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了不起女生的24堂课-完美女生,要拥有“三心”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衡量一个女生是否完美,学习成绩不是唯一标准。感恩、宽容、仁爱,是每一个女生都必须具备的。父母常常会把素质教育挂在嘴上,但现实中却很少重视女儿的美德教育。父母要把女儿培养成完美女生,需要让女儿有一颗美丽的心灵。

    1.感恩的心——女生要感谢拥有的一切

    感恩是人的一种美德,感恩是女儿成为完美女生必须学会的重要课程。让女儿学会感激给予生命并养育她的父母;感激给予她各种知识的教师;感激给予她帮助的同学和朋友;感激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让女儿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是所有父母应该教会女儿的基本品德。

    现在很多父母给女儿过多的爱,视她为小公主,放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女儿根本不知道父母为自己付出的辛苦。这是父母教育的失职,作为父母,应该让女儿知道感恩,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姗姗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她从小就没有父亲。她由母亲一个人带,没有爸爸的姗姗在母亲眼里是很可怜的,为了补偿这个缺陷,妈妈总是女儿要什么就给什么。

    妈妈对姗姗说:“咱们吃饭了。”

    姗姗说:“今天吃什么?”

    “炖牛肉,蔬菜色拉。”

    “可是,我要出去吃比萨饼。”姗姗大叫。

    “就在家吃妈妈炖的牛肉吧!”

    “我不喜欢吃你炖的牛肉。我现在就要去,走啊,快点。”

    “不行,姗姗,妈妈太累了。明天再去吧。”

    姗姗跺起脚来,霸道地说:“现在就去!”

    妈妈哄着姗姗说:“妈妈今天干的事太多了。刚打扫了房间,又做了饭,实在太累了。以后有机会再去吃比萨饼,不行吗?”

    姗姗根本不听妈妈的话:“我现在就要去,现在!”

    妈妈继续请求姗姗,可她根本不听,接着又哭又叫又闹。最后妈妈屈服了,带她去街上吃比萨饼。

    姗姗也渐渐感觉到了母亲的纵容,不过她没有体会到这是因为母亲爱她,反而,不停地向妈妈要这要那,甚至有些无理要求妈妈也要满足。这使姗姗感到有求必应、随要随到的乐趣。如果妈妈拒绝姗姗的一些无理要求,她就大发雷霆。

    现在很多女生以自我为中心,吃东西要吃最好的,好玩的要自己来选。家里的大人要顺着她的意思,否则就是不爱她了,就会闹情绪。她从来没有感谢他人的意识,根本体会不到他人的辛苦,认为父母的爱是天经地义的。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女儿的爱是最博大、最无私的,他们把所有的真爱、情感都灌注给了儿女,丝毫不顾及自身的辛劳和艰辛。但是父母的付出与回报却不成正比,很多女生是不会被父母的行为所感动的,懂得感恩者更是寥寥无几。

    女儿为什么不能够体贴、感谢自己的父母?这说明今天的父母对女儿的“爱”出了问题。父母对女儿的爱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成了溺爱。溺爱是一种伤害,即让女儿失去体贴他人的美德,也浪费了父母的一番苦心。

    懂得感恩是每一个女生都应该有的美德。不懂得感恩的女生是不受社会欢迎、不被他人喜爱的。她的人际关系必然是糟糕的,更不可能成为一个完美的女生,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美国《纽约每日新闻》曾经报道过:美国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能够心存感激,经常说“谢谢”的孩子情商更高——机灵、热情、坚定、细心而且更有活力,而且这些孩子也更乐于帮助别人。父母对女儿的感恩教育是对女儿心灵的浇灌,切莫忽视。

    父母要重视对女儿的品德教育。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中,提倡“百善孝为先”,但一个女生不懂得感恩,就失去了爱父母的感情基础。试想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女生,又怎么可能爱他人、爱社会呢?一个女生如果心里没有爱,谁还愿意来爱她呢?即使她很聪明、勇敢、坚强,但却掩饰不了她内心的缺陷。

    父母要让女儿做一个懂礼貌的女生。比如,女儿收到了自己不喜欢的礼物,也要学会去感谢对方。女生不应该是为了礼物价值的大小而感谢他人,也不该为得到的多少而感恩,而是应该感谢他人的心意和友善,以及花在自己身上的宝贵时间。表达感恩也是一种快乐,是其他东西无法给予的。父母要让女儿体会这种快乐,鼓励她把这种感受说出来。

    父母要让女儿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相互依存,每一样事物都会依存于其他一些事物上。人类社会就是如此,没有谁能够独存于世。所以,每一个人自从有生命起,便沉浸在恩惠的海洋里。父母要让女儿明白,从她呱呱坠地起,就享受着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情、朋友的关爱之心以及他人的无私奉献,这些都在强有力地支撑着她的成长。

    父母要在生活中,对女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事,父母不要不把它们放在心上,小事积攒多了,会被女儿牢牢地记在心中,形成一种认识。女儿的感恩是从他人的言行中学来的,尤其是父母要做好榜样。父母将感恩习惯的养成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机对孩子进行教育。

    今天晚饭有鱼吃,妈妈夹起鱼头放到了自己的碗中,对女儿小然说:“妈妈最喜欢吃鱼头了。”爸爸夹起了一块鱼尾的肉,说:“爸爸最喜欢吃鱼尾了。”小然说:“我喜欢吃中间的肉,你不喜欢吃,那都是我的喽!”时间长了,家里形成了一条规律,只要是吃鱼,小然永远吃的是最好的肉。她还常常向小朋友们说:“我们家很好,我爸爸爱吃鱼尾巴,我妈妈爱吃鱼头,我爱吃鱼身子。”

    如果父母对女儿只是一味地奉献、一味地关爱,而不让女儿了解父母为什么会这样做,不了解父母内心的真实感受,那么女儿就会越来越自私,很难懂得感恩。比如,对待吃鱼的问题,父母应该在吃鱼的时候真诚地告诉小然,谁都知道鱼身子好吃,但是爸爸妈妈选择不吃,是因为要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小然吃,希望自己的女儿营养充足,快快长大。父母让女儿明白自己的苦心,并慢慢地体会这份苦心,长大后就会学会感恩。

    父母要和女儿多多交流,给她讲一些感恩故事。这是教育女儿感恩的最好方法之一。女儿在父母的引导下,慢慢地不说“这个是我的”,会愿意和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并且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父母还可以和女儿一起回忆她成长过程中的故事,用真实的故事向女儿说明,父母养育她的辛苦,让她意识到自己成长在感恩的环境里,并内化于人格之中。

    2.宽容的心——女生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宽容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不但成年人需要,女儿也需要,甚至更加需要。女儿正处在成长的过程中,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都处在变化之中,而拥有一颗宽容的心,会使长大后的女儿,更容易与周围的世界相处。

    “严于律己”即对自己严格要求,日省吾身,见贤则思齐,见不贤则内自省。“宽以待人”是最好的为人处世之道,它令人旷达无忧。在生活当中,女儿由于缺乏阅历,认识肤浅,处理问题往往急躁、冲动,不能克制自己,对别人缺乏理解,稍微受委屈就大发脾气,总是抱怨他人不对。为此父母必须让女儿懂得控制情绪,体谅他人,学会宽容,使她健康地成长。一个女生能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那么将有助于自己的提高,将会赢得更多的朋友,在人际交往中也能更加得心应手,开拓美好的人生道路。

    “严于律己”是女生不可缺少的精神品质。严于律己的女生对自己精益求精,有着令人佩服的意志力。严于律己的女生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不断审视自己的行为,加强自身的修养。

    “宽以待人”的女生能够宽容地对待别人,多发掘欣赏他人的优点,原谅他人的错误或者缺点。不能够宽以待人的女生往往有小气、傲慢、暴躁的性格,会让自己陷入紧张的人际关系中。因为她看人只看到别人身上的缺点,当然就无人可入其眼。试问天下有十全十美的人么?经常义正词严地指责他人,难道就能说明自己身上缺点很少吗?

    下午放学的时候,妈妈去接女儿蕊蕊。到校门口的时候,发现蕊蕊没像以前一样迎上来,只顾着跟同学吵架,激动时还指手划脚。妈妈从来没有看见过女儿这样子,今天是怎么了?

    妈妈走过去把蕊蕊拉了过来问到底出了什么事。蕊蕊已经气得涨红了脸,激动地说了事情的经过。原来是同学未经她同意,玩她的铅笔盒,结果铅笔盒的盖子给弄坏了。这个铅笔盒是妈妈为奖励女儿学习进步而买的,蕊蕊也特别喜欢,用的时候也很小心。结果还没有用到一个月就被同学弄坏了,她被气得找到人家理论,骂人家“没教养”“怪不得成绩不好”等等。妈妈简单地安抚了蕊蕊,带着她回家了。

    回到家蕊蕊看着受伤的铅笔盒,伤心地哭着问妈妈:“这铅笔盒是不是很贵?”妈妈说:“嗯,有点贵。”“那好,明天我找他妈妈去,让她赔100块钱。”女儿的话让妈妈大吃一惊,妈妈赶忙说:“这事你别管,改天妈妈去说。”妈妈想跟女儿来个缓兵之计,想让女儿慢慢忘了这件事情。蕊蕊的情绪稍微平静,不过还是气鼓鼓地说:“我以后再也不理他了。”

    第二天,蕊蕊问妈妈有没有碰到那个同学的妈妈。妈妈说:“碰到她了,但我没有让她赔。”蕊蕊不高心地说:“为什么?同学弄坏了我的铅笔盒,就应该赔啊!”妈妈对蕊蕊说:“同学不是故意弄坏你的东西,他虽然没道歉,心里一定已经后悔了。而且,你那天在校门口骂人的话很难听,骂人的样子也很丑。人家弄坏了你的铅笔盒,你也不能用他学习不好的弱点报复他啊!再说谁没有犯错误的时候。你上次不是摔坏了家里的杯子吗?妈妈不是原谅你的错误了吗!蕊蕊也应该反省自己的错误,也要原谅别人的无心之举。这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后你会更理解这八个字的含义的。”

    父母要引导女儿多发现他人的长处。在生活中,女儿与人相处,要见人之长,容人之短。女儿应该学着客观地看待别人错误的行为,这样才会有宽阔的胸襟。父母利用女儿“犯错”的契机,使她明白人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的道理,培养她的宽容心。女儿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有过失,这时父母要善于把握时机,循循善诱,不仅使犯错误的女儿改正错误,同时也诱导其正确对待同伴的错误,学会原谅、容忍同伴的过失。

    父母要告诉女儿希望别人宽容自己,自己就应该宽容别人,不情愿别人苛求自己,就不应该苛求别人。如果父母让女儿逐渐明白这一道理,她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和摩擦,从而与他人和睦相处。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女儿和同学朝夕相处,一起学习,交往中难免会产生一些误会和矛盾,这时女儿应该严于律己,多想想自己的不足,主动承担责任,求得谅解,学会将心比心,以责人之心责己,爱己之心爱人。让女儿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自己的某些无心之举伤害到他人,而他人不原谅你,那你的感受如何呢?宽以待人,即使受点委屈,也要从大局想,以友谊为主,做到有理让三分。如果女儿总是斤斤计较,心胸狭窄,一语不和就与他人针锋相对,那么即使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可能闹得不可收拾。俗话说“心底无私天地宽,人到无求品自高”,事实证明,一个人只有跳出个人的圈子,才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和谐美好的家庭环境更为重要。父母与女儿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包容,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让女儿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会在女儿小小的心灵中埋下善良的种子,渐渐养成宽容的美德。父母也要让女儿学会严格要求自己,懂得反躬自省,如果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更没有资格去批评他人。

    宽容是一种文明胸怀,一种仁爱的的光芒,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宽容了自己,宽容的同时,也创造生命的美丽。因此,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态度,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可以减少生活中许多不必要的摩擦和纷争。

    3.仁爱的心——这样的女生才可爱

    现在很多父母的教育观念是把女儿培养成最好。于是,很多父母都片面注重女儿的智力培养,热衷声乐、美术、跳舞等特长教育,而忽视了培养女儿的仁爱之心,导致女儿越来越自私,对他人缺少关爱、理解,很难与人和睦相处。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千万不要忘记对女儿的仁爱教育,拥有仁爱之心的女生才是最可爱的。

    “仁爱之心”是指仁人、爱人、仁爱,就是同情、关心和爱护之意。“仁爱之心”是一种宽广的爱,是让人们爱父母、爱他人、爱社会、爱自然,甚至是那些做过错事已经改正的人,那些犯有罪过已经痛改前非的人。拥有仁爱之心的女生能够发自内心地去爱他人,这是一种从心中生起而不能停止的情感,是一种不求回报的情感。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米契斯在《爱的教育》一书中曾说过:“教育没有情爱,就成了无水之地,任你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所以,“仁爱之心”是美德的核心,是最美丽的心灵之花。父母培养女儿具有仁爱之心,是培养其他良好情操的基础。父母要引导女儿成为富有仁爱之心的人,有仁爱之心才能够受到人们的喜爱。

    父母让女儿从小就开始懂得关心他人。仁爱之心是人类最光辉灿烂的人性,最崇高伟大的品德。父母要把女儿培养成才,首先应该让女儿学会做个有爱心的人。自私自利是仁爱之心最大的敌人。

    小睿是家中的独生女,享受着来自父母、祖父母的疼爱。大人们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她,好吃的她先吃,好穿的都买给她,但是小睿变得越来越自私。

    一次,妈妈叫小睿吃饭,但电视上正播着她最喜欢看的卡通片,所以妈妈就让爷爷奶奶先吃饭。等小睿看完卡通片,发现没有等她,就气得说:“我不吃剩菜剩饭。”说完就把菜扔到了地上。

    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是当前很多女生的通病。生活中,有许多父母都抱怨自己对女儿疼爱有加,而女儿却自私自利,不懂得关心父母、关爱他人。人之初,性本善。自私自利不是女儿天生的,根源于父母的溺爱。

    为了不让女儿的仁爱之心枯竭、泯灭,作为父母不仅要爱女儿,更重要的是,让女儿从小就开始懂得关心他人。父母还要告诉女儿世界是一个整体,谁也不能孤立地生活,每个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所以当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父母应该鼓励女儿献出自己的仁爱之心。

    在5·12地震发生后,学校组织献爱心活动。成恩回到家后,对妈妈说:“妈妈,给我50块钱吧!”妈妈说:“小孩子要钱干什么?”成恩说:“妈妈,我要捐钱给灾区的小朋友。”妈妈说:“好,妈妈给你,希望你用这些钱去帮助别人。”成恩点点头,说:“妈妈,我不会把钱乱花的,我要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妈妈听了以后很高心,不枉费自己平时对女儿的教育。

    女儿天生就有爱心,但父母的错误教育方式、教育观念,以及父母身上存在的缺点,把女儿的爱心在不经意间给扼杀了。父母是女儿的影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女儿。要培养女儿具有仁爱之心,父母首先要保证自己有一颗仁慈的心。只有富有爱心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富有爱心的女生。

    身教重于言教。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父母对自己的父母不孝顺,把老人送到一间破旧的屋子里住,每顿饭都用小木碗随便送些吃的给老人,一天,他们发现自己的孩子在用木头做一个东西,就问孩子在做什么。孩子认真地说:“木碗,等你们老了就可以用了。”所以,父母平时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孝敬老人、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等,让女儿觉着父母是有仁爱之心的人,自己也要做一个像父母那样的人。

    父母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榜样作用,女儿通过与父母的朝夕相处,模仿和体验到父母的爱心,潜移默化的影响,慢慢地也会获得爱心。在爱的氛围中感动女儿,在爱的陶冶下感化女儿;在爱的弥漫下感染女儿,使她能够在这种有情有爱的教育中感受什么是仁爱之心。在父母的影响下,女儿把父母的行为活动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一点一点地培养成了仁爱之心。

    在女儿小时候,父母要经常爱抚她,对她微笑,让她感受到父母对她的爱,这是女儿萌生爱心的起点。随着女儿一天天长大,父母要把自己看作女儿的伙伴,陪她一起做游戏、聊天、学习,让她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感受到被爱的幸福,为女儿奉献爱心打下基础。前苏联教育家苏姆林斯基说过:“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那么,失去的将永远无法弥补。”

    总之,父母要想办法激发女儿的爱心。当女儿看到他人经历不幸时,父母要教育女儿充分理解和同情他人。父母要通过献爱心的活动、有意义的活动来唤起女儿的爱心。父母还要注意保护女儿的爱心。比如,女儿看到了受伤的小动物,父母要和她一起帮助小动物恢复健康。不要怕女儿受到伤害或者怕脏,而让女儿远离受伤的小动物。否则,父母就在不知不觉中伤害或扼杀了女儿的爱心。

    “仁爱之心”不是父母教育女儿一两天便可以形成的美德。需要父母从自身做起,对女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需要父母从生活中的小事发掘教育机会,时时提醒女儿要关爱他人。只有这样做,女儿长大了,才会有仁爱之心。不需要别人再去提醒,她也会去爱他人。女儿懂得爱人,也会得到他人的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