推销员说,如果能电灯照射,产的蛋会更多,老妇人好像忘记了自己本来是打算拒绝购买电器的事,反而问电器推销员用电是否合算。当然,她得到了完满的解答。两个星期后,电器推销员在公司收到了老太太交来的用电申请书。
从这个实例来看,如果电器推销员开门见山要老太太买电器,一定会触动老太太的倔脾气,因此推销员先用买鸡蛋的托辞,打开老妇人的心扉,然后以拉家常的方式,说一些恭维的话,很自然地扯到了用电的问题,说明用电灯照射,产的蛋会更多。电器推销员的巧言妙语取得了老妇人的信任,使她主动提出要使用这个电力公司的东西。
当事情陷入困境时,懊恼、诅咒都是于是无补的。要想得偿所愿,记住,使用赞美的话语是取得胜利的最佳武器。
11.不能太诚实
诚实,是一种美德。我们从小便被父母灌输这样的思想。不错,我们应该诚实。但有些场合,太诚实会伤害别人,也会影响自己。
有这样一个故事会对我们有所启示:
从前,有一个爱说大实话的人,什么事情他都照实说,所以,他不管到哪儿,总是被人赶走。这样,他变得一贫如洗,无处栖身。最后,他来到一座修道院,指望着能被收容进去,修道院长见过他问明了原因以后,认为应该尊重那些“热爱真理,说实话”的人。于是,把他留在修道院里安顿下来。
修道院里有几头牲畜,已经不中用了,修道院长想把它们卖掉,可是他不敢派手下的什么人到集市去,怕他们把卖牲口的钱私藏腰包。于是,他就叫这个人把两头驴和一头骡子牵到集市上去卖。
这人在买主面前只讲实话说:“尾巴斩了的追头驴很懒,喜欢躺在稀泥里,有一次,长工们想把它从泥里拽起来,一用劲,拽断了尾巴;这头秃驴特别倔,一步路也不想走,他们就抽它,因为抽得太多,毛都秃了;这头骡子呢,是又老又瘸。如果干得了活儿,修道院长干吗要把它们卖掉啊?”
结果买主们听了这些话就走了。这些话在集市上一传开,谁也不来买这些牲口了。于是,这人到晚上又把它们赶回了修道院。
院长问是怎么回事,这个人将他在集市上的话说了一遍。修道院长发着火对这人说:“朋友,那些把你赶走的人是对的。不应该留你这样的人!我虽然喜欢实话,可是,我却不喜欢那些跟我的腰包作对的实话!所以,老兄,你滚开吧!你爱上哪儿就上哪儿去吧!”
就这样,这人又从修道院里被赶走了。
其实,故事中的人的遭遇并不是偶然的,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类似的例子。
舞蹈家邓肯是19世纪最富传奇色彩的女性,热情浪漫外加叛逆的个性,使她成为反对传统婚姻和传统舞蹈的前卫人物。她小时候更是纯真,常坦率得令人发窘。
圣诞节,学校举行庆祝大会,老师一边分糖果、蛋糕,一边说:“看啊,小朋友们,圣诞老人替你们带来什么礼物?”邓肯马上站起来,严肃地说:“世界上根本没有圣诞老人。”
老师虽然很生气,但还是压住心中的怒火,改口说:“相信圣诞老人的乖女孩才能得到糖果。”
邓肯回答:“我才不稀罕糖果。”
老师勃然大怒,处罚邓肯坐到前面的地板上。
人无论处在何种地位,也无论是在哪种情况下,都喜欢听好话,喜欢受到别人的赞扬。
的确,做工作很辛苦,能力虽然有大有小,毕竟是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当然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承认,这也是人之常情。
一个善于说话的人,此时必然避其锋芒,即使觉得他干得不好,也不会直言相对。
怎样理解真话被肯定的现象呢?
换一个角度我们便会看到,个体行为的一个基本规律是趋利而避害。
可以设想,如果某甲对人总是以诚相待,直言不讳,人们因此认定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好人,所以乐于与他深交,并在人前人后夸赞他,某甲也因此感到快乐和自豪。
也就是说,某甲的真诚为他赢得了报偿,带来了利处,那么他又何乐而不为呢?如果情况与此大相径庭,比如某甲认为同事小敏的衣服难看,便马上对她说:
“腿短而粗的人不适合穿这种裙子。”结果,小敏脸一沉,扭头便走,留下某甲发愣。
“你的稿子里错别字很多,以后要仔细些。”或者某甲当着处长的面指点小张说。
实话固然是实话,但不久后却隐约有人传言,某甲惯于在上级面前打击别人,抬高自己……
倘若如此,某甲恐怕会意识到自己的真诚并不那么受人欢迎,既然这样,又何苦呢?
12.注意体态语的使用场合
当我们去到一个陌生的国家,或者遇到一个外国人,由于语言不通,交流起来可能会用手势肢体动作等来表达意思。而这时,我们往往忽视了体态语在不同国家所具有的不同含义。
跷起大拇指的手势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意思。在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是搭车者常用它作为搭车手势,这是一种善意的信号。如果将大拇指急剧向上跷起,它就变成了另一种意思,即侮辱人的信号,如在希腊,是让对方滚蛋。还有一种意思是表示数字。意大利用拇指表示一,而大多数澳大利亚人、英国人、美国人则用食指当一,中指当二,大拇指就是五了。在中国,跷起大拇指是个积极的信号。通常是指高度的称赞,表示顶好。
据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曾在一次演说中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恰好构成一个“V”形状的手势来表示胜利,从此,这一手势就广为流传。
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英国使用手心向内的“V”形手势,成了一种猥亵侮辱人的信号。假如一个英国人手心向内伸出两指来侮辱一个非洲人时,被侮辱的非洲人对他所指的“胜利”一定会感到莫名其妙。如果那个被侮辱的人是一个欧洲酒吧间服务员的话,他给那个英国人的回敬可能是两大杯啤酒。
吻指尖(飞吻)在整个欧洲,特别是拉丁国家是一种很普遍的手势。它意味着“啁哈,漂亮”。所指对象很广泛,可能是一位妇女,一种美酒,一辆名牌汽车或一场足球赛,这个手势可能是起源于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在他们进入或离开神殿时,要向圣物,比如神像和祭坛飞吻。
泰国人非常重视人的头部,而轻视两脚,认为头是灵魂所在,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切记勿触摸别人的头——即使是摸小孩的头也不行。中国人喜欢孩子才常常去摸他们的头。而泰国人认为头部被他们触摸是奇耻大辱,小孩的头只允许国王、僧侣和自己的父母抚摸。泰国人到该理发的时候,也去理发店或美容院,但是,理发师在动手理发前,必须先说:“对不起”,然后才能理发。又如长辈在座,晚辈必须坐在地下,或者蹲跪,以免高于长辈的头部,否则就是对长辈的不敬。坐着的人也忌他人拿着东西从自己头上过。如果用手打了小孩的头,认为一定会生病。泰国人睡觉时不能头朝西,因为日落西方象征死亡。泰国人死后将头朝西停放。因此,泰国人盖房子的习惯正面朝北,这样睡觉时可使头向南边。
中国人点头表示肯定或赞同,摇头表示否定或不同意。在斯里兰卡、尼泊尔和希腊等不少国家,所表示的意思却正好相反。
运用体态语可以减少我们语言上的障碍,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体态语却并不是世界通用的,我们也应先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再使用,这样才能正确顺畅地交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