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人不如靠己心动不如行动-创新,辉煌的开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守旧是可悲的

    在杂志《美国人》的评论中,卡耐基讲了这样一件事:

    一个下着大雨的夜晚,阿拉斯加的“驯鹿之王”卡尔?罗曼告诉我一个真实的故事,使我产生很大的感慨。

    有一位位于格陵兰岛的爱斯基摩人多年前受雇于一个美国“极探险队。探险结束之后,为了感谢他对这个探险队的忠诚服务,他被带到纽约作一次短暂的访问。对于纽约市的壮观景色和热闹情景,他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惊讶和赞叹。回到家乡的渔村后,他向村里人描述那高耸入云的大楼,以及在街道上移动的“房子”(街道上的车辆),人们住在上面,随着一起移动。他又描述了那巨大的桥梁、五颜六色的灯光,以及所有令人叹为观止的景物。

    他的族人冷冷地看着他,然后一个个走开了。从此以后,全村人为他取了一个绰号——“说谎者”,他一直背负着这个耻辱的绰号,直到进入坟墓。在他生前,他的真姓名已被村里人完全遗忘,大家只知道他是“说谎者”。

    后来,著名的探险家拉斯姆森从格陵兰到阿拉斯加探险,他带了一个名叫米泰克的爱斯基摩人同行。米泰克访问了哥本哈根和纽约,看到了他一生中初次见到的许多惊人景象,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他回到格陵兰岛,想到了“说谎者”的悲剧,他决定最好聪明一点,不要把真相说出,于是他讲出的全是些令族人能接受的故事,因此保全了他的名声。

    他告诉族人说,他和拉斯姆森博士如何把皮船靠在一条大河(哈得逊河)的河岸,以及他们如何在每天早晨把船划出去打猾,到处都是野鸭、天鹅和海豹,他们玩得很开心。

    在族的心目中,米泰克是个诚实的人。他的邻居对他十分尊敬。

    真理的传播总不会一帆风顺的。苏格拉底被迫喝下毒药、耶稣基督被钉上十字架、圣史蒂芬(基督教的第一位殉道圣徒)被石块砸死、布鲁诺被活活地烧死——在人类历史中,永远有人在追随这条可悲的道路。

    人类的某些天性使得我们憎恨新观念所带来的震撼。我们十分痛恨看到前人所遗留下来的信仰偏见遭到破坏,许多人在长大之后立即进入“冬眠”,靠着祖先遗留下来的“脂肪”度过余生。如果有一项新的观念侵入我们的领地,我们就会从冬眠中醒来,对着入侵者咆哮不已。

    爱斯基摩人可以为自己找借口,甚至无法想像出“说谎者”所描绘的那幅惊人景象。一直以来,他们在北极阴沉的夜空中过着一种极为简单的生活。

    但一般人却没有正当的理由封闭他们的思想,不去接受生活中的新概念。再也没有比心理惰性更可悲、更普遍的了,如果你能找出10个身体懒惰的人,就能找出10个在心理上懒惰的人。而懒惰心理正是培育恐惧之心的温床。

    美国佛蒙特州的一位老农在祈祷快结束时总是如此祷告说:“上帝,请让我的心灵永远敞开!”如果大家都以他做榜样,也许就不必被偏见所蒙蔽,这世界也将成为令人愉快的居住之所。

    每个人都应该从自己每天生活和工作环境以外的世界中去吸收新的观念,否则,人的思想就会变得萎缩、迟钝、偏狭和封闭。农夫们应该经常到大城市去,并在陌生的脸孔和高楼大厦之间行走,等他回到自己的家乡之后,他的思想将获得补充,会拥有更多的勇气和热忱。城里人也应该经常到乡下去,看看与他的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新景象,使自己的思想得以恢复活力。

    我们每个人都应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洗礼,不能自我封闭,停滞不前。否则,你对这个世界将会越来越感到陌生。

    2.敢于打破常规

    很多事情都有其固定的规则,人们也可以日常地按规则办事,因为违反常规会被认为是愚蠢的。但突破常规,我们往往会发现一片新天地。

    美国杰出的发明家保尔?麦克里迪曾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

    对儿子说有位父亲,水的表面张力能使针浮在水面上,儿子那时才十岁。父亲接着提出一个问题,要求他将一根很大的针投放到水面上,但不得沉下去。根据父亲的经验,他告诉了儿子一些可以利用的方法,譬如采用小钩子或者磁铁等等。他却不假思索地说:“先把水冻成冰,把针放在冰面上,再把冰慢慢化开不就得了吗?”

    这个答案真是令人拍案叫绝!它是否行得通倒无关紧要,关键一点是:做父亲的即使绞尽脑汁冥思上几天也不会想到这上面来。经验把父亲限制住了,思维僵化了,这小伙子倒不落窠臼。

    “轻灵信天翁”号飞机的设计者首次以人力驱动飞越英吉利海峡,并因此赢得了21.4万美元的亨利?克雷默大奖,但在投针一事之前,他并没有真正明白他的小组何以能在这场历时18年的竞赛中获胜。要知道其他小组无论从财力上还是从技术力量上来说,实力远比他们雄厚。但到头来,别人的进展甚微,他们独占鳌头。

    这和投针的道理相似?尽管每一个对手技术水平都很高,但他们的设计都是常规的。而设计者的秘密武器是:虽然缺乏机翼结构的设计经验;但他很熟悉悬挂式滑翔以及那些小巧玲珑的飞机模型。“轻灵信天翁”号只有70磅重,却有90英尺宽的巨大机翼,用优质绳作张索。对手们当然也知道悬挂式滑翔,他们的失败正在于懂得的标准技术太多了。

    一次在莫斯科物理学讨论会上,一群物理学家正在为他们的实验结果出乎意料而大伤脑筋,难道实验设备出了莫明其妙的毛病?难道实验设计犯了荒唐可笑的错误?须知,按照公认的理论,结果只能是那样,这样的话……

    这时,只有玛尔科夫院士不动声色地坐在旁边,因为此时,他想到了法国著名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的名言:“实验结果离理论越远,那就离诺贝尔奖金越近。”

    敢于突破常规的局限,你将会发现一片新天地!

    3.经验并不可靠

    很多人们今天看到的产品,在它们被发明之前,曾是遭到很多非议和质疑的。因为,按照经验,它们完全是不可能成功的,比如下面的言论:

    “电话作为一种通讯工具有许多缺陷……这种设备没有价值。”——西欧联盟(1876)

    “所有能够被发明的东西都已经被发明了。”——美国专利局(1899)

    “敏感的和负责任的女人是不会参加选举的。”——政治家格柔威?克莱弗兰(1905)

    “人类不太有可能进军原子能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20)

    “谁会想听演员讲话呢?”——华纳电影公司创始人亨利?华纳(1929)

    “我认为世界市场上有可能售出五台计算机。”——IBM主席托马斯?沃特森(1943)

    “未来计算机的重量可能不会超过1.5吨。”——大众机械杂志(1949)

    “无论对谁来说,640K内存都足够了。”——比尔?盖茨(1981)

    无疑,发出这些言论的人都是权威人士,他们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理论,但这些当时听起来很正确的言论,只能成为今天的笑料而已。

    一切的经验和历史都是压在人们身上的重负。经验告诉我们的只是过去成功的过程,而不是未来如何成功。经验是一种面向过去的思考方式,而在我们这个“疯狂”的时代,需要的是面向未来的思考方式。

    经验不足或经验过于丰富都会对我们造成巨大影响。

    管理人员艾尔?菲尔丁要求跟厂长私下谈谈,厂长立即安排时间,以便谈话时秘书不在身边。

    艾尔心中很委屈,要发泄出来。“你最为得力的助理调升为布兰克维尔工厂的厂长,我为什么没有升为你的助理呢?”他想知道原因,“比尔到厂里的时间比我晚得多,为什么得到那份工作?我来了有10年了,而他只有5年。”

    厂长花了很长的时间说明“助理”这一职务所需要的条件。在讨论过程中,不时提醒这位不痛快的管理人员,很多年前,他就被视为不适合参加厂里举办的主管培训计划,其中包括由厂里付钱业余时间到大学选修一些课程。“比尔则把握住每一个类似的机会。”他补充说。

    “但我有经验,”艾尔提出抗议,“10年的经验。我对自己的工作了解透彻,我也没有比尔那种在自己的单位内作草率改进的事。”

    “也许,艾尔,这就是你犯的最大的错误,”厂长打断他的话,“不错,我让比尔去试验他的想法,虽然其中有不少我怀疑根本不可能成功。我承认,比尔吃了一些苦头。但是,我宁愿设法让一匹快马慢下来,也不愿尝试鞭策慢马加速。”然后,他以相当温和的语气作了个总结:“艾尔,你没有10年的经验,你只有连续10个1年的经验。”

    厂长无疑是有见识的。在他的观念中,经验不足以成为提拔下属的根据。因为他知道经验有时会使人们变得凡事谨慎,不敢有所行动,从而错失了很多的机会。

    1992年,乔玛?奥利拉出任诺基亚的首席执行官。当时,他只有41岁,进入公司才8年,在升任CEO之前只是该公司移动电话市场部的主管,对公司首席执行官这一职位毫无思想准备。但是,董事会非常支持他,奥利拉没有准备,也就没有既定的规则和模式,没有过去的“经验”束缚。他大胆地进行了革新,带领诺基亚开创了一片辉煌的事业图景。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里,改革成了许多公司必须走的路。据了解,变革成功的企业多数都做到了这一点:变革的领导人选择“外行人”。IBM前首席执行官路易士?郭士纳的经历给了研究员们一个很好的例证。在他就任IBM期间(1993—2002),IBM由一家亏损严重的计算机制造公司,变成相当赢利的科技服务巨人。在他就任前,被媒体形容为“一只脚已经迈进了坟墓”的IBM,已有157亿美元的赤字,濒临倒闭边缘。IBM当时需要的不是技术,而是大胆变革的强力的领导者。毋庸讳言,领导当时的IBM是一大挑战,文化与变革是最棘手的问题。郭士纳也许不是专业能力最强的,却是最适合的人选。后来证明他可以胜任。他不仅打破IBM老旧的官僚体系,也改变了传统经营方式——从硬件转向服务——带领IBM走出重重迷雾。

    这就是为什么要选“外行人”的道理。外行人并没有在公司内部经营管理所积累起来的经验。对于新的公司,他知道得很少,可以不受公司内部氛围的影响,敢于大胆地进行改革。

    有一年,一个登山队要攀登一座雪峰。

    登山前,队员们把食品、药物以及其他必备的登山器材都已准备妥当。登山队中有一位专家,他提醒负责人说:“多带几根钢针。在寒冷的雪峰上,燃气炉的喷嘴很容易堵塞,需要用钢针疏通。”负责带钢针的是一位老登山队员,听了专家的话,他应道:“好的。”但是,他并没有听从专家的建议,依然只带了一根钢针——他的经验告诉他:有一根钢针就足够了。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支登山队最终没有把脚印留在山顶上,所有的人都丧命于寒冷的雪峰上——关键的问题就出在要命的钢针上——那唯一的一根钢针在使用时一不小心折断了,而登山队再也没有第二根钢针。燃气炉没有了钢针根本就无法使用。队员们由于无法吃到食物,陷入了绝境。

    做出伟大成就的大多是经历不多的年轻人,他们很少被既有模式所束缚,对新的变化感受也最为敏锐,能从现有的形势出发;而富有经验的人,往往困于许多的成见之中,照搬以前的经验和经过检验的真理,却有可能埋下失败的种子。

    依赖经验,你就不会实事求是,失败在所难免,依赖经验,你或许也会成功,但你绝不会有所突破。

    为什么我们常见到从失败走向成功的例子,却很少见到持续保持成功的例子?过去的成功会为现在及未来种下隐患的种子。有很多的管理理念深人人心,但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很少有哪一种经营理念能长期奏效。

    在农业社会,人们凭经验办事,简单落后的操作方式使人们面向过去。到了工业社会,工业化加快了社会的进程,只凭经验难以应付,所以把注意力转向了现在。在信息社会,一切处于急剧变化之中,人们往往刚刚做出反应,便很快落后于现实,所以面向未来才会使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对于过去,不论是正确还是错误,是好还是不好,你都无能为力。你是一个活在明天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努力走出昨天的人。很多经理人对待问题的做法是:让问题死去,即为这个问题而开会,然后一直到这个问题“不见”,或是另一个问题出现并盖过它为止。

    对于那些缺乏行动转化能力的组织来说,现在是过去的再现。虽然他们的管理人员会对此加以否认,然而人们受雇、分工、晋级的方法,新员工薪金的标准等等,都是按照旧例执行。

    人们不假思索地依照以前的习惯做法行事,即使当他们面临新的问题时,解决问题也只意味着从以往的经历中寻找可能解决新问题的途径。

    如果说农业时代是在公园里散步,工业社会就是乘电车,那么信息社会就无异于搭乘宇宙飞船了。在信息社会里,你的经验很快就会过时。在过去的经验法则已不是现在解题的灵丹妙药的前提下,光凭管理者个人的经验,已无法解决日益复杂的问题。这时,管理者摆脱困难的关键是什么呢?

    真正有能力的是面向未来、将公司看成是竞技体育场、如同参加冰上曲棍球或高尔夫球赛并对胜利志在必得的参赛者那样的领导者。

    一个沉迷于已经成为历史的“现实”的领导者只是一个“管理者”,因为“管理者”的工作只是根据公司的制度和工作指南运用权力,他不会根据情况的变化对自己的工作做出调整。

    “领导者”则不同,他的工作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充满弹性的。“领导者”的工作计划并不像“管理者”那样是根据一个确定的将来的情况制定的,他往往会根据当前和可以预测到的现实制定一个具有相当包容性和灵活性的宏观性工作计划。

    这样的“领导者”是务实的,同时又是灵活的、时刻准备变单的。在这一点上,其实“领导者”所认识的现实才是事实的全貌,是动态的现实;“管理者”认识到的现实仅是一个过去的现实,是“历史”。所以,希望成功的主管也要学会脱离一个既定的现实。

    “有经验的被赶走,没经验的站住了脚。”

    上面的这句话是发布新企业世界排名杂志《Fast Company》的创刊编辑艾伦?韦伯说的,这或许使很多人感到不安,但却是生活中的残酷事实。

    也许我们并不能接受,但必须承认这观点的正确性。经验固然需要,然而,美好的单纯越来越重要。“工业”的定义正在改变。一个个大公司正在从《财富》杂志500强的排行榜上消失,而暴发户们又一个个地在上榜。

    不管你信不信,有一些公司坚信经验是没用的,他们在招聘过程中体现了自己的这种观点。食品商斯图?伦纳德认为,有零售工作经验或有使用收款机的技能都是次要的,首要的是,他;找的人要性格开朗,对同事和顾客能真挚友好。斯图说:“不会使用收款机我们可以教,但是友好善良我们却无法教。”

    与此类似,诺斯德特龙零售公司的地区副总裁贝奇?桑德斯也说,他们选择员工的主要标准不是以前有无经验,而是有无“友好态度”。

    路西阿诺?本内顿零售公司实际上也用同一个标准选择本公司的特许经销商。他们不要求经销商有任何商品采购经验,而要求经销商具备他们所说的“良好精神状态”,这样才能来经销公司数以千计的商店中的一个。

    如果你想拥有极富创造力的员工,那么,不要去招聘那些有经验的人,因为他们只会熟练地操作,不会巧妙地创新。

    “你不可能永远保持不变,正如环境不可能永远保持不变一样。”

    20多年以前,两位美国管理学学者艾特森和耶特曼在研究总裁的领导能力时,发现了领导经验的有无与企业业绩高低之间是一种抛物线关系。艾特森和耶特曼对美国30多支职业垒球队主教练执教年限的长短和所在垒球队比赛成绩相关关系作了全面分析。他们发现,主教练执教年限的长短对所在垒球队的比赛成绩高低的影响是一条初期上升、后期下降的抛物线。在主教练执教生涯的前半期,经验与业绩成正比,但是,超过一定期限,经验成为一种消极因素、一种包袱,执教年限越长,比赛成绩越差。根据他们的调查,垒球队主教练的经验拐弯点(即从正因素转化为负因素)一般出现在第13年。由于垒球运动是在一种相对比较稳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游戏规则长期以来没有太大的变化,因此主教练管理生命的周期较长。但在外部环境动荡、销售大起大落的新兴行业中,这一周期则一般要短得多。

    我们做事情需要经验的积累与指导,但经验也不是完全可靠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经验或许都已过时,因此,科学合理的经验才是我们需要的,并要不断地对经验提出质疑,敢于否定。

    4.不向权威示弱

    在遇到困难或问题时,我们往往会咨询权威人士,希望得到答案;而当自己的想法不为权威人士所肯定的时候,我们也常常认为自己错了。其实,权威并不是真理,没有敢于否定权威的精神,我们将永远生活在不能进步的世界中。

    把知识比喻为海洋,含义非常丰富。我们一般都是理解知识就像海洋的,水那样多,只有用海洋才能形容知识的丰富多彩。其实,知识海洋还有另外一个意思,那就是在这个海洋里,你必须学会游泳,不然,你就会被淹死。因为知识海洋里,不仅是干净的水,还有大量泥沙,甚至浊浪排空,所以,所谓在知识,海洋里会游泳,就是能够以一种怀疑的精神去学习,这样就能够辨析真伪,获得真知。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这条谚语家喻户晓、众人皆知。它告诉人们,黄鼠狼是吃鸡的,是鸡的死对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一位老师也是从小就知道了这条谚语,可是他后来产生了怀疑。他决定通过科学实验查查这条谚语的真实性。

    他做了两个实验。一个实验是,他花了20年左右的时间,解剖了1000多只黄鼠狼的胃。他从黄鼠狼胃里的残余物中发现,黄鼠狼的主要食物是老鼠;另外,还吃各种各样的害虫。在黄鼠狼的胃里,他从未发现过有鸡肉、鸡骨或鸡毛的残余物。

    另一个实验是,他多次把黄鼠狼和鸡关在一个笼子里。笼里的黄鼠狼不仅不会向鸡发起进攻,把鸡吃掉,而且它们还会相处得很融洽,各吃各的,各玩各的,互不相扰。只有一种情况例外,要是把黄鼠狼饿上几天再放进鸡笼,那么黄鼠狼就会对鸡不客气了,就会毫不留情地把鸡咬死、吃掉。

    我们都会说这句话:天下乌鸦一般黑。国内外的报刊早就报道过,世界上的不少地方都已先后发现过白乌鸦。虽然人们在谈到这条谚语的时候,往往是用它来比喻人,不是议论乌鸦,而人们通过简单枚举归纳所概括出的这一全称结论,并不符合客观事实,这毕竟是一个知识上的缺陷。

    再来看看两位名人的言论:

    我国古代有一本医书叫《苏沈良方》,书中记载了一些治疗伤寒病的所谓“秘方”。宋朝时,有一位隐士向大名鼎鼎的苏东坡介绍了这本书。苏东坡没有认真审查,更没有经过实践检验,就写了一篇序言对此大加推崇,序言里还写了“真济世卫生之宝也”这样的话。苏东坡名气大呀!经他这么一推荐,人们纷纷采用书中的“秘方”,结果医死了无数的人。后来有一位医学家在自己所写的一本书里,为了避免再谬种流传,遗害无穷,他先照录了苏东坡的那篇序言,接着便毫不客气、直言不讳地加上了以下这样一段批注:“此药治伤寒,因东坡作序,天下通行。辛未年,永嘉瘟疫,被害者不可胜数。”

    被誉为核物理学之父或原子核之父的新西兰物理学家卢瑟福,是公认为开辟了物理学新时代的少数几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提出的原子结构的太阳系模型,为科学家们探原子结构奠定了基础。他预言的中子终于被发现,为人类获得原子能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条件。可就是这位核物理学的大权威却曾经断言:“就释放能量来说,用原子核来做实验,可以说纯属浪费。”他甚至还说过:“那些指望通过原子核的分裂而获得能量的人都是胡说八道。”假若当时的科技工作者们都因为卢瑟福有过这样的“名言”就被捆住了手脚,就停止了在获取核能的道路上继续前进,那岂不是大大地糟糕了吗!当然,任何人都可能说错话、做错事,卢瑟福有过这样的认识上的失误,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同时也无损于他作为一个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伟大的物理学家的声誉。

    而类似错误的名言谚语也不在少数,因为科学在不断发展,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那些错误或许并不是当时的错误,我们也没必要去追究,而且,我们现在的认识在将来又何尝不会是错误的呢?

    我们再来看看飞机是如何飞上天的。

    19世纪,一些科技人员开始研究人类上天的可能,着手研制飞机。可是,反对的力量十分强大,他们都是当时世界上的科技名流。最有代表性的有:法国著名天文学家勒让德,这位最早用三角方法测量地球与月亮之间距离的科学大师认为,企图制造一种比空气重的东西到空中飞行是永远不可能的。这一观点得到德国大发明家西门子的支持。西门子认为,飞机根本上不了天。能量守恒定律的发明者之一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也大泼冷水,认为想将沉重的机械送上天纯属空谈。美国天文学家纽康经过对各种科学数据的反复计算,也拿出权威的结论:飞机根本无法离开地面。由于众多科学大师与学术权威的坚决反对,金融界、工业界对飞机的研制也持不合作态度,飞机研制陷入重重困难之中。

    后来,没有上过大学的美国人莱特兄弟却首次将飞机送上了天,当时是1903年。莱特兄弟学历不高,有关知识都是自学得到的。他们如初生牛犊,不惧虎狼,不在乎权威的反对。他们细心观察鸟类的体态结构及翅膀的动作,从中接受启发,再运用科学原理反复试制、修改,终于取得突破性成功。

    5.不盲从别人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随大流”的观念,别人做什么自己也随着做,即使有时也觉得是错误的。而且,我们也会仿效成功人士的道路,不考虑自身条件。盲从别人只会让你变得平庸,迷失自己。

    加利福尼亚的伊丝?欧蕾太太从小就对害羞非常敏感,她的体重过重,加上一张圆圆的脸,使她看起来更显肥胖。她的妈妈十分守旧,认为伊丝?欧蕾太太无须穿得那么体面漂亮,只要宽松舒适就行了。所以,她一直穿着那些朴素宽松的衣服,从没参加过什么聚会,也从没参与过什么娱乐活动,即使入学以后,也不与其他小孩一起到户外去活动。因为她怕羞,而且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程度,她常常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不受他人的欢迎。

    长大以后,伊丝?欧蕾太太结婚了,嫁给了一个比她大好几岁的男人,但她害羞的特点依然如故。婆家是个平稳、自信的家庭,他们的一切优点似乎在她身上都无法找到。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之中,她总想尽力做得像他们一样,但就是做不到。家里人也想帮她从禁闭中解脱出来,但他们善意的行为反而使她更加封闭。她变得易怒,躲开所有的朋友,甚至连听到门铃声都感到害怕。她知道自己是个失败者,但她不想让丈夫发现。于是,在公众场合她总是试图表现得十分快活,有时甚至表现得太过头了,于是事后她又十分沮丧。因此她的生活中失去了快乐,她看不到生命的意义,于是想到自杀……

    后来,伊丝?欧蕾太太并没有自杀,那么是什么改变了这位不幸女子的命运呢?竟然是一段偶然的谈话“是一段偶然的谈话改变了我的整个人生。”欧蕾太太继续说道,“一天,婆婆谈起她是如何把几个孩子带大的。她说:‘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坚持让他们秉持本色。’‘秉持本色’这句话像黑暗中的一道闪光照亮了我。我终于从困境中明白过来——原来我一直在勉强自己去充当一个不大适应的角色。一夜之间,我整个人就发生了改变,我开始让自己学会秉持本色,并努力寻找自己的个性,尽力发现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开始观察自己的特征,注意自己的外表、风度,挑选适合自己的服饰。我开始结交朋友,加入一些小组的活动,第一次他们安排我表演节目的时候,我简直吓坏了。但是,我每开一次口,就增加了一点勇气。过了一段时间,我的身上终于发生了变化,现在,我感到快乐多了,这是我以前做梦也想不到的。此后,我把这个经验告诉孩子们,这是我经历了多少痛苦才学习到的——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要秉持自己的本色!”

    我们每个人都是世上独一无二的,你就是你自己,你无须按照他人的眼光和标准来评判甚至约束自己,你无须总是效仿他人。保持自我本色,这是拯救自己最重要的一点。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面貌都是由自己塑造而成的,如果我们能学会接受自己,看清自己的长处,明白自己的短处,便能踏稳脚步,达到目标;这样就不至于浪费许多时间和精力,空自苦恼。

    不能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这一问题自古皆然。詹姆士?基尔奇博士认为:“这是人性丛林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这也是造成许多精神衰弱症、精神异常或精神错乱的根源。曾对儿童教育问题写过十多本书和上千篇报道的安格罗?派屈说道:“当理想中的自我与现实中的自我不相一致时,那就是一种不幸。”这种现象在好莱坞比比皆是,著名导演山姆?伍德说过,他最头痛的就是让那些年轻演员如何秉持本色,他们只想变成三流的拉娜?透拉,或三流的克拉克?盖博,而“观众要的是另一种口味”。在执导(战地钟声)等名片之前,山姆?伍德从事过好几年的房地产生意,形成了自己的推销风格。他声称,拍电影和做买卖的原则是一样的,如果你一味模仿别人,就不能成功。“经验告诉我,”伍德说道,“不能表现出自我本色者注定要失败,而且失败得很快。”

    下面让我们再来看看欧文?柏林给乔治?葛斯文的忠告吧。他们两人初识的时候,柏林已是位有名的作曲家,而葛斯文还是个每星期只赚3块钱的无名小于。柏林很赏识葛斯文的才华,愿意付3倍的价钱请葛斯文当音乐助理。“但是,你最好别接受这份工作。”柏林说,“如果你接受了,可能会变成一个二流的柏林,如果你秉持本色奋斗下去,你会是个一流的葛斯文。”葛斯文记下了柏林的忠告,果然成了美国当代著名的音乐家。

    查理?卓别林开始拍电影的时候,导演要他模仿当时一个有名的德国喜剧演员。卓别林一直都不显得出色,直到找出了属于自己的戏路。鲍勃?霍伯也有类似的经验,他花了好几年的时间唱唱跳跳,直到还已本来面目,并以其机智的妙语而广受欢迎。

    基尼?欧屈一直想改掉自己的德州腔,穿着入时,像个城里人。他宣称来自纽约,别人却在背后笑话他。直到有一天他弹起斑琴,成为了牛仔明星和歌星。

    所以,你既然已来到世上,就应庆幸自己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应该把自己的禀赋发挥出来。据分析,所有的艺术家都是具有一些天赋的,你是什么就唱什么,是什么就画什么。经验、环境的遗传造就了你的面目.无论是好是坏,你都得耕耘自己的园地;无论是好是坏,你都得弹起生命中的琴弦。爱默生在他的散文《S恃》中写道:

    每个人在受教育的过程当中,都会有一段时间确信:嫉妒是愚昧的,模仿只会毁了自己;每个人的好与坏都是自身的一部分;纵使宇宙间充满了美好的东西。但如果不努力你什么也得不到;你内在的力量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你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但除非你真的去做.否则连你也不知道自己真的能做什么。

    决定你是否能克服危机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而在于做一个最好的你!你不应当丢掉自己身上最好的东西,去盲目模仿别人,把自己变成别人的影子。

    “要想成为真正的‘人’,必须先是个不盲从因袭的人。你心灵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当我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想用别人的观点去看一件事的时候,错误便造成了……”

    这是爱默生所讲的名言。这对喜欢强调“由别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以增进人际关系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大震撼。

    也许,我们可以把爱默生的话做如下解释:“要尽可能由他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但不可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观点。”假如成熟能带给你什么好处的话,那便是发现自己的信念及实现这些信念的勇气——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因素。

    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哈洛?达斯,对顺应群体与否的问题十分关切。他在1955年的学生毕业典礼上,以《超越盲从的重要性》的题目发表演说,指出:

    “无论你受到的压力有多大,使你不得不改变自己去顺应环境,但只要你是个超越盲从而具有独立个性气质的人,便会发现,不管你如何尽力想用理性的方法向环境投降,你仍会失去自己所拥有的最珍贵的资产——自尊。想要维护自己的独立性,可说是人类具有的神圣需求,是不愿当别人橡皮图章的尊严表现。盲从虽可一时得到某种情绪上的满足,却也时时会于扰你心灵的平静。

    达斯校长最后做了一个很深刻的结论。他指出:“盲从是导致人生失去自我的危机因素之一,人们只有在找到自我的时候,才会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到这个世界上来、要做些什么事、以后又要到什么地方去等这类问题。”

    不能表现出自我本色者注定要失败,而且失败得很快。

    伯乐相马

    ——破除盲从性思维定势

    请看这个故事: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之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价。”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日而马价十倍。

    这是人们熟知的“伯乐看马”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卖马人请伯乐,是在请“权威”;伯乐出场,是在发挥“权威”的作用;而“马价一日十倍”,显然是“权威”的效应。马还是那匹马,前后几天,遭遇完全不同,原因全在于盲从。我们有理由钦佩卖马者的智慧,但是,一味地大肆赞美这个故事,似乎也有问题吧?

    当然,服从并非都是消极的,相反,它也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任何时候都是必须的,否则,社会就乱套了。但问题不在于对先进事物的服从,而在于不经独立思考,不与实际联系,盲目相信,盲目服从,凡事不敢越雷池一步,结果当然是处处落后,事事被动。

    6.敢于跳槽

    “跳槽”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名词。有这种想法的人,大抵是对工作不满意,想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适时的跳槽,对于个人发展是有好处的。

    跳槽是属于富冒险精神的人,他们敢于在其他工作领域作出努力,这样的精神恰恰是创新所必需的。

    那么,为什么跳槽呢?实际上有以下几点理由:

    (1)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有些人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工作以后,发现在这个岗位上是无法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于是就想跳槽,找自己喜欢的工作。还有一些人对自己的工作性质不满意,觉得低级,不够品位,也想另换工作,另谋高就。

    (2)对自己从事的行业前景不看好。现代社会飞速发展,行业变化很大,有些行业现在看起来还可以,也许过不了几天,就会日落西山,气息奄奄了。有些人跳槽就是看到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没有前途,比如,彩电行业在前几年还可以,这几年就不行了。在行业还没有显示出不景气的时候,就提前及时地离开,另寻出路,这是明智之举。

    (3)自己的特长得不到发挥,自己没有发展前途。有些人盲目应聘找个工作,结果发现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就等于自己在这个单位里不会有发展的前途,除非改行另学新的专业。有一位学钢铁专业的博士生,应聘到一家公司,做营销工作,学非所用,他很苦恼。这家公司只是要他的博士之名,不要他干事,他成了公司的花瓶,所以,他就要离开这个单位,另寻能发展自己才能的单位。

    (4)待遇太低,无法养活家庭。因为单位工资太低而跳槽的人大多是内地工作人员。现在的家庭消费是很大的,在一般城镇,每个人月消费在三百元左右,在大城市,每个人大约需要五百元左右,而有些单位的工资也就是一千元左右,还要养家,供儿女上学,所以,有一点才能的人就要去应聘高薪,不然就白白浪费自己的才能和精力了。

    (5)领导看不上自己,觉得没有出路。人都有上进心,在一个单位里,如果领导对自己不感兴趣,那么也就等于没有了上进的机会。作为年轻人和领导处理不好关系,或者领导不赏识自己,这就会造成离开另谋出路的结果。人常说,人挪活,树挪死。挪个地方,或者就会遇到一个好领导赏识自己,一般人都会这样想。

    (6)人际关系不好,感到压抑。人际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单位的小环境,人际关系很复杂,正是所谓:池浅王八多。面对这种环境,你还是早早离开为妙。因为,身处一个是非圈子,时间长了,你也就会无形中受到影响。

    (7)外界的诱惑太大,无法抵挡。现在流行这么一句歌词: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所以,很多年轻人都不安心本单位的工作,都想出去闯荡世界,特别是内地的年轻人更是无法忍受贫穷的日子,纷纷到开放城市去寻找自己的世界。

    (8)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抱着到外试试看的态度跳槽。由此可见,不断跳槽的人是要求生活适应他,而不是自己去适应生活,这就违反了客观生活的规律。每个人只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去从事工作。

    闯海南,下深圳的人,最初由于奔的是开放的城市,谋到的第一个职业只求先立住脚,稳定之后再图发展,所以跳槽的现象很普遍。但是有的人跳槽成了积习,一旦成了自由人,就栓不住一颗不安分的心,总是一份工作干不了多少时日,就产生厌倦情绪,看到别人流动就心痒痒,于是像个小跳蚤,不停地蹦来蹦去,在不大的小圈子里,可能几年之内就让他转了个遍,总是居无定所,食无定位,甚至连女友都是换了一个又一个。有的人人到中年还没有为自己建立一个平台,还在东飘西荡地游弋。这样的人生是极不成功的,没有定位,就没有发展。

    虽然下海的目的大部分是为挣钱,但是挣钱不是人生的主要目的,特别是男人,要有属于自己的事业,不一定都去发达,但是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应该稳定下来,一步一步地晋升,进入一项事业的决策层,使自己的价值得到了提升。

    每个人跳槽都有自己的理由,但是,有些理由是没有道理的。这就要求根据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不能说谁谁跳槽,跳上了龙门,我们都跟着去跳,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面对跳槽,我们不能说是对还是错,不能一概而论。跳槽有跳槽的理由,不跳槽有不跳槽的理由,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自己的决定,也就是那句老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7.把木梳卖和尚

    世界上没有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只要转换一下思维角度拥有巧妙的创意,什么事情都有可能成功。一个善于灵活思考的脑袋才能在竞争中有优势。

    竞争就是战场,战场上没有谁对谁错,只有胜利者和失败者,战斗就是其生存逻辑。凡是在人生实践上取得成功的人,他们有着一套独特的生存哲学,透视出的生存智慧有着强烈的魅力色彩,但却少为普通人所知。而未来十年,将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财富的快速积累时期,我们也需要简洁适用的思维方法。只有通过智慧的思考,才能实现致富的梦想。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的财富是新的设想,真正富有的人是那些愿意按新想法去工作的人。富有并不在于拥有多少奢侈之物,例如轿车、住宅等私人财产,这些东西只是富有的一种标志,而导致富有的是那些有实用价值的新设想。无论是个人、团体,还是国家,谁能激发产生出源源不断的新的创意,谁就会兴旺,繁荣,富强。

    有一家效益相当好的大公司,决定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高薪招聘营销主管。广告一打出来,报名者蜂拥而至。

    众多应聘者接到的并不是什么繁复的面试,而是一道实践性的试题:把木梳卖给和尚。

    绝大多数应聘者困惑不解,甚至愤而慨之:出家人剃度为僧,需木梳何用?岂不是神经错乱,拿人开涮吗?没多一会儿,应聘者三、五成群接连拂袖而去。

    偌大个场地上,最后只剩下三个应聘者:小王、小孙和小钱。

    负责人对剩下的这三个应聘者交待:“以10日为限,届时请各位将销售结果向我汇报。”

    10日的期限转眼就到了,三位应聘者如期回到公司作汇报。

    小王讲述了自己销售期间的辛苦以及受到众和尚的责骂和追打的委屈。但皇天不负有心人,在下山途中小王遇上一个正在太阳下使劲挠头皮的小和尚,他顿时灵机一动递上木梳,小和尚用后满心欢喜,就买下了一把。

    负责人问小孙:“那么你卖出多少?”小孙答:“10把。”

    小孙去的是一座名山古寺,由于山高风大,进香者的头发被吹乱了,他找到寺院的主持说:“蓬头垢面是对佛的不敬。应在每座庙的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理鬓发。”主持采纳了他的建议,买下了10把梳子。

    最后是小钱,他的答案是1000把,负责人大为惊奇,连忙问他整个过程。

    原来小钱去了一个颇具盛名、香火极旺的深山宝刹,那里朝圣者如云,施主络绎不绝。他给主持提了个建议:凡来进香朝拜的人多有一颗虔诚之心,宝刹应有回赠,以做纪念,保佑其平安吉祥,鼓励其多做善事。我有一批木梳,你的书法超群,可先刻上“积善梳”三个字,然后便可做赠品。

    小钱还给主持出主意:不妨搞一个首次赠送“积善梳”的仪式,隆重其事,让香客感受到一种尊重和善意。主持听了大喜,即时拍板买了小钱所有的梳子,并邀请他留下来帮忙组织赠送梳子的仪式。

    至于谁是最后的胜出者,这个自然不言而喻。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也不甚重要。重要的是小钱的开放思维和迂回策略是不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一些启迪呢。

    人们总是这样,一旦形成了习惯的思维定势,就会习惯顺着定势的思维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这是很多人的一种遇顽的“难治之症”。

    世界上常常有这种情况,一般人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认为办不到的事情,只要稍微动一下思想,改变一下思路,就会发现成功原来隐藏在不可能的背后。

    8.另类思考

    我们在决定去做某件事情时,可能会有很多人有同样的想法,这样就会形成激烈的竞争,我们不要因此将思想停留在本来想做的事情上,而应想想别人遗忘了什么。

    自从传言说有人在萨文河畔散步时无意中发现了金子后,萨文河畔便常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淘金者,他们都想成为那样幸运的富翁。于是,他们寻遍了整个河床,还在河床上挖出很多的大坑,希望能借助它们找到更多的金子。最终,有一些人的确找到了金子,但另一些人因为一无所获最终只好扫兴而归。

    也有一些不甘心落空的人,便驻扎在这里继续寻找。彼得?佛雷特就是其中一员。他在河床附近买了一块没人要的土地,一个人埋头苦干了几个月。他把钱全部压在了这块土地上,但是他翻遍了整块土地,连一丁点儿金子也没有看到,他失望极了。

    六个月后,佛雷特连买面包的钱也没有了。他准备离开这儿,到别处去谋生。就在他即将离去的前一个晚上,天上下起了倾盆大雨,并且一下就是三天三夜。雨停了以后,佛雷特走出小木屋,他发现眼前的土地看上去好像和从前不一样了:大坑小坑已经被大雨冲刷得平平整整,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了一层绿茸茸的小草。

    佛雷特忽然心有所悟地说:“我在这里没有找到金子,但这块土地很肥沃,我可以用它来种花,并且拿到镇上去卖给那些富人,他们一定会买些鲜花去装扮他们华丽的客厅。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我就会赚许多的钱,有朝一日我也一定成为一个富人……”

    于是,佛雷特留了下来。他花费了不少的精力培育花苗,不久,田地里长出了各种鲜艳美丽的花朵。

    五年以后,佛雷特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他成为了一个富翁。“我是惟一的一个找到真金的人!”他时常不无骄傲地告诉别人。

    佛雷特就是从雨后的土地上看到了未来,他没有看自己过去的失败,而是向前看,看见了自己的前途,于是,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佛雷特在寻找金子的过程中,意外地想到了土地的可贵,找到了另外一种形式的“金子”。这告诉我们,要有一种善于思考的心态,如果他的目标还是继续停留在金子上,他不仅在浪费时间,也会葬送了自己的命运。

    还有一位去淘金者,在去往目的地的途中,一条大河阻断了他的去路,而此时河岸已聚集了大量的淘金者,都在望河兴叹。他眼前一亮,高兴地宣布他找到金子了。于是,他买来一条小船,搭载过河淘金的人,因为对岸可能有金子,所以要价再高,人们还是愿意掏。他也因此大赚了一笔。

    河对岸有无金子尚是未知,这位淘金者很明智地选择了另类赚钱机会,我们也应多学习这些聪明人,不要将两眼盯在金子上,而应把头脑放在金子上,思考别人所没想到的商机。

    9.多用联想

    培根说:勤于思考是一种美德。一位百万富翁说:勤于思考是财富的源泉。因为他们将思考变成了一种习惯。高智商的人都有很强的思考能力,成功的结果并不是盲目得到的,只有善于思考才能发现成功的机遇。

    善于思考是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而善于创新又是财富的重要来源,所以我们说:“财富是想来的。”从古到今,有无数的人看到熟透的苹果从树上落到地上,但只有牛顿据此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因为只有他对这一大家熟视无睹的现象给予了认真、深刻的思考。

    同样的道理,要想成功地拥有自己的事业和财富,就必须多用脑,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只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头脑才能闯入别人意想不到的领域,从而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

    大卫和约翰一同外出游玩。到了目的地后,大卫在酒店里看书,约翰便来到熙熙攘攘的大街上闲逛,忽然他看到路边有一个老妇人在卖一只玩具猫。

    他好奇地走上去,那老妇人告诉他,这只玩具猫是她们家的祖传宝物。因为家里儿子病重,无钱医治,才不得已要将此猫卖掉。

    大卫随意的用手拿起猫,猫身很重,似乎是用黑铁铸就的,然而,聪明的大卫一眼便发现,那一对猫眼是用珍珠做成的。他为自己的发现狂喜不已,他问老妇人:“这只猫要卖多少钱?”

    老妇人说:“因为要为儿子医病,所以3美元便卖。”

    大卫说:“那么,我出1美元买你的两只猫眼吧。”

    老妇人在心里合计了一下,认为也比较合适,就答应了,大卫欣喜若狂地跑回旅店,笑着对正在埋头看书的约翰说:“我只花了1美元竟然买下了两颗大珍珠,真是不可思议。”约翰发现这两个猫眼的的确确是罕见的大珍珠,便问大卫是怎么回事。大卫把自己买猫眼的事情讲给他听。听了大卫的话,约翰眼睛亮了一下,急切地问:“那位老妇人,现在在何处?”

    约翰立即放下手中的书,跑到街上,按照大卫所讲的地址,找到了那位卖猫的老妇人。他对老妇人说:“我要买那只猫。”老妇人说:“猫眼已经被别人先行买去了,如果你要买,出两美元便可以了。”

    约翰付了钱,把猫买了回来。大卫见后,嘲笑他道:“兄弟呀,你怎么花两美元去买这个没眼珠的猫呢?”

    约翰却沉着地坐下来把这只猫翻过来翻过去地看,最后,他向服务员借了一把小刀,用小刀去刮铁猫的一个脚,当黑漆脱落后,露出的是金灿灿的黄金,他高兴地大叫道:“大卫你看,果然不出我所料,这猫是纯金的啊!”

    我们可以设想,当年铸这只猫的主人,一定怕金身暴露,便将猫身用黑漆漆了一遍,就如同一只铁猫一般了。见此情景,大卫后悔不迭。

    约翰笑道:“你虽然能发现猫眼是珍珠,但你却缺乏一种思维的联想,分析和判断事情还不全面,你应该好好想一想,猫眼既然是珍珠做成的,那么猫的全身会是不值钱的黑铁所铸吗?”

    由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思维联想的重要性,它将会对个人的发展、事业的发展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啊!创造性思维是大脑思维活动的高级层次,是智慧的升华,是大脑智力发展的高级表现形态。如果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能够运用这样的思维联想方式,那么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将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美国有一家公司专门经销煤油及煤油炉。创立伊始,大量刊登广告,极力宣扬煤油炉的诸多好处,但收获甚微,其产品几乎无人问津,资金大量积压,公司濒临绝境。有一天,老板突然灵机一动,招来手下职员,让他们登门向住户无偿赠送煤油炉。

    职员们大惑不解,还以为老板病了呢,看着老板那诡秘的神情,只能依令而行。住户们得到无偿赠送的煤油炉,真是大喜过望,岂有拒收之理?知道这一消息后,没有获赠的人也竞相给公司打电话,索要煤油炉,不久公司的煤油炉就赠送一空。当时炉具还没有现代化,什么煤气、电饭锅、微波炉都没有,人们生火做饭只能用木柴和煤。这时,煤油炉的优越性明显地显现出来了,家庭主妇们一天也离不开它了,很快他们便发现煤油用完了,这回只能自己到市场上去买。当时煤油的价格并不低,但已离不开煤油炉的人们也只得掏腰包了。再后来,煤油炉也渐渐用旧了,于是只好买新的,如此循环往复,公司的煤油和煤油炉便畅销不衰了。

    某年元旦,在一所高校俱乐部门前,一个农妇守着两筐大苹果叫卖,由于天寒,问者寥寥。一教授见此情形,上前与老妇商量几句,然后走到附近商店买来节日织花用的红彩带,并与老妇一起将苹果两个两个的一扎,高叫道:“情侣苹果!两元一对!”经过的情侣们甚觉新鲜,买者甚多。两筐苹果顷刻销完。

    原来,教授对俱乐部前来往的人群进行市场细分,众多的成双成对的情侣给了他突发灵感,使其觉察到情侣们将是最大的苹果需求市场,而其对产品定位更是心迹奇巧,用红彩带两个一扎,唤为“情侣”苹果,对情侣非常具有吸引力。

    10.一切皆有可能

    100多年前,芝加哥博览会展出了一个人发明的“拉链”。但这个发明没有引起一丝反响,尽管那个发明家大费口舌宣称这种拉链可以代替鞋带,解决系鞋带的麻烦,可以给人们生活带来无穷乐趣,但拉链仍不可避免被众人弃之若履的命运。

    而有个人却例外,他的名字叫沃卡。他当时产生兴趣仅仅因为他对那个发明家的同情。他想,这个人真傻,只知道大肆宣传,为什么不让思维再转动一下,让拉链真正代替鞋带,走进人们的生活,让每个人从实用中得到乐趣。

    于是一个大胆的计划应运而生。

    他花了1美元买下了那个被冷落的拉链。他决定先制造一台生产拉链的机器,他开始精心研究拉链的结构及制作原理。研究中,他越来越觉得这项发明一定会走俏世界,成为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伙伴。这样一晃就是19年,有人嘲笑他死脑筋,不知道转弯,宁愿一棵树上吊死。19年后,大批拉链面世了。他与厂家合作,将精致的拉链安装在鞋上推向市场。但结果却出人意料,大批成品鞋在仓库里堆积如山。这当头一棒几乎将沃卡击倒,一度深居简出,郁郁寡欢。

    几天后,痴心不改的沃卡又重整旗鼓。他知道,首先让思维转一个弯的做法无懈可击,但还必须再转一个大弯才可能转败为胜。他想,拉链的制造既然是为了给人们带来方便,为什么只围着一双鞋想问题。

    于是,他又尝试着把拉链加工到钱包、军服上。很快,拉链打开了市场,风靡全球。

    没有人知道,沃卡通过一个小小的拉链最终获得了多少财富。但许多人都知道,当初,他买下那个拉链,仅仅用了1美元。

    l美元,很小很小,却没有人敢忽视它,因为正是这1美元改变了沃卡的一生。那个发明家至死也不会知道,他曾经创造了一项多么伟大的发明。而要让这个发明成为发家致富的金钥匙,却只需让思维转一个弯。

    我们有时在感叹创业的资本不够,其实,只要你敢想,善于思考,小小的一块硬币都可能变成巨额财富!

    11.培养敏锐的眼光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决定一切。怎样去把握瞬息万变的市场就成为制胜的关键。敏锐的眼光是成功所必备的,能够准确地预感、分析市场形势,才能出其不意做别人还未想之事。

    郭芳枫先生是世界上的大富豪之一。1983年,美国《投资者》月刊评上世界上最富有的12个银行家,郭芳枫名列第二。1988年,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出的超级亿万富翁排行榜中,郭芳枫又被选中。能被选人这两类人物的财富都必须在10亿美元以上。香港《远东经济评论》也把郭芳枫先生列入“亚洲十大首富”之列。

    郭芳枫显赫于世,他是丰隆集团的主席。丰隆集团的投资遍及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地,下属60多家不同的企业。投资范围从金融、保险、贸易到制造业,非常广泛。郭芳枫先生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创业,50多年来,事业发展极为迅猛。

    他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准确地判断时代和市场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并能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时代提供的有利条件。他在传授自己的生意经时说:“要做生意,就要有远大的眼光,要认清形势,要配合时代的需要。”在他50年来的创业史中,为了配合时代需要,在每个关键时刻,他都能审时度势,顺应形势的要求,把握时代的脉搏,因势利导,采取有力的措施。

    1945年,在“二战”刚刚结束时,郭芳枫就预感到,物资必定会出现短缺。因为受战火破坏的国家和地区需要重建家园。而且,新加坡作为一个转口贸易港,是战后各国轮船的必经之地,有条件购进大量的物品和设备。所以,他和他的兄弟商议,立即行动,收购战争剩余物品。

    战火刚熄,战争剩余物品的价格都不高。他们便以低廉的价格购进了五金、建材、轮船配件和其他用品。在短短几年之后,这些物品就都成了紧俏商品。于是,郭芳枫就从中大赚一笔。

    在这笔生意成功时,他又预料到,随着战后各国经济的恢复,必定会出现经济大发展,地皮、建筑材料必成紧俏商品。从1947年开始,他在经营战后剩余物资的同时,逐步把注意力转移到房地产、建筑原材料等生意上来。他抓住时机,选好地盘,把有发展前途的地皮,廉价买入。果然,这些地皮价格年年上升,20世纪70年代已成身价百倍的奇缺之货。这时,郭芳枫成立了专门的丰隆实业有限公司,经营房地产,建设住宅区和写字楼。

    郭芳枫又预料到,随着地产业发展,水泥必定抢手。于是就在1975年与三井和黑龙洋的公司联合办水泥厂。1961年投产,大量生产。此时,水泥恰成新加坡的畅销货,财源滚滚来。

    郭芳枫的丰隆集团也由此闻名世界。

    成功领先的不仅仅是热情和干劲,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不断寻找目标,发现商机。

    要成功,你需要找到已经证明有效的成功道路。

    已经证明有效的成功方法在哪里?在成功人士那里。因此向成功的人学习成功的方法,是追求成功的捷径。

    首先,向成功的人学习成功的方法。可以肯定,这个方法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是行得通的,是可操作的;其次,向成功的人学习成功的方法,就必须直接或间接与成功者为伍,受他们的世界观、思维方法的影响而积极上进。

    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个机构经调查后认为,一个人失败的原因,90%是因为这个人的周边亲友、伙伴、同事、熟人都是些失败和消极的人。没有好的思想来引导激励,没有好的方法来指导成功,必然走下坡路。因此,向成功的人学习成功的方法,不仅能成功,而且能早日成功。

    当然成功者的成功方法,可能是他们穷数年之功,历经无数次失败的经历之后取得的。我们大可不必走他们的老路,而是要利用他们的经验、原则,做成功者所做的事情。了解成功者的思维模式,并运用到自己身上。

    任何一位成功者,之所以在某一方面高人一筹,出类拔萃,一定有其与众不同的方法。善于掌握方法很重要。

    向成功的人学习成功的方法,其一,就是要向身边耳闻目睹的成功人土学习;其二就是学习“成功学”。

    “成功学”于20世纪30年代正式作为一门学科在美国提出。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总结前人的成功思想、成功经验,运用多种学科,研究、揭示成功的规律,探索、提炼成功的方法。

    富兰克林、卡耐基、拿破仑?希尔是现代成功学的开山鼻祖和奠基人。全世界都曾掀起过“成功学”热潮,出现过各种流派的成功学,但其源头都源自上述三位伟人的理论。20世纪60年代,日本人别开生面,提出了自己的成功学,即“魔鬼训练”。80年代至今,新的学科带头人,主要是波恩?崔西、金克拉、安东尼?罗宾、克莱门?施东、约翰?麦克斯韦尔和柯维等人,他们对成功学都有着重要的研究、实践和贡献。

    可是今天的企业界却缺乏学习的精神,有勇有谋,惟独少了谦卑的学习态度。只有像哈雷、爱默生电器、西屋、全录和美国航空公司少数的公司,才体会出向同业学习的道理,其他的都要吃过竞争者的一番苦头才明白学习之道。

    追求卓越就是追求完美,订下完美的标准,然后再设法去超过这个标准,除非这样,否则要在未来十年内成功并不容易。所有尝试过这种做法的公司都大幅度改善了产品及服务的品质和效益。

    以开放的心胸和求教的态度向这些老师学习。

    永远不要断言你已经找到最好的老师,或是自以为出类拔萃;换句话说,要不断地寻求更好的方式。

    11.规矩是人定的

    人们办事都是按规矩来的,可什么才是规矩呢?也许你要说大家都那么做,那就是规矩。其实,规矩是人定的,你当然也可以自己来定自己的规矩。

    银行的金库设有保险箱,为客户保存贵重物品。有些富贵人家将金银珠宝、存单股票放在家里总不放心,为保险起见,就存放于银行金库的保险箱。当然,得交付一笔费用。想存物品,那就交钱;舍不得钱,那就免存。社会“游戏规则”如此,几百年来不变,也算是一种社会规矩,一种社会习惯。

    但是,第三条路其实是有的,就看你能不能破除习惯性思维定势,能不能破旧出新。一位聪明的犹太人以他出色的创造性思维,达到了既存贵重物品又不付保管费的目的,还给银行家们上了一课。为了说明问题,让我们原文引用这个例子:

    犹太人来到银行贷款部。

    “请问先生需要什么帮助?”工作人员问。

    “我想借点钱。”

    “没问题,你要借多少?”

    “1美元。”

    “1美元?”经理有点意外。

    “是的,只需1美元,可以吗?”

    “当然,只要有担保,多借也没问题。”

    “好吧,这些可以吗?”犹太人拿过皮包,取出一堆股票、债券,“共50万美元,够了吧?”

    “当然,当然,您只借1美元吗?”

    “是。”

    “年息为6%,1年后归还,我们就可以将这些股票、债券还给您。”犹太人接过1美元。

    1年后,犹太人还了债,取回股票债券。当经理问及为何只借1美元时,犹太人笑答:“保险箱租金太高,变通一下,我只花6美分。”

    犹太人让人佩服。银行制度应当算是比较严密的了,可还是让犹太人钻了空子。看来,只要坚信一点,破旧之后必能立新。

    可见,贷款并不是那个犹太人的目的,存放票证才是真意。他不囿于常理,不受制于“习惯”,巧妙地利用银行家的习惯性思维定势,为自己找到了方便。在“习惯”上,人们为贷款而抵押,且希望少押多贷;银行为保证自己的利益,则“习惯”地要求多押少贷,因而,押不嫌其多,贷不嫌其少。这一切都成了“习惯”,银行家与贷款人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且经历了百十年实践的检验,故而逐渐成为定势。可是,在勇于创新者眼里,鸡蛋再密也有缝,再传统的“习惯”也有空隙。果然,犹太人在严密的贷款制度中找到了可资利用的空档。这首先应归功于他敢于破“为贷而押”的“习惯”,反行“为押而贷”的创新。这是对“习惯性制度”的创新。

    犹太人确实聪明,于规矩之外寻找规矩,不可谓不聪明。而我们要想获取成功,也需到规矩之外找点什么。

    12.文化也能成为财富

    有一位退休语文教师与他人合办一家特色酒店——唐诗酒店,专卖“诗菜”。他的菜是一组一组的,每一组含一首诗。比如,有一组名为杜甫“绝句菜”,共4盘:第一盘是小米韭菜,外加两个熟蛋黄;第二盘是切成长条的熟蛋白;第三盘是堆起的貌似雪山的炒豆腐;第四盘是一碗浮着豆角的菜汤。诗谱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据称,由于菜肴有特色,吃起来有滋味,吟起来有韵味,商家待客有品味,消费者觉得一餐饭不是寻常饭,而是“吃文化”、“吃氛围”、“吃意趣”,别有情调。因而,该店回头客多,生意颇好。

    把“文化”与“饮食”结合起来,既增加情趣,又提高品质,可谓别出心裁。

    文化的内涵,文字的力量,具有特别的感召力。一种商品,一种服务,如能嫁接适当的文化,常有画龙点睛之妙。

    有一年春天,英国大诗人拜伦在大街上见到一位盲人沿街乞讨,胸前的牌子写着“自幼失明,沿街乞讨”8个字。可他的破盆里空空如也,无人施舍。感慨之余,他提笔将牌子改为“春天来了,我看不见。”奇了,牌子一改,路人纷纷解囊相助。

    人们知道,春天是美丽的,有什么比看不到春天更值得同情的呢?文化之功,倾刻见矣。

    说起春天我们就来看看旅游中的乐趣。

    人们游玩的目的,可能仅仅是为了散心,得到快乐。但是,假如在快乐之余,还能够在不经意中得到许多知识,可能游人就更会乐在其中了。来看看上海一家糖果厂的做法:

    这家糖果食品厂把各种各样的艺术肖像、京剧脸谱及古代名人的头像印在精致考究的糖果纸上,从黄帝、大禹到李自成,构成一个大系列;此外,还将《三国》、《水浒》、《西游记》等文学作品的全套人物图像印在糖果包装纸上。儿童吃了糖果,学了知识,收了藏品,一举多得,十分喜爱。有些单位还持介绍信上门订货,声称是配合教学,寓教于吃。在糖果市场很不景气的时代里,这个厂却满产满销,效益很好。

    将商品生产与知识教育联系起来,是个很好的方向,继续走下去,还会有很好的创意。糖果与古人毫不相干,古人的头像一点也美化不了糖果的味道,将二者捏合在一起,似乎太牵强了,其实不然。糖果乃寻常简易食品,一尝便知其味,无须多加饶舌。寻常糖果的包装纸通常印上一些只凑热闹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花草图案,毫无宣传价值,延续老一套,大可不必。但是,印上历史人物头像,传播历史知识,于消费者可增长知识,愉悦身心,有社会意义。于生产企业可促进生产发展,增长效益,有经济意义。双向得益,何乐而不为呢?

    利用产品包装物负载文化知识,实现教育目的,是一个很好的主意,但不是惟一的思路,还可以再想一些其他办法,使产品形态更丰富一些,传播的知识更多样一些。比如,利用产品造型与构造,可以有效传播科技知识。例如,我们可以生产火箭型台灯、手电、钢笔;生产各种型号飞机状的台灯、笔架、室内衣架;生产各种导弹、枪炮的形态的产品……

    总之,恰当地运用知识的力量,将传播知识与促销产品结合起来,可以从中发现大量的创意。我们再看一个例子。

    有家小店主营手帕。由于餐巾纸的出现,生意日渐清淡。老板在愁苦之余,天天站在店门口徘徊。谁知,顾客没招徕一个,倒引来不少问路者。因为这是一座旅游城市,流动人口不少,而且小店处于又路口,过往人又多。百无聊赖的老板突然来了灵感:本店地处交通要道,附近又有两个旅游参观点,陌生人多,问路的不少——可以生产地图手帕。就这样,他的手帕不再印刷花鸟图案,而改为市区地图。重新设计的手帕制作精美,不仅实用,也有相当的保存收藏价值。果然,手帕成了导游图,兼为旅游纪念品,受到游客的欢迎。

    所以,文化不仅仅能帮我们积累财富,它本身也是重要的财富,只要我们能够发现它的商机,便可发挥价值。

    13.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

    中国的教育体制一直就是人们谈论的焦点,不可否认,教育体制上的一些弊端已限制了学生潜力的最大发挥。

    “中国的学生和美国的学生有很大差别。”李开复说。他11岁就到了美国,已经不仅是一个美籍华人,而且本身也美国化了,又在中国主持微软研究院两年,与几万中国学生接触,所以自认为对美国的学生和中国学生都了解。“我不认为是中国人比美国人强,也不认为美国人比中国人强。”他说,“这些思维方式是教育体系的问题。”

    李开复曾列出一个表,说明中美人才的特点。还曾说了一段话来详细解释:

    中国和美国的人才有三点非常相近:敢冒风险,雄心壮志,善于学习。

    日本人就不是这样,日本人相对较为保守,这是他们的民族文化的特性,日本在网络经济领域不是太成功,和风险意识有很大的关系。

    再来看看不一样的地方:美国人有创新的精神,有难以抑制的创新意识,总是要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中国人才在这方面就弱一些,比较实事求是,求稳。

    美国人才很有热情,很主动,如果你给他一个爱做的工作,他会很来劲地一天做18个小时,拼了命做出来,如果对一个东西没有兴趣,他们的态度是,“我很自豪,我碰都不碰。”中国人才比较有毅力,不管多艰难的问题,总能慢慢做出来。美国人没有这种毅力,他们更欣赏英雄主义。

    美国人才独立从事研究的能力很强,中国人才就显得不足。因为美国人的教育方法就是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积极思考问题。

    美国人直截了当地沟通。英国一个院长举了一个例子:英国人不可以说“不”,即便不同意的事情,也要说“让我慢慢考虑吧”,而美国人会说“对不起,这个我没兴趣”。中国人有点像英国人。有一次,一个教授给研究员们一个项目,希望得到研究院的支持。两个国内的研究员谈了这个问题,认为这个项目不应该支持。当我要把这个决定告诉教授的时候,有个同事提醒他们说:这样不好。最好不要回答他,如果他问起,就说正在考虑,过了一阵他自然就知道结果了。

    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的区别

    中国学生。美国学生

    求稳务实。有创新精神

    有毅力。有热情

    讲纪律、服从,有主动性

    扎实的理论基础。擅长独立工作,想得深远

    含蓄,心里有想法不直说。直截了当地沟通、争论

    谦虚。自信

    不同意也不说“不”。不同意就说“不”

    创新是需要其他因素的,美国学生的直率、自信、主动是他们能够更多创新的关键,而中国学生的含蓄,服从却阻碍了他们个性的成长,只能做一个“乖学生”,这无疑对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

    看到了中美学生的差距,我们也应有针对性地对中国学生进行引导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