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女儿是妈妈的影子,妈妈是女儿学习的第一对象
常言道有什么样的妈妈,就有什么样的女儿。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母亲都成为自己女儿模仿的对象。就像妈妈喜欢的东西,女儿也会跟着喜欢。可以说母亲是影响女儿的第一人。
母亲是女儿最亲近的人之一,也是女儿最爱模仿的对象。由于女儿对父母的依赖和信赖,她们相信妈妈永远是对的。有的时候,女儿看到妈妈的样子,有可能在想:做女人就应该像妈妈那样。有了这种想法,女儿就会不自觉的开始模仿自己的妈妈。母亲的一言一行都被女儿记在了心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并逐渐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标准。
冉冉是一个12岁的小女孩,两个月前到医院看病的时候,把为她看病的医生吓了一大跳——身高1.55米的冉冉体重却不足65斤,长得真是“皮包骨头”。医生看着冉冉的小手,手指竟细得像筷子一样。冉冉脸色苍白,身体极度虚弱,感觉就像大病初愈,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经过医院心理专家仔细询问,发现冉冉的病是因为受到妈妈减肥的影响,得了厌食症。
两年前,冉冉一家从南方搬到北京。冉冉的妈妈是一位非常爱美的女士,来北京后她发现这里的人都比较苗条,自己的身材显得有些臃肿,所以她就下决心减肥。于是,她为自己制定了一个严格的节食计划,每天的三餐只是象征性尝几口青菜,肉类、蛋类等高蛋白一点都不敢碰,高营养的食物也尽量避免。一年后,这位爱美的妈妈发现自己的体重并没有减到预期的目标,反而是12岁的女儿冉冉开始厌食,开始不吃肉不吃蛋,到后来索性连饭都吃不下,每天只靠吃几片饼干维持。不到半年,冉冉变得面黄肌瘦,连月经都停了。
长期营养不良,使冉冉的身体很虚弱。她每天从床上起来时都会觉得头昏眼花,必须坐一会儿才可以站起来。冉冉的母亲以为女儿得了重病,到处寻医问药,儿科、消化科、中医都看了,也吃了不少药,也花了不少钱,可是冉冉仍然是没有食欲,而且病情更严重了,吃多一点就会吐,看见肉就觉得恶心。这次终于查出了冉冉得的是心理疾病——神经性厌食症。
医生对冉冉的妈妈说:“幸亏冉冉来得还不算晚,如果继续下去就很危险了。只需按照我说的做,冉冉会好起来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冉冉已经可以大口大口的吃东西了。
小女生很喜欢模仿大人,特别是自己的妈妈。她把妈妈当作偶像,总会有意或无意去模仿妈妈的行为。冉冉的妈妈长期节食,无形中会对冉冉产生一种心理误导,以为女生越瘦越美,渐渐地也变得不爱吃饭,最后发展成了厌食症。而且,像冉冉这样年龄的女生,正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12岁-15岁),家庭环境对女生的心理发育和性格形成,以及成年后的个性特征有极重要影响,所以父母一定要给女生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家庭环境。
做母亲的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让自己的毛病影响到自己的女儿。小女生是敏感的,哪怕是父母一个细微的动作或者表情都有可能被女儿捕捉到。妈妈不要心存侥幸,不要拿女儿的前途开玩笑。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尤其是女儿在身边的时候,妈妈要做到举止得体,乐观向上,要善于在平时生活、工作的一点一滴中发现乐趣,保持愉悦。妈妈的乐观感染着女儿,让女儿同样拥有乐观向上的心,妈妈成为女儿心目中的好榜样。
女儿就像是妈妈的翻版。温文尔雅、知书达理的妈妈养育出的女生也会像妈妈一样温柔;孝敬父母的妈妈养育出的女生也一定会懂得尊敬长辈;牢骚满腹的妈妈养育出的女生会对生活充满了不满;贪财势利的妈妈养育出的女生容易唯利是图……
2006年9月《疯狂英语》阅读版曾经刊载了一篇叫做《妈妈的影子》的文章,文中描写到:
在我脑海中,生命里最早的记忆是在我三岁半的时候。年轻漂亮的妈妈站在一旁,有节奏地搅拌着蛋糕粉,蛋糕粉溅洒到她身上。她一边干活,一边出神地哼着电影《擒凶记》里的插曲,然后瞥了我一眼,向我投来一个充满爱意的微笑。我跪在椅子上,我拿着碗和汤匙,也学着她搅蛋糕粉,其实碗里什么也没有。我和妈妈穿着花色一样的衣服,我的衣服是用她的衣服剩下的碎布做的,天蓝色——那是妈妈最喜欢的颜色。
我是妈妈的影子。
许多年后……
此刻,我站在厨房里,任由思绪在脑海里翻涌。我把溅到脸上的蛋糕粉擦掉,瞟了小女儿一眼,尽管穿了蓝色小围裙,但她还是把衣服弄脏了。这时我意识到自己正哼着当年母亲哼过的曲子,脸上不禁浮现出一丝微笑。此情此景是如此熟悉,一股暖流涌遍全身。
我是妈妈的影子。
女儿跟在妈妈的身边,妈妈的言行一点一滴地传递给了女儿,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学会如何去做一个像妈妈那样的人。在培养女儿的问题上,妈妈的作用是巨大的,是谁也无法代替的。谁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榜样,小女生更是如此。没有一个好的榜样作为指引,女生就有可能走上不归路。
总之,母亲是女儿学习的好榜样,是对女儿成长影响最大的人。母亲的品质决定着女儿的品质,要想把女儿培养成为什么样的女孩,妈妈要率先行动,成为什么样的女人,什么样的妈妈。
2.女儿的自信来源于父亲
父亲的一言一行,对女儿的成长有着和母亲同样重要的作用。在女儿眼中,父亲常被视为一家之长,是权威的象征。如果她得不到父亲的关心,就非常容易变得自卑、内向、胆小,影响她形成乐观自信的性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的父母会认为,男孩的成长需要父亲做榜样,否则男孩就容易缺少阳刚之气,甚至变成“娘娘腔”,而女儿的成长就离不开妈妈的典范作用。其实,女孩的成长既需要妈妈的培养,也需要父亲的关心。
女生对外界的人或者事物是敏感的,她们很注重与别人的关系,同样她也会用一颗敏感的心去衡量她与父亲之间的关系。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父亲对女儿是否关注,决定了她是自信还是自卑。
5岁的小静每天都喜欢缠着父亲。当爸爸看报纸的时候,小静总会打断他,不停地想吸引他的注意力。比如小静一会儿指着自己的玩具对爸爸说:“爸爸,快看,我给我的洋娃娃做饭了!”爸爸常常是应付地点点头:“好孩子,继续玩吧。”小静一会儿又装做不小心摔倒,坐在地上哭个不停,非要等着爸爸把她扶起来。
……
最后爸爸忍受不了小静的调皮捣蛋,便拿着报纸回到自己的屋里去看了。
很多小女生喜欢“惹是生非”,不是她们真的那么调皮,而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吸引父亲的注意力,哪怕是批评自己几句。要知道父亲对女儿的忽视,是对女儿最大的伤害。
生活中会有这样的画面:在女儿小的时候,父亲是无所不能的,很多事情到了父亲手中便可迎刃而解。比如玩具坏了,父亲摆弄几下,玩具又恢复了原样;家里的电灯不亮了,爸爸忙活了一小会儿,就把它修好……女儿能感觉到,爸爸会很多东西,家里很多地方出现问题他都能解决。因此,在女儿的心目中,爸爸渐渐地成了权威的象征。
谁都希望被亲人关注,敏感的小女生更是渴望得到关注。能得到在家中最有权威的父亲关注,会让女儿找到自我认同的感觉,对她来说,具有不同的意义。
如果父亲对女儿漠不关注,一开始,小女生会采取某些小伎俩,就像小静那样通过哭闹等诡计来引起父亲的关注。但如果仍然不能引起父亲的注意,甚至是换来父亲的过分责骂,那么小女生就会感到十分困惑,她会相信自己的父亲讨厌自己,再也不爱她了,她会因此而感觉到孤独、寂寞,甚至还会产生内疚的心理:我究竟做错了什么?爸爸为什么不喜欢我了?我怎样做爸爸才会更喜欢我呢?
如果小女生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心理阴影下,她就会不自觉地为自己贴上一些标签:不够听话、不够聪明、不够可爱、很惹人讨厌……久而久之,父亲对她的毫不关心,就使得女生拥有了一颗极度自卑的心。
父亲在女儿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父亲的一句话能够影响,甚至是彻底改变女儿的心情。比如女儿因为外表被人嘲笑,回到家后非常的沮丧。如果女儿向父亲诉说,却得不到父亲的安慰和理解,那么女儿会真的因此消沉下去,把别人的话当成对的。反之,父亲倾听女儿的心事,鼓励女儿说:“爸爸相信你是最棒的。”“难道你连爸爸的话都不信了么?”女儿就会充满自信。
当父亲开始关注女儿的一言一行,她就会知道自己在父亲心中的地位,有一个人一直关心和支持着她。父亲开始关注女儿的言行和心事,在与女儿交流的时候,女儿会变得坚强与自信。
对于那些有点谨慎、胆小的女生,父亲的夸奖很重要。父亲不要在外人面前批评自己的女儿,即使是因为谦虚也不要这样做。小女生是要面子的,父母的谦虚会伤害她脆弱敏感的心灵。她会觉得一个自己最亲近的人都看不起自己了,看来自己真的很没用。如果父亲适当地称赞女儿,她会带着自信,大方地去接触别人。凡是有这种心态的女孩,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不会那么敏感,而且她们的思想和行动,也不易受到别人的影响。
女儿的自信来源于父亲的关注、鼓励。不过,让父亲说出鼓励女儿的话,向女儿表达自己情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大部分中国的家长都不太擅长做这样的事情。父亲们或者由于害羞,或者是不屑,都不愿意在女儿面前过多表露自己的心里话。中国的父亲们应该在对女儿多些关注的前提下,多找一些“情感词汇”来拉近与女儿之间的感情,这样女儿会和父亲越来越亲近,也会活得健康快乐。
父亲要尽可能多地陪在女儿身边。即使父亲工作再忙,与事业相比,女儿的成长更重要。因此,父亲要拿出一定的时间来陪在女儿身边。父亲对女儿的关心,更容易给女儿带来安全感、幸福感,这在她的成长中是非常必需的。女儿如果从小缺乏这种安全感和幸福感,她在将来的人际交往中会体现出不自信、内向的特点。
父亲可以找一些与女儿的共同兴趣来消磨时光,或者父亲索性迁就一下自己的女儿,比如和女儿一起看看动画片。父女两人在一起玩耍,让女儿感受到了父亲对自己的关心,让她在心理上得到了满足。
女儿对性别的自我认识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父亲对她如何反应的影响。父亲对女儿的关注也可以促进她形成女性气质。如果父亲欣赏女儿的女性气质,比如当女儿注视爸爸的时候,爸爸能够以微笑的眼神回应;对女儿的外貌要给予适当的赞赏,那么,女儿的女性特质都会倍受鼓舞。
父亲要让女儿活在关爱中,给予她应得的鼓励和赞赏。皮格马利翁效应指的是人们预期什么,就会得到什么。父亲要相信自己的女儿,关心她的成长,用心呵护她的自信。这种精神上的关怀可以激发女儿的潜质,让她越长越聪明。
3.好女儿是父母教出来的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既是女儿的好榜样,又是女儿的好老师。但是,很多父母在家庭生活中不重视自己在女儿面前的形象,教育女儿的随意性很大。造成的结果就是父母在女儿心目中的地位下降,女儿不服从父母的管教,甚至越来越叛逆。没把女儿教育好,是父母的失职。
家庭是女儿成长的重要环境,也是女儿人生的起点,而父母是女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女儿品德的好坏。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在女儿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父母的思想作风、性格修养、爱好特长,无不使女儿耳濡目染,令其终生受益或受害。
父母的言行对女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影响将渗进她的心中,伴随她的一生。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描述的是:
有一位老人坐在椅子上,她的女儿在给她洗脚。老人的女儿忙碌一天,刚刚下班回家,老人心疼自己的女儿,叫她早点休息。而女儿回答老人说:“我不累,妈,多烫脚对你的脚有好处。”这一幕正好被门外的孩子看见了。
当女儿照顾完母亲,回到自己的房间,发现孩子不见了。回头要找的时候,看到了自己的孩子吃力地端着一盆水走进来,水还撒了她一身,孩子走到她的身边说:“妈妈,洗脚。”看到孩子如此懂事,母亲的脸上顿时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广告讲述的是一个普通家庭里发生的小故事,却可以吸引很多人的注意,更让家长们反思。看到稚嫩的孩子端水时摇晃的身体,眉宇间紧皱的一抹纯净的爱,每个观众的心都凝固在孩子为妈妈打水洗脚的瞬间。身教重于言教。孩子的行为是从妈妈那里学来的。
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曾经说过:“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父母自身的道德修养会潜移默化地对女儿产生影响。女儿在小的时候,学习主要是模仿自己的父母,但是她不具备判断能力,所以父母好的行为她会学,坏的行为也会学。更重要的是女儿对父母的模仿,不仅限于行为举止,而且包括思维方式、情感取向以及个人品质等。如果父母的品德高尚,为人正直,工作勤奋,就能为女儿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促进女儿形成良好的品质,而且这种作用是终身有效的,是其他任何力量都无法比拟的。
女儿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像是一张白纸。父母要注意对女儿的早期教育,不能让女儿从小看到和听到的都是一些不好的事物,要让女儿看到纯净、美丽的事物。父母很早的就在女儿面前展现正确的言行,不但占其“先入为主”的便利,而且父母树立了良好的形象示范。当女儿长大一些后,有了一些独立思考的能力,对父母的言行就会有一个肯定的评价。这种评价更利于父母对女儿的教育。
网上曾经广泛传播过这样的一个视频:2岁幼童在大人们的起哄下,熟练地展现着自己抽烟的本事,并且对围观的人破口大骂。孩子抽烟时的动作、神态恰似一杆“老烟枪”。整段视频中,他将一支烟抽去近一半,吞吐的架势,还很享受,很难让人相信他只是一个连糖纸都剥不开的孩子。
这个孩子的父母是当地菜市场卖鱼的商贩,由于菜市场鱼龙混杂,大人们的不良行为才导致孩子在视频中的这些言行。孩子在大人的哗众取宠下,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和鼓励,他的父母也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孩子染上恶习是难免的了。
女儿不仅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从女儿的言谈举止,可以看出父母的人品如何。所以父母要想胜任老师一职,就必须改变自己不检点的言行,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等。比如不讲脏话,不赌博……父母要记住: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
在今天这个社会,父母也要改变一些观点。父母要督促自己不断学习,才能拉近与孩子的关系,才能配合好学校教育活动的安排。根据自己女儿的年龄、特点、个性等因素,全方面的培养她。
父母还必须懂得,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与女儿接触,就是在对女儿无声的教育。父母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处处以身作则,做女儿的“良师益友”,为女儿树立良好榜样,使自己真正能够胜任第一任老师这一光荣职位。例如,当着女儿的面,父母不要吵架;夫妻之间应该相敬如宾,相濡以沫;父母不能对女儿撒谎失信,凡事说到做到;对女儿提出的问题,要尽量全面客观的答复,不要置之不理。
另外,父母教育女儿不能太过随意,对孩子的态度要始终如一。也就是说对女儿的爱要稳定,不要时冷时热,动不动就发脾气。父母对待女儿要找出平衡点,既不要过分溺爱,也不要过分苛求。父母要给女儿正确的爱,爱女儿是把爱心和亲情带给她。爱的目的是要给她一个成长的良好环境。
父母不能因为今天心情好就放纵女儿的行为,也不能因为自己的心情不好,就迁怒或者过分责骂女儿的错误。父母的随意性教育,只会带来不良的后果。所以父母要想给女儿当老师,也需要“备课”,知道在女儿面前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父母应该记住:教育者必先受教育。父母可以去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科学知识,不能盲目的当“随意性”的“教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