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了不起女生的24堂课-传统文化,让你的女儿更有韵味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女性的美不仅仅在于外表,更在于文化修养。如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女人要知书达理、温文尔雅。所以,父母要有意识地让女儿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熏染,注重她的道德修养、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培养,同时让她拥有纯净的心灵,长大后变成一个韵味十足的女人。国内有一所大学为了倡导女生向传统文化靠拢,更是别出心裁的办了一个“淑女班”。这种做法的意义暂且不讨论,但这种现象充分说明了,现代女孩子传统韵味的欠缺。

    1.拥有美德,让女孩获益终身

    美德是女儿拥有的一件最好的礼物。美德是指高尚的道德行为和优良的道德品质。一个缺少美德的人是不被别人和社会接受的。父母要想把自己的女儿培养成为受人喜爱的女孩,就要让她拥有美德。

    父母通常都能够明白美德的重要性,也都希望自己的女儿是一个有道德的好人。但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升学压力,父母选择当前最关心、最重要的教育内容时,不约而同地把热点目标指向了学习。

    拥有美德是做人的基础。知识与美德是不成正比的。知识掌握得多,有助于提高道德认识,但道德是需要实践的,必须进行情感培养、意志培养和行为训练,否则就会知行脱节,说一套,做一套。假设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没有美德,心理上不对自己有任何的行为约束。这样的人对社会是最危险的。不管父母多么的望女成凤,都不要让女儿光顾着学习。父母都有望女成凤的心情,但是女儿“成人”比“成凤”更重要。

    父母把对女儿美德的培养疏忽了,产生了一种偏差。父母认为:美德教育可以慢慢来,只要不出什么大毛病就行,多抓学习才是最实际、最实惠的。有的父母还认为:女儿还小,慢慢长大了就懂事、懂礼貌、懂得关心人、有好习惯了。殊不知,恰恰是父母放松了对女儿的教育,会使女儿养成一些不良品质、不良习惯,再改就很难了。

    培养女儿的美德要趁早。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有过精彩的论述:年轻时形成的观念是很难消除和改变的。因此,年轻人成长时首次听到的故事应该是美德的典范……这样,我们的年轻人才能在健康的土地上成长,沐浴着阳光雨露,接受美好的事物。一切美好的东西,辛勤工作的本性,像来自纯净之地的和煦春风,吹进了人们的心扉,不知不觉地,从幼年时候起,孩子的心灵就与一切美好的事物拉近了,对它们有了天然的亲近之感。没有哪种训练能比这更高贵了。

    父母在生活中要以身作则,不要让自己的不良行为影响了女儿。父母要孝敬自己的父母,信守诺言,乐于助人,这些行为是对女儿最好的“启蒙教育”。父母良好的人格素质,会让女儿在爱的熏陶下逐步发展成熟。如果父母自己总是做出一些不文明的行为,还有什么资格教育自己女儿做一个文明的人呢!父母的不良行为威胁着自己在女儿心中的权威形象。父母是女儿的镜子,也是孩子模仿的对象。父母还可以寻找一些成功人士作为女儿学习的榜样,尤其是女儿敬佩的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女儿用自己的眼睛看到成人严肃的道德感,渐渐培养和形成自己严肃的道德感。美德是被感染的,不是被教导的。父母过多的说教,不仅让女儿感到厌烦、呆板,而且女儿未必能够理解父母的好意。

    过分溺爱导致启蒙教育失调,它是女儿拥有美德的最大障碍。现代家庭普遍存在娇纵、护短、偏爱等不良教育因素,父母在疼爱女儿的同时,不注重培养女儿的劳动观念、吃苦精神和独立生活能力,让她们变得无力气、无关心、无责任、无感动。

    奶奶六十大寿,孙女非要吃一块生日蛋糕,妈妈不允许,孙女犯起了横:“不让我先吃,你们也别想吃!”一巴掌把生日蛋糕打翻在地。奶奶伤心的说:“我爱了你12年,你爱我一天也不行吗?”

    小女生有今天的行为,让我们不难想到她平日里,一定是娇生惯养,霸道,事事不让人;粗野成性,随便打人,骂人,爱说脏话。但她肯定不是天生就是这副样子,这都是父母“培养”造成的结果。

    父母给予女儿的爱是无私的,但从教育孩子的角度来看,父母一定要对女儿有所求,这是培养女儿的好方法。女儿在享受父母之爱的同时,也要学会用自己的爱回报父母。父母要从小培养女儿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品格。比如大人们可以提醒女儿来关心自己,让女儿体会到付出的快乐。父母工作一天已经很累了,可以要求女儿来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如果女儿表示拒绝,父母应该表现出不高兴,不能随着她的性子。当然女儿答应做事情时,父母也一定要去鼓励,比如夸夸她,抱抱她。

    娜娜被邀请去参加小伙伴的生日聚会,回来后有些闷闷不乐。

    妈妈问娜娜:“今天玩的高兴吗?”娜娜点点头。

    妈妈问:“那为什么你有些不高兴呢?”

    娜娜有些嫉妒地说:“娜娜的生日是在大酒店里过的,而且收到了各式各样的礼物。我就没有过过那样的生日。”

    妈妈笑了笑说:“娜娜过的生日确实没有她的那样热闹,但是妈妈始终记得你的生日。娜娜,你知道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吗?你想过给妈妈过生日吗?”

    娜娜看了看妈妈,有些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

    于是,妈妈把话题一转,说“你从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到今天的小女生,里面包含了多少父母的心血和汗水?你也要学会感恩,学会孝敬爸爸妈妈,体贴爸爸妈妈!你关心我们,让我们感觉到你的爱,我们会很快乐的,因为我们有一个知道心疼人的好女儿。”

    今天的小公主最大限度的享受着父母的爱,但父母却忽视了对女儿的教育。因此,这份爱也常常是一种单项传递,而不是相互关爱。当女生能够把别人给她的关爱转化为对大家的关爱时,才是真正拥有了爱,才能够知道孝敬长辈。

    父母要想让女儿拥有美德,父母要善于解决女儿在生活中遇到的冲突。女儿与别人在一起玩时,免不了会有冲突。当发生冲突时,爸爸妈妈常常感到为难:即便错在别的孩子,如果去批评他,也显得自己“护犊子”;如果不论青红皂白,总批评自己的女儿,又会委屈她。其实,只要父母变换一下思考问题的角色,就可以把冲突变成女儿学习为人处世的绝好机会,让她通过解决冲突获得成长,知道什么是真善美。

    一个受大家喜爱的女生,内心必然充满了博爱心、仁慈心、善良心、同情心。女生再把这些运用到社会上去,才能够与人为善,才能够找到自己的真爱,才能使人感到幸福、愉快、轻松,才能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自尊自爱,是女孩获得认可的前提

    自尊自爱就是让女生懂得自己爱惜自己,保护自己,维护尊严。人贵自尊自爱,如果自己不尊重自己,别人为什么要尊重你,这一点对女生而言,尤为重要。一个不懂得自尊自爱的女生,是无法得到别人的尊重与爱的;一个不懂得自尊自爱的女生,更容易自甘堕落,走上不归路。

    自尊自爱,是女生内在美的一种反映,人们对这样的女生是尊重和欣赏的。而不自尊自爱的女生常常被人视为无可救药,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话题。这样的女生得不到别人的珍视,如同一本杂志,看过之后就可以随手即扔。而自尊自爱的女生是一本百读不厌的长篇巨著,有着诱人魅力。

    自尊自爱是女儿心理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何让女儿懂得自尊自爱、保护她的自尊心,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重点,是父母教育子女的一门必修课。

    父母要培养女儿自尊自爱的品质,首先要纠正自己教育观点中的误区。很多父母认为女儿那么小,还没有自尊心,也不能够理解“自爱”是什么。其实,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女儿年龄虽小,但也有自尊心,而且自尊心非常的脆弱。粗心的父母们常常会无意中伤害到自己女儿。

    悦悦妈妈在客厅里跟串门的阿姨聊天,妈妈一直在抱怨悦悦尿床给自己带来的困扰,“悦悦都满两岁了,不知道为什么还尿床。一到阴天下雨,尿湿的被褥半天都晾不干,用烘干机烘干的被褥还有一股尿骚味儿……我可真是对她没有办法了!”悦悦妈妈正说得起劲,一回头,忽然发现女儿悦悦正气鼓鼓地站在客厅门口,双手攥拳,怒发冲冠,小脸涨得通红。妈妈心里“咯噔”一下:我是不是伤到孩子的自尊心了?

    “尿床”对很多孩子来说都是一件丢脸的事情,尤其是那些年龄稍大一些、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的孩子更是敏感。妈妈的无心之举把悦悦的糗事宣扬出去,伤害了悦悦的自尊心。所以,父母不要拿自己女儿的缺点或者糗事跟外人说,这样会给她造成心理负担。

    女儿的自尊心,是随着她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般来说,女生在3岁左右开始逐步形成。在日常说话中,她开始使用“我”来称呼自己,具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父母要认识到每一个女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具有与成年人一样的平等的权利。父母不保护好女儿的自尊心,就会可能给女儿的心灵留下抹不去的印迹。父母在与女儿的相处中,要特别留心有可能伤及她自尊心的行为,万一觉察自己已经伤到女儿的自尊心,不可置之不理,而一定要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这才是呵护女儿的稚嫩心灵,保护其自尊心的“榜样行为”。

    自尊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品质,能够让人关注自己,尊重自己的感受。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孩子的自尊水平将影响他们未来的学业和社会交往等各方面。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要尊重女儿的隐私权,在公众场合注意给女儿留面子,给予女儿积极的暗示,帮助她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给她创造锻炼能力的机会等等。父母通过这些方法培养一个自尊水平高的女生,为其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如果一个人不爱自己的话,他就不会爱别人。自爱还是一个人得以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唯一力量。父母帮助女儿在早期生活中懂得了自尊,才会更加自爱。女儿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爱护自己,有利于促进她心灵的健康成长。与自尊自爱相反的是不懂得自尊自爱,表现在女儿身上则是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同时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这种心理对女儿的身心健康以及今后的生活、学习十分有害。

    一个拥有健康的自我评价能力的人认为自己是值得爱的。那些缺少自尊的人,常常会觉得自己和别人都讨厌自己,觉得自己很笨,很渺小。当自己犯了错误或者做什么事情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时,会对自己有一个负面的评价,怀疑自己的存在价值,从而否定自己。

    女儿从小就对自己有一个负面的评价,有可能是因为父母的教育过于严厉,给女儿造成了压力。女儿在压力之下,会对自己提出一些要求。一旦目标不能够实现,她就会怨恨自己,批评自己。现实中就有着一些孩子由于承受压力过大,对自己失去信心,而选择了自杀。

    父母培养女儿的自爱,要起到引导作用。在女儿做得好的时候,为她喝彩;在她做的不尽理想的时候,为她打气加油。父母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帮助女儿敞开胸怀,学会善待自己,愿意接受自己所做的一切。在人生路上遇到坎坷,不要过分苛求自己,给自己足够的重视和关注。父母要给女儿强调“我”的概念,不是让女儿变得自私,以自我为中心,而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而不是别人的价值来判断自己。让女儿去直面生活中的诸多问题,渐渐学会自我思考,观察自己,体会自己。

    当你的女儿学会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理解自己,那她就学会了接纳自己,一步步迈向自尊自爱,并且相信谁也不能轻易的践踏自己所拥有的。同时女儿能够懂得自尊自爱,也会理解别人的自尊,对爱别人也会更加宽容。

    3.让女儿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是孔子的经典妙句之一。它指的是自己不愿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也就是说人应该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这是做人的美德,也是一种明智的处世原则。

    这句话揭示了重要的人际关系原则。孔子的这句话是指人应当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如果一个人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那么这个人的人际关系肯定是一团糟。

    在社会上行走,人际关系很重要。别人为什么愿意与你做朋友,这离不开你做人的原则。倘若你把你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你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父母要让女儿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这是宽容待人,尊重他人,平等相处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强加给别人。

    佳雯已经3岁了,是个有些淘气的小孩子。一天夜晚,妈妈坐在床上看书,佳雯在一旁玩一个塑料夹子。玩着玩着,她突然就把塑料夹子夹到了妈妈的鼻子上。妈妈被塑料夹子夹疼了,“哎呦!”的叫了一声。没想到佳雯看看妈妈喊疼的表情,却咯咯地笑了起来。于是,妈妈就拉过佳雯的手,把塑料夹子夹到了她的大拇指上。被夹子夹到的佳雯,刚刚还在开心的大笑,现在就哇哇的哭了起来。

    妈妈看到佳雯已经得到了惩罚,忙为她取下夹子,问“宝宝,夹子夹在你手上痛吗?”

    佳雯一边哭一边点头。

    妈妈接着说“是啊,夹子夹在宝宝身上,宝宝会痛。那夹子夹在妈妈身上妈妈也痛的,下次宝宝不要用夹子夹别人了,好吗?”

    佳雯听了连忙点头。从那以后,佳雯还是那么好动,还喜欢玩夹子,但是再也没有用夹子伤害过别人了。

    父母要让女儿懂得将心比心,宽容的对待别人,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很小的女生,有时候光靠给她讲道理是不行的,可以辅以一定的动作,让她亲自体会这种行为的直接后果。当然,这应在不真正伤害孩子的前提下进行。就像佳雯的妈妈一样,没有过分的批评女儿,只是给了女儿一个“体验的机会”,施以小小的惩罚,就让女儿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让女儿明白:如果你不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别人,如果希望得到别人的关爱,那就先要学会爱别人。女儿学会了换位思考,就学会了感知他人的感受。女儿学会这样做了,以后会成为一个善解人意、为他人着想的可爱女人。

    人会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想问题,处理问题。而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要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如果能够试着跳出自己立场分析问题,会发现自己现在的很多做法都需要改变。

    女儿能够做到换位思考,就等于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女生是善解人意的,她可以从别人那里赢得更多的宠爱,自己也不会活得斤斤计较,小肚鸡肠。即使遇到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也多多替对方想想,那么,这些事情也许会烟消云散了。

    父母应该让女儿学会“推己及人”,这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要让女儿懂得去关爱他人,尊敬他人。不要用脑子生活,要用心去生活。用宽容的心态去接受周围的一切,关爱周围的人。只有这样女儿才能活得更轻松。同时,父母也要起到表率作用,不要将自己的意愿再强加到女儿的身上。宽容一点,大胆一点,留给她的将是海阔天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