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禅师写下两句话,要弟子们参研,那两句话是:“绵绵阴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
弟子们看了这题目,便纷纷议论了起来。
第一个弟子说:“两个人走在雨地里,有一个人却没淋到雨,那是因为他穿了雨衣。”
禅师对于这个解释不予置评,只是缓缓地摇着头。
于是另外一个弟子说:“那是一个局部阵雨,一边下着雨,一边没雨,这种景观虽不常见,但也不算罕见。所以两人走在雨地里,才会一个淋不到雨,那是因为他走在没有下雨的这边。”说毕,他望向禅师。
禅师仍旧默然不语。
于是,第三个弟子便得意地说:“你们都错了!什么穿雨衣,局部阵雨。”他嗤之以鼻地继续说道:“都太牵强了,其实道理很简单,一定是有一个走在屋檐下,所以才没淋到雨。”
说罢,他扬扬自得地准备接受赞赏。
禅师微笑着看看他,然后对弟子们说:“你们都执着于‘不淋一人’这一点上,但却钻人了牛角尖。其实,所谓的‘不淋一人’,不就是两个人都在淋雨吗?”
禅里禅外悟人生
思考问题时,不要一味地只在表面上转来转去,更不要死钻牛角尖,这样只会离题越来越远;要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只有这样,才会有所突破。
只有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前,有一位守园人看守着一座官家园林。园子中,长着一棵毒树。这棵树虽有毒,但长得非常好,大大的枝丫伸向空中就像一把撑开的伞。许多游人来到园中游玩观赏,停在这棵毒树下乘凉休息,结果沾上了毒气,有的头痛欲裂,有的腰酸背痛,有的甚至躺在树下再也起不来了。
守园人知道了这是一棵毒树,又亲眼目睹众人在树下休息不是得病就是亡命的遭遇,就决心用斧子砍掉这棵毒树。
他找来一把一丈多长的长柄斧子,远远地站着砍倒了毒树。可奇怪的是,不到十几天,毒树又重新长起来了,而且枝叶变得更加茂盛,团团簇簇,煞是好看,还有那说不出的种种奇妙之处,众人见了没有不喜欢的。
由于众人不知底细,看到这么一个好地方都纷纷争着抢着到这棵毒树下来乘凉。可是还没等太阳的影子移开,人们就又遭到了毒害的厄运。
守园人见了,又像以前一样,拿着长柄斧子远远地砍树。可是没多久,树又长出来了,而且长得比被砍之前的更加好看。就这样,守园人砍了一次又一次,但每次砍后不久毒树又重新长出更好看的枝叶来。
那个守园人的族人、亲戚、妻子、儿女、仆人等,都是因贪图在这树阴下乘凉享乐而中毒身亡。只剩下守园人孤身一人,日夜忧愁苦闷,哭哭啼啼地在路上走。
不一会儿,他碰到了一位禅师,就向禅师哭诉自己的不幸遭遇。
禅师听后,对守园人说:“你的这些不幸遭遇和痛苦,完全都是你自己造成的!要想堵住流水,就得高筑堤坝;要想砍绝毒树,就必须挖掘树根啊!像你每次砍掉的仅是毒树的枝干,就好比是给毒树修剪枝叶一样,怎么能叫砍树呢?你现在赶紧去挖掉这毒树的根吧!”
禅里禅外悟人生
在解决问题时,不要被问题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摈弃一切无关的杂念,才能在从事的领域里有所建树
六祖慧能自幼因家贫而失学,所以并不识字,但他事母至孝,每天上山砍柴养活老母亲。一日,在街上听到和尚念经,他不禁驻足凝听。当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话时,感动之情溢于言表。于是,那个和尚告诉他这是金刚经所载,又指引他在黄梅山有一位弘忍禅师,正在讲授该卷经,教人见性成佛的道理。
从此,他立志出家,只是放不下老母。后来有一位善心人帮助他照顾母亲,他才安下心去弘忍那里求道。他每日在米房里舂米,并暗中修行,终于他领悟到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就是一切存在不离心。
弘忍知道了慧能求道之志,一夜,将他叫到自己的房间,告诉他:“不知心,学佛无益,看清此心便为佛。”
不久后,弘忍对弟子们说:“我想把禅法传给人,谁都行。只要你们把自己的悟境用偈语表达出来,而且能适中禅之真髓,我就给予认可。”
当时弘忍的弟子有八百人之多,但是届时大家都畏缩起来,不敢去做偈。
后来有一位高徒神秀终于写了一首偈,贴在弘忍经常走过的走廊上:“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尘埃。”
此偈一贴出,人人称赞,连弘忍也很欣赏,但是慧能却说:“神秀的偈虽然点到真实,但称不上十分好。”大家对于他的评语都不理睬,因为神秀既通内外之学,德望又高,常代弘忍讲道,而慧能被认为只不过是一个不学无术的捣米小鬼而已。
于是慧能和韵做了一首偈,请人代为书写后就贴在神秀的偈旁:“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众人看了大吃一惊,因为这首偈把禅的真谛明明白白地表示了出来。
弘忍的正法终于传给了慧能。
禅里禅外悟人生
人们在追求事业的时候,应该摒弃一切多余的杂念,将自己所有的精力与时间都放在与事业有关的事情上,才能在从事的领域里有所建树。
如果忙得很充实,就没有时间老
佛光禅师门下弟子大智,出外参学二十年后归来,正在法堂里向佛光禅师,述说此次在外参学的种种见闻。
佛光禅师总以慰勉的笑容倾听着,最后大智问道:“老师!这二十年来,您老一个人还好?”
佛光禅师道:“很好!很好!讲学、说法、着作、写经,每天在法海里泛游,世上没有比这种更欣悦的生活,每天,我忙得好快乐。”
大智关心地说道:“老师!应该多一些时间休息!”
夜深了,佛光禅师对大智说道:“你休息吧!有话我们以后慢慢谈。”
清晨在睡梦中,大智隐隐中就听到佛光禅师禅房里,传出阵阵诵经的木鱼声。白天佛光禅师总不厌其烦地对一批批来礼佛的信众开示,讲说佛法,一回禅堂不是批阅学僧心得报告,便是拟定信徒的教材,每天总有忙不完的事。
好不容易看到佛光禅师刚与信徒谈话告一段落,大智争取这一空档,抢着问佛光禅师道:“老师!分别这二十年来,您每天的生活仍然这么忙着,怎么都不觉得您老了呢?”
佛光禅师道:“我没有时间觉得老呀!”
“没有时间老”这句话,后来一直在大智的耳边响着。
禅里禅外悟人生
从某种意义上说,老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心态。“没有时间老”,其实就是心中没有老的观念。如果整天在做有意义的事,就会忙得很充实,自然身心健康。这样一来,从心理上自己就不会觉得老,从形体上看也不会显得老。
在心中点一盏心灯,才能真正照亮自己
从前,有一位小尼姑去见师父,她对师父说:“师父!我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已经多年,每天在这青山白云之间,吃素礼佛,暮鼓晨钟,经读得愈多,心中的个念不但不减,反而增加,怎么办?”
师父说:“点一盏灯,使它非但能照亮你,而且不会留下你的身影,就可以通悟了!”
数十年过去了……
有一所尼姑庵远近驰名,大家都称之为“万灯庵”,因为其中点满了灯,成千上万的灯,使人走入其间,仿佛步入一片灯海,灿烂辉煌。
这所万灯庵的主持,就是当年的小尼姑,虽然如今年事已高,并拥有上百的徒弟,但是她仍然不快乐,因为尽管她做一桩功德,都点一盏灯,却无论把灯放在脚边,悬在顶上,乃至以一片灯海将自己团团围住,还是总会见到自己的影子,甚至可以说,灯愈亮,影子愈显;灯愈多,影子也愈多。她困惑了,却已经没有师父可以问,因为师父早已死去,自己也将不久人世。
她圆寂了,据说就在死前她终于通悟。
她没有在万灯之间找到一生寻求的东西,却在黑暗的禅房里悟道时,发觉身外的成就再高,灯再亮,却只能造成身后的影子。惟有一个方法,能使自己皎然澄澈,心无挂碍——点一盏心灯。
禅里禅外悟人生
一个人活在世上,想做到了无牵挂是不现实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若想活的快乐,就要不为外界的一切所困扰——为自己点一盏心灯,在心里照亮自己。
一切顺其自然,才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
“快撒点草种子吧!好难看哪!”小和尚说。
“等天凉了。”师父挥挥手,“随时!”
中秋,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
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小和尚喊。
“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了也发不了芽。”师父说,“随性!”
撒完种子,跟着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脚。
“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师父说,“随遇!”
半夜一阵骤雨,小和尚早晨冲进禅房:“师父!这下真的完了!好多草籽被雨冲走了!”
“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吧!”师父说,“随缘!”
一个星期过去了。原本光秃的地面,居然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茵。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
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
师父点头:“随喜!”
禅里禅外悟人生
随遇而安,不是玩世不恭和自暴自弃,而是人生中的一种洒脱和成熟。无论你走到哪里,只有适应你周围的环境,一切顺其自然,才能够更好地生存。
别放走机会,因为幸运之神和机会总是结伴来去
有位年轻人,想发财想得发疯。一天,他听说附近深山里有位得道高僧,若有缘与他想见,则有求必应,肯定不会空手而归。
于是,那年轻人便连夜收拾行李,赶上山去。
他在那儿苦等了5天,终于见到那个传说中的得道高僧,他向高僧求赐给他财富。
高僧便告诉他说:“每天清晨,太阳未东升时,你到海边的沙滩上寻找一粒‘心愿石’。其他石头是冷的,而那颗‘心愿石’却与众不同,握在手里,你会感到很温暖而且会发光。一旦你寻到那颗‘心愿石’后,你所祈愿的东西就可以实现了!”
于是每天清晨,那青年人便在海滩上检视石头,发觉不温暖又不发光的,他便丢下海去。日复一日,月复一月,那青年在沙滩上寻找了大半年,却始终也没找到温暖发光的“心愿石”。
有一天,他如往常一样,在沙滩上开始捡石头。当他发觉他所捡的不是“心愿石”,他便丢下海去。一粒、二粒、三粒……
突然,“哇……”青年人大哭起来,因为他突然意识到:刚才他习惯性地扔出去的那块石头是“温暖”的。
禅里禅外悟人生
谁都喜欢幸运降临在自己的身上,但幸运来时,或是由于养成了等待的习惯,或是由于不经心地错过了,幸运就会从身边溜走。要把握住每一次机会,别让机会成为匆匆过客,因为幸运之神和机会总是结伴来去。
惟才是用,才能让每个人都发挥更大作用
有一位信徒到寺院礼完佛后,来到客堂休息,刚落坐,就听到一位年轻的知客师对身旁年事已高的禅师喊道:“老师!有信徒来了,请上茶!”
过了一会儿,又听到那位年轻的知客师叫道:
“老师!佛桌上的香灰太多了,请把它擦拭干净!”
“拜台上的盆花,别忘了浇水呀!”
“中午别忘了留信徒用膳。”
这位信徒看到年老的无德禅师,在知客师的指挥下东奔西跑,有些于心不忍,就问无德禅师:“老禅师!知客师和您是什么关系呀?”
老禅师非常自豪地答道:“他是我的徒弟呀!”
信徒大惑不解地问道:“这位年轻的知客师既然是您的徒弟,为什么对您如此不礼貌?一会儿叫您做这,一会儿要您做那!”
老禅师却非常欣慰地说道:“有这样能干的徒弟,是我的福气。信徒来时,只要我倒茶,并不要我讲话;平时佛前上香换水都是他做,我只要擦一擦灰尘;他只叫我留信徒用膳,并不叫我去煮饭烧茶。寺内上下一切都是他在计划、安排。这给我很大安慰,否则,我就要很辛苦了!”
信徒听后,仍满脸疑惑地问道:“不知你们是老的大,还是小的大?”
无德禅师道:“当然是老的大。但是小的更有用呀!”
禅里禅外悟人生
无论做什么事,不要总是被固有的思想所束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只有惟才是举,惟才是用,才能让每个人都发挥更大作用,也才能让自己从事务中解脱出来。
明白自己的人生目标,才不会成为生命的奴隶
尚书前去拜见景岑禅师,一番问候之后,尚书开口问道:“本性是什么?”这个问题确实很难回答。
景岑禅师不禁想到这样一件事:有一天傍晚,他看到一个孕妇背着一只竹箩走过,她衣着破旧,脚上落满土垢,竹箩好像很重,压得她直不起腰来。她左手牵着一个小女孩,右臂揽抱着一个更小的孩子,急忙地赶路。景岑禅师本以为这样沉重的生活一定会让她不堪重负的,可是她的脸上明明写着像明月一样温婉的笑容。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为了生活辛苦奔劳,但是她知道自己的人生寻求的是什么,所以她不但没有觉得劳苦,反而感到十分快乐。
想到这里,景岑禅师终于明白了什么是本性。看着眼前的尚书,禅师开口叫唤:“尚书!”
尚书双手一揖:“是!”
景岑禅师摇摇头说道:“回答我的只是一个躯壳,而不是一个清明的生命。”
尚书低头想了想,眼中云雾迷茫:“只有躯壳有口舌,才能回答你的话呀!清明的生命哪里来的口舌?”
景岑禅师点点头:“是否回答都没有关系,关键是要自己觉悟。要明白自己的目标,不要弄错了人生的意义。弄错了生活方式,只能使自己成为生命的奴隶!”
禅里禅外悟人生
人生目标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有的人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所以活得很迷茫很累;有的人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所以活得很清明很快乐。所以,只有明白自己的人生目标,才不会成为生命的奴隶。
发现偏离了人生目标,就要及时改正
北野是日本京都永平寺的方丈。他年轻时喜好四方云游。二十岁那年在行脚途中,遇到一位嗜烟的行人,两人结伴爬过一条山路后,来到一株树下休息,那位行人供养北野一袋烟,因为当时他非常饥饿,所以也就接受了。
抽过烟后,北野称赞烟味甚佳,于是,那人便送他一根烟管和一些菸草。
那人走后,北野想道:“这样令人舒服的东西,也许会侵扰禅定,我应立即停止,以免积恶成习。”于是他抛掉了菸草和烟具。
三年之后,他开始研究易经。时值冬季了,他需要一些寒衣,便写了一封信,托一位旅人带给数百里外的一位老师。但冬季几乎都快过去了,既没有衣服寄来,也没有音信传来。好不容易捱过冷酷严冬的北野,于是利用易经之理,占卜此事,卜出信并未送达。不久后,他的老师寄来一信,信里果然没提到寒衣之事。
“如果我以易经去做如此准确的占卜工作,也许会毁坏了我的禅学课程。”北野对此又起了警惕之心。于是,他又丢弃了这个不可思议的易经之术。
到了二十八岁那年,北野爱上了书法和汉诗,对此两者每日钻研,日有进境,居然获得了老师的赞赏。但北野想到:“如果我不及时停止,我就要成为一位书法家或诗人而非禅师了,此非我愿。”
从此,他不再舞文弄墨、习字赋诗,终于成为一代禅门大师。
禅里禅外悟人生
在向自己的目标进军时,要抵抗住纷繁世事的诱惑,抛弃那些会妨碍自己的因素,坚定信念不动摇。同时,一旦知道了自己的所为与目标相悖,便要立刻改正,这是达到目标的最佳方法。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成就大事。
做事不要执着于表面形式,要懂得灵活变通
马祖在般若寺时整天盘腿静坐着冥思,怀让禅师便问马祖:“你这样盘腿而坐是为了什么?”
马祖答道:“我想成佛。”
怀让禅师听完后,就拿了一块砖在马祖旁边用力地在地上磨。
马祖问:“老师,你磨砖做什么?”
怀让禅师答道:“我想把砖磨成镜呀。”
马祖又问:“砖怎么能磨成镜呢?”
怀让就说:“砖既不能磨成镜,那么你盘腿静坐又岂能成佛?”
马祖问道:“要怎样才能成佛呢?”
怀让答道:“就像牛拉车子,如果车子不动,你是打车还是打牛呢?”
马祖一时无语,稍后,他明白了师父的意思。
禅里禅外悟人生
无论做什么,如果只一味执着于表面形式,到头来是不会有什么收获的。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是灵活变通,只有遵循这条法则,做人做事才不会故步自封。
对有些事不要过于关心,应将精力放在要事上
人们总是问佛陀:“佛死后去哪里了?”佛陀总是微笑着,保持沉默,什么话也不说。但是这个问题一次又一次地被提出来,看来人们还是对这个问题比较关心的。
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佛陀对他的弟子说:“拿一支小蜡烛来,我会让你们知道佛死了到什么地方去了。”
弟子急忙去拿来了蜡烛,佛陀说:“把蜡烛点亮,然后拿过来靠近我,让我看见蜡烛的光。”
弟子把蜡烛拿到佛陀的面前,还用手遮掩着,生怕风把蜡烛吹灭了。但是佛陀训斥他的弟子说:“为什么要遮掩呢?该灭的自然会灭,遮掩是没有用的。就像死,同样也是不可避免的。”于是就吹灭了蜡烛,说:“有谁知道蜡烛的光到什么地方去了?它的火焰到什么地方去了?”弟子们你看我,我看你,谁也说不上来。
佛陀说:“佛死就如蜡烛熄灭,蜡烛的光到什么地方去了,佛死了就到什么地方去了。和火焰熄灭是一样的道理,佛陀死了,他就消灭了。他是整体的一部分,他和整体共存亡。火焰是个性,个性存在于整体之中,火焰熄灭了,个性就消失了,但是整体依然存在。”
佛陀接着说:“不要总关心佛死后去哪里了,他去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成为佛。等到你们顿悟的时候,你们就不再会问这样的问题了。”
禅里禅外悟人生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对于与自己无关的事情过于关心,就会分散自己的精力。我们应该将精力放在主要的事情上,集中全力去做,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