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的“风度”,让男孩带着礼仪起步
每一位男孩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彬彬有礼的小绅士,受到别人的尊重与喜爱,因此,“礼仪”的培养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大方得体的礼仪是尊重他人,并能赢得他人尊重的一种发自内心的行为体现,它不仅是社交的一种需要,更是生存所必需的一种素养。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风度”,让孩子带着礼仪走向社会,会使他一生受用无穷。
家长大都盼着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有个好工作,能够生活得安稳舒适。所以,家长在教导孩子好好学习的同时,应该教孩子学一些礼仪,让孩子从小做一个处处有礼的小绅士,长大后孩子优秀的言行会为他的将来赢得一份筹码。
某企业人力资源部长招聘时说,其实,应聘人员的言行举止就是一份最好的简历。轻敲三声门,说明这个人懂礼节,做事小心仔细;在门口蹭掉鞋上带的泥土,说明这个人注重细节;看到地板上的废纸,俯身捡起并扔进垃圾筐,说明这个人镇定、从容且有责任心;能和招聘人员近距离交流,回答干脆果断,不矫揉造作,不自以为是,说话语调、口气、方式都拿捏得适当,说明这个人交际能力比较强;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指甲修得干干净净,说明这个人比较文明、细致……所有的这些细节,都能够表现一个人的优秀素质。招聘单位很喜欢这样的人才。
培养男孩的礼仪,细节不可忽视,而且应该从小就开始培养,具体方法可作如下参考:
方法一:注重男孩礼貌用语的使用
让男孩明白,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重要工具,礼貌用语的使用,往往可以帮助人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用。当见到认识的人时,主动上前打招呼,说一声“你(您)好”,或许可以给自己赢得好感;当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时,一个“请”字,使你的语言充满了魅力,帮助你赢得别人的赞许;当接受了别人的帮助或礼物时,感恩地说声“谢谢”,听者受用——得到肯定的付出是一种无价的幸福,说者受益——享受真诚的关怀也是一种无价的幸福,更重要的是也学会了“感恩”;当你做错事或影响到了别人时,真诚而主动的一句“对不起”,犹如润滑剂一般,可以减少你与他人之间的隔阂,甚至能够起到“冰释前嫌”“化干戈为玉帛”的作用。
这些温文尔雅的辞令,看似简单、平凡,却有着非同寻常的魔力,因为这是心与心的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适当引导孩子站在听者的角度,用心体验他人的感受,让孩子明白使用礼貌用语是受人欢迎的,从而乐意运用。这样,使礼貌用语才能真正融入孩子的血液,成为他日常词汇的重要部分。
方法二:用餐礼节的培养
当你有一天发现孩子在餐桌上,伸长手在抓最爱吃的菜,或者嘴巴里塞满了喜欢吃的饭菜,有时还旁若无人、口沫横飞地大声讲话时,该对孩子怎么办呢?下面是一些家长对孩子餐桌上的礼仪进行教育的成功经验:
★一起用餐。孩子与家长一道用餐的机会越多,越会学到应有的礼仪。家长不要求快、贪多。在同一时期内有计划的教会一个或两个礼仪常识。
★不要贪快。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家长要尽量了解孩子的能力,对某个孩子有效的方法在其他孩子身上可能完全不管用,要注意年龄的差别。要有弹性。如果你的孩子哪天很不对劲,就放松一下,等到第二天再与其沟通。
★向别人学习。家长带孩子到餐馆用餐,在公众场合让孩子熟悉平时所学的礼仪。在节假日或节庆场合,抓住时机教导孩子穿着、餐饮及应对的原则。教孩子向做得好的孩子学习,也可借助录像带、书籍、图片等进行教育。
★事先教导。孩子对禁止他们做的事易生反感。与其在他们做错事之后批评他们,不如事先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
★告诉孩子为什么。在任何时候,都尽量向孩子解释要遵守礼仪的原因,这样做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觉性。
方法三:让孩子学会待客之礼
让孩子接待客人,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
告诉孩子,见了客人应面带微笑,起立主动问好。要孩子以小主人的身份热情招待客人,为客人端茶送水。对客人的提问,必须认真回答。在家长与客人交谈时,不要随便插嘴、吵闹。不对客人评头论足,不讨要礼物等。
当有小客人时,孩子大方地拿出玩具和小客人一起玩,会让小客人格外开心。客人走时家长可以领着孩子送客人一段,家长可以和孩子说:“和××说再见,有空再来!”即使是家长教孩子说的,从孩子嘴里说出来也会令客人感到快乐。在这样的亲身经历之后,孩子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礼貌的小主人。
当然,家长的言行举止是孩子学习社交礼仪的最好榜样。因此,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给孩子良好的影响。平时,家长就应创造机会让孩子多实践,鼓励孩子参加各种人际交往活动。对孩子的礼貌行为及时肯定赞扬,让孩子体验到礼貌行为带来的愉悦,以利于巩固和重复这种行为,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另外,值得家长注意的是:当着客人的面,千万不可责怪孩子,这会让客人难堪,孩子恼怒。不要当着客人和孩子的面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作比较,这样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告诉男孩:可以不高兴,但不能乱发脾气
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并不是真正爱孩子,而只能使孩子顽劣,乱发脾气。现在的家庭中通常只有一个孩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整天围着一个孩子转,他们对孩子关爱备至,并且不管孩子提出什么要求都从不拒绝,而孩子的欲望永远也得不到满足。家长认为就这么一个孩子,决不能让孩子受委屈。疼爱自己的孩子,是家长的本能。但是,如果我们一味地纵容孩子,就会使孩子养成乱发脾气的坏习惯,从而影响孩子成长。
有的男孩以自我为中心、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就发脾气、摔玩具,和小朋友闹别扭就挥起小拳头。虽然这些现象在孩子的某些成长阶段是正常的,因为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反抗期,但是,如果孩子经常乱发脾气的话,那么家长就需要先检讨一下自己,是不是以前自己脾气不好,影响到了小孩。如果不是,家长就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方法来改掉孩子乱发脾气的坏毛病了。
方法一:当男孩无理取闹时,可以采用冷处理的方法
有些男孩一不高兴就又撕又咬,乱发脾气,这种行为一旦养成习惯,遇事就会不懂得控制。这时家长要非常严肃地告诉孩子:“不高兴时,你可以说出来,但绝对不可以乱发脾气。”男孩脾气大,我们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多和他沟通,不要和他硬碰硬。
适当强制性地让他休息片刻,暂时冷落一下孩子,可能会产生好效果。久而久之,孩子就知道发脾气的方法没有效果了,就会停止用该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之后在家长的耐心教导下,孩子会慢慢地学会自我控制情绪。
方法二:帮男孩找到发泄的方法
如果家长不希望孩子发脾气时摔东西或者打人,就明确地告诉他,下次他生气时,可以用手打地,或者可以大声地说出来自己有多生气。但这事不光要言传,更需要身教。因此,家长要很小心地让自己不在孩子面前乱发脾气。
孩子如果惹家长生气,家长可以大声地告诉他,“我很不高兴”,甚至要生气地拍沙发。之所以要家长这么做,不是想要吓唬他,而是孩子可以通过模仿家长的一举一动来学习,怎样把愤怒释放出来。包括如何发泄情绪,也是这样。他看到妈妈或者爸爸不高兴时,会大声表达出来,那么,他也会这样做。
方法三:让男孩多角度考虑问题
家长疼爱孩子是可以理解的,但应以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来关心和爱护。对孩子的关爱,不应只局限于物质享受,而更要注意孩子心态的变化,以正确的观念教育孩子。家长应创造机会,让孩子多与同伴交往,提高社交技能,从而养成良好的品格。家长也应当让孩子去接触社会,参与劳动,打破家庭封闭之门,让孩子了解事情并不是他想的那么简单,从而学会从多角度考虑问题。
一个男孩跟好朋友闹矛盾了,回到家里大声嚷嚷:“‘小眼镜’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以后再也不跟他做朋友了!”妈妈问明原因,才知道,原来儿子借好朋友“小眼镜”的书看,小眼镜已经把书借给其他同学了。儿子认为他跟小眼镜关系好,小眼镜应该会把书要回来先给他看,可是小眼镜没有这样做,于是儿子就对小眼镜发脾气了,回到家里还气呼呼的。
等儿子稍微平静了一点,妈妈告诉他:“小眼镜是你的朋友,他没有因为你们的关系好而把书要回来先给你看,说明他做事比较有原则。从这件事上,你应该庆幸自己找到了一位守信用的朋友才对,为什么反而生气发脾气呢?朋友是你一生宝贵的财富……”
家长要让孩子知道,生气就乱发脾气,是很伤感情的。心灵上的伤疤和身体上的伤疤一样都难以抚平。无论过后再怎么道歉,伤疤总是在那儿。所以,无论对谁,关系多么亲密,都不要乱发脾气。
方法四:教男孩想发脾气之前先数数
人发脾气一般都是一时冲动,事情过后,再回过头来想想,或许就会觉得当时没有发脾气的必要。所以,为了帮孩子减少发脾气的次数,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在发脾气之前先数数。
这个方法很管用,有个男孩在采用了妈妈教给他的这个方法后,每次想发脾气就从1数到10,要是火气还很大,那就继续数,直到火气消了为止。有时候,本来很生气,但数着数着就把自己逗笑,也把周围人逗笑了。
此外,家长可以让孩子在想发脾气时做做深呼吸。深深地吸气,然后再缓缓呼出,反复多次。最后,再对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刚才的事情已经结束了,下一分钟,我要高兴起来。
让男孩知道,随便打断别人的话是不礼貌的
倾听是生活中的平常事,容易被大人忽视,但倾听是理解和交流的基础,是孩子的教养习惯优劣的重要表现。
有的家长反映,孩子有随便插话的现象,别人的话还没有说完,他就插话表达自己的意思,然后不再认真倾听;或者打断别人,滔滔不绝地只管自己讲话,不让别人把话说完;包括家长接打电话的时候,孩子不懂得等待,以致家长不能顺利完成接听电话这件事情……这些都是孩子不懂尊重他人的表现。
生活中,有的孩子爱打断别人的话,是喜欢表现自我,其实,这是一种爱表现心理。爱表现心理是一种自以为是的坏习惯,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具体地讲,主要有以下几点危害:
★影响团结。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养成了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的个性。由于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不能客观地认识同学朋友、长辈以及自己,逐渐会形成“独”并且“傲”的极端心理,偏离集体与社会,会出现严重的自私自利行为。
★嫉妒心理会随之出现。看不得别人超过自己,看到别人好就生气,情绪失去控制,不知道尊重别人,更不会理解别人,甚至会恶意诋毁他人。
★会使孩子变得善恶难辨。在错误中继续犯错误,甚至失去理智,不能自拔,引发极端的行为。
★脾性走向极端。造成人际关系僵化,不和谐,引起经常性的争吵、争辩,甚至引发暴力,导致孩子走向更加极端的一面。
★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人如果有了爱表现心理,内心会始终处于高度的应激状态,大脑总是得不到休息,睡眠就会出现障碍,消化系统的功能也会降低,容易引发一系列的疾病。
所以,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话,要学会倾听。耐心倾听不插话是尊重他人的有教养行为。
方法一:让孩子学会耐心倾听
耐心倾听与主动发言不矛盾。现代教育提倡尊重孩子的自由表达和自主发言,反对“填鸭”和“满堂灌”,于是,出现了孩子大胆说话和争先恐后发言的好局面,家长对孩子主动、活泼、大胆的交流方式,也很满意。但是,有些家长忽略了培养仔细倾听的好习惯。有时孩子表现得有点过了,出现不耐心、不虚心听取别人发言的现象。
出现这种过犹不及的情况,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既要主动发言,又要耐心倾听。当出现孩子随便插话和打断交流的现象时,就告诉孩子应该先听别人把话说完,再表达自己想说的话,但是,不要厉声责备孩子:“别说了,烦死人了!”这样又会打击孩子说话的积极性,以后孩子可能不会再打断别人说话了,但是很有可能他都不会再积极主动地说话了。
如果事情紧急,迫不得已一定要打断别人说话时,家长一定要记住,告诉孩子先说“对不起,打扰一下”。
方法二:家长应为孩子做榜样
耐心倾听是相互的,如果只要求孩子倾听家长,家长却常常不耐烦地打断孩子,不给孩子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时间和机会,只管自己 布置任务、判断对错、发号施令,孩子容易养成唯命是从的不良个性,或者模仿大人的行为方式,也随便插话打断别人说话,所以,家长要为孩子学会倾听做榜样。
培养慷慨男孩——让孩子学会与人分享
许多父母习惯于溺爱孩子,把孩子放在家庭的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父母看到的却是不懂得分享、心中没有他人的孩子,他们不会关心父母,不会关心他人,更不会关心社会。这样的孩子是值得父母焦虑的。
有一阵子,吃饭的时候,奶奶习惯把贾南爱吃的菜放在他的面前。久而久之,他就自认为那盘菜是为他一个人准备的,竟然不让别人动。妈妈怕他成为一个自私的孩子,于是假装对他说:“那个菜肯定是很难吃,是吧?”贾南着急了:“不是,很好吃的。”“我们又没有吃,肯定是很难吃的。”这时贾南就把盘子推了出来说:“你们吃吃看,很好吃的。”然后看到每个人都吃了后就问:“很好吃是不是?”这时候,妈妈就告诉他:“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才能知道好吃不好吃,是不是?一个人高兴好,还是大家都高兴好呢?”贾南点了点头接受了妈妈的建议。后来,这种事情再也没有发生过。
让男孩知道和别人分享东西是十分必要的。吃菜如此,别的方面也如此。
如今,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已经成为困扰家长的一个严重问题,而孩子的这种以自我中心的心理根源则是家长的溺爱。为了不让孩子的爱心枯竭,父母不仅要爱孩子,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学会爱。
一位教育专家说:“溺爱是父母与孩子关系上最可悲的事,用这种爱培养出来的孩子是不会把心灵献一点儿给别人的。”所以,父母在爱孩子的时候,应该教孩子学会与别人分享。例如:与人分享好吃好玩的东西,对别人说一些关心体贴的话,同情并帮助有苦难的人,不计较别人的过错,对别人能够宽容和谦让。孩子的爱心就是通过这一次次的行为模仿和强化而逐渐形成的。
那么,怎样才能让男孩养成与别人分享的好习惯呢?
方法一:让孩子尝到分享带来的乐趣
孩子之所以不愿与人分享,是因为他们认为别人拿走了他的东西,这件东西就不再属于他了,这样他就会吃亏。这时如果家长要求孩子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同伴,孩子就会产生紧张心理。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通过具体的事件教会孩子分享不仅不会吃亏,而且会有收获。让孩子体验到分享的乐趣。
方法二:用交换的方法让孩子学会分享
当孩子不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玩具时,你可以拿别的玩具与他的交换。这样,他会觉得很公平,从而愿意与人分享。经常性的交换会让孩子得到极大的满足,他会认为交换不仅使自己能一下子玩两种玩具,自己还有能力给别人提供玩具。这样,他就会从与人分享中找到乐趣,从而变得大方起来。
方法三:尊重孩子的意愿
教会孩子与人分享,并不是让孩子把所有的东西都与人分享,孩子也有他自己特别喜爱的东西,家长可以允许孩子保留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不与人分享的权利。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勉强孩子。例如,在孩子的小伙伴来家之前,家长可以和孩子商量什么玩具可以和小伙伴一起玩,什么样的玩具他可以暂时保留。这样,他既学会了与人分享,又满足了自己的心愿。
方法四:鼓励孩子与父母分享
因为孩子知道父母不会抢他的玩具,也不会因为得不到而大发脾气,所以他愿意与父母分享。父母可以经常要求孩子把他的玩具给你玩,并且要让他知道他是有权利再把玩具要回来的,但不要强迫孩子与人分享每一件东西。
例如,在小朋友到家里玩之前,允许你的孩子决定哪些特殊的玩具不给小朋友玩,给孩子一点保留的空间,能让他更容易地放松。轮换玩具要公平,他们通常会接受父母这样的说法:“飞飞先玩这个汽车5分钟,然后就该佳佳玩了。”最好有时间的限制。设定时间就会让孩子知道过一会儿肯定就轮到他玩了。
教男孩学会分享,可以提高其社会认知能力,从而增强孩子的社会适应性;学会分享,可以让孩子在“资源共享”中获得快乐;学会分享,可以让孩子重获脚踏实地的自信,勇于自主的独立性。所以,让男孩从自私的堡垒中冲出来吧,分享的天空可以让他自由地飞翔。
教导男孩,尊重别人等于尊重自己
尊重,是人际关系的起点。不尊重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他,甚至不可能信任他。这样,人际关系就会有许多摩擦,在人生的路上就会失去许多朋友,失去许多帮助,失去许多支持。因此,尊重别人不是件小事情,男孩从小就应该学会。
杨刚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男孩,在说话和做事时根本不会去顾及他人的感受,并不是因为他自私,而是因为年龄小,他还不知道怎样去关注和尊重他人。
有一次,他和表妹一起玩,不知是什么原因,两个人打闹起来。杨刚力气大,把表妹推倒在地,还幸灾乐祸地说:“臭娘们儿,还想和我斗!”妈妈一听这话,觉得浑身别扭,心想:“不好,这孩子肯定是跟电视上的流氓学坏了!”
妈妈意识到,如果长期这样,会严重影响孩子与他人的交往,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于是,妈妈咨询了相关方面的专家,专家给出了如下几点建议。
方法一:教男孩正确地认识自我和他人
家长要有意识地向孩子介绍自己身边人的性格特点,鼓励孩子学习他人的优点,并要教育孩子正确地对待他人的缺点和不足。让孩子学会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谦虚地向别人学习,不以自己的长处去比他人的短处,让孩子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
方法二:告诉男孩,尊重女性,才能成为真正的小绅士
在家庭中,父母要以小绅士的标准来要求男孩,让男孩从小就尊重女性,尊重自己。
比如,当着孩子的面,放上音乐,爸爸彬彬有礼地邀请妈妈:“这位漂亮女士,能和您跳支舞吗?”相信男孩受到感染,也会兴奋得手舞足蹈,将来他遇到类似的场合也会水到渠成地变身为绅士。
再比如,家里来了一位漂亮的女性客人,妈妈可以说:“小绅士,你是不是应该帮美女姐姐开门呀?”或者要下车了,妈妈假装柔弱地对男孩说:“小绅士,漂亮妈妈等着你帮忙开车门呢!”
在不断的诱导和启发下,男孩自然会养成尊重女性的习惯。
方法三:让男孩体会不受别人尊重的感受
做家长的应该及时地指出孩子的错误。因为孩子有时并没有体会到他的某些行为是不尊重他人的行为,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样做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心。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时,家长要平静地问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有针对性地指出孩子这样做的严重后果。还要让孩子们设身处地地去体会不受别人尊重的感受。
方法四:让男孩学会用尊重的语气说话
有的父母认为自我表达意识强是一种健康行为,便允许孩子用大哭大闹的手段来发泄情绪。其实,多数孩子在顶撞了父母后会感到愧疚甚至害怕,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无理行为无动于衷,渐渐地孩子就不再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影响到了别人。同时家长要明确地向孩子表达“应尊重他人”的想法,要跟孩子说:“我不喜欢你用语言去伤害别人”或“你应为你说过的伤人的话道歉”等等。
方法五:父母应该尊重孩子
人们常说:“树怕伤根,人怕伤心。”自尊心是孩子成长的精神支柱,是孩子向善的基石,也是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人都有自尊心,父母不要认为孩子小,就可以不尊重他们。孩子也需要父母的尊重。如果父母有意或无意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那么孩子的心灵就会受到打击和摧残,就会失去向善发展的动力和精神支柱。
现实生活中,不注意保护孩子自尊心,不尊重孩子隐私的事已司空见惯。有的孩子一件事没有做好,家长就说孩子笨;孩子平时有些胆小,就说孩子是个胆小鬼;孩子一次考试成绩不佳,就说孩子没用;孩子偶尔一次小小的失误,就指责孩子不给人争气。这样下去,一个本来不错的孩子,会在一片指责埋怨声中,失去应有的上进心和自尊心,最终难以成才,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尊重,他自然也不会去尊重别人。
用规则管理男孩的行为
让男孩遵守规矩似乎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情。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人在幼年时没有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将会给其未来的发展造成障碍,给别人带来诸多困扰。
一位妈妈反映:“我儿子现在上幼儿园大班,非常淘气。他总是不明白哪些是自己该做的事情,哪些是不该做的。有时到我单位,他会不经同意,就把同事的东西乱扔。我也教训过他无数次,可是收效甚微。”
规则和秩序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准则。一个孩子只有明白了他的做事界线,才知道该如何自律,也才能对他的情绪、行为及态度负责。
每次去KFC,乐乐进到乐园时都会自动的把鞋子脱下来并主动的放在柜子里。这是自小就养成的习惯,他知道;这是一个公众的场所,必须遵守这里的规定才能在这里玩。有一次,乐乐看到一个大孩子没有脱掉皮鞋就上了滑梯,他大声地朝妈妈喊:“妈妈,那个大哥哥没有脱鞋,把滑梯踩脏了。”乐乐朝妈妈说了好多遍,直到那个孩子的家长都不好意思了,连忙叫他的孩子把鞋脱了再玩。这时候,投给乐乐的都是赞许的目光。
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没有明确的是非界限,如何在生活情境中帮助男孩逐渐形成明确统一而又灵活的规则意识,使他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家长可以做如下引导。
方法一:规则尽可能简单明确
规则简单明确,孩子才能较好地记住。家长陈述规定要用明确的态度和有力的语调,避免含糊不清的主观命令。例如“你每天的家务活是把垃圾倒掉。”这意思是说,孩子必须在睡觉之前,把厨房、厕所、寝室的垃圾倒了。始终不渝地执行规定。在发出命令之前,家长要明确孩子是否会始终如一地执行命令。
方法二:培养男孩的自律精神
他人制定的规则是强加的,属外力约束,而自己制定的规则有内省成分,易于自律。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商量制定家庭规则,以便共同遵守。例如:进别人房间前要先敲门;下棋、玩游戏要按规则决定胜负;说错话或做错事时要礼貌道歉;看电视时不要干扰别人等。即使家长违规也要自觉受罚,让孩子懂得规则的严肃性。
方法三:培养男孩执行规则的技能
有时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规则意识,但仍会时常违规。如果是穿衣、洗漱等动作太慢,不得要领等。这时家长就要教孩子做事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寻找又快又好的做事方法和规律,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
方法四:设定时间限制
孩子,特别是幼儿,使他们马上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比较困难,因此要预先向他们提出一个时间的限制,换句话说,假使你要孩子不再在外面玩了,应该允许孩子有几分钟的时间结束他的游戏,可以这样说:“再玩5分钟,就该回家了。”
方法五:利用父母的权威
要想轻松地使孩子遵守规定,父母必须保证充当权威人物的角色,权威意味着权力或有权发布命令,强制别人服从和采取行动,或做出最后决定。有效的权威是以丰富的知识或专长为基础的,是受爱和尊重的气氛所支配的。父母有权威的目的,不是剥夺孩子的自由,而是在能够管理的限度内给孩子以裁决和行动的自由。
此外,不要在孩子感到疲劳、饥饿或心情不好时让他坚持学规矩。规矩太多,而且没有“课间休息”的时间会让孩子因反感而拒不执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