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男孩在网络中迷失
很多家长认为,现在是电脑时代,孩子不懂电脑,不会上网,就等于输在了起跑线上。而很多电脑奇才的出现,更让父母心甘情愿地为孩子往这方面投资。但是家长一定要让孩子正确地使用电脑,别让孩子在网络中迷失了自己。
具体来说,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防止孩子在网络中迷失。
方法一:不要让男孩仅仅把电脑当成玩具
家长应从孩子接触电脑开始,就教会孩子用电脑。有的家长常常抱怨说:“我家孩子一打开电脑就是聊天、打游戏。”其实出现这种问题也不能只怪孩子,因为很多孩子除了聊天和打游戏之外,根本就不知道电脑还有什么用处。所以,家长多教孩子使用电脑的基本知识,让孩子学会合理利用电脑很重要。
家长要让孩子明白,电脑不仅仅有游戏和娱乐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处理各种数据。家长可以教会孩子利用电脑进行写作、绘画;利用网络搜索的功能,查阅资料信息,解决疑惑;利用网络收集数据和处理信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培养孩子自学的能力。
家长要让电脑网络成为孩子获取知识的工具与手段,在知识广阔的网络世界中健康成长。
方法二:家长可以通过网络游戏来教育男孩
家长也应该掌握一些电脑知识,这样,家长才能从网络中发现更多积极的因素,因势利导,引导孩子健康上网。
比如,很多男孩喜欢网络游戏,可是由于它大量占用学习时间、精力甚至金钱,加之某些游戏中具有暴力和色情成分,是名副其实的“精神鸦片”。但家长一味地反对男孩接触网络游戏非但不起作用,反而更容易引发男孩的逆反情绪,为教育带来更大的困难。
其实,从辨证的观点来看,没有什么事物是真正一无是处的。游戏也是依据现实构造的虚拟世界,游戏世界是虚拟的,但正义战胜邪恶是同现实社会一样的,也是客观存在。比如,在战争游戏中,参战各方的损失都很惨重,家长可以以此教育男孩热爱和平。事实上,只要家长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就会发现许多新的内容,而这些新的思想正是家长引导男孩时必须具备的。
方法三:控制上网时间,避免孩子染上“网瘾”
在孩子使用电脑时,家长要严格控制他的使用时间。一个男孩平时学习很自觉,但也很喜欢上网、打游戏。从一开始,父亲便要求他:每天最多玩30分钟,如果超过时间,超过时间的部分就将在下次扣除。儿子很自觉地遵守了这个规定,每到30分钟,便会自觉离开电脑。这样的约束既不会抹杀孩子的兴趣,也能避免孩子染上“网瘾”。
方法四:多和男孩沟通,避免网络成为他的精神避风港
家长可以从孩子身边把沟通的机会“拉”过来,多跟孩子沟通。上网聊天、玩游戏,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需要注意,不要让网络成为孩子的精神避风港,而应通过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满足他的心理需求。平时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之外,也需要多关心孩子在学校中的趣事儿,了解孩子的爱好,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这样,孩子上网的时间就少了,而且这样的亲子交流也会加深孩子与父母的感情。
电脑能形象地、全方位地给孩子真实的感官体验,因而容易使孩子沉迷其中。如今,电脑已渗透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家长不可能不让孩子接触它,但是家长要教会孩子合理使用电脑,让电脑真正成为孩子提高学习、接触新知识的好帮手。
别让男孩成为“瘾君子”
据某权威机构的调查显示,截止到2008年,我国学生中第一次吸烟的平均年龄是10.7岁,大约有41.5%的吸烟男生认为吸烟能体现“男子汉气概”“很时髦”“很酷”。这些数据无疑是令人吃惊的。吸烟是有害健康的,孩子如果从小养成吸烟的坏习惯,那么这个坏习惯很有可能伴随他一生,所以,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就远离香烟。
具体来说,家长应该从哪几方面让孩子远离香烟呢?
方法一:给男孩创造一个“无烟”的家庭环境
家长吸烟是孩子吸烟的一大诱因,每一个家长都应该有控烟的意识。比如,不在孩子面前谈论吸烟,不在孩子面前抽烟,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使孩子远离“二手烟”的危害,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未来。如果家里来了亲戚朋友,也要告诉他们不要随意吸烟,或者可以在家中摆放一些提醒客人不吸烟的标志敬语,在适当的时候说明情况,请其谅解,让他们意识到这是一种对孩子负责的行为。
方法二:让孩子切实感受到吸烟的危害
家长要让孩子认识到:香烟中含有尼古丁等多种有害物质,吸烟对呼吸器官的损害尤其严重,许多呼吸道疾病都与吸烟相关。通常说来,一个吸烟的人寿命比一个不吸烟的人短5年。对于正处于发育阶段的孩子来说,吸烟的危害尤其严重。这将影响孩子智力的开发,从而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一些走上犯罪道路的孩子,就是从吸烟开始走上歧途的。所以,家长要向孩子说明吸烟的危害性,从而让孩子在心理上抗拒吸烟。
为了教育儿子远离香烟,一位妈妈带着孩子上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让孩子收集了许多关于吸烟的种种危害。孩子震惊了,看似小小的香烟却是身体健康的巨大杀手,致癌以及对心、脑血管的危害、甚至猝死……孩子当即表示:“妈妈,吸烟危害这么大,我一定会说服身边的人远离香烟,自己长大后更不会去吸烟!”
方法三:让男孩知道吸烟并非是成熟的标志
男孩都有强烈的长大成人的欲望,特别喜欢做成年人做的事。许多家长不经意间流露出“成年才可以吸烟”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孩子认为“吸烟是走向成熟的标志”。家长要让孩子意识到:成长是一个过程,每一个人都将迎来长大成人的那一天。吸烟并不是走向成熟的标志,许多成年人并不吸烟。而且,真正的成熟体现在心智的健全和通达。家长应该耐心劝导孩子,让他从心底里产生远离香烟的欲望,充分调动起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方法四:帮助男孩将精力集中在学习上
帮助孩子将精力集中在学习上,这是纠正吸烟坏习惯的治本措施。俗语讲:“正事不足,闲事有余。”大量事实表明,孩子开始染上吸烟行为时,也正是失去学习兴趣之时,绝大多数吸烟的孩子都对学习不感兴趣。为此,家长要经常过问和辅导孩子的学习,随时鼓励孩子学习上的每一点进步,使孩子将主要精力和活动时间用在学习上,这将避免他加入吸烟者的队伍。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作为家长有责任和义务让孩子远离香烟,增强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孩子学会从内心抵制香烟的诱惑。
让男孩正确对待“性”
“我是怎么来的?”——几乎每对父母都曾面对过孩子们这一亘古不变而又尴尬无比的问题。对此,有的父母选择了回避,有的选择了“忽悠”,更有的父母会严厉地斥责孩子:“小孩子怎么问这种问题!”
在现代生活中,性教育依然是一个敏感的话题,长期以来,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性方面的教育是十分薄弱的。中国的父母趋于保守,本身就羞于谈“性”,更别说对孩子侃侃而谈。家长对性教育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禁锢思想,觉得和孩子谈性问题是很尴尬的事情,所以要么难以启齿,要么遮遮掩掩,以致孩子在行为上出现问题时,家长才后悔莫及。
孩子对性问题比较敏感,但又不愿多求教于父母,很多孩子的性知识不是来自家长、学校,而是在与同伴的交流或者是从书刊影视中得来的。从这些渠道得来的性知识往往会带给孩子不正确的引导,而许多性心理障碍往往都源于孩子的童年时期。
心理学家主张“性方面,父母是老师,家庭是课堂”,对孩子进行正面性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孩子心理健康的保证。父母是孩子的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必然也应该是孩子性教育的启蒙老师。为了让孩子能发育成正常、健康、幸福的成年人,家长就要承担起交给孩子正确性知识的重要责任。在孩子的性观念未被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扭曲之前,家长就应及早向孩子普及科学的生理知识,让孩子从小就了解了自己的身体,并懂得性保护,保持健康的性心理,拥有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家长对孩子的性教育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方法一:按男孩的年龄回答问题
如果孩子问:“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此时你可以简单地回答孩子:“你是在妈妈肚子里面长大的。”按照孩子的年龄回答这个问题,不需要把一些细微部分向孩子解释清楚,但也不可以对孩子的问题随便搪塞了事,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你很愿意回答他所提的问题。
方法二:拿相关书籍给男孩看
家长可以利用故事书,如动物生态、图鉴等向孩子解说,透过故事书里动物生态的宝宝,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而且可以利用动物亲子关系作为题材,告诉孩子一些自然生态孕育子女的奥秘。
例如,有一个男孩睡觉时遗精,他认为是生病了,非常担心,又不好意思告诉父母,他就从书摊买来不健康的书籍想从中找到答案。一日,母亲整理他的房间时,发现孩子在看一些不健康的书籍,母亲这才意识到应该告诉孩子一些正确的性知识了,但是父母都不好意思向他讲。最后,这位母亲买来有关青春期性知识的书籍放在孩子的桌上,并通过书信的方式与孩子交流,帮孩子度过了这段性懵懂的时期。
方法三:坦诚地和男孩谈性
当孩子提出性问题时,家长应该认真地回答,不要欺骗,不要不好意思,不要有神秘感。因为孩子的提问往往是漫不经心的,并没有怎样深思熟虑,更没有什么恶意想法,父母应当了解这点,自然坦诚地回答问题。父母的窘迫与羞怯,往往只能加重孩子的好奇心,使之对于所提的问题耿耿于怀,牢记在心。
4岁的孩子问妈妈:“孩子是怎样有的?”妈妈硬着头皮告诉他:“爸爸把一颗种子放到妈妈的肚子里,种子长大了就变成小孩了。”孩子说:“我懂了。”当时,妈妈还曾为自己的回答庆幸。可是,几星期后,她看见儿子和他两岁的表妹在后院玩,儿子拿一粒草籽在表妹肚脐上戳。妈妈高声叫道:“你们在干吗?”儿子迷惑不解地望着妈妈说:“我要妹妹有个孩子,这些是我找到的最小的种子。”这位妈妈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看来事情并不像她想象的那样……
对于性,父母含糊其辞,孩子就会按他所想的去理解,结果可能会更糟。所以,家长不妨在了解孩子的与性有关的行为、需要、心情和态度的基础上,再坦白一些,让孩子也更明白一些。千万不要谈及性问题便露出一脸的尴尬与不悦,甚至把“性”当成污秽不堪的东西来处理。坦然开放地与孩子们沟通,会鼓励他们把对性地忧郁自然地向父母倾诉并互相讨论。这样,家长坦然,孩子也轻松。
方法四:对男孩进行性道德教育
为了让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防止传染病和社会问题的发生,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对他进行性道德的教育是迫在眉睫的。孩子早恋,以及过早地发生性行为等情况在生活中屡屡发生,如果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就要像大禹治水一样,采取疏导的方法,让他学会如何正确地与异性交往和相处,如何看待两性问题,摆出过早性行为的害处,通过事例进行性道德的教育。
父母应该刻不容缓地担负起自己对孩子性教育的职责。性教育不应是“救火”式的,而是从幼儿园起,家长就要根据孩子的发育状况、智商、理解能力和好奇程度,循循善诱,以开放、坦然的态度对孩子实施不同内容的性知识与性道德教育,让孩子从性蒙昧走向性清晰,引导他树立健康、纯洁的性道德观和高度的性责任感。
避免在男孩面前以说粗话的方式来发泄情绪
在生活中,很多孩子会脱口而出这样的话“住嘴,我不要你们管!”,和小伙伴吵架了,就大喊“滚开!”。其实,孩子说粗话与大人有一定关系。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好模仿,且缺少是非概念。在生活中,家长是孩子经常接触的人。有些家长生气批评孩子时粗话就脱口而出,这不但伤害了孩子,也可能成为孩子的负面教材。虽然家长有时是不经意的,但耳濡目染,孩子慢慢也会沾染了说粗话的坏习惯。
班长对新来的班主任说:“我们班有个男同学很凶,只要别人和他有不同意见,他就说粗话骂别人。我们都怕他,不敢和他吵架。”在班长的协助下,班主任找到了那个爱说粗话的小男孩方亮。班主任问他:“方亮,为什么总说粗话?”方亮有些得意地说:“我才懒得和他们讲道理,一句话堵住他们的嘴,他们就得按我说的来做。我一下子就把别人压下去了,大家都听我的。”班主任接着问他:“你跟谁学的这种方法?”方亮说:“跟我妈学的。我妈平时就这样和我说话。有时我很想看会儿电视,她就说:‘赶快进去做作业,不要和我讲条件,否则有你好看。’有时我想和她分辩一些问题,她就生气地说:‘小孩子哪有那么多歪理,叫你怎么做就怎么做,少和我啰嗦!’所以,我现在一点儿都不喜欢和她讲道理。”原来,方亮爱讲粗话是受妈妈的影响。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只有无条件地服从自己,才能树立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因此不容许孩子讨价还价,对他的意见也总是生硬地拒绝。殊不知,这其实是在教孩子不要和别人讲道理,慢慢地,孩子也会用粗话去“镇压”别人。因此,家长和孩子相处时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即使是孩子不对,也要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而不要粗暴地打断孩子。
古有“孟母三迁”,家长应充分认识到环境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虽然家长很难改变社会大环境,但完全可以为孩子营造一个文明的家庭环境。这首先离不开家长的榜样带头作用,否则,孩子难免也会受到“污染”。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和行为,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发脾气,要做好表率,带头说文明语言,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同时,家长也要用适当的方式教育孩子不要说粗话,具体来说,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预防和教育孩子说粗话的行为。
方法一:让男孩观看内容健康的影片
家长不要让孩子看粗话连篇的影视作品。有的影视作品中,常常会带有说粗话的情节,甚至一些令孩子敬仰的人物,有时也免不了“出口成脏”。孩子对此还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往往会因好奇或对人物的崇拜而去模仿。因此,要尽量让孩子少看这一类的影视作品,家长可以让孩子多看一些符合他理解能力和欣赏力,内容健康的优秀儿童影视作品。
方法二:建立监督机制
在家里建立互相监督的制度,如果家长不小心在孩子面前说了粗话,也一定要向孩子承认错误,加深他“不能说粗话”的印象。
方法三:不要用暴力制止男孩说粗话
当孩子说粗话时,家长一定要低调处理,千万不要情绪化地“恐吓”孩子或对他实施“暴力”。类似“以后不准你这么说”“再说当心挨打”等话,这只会让孩子加深对粗话的印象,并产生逆反心理,其结果可能会导致孩子以后说粗话更加频繁。其实,家长应设法让孩子明白说粗话是不好的。家长可以严肃地告诉孩子粗话不文明、不好听,父母及所有人都不喜欢。并和孩子一起分析他所喜欢的英雄人物是怎样说话的,利用榜样的力量使孩子认识到说粗话的坏处。
要使孩子远离说粗话的恶习,平时的家庭教育是很重要的。在教育中,一方面家长要以身作则,不要在孩子面前以说粗话的方式来发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父母要让孩子懂得说粗话是一种粗俗、愚昧的表现,对孩子进行常规的礼仪教育,让孩子养成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的习惯。
不要苛求你的男孩成为完美的“王子”
有这样一批父母:对待工作,他们追求完美,获得了事业的成功;对待孩子,他们也努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希望孩子同样成功。有的母亲从怀孕时就开始注意健康饮食、胎教,孩子长大后,让其上“贵族”幼儿园,进行双语教育,在家中只能说英语,不许用汉语交流等。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对孩子要求比较严格是没有错的。但有的家长追求完美,往往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也高,力求十全十美。而孩子不可能每件事都做得完美,自然会受到家长过多的指责,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逐渐失去自信,产生自卑。
这样的家长属于完美主义者,他们认为孩子的成长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闪失,任何不符合孩子成长的因素都要严格控制,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人群中永远是最优秀的。他们对孩子要求过高,苛求孩子各方面都要完美,容不得孩子犯错误,却忽视了孩子成长的阶段性。
在这样完美要求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做事认真,成绩超人,是父母和老师的骄傲。但是,进入青春期后,长期形成的完美习惯就会变本加厉,导致强迫症。有的孩子做作业稍有涂改,就全部撕掉重做;做题速度越来越慢,一遍又一遍地反复检查,甚至考试时做不完题目;更有甚者,走在路上反复数脚下的地砖而经常上课迟到。而且在这种“完美”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与家长的关系高度紧张。由于过高的要求使孩子压力很大,孩子往往会因为达不到家长的完美要求而说谎,甚至会渐渐疏远家人去寻找自己的快乐与幸福。
张强的父母都是很优秀的人,所以他们从小就教育张强,做事要追求完美。张强也很争气,不但成绩优秀,各种比赛中也都是冠军,父母很为之骄傲。但最近妈妈发现了一个问题:每次吃饭前,张强都会反复地洗手,去餐馆吃饭时,他也会自己擦拭几遍碗筷。妈妈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张强患上了强迫型人格障碍。妈妈不解地问医生:“我儿子一直很优秀,怎么会得这种病?”医生说:“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形成一般在幼年时期,与家庭教育和生活经历直接有关。父母管教过分严厉、苛刻、一味追求完美,要求子女严格遵守规范,决不准他自行其是,就会造成孩子做事过分拘谨和小心翼翼,生怕做错事而遭到父母的惩罚,做任何事都思虑甚多,优柔寡断,并慢慢形成经常性紧张、焦虑的情绪反应。”妈妈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过于追求完美不见得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
家长不要总用“差一点儿都不行”的观念来教育孩子,孩子都有个成长的过程,家长不要苛求完美,只要求其每天进步就可以。
李维有一次数学考试得了60分,父亲得知后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幽默地说:“60分不少了,我小时候数学学不会,考试还得不上60分呢!不过,你下次要争取考高一点。”一席话说得李维破涕为笑,他开始用心地学习,数学成绩不断上升,在一次数学竞赛中,李维还得了冠军。一次,李维整理房间时发现了父亲上学时的成绩单,上面显示父亲儿时的数学成绩非常优秀。李维和父亲说起这件事时,父亲说:“我只是希望你能健康快乐地长大,没有必要时时处处成为强者,只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就足够了。”
在生活中,家长不一定要用故事中这位父亲的教育方式去教育孩子,但一定要有他这样的心态,不要要求孩子“时时处处成为强者”。家长要观察和了解孩子的成长特点,掌握孩子的发展规律,为他提供健康愉快的成长环境,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
家长心态乐观,男孩才会对未来充满希望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乐观的家长才能培养出乐观的孩子。”孩子的可塑性强,好模仿,很容易受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并注意自己的情绪、性格和为人处事,做到乐观豁达,不要把自己的坏情绪传递给孩子。
父母有乐观的思维方式,孩子才会有乐观的心态。父母在处理自身问题和家庭问题时的乐观态度,对孩子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如果下雪了,父母不要说“该死的天,又下雪了”,因为这样说并不能改变下雪的事实。如果父母说:“太好了,又下雪了!我们可以堆雪人、打雪仗了”,这样就会把快乐传递给孩子,让他无论面对何种环境,都会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有时候也会烦恼、发火,但应该尽量避开孩子。如果让孩子卷入压抑沉闷的氛围中,孩子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与孩子相处时,父母必须乐观一点,要以身作则。父母认为怎样做能令人快乐,就应该身体力行地去做,而且要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他们感到快乐,用自己的快乐感染孩子。
同时,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地对待困难和挫折,让孩子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乐观,奋发有为,夺取人生每一次的成功。
有些孩子天生就很悲观,但父母不要着急,因为乐观是可以培养的,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实现的。要培养孩子乐观的心态,家长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建立和睦愉快的家庭气氛
孩子从出生起,就开始受环境和周围人的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孩子的乐观品质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保持家庭生活的美满和谐有利于孩子乐观性格的形成。好的家庭氛围应该是这样的:
★分享。不要什么事情都不告诉孩子,这样做孩子会觉得自己游离于家庭之处,他会有一种孤独感。如果有工作中遇见快乐的事情,父母可以用通俗的方式讲给孩子听,让孩子与自己一起分享快乐。
★理智。家长不要随意向孩子宣泄种种不满和沮丧的情绪,更不要随意流露茫然悲观之态。家庭成员都应注意情趣的陶冶和幽默感的培养。夫妻间应当互敬互爱,遇事商量,不轻易将矛盾暴露在孩子面前。如果实在不能保持常态,可以对家人说一声“希望自己能够单独待一会儿”,待自己能够冷静地处理自己遇到的问题的时候,再来解决问题。
方法二: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不善交际的孩子大多性格抑郁,因为他时时可能遭受孤独的煎熬,享受不到友情的温暖。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多交朋友,特别是同龄朋友,以防止孩子养成孤僻的性格。
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如带孩子一起到邻居家玩,邀请孩子的朋友来家里做客等。带领孩子参加一些他感兴趣的活动,让孩子在与同伴的游戏、游玩中获得乐趣,在活动和游戏中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性格。
方法三:引导男孩摆脱困境
即使是天性乐观的人也不可能事事称心如意,但他们大多能很快从失意中重新奋起,并把一时的沮丧丢在脑后。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着意培养他应付困境、逆境的能力。如果孩子一时无法摆脱困境,家长就可以教育孩子学会忍耐和随遇而安,或在困境中寻找另外的精神寄托,如参加运动、游戏、聊天等等。
有调查显示,开朗乐观的人一般身体较为健康,其患癌症的几率明显低于悲观抑郁者,而且这些人的婚姻生活较为幸福,事业上也较易获得成功。孩子在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时,心中多少会有一些惶恐,如果家长用乐观的心态去感染孩子,他就会对未来充满希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