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女儿,不要信命,你才是自己的救星”
女儿出身不好,不代表就会一生平庸。父母要让女儿不信命,相信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最能让你依靠的人是你自己。在大多数情况下,能拯救你的人,也只能是你自己,自己才是让自己走出困境的救星。
人生在世,总要或多或少地依靠于自身以外的各种帮助,比如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朋友的关爱、社会的鼓励等等。可以说,女儿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已开始接受他人给予的种种帮助。然而,当代一部分女生,由于一直是在父母的严密庇护下生活,加之家庭的溺爱,教育方式的种种缺陷,让她们自小养成了非常严重的依赖心理,已经远远超出和大大脱离了一个人需要外部力量帮助这种正常范围。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这样的女生稍稍遇到一点儿困难,首先想到的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而是求助于别人,把自己立身于社会的希望完全寄托在父母和朋友的身上。长此以往,降低了她的生活适应能力,弱化了她的心理素质。对女生将来的生活、事业是极其不利的。在生命的旅程中,女生难免会陷入各种危机中,而要想摆脱这些危机,必须学会不依靠别人,学会靠自己拯救自己。能够有这样意识的女生,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才能形成。
(1)力所能及的事,让女儿自己去做。
女儿到了一岁左右,一般就有了独立的愿望。她能够分清自我与外界,认识到自己的独立存在,想试着完成一些事情。比如,女儿吃饭的时候,喜欢上手去抓食物。如果女儿已经学会说话,她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要求。比如,“我的”、“我要”。这些都说明了女儿在认识的发展上进入了认识自我的时期。
当女儿独立性增强后,会表现出很希望做成人做的事情。这时候父母就让她学着为自己服务。比如:穿脱衣服、系鞋带、自己吃饭、漱洗等。开始的时候女儿会觉得有些困难,甚至是想放弃,父母就教给她操作方法,并给她提供必要的帮助。以后则让她自己做,而决不找任何理由包办代替。让女儿一点一点的学习,多练几次就能够学会。关键是坚持下去,持之以恒。要让女儿明白一个道理:自己的事情就要自己去完成,不要依赖于别人的帮助。
(2)让女儿自己去面对困难,父母做一位旁观者。
父母要把那些原本就该让女儿承受的困难与挫折留给女儿,让女儿在挫折下得到锤炼,让她从小就知道人生的旅程并非都是铺满鲜花的坦途,时时会与不如意相伴。面对困难,只有战胜它,绕是绕不过去的。比如,女儿在玩耍当中免不了会磕磕碰碰,父母要鼓励女儿坚强,不要只会哭鼻子。在哪里摔倒了,就从哪里爬起来。可是,有些父母看到女儿被椅子绊倒,为了安慰女儿就说:“都是这椅子不好,妈妈打它,为你出气!”这种教育方式是为女儿自己不小心而受到的伤害找借口,对女儿的成长没有起到积极的意义。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困难,父母可以帮她出主意,但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得由女儿自己决定,让她在体验成功的同时,增强自信心。
(3)鼓励女儿去参与竞争,有争取才会有收获。
父母要让女儿具有竞争意识,想要什么要靠自己的争取,而不是别人的施舍。如果女儿的学校组织了一些比赛,父母可以鼓励她积极参与。女儿通过竞争可以培养独立自主意识,坚强的意志,敢想、敢说、敢干、勇于创新的精神。
竞争意识虽然对女儿的成长很重要,但父母在鼓励女儿参与竞争的同时也要帮助她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告诉女儿所谓的竞争不仅是和他人相比,而且还要和过去的自己相比。女儿要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要看到自己的进步。只要对自己还有信心,面对任何困难和挫折,女儿都不会低头,不会失去信心,并且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努力。
(4)让女儿学会自己鼓励自己。
父母要为女儿取得的成绩而感到骄傲,并且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她。用父母对女儿的肯定,来带动女儿内心的动力前进。父母让女儿试着和自己说话,其实就是一个自我分析,自我总结的过程。父母告诉女儿,当她感觉疲倦、烦躁、懒惰的时候,就自己对自己说话:“坚持一下,我知道你一定行!”告诉女儿,当她已经尽了自己的努力,不管最后的结果怎样,她都应该在心里赞赏自己:“我知道你已经做了你应该做的,而且做得不错。我知道你下次会做得更好。”当然,让女儿做到从内心承认自己,在失落时善于鼓励自己,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还需要父母的耐心帮助。
总之,父母要告诉女儿:不要总是依赖他人,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他人身上,而要依靠自己解决问题,因为他人只可能帮自己一时,却帮不了一世。自己的命运要靠自己来改变。靠人不如靠自己,最能依靠的人只能是你自己,自己才是自己的救星。
2.让女儿了解父母的辛苦
在父母为女儿的成长投入满腔心血的时候,女儿能够理解父母为她付出的辛苦吗?这取决于父母对女儿的教育方式。父母一味地单项付出,是教育不好女儿的。父母应该让女儿明白自己为她付出的一切,让她知道父母是多么的爱她。
爱女儿是父母的责任、义务,但同时女儿也应该了解父母为她所做的一切,让她了解父母养育她付出的辛苦劳动。女儿应该懂得感恩,感谢父母对她的养育之恩,她应对父母有所回报。只有这样女生才会体会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
要想让女儿对父母有感恩的心,就要让女儿知道父母有多辛苦。现在很多女生都不知道父母的工作情况,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一天,李女生带正上初中的女儿逛商店,女儿嚷着要买块手表,李女士以她已经有了拒绝了女儿的要求。当走到卖服装的柜台,女儿又看到了今年的新款夏装,李女士看了看标价,觉得太贵了,还是没答应女儿的要求。顿时,女儿一脸的不悦,责问道:“难道咱家真的那么穷吗?”
其实,像李女士遇到的问题,很多家长都深有体会。很多父母都认为持家过日子是父母应该操心的事情,女儿不需要管这些。甚至有的父母宁愿苦了自己,也要给女儿最好的东西,怕女儿受委屈,怕女儿丢面子。久而久之,在女儿的眼里,父母持家过日子是理所当然的事,从而滋生依赖思想。父母应该主动和女儿聊天,有意识地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她,说得越具体越好,从而让她知道家中的经济状况,明白父母的钱来得不易。女儿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对父母了解不多的女儿,常常不会去主动思考父母的钱挣得多么的不容易,甚至在她们看来,父母给女儿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女生怎么会从心底里孝敬父母呢?为此,父母应当有意识地把自己的辛苦展露给女儿,让女儿体会到父母为了她所付出的一切。自然,女儿会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要从小事入手训练培养女儿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父母要为女儿提一些要求:让女儿记住自己的生日、爱好、健康状况等信息。平时的生活中父母可以让女儿分担父母忧虑,参与家务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尽量不给父母添乱。把要求变为习惯不是短时间可以达到的目标,但把这些要求渗透到女儿的生活中,不久的将来女儿就能站在父母的立场理解父母了。比如,在家中设下长幼有序的家规,晚辈回家后要向长辈问好,外出时也要和长辈打招呼。父母要让女儿明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知道父母是长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而不能颠倒主次,任自己在家庭里逞强胡闹。
父母要根据女儿的年龄、能力、学习情况合理分配,具体指导,耐心训练,热情鼓励。这样不但有利于女儿养成家务劳动的习惯,也有利于女儿增强“我是家中一分子,我也能做很多事的观念”。
父母也要在女儿心中树立孝敬长辈的楷模。上梁不正,下梁歪。父母要想让女儿能够体谅自己的辛苦,自己就要做到体谅自己的父母。如果父母本人就不是一位孝敬父母的好家长,女儿必然有样学样,变得自私自利。所以,无论平时工作多么的忙,父母都抽出些时间到父母身旁尽孝。比如,帮老人做些家务,同老人共聚同乐,尽一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此日长时久,女儿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会逐渐明白父母这样做的意义何在,她也会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父母要多给女儿体验的机会。让女儿明白父母的辛苦,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体验。比如,吃饭时女儿帮助妈妈摆好碗筷。在劳动的过程中让她体会任何事情都不是轻易做到的,必须付出努力,并让孩子理解父母对她的期望及为此所做的一切。
除了参与家务劳动能够让女儿体验父母的辛苦,父母可以借鉴一下一些幼儿园的教育方法。这个方法是这样的:
老师要求每一位小朋友从家中带一只鸡蛋,不论用什么方法,要保证鸡蛋在一天之内不碎。一开始有的小朋友不以为意,一下课就把鸡蛋放在课桌中,自顾自去玩了,谁料到课桌被好动的同学撞了一下,鸡蛋就碎了;还有的小朋友就一直把鸡蛋捧在手里,但也免不了疏忽大意,没有握住鸡蛋,掉在地上摔了。看到一些小朋友失败后,其他的小朋友都学乖了,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有的小朋友把鸡蛋放在泡沫塑料里;有的小朋友把鸡蛋放在布袋里,挂在胸前。到下午放学的时候,老师检查小朋友的作业完成情况。当为数不多的小朋友把完整的鸡蛋交给老师时,都不由自主地长嘘了一口气。老师趁此引导小朋友:“你们保护一只鸡蛋才一天,就觉得累了,爸爸妈妈保护你们长大成人,所付出的精力和耐心,就可想而知了。”
父母是否从上面的例子中,学到了一些巧妙的方法。老师可以给小朋友留作业,父母也可以这么做呀!把教学场景从学校变为家庭,但仍不会影响教学目标。让女儿在一种游戏的过程中,体会父母养育女儿的辛苦。父母还可以让女儿养一些小的动植物。父母告诉她养的方法,在一旁指导女儿的行为,但具体的行为父母不要管。
父母应该让女儿知道生活中有很多艰辛,父母把她养大要付出很多辛苦。能够理解父母辛苦的女生,才不会依赖于父母,知道做人应该自强自立,既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也是为自己的将来着想。
3.让女儿知道:一勤天下无难事
大多数家庭都是普通的、平凡的,有的甚至过着艰苦的生活。他们没有权势,也没有积攒下财富,但那又如何!世界上很多伟大的人都出自于普通家庭,普通家庭的艰苦生活让他们活得更加勤奋,为了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可以付出比他人更多的汗水。父母不要为自己没有的而遗憾,你可以给女儿一个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勤奋。
文学家说,勤奋是打开文学殿堂之门的一把钥匙;科学家说勤奋能使人聪明;而政治家说勤奋是实现理想的基石。总之,勤奋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它会将理想变成现实。自古以来,多少仁人志士,因为勤学而成材,并留下许多千古的佳话。父母多给女儿讲一些名人故事,让她知道“一勤天下无难事”。
齐白石幼年就热爱学习,但是因为家里需要劳动力,才读了一年就停止上学,帮助父亲放牛,砍柴。但他在劳动之余,仍然坚持画画。他因为家境贫寒,只能把旧簿上的纸裁下来作为画画和写字的用纸。他放牛的时候,总是把书本挂在牛角上,一边放牛,一边读书。
当齐白石12岁的时候,他的父亲送他到叔祖父木匠齐满家里去当学徒。15岁以后,才转学雕花木工,雕刻家具上的精细花纹。这时他白天做工,晚间就用松火照明学画。
齐白石学了12年木工,也练了12年画,开始由于找花样,临摹芥子园画谱,并学习实物写生,直到27岁的时候,他才认识了当地有名的文人和画师胡沁园、陈之蕃两先生,并经常向他们请教。从此,他就走上了绘画的艺术道路。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天才与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勤奋和成功在一起。一个勤奋的人,他能够取得的成就必然比其他人要多。因此,父母要注重培养女儿勤奋的习惯。
那么如何让女儿变得勤奋呢?
(1)严格要求女儿,克服懒惰的毛病。懒惰是一种心理上的厌倦情绪。女儿有了惰性的行为,就会浑浑噩噩,寄希望于明日,总是幻想未来的美好,但是不肯付出努力,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如今大多数女生都是独生女,从小什么事情都要靠父母,没有主见,缺少独立性,有严重的依赖性。这种女生在家靠父母,在学校靠老师,在社会上靠别人,必然导致懒惰产生。
父母应该对女儿严格要求,包括女儿的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当然以不限制压制女儿的个性为前提。父母要为女儿制定严格作息制度。让女儿养成每天清早按时起床和外出锻炼的好习惯,改掉赖床不起、睡懒觉的恶习。要求女儿做事不要拖拖拉拉,计划做什么事情,就要立刻执行。
学习对女儿也很重要,懒惰的人是不可能取得优异的成绩的。父母和女儿一起制定学习计划,改掉“明日复明日”的思想。所有各科作业都严格按老师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逐步养成不完成作业不睡觉的习惯。在复习和作业之外,挤出一些时间预习,逐渐改变女儿学习落后的状况。
(2)告诉女儿“劳动最光荣”。很多女生有懒惰的毛病,都是家庭教育缺失造成的。从客观上说,父母的过分溺爱,是造成女儿懒惰的直接因素。父母对女儿的过分娇纵,大包大揽,只会使女儿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父母疼爱自己的女儿,天经地义,但是过分的疼爱也是一种错误。父母辛苦地为女儿承担一切事情,结果不但使女儿失去了对劳动的兴趣,并且会习惯于别人为自己忙碌,自己心安理得的什么事情都不愿干,就这样形成了惰性。
父母要帮助女儿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在家中父母应该让女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帮助父母倒垃圾、洗自己的袜子。让女儿参加家务劳动,尤其是在双休日不要过得浑浑噩噩。
(3)“延迟满足”给女儿一点挫折感,激发她的上进心。许多父母总是让女儿处于一种“即时满足”的状态。在心理上认为女儿小,现在生活优越,女儿有需要就要满足她。父母有这样的想法,就忽略了经常的即时满足对女儿是无益的,容易让女儿缺少上进心。
缺少上进心的女生,不会去主动争取什么,她们习惯于别人的施舍,或者是安于现状。当女儿有要求时,父母不要马上答应她,应该鼓励她自己去做。让你女儿经历一些挫折,告诉她凡事都要靠自己的努力,激发她为了实现目标的勤奋精神。
(4)励志故事是女儿最好的教材,在故事中激发女儿的勤奋精神。父母经常给女儿讲解伟人的成长故事,讲完故事后,就问女儿的感想,然后告诉她:人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是勤奋可以改变人的命运。给她讲讲周恩来少年时经历的人生冷暖,刻苦学习的事迹。父母要让女儿了解那些伟人的艰苦岁月,让她了解真实的奋斗故事。很多伟大的人,都有着艰苦的过去,这样听听女儿的想法,培养的她的勤奋精神。
一懒百不成。懒惰的人是不可能为了目标而拼搏的。只有勤奋的人才会为了理想甘心付出汗水。勤奋作为一种比较迷人的性格特征,它也能使女儿对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产生心理免疫力。一勤天下无难事。父母告诉女儿,虽然没有好的出身,但是勤奋可以让她迈向成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