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佛说道悟人生-贪欲是一种毒药,谁喝了都无药可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类最大的缺点,是愚昧、残忍和怯懦

    弟子问禅师道:“人类最大的缺点是什么?”

    禅师答道:是愚昧、残忍和怯懦。”

    接着禅师讲了三个故事,分别说明了三个缺点。

    第一故事是讲愚昧:有一个老太太80岁得了一个孙子,她自然欢喜得不得了。儿媳妇让老太太不要抱他,孩子由她来照顾,可是老太太不答应,硬要喂饭给孩子吃。结果不久以后,孩子高烧不退,患肺病死掉了。经大夫检查,原来是老太太将肺病传染给了自己的孙子。老太太并不知道原因,反而抱怨儿媳妇没有好好照顾孙子,儿媳妇只好说了实话。当老太太知道事情的真相时,她悲痛欲绝,在内心的愧疚与痛苦中上吊死了,儿媳妇也变成了疯子。这就是愚昧的结果!

    第二个故事是讲残忍:看到别人家失火了,有的人却围着看热闹,还有的人居然会感觉扫兴、失望,抱怨火灭得太快,高潮还没有出现就被扑灭了。这就是残忍的结果!

    第三个故事是讲怯懦:豹子十分凶猛,可是却不敢在地上睡觉,每到睡觉的时候都要爬到树上去,只有在树上睡觉时它才会感到安全。有人怕丢了面子,有人怕受伤害,有人害怕失去拥有的。这些人实在是可怜,他们整天提心吊胆地生活,没有一天轻松的时候。这就是怯懦的结果!

    禅里禅外悟人生

    每个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只要是人,就会有缺点。关于这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改正这些缺点。知识、爱和勇敢,是治愈愚昧、残忍和怯懦的良药。

    要做金钱的主人,而不要做金钱的奴隶

    有位信徒对默仙禅师说:“我的妻子贪婪而且吝啬,对于做好事情行善,连一点儿钱财也不舍得,您能慈悲到我家里去,向我太太开示,行些善事好吗?”

    默仙禅师是个痛快人,听完信徒的话,非常慈悲的就答应下来。

    当默仙禅师到达那位信徒的家里时,信徒的妻子出来迎接,可是却连一杯茶水都舍不得端出来给禅师喝。于是,禅师握着一个拳头说:“夫人,你看我的手,天天都是这样,你觉得怎么样呢?”

    信徒的夫人说:“如果手天天这个样子,这是有毛病,畸形的啊!”

    默仙禅师说:“对,这样子是畸形!”

    接着,默仙禅师把手伸展开成了一个手掌,并问:“假如天天这个样子呢?”

    信徒夫人说:“这样子也是畸形啊!”

    默仙禅师趁机立即说:“夫人!不错,这都是畸形,钱只知道贪取,不知道布施,是畸形。钱只知道花用,不知道储蓄,也是畸形。钱要流通,要能进能出,要量入为出。”

    握着拳头暗示过于吝啬,张开手掌则暗示过于慷慨。信徒的太太在默仙禅师这么一个比喻之下,对做人处事和经济观念,以及用财之道,豁然领悟了。

    禅里禅外悟人生

    过于铺张或过于吝啬,都容易被金钱所驱使。对于金钱,我们应取之有道,而且要把它用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做金钱的主人,而不要做金钱的奴隶。

    贪欲是一种毒药,谁喝了都无药可救

    一天傍晚,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在林中散步。这时,有位僧人从林中惊慌失措地跑了出来,两人见状,便拉住那个僧人问道:“小和尚,你为什么如此惊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僧人忐忑不安地说:“我正在移植一棵小树,却忽然发现了一坛子黄金。”

    两个人感到好笑,说:“这人真蠢,挖出了黄金还被吓得魂不附体,真是太好笑了。”然后,他们问道:“你是在哪里发现的,告诉我们吧,我们不害怕。”

    僧人说:“还是不要去了,这东西会吃人的。”

    两个人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不怕,你就告诉我们黄金在哪里吧。”

    僧人告诉了他们具体的地点,两个人跑进树林,果然在那个地方找到了黄金。好大的一坛子黄金!

    其中一个人说:“我们要是现在把黄金运回去,不太安全,还是等天黑再往回运吧。这样吧,现在我留在这里看着,你先回去拿点饭菜来,我们在这里吃完饭,等半夜时再把黄金运回去。”

    于是,另一个人就回去取饭菜去了。

    留下的人心想:“要是这些黄金都归我,那该多好呀!等他回来,我就一棒子把他打死,那么,这些黄金不就都归我了吗?”

    回去的那个人也在想:“我回去先吃饱饭,然后在他的饭里下些毒药。他一死,黄金不就都归我了吗?”

    回去的人提着饭菜刚到树林里,就被另一个人从背后用木棒狠狠地打了一下,当场毙命了。然后,那个人拿起饭菜,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没过多久,他的肚子里就像火烧一样的疼,这才知道自己中毒了。临死前,他想起了僧人的话:“僧人的话真是应验了,我当初怎么就没有明白呢?”

    禅里禅外悟人生

    贪欲会把人带向罪恶的深渊,让人失去理智。它可以使人相互摧残,相互欺诈,甚至使最好的朋友反目成仇。因此,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切记,“贪”字头上一把刀,一旦入“贪”,就会被其毒害。

    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欲望,才可以生活的幸福

    从前,有个山民靠打柴为生,他长年累月地辛苦劳作,仍改变不了困顿局面。他自己也不记得曾在佛前烧了多少柱高香,祈求佛祖降临好运,帮他出苦海。

    佛祖果然慈悲,有一天,山民无意中在山坳里挖出了一个百十来斤的金罗汉。转眼间他便过上了他从前做梦都无法梦到的生活,又是买房又是置地。而他的宾朋亲友一时间竟多出十几倍,从四面八方赶来向他祝贺。

    可是这个山民只高兴了一阵,继而却犯起愁来,食不知味,睡不安稳。

    “偌大的家产,就是贼偷,也一时不能偷个精光,看你愁得像个丧气鬼!”他老婆劝了几次都没有效果,不由地高声埋怨起来。

    “你一个妇道人家怎能理解我的愁事呢,怕人偷只是原因之一啊!”山民叹了口气,说了半句便很懊恼地用双手抱住了头,又变成了一只闷葫芦。

    “十八罗汉我只挖到一个,其他十七个不知在什么地方?要是那十七个罗汉一齐归我所有,那该有多好啊。”——这才是他犯愁的最大原因。

    禅里禅外悟人生

    在人的一生中,要学会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欲望,只有这样,才可以生活的幸福。而如果贪得无厌,陪伴自己的将只有痛苦,并且,贪欲与痛苦是成正比的。

    一个人私心太重,贪婪就会任意作祟

    很久以前,梵授王在波罗奈治理国家,菩萨将他转生为树神。

    那时,有一个渔村。有一天,一个渔民带着鱼钩,与小儿子一起到渔民经常去捕鱼的水池钓鱼。他投下鱼钩,没想到鱼钩钩住水底下的一个树桩,怎么拉也拉不上来。

    他心中暗想:“肯定是钩住了一条大鱼。我让儿子回去告诉他妈妈,让她想办法与邻居们吵起来,这样,谁也顾不上来这里,这条鱼就归我一个人了。”

    于是,他吩咐儿子:“孩子,去告诉你妈妈,我们钓着了一条大鱼,让她和邻居们吵架。”

    孩子走后,他还是拉不动鱼钩。他担心绳子被拉断,便脱下衣服,放在岸上,自己跳进水里去摸鱼。结果他撞在树桩上,把双眼撞瞎了。同时,有一个小偷把他放在岸上的衣服也偷走了。

    他疼痛难忍,用手捂着双眼,摇摇晃晃地爬出水池,摸索着寻找衣服,而此时他的老婆正在想法和邻居吵架。她把棕榈叶挂在自己的一只耳朵上,在一只眼睛上涂抹了黑烟灰,怀里抱着一只狗,到邻居家串门。

    一位女友对她说道:“你把一只棕榈叶挂在耳朵上,一只眼睛涂上了黑烟灰,怀里抱着狗,像抱着宝贝儿子,到处串门,难道你疯了?”

    “我没有疯。你怎么无缘无故出口伤人?咱们到村长那里去评理,我要让他罚你八个金币。”

    这样,两人吵吵闹闹来到村长那里。村长问清吵架缘由,便判这装疯闹事的女人有罪。于是,人们把这女人捆起来,用鞭子抽她,命令她快交罚金。

    树神看到这个女人在渔村以及她丈夫在森林中的不幸遭遇,站在树杈上说道:“人啊!你在水中和地上都做了错事,因而才会两头倒霉。”

    说罢,念了这首偈颂:眼瞎衣服丢,老婆耍无赖。水中和陆上,两处都失败。

    禅里禅外悟人生

    私心是一个人的致命弱点。如果一个人私心太重,任贪婪作祟,无论是友谊、快乐还是生命都将随之丧失。所以,在任何时候,清心寡欲、取舍有道对我们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味地贪图享乐,终会被享乐所吞噬

    有一次,世尊释迦牟尼在法会上给诸比丘僧,讲述了一个很久以前的故事。

    有两个商人各有五百个商人的商队,在波罗奈地区筹集了金钱、资粮,准备好许多帆船,决定远行寻宝。

    他们扬帆起航,乘风破浪,驶向大海深处。

    商船在大海中行驶了很长时间。这一天,他们突然发现了一座宝岛出现在他们的眼前。在那个岛上有众多的珍宝、美女,使他们一个个都看得目瞪口呆。

    这时,第一队商人的头领看到此景,即说道:“我们舍财舍命去寻宝,辛辛苦苦来到这里,这里的美女、财宝无奇不有,人生一世能享受这些也就足矣!我们还不如就住在这里吧!”

    可是,第二队商队的头领看到此景,即冷静地说道:“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中,这个宝岛虽无奇不有,但一定不会长久的!”

    众人听了,正在犹豫不决之际,正好,有一个天女路过此处,心中怜悯这些商人,便在空中对众商人说道:“你们在此地虽然暂时能享受一些快乐,但这一切都将不长久,再过七天,这儿小岛将要被大海吞没!”

    这个天女说完,即消失而去!

    又有一个魔女从此经过,她想让这些商人都被大海吞没,即在空中对众商人说道:“你们不要走,这个宝岛怎会被海水吞没呢?如失去机会,这些钩人魂魄的美女、奇妙的珍宝,世上去哪儿再找呢?刚才那个天女是骗你们呢,你们可别相信她所说的!”

    她说完后,也随即消失而去。

    那第一队商人的头领听后,即对他的手下说道:“你们不要信那第一个天女的话,我们大家还是呆在这岛上,享受五欲之乐吧!”

    第二个商队的头领则对他的手下说道:“你们切莫因为贪享一时之乐而将性命丢掉,还是快快装些珍宝,不要贪恋此地。那第一个天女的话是真实不虚的啊!”

    果然,过了七天后,如第一个天女所说,大海的波涛将宝岛吞没了。第二个商队的人,由于早有防备,都呆在船上,所以安然无恙。而那第一支商队的人,由于只顾贪恋玩乐,都被大海吞噬了。

    禅里禅外悟人生

    世人大都贪图享乐,殊不知,正是因为贪图享乐,人才会失去自我。如果一个人一味地贪图享乐的话,他最终会被享乐所吞噬。

    钱财乃身外之物,生带不来死带不去

    有一个刚出家的小和尚问禅师:“钱财为何物?”

    禅师没有回答小和尚的问题,而是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位国王,名叫难陀。这国王拼命聚敛财宝,希望把财宝带到他的后世去。他心里想:“我要把一国的珍宝都收集到我这儿来,不能让外面有一点剩余。”

    因为国王贪恋财宝,所以他规定:谁想结交他的女儿,就要带着财宝当见面礼。他吩咐在身边侍候她的人说:“要是有人带着财宝来结交的女儿,把这个人连同他带的财宝一起送到我这儿来!”他用这样的办法聚敛财宝,全国没有一个地方还有金钱宝物,所有的金钱宝物都进了国王的仓库。

    那时有一个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她对他极为疼爱。这个儿子看见国王的女儿姿色美丽,容貌非凡,非常喜欢。但是他家里没有钱财,没法结交国王的女儿。为了这事,他生起病来,身体瘦弱,气息奄奄。他母亲问他:“你害了什么病,怎会病成这个模样?”

    儿子把事情告诉了母亲,说:“我要是不能和国王的女儿交往,必死无疑。”

    母亲对儿子说:“可是国内金钱宝物,一无所剩,到哪里去弄到宝物呢?”母亲又想了一会,说:“你父亲死的时候,口里含有一枚金钱。你要是把坟墓挖开,可以得到那枚钱,自己用那钱去结交国王的女儿。”

    儿子照着母亲的话,就去挖开父亲的坟,从口里取出那枚金钱。他拿到了钱,来到国王女儿那儿。这时国王的女儿便把他连同那枚金钱送去见国王。国王见了,说:“国内所有的金钱宝物,除了我的仓库中,都荡然无存。你在哪里弄到这枚金钱?你今天一定是发现了地下的窖藏了吧!”

    国王用了种种刑法,拷打这寡妇的儿子,要问清楚他得到钱的地方。寡妇的儿子回答国王说:“我真的不是从地下的窖藏中得到这枚金钱的。我母亲告诉我,先父死的时候,口中含着一枚钱。我挖开坟墓,由此得到的这枚钱。”

    国王派了个亲信去检查真假。这亲信果然看见了此人父亲口中放钱的地方,这才相信了。国王听了亲信的报告,心里暗自想道:“我先前聚集一切宝物,想的是把这些财宝带到后世。可是那个死人父亲,一枚钱尚且带不走,何况我这样多的财宝呢?”

    故事讲完了,禅师问小和尚:“钱财为何物?”

    小和尚答到:“身外之物。”

    禅里禅外悟人生

    虽说没有钱财不行,但千万不要把钱财看得太重,更不要刻意去追求。因为,钱财只不过是身外之物而已,生带不来死也带不去。

    如果欲望太多,就会一事无成

    有一位禁欲苦行的僧人,准备离开他所住的村庄,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隐居修行,他只带了一块布当作衣服,就一个人到山中居住了。

    后来他想到当他要洗衣服的时候,他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于是他就下山到村庄中,向村民们乞讨一块布当作衣服,村民们都知道他是虔诚的僧人,于是毫不考虑地就给了他一块布,当作换洗穿的衣服。

    当这位僧人回到山中之后,他发觉在他居住的茅屋里面有一只老鼠,常常会在他专心打坐的时候,来咬他那件准备换洗的衣服,他早就发誓一生遵守不杀生的戒律,因此他不愿意去伤害那只老鼠,但是他又没有办法赶走那只老鼠,所以他回到村庄中,向村民要一只猫来饲养。

    得到了一只猫之后,他又想了--“猫要吃什么呢?我并不想让猫去吃老鼠,但总不能跟我一样只吃一些水果与野菜吧!”于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只乳牛,这样那只猫就可以靠牛奶维持生活。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觉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时间来照顾那只母牛,于是他又回到村庄中,他找到了一个可怜流浪汉,于是就带着这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到山中居住,帮他照顾乳牛。

    那个流浪汉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跟僧人抱怨说:“我跟你不一样,我需要一个太太,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

    僧人想一想也是有道理,他不能强迫别人一定要跟他一样,过着禁欲苦行的生活……

    这个故事就这样继续演变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到了后来,也许是半年以后或是几年以后,整个村庄都搬到山上去了。

    禅里禅外悟人生

    欲望就像是一条锁链,一个牵着一个,永远都不会满足。我们每个人都有欲望,但欲望太多了,人生就会变得疲惫不堪,更无法静下心来去做真正想做的事。

    人生中的有些东西,是无法打折的

    有一个人因为父亲去世,就去寺里请佛光禅师诵经超度。这个人很关心诵经的费用,于是不停地问佛关禅师:“诵一卷阿弥陀经要多少钱?”

    佛光禅师看不惯这个人悭吝不舍的样子,就不客气地回答道:“一卷阿弥陀经需要十两银子。”

    那人认为太贵,就讨价还价说:“禅师,十两银子太贵了吧!能不能打八折,八两如何?”

    佛光禅师心里觉得很好笑,但还是点头道:“好吧!”

    在诵经佛事进行的过程中,那人听到佛光禅师念念有词地说:“十方诸佛菩萨,请将今天诵经的一切功德,回向给亡者,让他能往生东方世界。”

    那人听了之后觉得不对头,就向禅师抗议道:“不对呀!禅师,我只听说过人过世以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听说往生到东方世界呀?”

    佛光禅师调侃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需要十两银子,你坚持要打八折,只好送亡者到东方世界去啦!”

    那人很尴尬,只好说:“我再加二两好了,你还是让我父亲往生西方世界吧!”

    禅里禅外悟人生

    人生在世,有些东西时无法打折的,像亲情、友情、爱情等。如果我们试图把它们当作商品来衡量,就会使本来美好的东西变质或者腐烂。

    想得到越多的东西,失去的往往就会越多

    从前,有一个人很穷,穷得连床也买不起,家徒四壁,只有一张长凳,他每天晚上就在长凳上睡觉。但这个人很吝啬,他也知道自己的这个毛病,可就是改不了。

    他向佛祖祈祷:“如果我发财了,我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吝啬。”

    佛祖看他可怜,就给了他一个装钱的口袋,说:“这个袋子里有一个金币,当你把它拿出来以后,里面又会有一个金币,但是当你想花钱的时候,只有把这个钱袋扔掉才能花钱。”

    那个穷人欣喜若狂,他不断地往外拿金币,整整一个晚上没有合眼,地上到处都是金币。这一辈子就是什么也不做,这些钱已经足够他花的了。

    每次当他决心扔掉那个钱袋的时候,都舍不得。于是他就不吃不喝地一直往外拿着金币,屋子里装满了金币。可是他还是对自己说:“我不能把袋子扔了,钱还在源源不断地出,还是让钱更多一些的时候,再把袋子扔掉吧!”

    到了最后,他虚弱得没有把钱从口袋里拿出来的力气了,但他还是不肯把袋子扔掉,终于死在了钱袋旁边,屋子里装的都是金币。

    禅里禅外悟人生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适可而止,适可而止是一种明智之举;同时决不可贪得无厌,因为想得到越多的东西,失去的往往就会越多,甚至包括生命。

    一个人长期安逸享受,就等于进了地狱

    有个小和尚总埋怨生活太辛苦,每天烧水、做饭、打禅,琐碎的事太多。有一次,他向禅师诉苦,禅师就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有个人死后,去了阎罗殿。到了那里,看到那里生活非常安逸。这个人想:“我活着的时候生活太辛苦了,现在我死了,终于可以享受了。每天除了吃饭睡觉,没有别的事情,也不用每天辛苦地工作了,这样的生活实在是太好了!这简直就是天堂!”

    然后,他向负责人问道:“这里是地狱吗?我实在难以想像地狱居然是这样好!”负责人说:“没错,这里就是地狱!在这里你什么都不用做,好好享受吧!过一段时间你就知道这才是真正的地狱。”

    这个人心想:“怎么会呢!这里天天山珍海味,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还有舒适的床铺,想睡多久就睡多久,从来没有人管。早知道这样,我早就不活了,活着还不如死掉呢!”

    于是他就整天吃了睡,睡了吃,快乐得像个神仙。可是时间长了,他就觉得十分寂寞和空虚,于是他去找负责的人,说道:“我每天除了吃饭就是睡觉,和猪有什么区别?我不想过这样的生活了,你还是给我找一份工作吧!辛苦点我也愿意。”

    负责人答道:“这里从来就没有工作,想要什么只要一想,马上就能得到,只有工作不能得到!”那个人没有办法只好回去了,又过了一段时间,他实在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又去找那个负责人,说道:“我不想在这里住了,这种生活实在是难以忍受,你还不如让我下地狱!”

    负责的人说:“已经告诉过你了,这里本来就是地狱,你还以为这里是天堂呢?实在是太笨了!这才是真正的地狱。”

    故事讲完了,禅师问小和尚:“现在你还觉得生活太辛苦吗?”

    小和尚答到:“弟子明白了。”

    禅里禅外悟人生

    我们说,适当的安逸和享受是每个人所必需的,但决不可长期贪图享乐。一个人如果长期贪图享乐,就会把自己变得无所事事,最后难以忍受空虚――这等于进了地狱。

    越是无所奢求,得到的反而会越多

    宋朝的雪窦禅师喜欢四处云游访学,这天,禅师在淮水旁遇到了曾会学士。

    曾会问道:“禅师,您要到哪里去?”

    雪窦很有礼貌地回答道:“不一定呢,也许去往钱塘,也许会到天台那里去看看。”

    曾会建议道:“灵隐寺的住持珊禅师跟我交情甚笃,我写封介绍信给您,您带去交给他,他一定会好好地招待您。”

    于是雪窦禅师来到了灵隐寺,但他并没有把曾会的介绍信拿出来给住持过目,而是潜身在普通僧众之中过了三年。

    三年后,曾会奉令出使浙江时,便到灵隐寺去找雪窦禅师,但寺僧却对他说没有人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曾会不信,便自己去云水僧所住的僧房内,在一千多位僧众中找来找去,好不容易才找到雪窦,曾会不解地问道:“为什么您不去见住持而隐藏在这里?是不是我为你写的介绍信丢了?”

    雪窦禅师微笑着回答道:“不敢,不敢。我只是一个云水僧,一无所求,所以我不会做您的邮差的!”

    说完拿出介绍信,原封不动的交还给曾会,两人相视而笑。曾会随即将雪窦引荐给住持珊禅师,珊禅师甚惜其才。

    后来,苏州翠峰寺缺少住持,珊禅师就推荐雪窦去任职。在那里,雪窦终成一代名僧。

    禅里禅外悟人生

    俗话说知足常乐,无欲则刚。在生活中,只有那些无所奢求的人,才能够活得开心,过得幸福。在很多时候,我们越是无所奢求,得到的反而会越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