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了不起女生的24堂课-“巾帼何必让须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是“男孩穷着养,女孩富着养”。因为男子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们需要从小磨练意志,才能够吃苦耐劳,掌握一技之长,或在学业功名上有所建树,在以后的生活中承担养家糊口,甚至是光宗耀祖的重任。而女子相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低、压力小,所以娇惯点养,不需要经历磨难,父母把女儿培养成品味不凡的女性,等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找个家境富裕的丈夫,顺利的从父母的呵护过渡到未来丈夫的呵护,从此过上吃穿不愁的日子。时过境迁,这条金科玉律已经不实用了。女性在社会上担任的角色越来越多,甚至可以说是“巾帼不让须眉”。

    1.花木兰替父从军的精神

    父母不要有重男轻女的想法,因为女儿也可以很坚强,可以很勇敢,为国家为父母尽忠尽孝。想一想花木兰、居里夫人,她们都在证明着女生不比男生差,男生可以做到的事情,女生一样可以完成。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作为女子不仅替父从军,而且还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个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妇女为国尽忠、为父尽孝、英勇果敢、奋发有为的高贵品质,花木兰也成为了千百年来最受我国人民喜欢的历史英雄人物之一,她的形象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

    父母应该把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讲给女儿听,让女儿学习花木兰身上的优秀品格,教育她要有花木兰的精神。

    (1)为国尽忠,为父尽孝,做一个有责任的人。花木兰替父从军是尽孝,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是对国家尽忠。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承担的两个责任,也是自古至今我国人民一直奉行的首要的道德准绳。当国家、民族危难之时,面对“可汗点兵”,父亲年迈,小弟年幼无知,如果花木兰既不忠也不孝,怎么可能会替父从军。花木兰说“位卑未敢忘忧国”,她果断地做出了“代父从军”的抉择,勇敢地奔赴沙场,做到了保家和卫国的统一,做到了忠与孝的统一。

    父母要从小培养女儿的尽忠尽孝的责任感,这对她的健康成长很重要。每一个活在世界上的人,都在接受着社会、家庭、他人等,来自多方面的关爱。女儿在享受着关爱的同时,也就意味着承担着一种责任。父母要让女儿知道,她在享受着幸福舒适的生活的时候,还有很多人在默默无闻地为她付出。比如,为家庭打拼的父母、维护社会治安的警察、保卫祖国安全的人民战士。当自己的家庭和国家需要她付出的时候,她也应像花木兰一样,能够担负起一些责任,为国家、父母分担重任。

    生活中父母要让女儿学会处理好自己的事情,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比如,把自己的房间打扫的干净整洁。一个喜欢“甩手不干”的女生,是不会有责任感的。让女儿先学会把自己的事情处理好,才能够在将来承担好社会角色。因为任何一个人都有社会性的一面。

    (2)敢想敢干,敢为人先不是男生的专利。古时少有女性参与打仗,而且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让女性很难成就一番事业。花木兰替父从军用实际行动打破了这一常规,敢为人先的创举证明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道理,为人们留下了一段世代相传的佳话。

    父母培养女儿合法、合理的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品格。那些能够跳出条条框框的人往往比那些墨守成规的人取得更大的成绩。父母给女儿一些机会,让她把人性中最美好的个性充分发展。女儿只要童心不泯,就会充满活力,对什么都好奇,勇于探索、勇于追求。

    (3)不畏艰险,意志顽强,成就一番事业。花木兰12年戎马生涯的困苦环境可想而知,她能够与男儿一样驰骋沙场,风餐露宿,浴血奋战,成就了非凡业绩。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生活是不可能一路顺风的,尤其是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女性承受的压力、挫折不比男人少。所以,父母应该让女儿拥有顽强的意志,面对困难能够不畏缩,不逃避。心理学家指出,对芸芸众生来说,成功总是属于极少数意志特别坚强的人,如张海迪虽然半身残疾,但凭着超常的意志,不仅使自己的外语达到了专业水平,还学会了唱歌、写作和演讲,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杰出女性。她取得的成就是很多身体健康的人都难以做到的。

    不畏艰险,意志顽强,对女儿获得成功是多么的重要。这些品质贯穿于生活的各个方面。父母让女儿的意志更坚强,她在干任何事情时,不论碰到什么状况,都能一如既往地想办法完成自己的目标,并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4)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只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不要把精力浪费在追求它们上。花木兰从军12年,身经百战,屡立战功。当她可以加官进爵,得到赏赐的时候,她却希望在父母膝前尽孝,重新过起平民生活。能够淡泊名利的女生,心灵是纯洁和美好的,她的思想是朴实和高尚的。这样的女生必然拥有富有和美丽的青春,她的精神也是伟大和闪光的。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像金钱、名誉、权利等事物,随时随刻地窥探着人们的心灵。如果人们意志薄弱,就很容易被这些东西一点点吞噬掉,从此走上不归路。如果女儿没有纯净的心灵、淡泊名利的价值观,就会被负面的事物所影响,甚至是变得堕落。父母要教育女儿做人要淡泊名利。这里说的淡泊名利是相对追逐名利而言的。父母要培养女儿有正确的名利观,不要沦为名利的奴隶,不要把名利看得过重。淡泊名利是人的一种可贵品质。

    女儿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接受教育的过程,父母应该让她听一听像花木兰这样的故事,接受心灵的洗礼,沉淀下、积攒下优秀的精神。花木兰替父从军的精神,显示了一种不屈不挠、永不屈服的精神;一种热爱国家、孝敬父母、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精神,也向世人证明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勇武拼搏精神!

    2.“女儿,你不比男生差!”

    古今中外,有很多杰出的人物都是女性,甚至有些人还取得了超过男性的成绩。其实,男孩女孩都一样,父母们不要有重男轻女的错误想法。在今天这个社会,决定一个人的成败不是性别。很多事情男生可以做到,您的女儿也可以做到!

    重男轻女是一种封建思想。在旧社会,或者是由于社会劳动的需要,或者是由于传宗接代的目的,女性的地位不被重视。在今天的社会,女性不仅要承担家庭中很多事务,还要外出工作,今天的女性是非常了不起的人。所以,女生和男生是一样的,男生能做到的,女生也可以做到,甚至是更优秀。

    但是,在今天“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是或多或少的残留在一些父母的思想中,比如,女生总有一天是要嫁人的;女生没有男生能干;女生娇贵不好养等。有这些思想的父母免不了认为女儿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甚至把女儿看成是“赔钱货”,所以对女儿的养育不会倾注更多的爱。

    父母把女儿生下来,就有义务好好培养她,关爱她。父母要清除脑中“重男轻女”的思想,不仅是因为父母对女儿有抚养义务,也是为了自己有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

    吴女士和丈夫凯是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认识的。吴女士性格活跃开朗,能歌善舞,深深地吸引了坐在角落里的凯。当别人介绍他们认识时,吴女士发现他们竟然是琼海老乡,这样聊的话题自然多了。

    凯很快对吴女士展开了追求攻势,一次次的相约,他们堕入了情网。凯在海口一家公司上班,吴女士的职业是老师。他们的结合,被所有的亲朋好友看好,大家都称他俩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在亲人们的祝福声中,两个人终于结婚了。

    婚后的生活很幸福。不久,吴女士怀孕了。这成了家里最大的好消息。婆婆每天想法子变换不同的菜式,饭菜以吴女士的胃口为主,吴女士也感动极了。随着肚子的一天天鼓涨,家人谈论的话题总是离不开生男生女。凯是家中的独子,家里人做梦都想要一个男孙。吴女士虽然能够理解家人的愿望,但不免开始担心自己生了一个女儿可怎么办?可是,家里人都信心十足地说:“不会的,我们家媳妇头胎都是生男孩。”吴女生觉得压力很大,暗暗在心里默默地祈祷自己能生一个儿子。

    十月怀胎,吴女士最终还是生下了一个女婴。家里人听到生的是女孩,就像是霜打的茄子,无精打采,长吁短叹,只在医院看了孙女一眼就回家了,就连吴女士的丈夫也被婆婆给带走了。自从女儿出生以后,原来和睦幸福的家庭气氛不见了。婆婆对吴女士的态度也不如从前,常常对她冷嘲热讽。丈夫凯不仅没有替吴女士说话,甚至劝她再生一胎。终于,吴女士承受不了巨大的压力,选择了离婚。

    他们婚姻走到尽头不是因为感情危机,而是走不出重男轻女的怪圈。原本恩爱的一对夫妻,走向了分手。其实,传宗接代的观念应该丢掉。不是常说女儿是父母贴身的小棉袄吗!女儿和父母贴心,和爸爸的感情亲密,也会和妈妈聊很多小秘密。生女儿的父母是有福气的。

    父母只有端正了思想,才能够发自内心地把女儿和儿子一样平等的看待,才会给女儿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父母不仅不能看轻女儿,而且还要相信女儿的能力不比男生差,也要相信女儿一定能成为出色的女生。

    在今天的社会,由于一些世俗的观念、社会的原因,女性要想获得成功需要付出更多的辛苦。所以,父母要多多鼓励女儿,树立自信心。不要盲目地相信男生的能力一定胜过女生。

    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刊登了一份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如果给予同样的机会和鼓励,女孩在数学方面的表现可以完全不逊于男孩。

    这个最新研究结果与以前的研究结果不同。2005年,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的萨默斯称,生物差异可以解释为何成为数学教授的女性比男性少。简单的说,女孩在数学方面的平均水平和男孩差不多,但不如男孩出类拔萃。

    不过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大多数国家,性别不平等,而不是天赋缺少,是在数学上有杰出成就的女性比男性少的主要原因,其中也包括美国。

    从上面的报告中,父母可以看出女生和男生在天赋上是一样的。父母不要因为错误的认识耽误了女儿的成长。更不要让自己的错误想法被女儿察觉到,而是应该转变观点。父母要想拥有出色的女儿,就要相信女儿不比男生差,甚至用超过男生的期望来看待她。另外,女生的性格特点也有利于她们取得更大的成绩,比如:踏实、谨慎、细心等。虽然,这样的说法并不绝对,但这些性格在女生的身上体现得更明显。

    父母也不要忘记鼓励女儿为了梦想去拼搏,给她一个健康成长的空间。女儿在一个无差别、无歧视、受关爱的环境,自然会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积极的追求上,获得勇气和信心。这样的女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候,也为父母或者自己挣得了面子:“看,我(我家的女儿),不比男生差吧!”从古代的花木兰到开国的第一位女将军,以及社会上的女警察,女飞行员,很多男生涉足的领域,都出现了女生的身影。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在这个世界上,成功没有性别之分,只要父母的教育方法得当,女生不比男生差。

    3.让女儿明白,自己挣到的才踏实

    由于家庭教育的原因,很多女生的依赖性很强,想要什么只会向父母要,从来不知道自己去努力争取。在今天社会上的每一个女生都应该有很强的独立能力,才能够在未来谋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父母要告诉女儿,希望得到什么,不要指望别人的赏赐,靠自己挣到的才踏实。

    长期以来,中国孩子接受的是灌输教育,父母、老师、孩子都比较看重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这也就造成了一种情况:在考试方面中国的孩子总是比国外的孩子显得优秀,但当涉及到独立能力时,中国的孩子总是没有优势可言。

    不是外国的孩子天生独立能力强,而是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同。有人说中国孩子是抱大的,而美国孩子则是爬大的,这种说法一点也不为过。没有哪位父母想看到女儿在成长的道路上瘸了腿,那就像美国的父母学习,在如何让女儿尽早具有独立性方面独具匠心,多下功夫。

    (1)从小培养女儿的独立观念。女儿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独立观念形成和独立能力培养的过程。如果父母总是舍不得放手,不愿让女儿自己做事情,她就会把自己的一切都依托于外界的环境和他人。这时,女儿不再掌握主动权,外界环境和他人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她,她已经不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样的女生还能够幸福吗?

    女儿在小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依赖于父母,无论是在情感上的满足还是物质上的保障,父母都不能忽视对女儿独立观念的培养。这是女儿成才的必要的思想条件。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学会自己“放手”,女儿“动手”的教育方式。父母不要让女儿过分地依赖自己。让女儿从一个无行为能力的小女生变成一个能自食其力的人需要很长的时间,但当女儿具备了这种素质必将受用终身。

    (2)让女儿自己做事收获满足感。生活中有很多小事可以用来锻炼女儿的独立能力,比如,自己吃饭,尽管吃的桌上、地上、身上到处都是饭粒,父母也应该坚持让她自己吃。当女儿年龄大了一点时,父母可以培养她独立的生活习惯。一般5岁的女生是可以独自一个人睡了,只要父母用心培养,像铺床、叠被子、收拾自己的房间等事情是难不倒她的。父母不要低估了女儿潜在的能力。

    独立能力都是从这些小事开始学起,一点一点积攒起来。同时,女儿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父母一定要鼓励她。让女儿感受到,独立完成一件事的喜悦和骄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够给女儿带来一种满足感,这种收获是非常重要的。女儿会觉得自己在一天天长大,一天天进步,肯定自己的能力,树立自己打拼的自信。

    (3)父母要告诉女儿怎样才算是“取之有道”。父母要告诉女儿“取之有道”就是靠自己的力量去争取,不做违法的事情,不做违反道义的事情,靠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不符合这一点,女儿即使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也不会踏实。

    琦琦是一位二年级女生。一次,她在街边的小店看到了一个发卡,非常喜欢,可是自己没有钱买,又不敢对妈妈说。于是,琦琦就偷偷地从妈妈的钱包里拿了钱。琦琦如愿以偿的买到了发卡,但是回到家里就担心被妈妈发现,发卡也从来不敢在家中戴。不过,过了几天琦琦发现妈妈没有察觉到钱少了一点,自己的胆子也渐渐大了。后来,琦琦不止一次从妈妈那里拿钱。直到有一天,妈妈发现钱包里一下子少了好几十,问琦琦说:“你看到妈妈的钱了吗?”妈妈从琦琦躲闪的眼光中看出了问题。在妈妈的追问下,琦琦终于承认是自己动了妈妈的钱包。

    当女儿出现这样的错误时,父母不要责骂女儿,避免使用“偷”这个字,否则会严重伤害她的自尊心,给她过大的压力,不利于教育。父母发现问题后,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父母的情绪失控了,女儿也不会有心情关心父母说了什么。父母应该把女儿叫来,坐下来认真交谈。让女儿谈是怎么想的,花钱买了什么东西,怎么处理的。

    能够做到取之有道体现了一种高尚品德。女儿偷偷从父母那里拿钱现在还视为一个小问题,以后就有可能变成大问题。父母要告诉女儿:钱应该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赚来的,而不是用不光彩的手段得到的。以美国为例,很多父母都鼓励孩子在业余时间打工赚钱,这不是家里缺钱,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早一天独立。美国孩子从小就经常听父母的口头禅:“自己照顾好自己”、“让你生活的明天变得更美好”。美国父母既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教育子女的。

    曾连续两年排名“财富500强”首位的沃尔顿家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可就是这样富有的家庭的教育观念是:叫自己的孩子从小时候起就开始为自己挣零花钱。在孩子们很小时,就开始给父亲“打工”,比如,让孩子们在商店里擦地板,帮忙修补仓库的房顶,晚上帮助装卸简单的货物。老沃尔顿按照他们的劳动量,根据一般的工人标准付给他们“工资”。

    很多中国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父母会觉得:“家里也不缺这点钱,为什么要打工,应该好好学习才对。”持有此类想法的父母需要反省了,难道教育女儿从小热爱劳动,懂得用自己的汗水去换取收获,是一件不值得提倡的事情吗?父母的言行在无形中扼杀了女儿“靠自己吃饭”的欲望和能力。

    父母要告诉女儿靠自己挣到的才是踏实的,才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使她的身心更早成熟。女儿不管想得到什么,都要靠自己的努力,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会让自己变成乞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