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赞美女儿比批评更有影响力
很多父母对女儿的管教十分严厉,看到她犯了错误就会批评一通,但当女儿做对了事,父母的态度又是惜字如金,认为她做对了是理所当然的。其实要把女儿培养成才,赞美比批评更有影响力。
女儿要在正面教育中长大,而不要让她在负面教育中长大。很多父母对女儿的期望太高,总是觉得她这儿做的也不好,那儿做的也不好。这样的父母可以看到女儿身上很多缺点,却看不到女儿的优点。父母对女儿的批评越多,女儿就会也开始怀疑自己,变得越来越自卑。当她做事情没有了信心,也就更难以达到父母的期望,因此会得到父母的更多批评。
今天学校要公布期中考试的成绩。佳佳刚一进门,爸爸就迫不及待地跟在后面问:“怎么样?考了多少分?”佳佳一边放书包,一边回过头来说:“爸,还可以,就是……”爸爸脸上的笑容一下子不见了,转身坐到沙发上,打断了女儿的话:“我不要‘就是’,我希望你能够考双百,如果刚上小学成绩就不理想,以后肯定跟不上。你就直接告诉我结果吧!”佳佳显得有些不安,躲闪着爸爸冷漠的目光:“这次考试语文得了一百分,数学没考好,是因为数学题太难了。不过,也不是很低,95呢!是我们班的前5名,我们班还有人不及格呢……”
爸爸一听就火了:“就知道比下面的,真是没有上进心!那你们班有没有考100分的同学呢?”看到佳佳轻轻地点了点头,爸爸的声音更是提高了几分:“别人能考100分,你为什么就不能?题太难,别人怎么不觉得难?我看你就是不努力!告诉你多少回了,要想考上重点中学,就必须得用功,知道吗?不要给我任何借口,我只看分数!”
佳佳小声嘟囔着:“我不是说了数学题难么,大家都是这么说的。我怎么不努力了,连老师都说我进步了……”
爸爸根本听不进去佳佳的解释,说:“你还敢跟我顶嘴!”爸爸“噌”地一下跳起来,一巴掌抡在女儿的肩膀上:“我告诉你,我不管题目难不难,也不管老师说你有没有进步了,我要看到成绩!考了95分还算进步?差远了!要是考不上重点中学,以后就考不上重点大学,那你也就没有什么前途了,知道吗?这个周末哪儿都不许去,在家把考试的卷子重新做一遍。”
自从被打以后,佳佳越来越不喜欢学习了,甚至开始讨厌自己的爸爸。他心想:反正在爸爸的心目中我已经是一个不爱学习的坏孩子了,就算是好好学习也没用了。于是佳佳的成绩越来越糟糕了。
生活中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父母望女成凤的心情,总是让他们对女儿的教育变得急于求成。对于女儿培养的问题,父母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对女儿提出的目标一定要符合实际,既不要过低,也不要过高。过高的目标会让女儿经常受挫,父母也会产生不满的情绪。过低的目标会让女儿沉浸在自己轻松获得成绩的喜悦中,变得不思进取。对于女儿的失败,父母要有一个宽容的心。谁没有失败过,关键是失败之后还能有勇气坚持到胜利。父母要相信自己的女儿,鼓励她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
父母的鼓励对女儿来说是最好的动力,比批评更有影响力。父母为什么不赞美自己的女儿,为她营造出一种愉快和谐的生活氛围?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女儿才能冷静地思考自身的问题,感受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并会积极努力地按照父母的期望去做。如果当女儿沉浸在失败中,父母不仅没有安慰她,反而是奚落和批评她,那么她真的有可能开始堕落,并且坚信自己本来就应该是这副样子。
父母的批评多于赞美时,女儿的缺点就会越来越多,因为父母把她的缺点公之于众或者多次强调,她不可避免地被缺点影响情绪。要是父母用心去发现女儿身上的优点,慢慢地女儿的这些优点就会发展成优势。关键在于,父母赞美女儿的同时给了她期望,有了期望才会渴望变成现实。
有这样一个故事: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孩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您最好带他去看看。”回家的路上,孩子问妈妈:“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妈妈告诉她的孩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孩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妈妈喂。
当孩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对妈妈说:“全班五十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的孩子排第四十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查。”回到家后,妈妈忍住心里的难过对孩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她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二十一名。”说这话时,妈妈发现孩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神采,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第二天上学,孩子起得比平时都要早。
到孩子上初中的时候了。在一次家长会上,老师没有批评她的孩子,只是在临别的时候,告诉她:“按他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妈妈仍对自己孩子充满了希望,此时她的孩子也正等在学校门口。在回家的路上,妈妈对孩子说:“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终于,这个孩子重点高中毕业了。孩子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学校——清华大学。孩子哭着对妈妈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只有你能欣赏我……”
赞美与批评都是父母教育女儿的手段,但赞美更容易让女儿对人生产生积极的情绪。赞美不是目的,目的是能够让女儿收获自信。过多的批评会让女生没有自信,生活变得灰暗,人生之路越走越黑,越走越偏。
父母要对女儿实施赞美式的教育,对于她的一点点进步都要表示好奇与欣赏。女儿需要被别人肯定与赞美,尤其是自己最亲近的父母。当女儿做了一件好事或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了一些进步,父母应该给予适当的赞赏,要对女儿说:“宝贝,你真棒!”这是对女儿行为最好的肯定,女儿也会在内心升腾起一种成功的喜悦,就会有继续做下去的精神动力。
2.让女儿尽情展现她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类能比其他物种优秀的根本原因所在。它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人类今天创造出的所有财富,都离不开想象力支撑。想象力是如此的重要,父母就要呵护女儿的想象力,给她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不要用自己的思想和知识束缚住女儿梦想的翅膀。
美国哲学家查尔斯说过:想入非非是通向科学探索的必需的和首要的步骤。想象力是人成才不可缺少的能力,它甚至比知识还要重要。人们有了想象,才会开始去实践,最终获得启示,把想象变为现实。那些没有想象的人,必然会把自己禁锢在一个逼仄的空间中。
很多人常会觉得外国的孩子思维敏捷,头脑灵活,而中国的孩子中规中矩,显得逊色一些。不是中国的孩子天生不如人家,而是中国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忽视了想象力的培养。没有哪一个父母希望自己的女儿是一个思想僵化的人。那么,父母就培养女儿的想象力,给她展现想象力的空间吧!
(1)鼓励女儿有“奇思妙想”。论知识,女儿不如成年人,但并不妨碍她有丰富的想象力。女儿的好主意并不能以成年人的眼光来看待,父母要懂得好事多磨的道理,多给女儿些时间,她的想象需要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否则会伤她的自尊。很多时候,成年人的想象力还不如几岁的小女孩。因为成年人脑中已经掌握了知识,形成了条条框框,把自己的想象力给困住了。但女儿不一样,只要父母不扼杀她的想象力,她就会给父母带来惊喜。
妈妈为女儿娇娇报了一个美术班。一天,美术班老师布置了《树林》的作业。娇娇画好画后,兴高采烈地拿给妈妈看。妈妈觉得画面乱糟糟的,大树东倒西歪,颜色也不对,居然用了灰色!妈妈有些恼怒,挥着画大声说道:“哪有这样的树?”娇娇似乎很委屈,想对妈妈说什么,看了看,欲言又止。妈妈一瞪眼:“还不赶紧重新画!”娇娇很不情愿地画起来。
一会儿,娇娇把画再次交给妈妈。妈妈一看,跟刚才的几乎一模一样。于是,妈妈更加恼怒了:“你是不会画,还是不想好好画?我给你花钱报美术班,你怎么会画成这样?是不是不好好学习。”娇娇的眼圈红了,支支吾吾地说:“妈妈,我画的是刮台风时的大树。这些细线是大雨,大风卷起了很多的沙土,所以天和大树变得灰蒙蒙的,看不清楚了……”
妈妈听了娇娇的讲述后愣了愣,赶紧拿起画来仔细看。当妈妈用女儿的眼光,用一颗童心来看她的画时,妈妈这才发现这是一幅形象生动、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大树被狂风吹得东倒西歪,多么逼真和形象啊!于是,妈妈抱住娇娇,诚恳地对她说:“宝贝,对不起!你的画真棒!”
父母不要坚信自己永远是对,从而忽略了女儿的想象力。如果父母总是习惯用成人的思维和成人角度去要求女儿,则往往会扼杀她对新事物的兴趣、探索未知的快乐和丰富的想象力。父母不要把女儿的奇思妙想当成是胡思乱想,父母过多的干预女儿的想象力,会把女儿引入一个不需要过多思考、想象、发挥的有限空间。这样的女儿往往是平庸的,在各方面都很难有所突破。
(2)给女儿一个想象的空间。女儿遇到问题就会向父母要答案,大多数父母会直接告诉她。这种教育方式可以让女儿很快获得知识,但不利于想象力的开发。父母给女儿越多“标准答案”,她越会懒得自己去思考,更不要说去想象了。给女儿一个想象的空间,不要干预和打压,让她自己去寻找答案,积累知识。
阳阳把一幅自己很得意的画拿给了父母看。
妈妈看了画后问阳阳:“阳阳画的是什么啊?为什么汽车长羽毛?”
阳阳说:“那不是羽毛,那是翅膀,汽车有了翅膀就能够飞啦!”
妈妈不解的说:“汽车怎么可能会飞呢?它既不是飞机,又不是鸟。”
爸爸对妈妈给阳阳的批评不以为然,而是反问妈妈:“为什么汽车不能长出翅膀,不能像飞机那样飞上天空?我认为画得很好,说不定他以后真的会制造出会飞的汽车呢!”
父母千万不要认为几岁的孩子,只要吃得饱穿得暖就行了,其他的什么也不重要。其实,小孩子从3~4岁开始,就已经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如女儿常常抱着自己的洋娃娃,玩过家家的游戏,并在想象性的游戏中,扮演各种角色,做一些事情。女儿已经在父母不知不觉中有了想象的能力,想象是培养女儿创造力的载体,是女儿获取知识的动力。
(3)启发式教育能培养女儿的想象力。父母可以多向女儿提一些引导性的问题,来让孩子用多种答案回答问题,不但可以启发孩子的想象力,更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比如:“雪化了是什么?”“雪化了是春天。”“春天是什么颜色的……”用一些具体的事物,来延伸女儿的思路。
讲故事也是一种能够启发女儿想象力的好方法。父母不要急着把故事讲完,可以在故事中穿插一些其他相关的知识。比如父母给女儿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就要告诉她这两种动物的特点是什么。有时间可以带女儿去动物园去看看。
父母不要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要试着改变固有思路,别对女儿最初的想象力品头论足。想象力最大的敌人是接受现实,一成不变。父母要给女儿说出奇思妙想的机会,尊重她的想法,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引导她的想象。
3.敢想敢为的女生是好样的
在中国父母都希望把女儿培养成文静的乖女生,不希望她有任何与人不同的特殊之处。有这样的观点存在,女生不仅没有培养出文静的气质,反而变得脆弱胆小,沉默寡言。她们对待生活和学习缺少想象力、执行力。
想象是人们的天性,是有利于人们学习的重要心理品质。父母要鼓励女儿去想象,要去实践,不要担心女儿会受到伤害或挫折,自己只要在一旁暗中保护就可以。孩子遭遇失败也没有关系,因为她会在失败中获得知识,得到成长。
一起读幼儿园的小朋友来到了乐乐家做客,小朋友闹着要喝酸奶。正好家中没有酸奶,作为小主人的乐乐兴奋地对妈妈说“我能找到酸奶”,说完便冲进了厨房。妈妈也没在意女儿说的话,一边帮忙哄小客人玩,一边与大人们聊天。过了一会儿,乐乐真的端着一杯奶状的液体回到了客厅,高兴地把手中的“酸奶”递给了小伙伴,小朋友刚喝了一口,就一脸的苦相。乐乐的妈妈赶快夺过来尝了尝,一巴掌扇在女儿身上,原来女儿端来的是她自己用牛奶和醋调在一起的“自制酸奶”。被打的乐乐愣愣地站在原地,眼泪夺眶而出。
乐乐给小客人喝“自制酸奶”是犯了一个错误,可是换个角度来看这件事情,我们就可以表扬乐乐是一个能够细心观察生活的女生。她能够根据酸奶的口感,来找出相似的事物。虽然做法是错误的,但我们不得不赞叹她的想象力。可惜,她的妈妈不懂得欣赏她的想象力,只看到了乐乐的行为结果,她的打骂让乐乐失去了对事物的想象与尝试的勇气。父母应该鼓励女儿去实践,也许不经意间她就有了新奇的想法。面对女儿做的傻事、错事,父母也不要过分责备她,不要糊里糊涂地折断她想象的翅膀。
女生的想象力不一定是幼稚的,只是父母没有给她表现自己梦想的空间和时间。那些拥有奇思妙想的女生其实从一开始就希望获得自由的发展空间,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而对于这些女生的父母来说,成功的秘诀其实就是:不要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并且鼓励她实现自己的想象。因为你永远无法想象当这些女生终究实现这些梦想时,作为父母的你会有多么的高兴。
敢想敢为的女生才是好样的。这样的女生有着活跃的思想,勇于尝试的精神。她们往往比那些中规中矩的女生更容易获得成功。父母鼓励女儿敢作敢为,对女儿的很多举动,应该视为她将来成才有为的初始,不要动不动就指责阻止。对于她的某些误判和不轨行为,要切身体验其年幼无知,既要无微不至地关怀体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又要巧妙地借助其他智慧和力量,合力图新。父母只要正确地引导女儿的想象力,就能够激发出智慧的火花。
想象力不等于胡思乱想。它是有目的、有方向的。为了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想象,父母可以指引女儿做一些思考性的想象。比如:女儿画了一只小兔子,父母可以带着女儿想象:小兔子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最喜欢吃什么食物……经过父母的引导想象,女儿的想象会更加丰富,落笔画画时可以画出更加生动的画面。
读小学二年级的媛媛从同学那借了一本童话书,故事中小公主生活在世外桃源的情节描写深深感染了她。她将这段文字读了一遍又一遍,并推荐给爸爸妈妈看。
吃饭的时候,媛媛又一次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书上描写太美了,这样的地方最适合我们住了,在我们城市怎么没有呢?老师说世界上最美的就是大自然,爸爸妈妈你们带我去找书上说的地方吧!我们离开城市生活吧!”然而,父母的回答无情地碾碎了媛媛对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想象。父母说:“书上写的这种地方你也相信?我们这么大还没见过呢,在城市里生活有什么不好,再说把城市变成你想象的那样,是你一个人能做的吗?你把精力多花在课本和作业上才是正事。”媛媛含着眼泪跑回了房间,把书本扔在地上。
想象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所有的想象都可以成为明天的起点,留给女儿的是创造发明的动力。明天需要女儿好好的计划操纵,努力把想象变为可能。为了明天收获惊喜,父母要珍惜女儿头脑中蹦出的“鬼点子”。父母用成人的眼光来帮她分析可行性。如果女儿的想象不可能实现,也不要批评她不切实际,要积极引导她,保护她想象的热情。
敢想敢为的女生是好样的。女生有了想象,才会有了实践的方向。采取了行动,做出了实践,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很多女生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就表现出出色的想象力。比如女生爱画画,善于在画中描绘自己的想象。她为自己画了一条裙子,并且在上面画出各种不同的装饰图案,其丰富性和多样性让大人也自叹不如。
对于女儿的奇思妙想,父母不必大惊小怪,而是应该积极地鼓励她将自己的想法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当孩子有了想象,父母可以帮着女儿找材料进行创作。让女儿养成仔细观察生活的习惯,发现生活中的不便之处,才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努力改变它,女儿勤于思考,善于动手,一生都将获益。一个既不敢想,也不敢做的女生,会永远停留在现实中,止步不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