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年轻人,自以为是全才,但毕业以后却屡次碰壁,一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他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对社会感到非常失望,因为他感到是因为没有伯乐,来赏识他这只“千里马”。
痛苦绝望之下,他来到大海边,打算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在他正要自杀的时候,正好有一个老僧从这里走过,救了他。老僧就问他为什么要走绝路,他说自己不能得到别人和社会的承认,没有人欣赏并且重用他……
老僧从脚下的沙滩上捡起一粒沙子,让年轻人看了看,然后就随便地撒在了地上,对年轻人说:“请你把我刚才撒在地上的那粒沙子捡起来。”
“这根本不可能!”年轻人说。
老僧没有说话,接着从自己的口袋里掏了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也是随便地撒在了地上,然后对年轻人说:“你能不能把这个珍珠捡起来呢?”
“这当然可以!”
“那你就应该明白是为什么了吧?你应该知道,现在自己还不是一颗珍珠,所以你还不能苛求立即承认你。如果要别人承认,那你就要由沙子变成一颗珍珠才行。”
年轻人翻然醒悟。
禅里禅外悟人生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得不到别人的认可,是因为我们只是一颗普通的沙粒,而不是价值连城的珍珠。所以,若要使自己得到别人的赏识,那你就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颗珍珠。
求人不如求己,靠自己救助自己
有一个佛教的信徒在屋檐下躲雨,看见一位禅师正撑伞走过,于是就喊道:“禅师!佛法不是讲求普度众生吗,度我一程如何?”
禅师道:“我走在雨里,你躲在屋檐下,这里有雨,而檐下无雨,何必需要我度你呢?”
信徒听禅师这样说,立刻走出屋檐,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应该可以度我了吧?”
禅师说道:“我也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没有淋雨是因为我带伞了,而你淋雨是因为没有带伞。准确地说,不是我度你,而是伞度我。如果要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吧!”
那信徒站在雨中被淋得浑身湿透,他说:“不愿意度我就早说,何必绕这么大的圈子,我看佛法讲求的不是‘普度众生’而是‘专度自己’!”
禅师听了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心平气和地说:“想要不淋雨,就要自己找伞。真正悟道的人是不会被外物干扰的。雨天不带伞,一心只想着别人肯定会带伞,肯定会有人帮助自己的,这种想法最是害人。总想着依赖别人,自己不肯努力,到头来必定是什么也不能得到。本性是人生来就有的,只不过有的人还没有找到,平时不去寻找,只想依靠别人,不肯利用自己潜在的资源,只把眼光放在别人身上,这样怎么能够取得成功呢?”
禅里禅外悟人生
自性自度,求人不如求己,佛理如此,生活也是如此。当遇到难题时,不要寄希望于他人的救助,而应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
有了好的设想,就要立刻行动起来
有两个和尚,一个很贫穷,一个很富有。
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打算去一趟南海,你觉得怎么样呢?”
富和尚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认真地打量一番穷和尚,禁不住大笑起来。
穷和尚莫名其妙的问:“怎么了啊?”
富和尚问:“我没有听错吧!你也想去南海?可是,你凭借什么东西去南海啊?”
穷和尚说:“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大笑,说:“去南海来回好几千里路,路上的艰难险阻多得很,可不是闹着玩的。我几年前就作准备去南海的,等我准备充足的粮食、医药、用具,再买上一条大船,找几个水手和保镖,就可以去南海了。你就凭一个水瓶、一个饭钵怎么可能去南海呢?还是算了吧,别白日做梦了。”
穷和尚不再与富和尚争执,第二天就只身踏上了去南海的路。他遇到有水的地方就盛上一瓶水,遇到有人家的地方就去化斋,一路上尝尽了各种艰难困苦,很多次,他都被饿晕、冻僵、摔倒。但是,他一点也没想到过放弃,始终向着南海前进。很快,一年过去了,穷和尚终于到达了梦想的圣地:南海。
两年后,穷和尚从南海归来,还是带着一个水瓶、一个饭钵。穷和尚由于在南海学习了许多知识,回到寺庙后成为一个德高望重的和尚了。而那个富和尚还在为去南海做各种准备工作呢。
禅里禅外悟人生
做什么事都要勇于付出行动,不付出行动,即使有再好的设想,我们也只会停留在原地。所以,当我们打算要做一件是的时候,一旦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就要立即行动,否则,再好的设想也不会变成现实。
要想收获果实,就必须先播种
一个穷汉每天都在地里劳作。有一天,他突然想:“与其每天辛苦工作,不如向神灵祈祷,请他赐给我财富,供我今生享受。”
他深为自己的想法得意,于是把弟弟喊来,把家业委托给他,又吩咐他到田里耕作谋生,别让家人饿肚子。一一交待之后,他觉得自己没有后顾之忧了,就独自来到天神庙,为天神摆设大斋,供养香花,不分昼夜地膜拜,毕恭毕敬地祈祷:“神阿!请您赐给我现世的安稳和利益啊,让我财源滚滚吧!”
天神听见这个穷汉的愿望,内心暗自思忖:“这个懒惰的家伙,自己不工作,却想谋求巨大财富。倘若他在前世曾做布施,累积功德,那么,方便给他些利益也未尝不可。可是,查看他的前世行为,根本没有布施的功德,也没有半点因缘,现在却拼命向我求利。不管他怎样苦苦要求,也是没有用的。但是,若不给他些利益,他一定会怨恨我。不妨用些方便,让他死了这条心吧。”
于是,天神就化作他的弟弟,也来到天神庙,跟他一样祈祷求福。
哥哥看见了,不禁问他:“你来这儿干嘛?我吩咐你去播种,你播下了吗?”
弟弟说:“我也跟你一样,来向天神求财求宝,天神一定会让我衣食无忧的。纵使我不努力播种,我想天神也会让麦子在田里自然生长,满足我的愿望。”
哥哥一听弟弟的祈愿,立即骂道:“你这个混账东西,不在田里播种,想等着收获,实在是异想天开。”
弟弟听见哥哥骂他,却故意问:“你说什么?再说一遍听听。”
“我就再说给你听,不播种,哪能得到果实呢!你不妨仔细想想看,你太傻了!”
这时天神才现出原形,对哥哥说:“诚如你自己所说,不播种就没有果实。”
禅里禅外悟人生
一分耕耘,才能有一分收获。想要收获果实,就要先播种。我们只有脚踏实地地付出努力,才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只有全心全意地投入,才能做到“心手合一”
有一位名叫大年的学僧,喜好于佛像的雕刻,但由于缺乏良好的指导,雕刻出来的佛像总缺乏佛性。于是,大年专程去拜访无德禅师,希望能得到无德禅师的指导。
大年到法堂时,无德禅师便放一块宝石在他手中,命他捏紧,然后天南地北地跟他闲聊,除了雕刻方面的事外,其他一切都谈,约一个小时后,无德禅师拿回宝石,命大年回禅堂用功。
这样连续过了三个月,无德禅师始终没有谈到雕刻的技术,甚至连为什么放一块宝石在他手中也没说。终于,大年有点不耐烦,但也不敢询问无德禅师。
一天,无德禅师仍照往常一样,又拿一块宝石放在他手里,准备谈天。大年一接触那块宝石,便觉得不对劲,立刻脱口而出说道:“老师!您今天给我的,不是宝石。”
无德禅师问道:“那是什么呢?”
大年看也不看,就说道:“那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块而已。”
无德禅师欣慰地笑道:“对了,雕刻是要靠“心手合一”的功夫,现在你的第一课算是及格了。”
禅里禅外悟人生
所谓“心手合一”,就是说,在做一件事的时候要调动全身的积极性,达到心即手、手即心的至高境界。无论我们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全心全意地投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手合一”。
世上不存在绝对的均等,均等只存在于心中
在古时候的摩罗国曾经有这么一件事情。
有个人得了重病,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便将两个儿子唤到床前,谆谆告诫他们:“我死之后,你们兄弟二人一定要妥善地分配财物,可不要因此起纠纷啊!”
兄弟二人满口答应一定遵守父亲的遗嘱,在父亲死后把家财均分为两份。
可当他们二人分配财产时,哥哥却说弟弟分财不均,兄弟二人最终还是发生了争执。
这时,有位自以为很聪明的老者听说兄弟二人因分家财而起争执,便来指教他们。
他对兄弟俩说:“我教你们一个最最公平的办法,保证你们不再有意见。听我的,现在你们将所有的钱财物品都破作两份,这样就绝对平等了。”
兄弟俩一时还不太明白,老者又举例说:“比如衣裳,从中间撕开;瓶盘器物破成两半;钱币也割成两半。如此,就能做到绝对的平均分配。”
兄弟俩虽然觉得这个方法并非上策,但为了平分财物,就听从了老者的建议。结果,家中的一切物品全被破为两半,兄弟二人绝对平均地分了家产。可是,他们俩各自到手的却是一堆实实在在的破烂。
如此分家,世间少见,这就成了人们一直传说的笑话。
禅里禅外悟人生
世上不存在绝对的均等,如果一味地寻求均等,最终只会搞得两败俱伤,均等只存在于我们的心中。凡事不斤斤计较,人与人之间互相谦让――这才是最好的均等。
顾念别人是没有错的,但也要顾念自己
一次,佛光禅师见到克契禅僧,问道:“你自从来这里学禅,好像岁月匆匆,已有十二个春秋了,但你怎么从来不向我问道呢?”
克契禅僧回答:“老禅师每日很忙,学僧我实在不敢打扰啊。”
时光飞逝,一晃又是三年过去了。
一天,佛光禅师在路上又遇到了克契禅僧,又问:“你在参禅修道上,有什么问题吗?怎么不来问我呢?”
克契禅僧回答:“老禅师很忙,学僧不敢随便和您讲话啊!”
很快又过了一年,克契学僧经过佛光禅师禅房外面,禅师再次对克契禅僧说:“你过来,今天有空,请到我的禅室谈谈禅道。”
克契禅僧赶快合掌作揖说:“老禅师很忙,我怎敢随便浪费您老的时间呢?”
佛光禅师晓得克契禅僧过份谦虚,这样下去,再怎样参禅,也是不能开悟的。于是,佛光禅师决定采取主动的做法。
佛光禅师又一次遇到克契禅僧时,问:“学道坐禅,要不断参究,可是,你为什么老是不来问我呢?”
克契禅僧仍然说:“老禅师,您很忙,学僧不便打搅啊!”
佛光禅师当下大声喝道:“忙!忙!你为谁在忙呢?我也可以为你忙呀!”
佛光禅师这一句“我也可以为你忙”,直指克契禅僧内心,克契立刻恍然大悟。
禅里禅外悟人生
一个人要有顾念别人之心,但也要有顾念自己之心。如果只顾别人不顾自己,虽可见我们的爱人之心,却不能善待自己,容易失去很多机会。
在战胜别人之前,一定要先战胜自己
以前,有位叫明慧的和尚一心向道。为了能够早日达成正果,便住在深山一座寺庙中潜心修行。
但是,明慧和尚每次打坐入定时,眼前都会出现一只大蜘蛛。那只蜘蛛张牙舞爪,不住地跟他捣乱,他虽然不害怕,但是无法静下心来修行。
为此,明慧和尚十分苦恼,于是向祖师求教:“师父,每次我一入定,就会出现一只大蜘蛛,无论我怎么赶它也不走,请祖师为弟子指点迷津。”
祖师听了非常惊异,说道:“居然有这种事情?这样吧,下次你入定时,拿一支笔,等蜘蛛出现时在它肚子上画个圈,看看它是何方怪物,我也好为你斩除。”
明慧和尚在下次入定的时候,果然拿了一支笔,等蜘蛛一出现,他飞快地在它肚子上画了一个大红圈。蜘蛛一点防备也没有,仓皇地逃走了,明慧和尚很快安然入定。待他出定一看,赫然发现自己肚子上有一个大红圈!
明慧和尚恍然大悟:原来阻挠自己修行的就是自己呀!
禅里禅外悟人生
人生中最大、最难战胜的敌人,就是自己。有的人可能战胜了无数的对手,可最后还是败在了自己的手中。因此,在我们试图战胜对方之前,或者想要达到某个目标之前,一定要先检查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否阻碍了自己。
要像照顾和修理花草一样,培养和教育自己的孩子
有一位信徒在佛殿虔诚地拜了佛之后,信步来到禅院的花园散步,碰巧看到园头(负责园艺的和尚)禅师在埋头修理花草。
只见园头禅师一会儿用剪刀将花草的枝叶剪去,一会儿把一些花草连根拔起,移植到另一个花盆中,一会儿又给枯萎的花草浇水施肥,给予特别照顾。禅师修修剪剪,忙得不亦乐乎。
信徒看了一会儿,不解地问道:“园头禅师,你到底是怎么照顾花草的?好好的枝叶,你把它们剪去,花草都已经枯萎了,你还要给它们浇水施肥,并且,把花草从这一盆移植到另一盆中,有必要这么麻烦地搬来搬去吗?”
园头禅师一边干活,一边问道:“施主有孩子吗?照顾花草,就像教育孩子一样,人要怎么教育,花草就得怎么照顾。”
信徒听后,疑惑地问道:“禅师,我更听不懂了,花草树木,怎么能和人相比呢?”
园头禅师头也不抬,慢条斯理地说道:“照顾花草,怎么不能和人相比呢?你看,这株花看似枝叶繁茂,但花开得太多,就会开得不好,因此,就要剪下一些,并且,要及时剪除多余的枝蔓和杂叶,免得它们和花朵争夺养分。”
信徒听了,点了点头,又问道:“有些枯枝已经死了,为什么还要特别照顾呢,那样做不是白费力气吗?”
园头禅师望着那些枯枝,慈悲地说:“这些枯枝看起来已经枯萎死去,其实里面还蕴涵着无限生机,照顾得当,它们一样会开出美丽的花朵。要知道人性本善,只要悉心爱护,多加关心,它们就一定会获得重生的。”
说着,园头禅师又拿起一株花,移植到另一个盆中,解释道“将花丛一个花盆中移植到另一个花盆中,可以使它们吸收到更多更全的营养,这就像让年轻人离开不良环境,到另外的地方接触良师益友、求取更高学问一样。”
信徒听后,欣喜地感叹道:“园头禅师,谢谢您替我上了一堂育才之道的课!直到现在,我才真正地知道应该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
禅里禅外悟人生
培养和教育孩子如同照顾和修理花草:帮助他们改正一些缺点,去除一些陋习;在他们受到伤害时,给予他们鼓励与支持,让他们重整旗鼓;让他们多到外边走走看看,接触更多的人和事,吸收更多的观点,从而使得他们的思想更加完善,更加成熟;当他们萌发想做有益事情的苗头时,要给他们创造环境,帮助他们实现目标。
如果认为是正确的,就要坚持自己的主张
大梅禅师学禅已经了很多年了,尽管他学习十分努力,但是一直没有悟道。
有一天,他去请教马祖禅师:“佛是什么?”
马祖禅师回答:“即心即佛。”大梅禅师恍然大悟。
开悟后,大梅离开了马祖禅师,下山弘扬佛法。当马祖禅师听说大梅开悟的时候,不太相信,心想:“以前他学了那么多年佛法,怎么一下子就开悟了呢?不妨叫一个人去试试他!”于是马祖禅师派自己的弟子前去试探大梅。
这个人见到大梅禅师,就问道:“师兄,师父说了什么话让你顿悟了呢?”
大梅回答:“即心即佛。”
这个人说:“师父现在已经不说‘即心即佛’了!”
大梅惊奇地道:“哦!那他现在说什么?”
那个人说:“老师现在经常说‘非心非佛’。”
大梅听了以后,笑着说:“这个老和尚,不是存心找人麻烦吗?我才不管他的什么‘非心非佛’,我依然坚持我的‘即心即佛’。”
这个人回去将事情的经过告诉了马祖禅师,马祖禅师激动地说:“梅子真的成熟了。”意思是说,大梅真的是开悟了。
禅里禅外悟人生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就要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要人云亦云,受别人的控制。只有这样,才能有属于自己的见解,从而使自己变得杰出。
从没有办法中想出办法,是一种做事的规则
有一位信徒问无相禅师禅是什么,无相禅师用一个故事回答了他。
有一个技术很高明的小偷,他有一个儿子。一次,儿子对爹道:“爹,你年纪已高,找个时间交我偷盗的技术吧!”
做父亲的不好推辞,便答应了,但他始终没有教儿子一些关于偷盗的理论技巧。
有一天晚上,父亲带着儿子到了一个富贵人家,父亲用万能钥匙打开了衣橱,并叫儿子进去,等儿子进去,父亲便把衣橱锁上,且大声叫道:“有贼啊,有贼啊!”然后便离去。
富人家一听有贼,便四处搜查,但并未发现有什么东西丢失,因此就去睡觉去了。只是在衣橱的小偷,不知父亲此举何意,为什么把他锁在衣橱内?到底要怎样才能逃出去?最后他灵机一动,学老鼠咬衣服。一会儿,听见房内的夫人叫丫环拿灯来看,并说好像有老鼠在咬衣服,丫环一打开衣橱,小偷一跃而出,向门外逃去,富人家发觉小偷后,立刻派人去追。
众人追到河边时,那小偷急中生智,把一块大石头扔进河里,自己绕道回去。这时还听到河边有人说,真可怜,把小偷逼得跳河了。
小偷回家后埋怨父亲,为什么把他锁在衣橱里?而父亲只问他是如何逃出来的。待儿子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后,父亲高兴道:“好样的,你以后不愁没饭吃了!”
按照无相禅师的意思,禅就是从没有办法中想出办法。
禅里禅外悟人生
禅就是从没有办法中想出办法,其实,做任何事都需要这种禅境。有时候我们会身处险境或绝境,这时,就需要从没有办法中想出办法,这不仅是一种禅境,更是一种做事的规则。
自己的事自己去做,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道谦禅师与好友宗圆结伴参访行脚,途中宗圆忍受不了跋山涉水的疲困,因此几次三番地闹着要回去。
道谦就安慰他说:“我们已决心出来参学,而且也走了这么远的路,现在半途放弃回去,实在可惜。这样吧,从现在起,一路上如果可以替你做的事,我一定为你代劳,但只有五件事我帮不上忙。”
宗圆问道:“哪五件事呢?”
道谦非常自然的说道:“穿衣、吃饭、拉屎、撒尿、走路。”
听了道谦的话,宗圆终于有所大悟,从此再也不敢说辛苦了。
禅里禅外悟人生
人生中的绝大多数事情,别人是无法替我们做的。既然是自己的事,理应由自己去做。自己的事自己去做,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只有活在希望中,才会看到光明
一位弟子问禅师:“我参禅这么久,为什么还看不到光明?”
禅师给弟子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老一小两个相依为命的瞎子,每日里靠弹琴卖艺维持生活。一天,老瞎子终于支撑不住病倒了。他自知不久将离开人世,便把小瞎子叫到床头,紧紧拉着小瞎子的手,吃力地说:“孩子,我这里有个秘方,这个秘方可以使你重见光明。我把它藏在琴里面了,但你千万记住,你必须在弹断第一千根琴弦的时候才能把它取出来,否则,你是不会看见光明的。”小瞎子流着眼泪答应了师父。老瞎子含笑离去。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小瞎子将师父的遗嘱铭记在心,不停地弹啊弹,将一根根弹断的琴弦收藏着。当他弹断第一千根琴弦的时候,当年那个弱不禁风的少年小瞎子已到垂暮之年,变成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他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双手颤抖着,慢慢地打开琴盒,取出秘方。
然而,别人告诉他,那是一张白纸,上面什么都没有。泪水滴落在纸上,他笑了。
很显然,老瞎子骗了小瞎子。但这位过去的小瞎子如今的老瞎子,拿着一张什么都没有的白纸,为什么反倒笑了?因为就在他拿出“秘方”的那一瞬间,突然明白了师父的用心。虽然是一张白纸,但是他从小到老弹断一千根琴弦后,却悟到了这无字秘方的真谛——在希望中活着,才会看到光明。
故事讲完了,禅师问弟子:“你看到光明了吗?”
弟子答道:“看到了。”
禅里禅外悟人生
很多人抱怨生活中缺少或没有光明,这是因为缺少或没有希望的缘故。无论在多么艰难的困境中,只要活在希望中,就会看到光明,这光明也将会伴随我们的一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