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女儿知道,金钱不是万能的
在今天的社会,有着一种“一切向钱看”的现象。作为父母在教育女儿时,应该保持一份清醒,告诉女儿金钱不是万能的,帮助女儿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女生没有正确的金钱观,容易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自我,失去人生的正确方向。反之,有正确的金钱观的女生,对金钱有客观、清醒的认识,她们的美好生活不会依赖金钱的堆砌。
金钱观简单说就是人们对金钱的认识、分配与使用方法的思考与行为模式。现在,有很多的女生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体会着有钱的快乐,享受着物欲盛宴。她们比自己的祖辈、父辈认识更多神奇的物品、美味的食物。父母希望把最好的都给女儿,但却忽视对女儿金钱观的教育。
金钱是一把双刃剑,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它,但它也不可能满足人们的全部愿望。如果父母能多给予女儿一些正面的教育与示范,就能帮助女儿在未来处理金钱事物上,拥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
女儿天生对金钱是没有认识的,但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她们对金钱逐渐认识。女儿也开始意识到钱是件什么样的东西了,她渐渐地懂得,钱原来是有用的,人们用钱可以买好多好多的东西,用它可以买到好多好吃的棒棒糖,买到好多好看的漂亮衣服,随着这种对钱的功能性意识的逐渐领悟,她也会对金钱形成一种认识,但这种认识是通过周围人对金钱的态度形成的。
父母是女儿身边最亲近的人,女儿的很多想法都受到父母的影响。如果父母不懂得培养女儿有一个正确的金钱观,女儿则有可能对金钱的认识产生偏差,视金钱如万能的钥匙。再加上某些社会因素的干扰,她也许会把对金钱的追求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妈妈看着自己9岁的女儿学习成绩一直不好,觉得心里很烦,与爸爸商量后就决定让女儿转学上一所著名的私立学校,还当着女儿的面和邻居说:“女儿成绩一直不好,绝不能再让她在一般的学校里浪费时间了,要读就读最好的学校。”邻居说:“上你说的那所学校要花很多钱吧!”妈妈说:“钱不是问题,学校要多少给就是了,只要我的女儿能上重点学校,以后考个重点大学。”
妈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女儿能够上一所好大学,但是在无形中给女儿灌输了错误的金钱观,妈妈的行为似乎在暗示一个道理:钱的作用很大!妈妈有了钱就可以让女儿上一所重点学校、重点大学,要想有出息就必须有钱。妈妈在给女儿换学校的事情上,没有强调女儿应该如何努力,珍惜学习的机会,而是片面强调钱的作用。女儿不健康的金钱观,可能会成为她以后人生中所追求的一个终极目标,有了这样目标的女生是很难抵抗金钱的诱惑的,也许有一天女儿就会因为金钱而变得堕落。所以,在生活中妈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让女儿误认为金钱是万能的。
做父母的,应该让女儿正确地看待金钱的价值——生活中需要金钱,但金钱不能给你带来想要的一切。有的父母不想让女儿过早地接触金钱,怕它腐蚀女儿的心灵。如果父母只是告诉女儿,金钱是件罪恶的东西,最好离它远点,这是不正确的教育观点。女儿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妈妈用金钱给她买来很多东西,她当然不会认为金钱是恶魔,也许她会把金钱视为平安夜里的圣诞老人。当女儿发现金钱的用处,她会认为父母在骗她,对父母持怀疑态度。
金钱是生活的必需品,父母要从小教育女儿对金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父母不应该在女儿面前诋毁金钱的价值,也不要过分抬高金钱的价值。金钱本身并没有任何错误,它只是人与人之间进行商品交换时的一种载体,对金钱的任何形容都只是人们给它的。
小敏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不愁吃不愁穿,每天背着书包快快乐乐地上学去。一次,学校组织了献爱心活动,为希望工程捐款。小敏回到家对爸爸说:“爸爸,今天老师给我讲了希望工程的故事,有很多和我一样大的女生因为没钱而上不了学啊!我想拿我的零用钱帮帮他们。”爸爸高兴地说:“乖女儿,把你的钱拿去帮助他们吧!”第二天,小敏高兴地对爸爸说:“我们班今天捐了四百多元,老师说这些钱可以帮助一个孩子解决一年的学习问题了。”
又有一次,小敏和爸爸走在街上,碰到一个乞丐向他们行乞,小敏看到乞丐少了一条腿。于是小敏就跟爸爸说:“您看他多可怜啊!要是他有钱,腿就可以好了。”爸爸告诉小敏:“小敏,记住咯!这和给希望工程捐款是不一样的。钱虽然可以买很多东西,但在这个世上有很多东西钱换不来,比如:青春、生命、健康、时间等等。”小敏好像有些领悟了爸爸的话。
父母要告诉女儿:有钱能买来山珍海味,买不来好胃口;有钱能买来灵丹妙药,买不来健康;有钱能买来闹钟,却买不来时间。太多太多的东西用金钱无法买到。所以父母应该让女儿明白金钱不是万能,生命中有很多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
总之,父母应该多和女儿沟通,在涉及到金钱时,多观察女儿在行为和感情上的一些小举动,如果发现女儿有什么错误的行为,就该加以纠正和教育了。一定不要让自己的女儿成为金钱的奴隶,培养其一个正确健康的金钱观念,做金钱的主人。
2.告诉女儿,流行的不一定就是好的
在今天的社会,追求流行的趋势呈现了低龄化。越来越多的女生成为了盲目追求流行的受害者。如果您的女儿也是这样,比如,跟随某些时尚的潮流,喜欢穿露背装或者肚脐装,喜欢留各种怪异的发型,给头发染另类的颜色。那么,父母一定要对女儿说“不”,告诉她流行的不一定是好的。
流行的不一定就是好的,这就如同流感一样,照样流行但却是健康的一大敌手。如果女儿盲目地迷上了某种流行,甚至为了追求这种流行而产生过激的行为,父母就应该提高警惕,注意女儿的行为是否过分,但是在和女儿沟通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沟通方式。如果沟通的方式不恰当的话,有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而一个好的沟通方式就可以让女儿从某种过激的举动变为更理智的认识。父母一定要先让自己冷静,以平和的心态来和女儿做沟通,不要一味地教训女儿,也不要放纵自己的女儿。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现在的女生开始接触到太多太多的新鲜事物,媒体广告上也到处充溢着各种各样的新奇资讯,女生受其影响可以说是非常巨大。比如,近几年兴起并迅速发展的网络文化,已经渗透到了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而女生受到这种影响又是再正常不过了,作为成年人不是也被网络深深地吸引了么,更何况是一个小女生。对于很多流行,有些父母跟不上这个时代的步伐,与女儿之间因为缺少共同话题,而产生代沟。女儿埋怨父母不了解自己的想法,父母抱怨女儿的一些行为不符合自己的希望。
女儿有追随流行的行为举止是正常的心理反应,父母不要扼杀女儿的天性。女儿是拥有好奇心的,一般不会有太理智的逻辑辨别力,她们会有很强的效仿性和模仿性。例如一个女生看见别的女生穿了一件非常漂亮的衣服,于是她就会想:这衣服要是穿在我身上肯定也好看,多漂亮的衣服啊!我很喜欢。明天我也一定要买件来穿。这就是很正常的跟风心理。做父母的应该清醒地看到女儿的心思,并加以理解。
但是,父母要提醒女儿追逐流行,不能盲目,要有自己的思考,追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有意义的东西。追逐流行还要有限度。父母要注意培养女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即使是再喜欢的人或物,也不要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在追求流行上。
如今的小女生普遍早熟,社会上的外界资讯又过于泛滥,父母只重成绩不问思想的教育方式,使得原本就缺乏自制能力的小女生在自身的价值取向上,更容易趋向“流行”而不是身心健康。女生不是一部简单的机器,她们的成长处于随时变化中,绝对没有固定的程序可循。社会上很多流行趋势让女生的心理发生了变化,决定了她们的行为。父母对女儿盲目地追逐流行,要及时地制止,否则有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
香港系列电影《古惑仔》曾经在内地风靡一时,郑伊健扮演的黑社会老大陈浩南和他们兄弟的生活成为不少少男少女热衷的话题。很多孩子甚至对黑帮社团产生了崇拜、模仿的心理,结果酿成失足之恨。
当女儿行为偏激时,父母应该理智,培养女儿对流行有成熟的认识,知道追逐哪些流行对自己有利,哪些流行对自己有害。如果父母不及时对女儿进行引导,她有可能越来越放纵自己,而这种放纵的后果是严重的。
妈妈:“你看,你听的这些东西,有什么好听的啊!这人唱歌叽里呱啦的,听了半天也没听清唱的啥。”
女儿:“妈,你懂什么啊,这叫流行,周杰伦现在可火了,我们同学都喜欢他。”
妈妈:“是,我是不懂,行了吧,你就知道追星,有什么好听的,我就没听出来唱得好听。”
女儿:“嘿,那是你不关注而已,你啊,早已落伍了咯。”
追星是种流行现象,比如现在喜欢周杰伦的年轻人比比皆是。一样事物流行起来自然有它流行的原因所在。抛开女儿追星的行为不说仅从妈妈与女儿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存在着沟通不够的现象。父母自身的狭隘思想,让父母不能够理解女儿的这份追求。如果父母也对女儿喜欢的人或物了解一些的话,或许女儿愿意和父母讨论了,而且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就能够理解女儿喜欢某项流行的原因,也就不会一味地批评女儿的行为。
所以,父母要和女儿多多沟通,认真倾听女儿的想法、要求、愿望等,第一时间了解女儿的心态。父母与女儿在思想上没有长期的交流和沟通,就是让女儿独自面对外部环境,而她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很困难的事,这种做法是父母不负责任的表现。
而有些盲目地追求流行时尚的行为也是不明智的,比如,在寒冷的冬天,人们经常看到一些女生穿着很少的衣服出门,不管是为了美丽,还是流行,父母都要严厉地制止,以免冻坏了女儿的身体。
总之,父母应该对女儿多加以了解,在看到女儿过于追求流行时尚时,不要全盘否定她的行为,而应当对女儿关注的东西也加以了解,缩小彼此之间存在的代沟,肯定女儿的与众不同,让她学习流行文化中有利的、积极的东西,让女儿真正的领悟到——流行仅是一种符号,流行的不一定就是好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父母也应该鼓励女儿去追寻那些高尚的品质。
3.女儿,做人不要爱慕虚荣
虚荣是一种过分的自尊心,是已经扭曲的自尊心。如果女生有了虚荣之心,就会陷入追求虚表和实在矛盾的性格缺陷中。爱慕虚荣作为一种缺陷,让女生浪费了时间、精力去追寻空中飘飞的泡影。作为父母一定要告诉女儿,做人不可以爱慕虚荣。
每一次到了新学期来临的时候,各大商场的文具柜台也迎来了销售旺季。近百元的精致文具盒、数百元的名牌书包、近千元的电子辞典……这些文具虽然价格不菲,但是却吸引着小女生的目光,她们认为文具非名牌不买,别人有的文具我一样不能少。除了“开学经济”外,这些女生在吃穿上也非常有讲究,什么都要最好,决不能比别人差。
根据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在现在的独生子女中,约有30%的孩子有爱慕虚荣的“孔雀心态”。“孔雀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活动。它的表象是炫耀,攀比,是高高在上的样子,在别人面前刻意表现自己的心理。“孔雀开屏”是很华美壮观的景象,但孔雀多少也有些炫耀有些霸道。女儿一旦出现“孔雀心态”,就喜欢和人攀比、争强好胜、孤芳自赏、自高自大,也常常会有赢得起输不起,受不得一点点委屈的心理。
作为父母要警惕爱慕虚荣的心理毒害了自己的女儿,让那些表面的荣耀干扰了女儿的身心健康。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女儿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爱慕虚荣的心理远离女儿呢?
(1)帮助女儿改变认知,认识到虚荣心带来的危害。“孔雀心理”归根到底也是一种膨胀的虚荣心。爱慕虚荣的女生,在思想上会不自觉地渗入自私、虚伪、嫉妒等性格缺陷中,这与谦虚谨慎、光明磊落、不图虚名等美德形成鲜明的对照。
爱慕虚荣的人只是借用外在的、表面的或他人的荣光来弥补自己内在的、实质的不足,以赢得他人和社会的注意、尊重和肯定。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曾经这样说过:“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父母要告诉女儿一个真正强大的人是来自于他强大的内心,而不是一个外表。如果女生有了爱慕虚荣的心理,她的苦难也将就此开始。
1984年2月14日,张倩出生在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一户工人家庭。张倩的父亲是个球迷,受父亲影响,张倩从小就特别喜欢足球。熟悉她的人都说她是个“超级球迷”,为了看球甚至离家出走过。
2001年2月,17岁的张倩进入鞍山市邮政局储汇分局某所,当上了一名合同制的储蓄员。工作以后的张倩对足球的热情依然不减,她做梦都希望有机会能到现场看一场真正的球赛。可她很快就意识到,实地看一场球,来去的车费、门票和各种开销加起来可是个不小的数目。不仅如此,张倩还是个特别好面子的人。在朋友圈中,张倩有个著名的“理论”:要看球,就要风风光光地去,买位置最好的票,住豪华宾馆,要不就不是“超级球迷”!然而,凭张倩微薄的工资是不可能实现她风风光光看球的梦想的。
后来张倩发现工作中有漏洞可以钻,让张倩尝到了不少甜头,她甚至在想:我为什么不能从单位拿些钱去看球呢?于是张倩开始把眼睛盯上了单位的备用金。
当时正值全国足球甲A联赛进行得如火如荼,张倩拿着从单位偷来的钱享受着足球的快乐。经过几次之后,张倩的胆子越来越大,最终酿成了恶果。
一个花季少女,就这样一味追求虚荣,侵吞公款,最后自食恶果,自毁人生。虚荣之心就像是毒药,它侵蚀着女生的心灵,把她一步步推向绝望的人生。当然,人免不了都有些虚荣心,但如果虚荣心太强,就会出现心理失衡。父母要让女儿学会自我反省,看看自己是不是已脱离现实,以至于自我膨胀,不要用表面的浮华来打造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完美形象。
(2)不要过分苛求自己完美。如果女儿只是流于生活层面上的虚荣,父母可以很快察觉,但如果女儿的虚荣是隐性的,父母就要多花些心思,观察女儿的行为。
周末,刘女士带女儿到公园玩,正好遇到同事也带孩子出来玩。于是两家合一家,开始的时候其乐融融。只是不一会儿,两个孩子就闹起了矛盾,原来两个孩子都在大人面前表演自己的拿手节目,刘女士顺口夸同事的孩子:“你家孩子学过舞蹈吧!跳得真好!女儿,你想不想学舞蹈呢?”女儿听到这话马上就不高兴了,要求回家不玩了,到最后竟哭闹起来,弄得刘女士十分尴尬。
由于小女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差,所以很难客观评价自己。从幼儿时期开始,女儿就是在父母的关爱和夸耀中长大,所以女儿会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自己身上,并十分坚定地相信自己就是最聪明和最完美的女生,认为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强。父母需要注意这种现象,如果不能加以正确引导,会对女儿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会形成自私、自恋、嫉妒的性格特征,给女儿以后的生活留下阴影。
父母应该教育女儿客观地评价自己。人不可能是完美的。如果对自己事事要求完美,近乎吹毛求疵的地步,这无异于自寻烦恼,结果受害者还是自己。如果自己有什么不足之处,应该努力改正,而不是想办法遮遮掩掩,回避问题。你越是努力掩饰自己的缺点,维护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完美形象,越说明你是一个虚荣的人。
另外,女生越是虚荣,越会限制自己行为,因为怕做错事情让自己丢了面子。比如,课堂上回答问题,如果她回答错了,她就会担心自己被同学和老师嘲笑。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这样性格的女生往往会选择逃避,但同时也失去了锻炼自己的机会。试想,这样的女生长大以后能有所成就吗?
父母要教育女儿,人的魅力不是来自于表象上的荣耀,而在于拥有比较远大的理想和精神追求,同时要有丰富多彩的高雅生活情趣和适当的学习安排来充实自己。面对纷纷扰扰的世界,父母要帮助女儿保持清醒的头脑,摆脱从众心理的负面效应,形成独立的人格,做生活中的自我,做心态平和的自我。
最后提醒父母们: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是父母教育方法的不当。女儿的很多不良行为离不开父母的错误行为和观念的影响。父母要想让女儿谦虚谨慎、脚踏实地地生活,就要先从自己做起,让爱慕虚荣不再成为女儿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